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试析禁忌语的言有所指论文范文

试析禁忌语的言有所指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试析禁忌语的言有所指论文范文

死亡 可以说 人走了

一、东西方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应用及对比作为东方语言文化代表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群体为中心的民族,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英美等其他西方民族则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 ‘你到哪里去?”在当代社会的交谈中,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比如,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疾病及死亡也就成了委婉语与禁忌语使用的场合。生育,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牵涉到了性爱这一话题,因此怀孕也就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与表达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习惯用委婉语来代替怀孕这样的词语。例如:在文学作品及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像“pregnancy”这样的词语,而是用了诸如: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两个人的饭)、have one on the way(~人要来)等词语来表达。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中有几件喜事:洞房花烛夜、喜得贵子及金榜题名时。所以把生育看作是一件喜事。于是关于生育的委婉语也就有:“有喜了、有了”之类的说法。以至于有些人骂不生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委婉语了。老龄的问题,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们是不愿意被人说老的,因为西方“老”就意味着“无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因此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也不愿意谈老。因此,询问别人的年龄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不礼貌的,人家会告诉你“It is a secret”。也就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委婉语。如:senior people,third age,seasoned man,adult等。然而在中国,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由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大多数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权,老人不怕老。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因此,“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张、老总等等。这些词对老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关于死亡.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但总的说来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认为死亡是“喜事”,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因此西方人怎么也闹不明白的“红自喜事”也就有了,根据。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仙游、仙去、登仙、羽化、驾鹤归西、仙驭西驰、圆寂”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来代替死亡这一悲痛事件。还有一类死亡是“悲伤的事情”,这一类的词语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是青年的死亡。像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就有“夭折、短命”等。在西方,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来自于宗教、航海、戏剧、赌博等方面,如:pass away(逝世),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to go to one’s longhome(入墓),last round up(送终)等。关于性爱的词语,不管在东西方都是禁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性爱是有罪的,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人类,因此人们在公众场合是不会轻言性的。与性有关的语言也就成了禁忌语,从而引发了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等。和西方相比,中国人就要含蓄得多,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使人堕落和身心败坏的东西,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和礼教的束缚,人们更是“谈性色变”,也就出现了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来代替。即使只是与性有关的事物,人们也仍然用委婉语来表示,如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谈到乳房、乳罩时,就有人用“胸罩、眼镜、胸衣、内衣”来代替;说到月经,人们会用“例假、月事、来事儿、不舒服、倒霉、大姨妈来了”等来代替。 二、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委婉语与禁忌语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种现象,然而他们的使用却出现了一些差异,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差异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用法上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有很多委婉语与禁忌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以性爱和死亡为例。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罪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繁衍的后代,部分基督教徒,特别是清教徒,是不准言性的。因此,关于性的词语也就成了禁忌语,也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性爱方面的委婉语,如:前面所说的make love等等。对关于死亡的词语而言,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只有人死后,灵魂才能得到拯救,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等等。而中国教派众多,有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唐朝时传人中国,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坐化”等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大多数的宗教敦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所以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归道山”等等。(二)等级观念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浸润,因此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十分重视礼仪;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级观念。以名字的称呼为例,在汉文化中,君主、长辈的名讳是一个禁忌,作为臣子或者是晚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代之以亲戚关系或者是诸如陛下、万岁爷的称呼。在给新生儿命名的时候,是必须要避开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讳的,就连看到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字,也只能念成其他的词语,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每当林黛玉读到“敏”字时,就念作“秘”,或者是写到“敏”字时,都会添减两笔,这就是缘于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禁忌语。再有,关于死亡,君主的死亡,称为“驾崩”,而“驾崩”这一词语是万万不能用于其他成员的,只能用于君主的死亡。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关于名字方面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就没有那么森严。以一个家族的命名为例,在英语中,一个新生儿的名字中可能包含了几代人的姓名。中华民族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低下。以君主的称呼为例,在古代中国,由于君主的名讳是禁忌语,君主或者皇帝就被称为“万岁、万岁爷”,而皇后或者妃子以及所有的公主,即使是君主的母亲,都只能被称为“千岁”。而在西方,这些方面的差异可能就要小一些。(三)对于礼仪的不同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更是注重谦让,认为谦让是对他人的尊敬,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称自己为“鄙人”,而尊称别人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还会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等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别人的儿子则是“令公子”等等。在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人崇尚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地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有一则笑话反映了中西方在对于谦让的不同理解。会中文的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回答道:鼻子、眼睛和嘴。这则笑话实际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民族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谦让礼貌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三、结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级观念的对比,造成了委婉语和禁忌语在使用上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遵守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以及社会习俗,才会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语言禁忌� 人们用语言来进行社会交往、交流思想,但语言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风俗的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完全同一的效应关系。因此在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包括了从语言上的不提及。"不说"是语言禁忌的一种形式,就是"噤"。《说文解字》释噤曰:"口闭也,从口噤声。"当人们噤言时,可能会用手指,用目视,以摇头,摆手等无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如果这样仍不能准确地表明自己的意思时,就不得不用某种变通的说法来暗示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了。这时候,就有了另外一种语言禁忌的形式--避讳。这里,我们所要谈的也正是这一种语言禁忌。避讳,是很富有方言(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避讳的原则,大体上不外乎是出于礼教、吉凶、功利、荣辱,或保密的诸种考虑。语言避讳,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下及平民百姓,上达王公大臣,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违犯这些语言禁忌的人,轻者自己可以破解,重者将导致抄灭九族,所以历来都是民间十分看重的一项禁事。以下,就分别着重于民间语言禁忌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些避讳的实际例子。� 1.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尧、舜、禹、汤之例是也。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否则,就要折寿早夭。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可见历代家讳之严。直至现时,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讳。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认为不尊长,是"欺祖"的行为。晚辈称呼长辈时,一般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名字称谓,如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等。这类称谓可明示辈份关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内长幼辈之间是如此,师徒关系长幼辈之间也是如此。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不但晚辈忌呼长辈名字,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时也有所忌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宜呼其名。一般常以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志、师傅等等相称。在必须问到对方名字时,还要客气地说"请问尊讳","阁下名讳是什么"等等。鄂伦春族夫妻间也不能互相叫名字。崩龙族凡结婚生过孩子后,别人就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按其子女的名字,称为"某某他爹"、"某某他妈"。汉族也有类似的习俗。甚至一结婚,一成家,就改了称呼。妻子叫丈夫"外头的"、"掌柜的"、"当家的";丈夫称妻子为"屋里的"、"做饭的"、"内当家的"。再不然就是互相认"哎"、"嗯"来招呼,一般很少再直呼其名。外人称呼他们,也是"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某某的老头"、"某某的老婆"。虽然这样说着麻烦,而且也指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但因为所说的不是其本人的名字,所以也算是做到了没有直呼其名,因而是不犯忌讳的。� 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忌讳也很多。避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之外,还要考虑命相克妨,比如,命中缺金,忌讳以火或火旁字命名。总之,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小孩儿又有小名,据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云:"幼小之名谓之小名。长则更名,而以小名为讳。"至今此仍盛行不衰。俗以为,称人小名,是对人的不尊重;或者还会被鬼神听去;使魂被鬼摄去,所以避忌。但历来也有不少人以小名作大名,一生不改者。成年人又忌讳别人给自己起外号、绰号,俗话说:"地怕走斜道,人怕起绰号。"《礼记·内则》云:"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这其中,命名忌以日月、忌以国均是避讳神圣的意思,恐有冒犯。郑玄注云,"终使易讳"。忌以隐疾,是忌讳用身上的残疾、痣疤等命名,否则,将难以治愈。郑玄〔注〕云,"讳衣中之疾,难为医也。"不敢与世子同名,是出于宗法观念的考虑,对世子的尊重。但若先于世子出生的,亦可不改。� 旧社会,有权势的官宦和皇帝还把自己的名讳强令形成法度。例如,州官田登,因避讳登(灯)字,竟把"放灯"改为"放火"。于是留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典故。历代皇帝更是借此禁俗大耍威风。秦始皇姓瀛名政,为避讳"政"字,就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这一类禁忌很多,唐宋期间,讳制已经极盛。元朝法典中"回避字样"竟多达一百六十个,再加上"随音旁避"的嫌名嫌字,就更多不胜数了。明清讳禁之严,可谓登峰造极。触犯讳禁成为文字狱案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动辄因此而被杀头的事经常发生。避讳的方式有换字、避音、空字、缺笔等等。避讳最初是有一些规律的,如《礼记·曲礼》云:"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等等。然而汉以后,随着讳忌的日益发展,这些"讳法"、"讳律"也就逐渐被突破了。这些虽是属于制度方面的事,但因起之于民间俗信,又直接涉及到民间语言禁忌,所以也概略地提一下,以便说明问题。� 由于民间有浓重的地方观念和民族自尊观念,所以在地域和民族称谓方面存在着一些带有轻蔑、歧视意味的贬称或讳称。例如,中国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就是北南地域中人对异域人的蔑称、贬称。据说畲族人忌讳外人称他们为"畲客",更不能称他们为"畲客儿"、"畲客婆"。他们以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侮辱。只能称他们为"畲民"或称为"畲族人"。过去,他们自称为"小姓人",称汉民为"大姓人",或自称"我边人",称汉民为"你边人"。这是民族的惯习,应当尊重;苗族忌讳外人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别人称他们为"亲家";彝族人最忌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认为这样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侮辱。旧时,(开封)满族过节时,长辈要给小辈九十九个钱。其中含有"多而忌满"的意思,也是怕触犯了自己族名的威严。� 以上所谈到的称谓禁忌大都与民俗礼法有关,是关乎某种尊卑、上下秩序的俗礼。当然,如果追溯其原始的禁忌观念,也多是基于吉凶方面的考虑。这方面的例子还有我们在前文"命名、认干亲忌"中所提到的那些。不过,如今这方面的许多称谓禁忌已经惯习化、传统化,人们只是习以为常地避开了某种称谓,而按另一种称谓去说而已,其中的吉凶意识大转化为表层的礼貌意识,或者说人们只记住了什么是可行的,而不再去注意那些已经不可行的禁事,更不愿再去追究那些不可行的禁事的原始意义了。� 〖BT3〗2.岁数、属相禁忌� 人的名字要避讳,人的岁数、属相也有所避讳。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岁等等。据《北平风俗类征·语言》引《朔经》云:"燕人讳言四十五,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又据河南、河北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讳言四十五岁的由来是与包公陈州放粮有关。传说包公陈州放粮这年是四十五岁,中途遇盗,乔装王八(妓行鳖腿一类的角色),逃出险地,幸免遇难;又有传说为,当年包公设计捉拿赵王。因赵王好淫,包公诈言身死,密嘱夫人与前来哭祭吊唁的赵王调情,取其上方宝剑然后一举将赵王拿获铡死。这些传说虽不一定确切,然而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忌言四十五岁,实际上是与遇险、假死、当王八等凶祸不吉之事相关的。这些事中任何一点都足以形成民间的禁忌习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仍有此俗流行。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据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都很忌讳。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等一些说法。此俗流行于中原一带,其他地区也习见,至今不衰。岁数又忌称言"百岁"。百岁常常用来指人寿之极限,如"百年和好"、"百年之后"等等都是暗指寿限之极的,所以若要问到某个人的岁数时,是忌讳说百岁的。真正是一百岁整,也要只说是九十九岁。否则,不吉。山东一些地区还有说百岁是驴、刺猬等动物的。关于岁数的禁忌,各地还有一些特别的说法。例如山东一带,男人又忌说四十一岁,传说四十一妨妻,不知是根据什么说的。然而到了这一年,则必须跳过去,多说一岁。台湾忌讳岁数逢九。以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可能与九是最大的吉数,过此则必转而为凶的信仰心理有关。� 因属相可以标明一个人的年龄,且又指代自我的本命,所以俗间有忌言属相的禁事。旧时,艺人进宫唱戏除了记住当天宫中的"忌字"外,还要记住皇上、太后、皇妃等人的名讳、属相的忌字。否则,就要受责罚。清太后慈禧是属羊的,因而讳忌唱戏时提到羊字。连剧目、台词都要改。像《变羊记》、《牧羊圈》、《苏武牧羊》等都不能演,《女起解》中"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也要改成"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据《清稗类抄》云:"盐城有何姓者,其家主人自以子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可见此种视属相为本命忌言及的习俗是有着广泛的民间信仰基础的。� 〖BT3〗3.凶祸词语禁忌�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因而禁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恐因此而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最忌讳的了。所以"死"字是不能提及的。《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后世人士庶阶层也极力想要摆脱、避开"死"字的不吉阴影,士大夫阶级又称"死"为"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迁神"、"迁化"等等;庶民百姓也把"死"称作"卒"、"没"、"下世"、"谢世"、"逝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走了"等等。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死的人,也被称作是"捐躯"、"牺牲"、"光荣了"等等。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讳避开那个"死"字。鄂温克族老人死了,不许说"死了",而要说"成佛"了。小孩死了,也不许说"死了",而要说"少活了"。回族忌说"死"字,要用"无常"、"殁"等代替。其他各族及各种宗教中都有许多字词是用来代替"死"字的。如果认真统计一下,恐怕不下百八十种。产生这种语言情形的原因,恐怕不能不说是与人们讳言"死"字有关的。民间平日说话为了避忌"死"字,广州一带,还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就连与"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开。有些地方的人们常常有意识地把姓"史"的史念成"吏",把姓施的"施",念成"胜(生)"。还有的连"四"、"十"等字音也避忌,因其与"死"字相谐。台湾医院里就没有四号楼或第四号病房;连军舰的编号也忌讳用"4"。据香港《大公报》披露,台湾90年代初计划建造的八艘军舰,顺序编号,却有意回避了"4"字。没有"1102"和"1104"号。因为前者4个数字加起来是"4",后者明显含有"4"而不被采用。公共汽车也没有四路,机车牌照的尾数也没有"94",因"94"台语与"辗死"同音。其他四月忌婚嫁,送礼应酬忌 送四百元等等也都是出于这类语言禁忌。� 关于"死"事,民间还相信不能儿戏,据清·袁枚《续新齐谐》云,有谦语成谶的实例。其文说曾有两位好友,一人病剧,另一人往视,随口说道:吾辈均老,不知谁先作古人。病者拱手相让,说,还是您为先吧。当时只是习于谦让,谁知探病者果然回去后便死了。由于这一类事情,使得人们不敢在"死"事方面戏言。惟恐弄假成真,更忌讳有意以死亡事咒人。如果无意间说出"死"、"丧"等字,要作喷嚏状或连唾几口唾液,以破解之。� 平时与死亡、丧葬相关的事,也忌讳提及,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比如民间忌讳说"棺材",要说成"财(材)"、"寿材"、"寿器"等等。殡葬时棺材进门要说"官(棺)也来,财(材)也来,财丁(材钉)两旺一齐来"等等吉语,以破不祥。� 为了防止凶祸的事情发生,民间在语言方面还忌讳说出与凶祸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的词语。比如太平天国用干支纪年,却因讳言"丑"字,而改"丑"为"好";讳言"害"字,而改"亥"为"开";讳言"冇"字,而改"卯"为"荣"。广州一带,旧时因为方言"空"与"凶"同音,所以把"空屋招租"改成"吉屋招租"。乘船的人,忌讳说"住"、"翻",所以称"箸"为"筷",称"帆布"为"抹布"。其它"沉"、"停"、"破"、"漏"之类的话语也都在禁言之列。平时人们忌说"眉毛倒了",是忌讳"倒霉"之意。忌言"梨"、"伞",而称"圆果"、"竖笠",是避讳"离散"的意思。忌言"苦瓜"而称"凉瓜",是要避开苦难之"苦"字。忌言"吃药",而称"吃好茶",是忌讳"生病"之意。香港探望病人和亲友时,忌讳送剑兰、茉莉、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意为日后难相见了)谐音;"茉莉"和"没利"、"末利"谐音;"梅"与"霉"谐音,故被视为"倒霉"、"不吉利"的花卉。特别不适宜送给病人和从商的亲友。这一切都是避凶求吉的语言禁忌现象,民间称之为"讨口彩"。� 冲犯禁忌语常于人生仪礼或生活经历的关键时刻存在。《淮南子·说山》云:"祭之日而言狗生,取(娶)妇夕而言衰麻,置酒之日而言上冢,渡江河而言阳侯之波。"高诱注曰:"皆所不宜。阳陵国侯溺死,其神能为大波,为人作害,因号阳侯之波,舟人所不欲言。"俗间又有地名冲犯的禁忌,以为某些地名有凶厄的意义,或者能够冲犯自己的本命,因而忌讳提及或者忌讳过往、居住于此地。《三国演义》中凤雏死于"落凤坡"的传说,便是基于这一俗信禁忌而形成的例证。河南林县有"失阵村"的传说,因其名不吉,商客、军伍向不进驻,后改为"石阵村"。又有杨家营与郎垒村,毗邻相望,久不往来。皆因"杨"与"羊"谐音,"郎"与"狼"谐音,杨家营人恐与郎垒村人往来会被冲破克伤自己的本命。至今两村通婚仍有忌讳。这一类的例子也很多,举不胜举,也属语言禁忌的一个侧面。� 民间以为睡眠时灵魂会暂时离开肉体,直到清晨灵魂回到体内,人们才醒转过来。因此,清晨有许多禁忌,如不许讲龙、虎、鬼、梦等等词语。据说不管是有意无意,说了这些字词,这一日便会遇凶厄、不吉利。早晨最忌说"梦"字,又忌讳对人讲说自己睡眠时所做的梦,所谓"朝勿讲梦,夜勿讲鬼"。无非是惧怕谈论鬼魂事,招致祸殃。� 有些数字在民间也有吉凶的分别,因而也有宜忌。数字的单双有吉凶的感应性质,一般喜事忌单喜双,凶事忌双喜单,这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反映。然而,人们又常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或许是人们常常不能如愿以偿,故而总结出了这样一条俗谚。各地在种种场合下单数、双数的忌讳又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结合种种具体情况,还有许多数字方面的禁忌,我们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已谈到过,这里就不多说了。需要补充说明的只是数字吉凶禁忌的不一致性。比如民间通常是以"三、六、九"为吉祥数字的象征的。然而也有以此三数为凶的。例如广东潮州人言语间就讳说"三"字。否则,祸不可测。故当地人称三点钟为两点六十分。湖北天、沔一带,人们以为"六"是不吉利的,做菜(特别是吃鸡蛋)、送礼物等数目绝对不能是"六"。当地人读"六"为"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忌讳。并由此而演化生发出许多骂人的话,如"六点"(即钟表的"半转",有"差火"、不成人的意思。跟"二百五"、"半吊"的意思差不多)等等。畲族某些集居地禁忌书写"九"字。遇"九"字一律改写作"仸"。据说与畲族祖先为神犬的神话传说有关。"犬"与"九"形近,故忌之。由此可知,语言禁忌的吉凶观念是因时、因地、因民族、因行业等等因素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BT3〗4.破财词语禁忌� 旧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爱拱手说"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因为财运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民间很看重此事,时时处处惦念着发财,也时时处处提防着破财。�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典财神,民间有串胡同卖财神画像的。财神画像忌讳买卖,要说"送"、"请"。串胡同的,带着许多财神画像,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的,只说"已经有了"。否则,财神爷会怪罪的,假如财神真的不来了,这家就要破财的。香港人过年从不说"新年快乐",平时写信也不用"祝您快乐"。因为"快乐"与"快落"(失败、破产的意思)听、说起来都容易混淆,是犯忌讳的词语。所以,一般香港人过年见面时总说:"恭喜发财"、"新年发财"、"万事如意"等。� 香港酒家饭馆的伙计及掌勺师傅最忌讳说"炒菜"、"炒饭"因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鱿鱼)的意思,不吉利。当然香港的菜馆、酒家也有不少带"炒"字的菜饭,而菜谱上写的则是"爆××"、"干煎××"、"炸××"、"滑××"或"肉饭"、"叉烧饭"等,以此来避"炒"字讳。� 河南一带做饭时,忌讳说出"少"、"没"、"光"、"不够"、"烂"、"完了"等等不吉利的字眼。以为说了这些字,饭食就会真的缺少、没有了。这也是一种担心破财的禁忌心理反映。如果问"年糕还有吧",没有的话,要回答"满了",不能直说"没了"。饺子烂在锅里了,也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挣是"赚钱"的意思。尤其是过年过节,计较得更厉害。包饺子时连数数都犯忌讳,因为数数本身就包括了"怕少"的意思。俗认为,饺子包好了越数越少,所以忌讳数数。放鞭炮拟声也忌说"砰砰砰",只能说"叭叭叭",因为在河南方言中,"砰"音谐"崩",有"砸锅"、"事情办糟了"的意思。而"叭"音谐"发",则有"发财"、"发家"的意思。所以有此忌讳。� 广东一带,旧时赌博的风气很浓,因此民间特别忌讳"输"字。有一种中秋夜所卖的木鱼书,被叫卖者呼为"月光赢",便是忌讳"书"与"输"字谐音的。又因广东方言"丝"与"输"的读音相同,所以把"丝瓜"改称作"胜瓜"。又因为"干"犯了"输得干干净净"的忌讳。所以便把"干"改为"润","润"取时时润色之意,显得有油水,所以是发财的象征。于是"猪肝"被说成了"猪润","鸡肝"被说成了"鸡润";"豆腐干"被说成了"豆润"……广州旧时商行里为了发财,为了账目上多进少支,特别忌讳支出的"支"字。为此把长衣(长衫)的读音"长支"改称作"长进",以求只"进"不"支"。香港对中、老年人忌讳称"伯父"、"伯母"。因为"伯父"、"伯母"与"百无"谐音,就是"一无所有"的意思。所以,在香港,无论商人、公职人员或是普通家庭妇女都忌讳这种称呼,而是称"伯伯"、"伯娘"。四川一带,旧时忌讳说"舌"字,因为"舌"谐音"蚀本"、"蚀财"的"蚀"字。为此,便把"猪舌"称作"猪招财","牛舌"称为"牛招财"了。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书写"招财进宝"和"和气生财"等字样,贴在门首。因为"财"字的偏旁"贝"字谐音"违背"的"背"字,惟恐因此而"背运"、"失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为如此,便可时时处处见财,大吉大利了。河南驻马店一带有一座山名叫确山,"确"在当地方言中有"坑"、""、"砸锅"、"糟糕"的意思,因此,生意人都忌讳称其为确山,而要改称为"顺山",以求吉祥,避免破财。 总之,这一类有关财运衰败的语言禁忌很多,都是为了避防破财倒运的。说明社会中人对于谋求生计的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的护佑,特别是财神,他们绝对不敢得罪。因为他们不愿经受贫困的折磨,不愿让生活的财路断绝。正因为如此,这一类语言禁忌还有一个特点,即不仅仅停留在避开不吉的词语不说这一点上,而且还要改凶为吉,力求通过语言上的变通、调整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个最为吉祥的理想效果。� 〖BT3〗5.亵渎词语禁忌� 民间的荣辱观也促使一些带有亵渎意味的词语成为禁忌。� 民间通常以为涉及到性行为和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一般所谓"有教养的"或者"老实本分的"人都羞于启齿。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那个"、"下部"、"阴部"等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也要用"办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关系"、"偷鸡摸狗"、"寻花问柳"等等委婉词语来代替。甚至连容易引起生殖部位联想的"拉屎"、"撒尿"、"上厕所"、"月经"等等也都在忌讳之列,一般要改为"出恭"、"解手"、"方便方便"、"如厕"、"上一号"、"例假"等等。骂人时,常以生殖器或性行为来羞辱对方,说明人们相信这一类词语具有诅咒力,能够毁伤仇人的灵魂或者肉体。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没有仇人在场,或不想诅咒什么人时,这一类词语就是应当避忌的了。《清稗类抄》云:"北人骂人之辞,辄有蛋字,曰浑蛋,曰吵蛋,曰倒蛋,曰黄巴(王八)蛋,故于肴馔之蛋字,辄避之。鸡蛋曰鸡子儿,皮蛋曰松花,炒蛋曰摊黄菜,溜蛋曰溜黄菜,煮整蛋使熟曰卧果儿,蛋花汤曰木犀汤。木犀,桂花也,蛋花也色黄如桂花也。蛋糕曰槽糕,言其制糕时入槽也。而独于茶叶所煮之鸡蛋,则不之讳,曰茶鸡蛋。"这里讳言"蛋"字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骂人之辞。而只所以用"蛋"来骂人,是因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部分,因而它有亵渎人、诅咒人的作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武松排行老二,长得高大魁梧,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间称为"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却长得矮小丑陋。但光是这些还不足以形成忌称"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武老大的媳妇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一点上。人们忌称"大哥"实际上是怕像武老大一样,成为一个"妻子和人乱搞的"人。这种人,民间又称作"王 八"、"乌龟"。龟,在唐宋以前是与龙、凤、麟合称为"四灵"的神物,人多视为祥瑞,并不见有什么忌讳。以龟命名的人也有不少,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元代以后,开始用龟来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据说是因为龟不能性交,纵牝者与蛇交之故。现在这种忌讳仍然流行,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其必勃然大怒。民间忌言"醋",称"醋"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所牵连,因为俗常是把情场上爱嫉妒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间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说"有了"、"添喜"等等。都是尽量避免引起性行为联想的一种委婉词语,而委婉词语的基础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与性器官、性行为有关的一些语言禁忌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带有亵渎性质的语言禁忌。例如"兔"、"狗"、"驴"、"牛"等畜类常常被用来咒骂人,因而平时便忌讳在人前说到这些动物,尤其不能和人相提并论,否则,会伤害别人,引起斗殴纠纷。与和尚、道士说话,更不能说出"驴"和"牛"字,因为和尚最忌被骂作"秃驴",道士最忌被咒作"牛鼻子"。有生理缺陷的人,也讳忌当面嘲笑他的缺陷,这也是对人不尊重的亵渎行为。如当着秃头的人忌言秃,当着跛腿的人忌言瘸等等。民间一般都喜少恶老,湖南一带,无论老幼都以"芽里"相称。虽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称其为"老人家",则要生气的。现时代,青年女子喜瘦忌胖,若言其瘦,则喜以为是称赞其身材苗条,长得漂亮;若说其胖,则满脸不悦,以为是挖苦她体形难看,长得不美。类似此种禁忌也是很多的,各地不一,举不胜举。总起来一点,凡属于对人不尊重、轻慢待人的亵渎话语一般都是有所忌讳的。

一些生活中禁忌语:1;有关性及其器官方面的;2;有关隐疾方面的;3;有关排泄方面的;4;有关死亡丧葬方面的;5;有关残障方面的;6;有关罪恶方面的;7;有关机密情报方面的;8;有关亵渎神明方面的;9;有关年龄及收入方面的;……

商务英语禁忌语研究论文

你写好了吗?

提供一些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研究》 2.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3.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4. 《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5. 《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6. 《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7. 《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8. 《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9. 《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10. 《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12. 《2007年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注册探讨》13. 《我国利用国际贷款/国际援助现状分析》14. 《WTO与我国反倾销探讨》1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现状》16. 《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17. 《中印两国两国对外贸易战略分析》18.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19.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21. 《外商直接在华投资探讨》22. 《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23. 《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24. 《商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教学探讨》25.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6. 《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27. 《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28. 《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研究》29. 《制单工作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30.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探讨》31. 《浅谈实质利益谈判法》32.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33. 《学生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34. 《大学生在运用定语从句时常见错误及分析其原因》35.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36. 《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37. 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38. 形象语在写作中的修辞效果39. 形象语在英汉诗歌互译中处理手段上的差异40. 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之探讨41. "10+1"自由贸易区未来前景展望42. 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43. 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44. 珠江三角洲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5. 南昌现利用外资纵谈46. 广州/深圳等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47. 浅谈广州等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可以选以下这些容易通过的题目:

1、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2、从顺应论角度分析商务函电中的委婉语

3、从文体学角度浅析国际商务合同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4、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5、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函电翻译中的应用

6、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7、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8、商务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9、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10、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

11、商务英语信函中委婉语的应用

12、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3、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14、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5、商务谈判礼仪中的服装禁忌

16、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

17、委婉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功能和语法手段

18、格莱斯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运用

19、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20、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21、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22、浅谈文化差异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23、缩略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24、试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及对策

25、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失误和对应策略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探讨

2、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5、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6、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7、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8、浅谈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9、中国退税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0、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中西禁忌语论文英文文献

一、东西方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应用及对比作为东方语言文化代表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群体为中心的民族,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英美等其他西方民族则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 ‘你到哪里去?”在当代社会的交谈中,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比如,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疾病及死亡也就成了委婉语与禁忌语使用的场合。生育,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牵涉到了性爱这一话题,因此怀孕也就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与表达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习惯用委婉语来代替怀孕这样的词语。例如:在文学作品及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像“pregnancy”这样的词语,而是用了诸如: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两个人的饭)、have one on the way(~人要来)等词语来表达。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中有几件喜事:洞房花烛夜、喜得贵子及金榜题名时。所以把生育看作是一件喜事。于是关于生育的委婉语也就有:“有喜了、有了”之类的说法。以至于有些人骂不生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委婉语了。老龄的问题,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们是不愿意被人说老的,因为西方“老”就意味着“无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因此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也不愿意谈老。因此,询问别人的年龄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不礼貌的,人家会告诉你“It is a secret”。也就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委婉语。如:senior people,third age,seasoned man,adult等。然而在中国,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由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大多数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权,老人不怕老。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因此,“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张、老总等等。这些词对老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关于死亡.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但总的说来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认为死亡是“喜事”,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因此西方人怎么也闹不明白的“红自喜事”也就有了,根据。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仙游、仙去、登仙、羽化、驾鹤归西、仙驭西驰、圆寂”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来代替死亡这一悲痛事件。还有一类死亡是“悲伤的事情”,这一类的词语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是青年的死亡。像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就有“夭折、短命”等。在西方,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来自于宗教、航海、戏剧、赌博等方面,如:pass away(逝世),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to go to one’s longhome(入墓),last round up(送终)等。关于性爱的词语,不管在东西方都是禁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性爱是有罪的,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人类,因此人们在公众场合是不会轻言性的。与性有关的语言也就成了禁忌语,从而引发了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等。和西方相比,中国人就要含蓄得多,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使人堕落和身心败坏的东西,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和礼教的束缚,人们更是“谈性色变”,也就出现了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来代替。即使只是与性有关的事物,人们也仍然用委婉语来表示,如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谈到乳房、乳罩时,就有人用“胸罩、眼镜、胸衣、内衣”来代替;说到月经,人们会用“例假、月事、来事儿、不舒服、倒霉、大姨妈来了”等来代替。 二、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委婉语与禁忌语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种现象,然而他们的使用却出现了一些差异,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差异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用法上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有很多委婉语与禁忌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以性爱和死亡为例。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罪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繁衍的后代,部分基督教徒,特别是清教徒,是不准言性的。因此,关于性的词语也就成了禁忌语,也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性爱方面的委婉语,如:前面所说的make love等等。对关于死亡的词语而言,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只有人死后,灵魂才能得到拯救,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等等。而中国教派众多,有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唐朝时传人中国,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坐化”等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大多数的宗教敦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所以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归道山”等等。(二)等级观念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浸润,因此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十分重视礼仪;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级观念。以名字的称呼为例,在汉文化中,君主、长辈的名讳是一个禁忌,作为臣子或者是晚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代之以亲戚关系或者是诸如陛下、万岁爷的称呼。在给新生儿命名的时候,是必须要避开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讳的,就连看到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字,也只能念成其他的词语,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每当林黛玉读到“敏”字时,就念作“秘”,或者是写到“敏”字时,都会添减两笔,这就是缘于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禁忌语。再有,关于死亡,君主的死亡,称为“驾崩”,而“驾崩”这一词语是万万不能用于其他成员的,只能用于君主的死亡。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关于名字方面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就没有那么森严。以一个家族的命名为例,在英语中,一个新生儿的名字中可能包含了几代人的姓名。中华民族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低下。以君主的称呼为例,在古代中国,由于君主的名讳是禁忌语,君主或者皇帝就被称为“万岁、万岁爷”,而皇后或者妃子以及所有的公主,即使是君主的母亲,都只能被称为“千岁”。而在西方,这些方面的差异可能就要小一些。(三)对于礼仪的不同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更是注重谦让,认为谦让是对他人的尊敬,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称自己为“鄙人”,而尊称别人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还会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等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别人的儿子则是“令公子”等等。在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人崇尚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地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有一则笑话反映了中西方在对于谦让的不同理解。会中文的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回答道:鼻子、眼睛和嘴。这则笑话实际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民族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谦让礼貌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三、结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级观念的对比,造成了委婉语和禁忌语在使用上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遵守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以及社会习俗,才会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要求具体点,我给你帮这个忙

1周淑清;禁忌语和委婉语[J];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01期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调查——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2期 3 张静慧 中英语言禁忌对比(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11期 姚光金 中英禁忌语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3期肖素芳 论中英禁忌语比较[J];中美英语教学2008年3期这些都是

我也是英语专业,论文选的也是委婉语,看了一些文献,给你参考下:英语委婉语研究发展至今,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集中在分析委婉语的分类情况、构成方式,有些学者从不同国家委婉语的使用差异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有些研究翻译等。个人觉得关于禁忌语的比较容易着手且有趣,虽然不能避免类似论文太多,但论文的结构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与众不同,提出新意。祝写作顺利!

国外禁忌语研究综述论文

一、东西方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应用及对比作为东方语言文化代表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群体为中心的民族,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英美等其他西方民族则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 ‘你到哪里去?”在当代社会的交谈中,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比如,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疾病及死亡也就成了委婉语与禁忌语使用的场合。生育,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牵涉到了性爱这一话题,因此怀孕也就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与表达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习惯用委婉语来代替怀孕这样的词语。例如:在文学作品及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像“pregnancy”这样的词语,而是用了诸如: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两个人的饭)、have one on the way(~人要来)等词语来表达。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中有几件喜事:洞房花烛夜、喜得贵子及金榜题名时。所以把生育看作是一件喜事。于是关于生育的委婉语也就有:“有喜了、有了”之类的说法。以至于有些人骂不生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委婉语了。老龄的问题,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们是不愿意被人说老的,因为西方“老”就意味着“无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因此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也不愿意谈老。因此,询问别人的年龄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不礼貌的,人家会告诉你“It is a secret”。也就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委婉语。如:senior people,third age,seasoned man,adult等。然而在中国,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由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大多数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权,老人不怕老。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因此,“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张、老总等等。这些词对老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关于死亡.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但总的说来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认为死亡是“喜事”,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因此西方人怎么也闹不明白的“红自喜事”也就有了,根据。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仙游、仙去、登仙、羽化、驾鹤归西、仙驭西驰、圆寂”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来代替死亡这一悲痛事件。还有一类死亡是“悲伤的事情”,这一类的词语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是青年的死亡。像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就有“夭折、短命”等。在西方,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来自于宗教、航海、戏剧、赌博等方面,如:pass away(逝世),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to go to one’s longhome(入墓),last round up(送终)等。关于性爱的词语,不管在东西方都是禁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性爱是有罪的,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人类,因此人们在公众场合是不会轻言性的。与性有关的语言也就成了禁忌语,从而引发了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等。和西方相比,中国人就要含蓄得多,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使人堕落和身心败坏的东西,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和礼教的束缚,人们更是“谈性色变”,也就出现了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来代替。即使只是与性有关的事物,人们也仍然用委婉语来表示,如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谈到乳房、乳罩时,就有人用“胸罩、眼镜、胸衣、内衣”来代替;说到月经,人们会用“例假、月事、来事儿、不舒服、倒霉、大姨妈来了”等来代替。 二、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委婉语与禁忌语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种现象,然而他们的使用却出现了一些差异,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差异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用法上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有很多委婉语与禁忌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以性爱和死亡为例。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罪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繁衍的后代,部分基督教徒,特别是清教徒,是不准言性的。因此,关于性的词语也就成了禁忌语,也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性爱方面的委婉语,如:前面所说的make love等等。对关于死亡的词语而言,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只有人死后,灵魂才能得到拯救,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等等。而中国教派众多,有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唐朝时传人中国,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坐化”等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大多数的宗教敦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所以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归道山”等等。(二)等级观念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的浸润,因此中华民族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十分重视礼仪;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级观念。以名字的称呼为例,在汉文化中,君主、长辈的名讳是一个禁忌,作为臣子或者是晚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必须代之以亲戚关系或者是诸如陛下、万岁爷的称呼。在给新生儿命名的时候,是必须要避开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讳的,就连看到长辈或者是君主的名字,也只能念成其他的词语,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每当林黛玉读到“敏”字时,就念作“秘”,或者是写到“敏”字时,都会添减两笔,这就是缘于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禁忌语。再有,关于死亡,君主的死亡,称为“驾崩”,而“驾崩”这一词语是万万不能用于其他成员的,只能用于君主的死亡。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关于名字方面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就没有那么森严。以一个家族的命名为例,在英语中,一个新生儿的名字中可能包含了几代人的姓名。中华民族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妇女地位低下。以君主的称呼为例,在古代中国,由于君主的名讳是禁忌语,君主或者皇帝就被称为“万岁、万岁爷”,而皇后或者妃子以及所有的公主,即使是君主的母亲,都只能被称为“千岁”。而在西方,这些方面的差异可能就要小一些。(三)对于礼仪的不同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更是注重谦让,认为谦让是对他人的尊敬,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称自己为“鄙人”,而尊称别人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还会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等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别人的儿子则是“令公子”等等。在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人崇尚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地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有一则笑话反映了中西方在对于谦让的不同理解。会中文的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回答道:鼻子、眼睛和嘴。这则笑话实际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民族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谦让礼貌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三、结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级观念的对比,造成了委婉语和禁忌语在使用上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遵守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以及社会习俗,才会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由于经历都一样,很多是从医院翻译,注意内容,声音翻译。

英语和汉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用形象的说法,汉语的思维方式就像星星散布在天空上,而英语就像是一条直线,通过时间等关系,将语言推进。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0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这是汉英语言最显著的差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0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03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英语中有些禁忌和汉语是一致的,但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在许多方面存有不同。下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称谓方式禁忌言语交际中怎样称呼对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汉语中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的风俗,祖先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一般来讲,晚辈称呼长辈时应以辈份称谓代替姓名称谓,而且不论有无血缘关系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如叫“爷爷、姥姥、奶奶、叔叔、伯伯”等。在人际交往中,不但晚辈忌呼长辈的名字,而且在不很熟识的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对对方的尊敬,通常人们以“先生”、“同志”、“师傅”相称,如此等等。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基本上不存在忌讳问题,但也有一些严格的规则,特别是对王室成员、地位很高的神职人员的称呼是马虎不得的。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用Mr 或Mrs ,Ms ,Miss 加姓即可。然而,如果已经了解到对方是社会地位高的人,譬如是doctor ,professor ,judge ,governor 等就得用其头衔加上姓或单用头衔称呼。(二) 词汇禁忌在涉及身体长相、体态方面的用词上英美人也大有讲究。他们一般不用ugly 来形容长相和体态不佳的人。而用plain ,ordinary 来代之,忌讳体态fat 或skinny 时,用 chubby ,plump 或slim ,slender 代之。在汉文化中,我们常用“你最近胖了”、“发福了”来恭维某人身体健康,但英语很少用fat 来表示体态发胖。因为说英语的人特别是女士们,对自己的体重和身体是很敏感的,你若说她胖了,她会很不高兴的。(三) 数字禁忌大家都知道数字4 、7 谐音的字“死”、“气”,所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使用这两个数字。在选电话号码时,末尾是4 、7 的号码很少有人愿意选用;而6 、8 被认为是“顺”、“发”的数字,则被人们看重,末尾带6 、8 的电话号码曾一度被人们出高价抢购。“久”是9 的谐音,所以自古以来上层统治者都希望国泰民安,江山稳固,以便久治天下。于是紫禁城门上便有九颗大门钉,恰如所谓“九九归一”的说法。由于《圣经》中载有第13 个人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英美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因此在公寓旅店等高层建筑物上很难找到第13 层。(四) 禁忌话题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民族和讲英语的民族看待事物的观念大相径庭。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his castle. 其意思说:一个人的家(个人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尤其是bedroom。而在中国并非如此。例如在北方的农村,请客人“上炕”是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英美人办公桌上的东西都属于个人所有,外人一般不能随便看,即使一份报纸,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才能借来看。在中国人眼里并不如此。有的人未经允许就欣赏外教的影集,或看给学生作业上写的评语。对我们而言似乎是些平常之事,而对西方人来说,却被认为是对别人个人空间的侵犯。因此在与操英语的人谈话时,谈及对方年龄、经济、收入、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方面涉及个人的生活和隐私方面的话题是不得体的,除非非谈不可的情况(如在宾馆、医院、拘留所) 。

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论文

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一、 英汉语句差异 (一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词化程度相当高 ,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言 (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 ,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 +补语 ” 的意思 ,“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 ,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 ,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 ,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 ”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 ,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 ,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 ,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 ,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 5 ]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 ,汉语往往借助动词 ,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 层层铺开 ,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 ,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 ,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 )英语句子中 ,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 ,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 ,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 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 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 的思维方式 ,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 ,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 ,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 6 ]因此 ,英语多用长句 ,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技术能力 ,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 ,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 )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 ,偏爱借助连接词 (如上句中的 which、 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加以表达。而汉语言则相反 ,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 ,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 ,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 ,脉络清楚 ,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2 . 英汉句序差异 英语和汉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彭宣维统计表明 ,在主从关系上 ,英语中的因果、 条件、 假设以及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 ,“ 在这一点上比汉语的表达手段多出近一倍。 ” [ 7 ]但是 ,“ 复合结构中从句在前 ,主句在后仍是汉语复合句的典型顺序。 ” [ 8 ]为此 ,彭宣维对汉语的主从复合句 (包括时间、 方式、 条件、 原因等 )的分布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 汉语基本上是按“ 从句 -主句 ” 的方式组织。如:Please tellme when you have a p r oblem. 如有问题 ,请给我打电话。 二、 英汉语言思维差异 归根到底 ,上述词句间的差异源于语言主体间的思维差异。 “ 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 9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 ) 形合思维与意合思维 “ 英语句子结构比较紧凑 ,句子内部连接之处 , 一般都要用具体的词语来体现 ,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形和 ’ 。 ” “ 汉语句子结构比较松散 , 连词用得不多 ,但意思是连贯的 ,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意和 ’ 。 ” [ 10 ]形合和意合是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各自具体表现。“ 形合 ” 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结构手段来表达意思;“意合 ” 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来表情达意。英汉两种语言形合、 意合思维的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异 中运用抽象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汉语用具体词表达的事情 , 英语中往往用抽象词:戴安娜代表了热情 ,责任 ,风度和美丽。Diana was theessence of compassi on, of duty, of style, of beauty .现代汉语中抽象词的使用也大增 ,如以“ 性 ” 、 “观 ” 、“ 化 ” 等结尾的词 ,例如:科学性、 荣辱观、 园林化等。 (三 )被动思维与主体思维的差异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 ,或者为了使方便、 叙述客观、 语气委婉等往往都是用被动语态 ,所以被动语态极其常见。相比之下 ,汉语的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窄得多 ,而主动语态用得多。 三、 英汉文化差异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类型的不同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 11 ]反过来说 ,一种语言的词语数量的多寡和语义所指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异。在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由于语言客体的区别和语言主体心理思维的不同 ,表现在语言中必然出现某种差异甚至冲突对立 ,这种语言体现在心理上的差异即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渗透在两个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在语音、 词汇、 语句、 篇章等方面都各有表现。 (一 )英汉文化有部分重叠 “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 ,其中词是文化蕴含内容的核心。 ” [ 12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语上。英语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 ,在汉语文化可能不加区分 ,反之亦然。英汉两种语言概念划分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亲属称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语的 uncle就可以指汉语的伯、 叔、 舅、 姑父、 姨父任何人。汉语的区分较英语细致得多。 (二 )英汉文化空缺“ 以别的语言为参照 ,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场中都可能有‘ 词汇空缺 ’ 。 ” [ 13 ]所谓空缺 (文化上的 )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是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这种空缺在词语的使用上显得尤为突出。英语和汉语的俗语、 谚语、 成语、 禁忌语、 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 (三 ) 中英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 ,有两种情况: (1)有些表达方式 ,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 ,但涵义刚好相反。 (2)含义相同的内容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截然相反。正如柯平所说:“ 翻译理解中最大的危险在于原语和译语里有一些貌合神离的假朋友 ,它们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 (主要是喻义 )完全不同 ,甚至正好相反。 ” 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就是 pull one’ s leg (开玩笑 ) ,它的含义并不是“ 拉某人的腿 ”或“ 拖后腿 ” 。“ 观察事物的视点不同是造成英汉文化冲突的另一个原因 ” 。 [ 14 ] 如英语说 beat the enemy,汉语是战胜 (或战败 )敌人;英语 fight fires在汉语变成了“ 救火 ” 。由此可以看出 ,在互译中英文作品时一定要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 ,出现文化冲突时切忌直译 ,否则 ,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和精神。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翻译的准确与否 ,因此 ,在翻译中必须深度挖掘词句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高度重视语言差异 ,包括语句差异、 思维差异以及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间的文化差异。

基本就是这些内容。但是你的有些句子还需提炼。比如:introduction里的第一句,应该是“……同时也(就)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abstract里的第二句,“旨在”应该放在前面,即:“本文旨在通过……”

我也是英语专业,论文选的也是委婉语,看了一些文献,给你参考下:英语委婉语研究发展至今,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集中在分析委婉语的分类情况、构成方式,有些学者从不同国家委婉语的使用差异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有些研究翻译等。个人觉得关于禁忌语的比较容易着手且有趣,虽然不能避免类似论文太多,但论文的结构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与众不同,提出新意。祝写作顺利!

中英禁忌语比较

  • 索引序列
  • 试析禁忌语的言有所指论文范文
  • 商务英语禁忌语研究论文
  • 中西禁忌语论文英文文献
  • 国外禁忌语研究综述论文
  • 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