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无文献论文

无文献论文

发布时间:

无文献论文

论文没有参考文献评分可以为0。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除非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毕业论文一般都要求在文后列举出参考文献。所以毕业论文不可以没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意义:

它不仅是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的体现,而且是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尊重参考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参考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任何一篇论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恰当引用别人的工作,以满足学术规范。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参考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参考文献。

严格的讲没有摘要的不算论文,极少有论文没有文献的。因为你的论文影响度是取决于被收录的检索和被检索的次数,任何一个检索都最少要收录你的论文题目和摘要。论文的定义: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没有摘要的话意味着检索没有办法收录,也就意味着谁也看不到你的论文,那就不符合“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这个定义了。没有文献的论文我没见过,论文当中一切非创新的东西都要指明出处。拿我的例子来说,我要设计一种平衡算法,我使用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基底变换那我就必须注明我从哪里看到和引用的这种变换,虽然几乎人人都在用人人都认可,但是我必须要注明,因为这个不是我原创的。我要把我的理论等价到RLC电路上简化运算,那我必须注明我引用的RLC电路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因为这个也不是我原创的。所以说严格的意义上说没有参考文献也能写出来论文,但是很遗憾的是除非我是数学,物理学和机器人学的发明者并且这三个学科用到的东西全是我发明的,否则我肯定要引用别人的文献。

论文写好了,没有参考文献就添加相关的文献就好了。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格式: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

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无人机发展论文文献

电力企业输电线路巡检工作中无人机的运用论文

在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供电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输电线路的分布也越来越广。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采用人工方式对输电线路进行日常巡检已远远达不到要求。而采用无人机巡检可以在第一时间查明故障位置,且不会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巡检,进而从整体上掌握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可见,无人机的应用对于电力企业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无人机的研究设计分析

当前,在输电线路巡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遥控直升机和四旋翼无人机。应用无人机对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的发生点,大大提高巡视工作的效率。从产生和自身结构来看,无人机是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产物,它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1 技术方面

遥控直升机采用的是普通直升机的气动布局,一般可以携带图像采集和实时传输设备,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将所“看”

到的各种信息通过传输设备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从而大大提高输电设备巡视、检修工作的效率。四旋翼无人机的气动布局结构是 4 个旋翼相互对称分布。这种结构设置使其具有较高的起降能力。此外,四旋翼无人机还安装有减振云台和无线传输设备,在对输电线路进行巡检时,可以利用微型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设备获得高清信息,并将所获信息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1.2 自身系统构成方面

遥控式无人机的构成主体是遥控直升机的本体。此外,遥控直升机还包括减振悬挂装置、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地面图像的监视和操控系统等。四旋翼无人机主要由本体和地面监控站构成。

1.3 功能方面

1.3.1 无人机的功能分析应用遥控直升机巡检的工作流程是由人工进行遥控飞行或者悬停在输电线路的上空,而后再利用信息采集设备对线路的图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应用四旋翼无人机巡检的工作流程是在地面站的引导下,根据输电线路的布设状况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四旋翼无人机自主悬停于特定空间位置,而后再进行图像信息采集;②通过调节四旋翼的航向和减振云台,对图像采集设备、被检测设备的光学角度和距离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对输电线路设备图像的实时采集和传输;③根据人工操作的各项指令进行控制,而后沿输电线路进行飞行式观测和信息采集。

1.3.2 地面站的功能分析四旋翼无人机地面站的基本功能包括与四旋翼无人机协调进行遥控、遥测通信,对四旋翼无人机的图像信息采集位置的确定起引导作用,实时接收和整理分析无人机所获得的输电线路信息,实时操作、控制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和云台状态。

1.4 关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的分析

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的关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四旋翼无人机具有自主悬停、自主导航飞行的特点,可以进行输电线路跳闸后的故障点查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输电线路全过程立体式的巡检系统。②四旋翼无人机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对输电线路起到防碰撞保护作用,用于输电线路的巡视和检测,同时,还可以对严重自然灾害下的输电线路起到保护作用,比如常见的大风、暴雨等。③地面实时监控技术和图像防抖降噪技术在输电线路巡检中的应用。无人机所配备的可见光视频可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④对四旋翼无人机一体化设计和输电线路的快速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有效解决流线型机身的碳纤维制作工艺问题,进而解决锂电池的选型、旋翼的升力、电机的选型和空气动力等相关问题。⑤自主悬停和飞行控制系统具有自驾和手动两种工作模式。在自主悬停的状态下,无人机不仅可以通过地面站的高清录像检查线路,并保留手动模式,还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自主导航的飞行和巡检。

2 无人机的应用分析

2.1 实际应用效果

在输电线路的巡检中,应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高空信息采集,有效降低架空输电线路巡检工作的强度,减少安全隐患,促进巡检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比如在铁塔打滑时,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工蹬杆和走线,进而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另外,应用无人机可以大大降低巡检工作的成本,为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保障。

可见,无人机的应用对当前电力企业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2 无人机的发展前景

无人机的发展前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可快速、准确地查找故障点,并对存在的可疑故障点进行高效、合理的巡检,是高压输电线路稳定运行的保障。

②在输电线路具体的某个路段或局部设备中,可以快速对故障进行巡检,成本低、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技术性。

③可以智能化定点悬停在输电线路金具和绝缘子的上方进行局部检测,操作简单,从而减少人工巡检的任务量和时间,尤其是在环境条件恶劣的输电线路中,无人机的优势更为明显。

④无人机所具有的陀螺稳定可见监视器和红外线成像仪设备不仅能够对输电线路起到录像和检测的作用,实现自动巡检,还能够有效解决地形巡视困难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人工巡检的潜在危险性,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质量。

3 总结

电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在科技的推动下,将无人机应用于输电线路巡检中,可以大大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并进一步提升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大对无人机的应用和研究力度,提升其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李德波,吴翔,等。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技术的应用与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87-88.

[2]诸葛葳。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技术的应用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5):16.

[3]周海峰。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技术的应用与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8):1238.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无人机应用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 要】以生产项目为例,以无人机航测的技术流程为主线,介绍了无人机航测技术方面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无人机、航测技术

【Abstract】Prod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unmanned aerial technology process, introduced the UAV aerial application analysis.

【Key woerds】UAV、aerial survey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V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是继卫星遥感、飞机遥感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航空遥感技术,在应急测绘保障、国土资源监测、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一种机动灵活、可以实现快速响应的一种航测技术。但也存在影像重叠度不规则、像幅小、影像倾角大、旋偏角大,影像有明显畸变等问题,这些情况都对现有无人机航测技术提出了挑战。

本文从生产案例出发,以无人机航测技术为主线,对生产过程中无人机航测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1 生产实践

1.1主要技术依据

《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3002-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 3003-2010);

《低空数字航空摄影外业规范》(CH/Z 3004-2010) ... ...

1.2 数据源及预处理

1.2.1 数据源

本测区选用无人机航空摄影获取的真彩色影像,航摄面积为10平方公里。航摄仪采用Canon EOS 5DMarkⅡ,焦距为:35mm,相幅大小为:5616×3744,像元分辨率为6.41um。影像地面分辨率为0.2米。

1.2.2遥感影像预处理

无人机航空摄影采用的相机为非量测型相机,因此,在进行空中三角测量恢复影像空中姿态时,需要对相机进行像片畸变差改正。(相机畸变改正在四维公司检校完成)

1.3 无人机航测总体作业流程

1.4无人机航空摄影

本次无人机航摄分两个架次进行,由GPS领航数据计算相对飞行高度。飞行质量和影像良好,影像清晰度高、色彩均匀、饱和度良好,能够表达真实的地物信息,可以满足1:2000成图要求。

像片航向重叠度为75%,旁向重叠一般为35%-45%,旋偏角一般控制在12度以下。

1.5 像片控制测量

1.5.1 像控点精度要求

像控点对最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2米,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2米。

1.5.2 像控点布点方案

项目布点方案确定为双模型布点,全部布设为平高点。

1.5.3 像控点测量

在像控测量之前,首先对测区内收集到的已知控制点进行联测,检核控制点情况;为满足后续像控测量,联测已知点的同时加密了2个控制点。联测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式施测,采用边连式的布网形式。全网共联测已有已知点4个,新设控制点2个,观测时具体技术参数依据规范,像控点采用GPS实时动态定位(RTK)的方法进行测量,满足要求。

1.6 空中三角测量

本项目采用Virtuozo工作站进行空三加密,根据航飞及影像分布情况,将空三区域分为两个加密区域网采用自动与手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空三加密,即采用自动匹配进行像点量测,剔除粗差。人工调整直至连接点符合规范要求,检查点平面中误差为0.3米,高程中误差为0.17米,最终加密成果符合1:2000数据采集要求。

1.7 数据采集

在空三完成后,利用空三成果进行单模型定向时我们发现有模型无法定向的情况,第一架次无法建立的模型有29个,占总模型数的4%。第二架次有67个无法建立的模型占总模型数的9%。主要原因为无人机航摄姿态不稳定导致的飞行倾角、旋偏角过大,航线弯曲、像片比例不一致等现象都是导致单模型定向精度差的原因。考虑到1:2000地形图精度要求,我们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在测图定向超限点的周围进行野外实测用来检核分析数据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1.8 项目精度报告

根据1:2000精度要求对测绘产品检进行了精度的统计,统计了3幅地形图,其中高程精度中误差最大为0.36米,最小为0.27米,从统计的结果看,粗差率比较高,有的达到了5%,平面精度中误差为0.75米。

2 结 论

(1)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地形图的生产存在不确定性,比如,区域网整体加密精度评定良好,但单模型定向精度存在超限情况,在测图过程中表现为测图定向点和立体模型套合差大、接边误差大等,可以通过外业实测进行补充测量、验证。

(2)利用无人机航测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时,应采用试验区的作业方法,即在确定布点方案前选取一定面积的试验区进行布点方案试验,分析精度指标后确定作业方案。

(3)目前,无人机航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载人飞机航测技术的补充方面,如多块小面积、危险场所、远离机场或没有可供其起降场地的区域,在载人机不便或无法完成的情况下,由无人机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范承啸,韩俊,熊志军,赵毅。 无人机遥感技术现状与应用[J] 测绘科学 2009,34(5):214-215;

[2] 崔红霞,李杰,林宗坚,储美华。非量测数码相机的畸变差检测研究[J] 测绘科学2005,30(1):105-107;

[3] 连镇华。无人机航摄相片倾角对立体高程扭曲的影响分析[J] 地理空间信息2010,8(1):20-22;

作者简介:徐锦前(1982-),男,辽宁铁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建库等测绘工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无人机应用技术论文

谁写论文无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除非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毕业论文一般都要求在文后列举出参考文献。所以毕业论文不可以没有参考文献。

最近一篇论文突然火遍了全网,这是一篇发表在2002年五月的论文,在论文的第一句就是“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句因为这句话被网友投稿到了“迷惑行为大赏”的公共平台上。这真是目中无人的一句话呀,在当下的学术论文背景下,动不动就参考几百篇的参考文献,居然说出“不参考任何的文献”,简直是太猖狂了。

但是故事的走向却是更是迷惑发展,好奇的网友们查询作者的名字,一看居然是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并称的“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看到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谁这么目中无人啊?一看作者,哦,打扰了,大佬请随意。

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强调要脚踏实地,在研究一个项目的时候,应该查询资料,进行实体调研再开始研究,但这篇论文的作者,人家就是先行的研究者。“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我就是文献”钱伟长的一生都是传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了他身上。钱伟长是中国近代的力学之父,常有一句话“文科腿短”,但是钱伟长确实一个偏科严重的文科生。他高考升学也是一个传奇,当初高考都是由各个大学自己设立考场,自己出考题,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选用相同的试卷,钱伟长的语文和历史都拿到了100分,但是作为未来的中国的力学之父,物理仅仅拿到了五分,虽然钱伟长的成绩严重偏科,但是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是破格录取了这位历史满分的人才。之后发奋读书了一个学期,成绩门门都达到了70分以上,才成功转系。

1942年时,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等人一起与“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航天航空领域的工作。1946年5月,34岁的钱伟长回到了中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伟长在北京大学的力学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开设了力学相关的研究班,共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为中国的力学提供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不愧是“中国的近代力学之父”。

这个很简单的,结合你的论文内容,你可以去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对应到参考文献上去就可以了,如果需要,我可以免费忙你完成。下面是我的QQ(注册名)

非常高的成就,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科学家,为我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无煤柱开采文献论文

采矿工程系毕业论文

对于现代矿产企业而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提升自身井下采矿技术,那你会怎么写采矿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采矿工程系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近年来,采矿工程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日渐下降,主要问题有学生不按时、按量去单位时间,绘图质量不高、自身惰性一再拖延设计进程,毕业答辩存在诸多情况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指导教师―单位”三点一线联络通道,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等措施,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毕业设计;联络通道;周汇报;人才培养

引言

本科采矿工程专业经历四年的学习,从高数、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基础课到井巷工程、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专业课程,并且安排了矿山机械、工程经济学、矿山电子等拓展课程[1],学习内容之广,但学习的深度较浅。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2-3],其目的就是让毕业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四年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还要求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培养自身技能,为将来从事煤炭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发现,采矿本科毕业设计的内容水平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学生或者指导教师的责任[4-5]。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说明培养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盲目不求质量输送毕业生,可能由于知识缺漏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对本校的声誉以及个人的前途发展有很大的影响[6]。因此,剖析目前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实习情况差

在单位实习情况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能做好毕业实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每个煤炭学校的采矿专业学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单位实习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好这四周在单位现场实习,对矿井的各个环节有个初步认识并对重要部分重点了解,可以说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就不是问题。但了解学生实际到单位实习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只有三成的学生实际到单位进行了现场实习,并且学生到单位后没有下井实习,只是做了收集矿上基础资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离开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造成对煤矿情况不了解、巷道设计不清楚、实际的采煤生产一无所知,造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被动。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内容单一

纵览近年来的采矿毕业设计题目,设计的矿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当一部分矿井被学生重复拿来设计,如焦作、平顶山和晋城的矿井,重复次多过多,甚至一个学期有两到三个学生做同一个矿的初步设计,设计的内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创新。

(三)工程绘图全部依赖电脑,缺乏手绘能力

2000年以前,电脑未能全面普及,采矿毕业设计普遍要求手绘图纸,手绘的内容有《井田开拓方式平面图》、《井田开拓方式剖面图》、《采区平面图》、《采区剖面图》与《井底车场》,抄袭较少,但电脑普及之后,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如AtoCAD,为了减少学生工作量,学生可以利用CAD绘图,逐渐学生缺乏手绘图纸的能力,对图纸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线性不对,图中比例不对、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学生可以轻易的复制,抄袭的严重。

(四)毕业答辩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毕业生在答辩时尽管设计说明书内容和排版较好,但答辩时对自己设计的论文的内容模糊,答辩时语言不流畅,思路不清晰,对设计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难用可衡量的标准去给学生定量给分,只能靠答辩老师定性给分,由于收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准确的去判断情况。

二、解决问题新思路

(一)改变毕业设计实习方式,建立三点一线的联络通道

针对部分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建立“毕业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联系通道,即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联系人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通道,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指导老师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和实习内容安排,目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候内,高效的将所需了解的内容尽快掌握,也约束了学生的.行为,杜绝学生不去单位实习情况。

(二)利用3D模拟现场等手段建立新的实习场景

由于煤矿行业性质决定,现场实习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煤矿行业不景气,各煤矿经营情况不好,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比较困难,下井进行一线实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寻求新的实习模式刻不容缓,可以实验室为实践教学基础平台,可利用3D模拟现场场景,可为学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打破常规只在现场实习才能了解情况。

(三)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

毕业设计期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部分同学懒惰性太强,设计进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阶段随意糊弄过关,为了杜绝此现象,加强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管制,建立周汇报答辩制度,即学生一周一次给指导老师汇报设计进程。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答辩管理制度。

可实施“三项答辩法”,即在原来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答辩采用单一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两个答辩环节,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成绩。例如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比重分别为70%和30%;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的成绩相差20分时,以低分为最终成绩;答辩成绩和指导老师成绩一个不及格时,则答辩最终成绩不及格。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环节的好坏是决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步,毕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和懒惰时常伴随着他们,但如果毕业实习环节严谨、科学、合理,及时打消学生其他想法,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从中学到各项能力,使同学们能达到具备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适应采矿工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长吉,等.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3(2):50-51.

[2]李怀珍,武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教改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85-87.

[3]查文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7):102-103.

[4]刘锋珍,戴仁竹,,梁帅江.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询,2012(19).

[5]张恩强.论采矿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5―47.

[6]刘洪涛,马念杰.采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3):103―104.

综合机械化开采方法,一次开采赋存资源全高,这就是无煤柱开采,一般地质构造不会是完全水平的,总会有部分顶煤或者底煤无法开采。

无脊椎动物论文文献

主要包括微体动物及软体动物化石。第四纪研究比较多的微体古生物是有孔虫和介形虫。第四纪的绝大部分有孔虫和介形虫都是现生种,因而从生物地层学的原则来研究这些微体动物化石,常常是难以奏效的。然而这些生物对于环境的反映却很灵敏,它们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以及由此而揭露的气候条件,常常是研究沉积岩相和古气候的重要依据。从气候地层学原则出发划分地层,特别是对深海沉积的研究,这些生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第四纪有孔虫

有孔虫是原生动物,具有能保存成为化石的壳体(钙质、瓷质、砂质)。有孔虫全部为海相,或与海相有关连(可从海水中冲入),因此是研究海相地层的重要生物标志。有孔虫的生活方式,一部分营底栖生活;一部分是浮游生活。

底栖有孔虫随海水深度变化有不同的组合群体。因此,可以根据地层中有孔虫化石组合,划分地层形成时的环境及所处的大陆架部位。例如我国南海底栖有孔虫,可以划分出下述各带:

滨海—浅海为假轮虫-星轮虫带;

浅海为小泡虫-葡萄虫带;

大陆坡为砂环虫-圆形虫-幼体虫带。研究不同海域现代底栖有孔虫的深度分带,有助于分析第四纪有孔虫的生态环境,并恢复其古地理。底栖有孔虫具深度分带性见表10-3。

表10-3底栖有孔虫的深度分带

(据Walton 1964)

(优势①:指个体最多的一个种在组合中所占百分比)

近年来,我国东部第四纪有孔虫的研究对于确定海浸的次数及范围,正确划分第四纪地层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华北平原的有孔虫,目前已知多达120种,其中绝大部分营底栖爬行生活。其化石以希望虫科(Elphidiidae)、小粟虫科(Miliolidae)、九字虫科(Nonionidae)、轮虫科(Rotiliidae)、圆盘虫科(Discorbidae)的化石比较丰富,占全部有孔虫的95%以上(图10-54)。这些有孔虫大多生活于海水较浅的环境中。根据其属、种的组合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即浅海类型、淡化的近岸浅海海湾类型和边滩潮浦类型。这三种类型有孔虫群在一次海浸过程中,依次侵入和退出,在剖面上呈平放的“V”字形楔状侵入陆地,有时还有若干分叉。从它们的分布不仅能圈定海进范围,而且可以判别海面升降的波动状况。

图10-54我国第四纪常见的有孔虫

1—阿卡尼五块虫,圆形亚种(a为多室面视,b为口视×100);2—块虫.cf.三角种(a为多室面视,b为口视×100)3—普拉特块心虫(a为侧视,b为口视×45);4—挪威抱环虫(a为侧视,b.口视×60);5—强壮箭头虫(侧视×60);6—凹陷圆形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c为腹视×80);7—施罗特假轮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30);8—毕克卷转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80);9—多角口室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60);10—多瘤九字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11—江苏筛九字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12—小九字虫(a为背视,b为壳缘视×80);13—异地希望虫(a为侧视.b为壳缘视×80)

浮游有孔虫主要分布于大陆架以外,其化石的丰度随着远离大陆架而增大,在大陆坡以外,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其含量超过90%以上。浮游有孔虫的活动范围较少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比时所受的局限性也较少。

有孔虫中大多数种、属是广域性的,它对水温及咸度的反映并不明显,但有一部分有孔虫生活于冷水海域的如饰带透明虫(Hyalina bolthica)、具瘤先希望虫(Protelphitium tuberculatum)、异地依格尔虫(Eggerella advena)、鳞砂轮虫(Trochaminina)、泡抱球虫(Globaigerina bulloides)等。在太平洋西部,随着寒流在日本海西部分布着一个冷温区系,以秀箭虫(Sagittaelegans)、北方抱球虫(Globigerinabo realis)等冷水种为代表。这一区系对这国第四纪时期组合群体的构成,有很密切的关系。冷水有孔虫常与广域性有孔虫共生。有些有孔虫可能发现于冷水中,但也见于温带水域中,因而不具典型的示冷性质。如冷水面颊虫(Buccellatepida)多数学者曾认为它是冷水种,但研究我国海域的现代有孔虫以后,发现它是优势种,所以不能作出它是冷水种的结论。

暖水种有孔虫有暖水卷转虫(Ammonia tepida)、红拟抱球虫(Globigerinoidesrubra)、门氏圆球虫(Globorotalia menardii)、星轮虫(Asterotalia)、施罗德假轮虫(Pseudorotalia schroeteriana)、罗索设尼卷转虫(Ammonia rolshauseni)等,以及各种大有孔虫如货币虫(Nummulites)等。

我国南海、东海外海广大水域的浮游有孔虫群属于热带区系,门氏圆球虫、肥胖箭虫(Sagitta en flata)、六翼箭虫(S.hexaptera)为区系代表种。这一区系分布范围与黑潮流系的分布密切相关。分布区北界约相当于冬季表层15℃等温线,或表层年平均20℃等温线,大致与黑潮的锋面相符合。这一有孔虫群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海相层中有孔虫群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也对研究第四纪海相层中有孔虫群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也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太平洋暖流变化历史及探讨全球性气候格局变迁的重要资料。

黄海、渤海位于中纬度带,大部分水域远离黑潮,又有黄海冷水团存在其中,冬季表层水温1℃—10℃(渤海—南黄海)。其浮游有孔虫属于暖温带区系,以强状箭虫(Sagitat crassa)为代表,缺少特别喜暖与喜冷的属、种。

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同一种有孔虫的壳旋方向不一致,可能代表其生活的水温情况不同。例如截锥圆球虫(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其左旋壳代表温暖水域,右旋壳代表寒冷水域;而厚壁抱球虫(Globigerina pachyderina)右旋壳在温暖海域中居多。也有人研究有孔虫壳质变化用来判断温度,如G.O.格里尔(Greiner)研究墨西哥湾底栖有孔虫的壳质。这是一种尝试,但并未获得普遍证实。同时有人认为有孔虫的壳质与环境及有孔虫种、属关系密切。各种研究表明,从有孔虫的生态习性研究恢复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是当前第四纪有孔虫群研究的重要动向。

在研究有孔虫的生态环境时,近年来人们非常注意一种广盐性的,可生活于淡化或极度淡化水域的半咸水有孔虫。这种半咸水有孔虫组合具有下述特征:①所见有孔虫都是广盐性的,适于淡化水域中生活;②种属单调,但个体很多;③壳型变异很普遍,壳体普遍小而薄;④与半咸水域广域性介形虫共生。例如我国最早发现的第四纪半咸水有孔虫化石是山西运城盆地的山西九字虫(Nonion shansiensis),后来这一种有孔虫又发现于泥河湾及怀来后郝窖的泥河湾层之中,成为我国第四纪古地理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

半咸水有孔虫的出现,代表这一沉积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河口、边滩、潮浦、泻湖中残留的种属,在淡化水域中变异、繁殖而成,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生物、台风等)带来的。这是近年来研究有孔虫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将属于半咸水中的有孔虫,列表说明之(表10-4)。

表10-4主要半咸水有孔虫的盐度分布范围

(据Murray 1968 Levy 1971等改编)(摘自“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辑1975.2)

半咸水有孔虫群的研究对第四纪过渡相沉积的研究很有意义。

(二)第四纪介形虫

介形虫是一种微体节肢动物,它生活在较固定的水域中,分布十分广泛,从其生活环境来看,有淡水介形虫,也有半咸水、咸水介形虫。介形虫不同属的生活习性,侯佑堂曾作过一个简要概括的归纳(图10-55),他把介形虫的生活环境分为淡水湖环境,半咸水湖及河口半咸水环境,海相环境。海相介形虫又分为底栖及浮游两大类,底栖介形虫按其生活深度再进一步加以划分。

介形虫对于气候环境也有一定反映,但对它的研究较有孔虫大为逊色。这项研究工作必须从现生介形虫的生活环境及地理分布着手,可惜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十分薄弱。

在研究有孔虫及介形虫组合时,不仅需要鉴定其属、种,而且还应注意区别它们的保存状态。作为生态环境的研究,应注意区别它们属于异地埋藏还是原地生活的,这是对生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环境作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前题条件。因此,在利用微体古生物作生态环境分析时应该认真判断它:是否有经过搬运分选的证据;壳体的完整性及冲蚀的痕迹;以及不同生态环境的种属混杂情况等。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定量样品分析,作出数量的统计,以便确定属、种的优势度及古生物的丰度。

(三)第四纪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有的生活于海滨;有的生活于湖泊、沼泽、河流等水体中;也有的生活于旱地。在第四纪地层中经常可遇到斧足纲及腹足纲的介壳(图10-56图10-57)。在缺乏哺乳动物化石的情况下,这些软体动物的遗骸对于研究与对比第四纪地层就显得很有用了。

图10-55介形类属的生活假想图(据侯佑堂)

1—淡水湖;2—河口淡水及半咸水;3—半咸水湖;4—海水0-20m;5—20-50m,6—50-100m;7-100-200m;8—200m以上;9—浮游动物群

由于第四纪时间短促,大洋海生软体动物演化很不显著,种、属绝灭很少,绝大多数为现生种、属。在内陆水盆和半封闭海盆中的软体动物,由于环境变迁频繁,所以演化与变化也比较明显。如欧洲的北海、黑海、地中海、黑海等,根据软体动物群的变化,比较详细地研究了这些水盆地的历史。陆生软体动物也有变化,但系统的研究却较少。总的来看,第四纪的软体动物绝灭属、种较少,愈接近现代,绝灭种愈少,所以单凭个别化石难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常常需要用统计的办法,统计绝灭属、种的百分比来确定地层时代的先后顺序。这种统计方法仍然是基于生物地层学原则的百分比法。例如华北地区早更新世与泥河湾动物群共生的有塘螺(Limnaeus)、平卷螺(Planosbis)、对丽蚌(Lamprotula antiqua)、大楔蚌(Cuneopsis mazim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n),其它地区还有丁氏丽蚌(Lmamprotula tingi)、巴氏楔蚌(Cuneopsis barbeuri)、新楔蚌(C.nanginensis)。中更新世黄土中有直隶扁卷螺(Planorbis chihliensis)、周口店蜗牛(Helix choukoutiensis)、小扁螺(Pupamiora)等,其中对丽蚌、大楔蚌、直隶扁卷螺都已绝灭。N·H·俄德诺在研究华北下更新统软体动物化石组合后指出,其现生种占76%。这都是采用百分数统计法描述第四纪地层中软体动物化石群的实例。

图10-56华北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之一

1—瓦变蜗牛;2—截口土螺;3—方格短沟蜷;4—扁旋螺;5—琥珀螺

对软体动物的生态环境及其所代表的气候条件的研究,在第四纪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例如,利用海相软体动物化石鉴定海相层,确定潮间带及古海岸线位置,其准确性很大而且利于在野外观测。也有人利用不同生态类型的陆生软体动物及淡水软体动物的含量百分比,说明沉积环境,并根据软体动物现生种的地理分布,恢复其生态环境,探讨沉积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状况。对陆生及淡水软体动物,有人划分为静水型(如圹螺、平卷螺)、动水型(如大楔蚌、对丽蚌)、沼地型(如瓦娄蜗牛)、旱地型(如周口店蜗牛、小蛹螺等)。采用百分比法统计,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变化的界线,有助于据此划分地层。

对第四纪海相软体动物的研究,可以划分出一些冷水种和暖水种,这也是根据现生种的地理分布作出的判断。例如生活于欧洲北海-波罗的海域的一些软体动物,如美人蛤(Cyrpina)、刀蚌(Joldia)、绞蛤(Candium)等,都被视为冷水种。其中冰岛美人蛤[Arctica(Cyprina)islaodica]是一种营钻孔生活的北方典型冷水种软体动物。在第四纪初期,发现于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卡拉布里”阶地层中,并以此作出了第四纪初期中欧气候显著变冷的结论。

有些软体动物是暖水种,例如在华北平原的第四纪地层中发现生活于我国黄海以南至福建沿海的雪蛤(Chione sp.)、伊萨伯利雪蛤(Cisabellium)、短齿蛤(Brachydontess sp.)不等蛤(Anomia sp.)、扁玉螺(Neverita sp.)等,在现在的渤海海域内并无这些生物。因此可以判断,这些海相层沉积时气候温暖,与现今黄海、东海沿岸相似。对于软体动物群中化石组合的气候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也是一种划分地层的有效方法。

对于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群进行数量分析,以判定第四纪地层。除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生物的绝灭种及现生种的比例关系进行地层划分外,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生物的气候类型及生态类型进行数量统计并进行地层划分。前者是基于生物地层学原则,后者是基于气候地层学原则。按气候类型划分的地层单位属于气候地层组,不是生物地层单位,不能作为建立生物地层标准剖面的依据。

图10-57华北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之二

6—长萝卜螺;7—纹沼螺;8—楯螺;9—河蚬;10—丽蚌;11—榧螺;12—缘螺;13—笔螺14—泥蚶;15—光滑蓝蛤;16—缢蛏;1—陆生软体动物;2-10—淡水软体动物;11-16—海相软体动物

到是可以给你点资料参考。例如动物可以分为有无脊柱两类再在无脊椎动物里分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又分为5类:爬行的,两栖的,鱼类的,鸟类的和哺乳的请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点说先分为3类再在这3类里面有两个各自分为2种,一类分为3种~

上百度搜呀!!很多的,相当年我也是上百度找的

胡经甫(1896-1972),昆虫学家。原籍广东三水,出生于上海市。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从事生物学和昆虫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作出了重要贡献。所编著的《中国的石蝇》和《中国昆虫名录》为中国昆虫学巨著之一,记载昆虫25目、392科、4968属、20069种;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反细菌战调查,受到表彰。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Hu Jingfu(1896-1972) Native of Sanshui, Guangdong Provinc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nce 1955, Entomologist. Studied in America,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singhua College, 19l9.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昆虫学家。原名胡宗权,笔名胡烈。祖籍广东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兼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任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讲师。1919年考取清华学校专科,1920年公费留美,专攻昆虫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2-1949年间,历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苏州东吴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和北京博物学会会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委员。曾于1946年后兼任过清华大学校医。1933年与1941年曾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先后聘任为客座教授。1953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还长期任《北京博物杂志》总编辑。是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编撰现代中国昆虫学巨著《中国昆虫名录》,记录了昆虫25目、392科、4968属、 20069种。抗美援朝战争中,积极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工作,获得国家颁发的爱国卫生模范奖状。由于科研工作成绩卓著,曾两次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嘉奖,并于1964年荣立三等功。从1916年起先后发表有关水生植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和昆虫学等科学论文90多篇。专着有《无脊椎动物学讲义》、《实验指导》、《中国襀翅目昆虫志》。胡经甫(1896-1972):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1922)胡经甫,1917年毕业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兼读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之后,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讲师,不久通过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的考试。1920年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以20个月时间修完博士生课程,撰写了当时世界上最好水平的“襀翅目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和自然科学SigmaXi金钥匙奖。1922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次年回东吴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26~1941年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其间1933年去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昆虫系任客座教授一年。他在20、30年代曾被选为美国寄生虫学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会员、中华海产生物学会会长、中国动物学会会长等职。1941年再次出国讲学途中,因珍珠港事件羁留马尼拉,此时45岁的他立志学医,就读于菲律宾大学医学院,1945年回国后在重庆实习,获得了湘雅医学院毕业证书。1951年胡经甫应聘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研究员,从事医学昆虫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应中国科学院之聘,任中国动物图谱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胡经甫在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期间,接受了全面的专业训练,常野营露宿采集各种生物标本,并专修了动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昆虫学、生物技术等课程,均取得良好成绩。他在毕业那年发表了“生物学与中国之关系”的评述性论文,表达了他立志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心愿。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在东吴大学学术季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1922年,他的博士论文是一篇昆虫形态解剖学的力作。在这篇论文中,以叉襀属的代表种 Nemoural vallicularia为模式,从外部形态结构、内部解剖,全面地描绘了骨骼、神经、消化、循环、排泄、肌肉、呼吸、分泌、生殖等九大系统,其中对头胸骨片、口器、外生殖器的描述尤为详细。与此同时,他发现该种襀翅虫稚虫期9个月内,有22个龄期,并记述了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行为特征以及幼虫的栖息、活动、取食、休眠、寿命乃至天敌和体外寄生虫等都做了详尽的记载。这项成果是把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的一个范例,在当时具有世界最高水平。回国后,胡经甫对中国襀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研究,1938年发表了名著《中国襀翅目昆虫志》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研究成果,描述了襀翅目昆虫5科、4亚科、32属和3亚属的139种。这不仅是中国襀翅目昆虫研究的里程碑,而且与他的博士论文一样,同是襀翅目昆虫研究的世界权威之作。胡经甫的巨著《中国昆虫名录》是他对中国昆虫学研究史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从1929年开始编写到1933年完成初稿,到1941年历经12个春秋全部(6卷4286页)陆续出版。其间他用一年时间,踏遍美、英、法、德、意、比与瑞士等国家的博物馆,查对标本与资料。该书首次以现代生物科学分类学的理论,对中国昆虫作了系统、全面整理,记载了见于我国的昆虫25目、392科,4968属,共20069种及其有关文献资料。后来胡经甫又参加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为填补我国医学昆虫学的一些空白领域作出了贡献。胡经甫在教学工作中也做出了卓著成绩。他先后在东大、东吴、燕大、康奈尔四所大学任教,为我国生物学界、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吸引力。他编写的讲义,取材新颖,内容充实,很受学生欢迎。如他写的《无脊椎动物学》和《无脊椎动物实验》等,均被视为当时国内优秀的大学教材。

  • 索引序列
  • 无文献论文
  • 无人机发展论文文献
  • 谁写论文无参考文献
  • 无煤柱开采文献论文
  • 无脊椎动物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