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同伴冲突的建议与启示论文
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中很常见,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有时甚至会发生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和家长应当适时地对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策略来应对同伴冲突。
(一)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建议
1、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养方式。
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应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幼儿的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家长影响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备的社会认知能力。父母应该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和了解内心世界,并尽可能理解幼儿的所感所想,以孩子的心态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父母应努力感受幼儿的情绪,耐心地让幼儿发表看法意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使幼儿充满自信地与父母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充分信任与接受幼儿。同时,父母需要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利于孩子体验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而孩子在愉快的情绪背景下,也更乐于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
2、教师应形成科学的`冲突观,引导幼儿正确地解决同伴冲突。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地面对同伴冲突,如何在同伴冲突中以友好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其次,教师在幼儿同伴冲突要尽量发掘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在同伴冲突时的真正需要。同时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会解决冲突。教师还要密切注意观察幼儿同伴冲突的动向,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干预措施。
(二)幼儿同伴冲突的启示
1、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仔细的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同伴冲突中,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幼儿会使用协商、沟通等多种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策略。而相反沟通能力较差的幼儿则解决方式单一,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同伴冲突。因此,通过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中的互动,可以使幼儿分析和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
虽然幼儿之间会频繁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摩擦,但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幼儿会进行自我学习和改变,幼儿会逐渐了解与同伴交往的规则,逐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被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会遭到拒绝;明白应该怎样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怎样说服别人等。
3、幼儿同伴冲突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幼儿不但用言语来进行争吵,还用来沟通,协商。大班幼儿在不断冲突、争执及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在冲突中,幼儿广泛的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使幼儿之间的冲突尤其是肢体冲突锐减,协商、博弈的方式明显增多,在协商和博弈中,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说服别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2011.10.9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2011.11.17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2011.12.15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浅谈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及对策(提纲)09学前教育2班蒋丽莎幼儿抢玩具的原因解决此现象的方法一、根据观察分析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主观原因(二)、客观原因1、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原因2、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原因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4、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争抢行为的重要因素二、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而提出的对策(一)、鼓励幼儿模仿、学习礼貌用语。(二)、我认为教师平时应该注重随机引导。(三)、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的熏陶,帮助幼儿养成友好、谦让的良好习惯。(四)、减少环境中易引发争抢行为的刺激(五)、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种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别人抢孩子的玩具:尝试让孩子分享,一起玩,千万不能呵斥孩子,或者帮孩子做决定,家长要用商量的语气尊重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让孩子征求他人的同意。比如跟孩子说:如果是你的玩具,你愿意给他玩吗?你是不是也希望别人拿的东西时征求你的同意呢?
教育类专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类专业论文提纲,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一 引 言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1.1.1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1.1.2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1.1.3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2.1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2.2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2.3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2.4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2.5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3.1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3.1.1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3.1.2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3.1.3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3.2 学校策略层面
3.2.1 学校管理策略
3.2.2 学校的培训策略
3.2.3 学校的交流策略
3.3 社会支持层面
3.1.1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3.3.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3.3.3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篇二:论文提纲
题目:《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篇三:论文提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一 引 言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1.1.1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1.1.2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1.1.3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2.1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2.2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2.3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2.4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2.5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3.1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3.1.1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3.1.2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3.1.3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3.2 学校策略层面
3.2.1 学校管理策略
3.2.2 学校的培训策略
3.2.3 学校的交流策略
3.3 社会支持层面
3.1.1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3.3.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3.3.3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
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近年来,幼儿园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幼儿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幼儿园工作实践,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使幼儿健康地成长的途径。
关键词: 幼儿;安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幼儿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关注。针对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我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几年来,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出现,如:校车因超载翻车、教师打儿童、持刀砍人。研究表明,我国每年至少有十万名幼儿因安全事故死亡。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意味着成功教育的开启。想要孩童在幼儿园内愉快地学习知识、接触社会,首先就要保证孩童在幼儿园的人身安全问题。幼儿的生命安全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要素,唯有确保幼儿安全,才能谈长久的发展和幸福。所以,幼儿园除了承担教书育人职责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并要将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一个合理合法有效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确保孩子们得到安全可靠的成长环境。
1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幼儿园外部环境
幼儿园的外部环境可以从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这一角度来说,幼儿园基础设施对于幼儿教育至关重要。幼儿园园舍问题的设置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定,其自身的'建筑设计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如在选择园舍的时候必须远离各类污染物、交通方便、没有干扰且有利于家长接送。此外,园舍自身的建筑面积和各类安全通道都要符合条文规定。对于幼儿园的校车也要加强把关。
1.2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在幼儿园中所经历的一日生活也会对幼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例如,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事件等都会严重威胁幼儿安全。再者,由于幼儿园大多都是私人幼儿园,存在一定的利益需求,因此对于饮食安全的把关不到位。其中涉及到食品原料、食物存储、处理以及烹饪卫生和厨具卫生等一系列问题。
1.3幼儿心理安全
儿童的身心发育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伤害,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一旦受到惊吓就会给其心理造成很深的阴影。所以,幼儿园必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让他们用一颗平常心面对身边的事情,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2.1教师安全责任意识差
虽然我国对幼儿的安全问题十分看重,多次下达明确条文去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履行的义务与责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有足够的安全责任意识,还是存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因为工资问题、身体原因等忽略自身的责任意识。
2.2家庭的过度保护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仅仅通过语言的教育告诉他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样的过度保护,对于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的孩子们来说,事实上是一种束缚。这使得他们仅仅在理论上记住了一些道理,但却并未真正地理解,一旦遇见紧急情况,他们并不能立刻反应过来,从而极易受到伤害,引起悲剧的发生。
2.3幼儿园安全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幼儿园中存在着很多管理不善的情况,这是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而教育机构数目极速膨胀,管理制度跟不上的教育机构数目疯狂增长。在这一种情况下,管理不善、安全制度不健全也逐渐成为幼儿园管理中常见的现象,如:在幼儿园管理中出现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全、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及时有效地落实、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幼儿园内部安全隐患排查不完全等。
3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措施
3.1提高幼儿教师的重视程度
首先幼儿园负责人应该认真学习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起到领导作用,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安全的重视程度。所以想要保证幼儿拥有一个安全的成长学习环境,那么法律意识的普及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我们还要增强幼儿教师的责任感,让他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素养,增强幼儿教师的耐心与责任心。
3.2健全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体系
切合实际、有效可行的计划对于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制度来督促园长,让其尽心尽力地改善幼儿园的内部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完善和健全的幼儿园环境。在制度的贯彻执行上要强硬有效、多管齐下。在完善和健全幼儿园内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可以与警方合作,公安机关的帮助与支持会大幅度地提高幼儿园的安全程度。此外,在建立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时候还可以邀请幼儿的家长进行参与,开展一个家长支援保护行动,让家长亲身加入到幼儿的安全保护行为中。总而言之,幼儿园在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最好以人防、物防和技防三者相结合,多种管理措施和手段有效强硬的施行,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
3.3完善幼儿园的安全设施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较差,自身的安全防护也不足,这就需要幼儿园为其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活动空间,由此可见,加强幼儿园的安全设施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幼儿园的活动道具以及课桌椅的选择上,要尽可能选择没有棱角的,再者,活动场地可以加固防护层。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做了安全准备,比如:对课桌椅做了护边工作,对活动区域覆盖了塑料泡沫。
3.4家校合作,共建安全
在幼儿的安全教育方面,家庭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只有家长对安全问题重视起来,才能够使孩子提高安全意识,注重自身的安全。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长可能无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所以,把家庭和学校联结起来,教师可以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幼儿在校情况,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课余时间来给家长们宣传一些安全知识,并共同商讨有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对策,双管齐下,共同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是非常必要并且有效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此可见,安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保障。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也是幼教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把这些简单的安全防护意识教给幼儿,让幼儿有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技能?如何解决应对突发性安全事故?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日常的安全教育。我园以幼儿的一日生活为基点,以安全教育日为重点,采用经常性与及时性相结合,针对性与随机性结合,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一、上好入园安全教育的第一课
每年的9月份,小班新生入园。入园的第一个月幼儿最易出现抓咬行为。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部分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喜欢抓咬他人的不良习惯。二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家长过于宠爱,到了幼儿园后看到别人的玩具就要去抢,抢不到就去抓或者咬其他小朋友。这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刚进小班,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想的事不会和别人说,而是直接用动作来表示,所以就会去争抢。三是由于小班幼儿刚刚尝试离开家独立生活,极易产生分离焦虑。这也导致了孩子会情绪激动,打其他的小朋友。我们的老师都不注意被孩子打过或咬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学期在报名结束后,开学前都会召开一次小班新生家长会,小班老师和家长要一起参加会议。在家长会上我们会告诉家长小班幼儿容易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安全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如请家长关注自己有抓咬不良习惯的孩子,教育他们不能去抓其他小朋友,同时要和老师说一下,让老师留意,防止他们去抓咬。二是树立教师的亲和形象。有的家长当孩子不听话,没办法时会拿老师来吓唬他们,这样造成了孩子入幼儿园的惧怕心理,有需要不敢和老师说。三是万一发生抓咬等现象及时和老师沟通,同时理解这是孩子们的正常行为,年龄特点所致,而不能让事件升级。四是教育老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行为,提供的玩具数量要多,避免孩子们争抢。经常检查孩子们的身上、脸上。五是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日常礼貌教育。如利用小班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你好》《一个接一个排好队》等帮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礼貌地交往、有序排队等待等交往技能。实践证明,开学第一课防止小班小朋友受到抓咬等伤害是极其有效的。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极大地降低了小班幼儿第一个月的微小事故率。
二、渗透好一日活动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长期的教育内容,仅仅开展几个活动是不够的,他需要与一日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我园坚持通过晨间谈话、话题活动渗透、个别教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及时性、经常性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一日活动中发现孩子中出现的打闹推挤等不安全行为及时指出并组织全体幼儿谈话,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些不安全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安全行为。再如当孩子由于行走、玩游戏等出现小伤时及时请这些孩子现身说安全,以自己不小心或错误玩法造成伤害的具体事例来强化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与行为。
在家长开放日时,有计划地将安全教育内容转换成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与家长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技能。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结是安全教育的一个好时机,例如;晨检、午检、散步、盥洗、户外游戏、自由活动等,我们时时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晨检时保育员应仔细检查孩子的口袋和书包找找是否有比较尖锐的物品,以防孩子在午睡和户外活动是塞进口、耳、鼻等器官;再如进餐时保育员应提醒或帮助孩子们饭前要洗手,以防病从口入,保证吃饭时不说话以防咽着等;在户外活动时教师要带领孩子整理衣服是否整洁,在活动时应控制场面不要乱跑,不因活动量失控而碰伤、摔伤,告诉幼儿在大型玩具时不要拥挤,不要推,要守规则知道慢慢等待排队,有秩序。同时利用散步进行随机教育,可以问:“你找不到家怎么办?被别人拐怎么办?”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提出许多“为什么”的机会,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安全教育渗透,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好重要主题的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日”“ 5·12防震减灾日”“11·9消防日”等重要主题活动中,我园都认真制订活动方案,周密布署,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成效。如在“安全教育日”中,幼儿通过玩“我是交通小警察”和“辨别谁对谁错”等游戏,懂得了一些交通规则。在“11·9消防日”主题活动时,老师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离开火场,有哪些消防用品。其次通过设计各种游戏,亲身体验实践消防知识,练习使用灭火器材,学会逃离火灾现场的一些动作和自救技能。最后通过组织全园性的消防安全演练活动让孩子亲身实践和检验他们消防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火灾逃生的方法。
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站、宣传橱窗、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对幼儿家长进行安全教育与宣传,形成安全教育合力,让家长主动参与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延伸到每个幼儿家庭中。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安全是工作底线。无论是安全的主题活动,还是生活中有机渗透,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安全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一直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充分抓住每一个细节将安全教育工作做充分,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得益,让社会放心。
小班幼儿同伴冲突产生影响因素1.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强烈小班幼儿刚入园,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由亲人相处转变为同伴相处。在与爸爸、妈妈和长辈亲人相处中,成人易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他们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相处伙伴由家长转变为同龄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导致孩子们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改变。幼儿自我意识强烈,引发冲突。小班幼儿冲突中,我经常听到孩子们大声说:“这是我的”。皮亚杰认为冲突,尤其是地位相当的人之间的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键体现。这种人际间的冲突最终能导致心理内部的冲突和认知冲突。[2]2.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幼儿在这一阶段社会经验不足,在认知、行为、情感上还不成熟,遇到冲突不会采取合理方法解决,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小班幼儿处在语言发展期,表达能力缺乏,不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想法,相互之间不善于沟通、表达。在想满足自己需要时,不会协商、合作。不经同伴同意,直接用肢体动作表达,出现拿、抢等现象,容易引起同伴间的冲突,这些主要是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造成的。3.幼儿的移情能力差“情感的观点采择又称移情,是指对他人在某一情境中的情感状态或情感反映的推断”。[3]幼儿由于年龄小,心理处于前运算阶段,个体上不能脱离自我为中心,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转换思维角度,只意识到自己观点而不能体会别人的观点,移情能力差。在小班幼儿心中,区分不出“碰一下” “拍一下”与“打人”的分别。幼儿间不经意的碰撞被孩子认为是“打人”,在游戏中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正因如此,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幼儿不仅要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还要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移情能力培养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4.家庭因素与教师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幼儿的各方面言行,影响其成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与孩子平等协商、频繁互动,注重对幼儿的行为活动过程的引导,做好示范作用,为幼儿积累相关生活经验,这些能为幼儿提高解决冲突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教师因素,这一阶段幼儿还处在懵懂时期,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幼儿产生冲突后的态度和做法,是支持还是消极解决,对冲突的干预是采取忽视还是决断,解决冲突的方法和策略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三、小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冲突观,鹰架支持幼儿同伴冲突幼儿冲突其实是与同伴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它可以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让幼儿脱离自我为中心。幼儿冲突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移情能力的提高,有利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广大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冲突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在冲突发生时,不能采取单纯制止、权威评判及批评教育等方法,要善于全面了解冲突的发生过程,适宜、适度介入冲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鹰架支持解决冲突的方法,发挥教师在冲突中的支架作用。在历经冲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运用更好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培养初步的是非观念及规范意识,让孩子更加积极和自信的与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2.培养小班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同时也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不能及时对同伴做出交流回应。在班级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在各项活动中,能够较好与同伴友好交往,易被同伴接受。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1)老师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老师积极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让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带领不爱说话的孩子一起游戏,如游戏“悄悄语”,班级设立小小语言角“宝宝爱说话”,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谈话活动等,鼓励幼儿积极交谈、大胆表达。(2)学习、运用交往语言。能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用语言表达自己需要和想法,学会倾听,学习寻求加入同伴游戏的方法。孩子要积极学会运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能和你一起看书吗?在“娃娃家”游戏中,客人来访要打招呼,得到帮助要说谢谢。老师在班级中创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3)老师做出示范、榜样。幼儿表达意见时,老师可以蹲下身体,认真倾听,耐心听幼儿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他的讲话并给予积极回应。当孩子表达不清时,老师要慢慢引导他清晰说出来。(4)学会运用语言震慑,制止冲突。老师要教会孩子们能够积极运用语言,保护自己,制止冲突发生。如遇到抢玩具时,能够大胆拒绝,“不能抢玩具!”“抢玩具不是好孩子!”等,发挥语言的震慑作用。
具体看你的方向而定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6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 、关于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 、关于某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21 、关于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22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23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25 、 35 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26 、关于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27 、关于幼儿教师离岗,跳槽现状的研究。 2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0 、关于小班幼儿教师与大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对比研究。 31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32 、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研究。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选题:1、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幼儿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与弊2、对当前幼儿读写算教育热的思考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4、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5、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7、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8、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9、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10、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11、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12、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13、幼儿园应不应该有“兴趣班”14、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15、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论题开展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 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把同伴某种与教师规定不一致的行为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学前期,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学前期的幼儿,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向老师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的了解幼儿的需要探寻幼儿的心理动机,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从而提供对幼儿有利的教育,使幼儿更加快乐的成长。5、6、7岁的幼儿告状的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幼儿教师应当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研究
引言
学前期的大多数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都会向老师告状,而这种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又非常的频繁,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策略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习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针对不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在应对策略中不断地提醒幼儿,减少或避免同一告状形象的再次发生。本文是研究者在与幼儿的相处和互动中,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幼儿告状的起因、经过、类型和特点,分析进行分析这种现象,探究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丰富了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社会性内容的发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
5、6、7岁的幼儿正处于幼儿园的大班,而且他们的道德认知已经开始发展,知道受表扬是好事,受批评了坏事,这个阶段的幼儿告状常常不是因为自己,而是看到同伴违反了规则,如哪个小朋友没有好好排队,哪个小朋友没有坐坐好,哪个小朋友不好好吃饭。他们想在老师心中建立一个好的形象,做一个好孩子。大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行为规范,也形成了自控能力的雏形,对一些事情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和是非标准,他们的告状主要变现为思想的分歧。例如:谁表现得好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发大红花,谁今天值日,没有把卫生打扫干净,谁今天做错事情了,老师没有批评他。这是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
二、幼儿告状行为典型案例及分析
由于5、6、7岁的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得发展都是有差异的,还不能向成人一样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都会表露在外面,和同伴之间有一点点事情的时候都会对彼此很不满,所以他们会经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的告状行为就越来越多,这就使告状的种类也变得多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告状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出几种典型的告状类型。具体有一下几种:
(一)“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主要是由于幼儿在受到同伴的伤害向教师寻求帮助所做出的互动行为,这种告状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身不受伤害。5、6、7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个性的萌芽,经常会由于各种小事而发生打架行为,一些受到其他同伴攻击的幼儿经常会因此找到老师告状,他们告状并不是为了惩罚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种告状经常出现在,幼儿争夺玩具的时候,或者集体活动中,例如,“老师,他抢了我的板凳”,“老师,他自己不好好吃点心,要来抢我的”等等这些,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
典型案例:在游戏活动时,明明和丽丽都在区角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旁边的淘淘看见了,也想过去玩,可是明明和丽丽似乎不愿意皮皮的加入,淘淘刚挤到她们中间就被推了出来,可是淘淘似乎还不愿意放弃,又往她们中间挤去,还想抢她们手中的玩具,这时明明就敲了一下淘淘,淘淘开始大哭了起来,紧接着就跑到我这里来告状了,“老师,他们不和我玩,还打我”,他见老师没有反应又开始哭了起来,老师还是没有理会皮皮,他哭了一会后就自己离开了。
案例分析:淘淘向老师告状是希望老师可以帮助他,他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渴望得到友谊,渴望和小朋友们一起。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些事情对幼儿来说看似很难解决,但是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安心,可见老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喜欢向老师求助和告状。
(二)“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幼儿为了维护教师宣布的规矩,或者是看到其他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规范而采取的与教师的互动,他们告状是为了老师能够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而对遵守规范的幼儿进行表扬。因此他们看到对方做了自己认为不符合规范的事情就会和老师说,虽然对方做的事情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或伤害。比如,在放松的时候,教师会让幼儿自由探索玩具,平平会突然跑过来跟老师说:“齐齐不好好玩玩具,他把玩具扔在了地上!”这是幼儿萌发了道德责任感,想通过老师让他人改正这种不好的行为。
典型案例:当班里要准备盥洗活动时,老师让小朋友们都排好队一起开小火车进厕所时,开开就一直抱着欣欣,还时不时地从队伍中走出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到厕所门口,就往里面冲,还没有小便就开始在冲水,这时候欣欣就开始和我说:“老师,开开不好好小便,一直在冲水。”我试图去制止他,和他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浪费水,但是开开好像对冲水的那个很感兴趣,还是不肯放手,欣欣又开始和我说:“老师,你和他说了,他还不听话,一点都不乖”。
案例分析:开开还没上厕所就开始冲水,在欣欣看来这是不符合常规的,是开开违反了规则,老师试图制止开开之后,他还是没有停下来,欣欣看到这种情况又开始向老师告状了,她觉得开开这样是违背了老师说的话,是不对的,暖暖检举了开开的行为是希望老师可以去批评对方的这种做法来满足自己的心理。
(三)“求赏”型告状
这种告状是幼儿向老师告状后,希望老师能够关注自己和表扬自己的行为。如班里的小鱼,经常向老师告状:“老师,淘淘每次吃完东西都不扔垃圾,我每次吃完都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就会把淘淘桌上的垃圾拿去扔掉;“老师,他每次去厕所都不排队,我都是排队的”,这种告状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
典型案例:中班下午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会把蜡笔发给坐坐好的,小嘴巴不讲话的小朋友”。佳佳表现得非常好,当她看到丽丽在说话时,就对老师说:“她还在说话,我都没有说话了”,
案例分析:他们知道老师所要求的和所喜欢的,他们和老师说没有像违反规定的小朋友一样,其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并不是真正的要检举谁或让老师知道同伴违反了规则。他们只是和违反规定的小朋友来对比自己的表现,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对他们的微笑点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5、6、7岁的幼儿之所以会告状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想通过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其次,很多幼儿告状是想吸引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会可能乏安全感,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这样才得以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
(一)幼儿自我保护的本能和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的本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寻找各种方法摆脱困境,幼儿也是一样的。5、6、7岁的幼儿虽然身体和心理发育没有大人成熟,但是他们也有被保护的愿望,因此,他们从家庭走向学校,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园他们不能再寻求父母的帮助了,所以他们会向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也就是老师来寻求帮助,幼儿告状就是想通过老师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每一个幼儿都想做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他们想要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现自己,得到赞赏和肯定。幼儿们在园里得到大红花,就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一些好的表现,给他们进行表扬,他们就会出于渴望被老师认可的心理,向老师举报比自己做的差的同伴,希望老师能够认可他对他肯定和表扬,想办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
(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幼儿园里,在幼儿的眼中老师就是最大的,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5、6、7岁的幼儿会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一种命令或者是标准,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会很少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会经常表扬那些表现得特别好的幼儿,批评不听话的幼儿,表现好的幼儿为了突出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向老师告状。教师往往只是对幼儿的告状做出回应,却没有对幼儿告状这一行为进行很好的指导,所以幼儿认为自己告状都是一种对的行为,会越来越频繁。
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很多专业知识,会做很多事情,也是一个维护秩序的人,是一个集“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于一身的人。老师会每天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并且是要根据老师的指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按照老师说的来做,老师就会进行适当的阻止和引导,幼儿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对老师的话都非常服从,所以有些幼儿看到同伴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就觉得他违反了集体规则,违背了老师的要求,这是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5、6、7岁的幼儿主要是家里成长,幼儿园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驿站。因此,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幼儿园的影响,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想要什么都会被满足,而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给孩子包办了。忽视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的培养。这就会使幼儿有依赖性,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会思考,也不懂怎么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这会使幼儿在幼儿园中也以家中的这一套来做,产生争抢玩具、大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使幼儿对集体生活更加难以融入。而对这样不融入集体,与其他幼儿同伴不能建立友谊的幼儿来说,就会被其他幼儿排斥,这就促使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四教师应对策略的建议
(一)教师要对幼儿有足够的保护和关爱
幼儿在得到老师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幼儿在和教师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不能对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细致的照看,不能集中精力去关注某一个幼儿,但是教师一定要理解幼儿告状的背后原因。有些幼儿是出于寻求保护来向老师告状,这些幼儿是感觉受到了欺负寻求保护,那么教师一定要做出保护幼儿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够使幼儿信任教师,不仅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而且对幼儿的明确是非观念,知道欺负别人是不对的,这对今后成长十分有利。在幼儿园里,有些幼儿遇到一些小事都会向老师告状,他们只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而如果幼儿是由于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的,因为老师的爱会让他们形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心态,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接受,比如,讲读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引出幼儿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
最后,教师可以多种形式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其进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幼儿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所以就会经常发生和他人争夺零食和玩具的事件。
(三)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的不改变,仅仅只是依靠学校和老师并不能完全改变幼儿的行为方式。所以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不能什么事都宠着孩子,应给予他们最少的帮助。一方面,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偶遇争执时,他们会本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当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之后,家长得知有感到安慰并要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另一方面,幼儿的告状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符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所以大人最好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以身作则。
五结论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虽然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幼儿的教育中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需要正确的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时地进行处理,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幼儿更好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南.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5(02):53-54
[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华中师范大学,2014.5.20
[3]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138-140
[4]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N].经验荟萃,2016:31
[5]刘莹琦.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68-169
[6]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22-24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2011.10.9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2011.11.17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2011.12.15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