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明四家的绘画风格研究论文

明四家的绘画风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明四家的绘画风格研究论文

明四家说的是明朝时期四位在绘画领域取得过突出成就的画家。他们分别是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他们四位当中,沈周和文征明主要擅长画山水画,他们也继承了北宋以来山水画方面的传统;唐寅则是山水、人物都有较高的成就,他的风格属于南宋院体;至于仇英则在工笔人物和描绘青山绿水方面富有盛名。因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地点都在江苏苏州,因为苏州古称为吴地,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吴门四家”。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人。沈周是四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出生于1427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为白石翁,是长洲即现在的江苏苏州人。他出生在一个书画世家,因此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花鸟和山水都是信手拈来,当然最被后世人所称颂的是他的山水画,主要的艺术特点在于:下笔刚劲有力,但是又保留了元朝时期的的含蓄笔致,其山水意境主要为平淡’质朴和广阔。代表作品为《沧州趣图》。

文徵明,出生于1470年,原名为壁,子徵明,号为”衡山居士”。他在诗、书、画和文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型人物。他的绘画主要是跟沈周所学,有他的一些痕迹但又融合了自己的特色,笔墨苍劲淋漓,简洁但是富有韵味。主要作品为《惠山茶会图》。唐寅,和文徵明同岁,字子畏和伯虎,号为六如居士、桃花庵主。他原本是打算走科举这条路的,只不过因受考场舞弊案的牵连,从此便绝意科举。他的绘画风格自成一体,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各有特色。主要作品为《落霞孤鹜图》。仇英,生于1498年,字实父,号十洲,原本是江苏太仓人,后来迁到了苏州。一开始是一名漆工,之后拜画家周臣为师学习绘画,他最擅长的一个是人物画,既富于技巧又不失灵动,风格圆转流美,劲丽艳爽。主要作品为《桃源仙境图》。这四位画家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一直流传到今天,广受绘画爱好者的喜爱和追崇。

明四家指的是明朝中期在当时的画坛上取得了很高成就的四位画家,他们分别是: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又因为他们都居住在当时的吴地即现在的江苏苏州,因此又把他们才称为“吴门四家”。其中,这四个人里面排名首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沈周。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沈周出生在书画之家,祖上收藏了很多前人的作品,因此他对书画的喜爱应该是最深刻的的;第二是他受到了祖上先辈的影响,一生不入仕途,因此他的艺术风格质朴而富有情致,画风纯粹简洁;第三点,也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在这四人中年纪最大,再加上寿命也比较长,作品很多,身望也很高。

沈周,生于1427年,卒于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自号为白石翁。沈周在绘画方法上,一开始学习的是同样身为书画家的父亲沈恒吉,后来又跟随当时很有名望的画家杜琼学习,当时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融汇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独创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方法。沈周的技艺十分全面,功力深厚,他画名山大川可以凸显出它们的雄奇壮丽,他画小桥流水又能表现出它们的幽静闲适,让人不禁赞叹不已。沈周为传统的山水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创新,主要有两点:一是融南入北,比如说他在画北方的险峻名山时,融入了南方画派的力感和硬度;二是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了起来,画中有诗,以诗衬画,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情趣和文学美感。

《明四家画集》初出版于1993年12月1日,是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由故宫博物院负责实际整理的一本十分珍贵的绘画图书。该画集主要收录了明代时期居于苏州的四位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的主要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等博物馆精挑细选收集了129余件最具特色和风格的藏品汇编而成的图书,对于绘画爱好者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明代四画家是后人对这四个人在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和称颂,他们另外一个称呼是“吴门四家”,这个称呼的来历主要是因为这四位画家的居所都是在当时的吴地即现今的苏州。这四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和擅长领域各有所不同。其中最年长的沈周主要创作领域为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呈现了“细”和“粗”两种不同的面貌,在笔墨形式上特短为苍中带修,柔中有刚,意境十分质朴和开阔。而文徵明则是山水、人物和花卉无一不精,笔墨苍劲有力,气魄雄伟,妖而不艳。唐寅则是自成一派,画风隽秀清丽,飘逸清雅。而仇英的成就主要在人物画方面,他善于运用水墨、白描等多种不同的笔法来表现不同人物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明四家画集》除了收录这些画集的代表作品之外,它里面也提到了这四位画家在艺术方面的特色和表现形式,这对于那些对明四家还不是很了解的人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著名的“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存世作品很多,明代除董其昌之外,他们是作品中存有真伪问题最多的画家。因四位画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也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在鉴定上的复杂性,以至于有些作品至今还难辨真伪。本文拟在总结归纳鉴定专家们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对“明四家”的书画鉴定作概要性的陈述。从鉴定法出发首先介绍每位画家的总体风格,以及在艺术历程上早、中、晚期画风的变化,这是鉴定作品真伪主要依据的重要方面,惟明确该画家各个时期“样板”作品的特点,才能对作品比较、分析,最后达到辨真伪、明是非的目的。其次,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分析不同赝品的作伪情况。 一、沈周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其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尤以山水画的创作最负盛名。他的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呈“细”、“粗”两种面貌,其主要艺术特色是:笔墨上,既汲取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笔刚劲有力,运用比较整饬的山石轮廓线条和斫拂式的短笔皴法,同时又保留元人的含蓄笔致,如较多的中锋用笔和松秀的干皴,于凝重中显浑厚;墨色受吴镇的影响,酣畅淋漓,又注意浓淡变化,故磅礴而又苍润。这种笔墨形式,苍中带秀,刚中有柔,既改变了元人的“软中带硬”,加强了笔道的“骨梁”作用,又避免了浙派的过分外露而流于一味霸悍。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和简略,都强调山川恢阔的“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寓巧”,有别于浙派的刻意雕琢。故其山水境界,平淡、质朴、宏阔。 (一)沈周绘画的艺术风格沈周山水画还呈现出早、中、晚期的变化。文献记载40岁前是他艺术创作的早期,但从传世作品推断,他的早期应在45岁以前。沈周的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故深受“元四家”的影响,尤主宗王蒙,并上追董、巨画风。景色繁复,笔法细密,山石作披麻兼牛毛皴。文献记载其书法早期学馆阁体的代表书家沈度、沈粲的墨迹,字体端庄平整而秀丽。沈周山水画早期的代表作有《溪山秋色图》轴(南京博物院藏),41岁作,其远景的山石仿董、巨,近景的树石仿倪云林。笔法为工细锐利的中锋行笔,款题为娟秀工整的馆阁体。《庐山高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1岁作,早期始拓为大幅之精品,主宗王蒙笔意,构图缜密繁复,笔致精细。《魏园雅集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43岁作,以董、巨画风为主,夹以黄公望式的平台,浓墨点苔取法王蒙,披麻皴中见粗犷,重力度,风格已渐由细变粗,是沈周典型的转变期作品。中期约45至60岁之间,因他58岁时始用“白石翁”号,并在画上钤此印。此时期画法博取宋元诸家所长,并更着意于黄公望,注重笔墨变化的层次感和艺术表达语言的丰富性,风格逐渐由细变粗,终形成粗笔风貌,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沈周山水画中期的代表作有《东庄图》册(南京博物院藏),虽无年款,然圆润劲健的用笔,明丽清雅的设色,以及景致构图虽趋简单,但以双勾法绘的夹叶树木细部仍很精微等画法,已显示出由细变粗、由繁趋简的过渡面貌,故属中年杰作。《虞山三桧图》卷(南京博物院藏),58岁作,为水墨粗笔画法,但树的形体结构仍勾画得很细。《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约60岁作,本图是融合诸家集大成之作,山石造型以董、巨为主;苔点法王蒙;树木宗倪云林,显呈出“粗沈”的本色面貌。晚期即60岁以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沈周山水画晚期的代表作有《仿倪山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63岁作,仿倪的笔法已得心应手,把倪画中的山水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千人石夜游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67岁作,为典型的“粗沈”面貌,景致疏简,淡墨渲染,浓墨点苔,色调层次变化丰富,且运用整饬式勾线,斫拂式短笔皴,画风雄劲而浑厚。《京口送行图》卷(上海博物馆藏),71岁作,亦属粗简苍劲的本色画风。 (二)沈周的伪本辨识沈周伪品很多,不少是同时代人造假,还有一些是代笔。对此,史籍有不少记载,祝允明说沈周伪品的情况是:“其后赝幅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又詹景凤《东图玄览编》记顾从义条云:文徵明买得沈周一幅山水,是沈周称得意之笔,谓八百文钱购得的,感到很便宜。顾欲向文求得此画,文不忍割爱。顾便辞别了文而到专诸巷,以七百文钱买得相同一幅,顾又返回问文徵明,文说他也是从那个人手中买到的。这段故事说明明代很多人都学德高望重的沈周的画,且艺术水平很高,时代气息又相同,故很难辨别真伪,连他的学生文徵明也会以假当真。又沈周仁厚待人的本性,也造成了鉴定上的一定难度,王鏊云:“先生高致绝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赝作求题以售,亦乐然应之。”据徐邦达先生考证,造假人有王涞、沈周子沈云鸿,但此两人的真迹未见,故无法分辨作伪者是谁。区别沈周作品真伪的要点有三条: 1.笔法是否苍中带秀,刚中带柔;墨色是否浓而不浊,工能中具文雅之态。 2.早、中期画大都柔润细紧,但肉不没骨,仍略见方峻、尖利;晚期以粗简画风为多,笔墨老劲清苍,露骨而不致瘦薄。伪本则用笔刚狠粗霸,墨色浓浊可厌。 3.沈周书法,早年学沈度、沈粲,近馆阁体书风,端整秀丽;四五十岁尚带圆润;50多岁转学黄山谷,结体瘦长欹侧,用笔遒劲,而仿本有“伸手挂足”之弊。 (三)沈周流传作品中的伪本实例1.《观物之生图》册堂(日本)藏,《辛夷墨菜图》页,将此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沈周的真迹,现已裱成卷的《辛夷墨菜图》相比较,虽然画面与吴宽的题都很相似,但细比之下,《观物之生图》册中的白菜,其水墨层次少变化,辛夷枝干的用笔也过分地外露,少含蓄之致。可见,此为临摹本,故宫所藏为真迹。2.《庐山高图》轴北京文物公司藏,为与沈周同时代人作伪,全图布局、结体、题跋都极相似,惟用笔稍弱,墨色层次不够丰富,笔触有不连贯处,瀑布勾线尤欠功力。3.《石湖归棹图》卷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藏,据题跋年款“成化二年”,时沈周40岁,应宗王蒙画风。然观此画已带晚年疏简之笔,尤其坡石、板桥、屋宇,已用整饬式线条,画法也较板滞,艺术水平不够。款字亦显典型的黄山谷书体。而沈周早年应是学沈度、沈粲的馆阁体。故此作当为伪本,年款与书画风格不符。4.《山溪客话图》轴无锡市博物馆藏,亦属年款与画风不符类。此图自题“盖作于天顺间也”,从自题所著年款“成化丙午”上推30年,该画应作于天顺元年,时沈周31岁,是现存作品中所知年月最早的作品,即“予始学弄水墨”之作。然而观作品画风,却近似沈周中晚期的粗笔画,无早年学王蒙、董源、巨然的痕迹。另查此段题跋的内容,实为陈焯《湘营斋寓赏编》卷六著录的《沈启南支硎图》题跋,此图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是主宗董、巨画风之作。故此图的题跋无疑为后添,再查画幅右侧有“周志”两字墨款,此图或当此人所作,学沈周而有所区别。5.《游西山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创作过好几幅《游西山图》,如52岁所作《游西山图》卷,60岁左右作的《西山记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西山云霭图》卷等。52岁的《游西山图》卷,款云“成化戊戌夏五月沈周造”。后幅有吴宽的题书“游西山记”。此图亦署款“成化戊戌夏五月沈周”。后幅无吴宽的题书,且画法也显板、软、碎。沈周不可能在同年同月画两张《游西山图》,可见此为伪本。6.《山水图》册徐悲鸿纪念馆藏,十二开,署款“弘治三年”,沈周64岁,正是他形成“粗沈”风格,功力最精深时期。然观此册,画、款均差,款字尤其不好,画风也不像,笔墨粗硬有霸气,当为伪造本无疑。7.《茅亭静潭图》轴徐悲鸿纪念馆藏,此画无年款,从字体看近似五六十岁作,然画风又非这时期的,用笔外露,繁复而刻板,亦属于伪造本。8.《瓶花图》轴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据题跋说作于“丙午”年,沈周60岁之际,花鸟画风格已趋写意的时期,而此画为工笔勾勒,工细却又纤弱,瓶的晕染更少见,与沈氏画风不相类同,故亦当属伪造本。9.《桂花书屋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无年款,画风属“细沈”,画的水平较高,款字也不错,以前一直当真迹。据刘九庵先生鉴定,首先是从吴宽的题字上看出破绽,署款“吴宽”之“宽”字,真迹作“”,此作连笔“艹”;核对钤印“启南”之“南”不对;又“原博”之“博”也不对;再观画法,已带有文派之法,笔墨过于精细,故此作水平虽高,也是一件旧仿本。10.《落花诗书画》卷南京博物院藏,此图作“粗沈”风格,也是一件水平较高的仿本,因未见原作,故具体破绽尚未看出。由此也可看出,沈周有些临仿本已达到很高水平,真伪难辨。 二、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初曾任翰林院待诏,不久辞归。工诗文书画。绘画擅长山水、人物、兰竹、花卉等。山水画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棱角分明,略加变形;用笔工细绵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这正是他的作品带书卷气、利家画的特点;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细文山水属本色画,具较强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和利家气。 (一)文徵明绘画的艺术风格文徵明山水画亦有早、中、晚变化。早期30至40余岁,以工细为主,宗法赵孟頫,兼学沈周粗笔。以文徵明署名“文壁”为界来分其早、中期。文徵明42岁以前名“壁”,从“土”不从“玉”,后开始以字行,改名“徵明”,44岁以后全改。早期代表作有《雨余春树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8岁作,青绿重色,用笔工整细致,宗法赵孟,笔法稍稚弱,款作“文壁”,当属真迹。《南窗寄傲图》卷(天津市文管处藏),42岁作,水墨淡色,宗法倪瓒、黄公望,风格潇洒淡逸,署款亦“文壁”。中期约40余岁至60余岁,主宗赵孟頫、王蒙,无论青绿或水墨,均以工细为主,形成典型的细文面貌。代表作如《惠山茶会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9岁作,青绿重彩,学赵孟,景色较简洁,笔法工细中仍带稚拙感;《设色山水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53岁作,浅绛山水,宗王蒙、黄公望,景致繁复,并已见细密苔点;《古木苍烟图》轴(南京博物院藏),61岁作,主宗黄公望笔意,兼融倪瓒画法,总体风貌工细而简淡;《霜柯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62岁作,融赵孟、黄公望画风为一体,亦属细秀类型;《石湖清胜图》卷(上海博物馆藏),63 岁作,水墨浅绛,工细简淡,含赵孟笔意。类似风格的作品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绿荫清话图》轴。晚期60余岁至90岁,兼长粗细两种画法,粗笔趋于苍劲,细笔更见精工。代表作如《真赏斋图》卷(上海博物馆藏),80岁作,于赵孟頫、赵伯驹的青绿重色中,融入“元四家”的水墨法,于精工中见苍率,为晚年细笔杰作;另一幅大同小异的《真赏斋图》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88岁作,笔墨更加精微,反映了文徵明愈晚愈工的特色;《古木寒泉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馆藏),80岁作,水墨粗笔,布局饱满,用笔粗健,境界雄峻,气势磅礴,是晚年粗笔代表作。 文徵明的花卉画,以兰竹最负盛名,师法赵孟,潇洒秀逸,有“文兰”之称。代表作有《漪兰竹石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为“文兰”代表作,学赵孟笔意,以细秀为主,洒脱劲逸;《冰姿倩影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属文氏水墨写意花卉古木之作,接近沈周的画风,而更具书法笔韵;《秋葵折枝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4岁作,画法近于沈周水墨花卉,而秀雅过之;《花卉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4岁作,细笔勾勒的花卉,水墨勾皴的树石,均富娟雅笔韵。文徵明人物画真迹甚少,追晋唐画风,多工细画,形象稚拙高古。代表作有如《湘君湘夫人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8岁作,衣纹用顾恺之的游丝描,色彩施白粉,工细淡雅,富高古之韵;《蕉荫仕女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70岁作,工细朴拙,以草草数笔勾画人物。 (二)文徵明的伪本辨识文徵明作品的真伪问题比较复杂,鉴定方面甚至比沈周还困难。其临仿、伪造、代笔等情况均有。当时人造假就很普遍,如王登《吴郡丹青志》所说:“寸图才出,千临百摹,家藏市售,真赝纵横。一时砚食之士,沾脂香,往往自润。” 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文先生传”亦载:“以故先生书画遍海内外,往往真不能当赝十二,而环吴之里居者,润泽于先生手凡四十年。”其代笔作品亦不少,据文献记载,绘画代笔人有子文嘉、弟子钱、朱朗、居节,还有一些专做他假画的人,请他题款,也算代笔,如冯时可《冯元成集》中所记:“有伪为公书画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曰:彼其才艺本出吾上,惜乎世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饭占虚名也。其后伪者不复惮公,反操之以求公题款,公即随手与之,略无难色。” 鉴定文徵明作品真伪,可注意几点:一是署款,42岁以前均署名从“土”不从“玉”的“壁”,44岁以后均署名“徵明”;二是画法,真迹于工细中寓清刚,稚拙中具功力,平中有奇,力中有行,寓文人画的笔墨韵味,若工而板、秀而弱,过分板滞、尖峭、细弱、平庸,就可能是代笔或伪作。三是掌握同中之异,许多代笔人是文氏的门生、弟子甚至子女,仿学很像,但毕竟有所区别,如钱用笔较粗,文嘉则较侧重疏简,居节大都细密。诚然,由于从学文徵明画风的人很多,其工细画法又较易仿效,文氏真迹也有早晚或高下之分,故仍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作品难以定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文徵明流传作品中的伪本实例1、《虎山桥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布景过于繁琐,用笔细碎、刻露,石桥、屋宇勾线工板,显出更多行家习气,而少文人画的清雅韵味。2、《水亭诗意图》轴南京博物院藏,远景高山之巅的叠岩形状,文氏作品中未见,勾皴笔法亦不似,前景树石略似,但少秀逸之笔,自题诗、款也差,当属伪作。3、《雪桥策马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画法具黄公望笔意,然较真迹少生拙感,而过于工能,当为仿作品。4、《山色溪光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仿文氏细笔,用笔较弱,为仿品。5、《松石萱花图》轴天津历史博物馆藏,形象、用笔均工板,少苍润秀雅之致,似学生王祥辈画风,为后世仿本。 6、《石壁飞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78岁作,款字老劲,为文氏亲笔所书。但笔法带侧锋多,笔触过于粗重,整体与其子文嘉风格相同,当属文嘉中年代笔。7、《春深高树图》轴上海博物馆藏,青绿重色画,艺术水平很高,但徐邦达先生认为该画工稳中有平庸之感,少文氏的书卷气,而带行家气。又观款字结体也时露不稳之弊,故目前此画存疑。8、《真赏斋图》卷武汉市文物商店藏,署款“嘉靖己酉秋,徵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时年八十”。此图与上博所藏真迹完全相同,但不可能文氏同年为一人作两本,观此图款字太差,画的运笔亦欠畅达贯气,故当属同时人摹本。9、《为槐雨作园亭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幅上文徵明、王宠两家题字似出于一人之手,画法过于工板,当属旧仿本。 三、唐寅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30岁入京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擅长诗文书画,书法宗赵孟,画初学周臣,以南宋刘、李为宗,后泛学李、范和“元四家”,自成一体,山水、人物、花鸟俱能。 (一)唐寅绘画的艺术风格唐寅山水画有粗、细两种风貌。粗笔一路承南宋“院体”,保留了雄峻山势、坚峭石质、严谨结构、斧劈皴法、劲健用笔、淋漓水墨等特色;同时又力纠一味刚硬,笔锋比较圆转细秀,取景多扼要开朗,皴法富于变化,披麻、乱柴相间,斫擦并用,还自创“淡斧劈皴法”,化面为线,以白当黑,雄劲中透出疏秀。这种仿学“院体”的山水,貌合而神离,别具清俊秀逸之韵,故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评唐寅与周臣之别是“东村工密而苍老,伯虎秀润而超逸,气韵自然不同”。细笔山水是唐寅本色画,更多文人画意韵,其特点是:景色简约清朗,着意于近景刻画,远景简略;用笔细劲中锋,犹如游丝描,然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刚柔相济;皴法变化丰富,短砍、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交替使用,不辨具体皴法,却杂而不乱,灵活有理;墨色淋漓,又富浓淡层次,布满全幅却不显迫促,具秀润和空灵感。这种画风,与文人画貌离而神合,如李开先《中麓画品》所评:“唐寅如贾浪仙,身则诗人,犹有僧骨,宛在黄叶长廊之下。” 唐寅山水画风亦分早、中、晚期。早期约20余岁至37岁左右,30岁前山水主宗沈周,书法近文徵明,30至36岁期间转学周臣,字则学颜真卿。作表作品有如《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20余岁作,所运的细笔勾皴及奇异的熨斗石形,均近似文徵明,显然受吴门影响;《山水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30岁作,主树及远山、风帆,仍主沈周画法,而山石及小斧劈皴已学刘、李,当是唐寅始师周臣之作;《春游女几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30余岁作,已主宗周臣,然用笔较圆转灵活;《骑驴归思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约31岁作,山石作淡色带水长皴,已具较多“院体”风貌。中期约38岁至46岁,画法渐离周臣,融入元人笔墨,呈现细笔画貌。书法则转学赵孟頫、李邕,变为精工秀丽。代表作品有如《函关雪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38岁作,画法已南北兼参,如全景式布局、简劲用笔,尤其是长皴短斫,富于变化,斧劈皴中还间以披麻、乱柴等,款字亦近赵、李一路;《落霞孤鹜图》轴(上海博物馆藏),40余岁作,山石虽仍峻峭,笔法已趋细微绵密,呈现出细笔面貌,该图为他中年时期的代表作。晚期即47岁至54岁,已形成典型的本色细笔画风,笔墨灵活含蓄,格调细秀清雅,代表作品有《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7岁作,近景突出,三株巨松刻划尤为精细,远景则简略,显得空灵,用笔趋细劲,皴法亦丰富,斧劈、披麻、乱柴及晕染结合;《春山伴侣图》轴(上海博物馆藏),50多岁作,景色平淡清远,用笔细劲秀润,更多文人画意韵;《虚亭听竹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呈晚年细笔风貌;《垂虹别意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仿李唐画风,又现文人画笔意。 唐寅的人物画造诣亦很深。工笔人物近法杜堇,远宗唐人,线条细劲,多取琴弦、铁线描,设色妍丽,以三白开脸,华彩斑斓,形象俊俏又具清雅之致。水墨人物源自刘、李,而逸笔草草,灵动洒脱,多书法韵味和写意成分。唐寅人物画早年多工笔,晚年趋写意。代表作品有如《王蜀宫妓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早年之笔,宗唐宋传统,工笔重彩画法,面部用三白法,衣纹作铁线描,风格细劲浓艳;《陶谷赠词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0余岁作,工笔淡彩,人物、树木、芭蕉似杜堇,又显劲健,湖石带“院体”之法,当属中年风貌;《秋风纨扇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所作仕女形态近杜堇,而顿挫线条带写意,风格简逸潇洒,为中年水墨写意人物画杰作;《饮中八仙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为唐寅工笔白描佳作。唐寅的花鸟画创作不很多,代表作品有如《枯槎鸜鹆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主宗沈周水墨写意花鸟法。 (二)唐寅的伪本辨识唐寅作品的的真伪判定,一般较沈、文容易,因为既具深厚功力又富文人画意韵的行、利相兼画法,较难临仿。但鉴定中也存在复杂情况。 (一)仇英绘画的艺术风格仇英约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享年55岁左右。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后居苏州。初为漆工,曾拜周臣名下学画,后在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观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艺大进,自成一家。擅长山水、人物。山水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以青绿重彩为主,其特色是:取实景加以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中具明快清朗之格;建筑界画工致精确又不刻板;山石用勾勒法,兼施细密的皴擦点染,工整中见放逸;树法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用笔灵动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这种青绿山水发展了传统画法,有重大变革。另一路粗简山水学李唐、马远和周臣,笔墨劲健。仇英作品多不署年款,故较难掌握早、中、晚期变化。大致上,早期多受文徵明、沈周影响,构图较疏朗,笔法秀丽,色彩鲜艳,多用绢本。代表作如《林亭佳趣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正德戊寅年作,时21岁;主宗赵孟頫、文徵明,又有钱选笔韵,小青绿山水,为早期作品。中期宗周臣,较多“院体”面貌,代表代品有如《松亭试泉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馆院藏),画法宗李唐、刘松年,用笔紧密,青绿设色精丽而温雅,已呈现中年面貌;《松溪横笛图》轴(南京博物馆藏)受周臣、南宋“院体”影响,工细中见劲健,景色趋简率,当中年稍晚作;《园居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宋“院体”风格,兼文人画笔意,幅上王宠跋,年款为“嘉靖壬辰”,仇氏约35岁,为中年作。晚期仇英汲取赵伯驹之法,多作纸本,构图饱满,笔法较自由,或精细,或简逸,灵秀多变。代表作品有如《秋江待渡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笔法刚劲,画风近49岁作的《孝经图》卷,应属晚期作品;《仙山楼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53岁作,吸取李唐、李成及赵孟頫、赵伯驹之法,为大青绿山水;《赤壁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约晚年作,融文徵明、赵孟頫、赵伯驹为一体,趋于疏简;《剑阁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约晚年作,融青绿与浅降于一体,是较简淡的画法。 仇英的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画题材,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赏,有“仇派”仕女之称,亦能作精简的水墨人物画。代表作品有如《摹倪瓒小像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约45岁作,摹古之作,工笔淡彩;《职贡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摹古之作,工笔重彩;《临贯休白描罗汉像》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摹古之作,白描法;《右军书扇图》轴(山东省博物馆藏)宗南宋“院体”水墨人物画法;《柳下眠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宗南宋“院体”,趋于写意的水墨人物画;《松荫琴阮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约52岁作,笔墨劲秀,涉笔草草,白描法学元人;《蕉荫结夏图》轴、《桐荫清话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四条屏之二)宗宋“院体”画,笔法清劲;设色淡雅;《捣衣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为白描仕女画;《修竹仕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为工笔重彩仕女。通过以上图例,可见仇氏多样而精湛的画艺。 (二)仇英的伪本辨识。仇英的伪本甚多,不下沈、文,大多仿工笔重色绢本一路。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指出,仇英真笔不论细精,无不具有文秀之致,伪本虽也有很细致的,但往往庸俗乏韵。因仇氏曾受杜堇的影响,故其人物、仕女,眼睛全都细小,此为真迹特征之一。他还列举了旧伪本5种,其中《清明上河图》卷,是伪仿最多的本子,流传不下40本,水平高低不同,出自王彪之手的当较佳,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之本画风接近仇英,水平较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卷亦较好。仇英也有一些复本画,一稿两本,都属真迹。如《云溪仙馆图》轴与《仙山楼阁图》(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除云山稍有繁简,余皆略同,水平都很高。但也有两幅全同的作品,却是一真一假,不能视为复本画,如《汉宫春晓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梅妃写真图》卷(徐悲鸿纪念馆藏),布局、画法几乎完全一样,然前者笔墨灵秀,后者较为工板,当是一真迹一摹本。仇氏的伪本有如《瑶台清午图》卷(苏州文管会藏),后纸处王宠书“观午赋”于嘉靖六年,时仇氏20余岁,时间太早;张凤翼、周天球等诗书于嘉靖三十六年,仇氏已死,时间又太晚,然诸跋均真,可见画为拼配之作。画面兼工带写,不似仇氏风格,且笔法拙劣,水平很低,款字亦似是而非,为旧伪本;《送朱子羽令铅山图》卷,后纸王同祖书于嘉靖二年的叙真,然仇氏时仅20来岁,时间太早。引首许初嘉靖壬子三十一年题,题真,然“子羽”两字系挖改过,前后题相差29年,似不可能,故当为拼配画。画本身作小青绿,但用笔过于软、媚,无明中期人的画风,而像清初柳遇等人手笔。又王氏书款上有项元汴藏印,本幅却无,可见拼配在项氏之后,约康熙时人伪作;《饯行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后纸处周天球题的诗序为真。画七八分像,然嘉靖二十七年已为仇氏极晚年,此图勾笔太软弱生涩,青绿山水画在生纸上,仅见之例,款字亦不同,可见为拼配之图。以上三例中,送迎诗文均真,但当时未必有图,后人遂以伪画拼配,牟取暴利,一件真迹书诗卷遂变成了一幅假画。

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 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 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 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杜尚:《干燥的便盆》 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

是表现现实生活."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和学院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艺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卡拉瓦乔主义影响了整个欧洲,把现实主义摧向一个新阶段.它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民主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宗教题材世俗化,更加注重对真实生活的反映,与下层生活密切相关.丰富了绘画技法.影响了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卡拉瓦乔(意):酒神巴库斯基督下葬抱水果篮的孩子女卜者.伦勃朗(荷):夜巡."荷兰''小画派-哈尔斯(荷):吉卜赛女郎.维米尔(荷):花边女工倒牛奶的女仆.委拉斯贵支(西):宫娥画家的一家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穆立罗(西):乞童"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 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 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 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杜尚:《干燥的便盆》 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 雷斯:《法国式的场景》 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 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是的,是这样的

绘画类论文题目说明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山水画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山水画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4个)山水画论文题目一:1、 河北山水画发展史2、 王蒙山水画中的繁密感探析3、 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创作4、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5、 李可染现代山水画变革的学理启示6、 新疆山水画创作与“西北宗”实践的可行性7、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8、 山水画纵横谈9、 从“贵有古意”到“逸笔草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嬗变10、 分流与失道:从后结构符号学论清代山水画的衰落11、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解析黄秋园后期山水画:兼谈其平面化12、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13、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齐白石山水画独特性辨析14、 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15、 传统山水画大数据分析下的长三角地区山水资源的特色研究16、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17、 略论文徵明青绿山水画的风格18、 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19、 唐代青绿山水画点景研究——以“阎氏父子”“大小李将军”山水画为例20、 李圣峰山水画作品 为了心中的圣峰——李圣峰山水画漫谈21、 傅抱石山水画探微22、 山水画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应用23、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24、 茶馆结合城市题材山水画元素的艺术风格探析25、 张正恒山水画的特色与成就探源山水画论文题目二:26、 为溪山写真——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人文情怀27、 论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造型28、 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影响刍议29、 划时代的丰碑——李可染的山水画30、 浅析仇英青绿山水画风及形成的影响因素31、 临界与超越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32、 沈阳故宫藏明清山水画33、 写生:回归与重彰山水画学真义34、 文人意趣在山水画中的渗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35、 生成意境与构成境域——黄宾虹山水画与塞尚风景画的比较36、 “对象化思维”与“非对象化思维”——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讨论37、 山水画图案在现代旗袍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38、 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与现代建筑设计39、 探寻山水画“象思维”之源流——“永嘉论道”综述40、 齐长城遗迹的山水画呈现41、 “一带一路”下之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探析——以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为例42、 从顿悟到渐修——张捷的山水画43、 从择吉到气势——“龙脉”观念的社会民俗学内涵及其向山水画创作的递变44、 吞吐自然 意笔纵横——岳黔山山水画、花鸟画之语言特征45、 “《千里江山图》暨青绿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46、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47、 符号延异与图像缺失:明代山水画中的寻道者意象与艺术主流的终结48、 听唱新翻杨柳枝——尤建清和他的山水画49、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张跃华山水画解读50、 孙宽山水画作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山水画论文题目三:51、 石涛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52、 堪舆学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探略53、 读汤江云的山水画54、 厌恶与洁癖——读肖培金的山水画55、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唐代山水画论56、 马远、夏圭山水画中的“留白”理念与当代平面设计57、 略论晚唐五代山水画屏与仕隐心态58、 朴拙清新的世界——读董雷山水画59、 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60、 《千里江山图》与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61、 展子虔《游春图》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范式化意义62、 “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63、 从魏晋到南宋山水画概说64、 笔底刚柔任所之 千山奇秀墨华滋——记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65、 清代冷枚《避暑山庄图》皇苑实景山水画的新风尚66、 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67、 中国山水画的阴阳关系研究68、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69、 青绿山水画与边疆民族高校美术专业教学70、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71、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72、 由“似”而“真”——晋唐山水画流变的内在趋向性考察73、 新中国山水画时空表现中的速效填充现象74、 建构新图式——满维起山水画谈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论文。 毕业论文。 可提供一些题目,这样有点头绪,好写一点。谢谢。推荐内容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论文。 毕业论文。 可提供一些题目,这样有点头绪,好写一点。谢谢。最佳答案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汗以前的艺术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手艺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行创作,但也不同程度促进山水画的发展说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画上题一首诗或多一个红戳更能增加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和蕴涵,在对客体世界有一个多侧面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凭借心灵感受概括勾画出山水形象,者便是“迁想妙得”许多优秀的山水作品所显露出来的气质和高雅的格调,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饱满的创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学修养。因此山水画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

声乐系论文题目: 1.陕北民歌艺术研究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7.老腔艺术初探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13.XXX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 19.论声音造型

美术专业论文提纲大全

论文提纲要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美术专业论文提纲大全,和大家一起分享。

篇一: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粗陶材料的美感研究

现代粗陶艺术是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从陶瓷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与传统陶艺最大区别在于,摆脱了传统陶艺实用性质的束缚,否定了传统工艺的绝对性,打破了传统审美习惯长期以来主宰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吉林缸窑附近有多个少数民族村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厚的艺术资源,多民族的文化形式,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缸窑粗陶艺术特性上透着一股粗犷、豪放、野性的气息,其材料的特点正符合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粗陶材料的美感是通过陶土的不同配比,达到不同的表现效果,使其作品肌理展现出不同的质感,或质朴、或原始、或粗犷……从而彰显出一种区别于传统陶瓷的美感。粗陶艺术具有自然的属性,它使用人类最便利、最古老、最原始的材料,经过窑烧的天然和偶然的特性,使得粗陶别有一番原始的神秘特征。在艺术回归意识强化的今天,粗陶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深厚的历史传统魅力,在当今社会越发显得独具价值。

摘要3-4

ABSTRACT4-7

第一章 导论7-8

第一节 课题的缘由7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7-8

第二章 现代陶艺概述8-10

第一节 国外现代陶艺研究现状8-9

第二节 国内现代陶艺研究现状9-10

第三章 吉林粗陶材料美感的体现10-15

第一节 吉林粗陶的造型特点及装饰语言10-12

一、吉林粗陶的造型特点10-11

二、吉林粗陶的材料表现形式11-12

第二节 吉林粗陶材料的特性与表现效果12-15

一、吉林粗陶材料的特性12-13

二、吉林粗陶材料的表现效果13-15

结论15-16

篇二: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明清花鸟画中媒材发展引起的墨法艺术流变

中国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承中有其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国画重要表现载体的媒介材料也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媒材的发展变化,会引起各个时期中国画笔墨技法、绘画风格及审美情趣的转变。本文从纸、颜料等媒材的演变入手,着重探索明清时期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历程,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品的笔墨语言发展的分析,体现绘画风格与媒材演进的紧密关系。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阐述媒材对绘画风格、审美情趣形成的影响,结合绘画及绘画以外的不同时期的艺术样式,如帛画,岩画、彩陶纹样、青铜纹饰、画像砖石,说明媒材的转换会改变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第二个部分通过分析明清的花鸟绘画作品,来证实媒材的变化对绘画风格以及审美情趣产生影响。第三个部分结合传统的媒材与艺术手法的变革与开拓,就现有的中国画媒材的使用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前注重媒材的开拓对于中国画创新与突破至关重要。

摘要4-5

ABSTRACT5-7

引言7-8

第一章 绘画媒材对艺术风格的影响8-16

第一节 媒材的演变8-10

一、作为载体的媒材8-9

二、中国画颜料色彩9

三、墨的演变9-10

第二节 不同媒材的艺术表现特点10-16

一、岩画10-11

二、陶器纹样11-12

三、青铜纹饰12-13

四、帛画13-14

五、汉画像砖与画像石14-16

第二章 媒材发展和花鸟画墨趣流变16-27

第一节 用纸及笔墨情趣16-18

第二节 植物颜料的应用对画风的影响18-20

一、植物颜料的.应用18-20

二、清代花鸟画色彩中的“清”与“淡”20

第三节 分析花鸟画作品看其笔墨技法20-27

一、明代花鸟画20-25

二、清代花鸟画25-27

第三章 现代中国画媒材拓展之我见27-28

结论28-29

参考文献29-30

致谢30

篇三: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满族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与装饰语意探究

满族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原始艺术,既有各地区的特征又保持了本源文化的特点,它是先民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创作并在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本文就是通过对满族剪纸艺术形态的考察进而揭示出剪纸的装饰语意特点。满族的剪纸有其独特的符号体系和影像魅力,这些符号来源于民间,带有普遍的社会认可性。用线上刚毅而富有弹性;低沉而圆润;严谨而灵巧,浑厚而稚拙。构图上则采用散点透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突出其正面性、对称性和构图完整性原则,以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等形式法则统一画面。满族民间剪纸类型多样,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意象造型是其主要的装饰形式。

摘要4-5

ABSTRACT5-7

引言7-8

第一章 满族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8-13

第一节 满族剪纸历史及文化渊源8-10

第二节 满族剪纸的造型特点10-13

一、影像造型10

二、独特的符号体系10-12

三、线形考究,手法浑厚苍劲12

四、主观意象,构图均衡严谨12-13

第二章 满族民间剪纸的装饰语意13-22

第一节 意象造型13-16

一、造型的夸张性14-15

二、空间的错位15-16

第二节 意象构图16-18

一、中心式构图16-17

二、结构中的张力17-18

第三节 意象色彩18-22

一、古老的五色观18-19

二、象征与会意的色彩19-20

三、平面装饰性的意象色彩20-21

四、单纯古雅的意象色彩21-22

结论22-23

参考文献23-25

后记25

宫崎骏动画画面风格研究论文

以《起风了》为例分析宫崎骏动画电影论文的美学特点

《起风了》描绘了日本昭和时代的特有的田园风光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噩梦般的关东大地震。每部作品均有着精美的画面设计、流畅的角色动作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融入人文精神独特的思想教育意义。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真实的描绘、探讨人和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无法表达的美通过动画呈现给观众。《起风了》这部动画电影论文来源于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所写的浪漫诗句:还要继续的活下去。宫崎骏先生以完美的姿态,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

一、对萝莉的控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及其表现

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的少女情结具体的表现在于:在他过往的每部作品中,都会有一位萝莉外表坚强内心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成长历程为故事的主线,《风之谷》女孩娜乌茜卡、《天空之城》女主角希达、《干与干寻》少女干寻[1]。这次也不例外,《起风了》菜穂子被塑造为一位拥有可爱的萝莉外表且内心善良的姑娘。堀越加代的形象,使我们联想到《龙猫》小女孩小梅、《悬崖上的金鱼姬》海神女儿波妞,有着相似的萝莉可爱的外表,坚韧的内内心。菜穂子与病魔作斗争以及堀越加为自己梦想坚持的描写,表现了宫崎骏的日本坚强女性的尊重之情。

二、对西欧建筑的喜爱

宫崎骏早年游历意大利,这些经历使得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具有浓重欧式风格的场景。大到房屋建筑,小到衣帽服饰、生活用品,甚至于一些角色的体貌特征都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即使如此,观众们也不会把这些作品当成是欧洲的动画产品。但他的动画作品,往往带有很深的日本独特的民族风情。他推崇用自己民族灵魂的东西讲述着他的动画故事。

三、对自然生灵的崇敬

宫崎骏动画永恒的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幽灵公主》中随处可见、葱郁的森林,《魔女宅急便》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都在透露着他对于自然的向往之心,及他对人类过度利用自然造成生态破坏的担忧。《悬崖上的金鱼姬》海水里到处是人类生活的垃圾,凸显了被人类污染的海洋;《狸猫大作战》狸猫们保护自己的家园“森林”与人类抗争的故事。

宫崎骏30岁时,受到中尾佐助的“照叶树林(常绿阔叶林)文化论”[2]以及“万物皆有灵”的思想的影响。绿色为永恒的画面主色调,作为精神寄托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眼中树不仅有灵性、而且有顽强生命力。《幽灵公主》、《风之谷》自然环境被肆意破坏的情况下,《起风了》经过地震灾难后的场景。大树们都能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重新茁壮成长。就像他自己一样,无论面对多大困难仍坚持梦想不放弃。爱、童年、友情、成长、勇气正能量的传达,使观众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

《起风了》展现给观众一幅幅日本昭和初期风光旖旎的自然风景画卷。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战争,往往是通过印象派背景以及广阔蓝天和广袤新绿间的.血红残阳来表现的。战争代表破坏与毁灭,它摧毁了梦想的舞台,拆散了青梅竹马相爱的爱人,代表梦想的飞机,因战争而破碎。

四、飞行梦与反战情节

我们都能够很轻易的看到他对于“飞行”的渴望,这些源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以及飞机制造世家的出身。在动画作品《风之谷》,用滑翔机在腐海森林上空遨翔;《天空之城》神秘的道具“飞行石”、大量的关于飞行的场景画面、以及最大的飞行器——高悬于云之端的天空之城;《红猪》男主角凭借出色的天空飞行技术,以抓捕在亚地里亚海上空的劫匪为生;《哈尔的移动城堡》通过魔法可以移动飞行的城堡。《起风了》是宫崎骏先生所创作的一部完整属于飞行的作品,这部作品不单单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更是为了展现作者对飞行与梦想的坚持。通过描写二郎从小的梦想就是制造出能自由飞翔的飞机,但是后来却由于战争的需要,不得不设计制造战斗机,也揭露了二郎“想设计优美的飞机”的单纯设计理念与零式战斗机在战争中起的作用之间的矛盾。这与宫崎骏先生本身对飞行器的执着以及反战意识是相通的。

五、现实与梦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影片中,无论是地震还是战争都是采用真实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时日本的真实情况。日本关东大地震以及经济大萧条之后,男主人公成了航空精英,并与曾在火车上邂逅的菜穗子重逢。不再像《魔女宅急便》中乘着扫帚在天空飞,《悬崖上的金鱼姬》鱼子从海边飞奔在陆地的这样的包含种种幻想元素的作品,影片中并没有魔法及怪物的出现。第一次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题材,真实存在的成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但片中的男主人公与德国大师学习,最后与妻子相见,都是通过虚幻的表现手法,以梦境的形式来实现的。通过现实与梦幻的结合,观众感受到地震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与痛苦,二郎与菜穗子感人的爱情故事。通过梦的手法,人生如梦,展现爱情在恋人心中的永恒,同时也模糊了生死的界限。

六、爱情与梦想的坚持

在《起风了》中,爱情与梦想始终作为两大主线贯穿着整部动画作品。主人公努力追寻梦想以及主人公凄美爱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开端二郎的空中飞行的梦境开始的,最后在梦到爱人菜穗子相见而结束。从主角儿童时期堀越二郎和妹妹对话,以及成年后每一次兄妹相见,可以看到二郎是个为梦想拼搏努力坚持不懈的人。二郎梦想设计出单纯能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制造出的零式飞机最后却专门用于战斗。这种矛盾,就像宫崎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飞机迷,但同时也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反战人士。“能够打造出一台美丽的飞机就是我唯一想做。”是二郎与宫崎骏先生共同的的心声,他们所热爱的飞机,并不是用于战争的飞机,而是单纯对飞机的热爱。整部电影风是贯穿始终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元素。一阵阵风未停止过,无论是影片开始时的关东大地震与女主的邂逅还是结尾的二战结束。在火车上一阵强风把他们带到彼此身边,首次相遇。风让他们再次相遇相识相爱,二郎飞机试飞成功是有风和菜穂子“幻影”陪伴。风看不到,但它一直存在,我们能真切的感觉到。

《起风了》在苦难年代中辛酸而坚强为梦想活着实现自己梦想的男人。宫崎骏的动画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坚持,用自己别具一格的手绘风格,坚持自己心爱的关于动画的梦想,全身心投入于动画事业。“风吹唯有试着努力活下来”,也是宫崎骏先生所表达的主题。努力不懈为动画产业奋斗了四十年,最后用《风起了》这种特殊的方式和所有人道别,就像电影里主角的偶像卡普罗尼最后问他的“尽力了吗?”,二郎斩钉截铁给出的答案,也是宫崎骏先生自己一生对自己动画事业与梦想的最真实的写照。《起风了》作为圆舞曲,为自己的动画生涯舞出一个圆满的记号。对动画梦想坚持的精神,也是动画创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品格,能完成自己动画梦想,更好的为动画事业奋斗。

人体绘画研究论文

建议你去百度,多找几篇,挑好的段落,修修,拼一下,这里我还没见过有人打字2000的,就算是复制过来,你又不能直接用,还是要修的

探析模糊思维在绘画创作构思中的运用 研究“模糊性”规律使我们认识到绘画创作是开放的动态过程,艺术家是在创造过程中体味喜怒哀乐的人,作品是自然而然表露情感的物态凝结。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这一规律的自觉践行者,以塞尚为例,他的一生都在尝试、失败、再尝试,后人正是从他不懈的追寻中认识到他的伟大,并从其作品中汲取无穷养分。相形之下,我们目前的创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的表现为思想和技术的僵化。要么被功利束缚抱守一套程式固步自封,要么打着创新的幌子肆意涂抹,当然,更多的人处于无能为力的茫然状态。深入研究“模糊性”规律对当前绘画创作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模糊思维的价值 “画素描前并非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只不过想用铅笔在纸上画,画出线条、调子和形态,没有什么有意识的目的;但是当脑子理会到我所要画出的东西时,刹那间,某一个意念变得明确而具体了,然后就开始加以控制、整理。”[1]这种创作中的无意识特点正是与科学理性相区别的“模糊性”。充分反映了模糊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与融合。美术史上的许多画家和理论家都非常关注这种“模糊性”,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文艺复兴时的美术理论家阿尔贝蒂甚至认为绘画艺术正是起源于这种无意识:“一段树干,一小块地,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某一天会突然发现它们的某些轮廓只须稍微修改一下,看上去就会和某个自然物丝毫不差。人类意识到这点后,就试图知道是否能通过增减来完成不足部分,达到完全相像。•••••一直发展到即使原材料连模糊的轮廓都不能提供时,人也能创造出任何的形象。”与此思想一脉相承,达•芬奇在画论中用不少篇幅论述开启想象力的方法。他在《画论》中谈道:“我少不了要将一种新发明,一种协助思维的方法包括到以上的办法之中。这法子虽然似乎微不足道甚至可笑,但却具有刺激灵感做出种种发明的大用处。请观察一堵污渍斑斑的墙面或五光十色的石子,倘若你正想构思一幅风景画,你会发现其中似乎真有不少风景:纵横分布着的山岳、河流、岩石……你还能见到各种战争,见到人物疾速的动作,面部古怪的表情,以及无数的都能组成完整形象的事物……时时驻足凝视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于你并不困难,只要思索得当,你确能收获奇妙的思想……这都是因为思想受到朦胧事物的刺激,而能有所发明。”[2]大师的应用实践表明,无论是自然的迹象还是主动制作的痕迹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画家的有效手段,借以丰富自己的形式语言。当然,由于特定时代的审美要求,画家不可能把新颖的构思传达为脱离时代的绘画语言,但他们毕竟认识到了惯性思维带来的弊端,为传统的创作方法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国油画家也有很多尝试。如张京生的《蜕变》系列画,创作构思竟是起源于调色板上偶然呈现的三个色块!更为突出的是俞晓夫,他的大多数作品全凭想象完成,在创作过程中更是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的特点。毫无疑问,模糊思维对于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模糊思维在绘画创作构思中的运用 模糊思维不是空无一物的抽象推理,而是通过对形式的提取展开的,因而以往的经验必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阿恩海姆在《论艺术心理学》中指出:“无意识的推理往往能够解决意识苦心思考而不能解决的问题……然而如果没有意识和理性预先进行的那一番苦心煎熬,无意识推理就无法达到自由的相互作用。”绘画创作中的直觉、灵感、顿悟等无意识的爆发,正是抽象与形象思维在模糊思维的协调渗透下的结果。达•芬奇在强调朦胧事物的启发作用时没有忘记提醒我们以往技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不了解事物的构造根本没有办法处理画面细节,因而不可能真正的完成作品。完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形状不仅是由那些当时刺激眼睛的东西决定的,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曾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十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种与过去的联系可以产生明显的影响,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模糊思维必须与技术能力相结合,使想象力在技术能力的控制下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首先是联想,通常是实物联想;其次是对联想的形式加以有意识地组织;最后,使构图丰富完善。……第一步骤是自由的、无意识的;但在以后,该画就必须加以彻底的控制……”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创作体会和前文所述画家是不谋而和的,把三种思维方式充分融合在构思创作过程中,充分反映了“模糊性”与明晰性的辨证关系。毫无疑问,如果这些大师在创造力丰满以前不扎扎实实的研究自然关照心灵,如果他们不敢采取非常规的手段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那他们依然只是普普通通的手艺人。表达丰富的想象力是以可靠的技艺做支撑的;反过来,切实有效的想象力又是创造新技艺的推动力。“美术既不单是思想的问题,也不单是手艺问题,而是两者的结合。走向两个极端都会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日复一日演练几个有限的所谓“原则”,用毅力压抑着灵气,以重复代替思考,在排除意外的同时也排除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可能性,在耐心耗尽时感慨自己的无能为力;或者仅靠奇思妙想代替创作实践,把一切寄托在“灵感”上都是对“模糊性”规律的误读。惟有掌握必要的技术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尝试和变通才能真正的把模糊思维转化为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创造出转化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3、结论 本文从艺术大师的运用实例入手探讨“模糊性”的实践内涵。围绕“模糊性”和明晰性的辩证关系结合创作过程展开论述,着重分析模糊思维的运用,探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启示。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强调从形式出发和随机因素的利用。参考文献[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356[2]戴勉译.芬奇论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对我的撒打算打算的都是大大

对于美术的见解美术是造物的艺术。 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园林设计,到汽车造型、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室内装修,以至于你环视你的周围,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目力所及的所有物品都包含着美术工作者的心力和汗水。可知眼见之物都有审美的需要。人们常说美是精神的需要。我想换一种说法,美是一种意境,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眼睛的需要。美是为了让眼睛愉悦。让眼睛愉悦是很伟大的事情。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山东省特殊教育学院的美术展,因为学美术是要有绘画基础的。画展把学生的精彩习作展示(应该是学生的最高水平)给全校的学生看。我看到一个画的人体,很精细,毫发毕现。那时我是懂美术的,水平也有限,我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人体,画到这种逼真的程度,如果用相机不是很容易就能达到这种效果、甚至更精确吗?一幅画中的细节何止万千?那时候我的思维就是那么清晰,好几年我都明白画一只逼真的人体的意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直到有一天就会成了,当然,人类画画,是企图把握住眼睛所感知到的一切,或者说,是为了培养一种“把握住眼睛所感知到的一切”的能力。照相机的确可以记录下拍摄对象更多更准确更精细的视觉信息。但是那是照相机“感知”到的信息。而画下逼真的人体的人,却真正感知到了人体的万千细节:身体的起伏轮廓、耳朵的形状、眼睛的大小、鼻头的位置、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以至眼睛能感知到的一切。这种感知能力和描绘能力,是造型能力的不可缺一的部分,是发展更强造物能力的基础。在这种感觉能力训练和表现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将会培养出审美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人的审美能力是向自然物学来的,或者说是向上帝学来的。万物造化永远都是所有创造者的老师。有一句古话说:“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说的根本就是这个意思。 我想,画一幅美的画、设计一个漂亮的汽车图片,建造一座美丽的房子,写几个神采飞扬的字,都是一种造物,是人们在生活中留下美的足迹。

  • 索引序列
  • 明四家的绘画风格研究论文
  • 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
  • 绘画类论文题目说明
  • 宫崎骏动画画面风格研究论文
  • 人体绘画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