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毕业论文浅淡烹饪中怎样配菜

毕业论文浅淡烹饪中怎样配菜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浅淡烹饪中怎样配菜

学好配菜需要参照菜系的主要名菜里的配菜,去了解那些配菜的各种自身特性,什么菜配在一起会互相增加成菜的色、香、味任何一种或多种的,而且不存在抵消色、香、味任何一种或多种的就可以成为那个主菜的配菜。配菜要注意以下几点:1.量的搭配(1)突出主料。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2)同质相配。即菜肴的主辅料应软软相配(如“鲜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双脆”),韧韧相配(如“海带牛肉丝”),嫩嫩相配(如“芙蓉鸡片”)等等,这样搭配,能使菜肴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说,符合烹调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3)荤素搭配。动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3.味的搭配(1)浓淡相配。 以配料味之清淡衬托主料味之浓厚。(2)异香相配。 主料、辅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鱼、肉的醇香与某些菜蔬的异样清香融和。(3)一味独用。 有些烹饪原料不宜多用杂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4.色的搭配菜肴主辅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协调、美观、大方,有层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配料衬托主料。5.形的搭配(1)同形配。 主辅料的形态、大小等规格保持一致。(2)异形配。 主、辅原料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配菜基本工是非常重要的。

请问你是学那个菜系的,但不管是学什么菜系,首先就要先做基本工作,早上先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先吧葱,蒜苗,蒜泥,姜沫切好,

配菜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后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也决定到整桌菜肴是否协调。可谓是饭桌上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一、量的搭配

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例如“炒肉丝蒜苗”、“炒肉丝韭菜”等应时当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就应以肉丝为主。

二、味的搭配

以配料味之清淡衬托主料味之浓厚,例如:三圆扒鸭(三圆即胡萝卜、青笋、土豆)等。此类菜以清淡取胜,例如:“烧双冬(冬菇、冬笋)”、“鲜蘑烧豆腐”等。

有些烹饪原料不宜多用杂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鳗、鳖、蟹,鲥鱼等。此外,如:北京烤鸭、广州烤乳猪等,都是一味独用的菜例。

三、色的搭配

菜肴主辅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协调、美观、大方,有层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配料衬托主料。具体配色的方法有:

将不同颜色的主料辅料搭配一起的菜肴极为普遍。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泽层次分明,应使主料与配料的颜色差异明显些,例如:以绿的青笋、黑的木耳配红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与玉色虾仁同烹等,色泽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四、形的搭配

这里所说的“形”,是指经刀工处理后的菜肴主、辅原料之形状,主辅料的形态、大小等规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烧牛肉”、“黄瓜炒肉片”等,分别是丁配丁、块配块、片配片。这样可使菜看产生一种整齐的美感。

科学配菜的方法:

1、数量搭配。在配合数量上要突出主要食物,以配合食物为辅,使配合食物起到补充、烘托、陪衬、协调的作用,而且主要食物与辅助食物的比例要恰当,一般为2∶1、4∶3、3∶2等。质地搭配。要根据食物的性味、质地做到软

2、配软、脆配脆、韧配韧、嫩配嫩,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营养的配合。

3、色泽搭配。不论同色或异色搭配,都要使食品色泽协调,使人喜爱,引人食欲。

异香相配即主要食物要选 味道较浓厚醇香的,配合食物选有特殊香的,二味融合,食之别有风味。

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混合适当,其所含营养素之间就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产生协同、互补、强化的作用,从而提高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这就是混合效应,也叫混合搭配。

食物的搭配要把营养学的要求与烹饪学的要求两者统一结合起来,不仅要配好色、香、味、形,而且要配好营养的种类、数量和相互比例,要充分发挥各种食物在营养价值上的特点,发挥其互补作用,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更加全面、合理,满足人体的需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配菜

配菜的方法不同:1、主次分明:两种以上原料构成有主料、辅料之分,如咖喱鸡块,鸡块是主料,应当多些;土豆是辅料。也有不分主次的,如炒三鲜,三者用量相近。2、营养充分:把几种营养成分不同的原料搭配在一起,使菜肴营养更丰富全面。3、形状匀称:块、片、条、丁基本做到整齐、均匀。4、色彩悦目:配色有“顺色”和“异色”之分,“顺色”以一种颜色为主调,配以相近的色彩,“异色”则以不同的色彩反衬主料。5、口味调和:各种原料的口味要互相配合、协调。配菜常见的问题:一、量的搭配突出主料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例如蒜苗炒肉丝、九菜炒肉丝等应时当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九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九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此菜就应以肉丝为主。配制无主辅原料之分的菜肴时,各种原料在数量上应基本相当,互相衬托。例如熘三样等,即属这类。二、质的搭配同质相配即菜肴的主辅料应软软相配(如鲜蘑豆腐),脆脆相配(如油爆双脆),韧韧相配(如海带牛肉丝),嫩嫩相配等等,这样搭配,能使菜肴生熟一致,吃口一致;也就是说,符合烹调要求,各具自己的特色。荤素搭配动物性原料配以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肉丝、豆腐烧鱼、滑馏里脊配以适当的瓜片和玉兰片等。这种荤素搭配是中国菜的传统作法,无论从营养学还是食品学看,都有其科学道理。贵多贱少系指高档菜而言。用贵物宜多,用贱物宜少,例如:白扒猴头蘑、三丝鱼翅等,可保持菜肴的高档性。三、味的搭配浓淡相配以配料味之清淡衬托主料味之浓厚,例如:三圆扒鸭(三圆即胡萝卜、青笋、土豆)等。淡淡相配此类菜以清淡取胜,例如:烧双冬(冬菇、冬笋)、鲜蘑烧豆腐等。异香相配主料、辅料各具不同特殊香味,使鱼、肉的醇香与某些菜蔬的异样清香融和,便觉别有风味,例如:芹黄炒鱼丝、芜爆里脊、青蒜炒肉片等。一味独用有些烹饪原料不宜多用杂料,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鳗、鳖、蟹等。此外,如:烤鸭、烤乳猪等,都是一味独用的菜例。四、色的搭配菜肴主辅料的色彩搭配要求协调、美观、大方,有层次感。色彩搭配的一般原则是配料衬托主料。具体配色的方法有:顺色菜组成菜肴的主料与辅料色泽基本一致。此类多为白色,所用调料,也是盐、味精和浅色的料酒、白酱油等。这类保持原料本色的菜肴,色泽嫩白,给人以清爽之感,食之亦利口。鱼翅、鱼骨、鱼肚等都适宜配顺色菜。异色菜这种将不同颜色的主料辅料搭配一起的菜肴极为普遍。为了突出主料,使菜品色泽层次分明,应使主料与配料的颜色差异明显些,例如:以绿的青笋、黑的木耳配红的肉片炒;用碧色豌豆与玉色虾仁同烹等,色泽效果令人赏心悦目。五、形的搭配这里所说的“形”,是指经刀工处理后的菜肴主、辅原料之形状,其搭配方法有两种。同形配主辅料的形态、大小等规格保持一致,如:炒三丁、土豆烧牛肉、黄瓜炒肉片等,分别是丁配丁、块配块、片配片。这样可使菜看产生一种整齐的美感。异形配主、辅原料的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如荔枝鱿鱼卷,主料鱿鱼,配料荔枝则为圆或半圆形。这类菜在形态上别具一种参差错落美。

浅谈烹饪美学论文

中国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中国烹任是文化将烹饪作为一种文化来描述,却是不太长久的事。有人曾指出: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一半是烹饪文化,这话有一定道理。中国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厚、美、长可谓绝无仅有。数千年来,数不尽的名菜佳肴、精食美点,从民间供进宫廷,供帝王后妃享用:又有多少珍美味,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香飘四溢,脍炙人口、宫廷菜、官府菜和民间各地风味大菜,成帮成系、上承下传,托起了中国传统风味菜肴之架构。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孙中山先生叹赏中国烹饪时说:“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艺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艺术一道也。"源远流长的中国烹饪,曾营造出多少百年老店,培育出多少绝技名厨,制造出多少美味佳肴。中国烹饪文化是一种从烹调到饮食消费全过程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了烹调技术和调制的各类美食、饮食消费、饮食养生及由此延伸出的饮食文化,这就是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国烹饪文化。二、中国烹任是科学要搞清中国烹饪的科学蕴含,首先要知晓中国烹饪的特色。中国烹饪的独特标准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色、香味、形、滋(食物的质感),养(食物的营养),六者必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人们得到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综合饮食享受才算是完美的统一.其中又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而工艺流程,膳食结构与饮食制度,大多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的,它们都饱蕴着中华民族的独有特色。中国烹饪中的味与养生的有机统一,早在两千年以前人们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人们一方面讲究调和五味,追求美食:另一方面指出五味令人口爽,但又不能贪享厚味,饮食要有节制:并将五味之间五味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讲述得十分清楚。从而总结出"谨和五味"才是中华民族的饮食观。美味的中国菜肴堪称营养与色、香、形、滋的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侧重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才是符合中国烹饪的。三、中国烹饪是艺术中国烹饪是一门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综合的艺术。烹调师是它的创作者,他们运用烹饪工艺、按照人们对美食追求的规律,塑造出色、香、味、形、滋、养俱美的食物,提供人们饮食审美的享受,从而使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交融的满足。作为综合艺术。

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紧密相联的特点。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直至发展成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各种花色造型菜点及丰盛华丽的筵席。中国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原料、烹饪技术、食品实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中国烹饪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这里主要通过肴馔本身的色、形、香、味、滋与筵席组合来窥其一斑。人们常把前者概称为味觉艺术;将后者称为筵席艺术。 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又一表现形式。一份精心设计编制的筵席菜单,对菜点色 、形 、香 、味、滋的组合,餐具饮器的配置,烹调技法的运用,菜肴、羹汤、点心的排列,馔肴总体风味特色的表现,都有周密的安排。它是时代、地区、饭店(或餐馆)的烹调技术水平和烹饪艺术水平的综合反映。审美主体——与筵者的食欲、情绪、心理,均受筵席菜单设计的烹饪艺术效果所左右。筵席艺术遵循现实美(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 )与艺 术 美 的美学一般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传承至今的筵席艺术创作活动,主要注意下列两点:①筵席格局以菜肴为中心,体现艺术形式上的多样统一。筵席菜肴的多样化,通过炸、熘、爆、炒、烧等多种技法,荤素原料多种选配,丁、丝 、块 、条 、片等多种形态,黄、红 、白、绿等多种色彩,酥、脆、嫩、软等多种质地 ,咸 、甜 、 鲜、香等多种味感表现其艺术性。②菜点组合排列,表现艺术节奏与旋律感。筵席菜点的这种味的起伏变化,有若音乐旋律中的节奏强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审美主体与筵者越吃越有兴趣,越吃越有味道。

一、烹饪教学的特殊性 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更新,烹饪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烹饪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烹饪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烹饪教育需要坚持实践第一。这是由烹饪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必须紧密相连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对于烹饪的教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烹饪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断地指导他们进行练习,增强其熟练程度。 第二,烹饪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烹饪教学经历过三种形式,即以师带徒、短期培训、学术教育。现在这三种形式并存着,对于学术教育又包括等级教育,可分为高等和中等两种级别。由于学术教育起步晚,又因为烹饪教学需要的设施和程度都是非同一般的,这就导致了烹饪教育的方式复杂而多样。例如示范讲授法、实验室实习、名师表演法等各种形式。 第三,烹饪教学原则具有多元性。烹饪教学除了遵循一般学科的教学原则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需要遵守,例如必须要做到在继承中国烹饪精华的同时,还要懂得发扬创新的精神;做到在精心讲解的同时,注意与练习做到经常性的结合;当然还应该注意将知识的统一性和技艺的地方性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懂得教育学生。 第四,烹饪教学条件具有制约性。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又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烹饪技术也是不一样的;另外,由于天气存在经常性的变化,所以教学的时候需要在最佳的季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烹饪教学来讲,它的难度不亚于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它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前做好调研和准备工作。只有把功课做足了,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胸有成竹,才能够做出美味的大餐。

要有鲜明的颜色搭配,原料荤素搭配,所为汁明芡亮,搭配合适的盛器,精美的碟头,所有东西除盛器外应基本都可食用,要是照像还得选择装盘角度,光线角度,底盘立体装饰,

四川烹饪杂志怎么样

国家级、省级期刊区分期刊的国家级、省级如何划分 相信大家对于期刊的级别划分问题一直存在疑惑,现南粤论文网根据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人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我国对学术期刊进行级别划分是有一个认识和推进过程的:由否认学术期刊分级,到进行质量评比,再到级别划分。不存在以行政级别进行学术期刊分级的问题 199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答复: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其所刊登的文章总体质量就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级别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质量都低。据此,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对期刊的分级管理,一方面是指国家和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以及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各自所应担负的职责;另一方面是为促进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在每年期刊进行的年度检验中,要对期刊的政治导向、编校质量、遵守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划分一定的管理档次,并非按期刊的行政级别而确定期刊级别,而是为期刊的管理工作服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 2000年,国家教委科技司在一个答复中明确说:“过去在文件中有一级杂志的提法是不够严格的,今后将加以注意。” 2002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次强调:“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 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是:行政级别的高低能否成为划定期刊级别高低的依据?以行政级别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级别能否与论文质量划等号?我国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进行过评比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 1997年底,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的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也称“百刊工程”)的评比工作,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比工作。 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评比同时,国家新闻出版署与科学技术部又共同评出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其中社科类49种,科技类期刊64种,还分别评出“提名奖”若干。这被认定为国家级政府奖励。 2003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比。关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估活动,1994年国家科委就制订和颁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这一系列活动,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仅仅是雏形而已。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及各地的分级工作 应该说,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始于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的“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它试图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中国期刊方阵”,推动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进入“方阵”最初层次,即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双效”即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这类期刊确定为1000种,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由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这样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结构。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这也算是我国政府系统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的开始。 地方政府进行的期刊评比,例如:1998年四川省的期刊质量考评,评定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的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每两年一次进行的期刊评比,把所有期刊(包括学术期刊)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展了这样的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学术期刊进行级别划分是有一个认识和推进过程的:由否认学术期刊分级,到进行学术期刊质量评比,再到学术期刊级别划分。这种认识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规律。“核心期刊”概念以及相应的评比工作早于政府的划分 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中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澳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市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学术期刊分级领域里影响比较大,它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5次出版。该《总览》也以布拉德福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0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5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此项研究分别得到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从中外文科技期刊中选择1300余种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引用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并将结果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统计报告)形式公布,即所谓的“理科学术榜”。此项研究得到科技部的重点攻关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采用“引文法”研究,以此评比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且每年予以公布。 中国科协学工部主办的1994年创刊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引用期刊(235种)、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中文核心期刊都有一定影响。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对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作者的论文成果和期刊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在具有CN(中国连续出版物编号)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范围内评选。它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按引文量、影响因素、专家意见等标准评定。据说,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90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我国期刊学会(协会)界也进行期刊相应的评比工作。例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每4年进行一次的学报评比,就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它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肯定,其评比的结果分为4个层次:双十佳、百强、优秀和单项奖等。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学术期刊学会也进行了区域性的学术期刊评比,一般每2年一次,主要评出“优秀期刊”。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存在的问题 第一,能够参加期刊分级、评比的期刊太少,覆盖面过窄。全国有上万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近6000种,而国家的评比少则200种(百种社会科学期刊奖、国家期刊奖),多的也仅有千余种(“期刊方阵”工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激励力量(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体某一行为的期望价值(效价)和个体认为将会达到其目标的概率之乘积的期望理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确立的目标要适宜,适宜的目标才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所以,国家应当加大评比的覆盖面。 第二,不宜将学术类期刊与消费类大众期刊相混淆,而国家的几次评比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第三,“消费类大众期刊”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真正的学术类期刊,例如,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102种获奖期刊中,仅有16种,在“社会科学期刊”中,其比重仅占15%;而占85%的是“生活、科普、文学艺术类”(占60%)和“工作、学习、指导类”(占25%)期刊;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获奖率在全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的比重,仅占其总数的1.5%,而“消费类大众期刊”占到了12%,几乎相差10倍。另外,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有所增加,有22种,但该类期刊也只占全部获奖期刊(108种)的20%,而占80%的是“消费类”期刊;49种社科类“国家期刊奖”中,社会科学期刊的比重又有所增加,有15种,比重达31%。但“消费类”期刊依然占据社会科学类期刊中的大多数。 第四,自然科学类比重远远大于社会科学类期刊。例如,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结果:双高期刊中,社会科学为10种,比重仅为25%,而自然科学则达75%;在双奖期刊中,社会科学为41种,比重仅为40%,而自然科学则达60%;在双百期刊中,社会科学为78种,比重仅为39%,而自然科学达61%;双效期刊中,社会科学为500种,比重不到50%。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应该尽力改变,分属于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进行评比时应考虑比例问题。 第五,“核心期刊”的分级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李力民、翁甄林指出,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一些技术类、指导类期刊榜上有名,而一些公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却名落孙山;而在理科学术榜上,《总览》中技术性、指导类期刊根本未予考虑。因此,各期刊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课题予以肯定,竭力宣扬,并在期刊封面上显著标识;未上榜者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愤愤不平,科技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是这种情况,应当改变。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是这些评比活动、排行建榜,无疑推动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只要是正规合法的期刊,发表的论文在评职称和评奖中都是有作用的。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你。

帮你提供一些非中文核心的食品类杂志,但不一定是三流的。希望对你的有所帮助!包装与食品机械 合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学会,机械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包装机械分析保鲜与加工 天津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餐饮世界 北京 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餐饮世界.大众版 北京 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 茶报 上海 上海市茶叶学会,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 茶叶通报 合肥 安徽省茶叶学会 茶叶 杭州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技术 福安(福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通讯 长沙 湖南省茶叶学会 茶叶信息 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 当代烹饪文化 郑州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豫菜文化研究会 淀粉与淀粉糖 石家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淀粉专业协会,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发酵科技通讯 杭州 杭州味精厂福建茶叶 福州 福建省茶叶学会 甘蔗糖业 广州 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罐头饮料工业 烟台(山东) 山东省食品罐头工业科技情报站 广东茶叶 广州 广东省茶叶学会 广东烹饪 广州 广东烹饪协会 广西蔗糖 南宁 广西区糖业公司办公室等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广州 广州市食品工业研究所贵州茶叶 湄潭(贵州)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贵州省茶叶学会 国际食品 北京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食品科技 杭州 杭州市食品工业协会等湖南食品 长沙 湖南省食品行业联合会,湖南省轻工研究院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长春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食品与发酵 南京 江苏省轻工业科学研究设计院江苏调味副食品 镇江(江苏) 江苏省调味副食品行业协会 江西食品工业 南昌 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江西省食品工业办公室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常熟(江苏) 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等 粮食科技与经济 长沙 湖南省粮食局等粮食流通技术 郑州 国家粮食储备局郑州科学研究设计院粮食与食品工业 无锡(江苏) 国内贸易部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等粮食与油脂 上海 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等粮食知识 武汉 湖北省粮食局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成都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国家粮食储备局仓储司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北京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粮油食品科技 北京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美食 南京 江苏省烹调协会面粉通讯 无锡(江苏) 江苏省粮食工业协会面粉专业委员会,江南大学校友会 木薯精细化工 南宁 广西南宁木薯技术开发中心等 酿酒 哈尔滨 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等烹调知识 太原 太原市商业经济学会啤酒科技 北京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 肉类工业 武汉 全国肉类工业科技情报中心站,武汉肉类联合企业集团公司肉类研究 北京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乳品与人类 哈尔滨 全国乳品工业信息中心,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乳业科学与技术 上海 上海市奶业协会等 山东食品发酵 济南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济南市解放路41号山东食品科技 济南 山东省食品公司 山东盐业 济南 山东省盐务局 山西食品工业 太原 山西省食品工业协会等上海调味品 上海 上海海鸥酿造有限公司,上海市酿造科学研究所 食品信息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信息.我爱厨房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与生活 上海 上海市食品协会,上海市食品研究所 四川粮油科技 成都 四川省粮油科技情报总站四川烹饪 成都 四川省烹饪协会,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总公司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成都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食品与发酵 温江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设计院等苏盐科技 连云港(江苏) 江苏省盐业经济技术信息站西部粮油科技 西安 陕西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盐业史研究 自贡(四川)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扬州(江苏)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饮料工业 沈阳 全国饮料工业协会饮食科学 沈阳 辽宁省轻工总会,辽宁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营养学报 天津 中国营养学会,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有机食品时代 南京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中国分会 浙江盐业 舟山(浙江) 舟山盐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制盐工业科技情报站 中国保健食品 北京 中国保健食品协会 中国茶叶 杭州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加工 杭州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全国茶叶加工科技情报中心站中国畜产与食品 南京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中国酒 北京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消费日报社 中国烹饪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乳业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食品 北京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中国食品工业 北京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京 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中国食品学报 北京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食品用化学品 上海 全国食品用化学吕行业联合会 中国食品与畜产科学 南京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中国食物与营养 北京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甜菜糖业 哈尔滨 中国轻工总会甜菜糖业研究所中国盐业 北京 国家轻工业局盐业管理办公室等 中国饮食服务年鉴 北京 国家国内贸易部 中华茶人 北京 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济南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 中外食品工业 北京 中国仪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北京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全国食品科技情报中心站 中外烟酒茶 桂林(广西) 漓江出版社

1、《四川烹饪》:《四川烹饪》正是继承,发掘,整理天府之国悠久的烹饪文化,探讨烹饪理论,交流四川菜点制作技艺和宣传四川烹饪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 2、《美食堂》:《美食堂》是一本以健康美食、新鲜生活为导向的时尚美食杂志。 3、《东方美食—烹饪艺术家》:《东方美食》杂志在弘扬中华厨艺,传播先进烹饪原料工艺,塑造烹饪艺术家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受广大厨师的欢迎。 4、《珠玑小馆家常菜谱》:江献珠女士点睛传艺的经典家常菜谱,传承粤菜技法,经典味道的巨献。 5、《专业烹饪(第4版)》:告诉你如何选择厨房设备与工具,如何设计菜单,如何对食物进行装盘与装饰等多方面的内容,把你培养成一个烹饪高手。

四川市场与发展杂志社 / 东升街89号蜀源大厦十三楼 / 86674087 高尔夫时尚杂志社 / 体育场路1号 / 6742574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 下汪家拐街16号 / 6138809 《财富时代》杂志社 / 东胜街1号青羊大厦7楼 / 6626320 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永陵路5号泰艺楼6楼 / 农村经济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内 / 87013295 经营管理者杂志社 / 通锦桥路93号 / 6644767 《新食品》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三洞桥街8号 / 66000119 四川省《分忧》杂志社读者之家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93584 财经科学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248 经济学家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17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 7013893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 商业街16号 / 86603211 《当代职校生》杂志社 / 陕西街26号3楼9号 / 86113069 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 / 百花东路二号 / 7014462 《分忧》杂志社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32884 《民族》杂志社 / 文殊院街18号 / 6610665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 / 清江路口温哥华广场13楼F座 / 7775873 四川省情杂志社 / 清江东路31号 / 87366023 四川小学生生活杂志社 / 大安东路61号太升大厦10楼E座 / 现代领导杂志社驻西南记者站 / 实业街30号 / 6265228 《警苑》杂志社 / 文庙后街40号 / 6301426 中华儿女杂志社驻成都记者站 / 金河路57号团市委大院四楼 / 6125394 四川烹饪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6641387 晚霞杂志社 / 文庙前街92号 / 6116148 四川烹饪杂志社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86644735 银幕内外杂志社 / 东城根南街37号 / 6120448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外贸与交流杂志社 / 红星路一段9号 / 6623811 金税杂志社 / 南新街37号 / 6664774 《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锦江大礼堂后楼401室 / 6135350 优雅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43834 四川省教师之友杂志社 / 盐道街3号内招待所406,408号 / 86650231 电子天府杂志社 / 桂王桥西街66号 / 4372965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 / 福字街88号 / 6740338-6901 《商》杂志社 / 督院街30号省政府办公厅401室 / 86604245 西部旅游杂志社 / 盐道街3号 / 6670439 四川都市丽人杂志社 / 提督街54号锦阳商厦14楼I座 / 6618396 外事天地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72号 / 6248967 音乐世界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85547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东玉龙街52号 / 四川视听技术杂志社 / 鼓楼南街99号 / 6748982 《钢管》杂志社 / 牛市口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内 / 4553136 中国商贸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双栅子街27号4单元9号 / 6612517 四川档案杂志社发行部 / 花牌坊189号 / 87699357 《西部皮革》杂志社 / 一环路北三段二号 / 83231807 四川建材杂志社 / 马鞍西路15号 / 3347475 家庭电子杂志社 / 抚琴东南路10号 / 87778793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畜禽业杂志社 / 茶店子东街130号 / 7533133 建筑安全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83379323 四川档案杂志社 / 花牌坊街191号 / 87660619 成都理科爱好者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西三段白果林小区百寿路8号 / 87770659 《建筑电气》杂志社 / 星辉西路八号 / 3310296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四川建筑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3336908 海峡两岸杂志社 / 蜀汉东路海峡大厦 / 87529567 汽车杂志社 / 九兴大道6号 / 85184287 四川交通安全之友杂志社 / 七道堰6号 / 6301448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 致民路36号 / 5451128 四川科学文艺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 11号 / 558032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四川工作站 / 磨子桥天歌大厦 / 5577648 技术开发与贸易机会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9772 《管理世界》杂志社驻四川记者站、《现代企业导刊》四川记者站 / 菊乐路24号406室 / 7041930 科幻世界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8745 西部畜牧经济(杂志社) / 武侯祠大街3号 / 85571033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四川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 / 创业路6号院内212,214,223房 / 5193030 《电焊机》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一段29号 / 中国西部杂志社 / 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 84361647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成华西街8号省图书音像批发市场2楼26号 / 7786116 四川草原杂志社 / 犀浦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办事处 / 85546877

中餐烹饪毕业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写“我”喜爱中餐烹饪专业,“我”的理想职业是当一名出色的厨师。厨师是重要的职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生存的依靠——食物。

正文:

生活仿佛是万花筒,五彩缤纷。自然,生活中的职业也各式各样,千行百业。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想职业,其中也包括我,我喜爱中餐烹饪专业,我的理想职业是当一名出色的厨师。

厨师是重要的职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生存的依靠——食物。一个正常人,你可以几天不说话,可以几天不上网,可以几天不劳动,也可以几天不看书,但你绝对不可能几天不吃饭。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况且中国人很重视吃,食文化特别丰富,今天富起来的中国更注重吃了,走进大街小巷,到处是大饭店、小餐馆,快餐则更多。

假如没有我们这些厨师,又哪有那么多让人垂涎三尺的佳肴和让人百吃不厌的名菜呢?广大劳动者那么辛勤地工作,首先要填饱自己的“五脏庙”,只有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追求小康生活,才能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难道你能否认这一事实吗?除非你是机器人或是外星人。

厨师是快乐的职业。每当有顾客光临,就不由自主地操起那些再也熟悉不过的刀子、铲子、勺子……选用姜啊,酒啊,盐啊……多种材料搭配,文火武火结合。

不一会儿工夫,一道道色香味俱佳、鲜美可口的佳肴,就从我们的手中诞生,并热气腾腾地奉送给客人,看着顾客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我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心里当然美滋滋的,难道你能不觉得我有一种满足感、成功感和无比的喜悦感吗?

厨师是影响人们健康的职业。作为一名出色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不但要色、香、味俱全,而且也要十分注重顾客的卫生安全和营养搭配。所以要重视材料的采购,并高度重视环境的卫生。决不用腐烂、变质的材料做菜,还要适当向顾客宣传营养学、保健学的知识,以提高顾客们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顾客信赖你,回头率更高,利人自然利己。

厨师是对职业道德高要求的职业。我作为一名厨师,宁愿少赚钱,也不能昧着良心干有违公德的事,除了不售不洁、变质的食物,此外也不售野生保护动物,并耐心向顾客解释、宣传,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更要做到平等待人、善待穷人,大力推出平民菜系。努力做到让天下平民也进得来、吃得好。

我之所以认为厨师为理想职业。是因为它很重要,既关系到人们健康,又影响着社会和谐;既能让自己高兴,又能让别人快乐。当厨师是一种享受,烹饪的过程是享受;看别人心满意足地走出餐馆,也是享受;创新出一道道的佳肴,受到客人称颂,还是享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古语。现在当然远远不止三百六十行了。当厨师,我的理想我的愿。我愿一生都从事厨师这个行业,我更愿以我一生的奋斗让自己成为厨师这个行业中的状元。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当厨师,那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从小就喜欢吃。当美食出现在我的眼帘下。什么烦恼都诸至脑后,十分快乐。还有一个是有次,妈妈生病了,食欲大减,我就翻箱倒柜,为妈妈亲手做了一道青菜,没想到妈妈吃完后精神好多了,不停的夸我。从此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大厨,让妈妈尝遍天下山珍海味。

理想不是空想,而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经常会虚心地去请教一些煮菜高手,从中学到很多生活小常识,例如:洗菜时可以加点盐,起到杀菌的作用。做菜前先把锅洗干净。不然残留的水溅起脸上那可就不好了。

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会去看些有关于美食的书籍。不管是哪种菜系,哪个国家的。我都专心致志的研究,学习。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源,试试看是不是味道刚刚好,口感鲜美。让食物清爽可口:热锅快炒;使食物鲜美的方法:加豉汁,海鲜酱油等;使食物去腥的方法:加柠檬汁,红酒等。从书中我懂得了很多,也能更好的掌握这些方法,做出味道好的饭菜也是游刃有余了。

但厨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的知识,要多多实践,创新。有一次,我异想天开,往蛋液里加入了一些鲜牛奶,让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碰撞在一起,没想到一道普通的`家常菜,竟立刻变得奶香四溢,醇香无比,妈妈吃了,竖起大拇指,对我赞不绝口。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奋斗,朝着大厨的目标继续前进,让所有人吃了我的菜都无比快乐,对它无比信任,都会喜欢我煮的菜。

中西饮食思想的差异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以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国等为代表的西餐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虽然其价格并不是人人能消费的起,但是在饮食文化这方面同中餐的差异正逐渐地缩小。关键词: 饮食思想 食物结构 营养学饮食思想,即饮食观念。由于所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造就了风格各异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旨要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这是中国传统烹饪民族和历史的根本特点。饮食科学是以人们加工制作菜肴的技术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饮食烹饪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中国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但是这种食物结构叙述十分模糊,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也没有进一步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使人们在搭配食物时数量和比例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乃至影响了这个食物结构发挥良好的作用。如由于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搭配数量过少,比例过低,出现优质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相应的疾病。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我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早在古代就有各种医疗饮食方面书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理论著述,但是从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角度阐述了饮食养生的问题,提出“饮食为生人为本”,合理的饮食能促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主张“食饮有节”、膳食全面而均衡。《饮膳正要》从营养卫生学角度提出了不少关系人们健康的重要观点,特别是作者主张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在营养方面就很先进,我们没有注意到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没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也交不出具体的营养分析。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西餐极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充分考虑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牛排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虽然在这些方面,中西方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食品原料的时限性和季节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菜肴的美观给人愉悦、菜肴的艺术化等方面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些差异在不断地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渐要求吃好、吃得营养健康、吃得有文化有品位。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进入中国,与传统的食治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中西饮食思想在中西方餐饮进入对方的“地盘”后,不断地发生碰撞和融合,融合与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网上有相关方面的题材 然后借鉴一下 组织自己的语言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话我们可以提供帮助的 原创毕业论文联系方式 用户名

微波烹调的特点。�1�省时 微波从四面八方穿透食物,加热速度快,烹调时间短,较传统方法省时2/3~3/52�经济 微波加热食物热损失小,热效率高。可比传统的加热方法节约大量的能源。�3�污染小 因微波炉内无火焰、无油烟、无灰尘、无异味,可保持厨房清洁卫生。�4�方便 食物可直接盛放在耐高温碗碟、塑料袋里加热,省去了一般加热食物时转换盛器的麻烦。微波炉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和时间都可自动控制,烹制饭菜时,不必像传统烹调那样,人一直站在锅台边手忙脚乱地动锅铲。�5�保持食物的营养 微波烹调食物时,不需水作导热介质,食物中水溶性的维生素不会流失。而且微波烹调加热时间极短,食物中容易氧化和不耐热的营养成分能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存。�6�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 细菌本身因含有蛋白质及水分而吸收微波,故会随着产生的高温而被杀死。 微波烹调技巧[排列]:环状排列是最佳的烹调方法,因为微波可以从顶部、底部,两侧和中心进入食物内,使食物烹调均匀。不要将食物叠放在一起。[重排]:在烹调途中,小块食物需要移动位置。即外面的食物向中央移,中央的食物向外面移。[遮盖]:微波烹调时,为防止水份蒸发,缩短烹调时间,可用耐热塑料盖、耐热胶膜、腊纸或纸巾等遮盖,可以保持食物的水分。同时要注意不要盖太严密,应留个通气孔让蒸汽逸出,降低内部气压。[翻面]:烹调途中,将食物翻面,可缩短烹调时间,以达烹调均匀。[转动]:在烹调途中,大块食物如烤肉、整只鸡,需要转动,以达到烹调均匀。[搅拌]:微波烹调时,外边相对中心熟的要快,所以在烹调途中常需要由中心向外轻轻搅拌。[解冻]:·对冷冻食物进行解冻,应随时查看,必要时翻面。·对于绞碎的牛肉、虾、扇贝肉或蟹肉,在解冻途中,应分开并取出已解冻的肉类。·形状不均匀的末端,在解冻的途中,需用铝箔遮盖。·解冻大块的烤肉,或整只鸡,其中心可能仍然结冰,让它搁置一段时间。[穿刺]:在烹调加热时,有些食物的表皮或膜会阻止蒸汽向外流,使食物内部蒸汽压力过大,使之爆裂,所以在没有烹调之前,将这些食物的皮剥掉、穿刺些洞或切缝,以使蒸汽蒸发。例如:蛋-用牙签刺穿蛋黄2次,蛋白数次。(切记把蛋壳剥掉烹调,以免爆裂。)香肠-用刀划痕,或用叉刺穿数次。苹果、新马铃薯-在煮之前,剥掉2.5厘米的皮。马铃薯-用叉刺穿[刷涂]:为使食物表面着色,烹调之前在表面上涂以调味,例如烤鸡、鸭、鱼等。[搁置]:烹调后,把食物从炉中取出,搁置一段时间,使食物中心熟透而外部不致过度烹调、干燥和硬化。 影响微波烹调效果的因素1、食物的初始温度:烹调食物的温度越低,所需要的烹调时间越长。 2、食物的量:通常食物量越少,加热时间越短;食物的量加倍时,烹调时间往往比原来增加1/3左右。 3、食物的形状:形状比较规则的烧熟比较容易且均匀;通常食物的厚度在4厘米以上容易熟透。因此,应将食物切得规则一些。 4、食物的密度:松软、多孔的食物比坚硬实心的食物烹饪速度要快。 5、食物的水分:含水分多的食物加热速度快,烹饪时间短。 6、食物的脂肪分布:由于肥肉和瘦肉煮熟的时间不同,因此用微波炉烹调肉类时,将瘦肉和肥肉分开烹调,效果较好。 7、食物的摆放位置:由于微波炉对边缘加热较快,所以厚的食物应尽量排在碟的边缘,小而薄的食物排在碟的里面,并在碟的中央留空,这样烹调效果好。 8、盛放食物的容器:通常采用圆而浅的器皿加热速度较快。 9、搅拌食物:烹调的食物较多时,必须进行搅拌,才能保证加热均匀微波烹调守则:1. 不可用金属器皿,可用玻璃、塑胶和瓷器,但都必须耐热。一些有颜色或花纹的器皿,受热后颜料中的重金属转到食物上,吃了有损健康,还是选用标明「微波炉适用」的器皿为佳。 2. 为使热力平均分布及避免蒸干水份,要用保鲜纸或胶盖覆盖食物,但大多数塑胶受高热后会溶化,而胶料附在食物上,也会损害身体,所以须使用标明「微波炉适用」的胶盖和保鲜纸,而且最好不要接触到食物。 3. 切勿损坏门上的透明网及胶边,以免微波外泄。 4. 去壳熟蛋、薯仔及其他类似的食物,须把外皮或薄膜剌穿,让蒸气释出,以免发生爆炸。 5. 食物宜大小均匀,以圆型排列,较厚部份向外,能更有效吸收微波。 6. 经常保持炉壁干爽卫生。 几种不同原料的微波烹制技巧�一、畜肉类�用微波炉烹调肉类食品,一般应选用较瘦的肉为好。烹制的肉类食品中,红烧肉是比较难做的一款菜,烹制时可加些水。将肉盛入器皿内,加盖或罩上保鲜膜,先用高段火力烧开,再用中段火力长时间地煮,这样才能将肉煮至酥烂和浓香。另外,为了进一步缩短烹调时间,烹调后不应立即揭开盖或保鲜膜,以便利用余热使肉熟透。如要检查肉是否熟了,可用刀叉弄碎分开其纤维,如不能分开则仍需再加热。�二、禽肉类�用微波炉烹调鸡、鸭、鹅等禽肉食品,比用传统灶具烹调更加香嫩。可将鸡放入耐热袋或有盖蒸锅中烹调,耐热口袋不要扎紧,或在袋上扎上一排气孔,以便排气。蒸、炒鸡块时,鸡皮面朝上,用纸巾盖住,烹调中须再重新放置。一些比较难熟的老鸡,可按500克加60毫升左右的汤汁一起煮。鸭、鹅的脂肪较鸡多些,烹调时间可相应缩短。一般来讲,用中段火力烹调500克重的整鸡,约需12分钟,鸡块和整鸭约需8分钟。烹熟的鸡肉呈清黄色,若带粉红色,可再入炉烹约2分钟。�三、水产类�微波炉烹调河鲜和海鲜类食品,是最好不过的事。因用微波炉烹制这类食品,既能使其快熟,又能保持水分,成菜汁多鲜嫩,原汁原味。烹调500克重的鲜鱼或中等大小的去壳虾,用中段火力烹约6分钟,而烹调扇贝类海鲜,只需约4分钟。烹调好后最好放置5分钟才揭盖(膜),这样还可减少实际烹调时间,如食品还不够熟,可再烹调约40秒。注意:应掌握好烹调时间,若过度烹调,水产类食品容易干硬。�四、蔬菜类�微波炉烹调蔬菜,加热时间短,用水量极少,从而能保持成菜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新鲜蔬菜每500克加约50毫升的汤水,土豆、南瓜等则不用加水。烹调新鲜蔬菜要加盖或罩上保鲜膜,可用高效火力烹调,中途要搅拌、翻转。一般菜谱中定出的烹调时间仅是参考数据,实际烹调时要根据蔬菜的新鲜度、形状、大小的不同来灵活掌握。须注意:烹调蔬菜时要烹调好后加盐,或先将盐水加在盛器中,放上蔬菜再烹调,否则蔬菜会干燥发柴,影响口感。五、汤菜类�微波炉烹调汤菜十分简便,既可保持原色原味,又没有油锅味。烹调时盛器要加盖或罩上保鲜膜。以水调制的汤可用高段火力烹调;含乳脂的汤应用中段火力烹调。为避免汤汁沸腾时溢出,盛器应两倍于汤的体积。煲猪肉汤或鸡肉汤时,应先以高段火力加热至沸,然后再用中段火力熬至肉�软。一般来说,烧开250克的水,用高段火力约需3分钟。�用微波炉烹制菜肴,味道可按菜谱或自己的口味调制。在此,笔者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必须另: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用微波炉烹调菜肴时,最好使用精炼油,若用普通的食用油,则要严格控制时间,如果时间不足,易产生生油味;时间过长,则会引起着火。�2�烹调时应尽量减少用盐量,以免烹调好的食物出现外熟内生、干硬发柴的现象。若必须要用盐调味时,应尽量在烹调即将结束前或结束后再用盐调味。�3�用微波炉烹制菜肴时,水分蒸发少,所以用水量要适度,这样才能保证菜肴的色泽和营养成分。�4�烹制鸡蛋、栗子、牡蛎等带壳食物时,应先将原料片出裂缝或拍破,以防爆裂、喷溅。�5�烹制含高糖、高脂肪的食品时,要严格控制加热时间,宜短不宜长,否则会把食物烧

中式烹饪毕业论文

论食品雕刻工艺暨在烹饪中的应用 摘要:食品雕刻产生于我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经过历代宫庭盛筵得到了发展,并流传于民间。早在宋朝就有诗赞扬州的瓜雕:“练厨朱生称绝能,昆刀善刻琅环青,仙翁对奕辨毫发,美人徒倚何娉婷……”可见当时的食雕工艺已相当精美了。如今国宴上,城乡宴席上都用食品雕刻来美化宴筵。早在1986年在法国马黎,中国首次参加世界性烹饪大赛时,因为食品雕刻和而夺得金牌。食品雕刻对菜肴的创新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根据已掌握的文献和工作经验,以果蔬雕刻为主论述一下食品雕刻各项工序工艺和在烹饪中如何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食品雕刻、工艺、烹饪、应用 论文主体: 一、食品雕刻的类型 食品雕刻有专供欣赏的展台,有欣赏兼作容器的,有既可欣赏又可食用的,但又根据雕刻原料和雕刻方法的不同来分类。 1、雕刻原料分类:可分为果蔬雕、琼脂雕、巧克力雕、黄油雕、面塑、糖塑等。 2、雕刻的方法分类:食品雕刻可以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有整雕和零雕整装之分。浮雕则分为凸雕、凹雕和镂空雕。 (一)整雕:整雕就是用一整块原料雕刻而成。它的造型是立体的,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观赏雕刻作品形象。所以难度最大,它富于表现力,常用于小型看台和看盘的制作。 (二)零雕整装:零雕整装适用于大型展台,它是用各种不同色的和同色的原料,雕刻成造型的各个部分,再集中组装粘接成一个完整的雕刻品,因为原料不受限制,色彩鲜艳壮观。 (三)凹雕和凸雕:凹雕和凸雕又称阴雕和阳雕,凹雕是在原料表面用凹陷的线条来表现图案,接近于绘画描线,这种雕法较简单,容易掌握,适用刻一些复杂的图案。凸雕是将图案的线条留在原料表面,刮或铲低空白处,显出层次,较难,适用于简单的规整的图案,适用于东瓜盅和瓜灯等制作。 (四)镂空雕:镂空雕又称为透雕。是用漏透的方法使原料内部到外部具有空间和层次感,比浮雕难度大,适用于空心球,瓜灯、假山的制作。 3、雕刻造型分类: 雕刻造型可分为:花鸟鱼虫类、祥兽人物类、景观器物类、瓜盅瓜灯和综合类雕刻,根据宴席主题不同,雕刻造形应用也不同。 二、食品雕刻的原料 食品雕刻原料主要是以具备雕刻性能的瓜果蔬菜原料为主,也有烹调制作的茸泥性原料和辅助类原料几种。 1、瓜果蔬菜类原料 植物性原料:如南瓜、冬瓜、茭瓜、西瓜、甜瓜、哈密瓜、甜菜根、红薯、苤蓝、土豆、白萝卜、青萝卜、胡萝卜、芥菜头、莴苣、黄瓜、心里美萝卜等,主要选用体积大、质地实的品种。 2、茸泥性原料 茸泥性原料具有可食用性,如:蛋黄糕、蛋白糕、火腿、西式火腿、酱牛肉、酱肝、鱼糕、豆腐、凉粉、琼脂、肉冻等,这些原料具可表现各种立体的和浮雕的艺术造型,又展示了烹饪技能。 3、辅助性原料 辅助性原料是指雕刻作品中能起到辅助作用的原料,可分为: ①上色原料:雕刻原料有时颜色单一,就要使用上色的方法,对其添加颜色。一般有:人工合成色素、靛蓝、柠檬黄、胭脂红、桃红等。 ②粘接连接性原料:粘接类的原料用于组合雕刻的分体连接,一般有:竹签、牙签、502胶水。 ③骨架支撑原料:主要用于支撑平衡大型组合雕刻,一般用特制铁架、木架来支撑造形。 ④点缀性原料:点缀性原料用来点缀动物眼睛或展台环境,一般有仿真眼、花椒籽、相思豆和花草、树叶、松枝等。 三、食品雕刻的方法与刀具的应用 要雕好作品,应该知道如何应用雕刻刀,手如何执刀,如何使用刀法,怎样应用刀具,是雕刻工艺的重要基本知识,对此作以下介绍。 1、食品雕刻的执刀方法 在雕刻作品时,操作者手执刀具的姿势很重要,只有掌握好正确的执刀方法才能灵活应用。常用的有:横握刀法、纵握刀法、执笔法、插刀法等。 (一)横握刀法:横握刀法是指用刀时,刀刃向上,竖起的大拇指与刀刃平行,其余四指握住刀把,大拇指贴于刀刃侧面,在原料上作削和旋的操作。 (二)纵握刀法:纵握刀法是把刀纵向握在手中,用刀时,可左右、前后用刀,在原料上作划,挑、削、挖的雕刻操作。 (三)执笔法:执笔法是把刀用握钢笔的姿势握住,运刀平稳,适用于精细部分的雕刻,在原料上作、划、刻、挑的雕刻操作。 (四)插刀法:插刀法与执笔法手法大致相同,区别于雕刻时要将中指或无名指按在原料上,以保出现滑刀和用力过大造成原料损坏及伤手。在原料上作推、戳的雕刻操作。 2、食品雕刻的刀法应用 食品雕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有一套独特的刀法,在进行雕刻时需要轮番使用许多刀具,下面就如何应用其刀法作介绍。 (一)切:切主要用于刻品大料定形,修平原料表面和分割原料。在雕刻中切是一种辅助刀法,所应用于分刀和切刀上。 (二)削:削没有固定的运刀方法,上下左右都可以,用刀方法有推和拉两种剥削法,一般常用的是推刀削,对韧性大或易损的原料原要使用拉刀削。 (三)划:划是在雕刻原料上以刀代笔进行图案勾划,在有基本图形上雕刻,有便于修改和下料,及定位的作用,所用刀具有划线刀、斜口刀、平口刀等。 (四)刻:刻是雕刻中的主要技法,运刀方向灵活多变,同时它又是食品雕刻造型刀法的总名称,所用刀具主要是平口刀、斜口刀及多种槽刀等。 (五)戳:戳刀法分直戳与推戳,直戳是刀口直线戳入,推戳是刀斜度较大的戳入,然后推进的方法,所用刀具是半圆形、三角形的槽刀。 (六)铲:铲是用刀一进一退或徐徐推进的方法进刀,把原料中多余的部分铲除,所用刀具有特制的平口刀、槽刀和斜口刀。 (七)挖:挖是刀刃作弧状运动,取原料的内部料,所用刀具有剜球刀、套环刀等。 (八)模刻:模刻是专指把各种形象的模具刀放在原料上进行冲压切料。这种刻法适用于平雕,使用这种刀法时原料的厚度不能超出模具刀的厚度,使用时可用木板或金属片垫手,以免伤手。 3、食品雕刻的刀具 食品雕刻的刀具除专业生产的套式刀具,也有雕刻师根据经验和制作难度,自行设计制作。但必须轻便合手,简便实用,下面就以上几种较实用刀具的形状及应用作一下介绍。 (一)切刀:切刀根据形状有长方形、尖头形和弯头形的,切刀主要用于切出原料的大形,切制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或切平雕刻作品底座等。 (二)平口刀:平口刀又叫手刀或主刀,是雕刻应用最为广泛的刀具。平口刀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既能用于块面的刻制,又能用于细部的刻划,还能独立完成简单的雕刻品。 (三)斜口刀:斜口刀又称尖口刀,刀刃倾斜一定角度,刀口呈尖形,因刀口斜度的不同分为大号和小号斜口刀,主要用于刻制图案线条、浮雕铲削等。 (四)半圆形槽刀:半圆形槽刀又称U形槽口刀,按刀口大小不同分:大、中、小号,刀的两端皆有刃,而且一边略大,一边略小。可根据刀的大小用于刻制线条、肌肉、人物面部、衣物、鸟类羽毛、鱼鳞及花卉的雕刻,它能减少其它刀具形成的刀痕,使雕刻品圆润光滑。 (五)三角形槽刀:三角形槽刀又称“V”形槽刀,三角形槽刀按刀的大小不同,分大、中、小号,两端皆有刀刃,一端略大于另一端,有外斜刀口、内斜刀口和竖直刀口几种形状,三角形槽刀主要用于瓜盅,鸟羽、人物眉发和花卉的雕刻。 (六)划线刀:划线刀两端有环式刀刃,一端似笔尖棱形环口刀,另一端为圆形环口刀。主要用于划刻图形图案和雕刻精细刻品的部位,还能雕刻其它刀具雕不到的部位,快捷实用。 (七)瓜环刻刀:瓜环刻刀又称刻线钩刀,均在刀两端一侧有略大略小的小弧形弯钩,刃口开在弯钩的前沿,主要用用雕镂瓜灯的回纹、瓜环和刻画线条图案。 (八)模型刀:模型刀是以各种物象和抽象的动物、植物、文字和几何造形做成钢制的空心模型,主要用来冲压原料成形,属平雕。 四、食品雕刻制作步骤 食品雕刻制作一件或一组刻品时,都有一个程序,在每个程序中都有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 命题即雕刻所选择的内容题材。确定雕刻作品的直述与寓意,要与宴会气氛内容相符合。在装饰雕刻品时要注意宾客的习俗、爱好,才能发挥更好的创新题材。 2、构思 构思是根据命题酝酿整体布局。如主题刻品与陪衬部分的分布比例,原料色彩的应用搭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要绘出草图,通过图示制作出完善的雕刻作品。 3、选料 选料即在构思后,先选择适合主题的雕刻原料,然后按大小颜色彩依次选料,以防在雕刻时造成浪费。供食用的食品雕刻,在选料时应注意原料是否具有可食用性和便于加工。 4、雕刻 根据各种原料,确定造型内容,用雕刻工具修出刻品轮廓后进行精细的雕刻修饰,直到完成作品。 五、食品雕刻卫生及存放 1、卫生:食雕作品是食品原料加工而成,非食品原料不得用于盘饰,还要注意生熟隔开,作为盛器的要加热消毒或制熟后才能应用。 2、存放:食雕用的熟原料可用冰箱贮藏。植物性雕刻品易失去水份,用冷水浸泡法、矾水浸泡法、低温保藏法、包裹法、刷胶保鲜等方法来保鲜存放。 六、食品雕刻如何应用 食品雕刻在烹饪中正确应用,能提高菜肴观感和美化宴席格调气氛,既创新了菜肴又提高了档次,下面就食品雕刻应用于菜肴的方法介绍一下。 1、食雕作品对菜肴主料的应用 将菜肴的主料形象,用雕刻品表现出来后,再来装饰这道菜肴,既可以欣赏雕刻品,又能清楚菜肴所用的主要原料。例如:是水产类的菜肴,则可将雕刻品设计为虾或鱼,菜肴可用:“盐水虾”、“蒜泥开边虾”或“清蒸鱿鱼”、“西湖醋鱼”等。 2、食雕作品原料产地或生长环境的应用 食雕作品最能表现各地域性的气氛,菜肴原料是云南的,可利用云南少数民族人物、动物或民间传说设计雕刻品,既能美化菜肴,又展示了当地文化和历史。 3、食雕作品对菜肴制作形状的应用 丸子形状的菜肴刻品可设计为龙:“金龙戏珠”。牡丹花形状的菜肴刻品可设计为凤凰:“凤戏牡丹”,如将原料用花刀处理成麦穗状或玉米棒状,雕刻品可设计为粮囤、碾子、磨盘等造型菜肴可用:“五谷丰登”、“丰收鱿鱼”、“粮果满仓”等。 4、食雕容器对菜肴的应用 菜肴如果为粒、丁、丝等形状,就可选用食雕容器进行分装,装饰。如雕刻青蛙罐、菜肴用“辣炒田鸡丁”、“孜香牛蛙”等。如雕刻小船,菜肴用“七彩鱼丁”等。如雕刻螃蟹盅,菜肴可用“一品芙蟹”等。既有创新,又有寓义。 5、食雕展台对宴会的应用 雕刻作品主要用寓意、吉祥的主题。根据不同的宴会需求和主题来设计应用。例如:“雄鹰展翅”、“马到成功”等刻品,可应用在开业庆典、商务会议、金榜题名的庆功筵席上。例如:“寿星捧桃”、“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等刻品,可应用在寿宴上。只要理解顾客所要表达的宴会含义,正确择用雕刻主题,既带来了商机,又展示了菜肴,可谓一箭双雕。 通过上述论点,对食品雕刻工艺的各项工序要点作了详细介绍,并证明了食品雕刻在烹饪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说明食品雕刻与烹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烹饪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既要好吃,还要好看,所以在我们不断提高烹饪技能的同时,也要对食品雕刻工艺加深了解和学习。让烹饪事业这个大家庭更加繁荣昌盛。

中式烹调专业论文国家中式烹调技师:王合民论人类饮食“生食、熟食、烹饪”王合民商洛扶贫技工学校摘要: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也是饮食文化传承的过程。 人类各民族在不断发展,推动者文化与文明向前进化,然而饮食文化也在推动者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食出现早,熟食进化块,烹饪文化发展时间长,其饮食文化就发达。就我国而言,饮食文明的历程应当从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时代开始。人们的生活烹饪文化的影响之大,烹饪文化就带动了社会文明向前进化。烹饪以三个阶段为基本发展规律即“生食、熟食。烹饪”,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五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比较稳定的原料、人工能控制“火”、基本的调味品“盐”、能耐高温而又不漏水的器恤以及能切割打碎的工具。生食进化为熟食包括高度文明的烹饪才能顺利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由粗放简单到细致而复杂。随着生食、熟食以及烹饪的发展和个民族之间的推广传播过程,人类的语言交流、工具的使用,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增进。因而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更新,推动者社会的文化,文明程度的发展。关键字:饮食 生食 熟食 烹饪一、 生食阶段远古时期人们活动范围很小,接受的食物原料液收到一定限制,生食是人类主要方式。以茹毛饮血、生吞活嚼的野蛮生活,与其他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生活区域也是有着部落限制,道德意识自然狭小而自足。“生食“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有影响而且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为人们性格暴躁、野蛮,交流缺乏;经常出现局部内乱和战争,受害者依然是弱小者好妇女,这是生食生活给人类的影响。生食过程,人们意识到生食对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卫生也和人类的发展不相适应,因而对群体生活来讲,原料浪费之大,随着每天换回的生食不能很好的保存,大量的食物将因气候的变化腐烂掉,当在人们需禁食时则需要付出采集,没有工具的时期采的东西很少,没有储存的能力,加上人类没有劳动的意识,每天24小时都在不停的吃东西,好像人类远古时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吃上。因此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交流、智慧、接触都受到不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就开始对雷电、火山、自然森林火灾、动物残骸很感兴趣;当出现类似现象后,人们便集中到有残骸的地方去寻找比生食更有味的食物,同事他们也在对外界观察分析并通过交流、传播来推广这一行为,这就为后来的进化熟食鉴定了基础。二.熟食阶段人类在日常生活打猎的过程中,遇到雷电火山及长期干旱自然形成森林火灾后,发现被烧死的动物残骸,拿回住地,在使用时的口感和生食口感有着不同变化,通过残骸的食用人来好像在仪式上接触了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感觉给原始人类带来了新启发和智慧以及人类在寻求熟食的制作途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积累了能控制能保存火种意识和能力的存在,为熟食的发展鉴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人类有了熟食的概念和宿愿,在生活中推广和应用,改变了人类以生食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也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跨越式进化。从此人类进入了文明的发展时期。在人类漫长的生食生活岁月里,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人类开发自己的智慧。面对生活,将钻木取火这一种发明广传应用,是人类各个部落的取火、用火得到了由简单到成熟,为熟食生活的进一步完善在不停的奋斗着,他们智慧创造出古老的陶瓷器工具来加工熟食,而且进一步在更新工具,有意识的开展生产活动,从而可以想象古人开发概念由陶器制作上升到瓷器的研究,由石器工具刀后来的铁器工具、铜器。尽管时间很长,但人类的研究创造发现和发明无不为明天奋进,就在这一发展熟食的伟大革命中,政治制度也随即产生,经济形势很原始,但是人类渴求发展思维,依然崛起。以原始社会到奴隶主生活奢侈,不能看出人类政治经济初级的简单和商品交换有了初步的形成,说明随着熟食生存方式改变,对人类的劳动能力的租金和规律生活是一大进步,由于政治制度建立人类住所,因智慧的差别和占有自然资源的多少而出现差别,为人类的追求也有更新宿愿,也推动了劳动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因而熟食的进化对人类的政治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人类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不断的追求者美好的未来,在生活、劳动、交流、发展中探索新的生活之路。二、 烹饪阶段烹饪阶段的出现与发展,是因为氏族公社的形成出现了商品原始交换活动,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伏羲区渔猎牧和人工养殖,神农氏发明了种植,宿沙氏发明了煮海盐,借宿了生食和熟食的的单依性和粗放行为,人们开始改变饮食和生活的新历程,是人类饮食文化和生活的新历程,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又一飞跃。这一飞跃,对人类的烹饪带来灿烂的文化,将原始文化上升到新水平,而且有了著名论段,把“火“说成烹调的起源把”盐“说成是调的开始,这是一个真理,无法改变。后来人们要了解这一真理,必须学习历史,尊重历史,新的烹调意愿”享“是简单的熟食过程,随着”火“的利用在烹的基础上来完善意思是人类吃的好一点,随着”烹“的理念就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烹“的概念!也就是说”烹“代替”亨“也是进化过程,从此人类把”烹“就规定下来了,碰的产生被人类认可,开始了发展时期。烹的文化形成,人们对盐的发展和利用没有停下脚步,烹的过程利用盐,烹的依托加上盐“调”的开始,是人类又进一大步,把烹调的理念广为流传。在烹饪大的概念指导和影响下,原料是烹饪的最基本的条件,原料的品种人类要去为它命名,原料的性质要为它去分类,原料的质地要为它去记载,因而出现了《易经.鼎》立于不败之地。享与烹的词语记载《齐民要术》、《食珍录》、《食.经》都面熟了烹饪的过去。而今天的烹饪又是如何呢?首先是八大菜系的形成,丰富了四大菜系流派的不足,到现在传统菜和流行菜品的结合真可谓推陈出新。比如中式菜肴的特点而论:取料广泛选料讲究而受到世界各民族的喜爱,因为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动植物原料非常盛产,应有尽有。历代厨师在烹调实践中,并非墨守成规,还善于开发,运用各种类型的原料在外国人看来很不可思议,时至今天,中式菜肴入菜原料足有两千多种。并且还有不少新兴的原料被越来越多地普遍采用,如鸵鸟、火鸟、仙人掌、芦荟等。烹饪原料选料必须讲究鲜活、产地、季节、品种、部位、质量等。以适应烹调方法和菜肴特点的需求。中式菜肴讲究刀工精湛配料巧妙;中式菜肴在烹调中讲究刀工,中式菜肴的刀工、刀法运用是外国厨师绝无仅有的。无论条丝、丁、片、块、段、沫、茸形状通过混合刀法,也可加工成麦穗、荔枝、裹、衣、梳子、菊花等。刀法以达到菜肴的美化为目的,加上中式菜肴的合理配料,从营养、形状、安全、色泽、口味、质量、食疗等方面得以体现。中式菜肴在烹饪上讲究火候,有大火、小火、微火等;早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记载…….火为文纪,时及时徐。灭腥去燥除颤,必须基胜、无失其理、知味奇特,适度用火,不得违背用火原理。大、中、小微火交替进行,确保烹制形成爽、滑、酥、嫩、烂、软、糯、浓、弹、韧、硬等不同地口感。创新菜品,讲究盛器;在中式烹调进入盛世时期,由于中国地域宽广,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习俗各异,使中式烹调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味名菜就有5000多种,花色菜品的种类就有上万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常说,又美食要有美器,就是说没事和美器同样重要上,上等的菜品搭配上精美典雅的盛器,能使其形状锦上添花。用烹饪原料造型文章,雕琢的天地毕竟是有限的,结合原料的自然形色,巧用各种各样的美器,很能表情达意。多种多样的盛器与众多美食,文间大体构成这样的关系:对于整禽整鱼宜用长盘、煎炒爆熘宜用圆碟,汤羹甜菜宜用海碗,精湛闷罐宜淘砂,粉蒸酵点连笼上,刷煮羊鱼宜锅中,酱菜醋姜宜白盏,参翅燕鲍宜华恤。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或全席之恤,青成一色,或满桌之恤,杂色多形,皆成天趣,食与器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我国独特饮食文化特色。中西结合,借鉴求新:中式烹调即可在优秀传统的同时还善于结合本软食特点,借鉴西餐的一些先进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原料的选择,调料的使用,加热方法的改变和改进剂工艺革新等方面。如咖喱粉、吉士粉、西红柿酱中病改变技法,有的在中式烹调技法中添加西餐调味品;这方面都是保持我国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利用西餐的优势和特点丰富中餐,改善中餐中不足地方,结合地方特色,创新中介和使古老的东方文化在现代的精工巧艺中发挥出更加灿烂的辉煌。烹饪的诞生,以用火为标志,当人类明确了烹饪的原理和烹饪的规律之后,社会就有了明确的分工,烹饪的名词随即诞生,人类的生活方式于是发生了质的改变。《礼记.礼运》篇记载的“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说法,人类对火源,火的功能认识!即人工取火的技能掌握。为烹饪打好了基础;恩格斯曾经讲过:”火的利用便是烹饪的起源。“因此火是烹饪的第一条件。大约在一万年前出现了陶器石器工具盒盐湖、海盐的发现。人类普遍用盐来使用熟食时”调“便开始了。因此人们说,发现火是烹饪的起源,发现盐是调的开始。有了烹和调,人类的饮食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人类生活、生产交流区域扩大人,类发现了原始烹饪的原料,发明制造了许多石器、陶器,工具烹饪打下了走向饮食文明的基础。人类开始了人类社会特别是饮食文化又一新的文明时代,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人类对如陶器、石斧、石刀、鬲、陶鼎、陶瓷、骨赘、铜刀、铜釜、铜鼎的制造利用,说明了饮食文明,然而对烹饪的脆性和韧性,烹饪原料的分类利用,以及原料、调料的四性、五味的发明与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因此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加工方式和烹调方法。以我国最早的流派为例,从夏商三代为奴隶社会,商周味列九鼎的豪华饮食文化。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平公食学》、《食珍录》、《食经》、《齐民要术》,烹饪实现了由术到学的飞跃。由唐宋瓷器的发明完成中国烹饪,色、香、味、形、器的五大属性。元明清时期中国形成了多民族的大融合,继而带来的中国烹饪技术,第二次交流、大竞争、大蓉和、大发展时期。中式菜肴已有四十几种烹调方法中国筵席个人剧也基本产生,饮食的风格形成以鲁苏奥四大菜系风味流派的飞跃使中国烹饪整体格局日趋向实膳食的新阶段。同时人类学会了种植和驯养,有了五菜、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之说。南朝的酱、姜、蜜、桂、椒等多种品味。烹调也有了烘、烤、烧、煮、蒸的方法。刀工精湛、配料巧妙原料加工整体划一,条、丝、丁、片、块、段、米、沫、茸、型为主要形成手段。烹调上,调味不离三椒,变化精妙一菜一格,白菜百味,必须看到烹饪的分类运用,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人工合成性。调味料做助料。以粮、蔬、果、肉、水产、干货加调味品,我国四大淡水鱼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海水鱼《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为主要。形成了我国烹饪原料,制作出人们喜爱的色、香、味、形、器一应俱全且使用安全,富有特色和营养的中式菜肴,使人类得到真正意义的美食享受。感到中国烹饪文化伟大和独特,把生食、熟食、烹饪的概念应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西饮食思想的差异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以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国等为代表的西餐在我国大范围的推广,虽然其价格并不是人人能消费的起,但是在饮食文化这方面同中餐的差异正逐渐地缩小。关键词: 饮食思想 食物结构 营养学饮食思想,即饮食观念。由于所处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造就了风格各异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旨要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这是中国传统烹饪民族和历史的根本特点。饮食科学是以人们加工制作菜肴的技术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饮食烹饪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中国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物结构。但是这种食物结构叙述十分模糊,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也没有进一步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使人们在搭配食物时数量和比例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乃至影响了这个食物结构发挥良好的作用。如由于动物性食物在饮食中搭配数量过少,比例过低,出现优质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缺乏,造成相应的疾病。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注重“以人为本”。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我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早在古代就有各种医疗饮食方面书籍:《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理论著述,但是从饮食营养与人体健康角度阐述了饮食养生的问题,提出“饮食为生人为本”,合理的饮食能促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主张“食饮有节”、膳食全面而均衡。《饮膳正要》从营养卫生学角度提出了不少关系人们健康的重要观点,特别是作者主张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在营养方面就很先进,我们没有注意到营养搭配的具体比例,没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也交不出具体的营养分析。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西餐极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充分考虑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出从物理、化学角度都营养、美味的食物。牛排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虽然在这些方面,中西方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在食品原料的时限性和季节性、食品的安全与卫生、菜肴的美观给人愉悦、菜肴的艺术化等方面都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些差异在不断地缩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渐要求吃好、吃得营养健康、吃得有文化有品位。具有微观具体,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进入中国,与传统的食治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中西饮食思想在中西方餐饮进入对方的“地盘”后,不断地发生碰撞和融合,融合与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式快餐举步维艰,它究竟缺少什么?笑容可掬的麦当劳叔叔应该带给我们启示。我们固然有全聚德的烤鸭,却没有一个能叫得铮铮响的快餐品牌,只是笼统地冠以具地方代表色彩的名称——“四川担担面”,“西安羊肉泡馍”,“兰州拉面”等等,所以我看中式快餐,缺少的就是名牌! 名牌是什么?名牌是知名品牌,是“质量好,服务质量精,知名度高”的产品和商号,是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良性循环形成的“第三态资产”,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也是最奥妙的现象。它决不是一件靠广告宣传打响一个牌子的事或是给每件商品一个金灿灿的商标这样的举动。名牌的背后闪耀着管理者智慧的光芒,凝聚着经营者不懈的努力,甚至也要溶入艺术家对美的审视;名牌的背后是质量,是服务,是标准。它会给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所以面对实力强劲的麦当劳、肯德基,中式快餐要想脱颖而出,树立品牌创名牌不失为上策,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想狗不理的包子,云南的秀才米线这些也具品牌雏形的名吃小点为何没有成为中式快餐的顶梁柱子?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考,中式快餐要创名牌,究竟还缺什么? 定位 一种商品不应是生产出来以后再去想卖给谁,而是应该先确定这种商品是卖给谁的,再针对特定的消费者的特定需求确定商品的功能、价格、生产方式和销售方法。例如麦当劳在中国将目标消费群体定在少年儿童和喜爱追赶潮流的青年人,因此他们提供的产品就是少年儿童较喜爱的甜食和肉类食品,而青年人对西方的东西具有较快的接受力,于是他们也很快便成为热情的消费者。正是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正确选择才使麦当劳迅速占领并扩大了市场。其实中式快餐也可以看到中国市场上还存在许多空白,还有几种消费群体,如中小学生及上班族群体,城市流动人口和旅游观光者群体,休闲购物人群以及家庭顾客群等,这些即是市场的定位问题。中式快餐可以避开西式快餐抢占中青年市场的锋芒,从新的角度开拓新的市场。同样对产品,我们亦不能机械地模仿,而应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特点及需求,开发出适合中国人口味和消费习惯的快餐食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了西式高热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快餐带来的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问题,所以中式快餐不妨从营养配比入手,生产富含新鲜蔬菜,低热能,低脂肪的健康快餐,以此作为新的产品定位,这对于具有千年饮食文化的古国而言是具有相当优势的。发展快餐业,创快餐名牌,应先从定位做起,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合理地为名牌找到依托,让它更具顽强的生命力。 质量 创名牌,产品质量是前提,没有好的质量就难以成为名牌。质量即是名牌赖以生存的物化指标,又标志着名牌满足社会对使用品质需要的程度,质量是名牌的生命。北京的许多“老字号”不景气,叫不响了,就是因为只有“老字号”的牌子还不行,还要有“老字号”的质量,这是“老字号”兴旺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所以界定产品质量,选择质量突破口很重要。在质量上有改进和创新,即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工业化生产。快餐业在现代饮食市场上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是一场把现代科技应用于生产、管理的竞争。试看肯德基的“炸鸡”、“炸薯条”的设备运用的是最先进的航天航空科技,炸鸡切九块甩七下水是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到的最适宜炸制的科学结果。麦克唐纳的产品也都有科学依据,如与汉堡包一起出售的可口可乐在4℃味道最鲜美, 面包厚度达17cm时,其边际效应达到最大值等等。而中式快餐对于某一具体品种在质量上往往只是陶醉于秘方、绝活、单锅小炒中,对原材料的来源要求,加工过程要达到的卫生标准,成品的颜色、口味、性状都没有界定。所以中式快餐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像钱学森说的那样“快餐业就是烹饪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提高产品质量是快餐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基础。 标准 快餐业创名牌搞标准化是名牌质量的保证。麦当劳无论在原料、加工工艺,还是价格、服务上都有它特定的一套透明的标准。中式快餐在这方面多少显得过于朦胧;原材料新鲜干净与否不知道,太朦胧;厨师操作过程看不见,太朦胧;口味由厨师掌握,太朦胧;价格、份量不易知,太朦胧。所以我们说,要想创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快餐品牌,标准化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将快餐业导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的跳板,也是引入科技成分、实现现代化的成果。中式快餐食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借用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并参与技术标准的项目进行立项,这些技术标准包括: 基础标准:通用技术语言标准(如名词术语、计量单位等),管理性基础标准(如标准代号、准确规范的文字用词等)。 设计标准:品种的感观要求、营养标准、包装标准、卫生标准、保质期,验收规划等)。 产品标准:外观标准、营养标准、包装标准、卫生标准、保制期、验收规划等。 中式快餐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创造能够实行标准化的快餐食品,从个人技巧的经验型向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过程的标准化,原料加工、炊具、厨房、餐厅的布置等方面都应当制定统一的标准。 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果腹,同时也是为了追求某种享受,更多的人将食文化引入家庭休闲,引入亲朋聚会,引入商务谈判等等。而快餐已成为城市人群寻找情调与氛围的选择。吃文化,吃感觉,吃服务成为时尚。西式快餐厅的舒适典雅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将一种清新,浪漫的感觉渗透到顾客的心中。我们知道快餐要快,快在其制作和售卖上,但如今,快餐不快,它慢在人们悠闲的享受之中。所以中式快餐求发展,服务要与质量齐头并进。快捷的供应速度、热情周到的服务、舒适的就餐环境是吸引顾客的法宝,是员工素质水平的外化,是企业的形象,是名牌之所以名的源头。服务可以膨胀,膨胀为一种营销方式,膨胀为广告宣传,膨胀为良好的声誉,继而形成名牌效应。 管理 经营一个牌子要靠管理,因为这个牌子背后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从定位到质量,从标准到服务,不经过管理者精心的策划与实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中式快餐起步之初在管理机制上应向“三化”方向发展,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生产工序的专业化,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同时也应组建配餐配送中心(即中央大厨房),使快餐连锁经营实现工厂化生产,以此来提高原材料的质量,优化原材料产地,优化采购点,减少中间环节,杜绝原材料的假冒伪劣,使选料更加标准,有效地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而且还可以带动农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它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简化操作工艺,分化厨师队伍,降低技术水平的要求,为产品加工的标准化和质量的统一提供了保护。它亦可以提高时间、空间上的规模效益,通过大批量的源头进货,获得较低的采购价,降低成本,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总之现代化的管理是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势必通过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将企业推向市场的浪尖!中式快餐又岂可等闲? 快餐需要名牌,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消费者的需要,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有名牌才有市场,但名牌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炒”出来的,而是智慧的结晶,是付诸于实施的努力。中式快餐具有民族特色,又占尽天时地利,却迟迟未在快餐行业中崭露头角,还没有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品牌,没有一个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可以代表一种文化,一种经营的名牌。缺少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中式快餐,你准备好了吗?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浅淡烹饪中怎样配菜
  • 浅谈烹饪美学论文
  • 四川烹饪杂志怎么样
  • 中餐烹饪毕业论文
  • 中式烹饪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