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导学式教学法运用于语言学教学的实例解读

发布时间:2015-08-24 14:42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在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导”是指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逐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会学”“怎么学”“终身学习”的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语言学这门课程中的“发音器官”这一知识点的授课来对导学式教学法进行实例解析。
  1 导入课程
  同学们,学习一门语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过好发音关,如果发音不准确,无法让对方听懂你的话。交际就无法顺利地进行,所以发音是学好一门语言的第一步。那么同学们的发音关过了吗?
  下面就请两名同学跟读两组俄语字母,一组是与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相似的字母,一组是汉语字母拼音中没有相似的发音而且发音比较难的字母。
  解析:个别学生必然不会发个别字母的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才能解决。
  观察俄语字母和汉语字母发音的视频,让学生讨论总结发音是否需要发音器官各部分协同动作而产生。
  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情况,语音是发音器官各部分协同动作产生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发音,特别是本民族的语言中没有而且比较难发的音,最有效的办法是确定每个音在发出的时候有哪些部分的器官参加,它们如何协同动作,也就是定出每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弄清发音器官的构造。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学好第二语言的发音,必须弄清楚发音器官的构造,学好发音器官的构造至关重要,导入正课。
  2 讲解知识
  2.1 通过动画直观的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理解乐器发音的三大装置,导入与乐器的发音装置非常相似的人类发音器官的装置。
  2.2 分别从三个方面讲解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及其功能
  2.2.1 肺:
  肺位于人体的胸腔,有左右两叶,可以缩小或扩大。肺部收缩时,里面的空气经过气管、喉头、咽腔向口腔或鼻腔外面流出,这就是呼气;肺部扩大时,空气从外边流入,这就是吸气。我们说话多利用呼气,非洲有些语言还利用吸气发音。
  解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肺通过吸气和呼气来产生动力使发音器官发声。
  2.2.2 喉头和声带:
  喉头由软骨构成,呈圆筒形,下接气管,上通咽腔。喉头的外表是喉结,当中有一对声带。声带是两片很小的薄膜,长度只有13—14毫米,前后两端粘附在软骨上,中间的通路叫声门。
  2.2.3 口腔、鼻腔、咽腔:
  口腔由上腭和下腭两部分构成。附在上腭的有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齿龈是上腭前端凸出的部分。硬腭是上腭靠前凹进去的部分。软腭是上腭靠后的软的部分,它和与它连接的小舌能够上下移动。由咽腔往上有两条路:一条通到口腔,一条通到鼻腔。起调节作用的是软腭(连同小舌)。软腭下垂,打开通鼻腔的通道,堵住通口腔的通道。如果软腭往上拾起,抵住喉壁,通鼻腔的路就被阻塞,气流只能从口腔出来。咽腔是人类特有的。
  解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小舌在发口音、鼻音和口鼻音时的特殊功能,并对小舌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咽腔在喉头上面,是口腔、鼻腔和食道会合的地方。咽腔和喉头之间有一块软骨叫会厌软骨,呼吸或说话的时候,它就打开,让空气自由出入,吃东西的时候,它就关上,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让食物进入食道。
  解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会厌软骨的特殊功能,并对它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内容转换提示:发音器官有没有区别呢?它们都能活动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发音器官能否活动来进行分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发音器官的分类
  2.3 主动发音器官与被动发音器官
  解析:通过动画演示,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发音器官能否活动的情况,让他们总结归纳出这两类发音器官,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在人类的各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头、软腭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贯穿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导学式,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讨论、分析和总结,而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来的知识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要记得牢,管得久。

上一篇:基于ARIMA与FSEM视角的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策

下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几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