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万维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万维

发布时间: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万维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单亲家庭教育论文篇3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策略 [摘要]单亲家庭的学生多会表现出悲哀和无助感。这与学校、家庭和同龄人都有关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的实际行动、同龄人的团结友爱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状况;学生教育 单亲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单亲家庭的形成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夫妻双方的离婚、配偶的死亡等。本文所指单亲家庭子女也包括因夫妻两地分居而长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学生现状及心理特点 一个家庭以单亲的家庭形式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便有。然而,从真正意义上对单亲家庭以概念的形式提出却源于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离婚率迅速上升。因离婚而最终造成的单亲家庭大量涌现,其比重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单身父母在生活、经济、心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乃至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开始关注。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将近25%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父母离婚后的半年里,常常有强烈的恐慌、愤怒等情绪发生。并且,有近50%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出现哭闹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甚至还有些孩子会对他人产生敌意或攻击的心理。而将近34%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其父母离异后容易患上抑郁症。总的来说,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第一,抑郁逆反心理。表现为:从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地自我封闭,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以此评价人和事,因此不轻易相信别人,从不表达自己的内心,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第二,怯懦自卑心理。表现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情趣和激情,极少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放任懒散心理。表现为:由于个别家长补偿式的极端娇惯,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等。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行为懒散,精神涣散,无视管制,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现象。 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一直以来便被众人视为比较弱势的群体。尤其是在学校,当一个学生是以单亲家庭子女的身份出现时,某些教师常常以不良的心态对待,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方式更为粗暴或者采取强制性的制裁手段。为此,教师在对此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使得事情再次升级,而最终促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而另一方面,对于单亲家庭子女而言,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或是缺乏父母对其学习状态的监督,他们常常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学校中,由于我国教育水平有限,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教师所要顾及的学生人数较多,很难顾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从而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而无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进一步造成其学习状况的恶性循环。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责任。尤其是离异家庭,在离婚的时候父母由于某些情绪因素影响而没有理性地处理好子女的相关问题。比如,对自己的子女置之不理,甚至是将自己的子女当作婚姻不幸的出气筒,从而更容易对子女的心理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使子女产生深深的抛弃感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同龄人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乃至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绩,加之,学生班级职务以及学生自身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不同人群的“分层”。而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子女而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部分单亲家庭子女无心向学,成绩不理想,甚至思想品德不端正。因此,对于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子女而言,这些学生明显与他们处于不同的“层次”。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而言,这显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家长的积极配合 首先,在父母离婚的“战争”中,孩子的心灵已经非常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也要非常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学什么,忧虑什么,希望什么。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感到心情愉快,从而在学习上也会努力。 其次,在单亲家庭中,孩子不是缺乏父爱就是缺乏母爱。在一般家庭中,父母是有角色分工的。所谓“严父”加“慈母”就是较普遍的类型。而单亲家长要一肩挑起两副担子,自己要把握平衡。 最后,在应试教育仍盛行的今天,分数仍然是衡量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有些父母就以分数高低作为奖罚的标准。实际上,父母要正确认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摆正了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奖惩才不会失当。 (二)学校的实际行动 首先,学校可以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并根据相关的测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实际表现状态来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相关档案,以便对学生有效监护。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不同心理情况,及时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理辅导。 其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歌唱、舞蹈等各种比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并借助这些活动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同龄人的面前展现自我的价值提供机会。同时,对于部分有能力组织活动的单亲家庭孩子,班主任可以将活动的组织权交给他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责任感。 (三)同龄人的团结友爱 同龄人的价值观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从而在班级中容易出现不受同龄孩子欢迎的情况。为此,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显现得极为重要。 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殊状况进行特殊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加强班级、宿舍的综合性的建设,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歧视和攻击,让更多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同龄人乃至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四)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部分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在其遭遇家庭的破裂时,由于父母的关心甚少,他们往往在生活上会遭遇到各种困难。为此,相关的部门首先应该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保障工作,保证单亲家庭子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等。 其次,应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爱护单亲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媒体、文艺作品等方式来呼吁全社会来为他们提供需求,从精神上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开展一些相关的咨询活动,并要求相关的司法部门加强对离婚者的要求,尤其是要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抚养和监督的工作。 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具特殊性。在学校中,他们也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为此,家长要担当起子女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关心、呵护单亲家庭的学生;社会要呵护我们祖国的花朵;教育工作者更要多关注他们,担当起教师“传道授业”的重任,让单亲家庭孩子也能像每一个同龄的孩子一样,拥有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魏知超,邹庆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 [2]刘媛,姜潮,林媛,李纯,赵岩.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徐建平.对单亲家庭女子教育的建议[J].现代家教,1998(9). [4]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单亲家庭教育论文篇4 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摘要】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这些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的自卑、敏感、行为举止怪异、暴力倾向,有的孝顺懂事,心智成熟,独立自强,这种种的表现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单亲父母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单亲孩子的优点与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单亲家庭正确地引导孩子。 【关键词】单亲 性格 问题 优点 建议 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七年逐渐上升,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婚姻的破碎,家庭的解体,或许对成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来说,无论如何进行弥补,都将是缺了边的月亮,那么做为一个单亲父母,当你的婚姻不得已画上句号时,如何将离异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些都是每个单亲家庭、单亲父母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在性格和脾气方面大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我所带领的三年级一班,共有42名学生,其中,父母离异的有6人,寄养或领养的有3人。这几个孩子,有优秀的地方,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自卑、敏感 每当暑假过后回到校园,孩子们总是热衷于谈论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哪里旅游了,买了什么样的好东西。每每这时,含含常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或是时而露出艳羡的目光,或是时而低头不语,发愣出神。我知道,这孩子又想爸爸了。她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出车祸去世了,就剩下母亲一个人照顾她。母亲在超市打工,所挣不多,自己带着孩子在这边租房子住,生活很是拮据,很少看到含含穿新衣服。每次听到“爸爸”这个字眼,她便眉头一紧,露出淡淡的哀伤,有一次,在班里独自落泪。同学们谈论的很多问题,她都插不上嘴,慢慢地就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聊天了,她总是略显孤僻。 二、对异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老师,菲菲亲左晨亮了!”又是菲菲,这个令我头疼的孩子。她的家庭很特殊。妈妈和爸爸离异,她被干爸干妈收养。她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干爸干妈对她呵护疼爱有加。进入小学后,她又被亲生母亲接了回去。离开了干爸,又接触了这么多同龄的男孩,这些男孩们活泼、友善、优秀,令她很是喜欢,并且喜欢用拥抱和亲吻表达这种喜欢。先是缺少父爱,后来的干爸对她特别疼爱,这样的经历促使她产生了对异性感兴趣的倾向。 三、爱说脏话,有暴力倾向 麟麟,这个小男孩,急性子,下课和放学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爱说脏话,嘴里总是说屎啊、尿啊的;爱打架,总是容易和别的孩子打起来,每次都是别人受伤。每次他闯祸之后,我除了生气,更多的是难过,因为我知道,这孩子小时候目睹了太多爸爸妈妈之间的争吵与打架。从他的日常表现来看,我认为很多打架伤人他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和小朋友们推推挤挤的过程中,不自觉得就伤了别人,闯下了祸,甚至在和他最好的伙伴一起玩时,他一推,另一个男孩就撞破了额头,缝了好几针。每次看到自己闯的祸,他都不禁流下来眼泪。 四、行为怪异,想吸引更多目光 菲菲有个外号,叫作“小喇叭”,班里的任何风吹草动,她都会发挥她那特有的高音嗓门,在全班广而告之。她在上课时的一些表现,总会吸引大家的眼球。上一年级时,菲菲有次拿了自己的压岁钱包来到学校,里面有很多张一百或五十面值的人民币,她将这些钱分给了小伙伴,想交更多的朋友。她总是显得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孩子有性格,更是因为缺少亲生母亲和父亲关爱的她,想通过这些不寻常的举动,获取关注。 以上种种,仅仅是家庭特殊的孩子性格不好的典型表现,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单亲孩子都有问题。我认为,单亲家庭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和心理上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必定有问题。事实上,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很优秀的。 一、孝顺、懂事、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长大了一定要给姨姥姥、姨姥爷做好吃的东西,买新衣服,孝顺他们。”这是张雨同学的一篇 日记 里提到的。张雨并不是单亲孩子,但是父母却常年在外打工,将他丢给了姨姥姥和姨姥爷照顾。“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啊,就得特别小心,出了什么差错,不好交代啊!”这对憨厚的中年夫妻总是这样跟我讲。张雨的父母虽然不负责任,但所幸的是,他的姨姥姥、姨姥爷对他关爱有加,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更是如此。这孩子虽然有些内向,但是却十分懂事,每每谈到姨姥姥和姨姥爷,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神采。 二、生活自理能力强 “我们思渝啊,特别乖巧懂事。每天早早就自己起床梳洗了,很爱美,自己挑衣服、扎辫子,把自己收拾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才出门。我工作比较忙,每次她放学回家,不仅自己完成作业,还帮我收拾屋子,我回到家,还跟我讲学校里的事,逗我开心。”这位母亲,脸上泛着幸福和自豪的光芒。她的孩子的确特别优秀,让人省心。 这些孩子的性格里,不管是有问题的方面,还是好的方面,都和家长的性格、为人处世、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异的家庭已经不完整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够为孩子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方式,给孩子传递正面的能量,让孩子尽可能健康地成长。我给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1.离异的家长要自信自强、不要心生怨怼,总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2.不要将孩子作为泄气的对象,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 3.不要因为内心觉得亏欠孩子,就过分溺爱。 4.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种 兴趣 爱好 。 单亲家长既要挣钱养家,还有抚养孩子,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可只顾挣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 单亲家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庭成员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生活,只要端正心态,正确地引导,单亲的孩子一样可以成才,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灵,正如荷叶上的露珠,虽然美丽可爱,但也脆弱,一不小心,就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单亲家长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晶莹但却脆弱的露珠。 猜你喜欢: 1. 浅谈家庭教育学相关论文 2.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论文 3. 单亲家庭教育学论文 4. 单亲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5. 浅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所决定。教师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工作,教师为专业人员,从职业性质上认定它是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具有复杂性。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较为复杂的内容。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培养人的精神生产的过程,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操作过程。现代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传输量明显增加,强调发展学生智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日益应用于教育领域,这都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水平,这说明现代教师劳动复杂性提高了。 第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讲科学性,同时还要讲艺术性,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工作是对人的改造与塑造的统一。

425分及格。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新城区,创办于1978年,由原铁岭师范、铁岭师专和铁岭职工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是一所集师范与高职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国内与国外合作办学于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14年,该校有教职工590人,其中专任教师

41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7人、副教授10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0人。教师中涌现出全国及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市教学名师、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教育教学专家、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等60多人。

1、《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于2007年3月

25日创刊,由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属内部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政治经济与法律教学研究、语言与文学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法研究、艺术学与传播学研究、史学与图书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等栏目。

2、《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10月1日创刊,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主办,由铁岭师专、朝阳师专、锦州师专、抚顺师专、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中心编辑部设在铁岭。属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固定转载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EPS中文电子书刊服务、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统一战线是指一些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是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确立的统一战线,主要是服从服务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联盟。其本质是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它的历史使命是在中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和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实质上说都是革命的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必要性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所面临的阶级敌人是异常强大的, 面对的是发展到帝国主义新阶段的相互勾结在一起的国际资产阶级。因此,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不但要根据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团结一切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劳动群众, 而且“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最小的机会, 来团结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 有条件的。”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削弱和孤立敌人。中国无产阶级是一个最有觉悟性、组织性的阶级,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一)中国革命力量和反动力量敌我力量对比的必然选择毛泽东说“中国的和世界的反革命力量是比较过去更加衰弱了,中国的和世界的革命力量是比较过去更加增加了。但同时目前中国的和世界的反革命力量暂时还是大于革命力量。”认清当前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和各帝国主义列强《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再到后来日本侵华战争的步步升级,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中国面临着亡国亡种的危险,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面对凶残的敌人。另一方面,自从中英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就日益沦为一个半封建主义的国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有所发展,然而封建势力在中国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农村乃至城市仍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国民党蒋介石在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也逐渐沦为“依靠外国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共势力的中心”2。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反封建任务异常艰巨。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作为革命基本力量的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只有建立统一战线才能争取广大中间势力以壮大革命队伍,最大限度孤立敌人,才能与武装斗争相配合,准确有力地打击革命的主要敌人,最终战胜敌人,打倒三座大山的束缚,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二)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而必须采取的正确策略原则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异常艰巨和复杂的,革命形势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必须不断地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策略原则。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已经上升成为中国最主要矛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形成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面对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又发展了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国内的民主进步势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一)是中国革命主要法宝之一,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之一统一战线历来都是我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党的一项涉及全局的基本政策,它是为党的总路线服务的。因此,统一战线的正确与否,统战工作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成败兴衰。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 将来还是这样。历史已经证明凡是党的路线正确,统一战线就一定会发展、会扩大而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贯彻,反过来又会促进党的路线的顺利贯彻、执行,并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否则,情况就完全相反。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中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大革命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真正放手发动群众,为了实现国共合作的“团结”,对于农民的土地要求不能真正满足,不能组成牢固的工农联盟,以致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除了军事指挥上的失败,还在于不能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客观地看待国民党内部的分裂,错过了一次扭转败局的良机,导致了红军和中共中央不得不踏上艰苦的长征。与此相反,土地革命的兴起,抗日战争的兴起和胜利,恰恰在于根据当时的实际,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千千万万的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取得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三)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夺取政权李穆玲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国民革命时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登上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政治地位、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群众的领导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领导地位、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奠定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3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为反对主要的敌人及完成重要的政治任务, 同其他革命阶级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结成的联盟。它是革命斗争的利器,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它会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反之, 也会把革命引人歧途。随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 其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党在两条战线上的胜利,为夺取政权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隆重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政权的建立。注释:1 2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603李穆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总57期)作者简介:张雪青(1985―),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家共产主义运动2010级研究生。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万维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刊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ISSN:1001-595CN:14-1072/C周期:双月出版地:山西省临汾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山西师院&山西师院学报创刊时间:1973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1973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学术第一的用稿原则,在学术界和出版界生产了广泛的影响。曾用刊名:山西师院&山西师院学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荣誉:本刊被评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第六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1993年至今,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栏目设置:本刊主要栏目: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史学研究、文学研究、妇女研究、山西地历史研究、编辑出版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自 1986 年创刊以来,始终将提高刊物质量放在编辑工作的首要地位,经过多年的编辑工作的磨练,已形成了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编辑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科研人员与作者队伍,同时本刊所发表的许多科研成果,也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不是核心 是省刊 现在是季刊,不是双月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2011年后每三年出版一次),最新版为2011年版。北大核心期刊就是中文核心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不是中文核心期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信所的核心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是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一级优秀期刊,本刊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辨证法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科研究成果,是适于科学研究人员,高校老师等人员阅读的最佳科技刊物。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3年10月建立,前身为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校址在桂林市将军桥。1953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54年8月,随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迁入桂林王城。

1955年3月,从桂林市迁至南宁市桃源路小麻村附近(现广西艺术学院院内)单独建校。

1960年,并入广西民族学院,原校址交给广西艺术学院。

1961年,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并接收停办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人员、财产,在该校原址(现明秀路校址)复建。

1967年,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在广西教育学院师训部的基础上成立广西师范学院。

1979年2月1日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

1985年5月22日,南宁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学院。

2002年12月30日,经广西自治区人民 *** 批准,创办于1905年的前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2010年,学校在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五合大道建设新校区。

2011年,学校新增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软体工程共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3年,学校获批为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2014年,学校被批准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正式启用。12月,学校获准进驻南宁教育园区。

2016年,学校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

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戏剧影视文学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历史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英语、英语(翻译方向)、日语、商务英语

数学与套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统计学

物理学、套用电子技术教育、自动化、通信工程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泰语、汉语国际教育、越南语

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

音乐学、舞蹈学

美术学、美术学(书法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饰与服装设计、动画

院系专业参考资料来源:

截至2018年6月,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套用数学、测绘地理等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1个。

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

经济学

套用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法学

社会学

民俗学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教育学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

教育学

体育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文艺学、语言学及套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理学

数学

基础数学、套用数学

理学

化学

有机化学

理学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理学

科学技术史

教育技术学

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套用技术

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套用化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截至2018年6月,现有专任教师954人,生师比为17.16: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73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65人;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94人。2017年9月,广西人民 *** 聘任中科院吴培亨院士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在职教师中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6人。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画”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等6人。还有一批广西“八桂学者”、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特聘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画”人选、八桂名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

截至2013年,学院有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

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90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97项。在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先后成功实施了“2+2”、“ 1.5+2.5”、“3+2”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材资源建设上,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编写出版了数十种地方特色鲜明的教材,15部教材获得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8部教材获得广西高等学校重点(优秀)教材立项建设,编写了19种国小教育专业教材和《班主任工作常规》等系列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学校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国小校长培训基地”和“广西中国小教师培训基地”等,成为广西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截至2018年6月,学校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4185.32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分别为第七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文艺评论2016年优秀作品1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1项,还有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我校教师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发表封面论文,被OFweek雷射网评为2016年度十大雷射技术进展之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高校文科学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 2016年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居全国高校学报第88位,是当年广西唯一一家进入百强的高校学报。

截至2013年,学院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

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基地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学科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套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实验室

科学计算与智慧型信息处理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馆藏资源

图书馆由明秀校区图书馆、长岗校区图书馆和五合校区临时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2.6万平方米。截止至2015年6月,馆藏纸质图书近168万册,电子图书146.8万册,光碟资料2.1万多盘,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中外文资料库19个。形成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文献资源与学科发展相一致、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馆藏体系。

学校学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前身为《南宁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由广西师范学院主办,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优秀期刊,进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介的6170种学术期刊中的I324种核心区(RCCSE核心期刊),并获广西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特色栏目。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65所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侨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少数民族器乐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等,与寮国占巴色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达成共识并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与香港高校合作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画”。依托“中国 *** 奖学金”、“广西 *** 东协国家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等举办来华留学生教育,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承办了2016中国-东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全球教育联盟GEC2014高峰会议、2016南宁·东南亚华人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桂台教师发展高峰论坛、桂台民族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学校与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合作开设“1+2”本科项目,与越南太原师范大学开设“2+2”本科项目,与越南顺化外语大学开设“3+1”,与谅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2+1”、“3+2”等项目。

1.圆形校徽寓意和谐。大小圆之间,是手书繁体“广西师范学院”及英文校名“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

2.中间外圆内方图形是中国传统图形,表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寓意严谨、求实的学风;正方形右边开口,寓意开放、创新的精神。“1953”表示学院创办时间。

3、方形之中,“SH”是“师”字的汉语拼音声母,两个字母组成一个象征太阳的小圆形;“太阳”下面,是“院”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Y”,形状像展翅飞翔的鸿雁。寓意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象征学院盼望学子们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德才并育,知行合一

释义:

德才并育:就是要培育人的美德、培育人的才能,美德和才能要辩证统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美好、和谐的人格。

知行合一:就是要注重知识、注重实践,知识和实践要合而为一;要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广西师范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度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大学”等荣誉称号。

截至2009年,学校有明秀、长岗、明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38908.63平方米,建有文科综合楼、理工综合楼、体育综合楼、艺术教学楼、新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教学设施。图书总量(含电子图书)351.5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65.79万元。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宽频校园网路连通所有楼宇,建成高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网路工作平台。

校区

地址

邮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具有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它创刊于1957年8月25日,当时刊名为《科学论文集》,为文理科综合版。1959年,《科学论文集》改名为《广西师院》,并成立了第一届学报编辑委员会。1960年改回《科学论文集》,文革后被迫停刊,1972年复刊,又名《广西师院》。1978年改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仍为文理综合版。1979年文理分离,成为独立的季刊。1984年正式改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起在国际范围内公开发行,1995年起,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创刊50多年来,学报依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专业点和学术力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繁荣和积累祖国的优秀文化,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是以“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广西”为理念,努力开拓创新,严格质量管理,进行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目标建设,为中国学术期刊增光添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了探索真理、繁荣学术研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刊思想。办刊特色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师范性。学报刊载的论文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主要刊载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论文。常设栏目有:经济研究、哲学研究、法律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特色栏目)、语言研究、教育研究(含课程研究、教学论研究、教育经济史研究等子栏目)、历史研究(含太平天国史研究、经济史研究、世界史研究等子栏目)等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些在国内具有特色的栏目,如“经济法研究”、“美学研究”、“文选研究”、“课程研究”、“太平天国研究”、“桂林文化城研究”、“东南亚研究”、“宗法研究”等等。同时,学报努力破除封闭办刊的模式,注重策划意识,加大组稿力度,实施优稿优酬、特稿特酬的用稿制度,着力组发国内外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稿,发表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教授的优秀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由于办刊品位较高,编辑规范,印制精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多次获得出版管理部门和期刊组织的表彰。1991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同年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2005年获“广西十佳社科期刊”,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目录扩展版。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期刊定量分析及学科专家评审,正式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 索引序列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万维
  •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点评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万维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