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和发展的几

发布时间:2015-08-26 13:5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充裕的物质财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超过所能承受的极限状态时,就转变成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能够积极、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处理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心理保持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
  一、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特殊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资料显示,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一)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挫折问题
  大学的生活环境不同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变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生活,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区。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大学以前他们生活上由父母悉心照顾,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大学以后日常生活需要自理,这对于那些习惯了依赖家庭和父母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别的同学可以轻松应对的生活问题,对他们却是个难题,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和挫折心理。另一个方面,有些学生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的过于理想化,认为大学是个完全自由的世界,可以毫无束缚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他们又不愿意接受现实,因而产生极度的失落感,这导致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学习上产生的心理困扰问题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时期无论是学习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学时期学习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学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中学的课程仅有少数几门,而大学里需要学习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知识量相对较大;中学的学习基本上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而大学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的大学生刚入学时还保持这高中学习的“惯性”,课本知识等着老师去讲解,老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结果由于自己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很多知识被落下,造成后期学习困难,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大学里身边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语言、习俗、生活习惯难免会存在差异。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看待这些差异,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合理的,而别人做的都是不合理的,逐渐与周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自己也由于不能融入到周围同学当中,逐渐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在大学这样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如果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同学,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危机,这样会引起心理失衡,引发心理问题。
  (四)人生规划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心理
  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以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以后,发现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感觉大学生活空虚、无聊,这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大学生往往都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考上大学,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有的同学觉得考上大学后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完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中学时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到了大学总该好好“玩玩”了,于是再也没有了努力的动力。其实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尽早的规划未来,以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可是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不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没有了目标,没有了方向,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这样日复一日,面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逐渐产生了焦虑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院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曾经令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的心理咨询,慢慢的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发展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及时排解内心矛盾与冲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及时解开心结,尽快适应外界环境。此外学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干预,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科教学之中
  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离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相互沟通和互帮互助,进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通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式多样的文体和学术活动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挥个性,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专注于传授知识,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知识内在的吸引力,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避免因学习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
  (三)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未来保持信心和希望,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容易使有些学生迷失自我。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慢慢的失去了目标,荒废了学业。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心理失衡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是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措施。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归类,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从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J].中国体育科技, 2010,46(3).
  [2] 乔玲,王学.心理健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4] 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4).
  [5] 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2011,25(7).
  [6] 祁珍华,陈瑨,江虹,张红静.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健康,2012,26(4).
  作者简介:王耿华(1984.07- ),男,河南周口人,助教,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工作。

上一篇: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的创新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