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教育行政化强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乱象的解决策

发布时间:2015-08-21 09:00

  一、背景
  教育行政化在任何正常社会或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毕竟,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环节,其作用是谁也忽视不了的。而且教育所具有的某些意识形态性也常常是整合社会共识、抑制歧见、达成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所以,任一社会的教育社会文化系统中总会预留官学与私学、民间与政府意见的和融空间,以达成某种平衡。理想社会中,本应相对独立的三个系统——政治权力、经济生产、知识传承,常常无法维持合理有利的状态。在社会化大生产由物质主义主导并且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重心在于制造丰富的物质产品,政治权力就常常借推动经济生产一家独大,形成对其他两方的制约。作为知识传承环节的教育,其含义常常面临窄化或异化,教育目标甚至被某种程度地驯化。在目前经济改革深入、社会政治改革不能并行配套协调的背景下,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单一化、基准化为经济数据。因民意瞩目又无法忽视,行政者不能从经济发展中脱身,处于社会行政系统中基础地位的教育便成了行政者的秀场。重点明星学校因能显政绩而频出,过于求规模轻质量,教育资源分布不再平衡,这强化了民意关注,更导致行政关涉必须强势。总之,行政介入过多早已成为不争的、令人忧心的事实。教育管理行为不从有效、有益、不背离教育规律出发,常常急功近利,造成随政界周期不断改头换面的现象。中国教育规划与发展因此始终无法长远考虑,造成目前基础教育的乱象与恶象,这些情况愈演愈烈,必然造成民怨载道,影响社会稳定,国家未来也将危机重重。
  二、基础教育乱象及例析
  1.政府对教育缺少长远规划,教育活动政绩化,教育政策缺少连续性;正常教育实施频繁遭遇行政政策进校园问题,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越来越多;教育主管部门做出违反教育规律的决策,造成学校承担社会任务过多。
  下面以创新教育为例分析。创新能力作为基础能力,虽可单向发展评估,但从来不是单一能力。它与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潜隐在教育塑成的受教育个体身上诸多显性能力之中,还与时代、个性、时机、环境、知识多个因素关系密切,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恰逢合适机缘,才会借助某种产品或理论体现出来。真正划时代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兴趣引导对某类知识的长期追求,根植在某种以工具理性为诉求的科技工艺发展的深厚传统基础上。盖茨、乔布斯、爱因斯坦、波尔等人在工艺及理论上的卓越创造,从来都是个人在某种知识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灵机一动,根本不是某种创新体系的成果。从科技发展史看,技术发明频繁出现往往是在基础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之后,科学理论也不是某种体系的成果,几次产业革命皆可为证。所以,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好奇心与充沛的想象力、将设想化为行动的行动力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
  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实力实现的基础,应是一个体系,学校承担的是最低层次: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进校园之后,能力培养与个性塑成目标已发生位置偏移,创新活动虽轰轰烈烈,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表面化、片面化的知识追求上。这些知识的传播更侧重现象而忽视学理建构,一味求全体系建设,忽视新发现可能导致的知识变迁。从基础学段学科知识体系看,所学知识都是基础层次,虽其中包含的创新因子是创新的基础,但从规律上看很难有可导致创新潜能的高等知识。这实质上导致高校知识下移,增加了教学负担,提高了实施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一味求新求反,标新立异,忽视基础理论学习,知识不扎实、不全面,为某些天才的可持续发展埋下危机。这种教育是不合实际、不适当的,它极易造成唯知识论,制约学生身心、个性、智力全面发展。知识代表能力,但也应节制才好。
  如今,创新成为很多无关活动的招牌,各种名头的创新教育泛滥,教育主管部门某些错误认识及急功近利做法难辞其咎。基础教育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未尝不可,但更应以落实发展学生全面综合能力为主。寄望轰轰烈烈的创新活动能带来国家科技能力的振兴,是极为幼稚天真的天方夜谭。北大校园南墙推倒之后,大学生退学创业潮就是教训,大家记得有什么成果传世呢?大学尚且如此,更遑论中小学基础学段了。由此说来,中小学创新教育应淡化,这么做才更有利于育人塑性教育目标的达成。
  2.教育行政部门将“教改”作为政绩,总想使教育出现新面貌,常常不切实际推行教改,造成教改大跃进。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无效改革过多,常走回头路或教改暂停,造成教学时间大量浪费,学生成了试验品小白鼠,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目前,各基层学校领导者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学新创新上,今天这明天那,真正切合实际、学人所长去我所短、化他人优势为自身内涵、获得成效大发展的又有多少呢?各种各样的教学现场会、研讨会、经验推广会层出不穷,学校老师成批成队外出学习疲于奔命。阶段性空堂,阶段性放羊,老师外出学习就只能把学生“撂荒”,学校越来越不像学校。不合规律效率低下固然要改,教学改革与教学常态怎么也应该平衡协调。
  3.教育基层官员专业性淡化,来自其他党政单位的学校领导越来越多。学校更像一级行政单位,学校面临的与教育无关的行政事务越来越多。这部分官员唯上不唯下、唯虚不唯实、唯功利不唯道义、唯近不唯远的官僚作风,以及不专业的治校措施给基层教师带来很大干扰、困惑甚至负担。许多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真正传统与特色被毁灭殆尽,学校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他们唯上近利作风推动的某些新政绩工程消耗了学校大量人力物力,学校教学管理被大大忽视了。各种名头的名校、名校长到处都是,了解实情的人都知道不过花架作秀而已。结果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因为只这一俊才遮得百丑。大家都明白,鼓励教改背景下,官员升迁不打上素质教育改革专家的标签是不行的。这部分官员的苦衷何来是很值得思考的,显然,教育管理者评价标准出了问题。
  4.民办基础教育管理与监督存在问题,民办基础教育混乱现状令人震惊。近十几年来,民办基础教育遍地开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缺少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与评定,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民办教育成了投资者圈钱的机器。政府主导推出的国有民助等办学形式,大大助长了某些国有学校利用优势进军教育市场的野心。目前看来,民办学校90%都有 国有成分,包括师资、资金、管理等。民办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以中小学课业辅导为主的短训班为主流,真正有特色办得长久的屈指可数。与当初以民办教育作为国有教育补充,在教育改革上先走一步的初衷背道而驰。民办中小学的现实是,一方面某些国有学校利用优势资源与品牌效应大办分校,大量圈占资源,侵占了民办教育空间。他们借民办推行的某些特色教育有名无实,不过以特色为名行应试之实;某些纯属创新也有良效但却没有连续一体的9~12学年的学程设计,或者因无中高考的改革配套,造成学生在某一学段不得不回流到国有学校,造成创新成果无从巩固比较,致使某些成果半途而废,大大耗费了社会资源。纯民办学校也有同样的困扰,更严重的是他们缺少国家补贴与保障,常常难以为继,而且相当数量的学校师资缺乏或素质低,不得不向国有学校借将。从国办校出走的优秀教师或退休发挥余热的国办校领导不计其数,这说明不少民办校面临管理不善的问题,这样学生回流国办校就无可避免。另一方面,短训班包括在校教师(半公开或地下)办的各种辅导班管理问题严重。他们只教不管,管只为教,管理方法随意,缺少目的性、有效性,多数只是学校课外活动或某些适合学生的交际活动的再现。学生来源又复杂,交互的不良影响无法控制,至于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就更无法监控了。回流学生与普通学生回校后也会不适应,给普通学校管理带来难以预知的负担和影响。出于方便管理还有某些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学校改革总放不开手脚,中高考评价与考试改革多年来无多少进展。虽然各种名目不少但仅停留在形式,考分还是重要标准,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老师,教育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的政绩还会长期存在。不如此,就无法满足群众的期待与要求。一部分学校卓有成效的实验会受到很多干扰、干涉,甚至胎死腹中,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因此看不到前景。
  三、应对建议及策略
  教育有独特的规律,它不直接产生物质产品,一个精神个体的产生需要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教育是长效事业,它与社会其他方面发展无法呈现同步效应。所以,评价教育应有独特的时程与标准。由此说来,教育应有独立于其他社会事业的相对独立性。在现代社会,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任何人都不能忽视。教育要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经费与政策支持,在这个背景下,社会管理部门尤其政府作为一家独大的力量,通过介入规划监督保障等渠道渗入教育,教育行政化力量大大增强。整个社会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够细化又缺少监督机制,教育的独立空间大大缩小。社会单一集权管理模式下,基层管理机动性差,上通下达受影响,管理滞后于现状变化,这便是基础教育乱象恶象形成的原因。
  因此,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教育的经费与政策支持应由独立法律固定下来,政府接受社会在这些方面的监督。淡化政府其他部门对教育的介入,教育完全交给专业性强的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管理评价与调整引入社会第三方,给教育管理者以最大的独立性,确保教育事业按自身独特规律实施。为此,建议制定《教育组织实施法》《教育部门权益保障法》,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各方介入渠道与方式,确保教育经费与各项权益,给教育最大的独立发展空间。
  2.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包括各类教师)的选拔应有更专业的标准,国家应制定明确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优胜劣汰应当成为教育界人人皆知的通则。同时,国家应有教育管理与实施者的专业发展体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并确保他们的各项权益不受损害,提高从业者的专业品质,确保教育发展的水准。
  3.教育规划应有专业性与长远性,符合教育本质及规律,有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真正落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应受时局与意识形态左右随便改弦更张,给教育者带来困惑。具体来讲,应充分修正《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剔除不合规律的因素,让它在中国教育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教育体系设计应周全并能经常修正以适应新变化,设计时应留有变更的空间。学校存在机制应灵活多变,给予社会力量办学更大的自由,譬如学制、办学形式、学程、内容、目标等,鼓励他们办出特色,满足社会多变多元的需求,弥补传统国有教育不灵活、无力顾及全面的缺陷,给大众提供更精致的教育服务。民办教育与国办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应有更灵活的衔接与沟通机制,满足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分流与交流,确保学生任何时候都能享受优质合宜的教育。各种类型学校管理教学内容职责应有区隔,避免同质化。尽快取缔配合应试的各种民办教育,加强非国有学校的监督与适时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把严准入关,资质不合、质量不高的坚决关停并做好善后工作。
  5.各种教育问题及建议的上通下达,应有专门机构负责。由这些机构负责了解监控各类学校实态,帮忙解决各类学校办学遇到的各类问题,必要时帮忙协调相关部门,甚至负责学校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事务。改变目前各学校、各社会组织、各研究机构、各教育推进机构重理论引导与研究,轻视学校教育实际,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与保障。
  6.政府应真正把教育当作社会事业来抓,立足未来、造福国家。摒弃一味把教育产业化,过多追求经济利益,把教育当作负担,追求规模效益,一味做大求多,重数量不要质量的做法。这方面中央政府应负起对地方政府引导、监督、节制的责任。
  中国的现代化成败取决于教育的管理与现代化水平。综上所述,教育行政机关应以更符合规律的方式、更恰当有效的方式管理教育,教育行政应适当合理化,不再那么强势,还教育更多独立性,这才是教育发展的福音,基础教育的未来也因此可期!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行政专权:教育单一化的渊薮[N]南方周末,2013—02—09.
  [2]贾馥茗教授教育基金会.教育名家论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4.
  [4]林丹.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上一篇:新闻媒体报道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关联

下一篇:基于学院治理结构的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