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及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界影响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生态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低碳经济成为舆论的“热词”。虽然低碳经济的出现远马克思逝世之后,但马克思的大量有关生态经济问题的精辟论述已经标志了其生态经济思想的形成,为我们当前研究低碳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述评
1、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二重性理论。一是人的二重性,论述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自然对于人类的生存活动的先在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二是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活动,同时具有生态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是二者的统一。三是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社会生产过程是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共同交织的统一过程。四是商品的二重性。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直接创造,也是人类社会劳动的最终目的,同时蕴含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正是其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高度统一的一个侧影。
其次是全面生产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阐述了全面生产理论,它是将人、社会、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全部生产和再生产理论。区别于动物生产对自然的利用的低层次性,人类所进行的能动的生产是通过某种实践使自然界为自己目的服务的高级形式。而全面生产则是全球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自然生产等多种生产的统一。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全面生产是整个世界的生产活动,超越了生产地和生产人群的局限,正是这一全球相联系的活动使原生自然在人类的改造下更加完美、更加充满生机。
第三是物质变换理论。在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核心,也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内核。作为人类思想史上将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第一人,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队自然界的胜利。对已每一次这一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不断努力。
第四是物质循环理论。物质循环本源于生态领域,马克思将其引入到社会经济领域。物质循环表现为生态循环和社会经济循环两种形式。物质变换和物质循环都是社会有机体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形式,物质变换是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关系,而物质循环就是人类在劳动再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发生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关系,二者统一于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
2、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首先为人类理性认识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引领。一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理性认识生态问题明确了切入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危机尚是冰山一角,他以超越时代的敏锐触觉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模式及其根源、决绝方案等一些列问题展开了卓有见地的系统论述,奠定了我们理性认识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理性认识生态问题提供了方法论。马克思指出“生态危机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和科学问题,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本能结合的集中体现”。又深入地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资本主义本源固有的问题展开研究。这种多学科综合、系统深入考察生态问题的方式是理性认识生态问题的基本工具。三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人类应对和最终解决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指出:“需要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同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需要我们对利润动机所直接催生的不计自然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生产和消费观念进行彻底改造,为人类最终实现以较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生产需要的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描画了路线图。
其次为人类选择生存方式提供了价值导向。生态危机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危机。生态危机正是人类不遵循生态优先规律,无视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而引发的苦果。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自然界、包括人化自然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遵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只有在遵循这些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他揭示了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领域的客观规律,更要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低碳经济就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面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威胁下,对原有的不计后果追求生产和消费的一种扬弃,蕴藏了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价值导向。
第三为人类选择经济模式提供了实践指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的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已初见系统。在马克思的内因论思想中,一再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成就巨大,但是教训也是深刻的。特别是以自然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同时也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后劲,使我国的经济竞争力瓶颈明显。而正是在我国改革开发不断走向深入的实践中,我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关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学说,不仅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创新。胡锦涛同志就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思想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
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阐释,更是引领我国经济模式创新的实践指南。
二、低碳经济的缘起、内涵及要素
1、低碳经济的缘起
“低碳经济”最早源于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从而正式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上。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而国内在正式文件中出现这一专有词汇是在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到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3月中科院发布《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同年9月,胡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标志着低碳经济已经正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它首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面临全球环境和资源退行压力下主动调整自身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旨;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经济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3、低碳经济的要素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首先,低碳能源是核心。低碳能源指的是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他们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次,低碳技术是关键。低碳技术设计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的勘探开发、温室气体减排和捕获埋存等能源技术;再次,低碳产业是载体。经济发展模式是改革的初始出发点也是改革的最终归结点。如何使经济发展既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必须使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加快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排放,从目标上减少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中,低碳能源是核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低碳技术是低碳能源能否创新的关键所在;低碳产业是以低碳能源为动力、以低碳技术为牵引的最终发展目标所在;三者高度统一于人类追求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中。
三、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低碳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单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仅掠夺剥削劳动者还掠夺剥削自然界,导致了人与自然价值规律的背离。而低碳经济的理念是在人类社会收到自然生态施加的“反作用”后对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扬弃。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能源结构的重构,还自然界以生机和活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标。这些思想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批评与校正不谋而合,是对其的继承和发扬。
2、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为低碳经济理论提供了实践指南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提出了人类的劳动过程的物质变换过程的生态思想,也多次对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能力的掠夺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工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深入阐述,这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本源的探讨,更是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矛盾的哲学思索。低碳经济提出的从个人降低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到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再到减少全人类活动队环境的影响,都是马克思“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种体现,是达到“人和自然和解”的重要路径,无一不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实践诠释。
3、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和低碳经济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早有一系列论述。而在创新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模式、践行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理论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关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学说正式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当代我党及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其理论血统。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马克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这一观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思想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思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化、低碳化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我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想,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时代解读,也是对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国式阐述,是以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模式、新路线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和低碳经济理论的最新的时
代践行。从这个角度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体现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而低碳经济又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模式是践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 2012.11.18(01).
[4]张建忠.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野中的我国低碳经济法中问题研究[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