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杭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4 08:57


 
 内容摘要
绿色经济已成为 21 世纪经济发展形态重要命题。本文以经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经济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发展要素、约束条件、发展动力、宏观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杭州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
首先研究了绿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问题。从环境、资源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提出了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内在构成要素的观点;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探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基于对传统经济学经济人的假设,对传统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增长动因进行了剖析,探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和根本动力;着力从绿色经济宏观管理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优化.
从本文提出的理论观点出发,探讨了杭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并对杭州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思路,最后对推进杭州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绿色经济  环境   约束力分析   资源

ABSTRACT
Green economy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environment science, the author in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study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of green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notation, basic features, development factors, binding conditions, development power, micromanagement, the connection green economy .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analyze and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in Hangzhou  Province .
Firstly ,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basic ques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 the resources theory of value's ang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grant part, proposed the environment, the resources are th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rinsic integrant part viewpoints; Bases in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e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analysis, has discussed th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Based on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man's supposition,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pursue profit maximization's growth agent, has discussed the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values and the basic power; Tries from the green economy macroscopic management angle, has discuss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cale and the speed optimization.
Form the theory viewpoint which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development green economy in Hangzhou. And proposes the mentality to the Hangzhou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to advanced the Hangzhou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measure.
KEYWORDS:Green Economy   Environment  Binding force analysis
Resources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的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一、研究内容 2
二、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绿色经济介绍 3
第一节 绿色经济的理解 3
一、对基于西方深绿色思想的绿色经济认识 3
二、对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的认识 4
三、本文的观点 5
第二节  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5
第三节  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7
一、发展要素分析 7
二、发展约束条件分析 8
三、发展动力分析 9
四、宏观管理分析 10
第三章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分析 12
第一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优势 12
第二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思路 14
第四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16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18
第一节  全文总结 18
第二节  展望 18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六大基本问题.人类在工业化生产中,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这种发展模式产生了质疑.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提出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绿色经济发展理论.现在,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发展绿色经济是 21 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20 世纪 60 年代初,人类开始面临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等危机。以《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等著作为代表,人类开始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1972 年 6 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的任务”。1992 年 6 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期望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有效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研究的意义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人口:全市总人口612万,其中市区人口372万,有汉、畲、回、满等民族。区划:辖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滨江、萧山、余杭8个区,富阳、建德、临安3个县级市,桐庐、淳安2个县。市树:香樟市花:桂花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全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5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城市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目前,杭州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精 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向着“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力前进。杭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
我省的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生态省,杭州将在2015年建成生态市,作为阶段性的目标,临安市、西湖区、滨江区将力争在十一五末率先成为国家生态县。杭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无优势可言,但我们的环境治理依然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去年10月杭州是首个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检的城市,连一些海港城市都被“拿”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前几年杭州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水平并不低,一定程度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我们的环境容量,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将管理前倾。
所以在发展绿色经济掀起浪潮的时候,杭州应要发展绿色经济,走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杭州成为经济强市,生态强市。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绿色经济发展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冲突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对绿色经济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发展要素、约束条件、发展动力、宏观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杭州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来探讨杭州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研究杭州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从中了解到杭州发展绿色经济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用收集到的资料来分析了环境与资源对杭州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杭州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资料充足研究内容方向确定的前提下,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的结合方法,采用图书馆查询、网上查询等方法来收集材料,运用经济学等理论知识来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杭州绿色经济发展。

 第二章  绿色经济介绍
第一节 绿色经济的理解
一、 对基于西方深绿色思想的绿色经济认识
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运动,迅速扩张为全球性的运动。这股势不可档的绿色浪潮,正全面地冲击和荡漾着工业革命以来的各个领域,成为21 世纪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主题。与此同时,在经济学界,绿色理念也随着产生并得到广泛的普及。从“绿色生产”到“绿色消费”,从“绿色流通”到“绿色分配”,从“绿色技术”到“绿色制度”,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文明”,诸多亚当.斯密以来主流学派长期使用的经济学概念,均被加上一个“绿色”前缀,绿色经济正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命题。
绿色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学研究范畴,虽然在国际、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绿色经济的本质含义是什么、内涵和外延应如何界定、基本特征包括哪些等等,国内外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处于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之中。
20 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学者基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生态和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污染和破坏,开始对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确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反思,推动了绿色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西方绿色运动起源于对自工业革命以来或现代化进程所出现的种种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反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则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即所谓的“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浅绿色”思想观点认为,人类能够通过科技进步找到新的能源和替代资发现新的可替代资源,从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利于减缓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但是,科技进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因为科技进步解决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问题,而不能克服地球物质系统本身的极限性。环境、生态危机中产生的物质技术问题,如空气污染、物种流失等,本质上是当代社会的发展机制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代社会的整个发展方向,根本改变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使各种全球问题有一个总体解决。即使找到了无限的资源和能源也不可能实现无止境的增长,这是因为:“工业化的社会作为目标(而且经常达到)的快速增长具有指数性质,它意味着长期积累起来的危险可能突然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被增长引起的问题存在于一种相互作用之中,也就是说,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其它的问题,甚至也许加剧了其余的问题”。因此,“技术解决(广义理解的,就是说本质上是在现有经济、社会和政治实践限度内进行的解决)又能创造一个可持续社会。
深绿色思想观点下提出的绿色经济含义,一是主张用节制物质欲望的“节俭社会(frugal society)来代替现行的“消费社会”和后工业的“丰裕社会”,强调人类的消费和生产必须建立在地球生态的合理性之上;二是绿色社会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经济(steady state Economy),它不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而是以发展为目的,经济规模水平必须是生态可持续的,能在长久的未来保持人类生活在一个足以有优裕生活标准的人均资源使用水平;三是强调自立更生的(self—rel ianct)和非中心化的社会共同体。绿色经济坚持分散化原则,主张以小型的自力更生的经济区为基本结构单位,在其中居民们自己生产大部份产品,并主要依靠区内的资源来维持生产和消费。这样的区域经济形态将使贸易和运输大幅度的减少,并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同时,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同一个区域,又由于区域自组织的性质,人们将同区域内的自然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将更有益于环境的改善;四是在技术上,强调对社会有用、对人有益、并面向人的技术(Numan—seale),即个人可以完成的、独立的、小型的技术。总之,作为“深绿色”思想所倡导的绿色经济,指的是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为基础的,以满足人类在长久的未来生活在一个足以优裕的生活标准技术的,区域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
二、 对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的认识
绿色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如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教授指出:“什 么是绿色经济,狭义的说是建立在可再生的或可更新的生物资源,特别是绿色植物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广义来说是建立在可循环利用资源,不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经济能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经济。可以说,绿色经济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方式,是使环境与发展统一,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经济发展路线”。绿色经济其实质应该是生态经济,不仅仅是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各个产业都要生态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经济的开创与发展就是要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学者刘思华教授提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绿色经济不仅要寻求当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而且要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与发展行为在不危害后代人的资源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对资源环境需要的发展途径,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和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三、 本文的观点
从西方的绿色思想到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对绿色经济的内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和界定。归纳起来,其共同点:一是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产生的矛盾冲突来理解绿色经济,把经济的“零增长”和限制人类的活动来解决环境资源的问题;二是认为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和经济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三是把实现经济、发展,深刻认识环境资源危机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经济发展的途径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绿色经济的本质、功能、结构上界定绿色经济的内涵,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人类活动是不断向前的,经济的“零增长”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难以实现;二是把环境资源作为现代经济的子系统和内生变量,在经济大系统内解决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只能是局部的、阶段性。而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下进行的,社会、经济客观上是环境资源大系统的子系统。要根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冲突,只能把经济、社会活动置于环境资源大系统下来解决;三是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据以上分析和探讨,本文对绿色经济的内涵界定为:绿色经济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以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第二节  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
1.以人为本
绿色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来讨论绿色经济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强调人的经济活动要尊重自然,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并不是要求人类彻底放弃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重新返回史前的动物生存状态,返回农业社会时代,而是希望我们的经济活动遵循自然环境生态规律,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那种片面地强调自然论理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观点,否认人类自身的价值,那么绿色经济发展就失去意义,在现实实践中也是难以成立的。同时,绿色经济强调以实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价值为目标,是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代际间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经济活动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人的物质占有能力和规模,又以简单的GDP 和利润的最大化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否则就难以实现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及克服工业化经济带来的弊端,解决经济社会活动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冲突
2.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
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尺度是以环境容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条件的。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都是在地球这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系统内进行的,那么我们今天宇宙飞船已把人类的活动拓展到地球的外层空间,但人类主要的经济社会活动仍然处于地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内进行。如果我们经济社会活动越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就会引起整个自然环境系统的崩溃。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一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我们统治自然界,其局面不象征服和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自然环境资源不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而经济发展是在自然环境资源大系统下的运行的。不能从传统经济系统内部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冲突,环境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但是,我们强调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并不是认同经济发展的“零增长”和静态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条件的不同,相同的自然环境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容量和承载能力也是不同的。同样,在相同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条件下,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不同的生态地域空间,其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也是不同的,过度和片面强调经济的“零增长”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也是不可取的。
3.可持续性
绿色经济强调的是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而这又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管理利用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把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再生和环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内,既要考虑当代的可开 发利用,又要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否则,发展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人类的自取灭亡。为此,人类的经济行为,必须克服现代文明中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遏制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存在某些危害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价值。建立新的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4.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可持续发长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既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形态,又包含了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经济活动的方式;它不仅是一些特定产业的集合、经济活动和结构的评价标准和某种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否定,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第三节  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发展要素分析
1. 传统经济发展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知识等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和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总量生产函数具有稳定的形式,生产率被假定为外生的不变比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环境、资源变化因素,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可避免地被排除在经济分析之外。因此,这并没有揭示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把技术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是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源及环境的约束并未被有效地纳入其理论模型,也未与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相结合。因而就无法利用这一框架说明资源约束与环境变化对生产技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正确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缺陷在于它忽视了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它也无法解释经济增长过程中日益严重的地球环境恶化问题。
2. 环境、资源: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系统构成要素
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可知:生产力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生产力源泉、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与生产力的结果三者共同构成。这三者彼此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生产力的源泉制约着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又决定着生产力的结果实现,生产力的实现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着生产力的源泉,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推动着经济的增长。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来考察,无一例外地将资源、环境排除在外,造成其理论局限。绿色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除物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或知识等因素外,环境、资源是更重要的系统构成要素。在绿色经济增长理论的构建中,要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性,就是将生产力源泉之一的资源、环境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中,而不仅仅把环境视为一个只提供资源、容纳生产废弃物的载体。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带来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不是内生变量。只有在生产要素系统的组合中把资源、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一样,使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系统构成要素,人的生活福利和质量才能实现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并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研究方法,构建起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即绿色经济增长方式。
 二、发展约束条件分析
古典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经济发展和增长中,只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作为稀缺的内在经济变量,而将环境和资源假定为不受经济发展影响的外在的、无穷大的系统和条件。因此,在理论分析上导致了环境、资源不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在实践中造成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使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遭到扭曲。
1.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解
环境资源的承载容量,可分为总量、速率(通量)和经济联系。承载容量的总量,是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总体,来看待它所能够承受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压力和冲击。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便是从总量的角度来看待环境资源的承载容量。该同盟认为,任一特定生态系统或整个地球的承载容量为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在此量限以下,该系统或地球便可得以持续。要使整个系统不致崩溃,这个压力必须不能超出一定量的范围。总量承载容量包括:一是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撑体系;二是遗传多样性。承载容量的速率(通量)是指总体系统所能提供用于经济活动的消耗的环境和资源速率量。这样,环境资源承载容量就不是一个总体量,而变为一个系统在可持续前提下可输出的速率限量。它包括污染承受速率、可更新资源利用率和枯竭资源的消耗率。
2. 绿色经济:环境资源的刚性约束
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环境和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要控制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绿色经济的发展才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超越了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绿色经济不仅不经济和不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和人类生存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经济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流量),从原材料输入作为开端,然后转化为商品,最后形成废物输出的流程,都限于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再生和可吸收的容量范围内,绿色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持的容纳范围,如图 2-1。
 
                  图2-1  绿色经济发展系统
美国著名学者戴利认为:经济研究应考虑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宏观经济规模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资源系统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外生变量来加以处理。1960 年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凸显,经济学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环境、资源问题,并运用庇古提出的外部效应理论和后来由科斯等人发展起来的产权理论,建立了处理外部成本问题的一套体系和方法,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就属于这一努力的一个成果。在环境 经济学中,生态环境、资源的因素虽被作为内生量来加以处理,但是,在研究方法论上,它同时也把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看待。戴利认为,上述主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正如经济的每个微观个体(厂商或者家庭)是作为一个更大系统(一个集合系统或者宏观经济)的一个部份来运作一样,经济也是作为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一部份来运作的”。
三、发展动力分析
1. 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利润(价值)最大化
传统主流经济学将经济活动的动因认定为对个人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人的两重性出发,把经济活动的主体一分这二,分别赋予其生产的功能和消费的功能,并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消费过程中的支出——效用分析,完成了经济人假说中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过程的联结与转换。在经济人理论中,(1)人是理性的,随时随地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2)利益最大化在生产领域表现为利润的最大化,在消费领域则表现为效用的最大化;(3)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便是不断地扩张生产和消费的规模及不断提升生产和消费的结构;(4)在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上,消费规模决定着生产规模,消费一旦萎缩,生产也就随之崩溃。这样,扩张需求、刺激消费便成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则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传统经济理论以消费的持续扩张为前提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忽视了用以生产各类消费对象的资源有限性和用以承纳消费过程所产生的各类废弃物的环境容量有限性的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
2. 绿色经济新的价值观:福利最大化
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追求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根本动力。1920 年,由于英国工业化发展中,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日趋严重,空气污染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造成社会损失。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创建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考察社会福利的标准,一是国民收入的数量;二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凡是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不减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者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而不影响国民收入总量的,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进。
四、宏观管理分析
绿色经济的宏观管理,除具有传统经济一般管理要求外,管理的核心:一是在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相适应,寻求经济发展的最优规模和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环境资源的宏观控制和管理。
1.优化绿色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自然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刚性约束,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必须控制在环境资源的承载容量范围之内。环境资源承载容量不是绝对的量点,而是变化的,相对于经济水平和技术、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区间。在经济政 写作论文策制定中,我们即要避免经济“零增长”,又要避免不顾环境生态和资源承受力,追求经济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根据不同人工实物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耗费自然资本的边际成本相等,或经济发展投资的边际收益=治理环境+补充自然资源的边际成本,则是最佳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达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2.排污许可额与市场配置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绿色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排污许可额市场配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政策。环境资源对绿色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具有的刚性约束,同时,在绿色经济发展和宏观管理中,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因此,环境污染作为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不能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里靠“看不见的手”来解决。强有力的环境管制可能有效地保证环境质量,但这种管制常常有碍于市场经济的运行,缺乏经济效率。环境税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而产权途径又难于解决公共资源的保护问题。例如大气和自然水体,属于公有或共享资源,谁也无权独占,而且也无法独占。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环境质量要求,限定污染排放量。这一限定量便是环境管理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指令管制,也可以成本效率方法,使这一限定量得到效率配置。或者说,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环境管理目标。排污限定量,可以看作为量化的排污权,由对环境或社会福利负责的政府与排污者在市场上明确使用权。但排污权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产权,因为政府不是公共资源的所有者,而且排污权也不是根据边际损失或收益确定的。60 年代末,戴尔斯首先提出了将满足环境标准的允许污染物排放量作为许可份额,准予排污者之间的相互有偿交易。70 年代年初,蒙哥马利率先应用数量经济学方法,严谨地证明了排污许可贸易体系具有污染控制的成本效率(即实现污染控制目标的最低成本)特征。随后涌现了大量的有关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但这一体系为政府环境决策机构所采纳,则始于 80 年代。1986 年,美国环境保护局正式颁而了排污许可贸易政策;随后在有些地区对污水和废气的排放实施了许可贸易制度。近年来,欧美的许多学者又在探讨建立国际排污许可贸易体系,以控制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中国环境保护局也于 1988 年制定了排污许可登记制度,但尚未涉及许可贸易问题。

第三章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分析
绿色经济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以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下面以杭州实际情况分析,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杭州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提供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依据,也对本文提出的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践探讨。 
第一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优势
1. 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生态环境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人文山水资源。地处长江三角洲国际经济圈南翼,既是浙江省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五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和2200多年的建制历史赋予了西湖秀丽的山水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为代表。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临杭州湾,南与金华、衢州、绍兴三市 连接,西与安徽省交界,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市域轮廓略呈西南至东北为长 对角线方向的菱形,东西两端最大距 离约250公里,南北两端最大距离约130公里。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1985年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 西湖、半山6个区和余杭、萧山、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7个县。市域界 于北纬29°11′至30°34′和东经118°20′至120°37′之间 。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2′,北纬30°16′。
   杭州,作为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市区面积3068km2 ,人口373 万,每年拥有2600 万海内外游客,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2157 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92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12 %。旅游业连续三年被评为杭州市物质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之一。根据市政府“经济保领先,文明创一流”的工作方针,杭州市旅游工作进一步增强“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和综合效益。
2. 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源优势
杭州市江、湖众多,较大河流有钱塘江、东苕溪和大运河。拦截钱塘江上游而建成的新安江水库,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水库,库区面积57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78亿立方米,水域内有大小岛屿1078个,又称“千岛湖”,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钱塘江口杭州湾呈喇叭状,能集聚潮波,平均潮差46米,最大潮差可达8.9米,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536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钱江潮素以其壮观闻名于世。杭州市土壤资源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红壤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质地粘重,呈酸性反应,宜种茶树、果树,其中西湖龙井茶品质优异,名闻遐迩 。水稻土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区,该区是粮、油、棉、麻、桑和多种蔬菜的主要产地,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3.具有发展杭州民营绿化企业优势
近年来,随着“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深入,杭州形成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大都市框架,构建了“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大都市新格局。截止2005年年末的统计资料显示,杭州是浙江省第二大林区,现有森林面积10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8%,其中城区绿化面积1.07亿平方米,绿地率33.75%,绿化覆盖率37.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44平方米,义务植树尽责率90.5%。其中2005年新增绿地面积770.1万平方米(包括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346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151.5万平方米,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18处。杭州也因此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杭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民间资本丰富,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2005年杭州民营经济统计指标监测显示,过去一年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民营经济成为杭州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和重要力量。杭州民营经济在旅游商贸、园林绿化和投资领域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在相应领域所占比重均超过了50%,而民营绿化企业比重则已超过了90%,战果累累的民营绿化企业已成为杭州第三产业的中流砥柱。
4.蓬勃发展的生态省建设是杭州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的生态省及生态市建设全面开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杭州1982年开展了生态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山一村198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署“全球500佳”。2000年临安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1年和2002年淳安县和建德市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临安太湖源镇是省内首个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
5.超前的城市经营理念和深入人心的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建设和发展实施了沿江跨江发展战略,以环境立市为核心的城市经营理念在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各项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运河水污染治理、天然气进杭等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通过12345、局长专线以及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使环境管理与社会监督机制有效结合。绿色企业、学校、社区和绿色饭店、绿色房产等不断涌现,提高了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使生态市建设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杭州这几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看,它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认识不足
有些地方对开发绿色食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识还很肤浅,看不到开发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没有把开发绿色食品当作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去抓,对于绿色食品工作不主动。个别地区虽然认为开发绿色食品势在必行,确有必要,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市场考察,缺少全局性的长远规划,对于本地哪些产品已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哪些产品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等心中无数。
2.绿色食品的商标注册率低
目前从杭州市的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注册商标少、覆盖率小、辐射面窄、竞争力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少。多数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商标意识淡漠,没有认识到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运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不重视商标的使用与保护;不被广大公众所知悉,更未形成品牌效应。
3.绿色产业规模较小
现在,绿色经济在杭州市虽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在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产业的开发力度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绿色食品为例,我市开发绿色食品除矿泉水、大豆、山野菜、水稻、马铃薯等具有一定规模外,其它产品生产厂家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下、产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更未形成品牌效应。
4.绿色食品质量不高,档次偏低
按照绿色食品分级标准,我市缺乏AA级绿色食品。已获绿标的产品中,品质较差,形成不了品牌优势。已申报和正在申报的产品中,原始农产品较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缺少高科技含量,特别是产品包装简陋,档次较低。
5.绿色产品管理机构不健全
市政府已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并配备了人员。但有的县(市)虽成立绿办,还属于临时性机构,人员也是临时性的,没有长远打算,不便于工作的开展。
6.绿色产品市场管理不 规范
缺乏对绿色产品的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包装、装潢的监督管理,使不法分子有制售假冒伪劣绿标产品的可乘之机。
第三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思路
发展绿色经济, 杭州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如何以可持续发展和 “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幸福天堂”的城市最新定位,让杭州的绿色经济在保留、发挥、创造城市个性内涵上继续前行的指导思想, 以生物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龙头, 培育绿色产品, 唱响绿色品牌, 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绿色杭州, 是我们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1. 大力发展杭州民营绿化企业,打造生态工业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几年里,我市民营绿化企业依托其资金、机制、用工等优势,在政府投入的重点工程、借地绿化、拆房建绿、道路改造、河道整治、破墙透绿等城市建设中积极响应认真参与,在规范各类建设项目绿化指标实施,确保城市绿地面积持续增长等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到2005年新增的3746.64万平方米城区绿地面积中,除了杭州市园文局基层管理处拥有的几个国有绿化工程部和各城区的几个市政养护所外,其余的绿化项目悉数落入杭州市或邻近县市民营绿化企业的囊中,目前杭州已初步建成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配套绿化、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屋顶及垂直绿化等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初步形成了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2.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水电是相对廉价的可再生资源, 也是绿色能源杭州内水利资源丰富,江河纵横“ 三江四河”流大, 水流急,水能强, 水能理论蕴藏为万千瓦, 可开发利用巧万千瓦, 开发潜力、价值极大, 具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水电产业, 建设绿色能源基地, 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收人, 而且在防洪抗早, 灌溉供水, 养殖与旅游, 提供动力、燃料等多方面, 将发挥重大作用。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人小水电站建设市场, 多方筹资, 努力实现“ 流域、综合、梯级、滚动”开发,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电能质同时要注意水能资源开发与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以水能资源开发带动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流域内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注意电站施工区的绿化工作, 建立电站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回收处理生产废渣, 循环使用水资源, 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江河水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
3.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旅游业
旅游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张王牌, 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奇特的自然风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采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以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现代生态服务业。坚持“旅游西进”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原则,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两址”和各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将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商贸、文化教育、生态人居、休闲旅游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数字杭州。
4.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生态经济发展
  主要以绿色农业为重点,发展具有杭州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形成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城市生态农业圈,以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圈,和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主的山区生态农业圈。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无公害农业和规模型农业、复合型农业;提高杭州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农产品和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和生态优势。
5.形成绿色产业链的工业体系
借杭州优越的自然环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发展杭州经济的基本思想,建立跨乡、县、市、省、国家的企业群体,形成资源共享、生产共用、市场互补的产业链群体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具有绿色环境标志的产品,突出地发展生物、医药、环保、信息、旅游等产业。
6.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以在杭州高校为龙头,组建产学研结合的股份制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适应绿色区域经济发展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并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增强竞争力。绿色经济涉及领域广,需要借用海内外专家的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分布合理、梯度适宜的绿色区域经济人才开发支撑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配套、层次结构合理的绿色经济人才队伍。
第四节 杭州绿色经济发展对策
实施绿色战略,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籍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更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发展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问题。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发展绿色经济有赖于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由于后两者尤其企业的经济人特性使其对绿色经济的选择和应用缺乏内在的、自觉的动力, 需要政府的制度约束与政策激励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绿色经济发展中, 政府居于主导地位。为此, 首先, 政府要广泛开展宜传教育, 加大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舆论宜传力度,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建立绿色文化, 带动和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 制定经济政策, 从宏观层面上给企业创造积极的市场条件, 施加足够的环境压力, 促使企业发展。其次, 政府应积极开展对外宣传, 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让外界了解杭州, 向往杭州, 为杭州绿色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宣传, 提高全民绿色意识,树立正确的绿色经济观念
受概念本身的影响, 人们很容易将绿色经济等同于以绿颜色植物为基础的种养业, 将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等作为绿色经济的全部受各方面条件的决定, 德宏的绿色经济实际上也是以其为主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质。应当认识到, 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实现形态及形象概括。绿色经济虽然是以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主, 但并不仅局限于此, 也不受产业划分的局限,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 如果只是从表面上发展绿颜色的加工业而不顾其他, 很有可能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生态恶化因此,杭州应加强宜传, 使正 确的绿色观念深人人心, 彻底改变以往绿色产业仅仅局限于生物资源开发的单一经营思想。
3.树立新的资源观和优势观,理性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杭州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就目前看, 以资源的高投人和超负荷消耗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 导致资源的快速损耗、惊人的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一直存有。这种状况不改变, 势必会影响杭州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 要树立新的广义资源观、资源优势观和循环经济理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资源及资源优势, 理性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方面构筑绿色经济的发展格局, 力求做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环境容、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寻求经济发展的最佳规模和速度。同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 应从自然资源导向型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根据市场需要, 把开发本地自然资源与开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从注重外延扩张的资源性产品转向注重适当延长产业链和追求资源的加工增值, 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转向在保护的前提下的适度开发, 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的发展。
4.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资源观念的更新, 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素质, 绿色经济所需要的观念、技术等更是如此德宏是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边弧少数民族自治州, 人口素质、教育水平等均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 要想实现绿色经济兴州的目的, 教育必须得到加强。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全文总结
本文以经济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经济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发展要素、约束条件、发展动力、宏观管理以及绿色经济的相关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杭州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如下:
一 对绿色经济内涵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1.在对传统经济理论分析和传统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冲突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经济解释,分析了绿色经济的实质。给出了绿色经济概念。
2.从经济作为地球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设定,探讨了绿色经济的特性。
二 对绿色经济发展实践中突出存在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
1.从环境、资源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提出了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内在构成要素的观点。
2.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探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提出了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
3.对传统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增长动因进行了剖析,探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和根本动力。提出了追求人类福利最大化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 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合杭州“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幸福天堂”的城市最新定位,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应用本文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发展模型,对杭州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对杭州绿色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了思路分析和提出了对策 。
第二节 展望
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全球21世纪经济发展形态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绿色经济的概念、特征和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只是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由于时间和资料有限,未能对绿色经济发展理论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构建起完善的绿色经发展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但是,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冲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将是经济发展理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绿色经济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建立起完善的、反映现代经济发展形态的绿色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将需要进一步的开展。我相信走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明知之举与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周键华.绿色GDP核算的若干思考和启示[J].浙江统计.2004(6):12-13.
[2]唐启国等.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与杭州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南京社会科学 .2004(1).
[3]<<杭州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4]冷晓.《杭州城市发展研究》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年版.
[5]史晋川. 抓住杭州经济发展的特殊机遇.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1).
 [6]严濛濛. 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研究.[D] 河海大学,2005.
[7]余春祥. 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 2003,(12) .
[8] 卢冶飞. 浙江环境品质折耗核算及其启示[A]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招标课题研究报告——“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研究论文集 [C], 2004.
期.
[10] 程开明. 从GDP波动轨迹看杭州经济发展.决策咨询 6-7.
[11]陈雪婷.中国的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11月,3卷(11)35-36.
[12]陈久和.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研究---以杭州西湖西进为例[J].理论研究.2001年第12期35-37.
[13]路晓玮.再论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框架下的绿色GDP核算[J].价值工程2007(3)12-14
  [14] Sean Byrne. Austere Green Economics ? [J] Business & Finance Magazine
October 5,2006.
 [15] JEFFREY SIMPSON. The Greens are right: Use economic clubs to battle climatechange[J] The Globe and Mail (Canada) June 15, 2007 Friday. A21.
[16] GREEN BARRIER DISGUISES FACE OF PROTECTIONISM[J] . August 15, 2007 Wednesday.
[17]樊晓艳.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跨越式发展—对浙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绿色中国11-13.
[18]绿色浙江 ?category=39&record=327.
[19]万后芬.绿色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杨发明.吴光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1998(4).
[21]鲁明中 ,张象枢.中国绿色经济研究 [M ]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2]王克敏,《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3]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上一篇:企业生产物流的问题和特征分析

下一篇:服务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