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流行的机制与发展的前景分析和探讨
毫无疑问,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中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学,而网络、手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学从当初的“星星之火”演变为今天的燎原之势,以亿万读者争相阅读和互动参与的文学事实,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谱系需要正视的力量。而且,由于网络小说的盛行也造成了一种“网络小说瘾”的形成。这种负面问题是值得规避,但这也从反面看出网络对受众培育的强力塑造力。
一、网络小说兴起与网络技术的双向互动
以网络媒介为消费载体,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阅读群体的心理空间。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有着从众心理,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物质丰富与个体欲求,社会压力与自我实现的悖论,也往往使人们精神世界受到压抑,而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精神释放空间,精彩奇幻的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感官获得新奇体验,情感得以宣泄,精神获得自我满足。
举例而言,网络小说的阅读成为青年的文化消费热点。如《鬼吹灯》、《死亡天使》等新奇网络小说,极大地满足了人所共有的猎奇心理,而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令人产生很强角色代入感,使他们在现实的局促与压迫中情感得到释放与发泄。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同时,在架空的背景下,把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情感引入,勾勒出或华丽或曲折的的人生和爱情,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本能替代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而且,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也是“意淫”的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小说的强势崛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小说市场的混乱及无序,而且,网络小说巨大的市场潜力及正在盈利的事实,也在迫使更为合理的营销平台、传播平台的建立,这对于网络小说的规范及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网络小说的流行起到极大的刺激作用。
网络小说热也使各大网站不断研发新的阅读工具,使网络小说更为方便的被阅读者所接受。如凤凰网的阅读工具、QQ阅读等等。而这些新式的阅读工具成为了推动网络小说流行的新动力。网络小说的发,也推动了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与技术的相互交织也将网络小说推向了发展的高潮。
因此,麦克卢汉强调媒介的影响和媒介的塑造力,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论断,认为媒介对传递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从这一角度讲,互联网构成的媒介环境,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纸媒时代的言说方式,而文学数字化作为一种成为媒介资本的大势所趋,势必由于新媒介自身的进步性而构成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然,是否能利用媒介繁荣自身的探讨也为文学理论和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也是网络文学之为文学的意义所在。
二、多重突围:技术改造之下创作结构与制度规约的打破
网络玄幻小说在构像方面极大地超脱了现实,以其新奇、搞怪、荒诞、诡谲,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变化万千的幻想世界,该审美特征与阅读者深层的审美心理遇合,开拓了强大的新视野,形成了超乎寻常的审美效果。这些现实因子,所带给网络小说的结果是,技术力量被不断渗透创作结构,而以往的制度规约也被不断打破,网络小说以各种形式脱离政治力量的束缚,成为更为自由的创作主体。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打开了网络小说题材的新世界。网络小说的题材更为元化。题材风格多元化、边缘化,丰富的想像及无边界的叙事方式。他们可以没有政治因素的束缚,可以信马由缰,放笔写去,因此,这也也将网络小说定义的模糊使其创作束缚减至最小,让网络小说可以融合多种文类和题材,传统剑侠文化、武侠小说、西方奇幻小说、日本幻象类小说、黄易小说、港台及日本漫画、电子与电脑游戏各种文化形态交融到其中,这种庞杂让玄幻呈现了多元化的风格。
二是作者结构偏向年轻化。首先是创作主体的低龄化与写作的青春化。当前玄幻小说的创作者大都相当年轻,这与传统写作需要极深的人生体验和写作积累有很大区别。年轻作者的思想更为激进,更能接受新鲜事物,更有想像力。而且,他们不需要积累多年的名气,只要他们愿意去写,就可以凭着一枝笔、一台电脑,就能开始他们网络小说的写作。尤其是70至80年代的这一批青春写手,从小接受了日本、欧美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影响,能用更感官的方式表达对现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拟的看法,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神话、传说中的幻象。
三是制度规约束缚的无限放小。因为受制于当前的种种环境因素,传统的创造模式无法打破各种制度的规约,政治性的主题、评批的角度与力度都需要拿捏的好,但,再考虑到出版审查、市场销量等原因,传统小说难以进行形式上、创作上的创新,但是网络小说在技术的带动,可以在制度上很少有创作主题的限制,一旦写作得不到理想的点击量,就会进行调整,甚至停下去创作另外的作品。而且,在出版制度上,网络小说可以不断更新主题,将现实社会可能被管控的,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几乎没有禁区,因为,他们只要换一个叙事背景,一切主题都是可行的。这也开放了网络小说的市场与自由度。
总的来说,网络小说的盛行,其根源在于技术逻辑与制约逻辑双重解压后的必然结果。这不仅带来了网络小说结构的转变,也造成了制度的不断更新。而在这个主要逻辑之下,各种原因都成为了推动网络小说前行的必要动力。
三、网络文学产业化及其悖论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繁荣,资本介入是必然的走向,正如2002年,非盈利文学网站榕树下被转手卖给贝塔斯曼的残酷象征,商业运营对网络文学的插手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也正是新的运营模式的诞生,使网络文学的规模在数字虚拟空间数量惊人,如最具代表性的盛大文学官网,拥有近500亿字的原创文学版权,每天近6000万字的新增量,日平均访问量4亿次,日最高访问量5亿次,注册网民超过4300万,分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旗下有超过93万名写手,而红袖添香网更号称有110万注册写手。产业化经营也在试图打造并集传统文学及其他跨媒体文化的集成商业平台,举办赛事,打造从原创到包装出版的一条龙运营,
邀请传统作家加入并以网络首发形式增加网站吸引力和含金量。可以说文学网站的产业化运营模式所呈现的积极推动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这种文学从数字化虚拟空间中的自由存在走向产业化培植的结果也包括——签约写手的马不停蹄笔耕不辍动辄一日上万字更新的机械化写作,类型化的有意跟风和引导,模糊了大众的需求。大多数故事都有固定的套路来发展情节, 中国武侠小说的行侠模式、复仇模式、争霸模式成为玄幻小说的现成范本,小人物迅速成为英雄,奇遇成为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反映了人性中的弱点, 同时也是商业社会浮躁性的一个反映。但是,这是文化工化的一个明显表现,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网络小说创作也越来越大规模的复制化,更有力于网络小说作者写出大量的作品,有的作者一天能写几万字,一部小说连载数千章,这种快餐制造方式迅速推动了网络小说的野蛮生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小说创作已经步入了明显的模式化局面。如,知名网络小说写作者天蚕土豆,他写的《斗破苍穹》与《武动乾坤》在情节构造、人物性格、事件发展上都具有明显的雷同性,其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网络小说作者的知识贫乏。
随着网络小说类型化的跟风与愈演愈烈,最初建立在阅读者心里需求之上的写作成为一种产业打造出的具有习惯性号召力的产品,正如鲍德里亚论及的商品所具备的符号价值,当某一符号成为人们追求的“品牌”,相应的,事物自身的深度必然岌岌可危,而不断地模拟和仿像的背后其实丧失了自然指涉物提供的意义,所以,类型化网络文学的甚嚣尘上可以说扭曲了文学的应然之意,一大部分网络写手从自由言说走向了媚俗,同时也由于字数与通过在线阅读盈利的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字数越多也越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网络文学也由此充斥着大量空泛雷同的“长篇大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阅读者的心理需求,但论及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其自身依然有着不小的破绽,毕竟,文学不仅仅包括某种精神娱乐性的抚慰,也包括更为深厚的存在,一种对自身的存在不断发现不断拷问并不断震撼的诗性因素,是看到抗争的力量,是寻得精神皈依的感动,而不是在众声喧哗中狂欢后的空洞。然而,当类型化的文本一而再再而三的呈现,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给人们能够带来的是对生活的珍重还是麻木。
而在当代社会中,网络小说不考虑其技术所提供的便捷与与极高的可接触律,其实更因从受众的心理需要而出发,而考虑到读者的身份,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尖的中国的“数字化”一代往往存在于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以上的群体中,而很多的数字化“贫民”往往停留在山寨机,QQ,和网络小说的环境中,但很多“高雅的、上层的”理念和言说常常追逐着“图钉的尖端”,而给予“图钉冒”的则是不分良莠的倾泻而下,虽然有着极多选择,却常常失却规范,但正是这一大批人,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字阅读者,也正是这些人,最需要从廉价的幻想性娱乐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较完善的鉴定与规范的网络文学场域。
文学创作与商业运营的悖论在网络文学所体现的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情境中尤为突出,而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与阅读的划分之中,与传统文学,青春文学并峙之下的网络文学如何规范并进一步寻找民族文化与价值的认同,也是需要不断关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加]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6]张颐武.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