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概论》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引言
企业战略概论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战略问题很少有标准答案,一个组织要想成功,首先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的战略管理模式,回答和解决好这个环境和条件提出的挑战;其次,成功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成功的模式,在改变了的环境和条件下不一定能继续获得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战略管理理论、案例分析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掌握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籍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现有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资源落后,选用合适的案例难度大
目前市场上虽有一些案例教材,但要么是事例汇编,要么是经验论证,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注重定性研究,忽视定量分析;国外案例很多,国内案例很少;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这些客观条件造成案例的选择、整理难度加大。
(二) 基础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投入缺乏
战略概论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教师和学生为顺利进行案例教与学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现有的战略概论案例教学中除个别学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外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教学经费上投入少。据美国的资料,编写一篇综合案例从选题、调研到定稿,成本约为2500美元,而通常四五篇中才能选出一篇有使用价值的好案例,这样算来一篇综合案例的费用高达10000美元,而一篇案例一般只能使用两三次,在中国,这样的投入是特别高的。[1]
(三)教学环节设问形式化
调查表明,不少案例教学之所以效果不显著,是因为教师并未从方法、内容体系上进行根本性变革,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补充和说明,“新瓶装旧酒”作表面文章,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还有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研究不透彻,准备不充分,组织不严密,致使课堂讨论要么冷场、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教师严格控制讨论过程,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相当部分的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的问题。学生原本一直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突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学生既缺乏心理准备,又缺少必要的知识技能,以至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此时,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加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撞击和矛盾,导致教学的失败。
三、改进战略概论案例教学的建议
(一)选用恰当的战略管理案例
在现有的条件下,案例可以从以下的途径获得: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搜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获取案例;学校所在地的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案例,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等案例。实际的案例往往不能直接作为教学案例,它需要有合适的设问、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进行编写、整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把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包含在案例之中。故教师选取案例时应特别注意:(1)案例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案例的信息容量要相对大。如果内容未加整理,过于杂乱,教学目的难以明确,教学思想难以贯穿始终,学生在案例分析时也难以选择适当的分析模型;如果内容单一,一般只能用于教师在课堂上说明一个知识点,而不宜作为案例教学。从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案例来看,案例容量以1—2万字为宜。(2)一般没有唯一或固定的答案。在编写和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对信息只能客观描述,而不要加太多的个人判断和引导,如果在案例分析课中出现众口一词,结论千篇一律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是案例教学的成功,相反,说得严重一些,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组织的失误。因为教学活动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创而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恰恰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3)具有角色的对抗性。在企业战略概论案例教学中常常会被一些称为“没有责任的决策”所困惑,因为案例教学中的决策是不付诸行动的,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决策习惯,不免会影响以后的工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角色对抗性的设计,通过角色对抗性来加强方案的“软约束”,既可以提高案例分析的质量,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优化教学条件,发展师资
应积极筹建综合性、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有条件的高校可单独筹建;条件不足的高校可与相邻单位按照共筹建同受益的原则,共同筹建,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引进资金,筹建现代化实验教学城,实行产业化经营。同时注意发展师资。教师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案例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
(三)深化案例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组织
1.预读案例
集体讨论、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企业战略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话可说,有深度地分析问题,可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和作相关的准备,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准备。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都可以采用,它的特点是不拘人数,自由灵活。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课堂讨论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多角度发散思维。先不论对错,只要有观点、有看法就可以表达出来,倡导辩论、批评和争论。同时,在讨论、辩
论等过程中引导学生尽量融入情景中以“当事人”的责任感看待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在整个课堂讨论中要善于引导,在把主角让给学生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配角作用,对学生发言予以提示、发问,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顺利进行,讨论的课堂气氛力求越活跃越好。教师应积极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尽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争论,以促进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3.点评报告
在课堂讨论中,案例的解决不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对案例问题的解决应当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供选方案进行优劣评估,老师对案例不能进行简单的对与错判断。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报告,教师则通过阅读报告来组织点评和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受到启发,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成绩考核
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因此考核时不能按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检查评定其成绩。因此,在尽量使学生发言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案例分析方案的提出,到案例分析手段的采用,到有创新的思维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在其分数评判结构中,有新意的方案和别具一格的案例分析方法应占有较大的比例。
(四)不断建立和完善教与学互动机制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案例分析即成功了一半。故可从三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个人激励。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常常要花费大量的心智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结论或独到的见解,最好的激励方式就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说,展现自己是每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在案例分析课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启发,学生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励,在行动上将给案例分析以极大的配合与支持,从而推动案例教学课的有效、有序进行。
(2)团队激励。以案例小组为单位,明确组长职责,对组员进行适当的分工,效果要常比以个人为单位好得多。因为,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很可能是一个工作团队,学会接受别人好的建议和思想,也要学会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和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二是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启发,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三是可在团队内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对抗,有利于提高案例分析的质量。
(3)成绩激励。教师不能忽略成绩激励这一环节。成绩要客观,要准确,要全面。考虑的主要方面是:课堂表现、分析报告、团队组织等。
2.教师自己正确定位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者、协调者的地位,这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要防止两个问题:
(1)防止教师的缺位。教师缺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案例没有选择,随意性较强,结果是案例不适用,不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特别是对新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及时引进课堂;二是教师只布置案例分析,不公开组织评讲,让学生交一篇报告就结束案例课,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三是教师对案例不熟悉,组织讲评时不加以正确引导,课堂效果不佳;四是教师没有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MODEL”,[2]学生分析问题时难以集中,分析完后没有收获;五是对学生不组织,每人都是“单帮”,案例分析的目的没有达到。
(2)防止教师的越位。教师越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在案例分析课中唱主角,忽视学生的反映,学生受“冷落”,经学生自己努力写出的分析报告“难见天日”;二是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分析的所谓标准答案,而这一标准答案实际上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会引起学生的许多质疑。
[参考文献]
[1]李时椿.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障碍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