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和方式

发布时间:2015-08-27 13:5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这一教育发展的潮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载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能力。教师具备传授知识、教导和解答问题的职责,所以,教师对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就懂得如何教导学生去培养创新能力,知道运用什么方法激励学生去创新。其次教师要时常更新高中生物教育知识,保证教育方法的创新,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第三是在课堂中教师应和学生多进行互动,缓解课堂枯燥气氛,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有乐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高中生物属于动手能力极强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动手操作,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二、加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动手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通过生物实验,把生物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能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实验的应用,在课堂中尽量使用实验上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时可以把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了解步骤,懂得老师如何进行操作。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师准备实验用具显微镜、青蛙肢体,显微镜片等,把教学内容、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实验目的是探讨青蛙体内的细胞组织,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部分女生不敢面对青蛙,会觉得恶心、反胃,教师要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只有大胆面对才能了解到高中生物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实验室进行实验,针对研究青蛙细胞组织进行分析探讨,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总结。例如通过细胞组织区分脊蛙与青蛙的区别,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两组青蛙细胞的区别,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开始先观察脊蛙的细胞,用牙签拨动脊蛙是否存在变换,有无不良反应,是否存在成长分裂的状况。然后再观察青蛙的细胞组织,并把两者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实验过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去总结分析两组细胞的对比结果,并提问学生从中除了发现细胞的分析、生成还发现什么?通过向学生抛出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生物教学理论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要做好备课准备,把生物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要点划分出来。经过认真备课划分课本内容,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生物知识,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在进行生物理论知识教导时,要通过理论教导学生如何巩固知识,去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可以用记重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理论知识。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本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题目中寻找重点,首先找出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画出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概念,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等。针对这些重点进行划分,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其次是怎样让学生把生物知识记牢。如何记牢知识,有的学生提出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有的学生说兴趣记忆法等。教师可教导学生用重点学习法去记牢生物知识,课后布置学生复习课堂知识,把生物课所学的进行排序、整理、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学习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指标说明要培养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探索,发现自然生物,了解生物课本所没有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下注重科学创新,探索科学奥秘,了解生物真相在教学中比较重要。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索,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自去感受了解探索的奥秘,从中领悟生物科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备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向科学探索出发,提问时考虑问题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带动生物课堂氛围。例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个章节,抛出问题:细胞是如何进行分化、癌变和衰老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索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过程。通过显微镜观察青蛙细胞分化过程,首先把青蛙肌肉组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出现分化现象。其次把青蛙组织与其他动物组织进行混合,观察是否有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了解细胞的发展过程,获得科学的研究结果。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结果,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在课后,教师还要向学生布置探索性题目,而且题目要具备科学性。例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运用课后时间去讨论,通过学习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江苏省海门市麒麟中学)

上一篇:在品味语言中学习言语的发展

下一篇:关注文本,夯实“语用”基础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