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儿童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题目

儿童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儿童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题目

中国国民体质大透底 (2001-11-24) 中国人身高随年龄变化 这是一次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 耗时长达3年的国民体质监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 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联合进行,历时三年、在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进行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 被称为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 本次监测的对象是3—69岁的中国国民,分为幼儿、儿童青少年、 成年和老年人四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分为城乡两类人群, 其中城市中的成年人又分为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两类。 监测的方法是整群随机抽样,内容为检测指标和询问指标两部分。 检测指标里有人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部分, 询问指标主要是了解受测者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本次监测共检测533910人,其中幼儿52250人, 儿童青少年学生304141人,成年人151656人, 老年人25863人。获得有效数据11417011个。 中国人体质的大致轮廓 身高、体重、 胸围是本次监测用来描述中国人身体基本形态的三顶指标。 中国人的身高在20至29岁时处于最高和稳定状态。 男性身高169·7厘米,女性为158·6厘米。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呈缓慢降低。45岁降低加快, 至69岁后男性比最大比值低4·9厘米,女性低5·2厘米。 这个身高169·7的“中国男子”胸围35岁以后趋于稳定, 在45至49岁最大,为90·5厘米,这时“他”的体重达67· 6 公斤,也是最重的时期。女性胸围45岁稳定, 55至59岁时最大,为88·5厘米,这时“她”重59· 6公斤。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体重在降低。 比最大的比值男性低3·9公斤,女性3·1公斤。 安静脉搏、血压、肺活量是用来表达中国人身体机能的三个指标。 监测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安静脉搏从19岁时开始稳定, 20岁后保持在每分钟78次。血压在20至39岁时稳定。 男性收缩压115·1至117·2毫米汞柱,女性为106· 5至109·6毫米汞柱。男性舒张压为73·8至77· 3毫米汞柱,女性为69·7至72·5毫米汞柱。 40岁的中国人的肺活量男性为3347·2毫升, 女性为2362·3毫升。 40岁是中国人身体机能的一个转折点, 40岁以后中国人的血压呈较快上升趋势,肺活量也明显下降。 在反映身体素质的柔韧性、平衡性、握力、爆发力方面, 大部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个别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男性在20至34岁期间,握力和臂力达到最大值, 随年龄增大变化不大,40岁后呈下降趋势。 爆发力柔韧性没有最大值的保持期,从20岁后就降低, 中柔韧性和平衡性下降显著。 阳光少年蓬勃成长 进行了15年青少年儿童体质跟踪研究的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 主任邢文华教授用“生长发育加速、青春期提前” 来描述改革开放20年中国青少年的成长。 二战后的日本曾有一个青少年加速成长的奇迹。那时日本经济腾飞, 生活水平提高,儿童饮食西化, 日本儿童的生长发育出现了长达30年的长期加速, 主要是从婴幼儿开始的身高年增长幅度的提高和青春期的提前。 邢文华指出,中国同样由于改革开放深入、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青少年儿童的生长水平处在快速增长阶段, 这和日本战后青少年生长“奇迹”极其相似。 以17岁的城市男生平均身高为例,1979年是168·6厘米, 2000年则达到172·8厘米,增加值是4·2厘米。 17岁城市男生的体重1979年是54·8公斤, 2000年是62·6公斤,胸围从82·3厘米达到85· 8厘米。 2000年与1995年相比,7— 18岁学生平均身高增长量为0·35厘米,体重增长量为0· 63公斤,胸围增长量为0·58厘米。 青少年身体匀称度也有所改善,以往的“豆芽菜” 的体形已经被城市青少年体重增长幅度过大, 带来肥胖等医学和社会问题的担忧所代替。 与青少年加速成长相适应的是青春期的提前到来。邢文华指出, 成长发育提前的表现是成长突增期年龄和高峰年龄的提前。 1979年城市男生从12岁以后才开始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增高, 持续到15岁,2000年城市男生从8岁就开始了这种生长, 持续到14岁。城市女生从9—12岁提前到8—12岁。 乡村的孩子也相应地提前。 邢文华呼吁社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注意孩子们提前1— 2岁到来的青春期,关注他们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专家同时也指出,青少年的加速生长在近五年内有速度放缓的趋向, 这可能是和城市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有关,专家说, 如果西部开发在近几年改变西部人的生活状况, 那么会出现第二个生长加速的高峰。 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 和身高、体重、胸围的加速生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没有增长而是全面的下降。 邢文华介绍,1995年监测时就有所下降, 这一次是在1995年的基础上再一次大幅度的下降。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 反映柔韧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指标和1995年相比,7— 12岁下降0·4厘米,13—18岁下降1·8厘米、19— 22岁下降2·5厘米; 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乡村男生有三个年龄组有所提高外, 其余均是下降。最大下降2·3厘米;反映耐力素质的800米、 1000米跑下降更为明显。13— 18岁中学男生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 6秒、12·6秒,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 另外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也没有一个是上升的。 同时, 青少年的肺活量在1995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 专家指出, 这些数据均指向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 平。这就为他们青春期发育结束后进入成年期留下了健康隐患。 更主要的是学生毅力、耐力、吃苦耐劳、承受挫败心理能力的降低。 与身体素质下降相对应的是近视的居高不下和肥胖。 现在每100个小学生中就有20多个人近视,初中生近视近一半, 高中生高达71·29% ,大学生达到了73·01%。 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1995年相比,城市男生由6·7%的肥胖率上升到10·7% 。由肥胖引起的心脏、肾脏的病变已经出现。 在分析原因时, 邢文华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于道远研究员都把矛头指向了独生子女娇 生惯养。 于道远说,城市里的“牛奶比矿泉水可乐还便宜, 但孩子们不喝牛奶偏要喝饮料,家长也听之任之。 过多的糖分对孩子没有好处。 生活好了家长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吃,造成偏食和营养过度”。 两位专家指出现在学校体育的错误导向。他们认为提倡“快乐体育” 本身没有错,但强调过度就有问题。800米、1000米跑、 引体向上是很枯燥,但不能因为学生不愿做就取消。 他们都对体育教学大纲中取消1000米跑表示不满。 另外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场地不足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中日青少年体质比较 于道远研究员指出,和日本青少年相比,日本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营养水平、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均好于中国同龄青少年。 从体形上来说,日本的青少年要比中国青少年粗壮, 握力方面要比我国青少年好。在立定跳远上, 日本的小年龄组比我们好,大年龄组我们要胜出,速度方面, 这一次的测定是50米跑项目,日本青少年比我们的好。 在灵敏度方面,我们比日本青少年好一些。 身高方面,邢文华教授指出,1979年7— 17岁城市乡村男女生身高和体重全面低于日本, 以至有学者发出惊呼“小日本原来不小”, 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人体魄的讨论和思考。 2000年中国学生身高体重在各年龄组与日本的差距在缩小, 21年间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日本。目前7—17岁同龄组比较, 中国城市男生比日本男生高出1·73厘米。 但中国乡村的男女生身高均低于日本。 于道远研究员认为,我国成年人身高和日本人相比, 男子39岁以前低于日本,40岁后年龄段平均身高高于日本,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差距也加大。成年女子所有年龄段都高于日本。 近60年来日本成年人身高的增长大于中国。 在成人体重方面,40岁以前中国小于日本,随后,中国大于日本。 日本人的身高体重指数变化比较平稳,变化幅度较中国人小, 中国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肥胖现象较日本人严重。 中国中老年人的肥胖已成为对健康极为不利的因素。 农村、城市人体质差异大 1997年中国成人体质监测时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人中农民身高最矮。而且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 任何一个省市的统计中农民都是最矮的。 这个结论揭示中国人的体质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异。 于道远研究员认为成人的体质3年内变化不大, 1997年的数据和2000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中国农村因为和城市发达程度不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城乡差别, 所以在体质上有必然的反映。 专家指出,影响人的发育生长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疾病和体育锻炼。 无论欧美还是日本, 处于人群中上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比低阶层的发育提前身高增长幅度 大。同样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孩子多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 儿童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不良影响。 城乡体质的差别更明显地反映在青少年身上。 2000年17岁城市男生身高(172·8厘米) 明显高于乡村男生(168·8厘米), 体重城市男生也是明显高于乡村男生,并且两者的差距有扩大趋势。 胸围城市男女生均高于乡村男女生,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到2000年的21年间乡村女生的胸围增 长值仅为0·47厘米(增长率为0·59%)基本上没有变化, 这就意味着乡村女生和城市女生(增长率为2·27%) 差得相当多。 邢文华教授认为, 胸围的变化同肺功能的改善以及胸廓肌肉群状态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 , 也就是说乡村女生营养状况以及参加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程度存在 着不足。 城乡青少年体质差别不仅表现在形体上, 身体机能的城乡差别也很明显。 1979年城市男生的肺活量增长高于乡村男生, 到2000年的21年间城乡男生的肺活量的差异在继续扩大。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城乡男女生肺活量都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和降幅率的排序是城市男生—乡村女生—城市女生— 乡村男生。 令人担忧的40岁 40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身体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监测数据表明,40岁的中国人个头开始缩小,身体开始发胖; 40岁的中国人血压开始快速往上窜,肺活量直线往下掉; 40岁后力量也大不如前,肌力爆发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下降。 所以有媒体说中国人40岁提前进入衰老。 于道远研究员不赞同这种说法, 他认为40岁是人的一个生理的转折点,各种指标下降是正常的, 不能因此得出中国人提前衰老的判断。 但他认为下降的程度和速度是值得注意的。 于道远指出, 每周进行三次体育锻炼的人身体状况明显好于不锻炼的人。 40岁是人体健康转折的非常关键的年龄段, 也是人生压力最大的时期, 同时也是工作出成果出效益的黄金年龄段,但调查发现,目前20— 69岁人群中,25— 49岁年龄段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小, 男女分别只占年龄段总人数的18·6%—21·5%和14·3% —23%。其中20—39岁年龄段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因为“ 太忙”的男性为40·5%,女性为39·6%,另有20% 的女性是因为家务太多;40—59岁因为“忙” 而不锻炼身体的男性为41·8%,女性为30·1%,另有33· 1%的女性是因为家务太多。 也就是说40岁以后的中国人有近一半的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自己 的身体。 马路健身 1997年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表明, 公路和街道两旁是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 分别占男女参加者的40%、33·9%及25·7%、24·8% 。其次是公园和居室,再次是收费场馆。 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公路和街道的比例明显上升, 收费场馆大幅度下降。 2000年选择马路边锻炼的人依然是40%, 中年人到体育场馆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也仅有10%。 邢文华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水平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家的经济 发展水平,但在群众体育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而发达国家和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更多注重的是大众体育。 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筹备制定中国群众健身处方, 将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定新的健身方法和标准, 并会加大社区健身辅导力量。

现在教育人们叫他的专题,我认为正在你可以顺着一个方向,这样放,应该能更好进行的选择相对好的。

才悬赏5分阿,要是悬赏的多点我会再多给100个的

您好,体育专业也有很多侧重点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一点的方面写,如球类、体操类等,也可以写自己对体育专业的一些看法和观点等等。

为您提供部分体育论文选题:

1、体育课结构的研究

2、体操教材、教法的研究

3、大、中学生体质的研究4、体育课和运动训练中损伤的调研

5、大、中学校课外活动的改革

6、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探讨

7、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成材之路

8、体育器材的研制

9、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0、各单项运动训练的研究

身体素质论文2000字

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收藏本文 分享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是牡丹江大学2007级、2008级两个年级的2000名学生。(二)研究方法调查比较分析法:对已有资料比照分析,得出科学结论。调查问卷法:针对问题问卷,通过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比对。二、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校逐步落实,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但通过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营养状况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身体形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运动不足、运动缺乏和营养过剩在大学生整体人群中已表现的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项目上表现的更为显著,肥胖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状态。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是整个民族的竞争。国民体质的强弱,既是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问题。在新世纪,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中国论文榜网站中找有没有你需要的论文

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伟人名宿,都十分重视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价值下了一个深刻的注脚。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成功的基石。

研究幼儿园儿童的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

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

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

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

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

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

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

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

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

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幼儿园论文写的方面如下:

首先要定位一个主题吧。其次根据班级实际和你工作实际来写。最后,寻找理论立足点,加上事例。

从理论的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幼儿园论文题目如下:

1.对幼儿园浸入式英语教育的认识 2.浸入式英语教育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 3.浅谈游戏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4.民办幼儿园发展个案研究 5.如何培养幼儿早期学习英语的兴趣 6,谈谈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 7.给在幼园整合课程中的运用 8.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OK ,我、可、以、帮、你、搞、定。

儿童体验馆研究论文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直接影响到了配套儿童游乐业的发展,例如希乐城、哈尼小城、宾果岛……这些国内知名的儿童职业体验和儿童游乐的品牌正在扩大全国的辐射面,2014年整个文化娱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随着二胎生育放开,新生儿数量的上升,儿童游乐产业在整个文化娱乐产业的份额将会快速增长。 政策的放宽也会拉动母婴以及育儿相关的消费,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再次拉升,未来三年会带来儿童服装,儿童玩具,婴幼儿纸尿裤,奶粉,儿童视频市场的增量会非常明显,玩具人群中婴幼儿比例将会提升,婴童玩具市场将会受益。不仅如此,随着儿童市场的发展趋势,为提高城市经济水平也做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二胎放开政策引发的蝴蝶效应直接关系到了有孩子的家庭和未来计划要生孩子的父母,提前做好计划将会更有利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合理消费支出,同时,儿童带来的是一个倍增基数的消费群体,未来商业的发展以及业态的布局都应该要考虑儿童群体,至尚文化多年来潜心研究儿童产业的发展,致力于为投资伙伴研发快速盈利的儿童项目。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所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相比无论是谁也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之”之名也正代表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是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广东「童乐街」给点小建议:

2008年,中国大陆第一家儿童职业体验馆在杭州的DO都城诞生,标注着我国儿童类行业又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儿童职业体验馆本质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现实社会。儿童职业体验馆是一个仿真的和模拟现实的地方,通过参加工作,让儿童在娱乐中体验大人的生活世界,在参与中学习社会的知识。它将现实社会里各行各业的建筑按照约三分之二的比例浓缩在同一个环境里,通过合理组织和安排形成一座微缩的“城市”。

▲属于小朋友的临街小店。

这里不仅仅拥有与成人世界一样的城市形态和景观,同时具备独立的城市系统、金融系统、安全系统、法律系统等,是一个有着完整规则和文化的缩小版现实世界。与真实社会里原建筑装饰风格完全一致的各种行业的形象店一个个展示在我们面前,孩子们可以选择当一名面包师、消防员、护士、警察、模特、医生、社记者、摄影师等多种多样的职业。

孩子们在这里努力的工作,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可以当一名小小厨师,走进厨房大显身手;也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对病人望闻问切;更可以成为一名地区小警官,歼灭罪犯得心应手。

对于中国家长而言,儿童职业体验馆的出现,是对中国现有教育平台(如学校、培训机构)的补充,它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缺失,具有使孩子体验社会职业、提早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全新教育功能。

01

孩子好奇父母的工作

孩子很需要知道父母走开后到底去干什么,告诉他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很重要,没有必要让孩子处于真空状态,当然也不用太着急给他灌输太多。

孩子的经验有限,可以借助图片、图书讲解,有实物的可以拿出产品给他看。同事间的关系也可以告诉孩子,让他感觉到父母在别的地方也有人关心。有了荣誉或者好的作品也可以和孩子分享。

虽然孩子可能听不懂或者家长不知道该如何跟他表达,但通过与家人的分享,孩子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知道人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可做。而儿童职业体验正好就成为了这一个沟通的桥梁。

02

增强孩子的生存能力

当孩子对职业、工作等问题产生好奇、兴趣时,父母应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尝试、了解的机会,并围绕其好奇点、兴趣点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相关知识。因为不论孩子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更多地了解周围人的职业是帮助孩子未来获得强大生存能力所必需的。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地。幼儿园也可以请家长来给孩子讲讲工作中要做的事,带孩子尝试。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什么是工作,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

03

角色扮演 寓教于乐

学校教育关注了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是成长的必要因素;学习之后的实践活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劳动产出,这是成长的升华阶段。正确的教育必须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实践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

▲陪伴和成长的过程。

儿童职业体验馆吸取了学习与实践的理论精华,在学校学习之余,提供给儿童一个课外实践的基地,担负起培养他们未来职业规划、适应社会竞争的教育重任,而且在实践的同时,每个体验店还会讲解体验项目的相关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巧妙的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儿童理解消化。

问题儿童的论文研究

关于问题儿童出现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实行的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应该考虑大众化,同时还要考虑精英化,普遍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与培养少数精英二者皆不可偏颇。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升学率依然是考察一个学校综合水平的硬性指标。由于教育评价体制的单一及家庭教育的某些偏差,出现了一大批被称做“差生”的学生,即“问题儿童”。所谓问题儿童,顾名思义就是有问题的儿童。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同,问题儿童可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问题儿童,是指一切非常态儿童,即一切带有问题的儿童;狭义的问题儿童,是指由于非生理性原因造成的具有明显和持久的心理、行为障碍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儿童。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儿童就是指狭义的问题儿童。具体来讲,“问题儿童”是指具有“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儿童。而“问题行为”是指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表现为心理品德不良或犯有严重错误的行为。在心理上可表现为情感、性格特殊、意志薄弱、责任感缺失、价值观偏差、心理年龄偏小,如心理行为的狂妄自大、任性撒娇、自卑、孤僻、暴 躁 等;在品德行为上可表现为抽烟喝酒、不讲理、恶作剧、打架斗殴、不守纪律、欺侮同学、辱骂父母、殴打老师、偷窃、厌学、辍学、花钱没有节制、进入低级趣味的娱乐场所、网络成瘾、吸毒、不当性行为等等。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为什么有的儿童能正常发展,有的却出现了“问题”?父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问题儿童的身上往往深深打上问题家庭的烙印。问题家庭是指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由于父母自身素质不高,对子女缺乏了解,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儿童的问题行为,家庭教育系统出现了矛盾和问题的家庭。问题家庭各有各的问题,按家庭生活经常涉及的领域来划分,问题家庭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物质生活问题、精神生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物质生活问题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因为物质缺乏而产生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难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物质需要,甚至需要学龄儿童辍学打工来补贴家用,而家长又忽视对孩子的正面引导,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儿童问题,产生问题儿童;第二种情形是物质过剩而导致的问题。部分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学龄儿童养尊处优,父母则是听之任之,从而产生问题,最终形成问题儿童;第二类,精神生活问题。其中包括亲子冲突和个性冲动,亲子冲突是指父母一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子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冲突,形成无法跨越的“代沟”,造成亲子双方谈话和情感交流的障碍。个性冲突是指家庭结构呆板,缺乏民主的气氛,各成员间的冲突都非常频繁的情况。人际关系问题是指家庭成员的交往关系中由于思想、情感、语言、情境、态度、行为的偏差而引发的问题。尽管问题家庭各有各的问题,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庭教养方式环节中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反映着亲子交往的实质,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前升学压力日益增大,学校不断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当前儿童处于压力过大的情境中,又无法摆脱或改变这种不良的环境,就有可能助长儿童的失落感和低下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儿童的退缩胆怯行为。在当今教育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教师体罚学生、粗暴的教育方式以及过多的家庭作业、频繁的考试、分数排队,加上对学生精神卫生教育过少,均可能导致问题儿童的出现。 三、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被称为“知识爆炸”。在信息迅速便捷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互联网的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在快速提供网络信息的同时,由于网络市场的立法、监管不力等诸多因素,导致网络市场从总体上说比较混乱。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以及黄色淫秽信息使相当一部分好奇心强烈的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而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仿效别人的行为。当儿童在混乱的、很少有正确榜样和对违法者反而加以赞赏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时,就有可能造成许多行为放肆和反社会的儿童。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网站恰恰就营造了这样一种混乱的局面,最终造成问题儿童的出现。时下,“网瘾少年”已经成为问题儿童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群。除了不良网络的影响,社会压力加大,不良媒体导向都会滋生问题儿童。总之,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造成儿童的适应不良。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儿童的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本文对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佑标准、注意问题和对策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对策

1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由于年龄的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在儿童期(6岁一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77.5%),其他依次是品德不良型(占12.9%)、压抑型(64%)和攻击型(32%)。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2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不同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对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也不同。有学者认为,儿童偶尔表现出来的、轻微的、对学习和生活影响不大的行为不属于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儿童行为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扰乱性较大、对学习效率影响较严重、需要作耐心和长期教育的行为,才属于问题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间发展的连续体,因此一般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标准虽然没有统一,但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统计学标准。在普通儿童中,其行为在统计学上显示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儿童行为属于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也就是说,某儿童行为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正常状态相比,若明显不同于同龄人的一般行为则可以看作是问题行为。显然这里的“问题行为”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断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例如,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筛选儿童“问题行为”的常用量表。

(2)发展标准。着重对儿童的个体行为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即与儿童自身行为发展相比,若较长时间存在行为发展上的退步现象,则可能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出现。

(3)环境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相符的,若严重偏离了行为规范则属于问题行为。

(4)运用有关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规范去进行鉴别,看行为“出轨”的程度。

3儿童“问题行为”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客观性

儿童问题行为评估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态度;(2)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即儿童周围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和生物条件;(3)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3.2发展性

儿童是有着自己身心发展规律、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评估儿童问题行为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变化的眼光看儿童,而不能用眼前的表现武断地给儿童下一个发展的结论。

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他们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知觉的持续性差,不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对事物的主次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时间和空间知觉还比较模糊。在注意力方面,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不具备思考深层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意志力方面,小学生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变性,道德情感在发展当中,但仍是狭隘模糊的。所以在小学儿童身上,常出现上学迟到、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为一块橡皮与同桌发生打架、偷拿别人物品等事情。

3.3注意区分“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心理学上两个不同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间题儿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成为精神病性儿童,一种是形成怪癖性格,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社会适应不良,易做出越轨举动,走上反社会道路。

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3.4要多方面搜集信息

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与儿童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状况、交友情况、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析要从多方面人手,收集社会、家长、各科教师、同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反映,看问题行为的征兆、环境特点、表现形态,以克服所获信息的片面性。

此外,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经常性、表现的稳定性、对他人或自身的扰乱性等因素。对那些暂时的、偶然的、得到及时纠正行为不能列为问题行为,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对儿童的发展影响较重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才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

总之,对“问题行为”的评估要慎重,要明确评估的目的不是给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儿童贴标签,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4.1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4.1.1正强化法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

(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

(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

(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

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4.1.2负强化法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4.1.3惩罚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惩罚虽然可能造成儿童不良的心理影响,受到了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批评,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等实际教育工作中,这仍然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的时间一般认为,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如果在儿童不良行为发生后较长的时间后惩罚,效果比较差,这就需要告诉儿童受罚的原因;

(2)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教育者对儿童的同一种不良行为的态度不确定少有时惩罚,有时不管,甚至有时纵容;或者教育者之间(如不同科目的教师、父母)意见不统一,惩罚就难以奏效;

(3)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与儿童情感越密切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越好:这样可以使儿童深刻感受到情感疏远或剥夺带来的不快,并且有恢。复亲密关系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及时改正问题行为;(4)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负强化等同于惩罚,这是不对的。因此,正强化、惩罚和负强化的关系是这样的:正强化是利用奖励来促进良好的行为,惩罚是利用不良刺激制止或减少不良的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促进良好的行为。

4.1.4示范法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4.1.5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随着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认知活动,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有品性问题的青少年可能在解释社会交往信息方面有问题,他们更容易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敌视的、拒绝性的,因此更容易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例如,进人小学后,儿童对其他人的侵犯性行为的动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他们认为侵犯行为是故意进行的时候,更有可能用侵犯性行为加以报复。

4.1.6行为契约法是指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与家长或教师达成一个协议,承诺自己为达到某一目标所实施的基本行为策略。同时又作为矫正评估的工具,以此改变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矫治方法。具体实施步骤为:(1)目标选择;(2)目标行为的监控;(3)改变环境事件;(4)建立有效的督促指标;(5)效果巩固。

4.2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

家长、教师除了要掌握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问题行为观,从而科学、有效地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近一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从生态系统角度来解释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要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善于应用生态系统原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具体地说,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技术:

(1)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如某学生在课堂上未经老师同意就抢答或插老师和同学的话。对此,一些老师和家长不把它认为是学生在出风头或故意捣乱,而是重新拟定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思考的表现。如果老师将学生的抢答行为看成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就容易对学生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等手段。反之,如果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是积极的行为,对学生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和教育方式。

(2)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把学生的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例如,上面所举的学生抢答的例子,教师既可以把学生的行为动机看成是出风头和故意捣乱,又可以看成学生是出于喜欢教师,想急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经验证明,对于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少从或不从消极的动机方面考虑,而是多从积极的动机方面去推测,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

(3)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比如,学生抢答或插嘴的行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认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可以提示教师在提问方法上、讲课或组织教学上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起到促进教师进尸步改进提问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4.3改变环境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及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这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是不可控的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生活、学习、娱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是可控的因素。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教育网络,为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良好行为的塑造,营造和谐的环境。

  • 索引序列
  • 儿童身体素质的研究论文题目
  • 身体素质论文2000字
  • 研究幼儿园儿童的论文题目
  • 儿童体验馆研究论文
  • 问题儿童的论文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