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的成因和相关策略
本文选自《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回顾我国石油进口的演变历程,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起,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风险逐步增大。1993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仅6.7%, 这一指标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增长,在2004年上升至48%,其中原油依存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度从1.2%上升到41%。石油对外依存度衡量一国石油净进口占该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依据国际能源安全标准,对外依存度大于50%属于危险,而我国在2009年就已达到51.3%,这也宣告了我国已正式进入石油“危险”期。IEA预测中国在2020年GDP与2000年相比翻2番的条件下,石油的需求缺口可能是2.5-3亿吨,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使得我国以石油能源供应为主安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中国石油市场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石油进口量与价格同时增长
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除1998年和2000年石油进口量与同期相比有所回落,其它所有年份均是只涨不跌,石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逐步加深。除此之外,我国石油对外贸易还呈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石油进口量与价格同时增长,当国际油价暴涨时,我国当年的石油进口量也呈快速增长态势。1998年欧洲布伦特石油价格以9.55美元/桶创下了12年来的石油最低价,而当年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比同期下降了22.9%;2000年受“9.11”恐怖事件的影响,石油单价突破18美元/桶,而此时我国选择减少库存使2000年全年的石油进口量下降。从2001年起,虽然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但我国每年的石油进口量仍然逐步扩大,2001年石油进口量同比上涨31.29%,2004年同比上涨34.68%并且首次突破了亿吨大关。回顾过往几十年的石油贸易,我国石油的进口违背了价格与销量成反向的国际惯常,在价格暴涨的时候反倒大量进口原油,这无疑加深了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隐患,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石油进口体系应变能力弱的问题。
(二)石油进口中缺少贸易话语权
2013年9月,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但这并没有改善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弱势地位,我国仍然处于话语权缺失的状态。目前,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美国一直牢牢控制着石油价格超过50%的话语权,紧随其后的是其他西方国家和像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而我国一直处于国际石油价格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愈演愈烈的“亚洲溢价”问题也在不断吞噬我国石油的进口利益,有研究表明,亚洲主要的石油消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费国从中东进口石油时比其他国家每桶要高出约1美元,因此2005年我国向中东石油国家多支付4亿多美元。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际石油定价是以石油期货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而我国的金融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建立全球的石油金融交易平台还有很多障碍,这使得石油市场发展受到阻碍,石油价格体系也迟迟未能完善。
(三)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区域分布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的30多个国家,包括南美、拉美、中亚、东亚以及俄罗斯远东等地区,其中约50%的石油进口来源于中东地区。2010年,我国从排名前十的国家(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等)进口的石油量达到了中国全年石油进口总量的80%,从沙特阿拉伯以及安哥拉的石油进口量达到当年石油总量的五分之一。根据美国能源部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每天不得不从中东进口11690万桶石油,约占中国石油需求的60%。但中国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东南亚国家的依赖并不会长久下去,因为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能长久向我国输送石油,1993-2000年整个东南亚地区增加的石油探明储量大约是330亿桶(47亿吨),仅能维持亚太地区三年的消费需求。
(四)石油进口的运输通道隐患
中国石油进口的海外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三块区域: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其中90%以上依靠海洋运输,并且几乎全部需要租用外国的油轮来承运,“国油国运”仅占海上石油运输的10%左右。其中,80%以上通过马六甲海峡航道运输,沿线数个国家的政局变动、恐怖事件、军事干涉等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中断我国的石油供应线,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海盗袭击事件都发生在马六甲海峡及其附近海域。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由于现在我国整个石油进口体系还有待完善,短时间内并不能有效保证各个航道的石油安全,一旦出现政治风险,难保沿线的国家不会选择封闭运输通道,同时由于该路线还受制于印度海军和美国海军的威慑,所以我国的石油进口运输工作还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二、中国石油市场进口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一)资源匮乏首当其冲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石油资源的匮乏是导致我国大量进口石油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储能呈现“富煤、少气、缺油”的结构,已经探明的能源中,煤炭超过1000亿吨,而石油资源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1位。截止2007年初,我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0.43亿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8%,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从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来看,我国石油储备约为30天,与美国、德国和日本120天以上的情况有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的体系也落后于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用于存储成品油和原油的储罐多数只能应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
(二)“僧多粥少”,国内供给和需求不能匹配
石油是现代产业的血液,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石油业作为基础,国内的高需求使得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1990-2000年我国原油年均生产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69%左右,而同期我国原油需求增长量却在7%左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使得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同时,由于发展进程的加快,这段时间内对于石油的需求增长具有不可抑制性。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全球人均GDP的20%,但是人均能源消耗却是全球人均能源消耗的60%,这种入不敷出的资源消耗只能通过进口来弥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有关研
究表明,2020年,国内石油产量预计为1.8亿吨,而需求预计为4.5亿吨,巨大的需求缺口迫使有关部门从外国进口石油,届时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60%,2030年将会超过70%。
(三)石油利用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石油能源消耗巨大,每创造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一般水平的3到4倍,“石油消费大国”的称号后面是利用效率低和不合理的技术缺陷。199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强度是美国的2.4倍,英国的3.7倍,日本的4.5倍,在这之后的十几年中,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改善石油的使用技术,但效果仍然不是十分乐观。到 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仍然为美国的2.2倍,英国的3.7倍,日本的3.8倍,石油利用度低的限制使石油进口量增长速度难以放缓。不仅如此,我国在开发自身油田资源时效率也比较低,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采储量需要上升2亿多吨才能同等配比。
(四)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人们的生活与石油资源密不可分,过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国内石油需求难以下降。有关部门预测,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数将会达到15-16亿,城市人口数将会上升至65%左右,那时对于石油的需求将会进一步的增大,必将导致石油进口数量急速上升。另一方面,人均GDP越高,与之相关的能源消耗量必然上涨。1986年我国居民人均年生活耗油为1.1千克,到1994年人均耗油则上涨到3.2千克。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今后十几年内我国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第二产业仍然处于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石油作为支柱产业将是日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我国人均生活石油消耗水平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五)未来石油勘探难度大
我国石油资源禀赋条件差,陆上石油资源的35.8%分布在难以开采的地理环境中,56%深埋在2000-3500米之间,尤其是西部石油资源大多深埋于地下3500米。石油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占比重较高,分别占陆上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资源量的16.4%,占海上资源量的 33.3%,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大多是难以动用的资源。在已开发的油田中,大庆、辽河、胜利等主要油田均已进入中老期,已有的石油资源开采已经逐步饱和,想要在已有的资源上做文章可谓是不太实际的。专家认为,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石油开采的理想选择,而我国的海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海地区,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开采难度较大,不确定因素也较多。
三、中国石油产业安全发展的思考
(一)进口渠道多元化,规避石油供应风险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比如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采取分散化进口方式来建立多渠道的石油供应体系,从而降低了整体的进口风险。对于我国自身来说,首先应该加大对非洲、南美等新石油市场的开发利用程度并且逐步降低中东石油进口的比例,以避免石油来源地的单一化,在推进进口原油贸易方式多样化的同时掌握主动权;其次,我国可以将现货采购与长期合同的订购方式相结合,提前锁定石油供应的风险;最后,我国要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运输系统,应尽快建立一支有足够运力的油轮队伍。
(二)利用良好外交关系减少石油来源的不稳定性
由于亚太市场石油地区的持续供应不足,在今后的10-20年内,中国将同日本、韩国和东盟多数国家一样,仍然会选择中东作为最大的石油供应国,然而中东地区又是政治最不稳定的地区,经常受到战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为了减弱来源的不稳定性,我国应充分利用经贸政治优势为石油贸易铺路,最近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表示,欢迎中国的投资,拟增加原油产量,向中国出口原油。包括中东国家在内,我们要与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外交关系,这不仅可以拓展石油投资,以较低成本收购石油,还可以降低进口地集中带来的风险。
(三)适当控制国内需求
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富裕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主要依靠进口能源支持国家发展,石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增长速度需要控制,以避免国际石油供应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大震荡。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耗以年均6-7%左右的速度增长,而生产增长率仅为2.9%,想要消除这中间的差距,较之需找更广阔的供应市场,更实际的做法是控制国内石油需求增长,管理石油供应。从最近的情况来看,高油价仍然是影响国内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为了适当消减国内需求,我国可以通过增收石油消费税作为杠杆,一方面,以价格调控石油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等政策调节,间接鼓励企业发展节能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降低对石油的需求。
(四)积极参与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有影响力的国际石油集团
要掌握石油进口的主动权,可以把石油进口与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利用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原油资源,通过内地金融支持来大幅度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其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虽然石油进口量占到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6%,但价格形成机制中的话语权却只有不到0.1%,这提醒中国企业一定要积极参参与资源品长期合同定价谈判,利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提前锁定成本和石油供应量,否则面对国际油价的大起大落只能束手无策。不仅如此,还要加快建立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贸易集团,完善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影响国际定价,只用当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更大影响力时,才能使对外依存高的风险降低。
(五)发展替代能源
石油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所以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油供给的问题,还要从推广清洁能源角度出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专家指出, 21世纪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其他替代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由目前不到10%上升到30%,这也给我国未来的石油进口贸易指明了方向:减小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能就石油抓石油,还要结合我国的自身特点,加大风能、水能天然气、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的开发。通过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兴能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应体系,特别是要利用可得资源或盈余资源对稀缺资源进行替代,增加能源结构多样性以减少石油依赖。在未来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的情况下,对于非常规石油和新能源的研究和利用也应该尽早列入我国资源发展战略。
下一篇: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有效融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