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题教学常见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所反映的父母之爱,让人感动,也引人思考。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以及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内容的分析、作品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思品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时,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从中获取思想、情感、道德、文化信息,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并从中内化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能力。一句话,阅读教学要做到“得意”又“得言”。所以,笔者以为,理解感悟课文所反映的两种不同方式的父母爱是教学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细读文本会发现: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本课是这一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结合学段目标、单元主题、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等因素,这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的目标应定为: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学习运用提示语写好人物对话。
一、细读文本,感受爱的力量
从题目入手,读题,体会“极”和“透”,读出对比语气。在对比体会读中引发孩子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同时,利用阅读首次印象,整体感知课文,质疑问难,为教师“以学定教”奠定基础。接下来,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①面对父母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巴迪的反应如何?②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评价的?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他有了怎样的理解?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巴迪的心情,深刻地体会当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巴迪的影响,体会课文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并指导学生练习说话,学习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从而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1. 重点研读语句: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引导学生从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以及两个感叹号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2. 换位体验:听着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扬,巴迪心情怎样?他是怎么想怎么做呢?
3. 感受心情变化: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用一个词形容巴迪此刻的心情。
②朗读感受三个时间词递进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言语表达效果。
③文中描写巴迪心情的句子还有哪些,画出来后读一读,体会巴迪当时的感受。
4. 学习课文写法,进行练说。
出示练习:
①看到父亲给我的批语,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②一听到我的第一篇作文发表的好消息后,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
③拿着不及格的卷子,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④等了半天,他也不来,我?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提示,想想人物的心情会怎样,会有什么样的神情、动作、语言。
(生发言略)
解决第二个问题是这节课理解上的重难点。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找到“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等内容体会到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接着可运用“质疑法”来学习其他理解或不理解的语句。如对“灵感”“源泉”“两股风”“生活的小船”等词语,就通过质疑、交流来理解。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完全一致,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正是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努力进取,把握住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二、抓课文“空白点”,学写人物对话
本课人物对话颇多,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是文章表达上的一大特色。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即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父母还会争吵什么呢?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写一个对话场景,灵活运用提示语。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达父母之爱的呢?
生:语言描写。(师板书:语言)
师:我们再来看刚才父母的这些对话,作者在写对话场面的时候,也是匠心独运,看一看这些内容,(指向课件)你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吗?
生:作者在写人物的对话时加上了人物的神态、动作。
师:这叫“提示语”,它提示了人物说话时候的动作、神态、态度、语气等这样的细节。同学们再看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有发现吗?
生:说话人分别在话的前面、后面和中间。
生:表示说的意思的词后面,标点不一样。
师:你们真的很会观察。变化说话人的位置可以突出对话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形式富有变化,读者读起来也会更感到新鲜。对于作者安排人物对话的形式,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对话各成一段。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一看就知道是谁说的,非常清晰。
师:面对父母激烈的争吵,小巴迪委屈极了。(出示课件——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生齐读)
师: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想一想,他们还会争吵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用一两组对话接着写父母继续争吵的故事,想象父母继续争吵的场面,把它变成美丽的文字。写的时候注意用上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写法(出示课件):1. 每个人的话独立成段;2. 提示语的位置、标点符号要有变化;3. 提示语主要是描写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
(学生练笔后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点,重点放在提示语的正确运用上)
这样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在想象、换位体验中,引领孩子进一步走进文本,揣摩文本语言,于对话交流过程中,领悟父母对巴迪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所包含的爱,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而通过小练笔,又实现了习得语言和内化表达方法之目标,做到“得意”又“得言”,比较好地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1. 课堂延伸。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形式:鼓励表扬和严厉批评。你有同样的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先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在全班交流。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互相启发、活跃思维、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 课外延伸。(1)利用你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向他们谈一谈你渴望得到的那种爱。使他们改变对你的教育方法。(2)让你的父母今晚也来写一写他们读这篇文章的体会。若能相互交流你们的体会就更好。(3)推荐美文:《父爱,在拐弯处》《爱的教育》。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这样学生就走出文 以下呈现的是实验版北师大版四上第70页第四题,我们借此来谈谈开放题训练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例题如下)。
我们看第(4)题:“根据上述表格,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这是教材编者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在教学此题时,笔者发现了学生易犯的一些毛病。
一、脱离生活实际,漫无边际
【教学片段】
生1:如果学校用1亿元购买《动画故事》,估计可以买多少本?
生2:估计这个新华书店一个月的营业额会达到7000万元吗?
生3:每名小朋友买60本《儿童漫画》,这所学校一共买了多少本?
【诊断与对策】
这些问题脱离了生活实际,属于胡编乱造的类型。但教师却不能简单地批评学生不动脑筋,不可以打击他们参与操作的积极性,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与提出问题时须符合生活实际,不能不经思考便信口开河。此外,教师在生活中、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
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段】
生4:小红买2本《儿童漫画》,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5:小华买5本《数学故事》,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6:李老师买50本《动画故事》,一共花了多少钱?
【诊断与对策】
当第一名学生提出了“小红买2本《儿童漫画》,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后。马上,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第一位学生的问题大同小异。为了能听到别人的想法,这些学生往往喜欢后发言,然后按别人的发言提出相似的问题。这样并没有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为了避免他们跟风,并避免打击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事先声明:所提的问题必须体现自己的思想,不能提和别人差不多的问题。大家要发展自己的思维,并且让这部分学生先思考,再写出来。
三、另起炉灶,脱离教师与教材提供的素材
【教学片段】
生7:如果900元都买羽毛球拍,最多能买多少个?
生8:买4个足球需要多少钱?
生9:老师带了200元钱,买10个皮球够吗?
【诊断与对策】
仅仅看到“你还有哪些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句子,有些学生就随口提出问题。学生们或许是为了避免与别的同学想到一起,编题的时候顾此失彼了。这样的学生要么是性情急躁,没有细心审题;要么基础较差,为完成任务瞎编乱造;要么思维不够缜密,导致错误。教师可以事先要求性格急躁和出现疏漏的同学先缓一缓,认真审题,细心检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放低要求,让他们先听别人发言,再思考提出问题。
四、无价值的问题
【教学片段】
生10:《学科学》这本书的单价是多少?
生11:买一本《儿童漫画》需要多少钱?
生12:一天中销售《儿童漫画》的营业额是多少?
【诊断与对策】
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价值不大、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遇到这样对思维发展没有太大意义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这些问题能从表中一眼看出,一般不作为问题提出,可以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
五、基础薄弱,无从入手
学生要么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要么东张西望,一心只想抄袭他人的想法。
【诊断与对策】
这些学生无疑是基础薄弱,无法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从四则运算的意义入手,让他们掌握基本句型。如此,既能弥补其知识缺陷,又可发展其数学思维。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把握意义→抓住关键词→套用句型”。提出数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用加法意义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一共。
例句:《儿童漫画》和《数学故事》各买一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2. 用减法意义解决的问题。
(1)关键词:还剩。
例句:小芳有50元,买了一本《动
画故事》,她还剩多少钱?
(2)关键词:比……多(少)……
例句1:这一天《动画故事》的营业额比《学科学》多多少钱?
例句2:一本《学科学》比一本《动画故事》便宜多少钱?
3. 用乘法意义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一共。
例句:小华买三本《儿童漫画》,一共花了多少钱?
4. 用除法意义解决的问题。
(1)意义:平均分
关键词:平均。
例句:《儿童漫画》和《动画故事》各买一本,平均每本花了多少钱?
(2)意义:包含分。
关键词:每(一)。
例句:每本《儿童漫画》12元,一共卖了192元,这一天卖了多少本《儿童漫画》?
(3)关键词:是……倍。
例句:一本《动画故事》的价钱大约是一本《儿童漫画》的多少倍?
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判明原因,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素养和解题策略”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合理选择、巧妙搭配”的数学活动,获得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思维。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烈军属子弟小学)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又让家长懂得了教育孩子的哲理。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