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全文
内容摘要
【摘要】
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由此可见,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甚大。
而且,理论上讲,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发挥着正式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文章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论述它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与影响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发展、作用、影响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restriction system of human behaviour ,informal institutions have a high social status ,even if in most developed economic system,formal institutions are only the part of overall constraints to decide the choice of behaviour,and the most part of it is restricted by informal shows that informal institutions hav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urthermore,theoretically ,the arrangeme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stitutions,and it has the irreplaceable article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tates the influence of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restrictions.
Keywords:
informal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s , economic development,effect,influence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5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5
第二节 论文研究意义 6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7
第二章 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论阐述 7
第一节 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 7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 9
第三节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梳理...................................................... ..10
第四节 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比下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2
第三章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解读 13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3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方面 15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成因解读 16
第四章 案例分析: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19
第一节 案例阐述以及分析 19
第二节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以及结论 21
参考文献 22
致谢 24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制度经济学对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的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而处于这时期的市场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秩序紊乱问题,对企业发展亦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政府部门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果能早日找到解决的途径,就可以减少整个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所以研究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如何在国家转型期间求得更好的发展有现实迫切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增强体制活力、提高经济效率的改革目标,经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现在的目标已经确定在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提高效率等,而且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框架,以便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目标的实现下,是随着在原来计划体制框架内逐步引入市场因素而进行的,非正式制度在其中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特质使得业已建立的有关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产权制度等正式制度所起的效力大为降低,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延长,经济体制转型的成本大大增加。
尤其像是市场经济中混乱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运行背离政府对社会控制目标的重要信号,大量的、不断出现的、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个人行为和社会事件的出现会威胁到政府对社会系统的调控能力。消除混乱现象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社会稳定有序运行所必需的。在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政府的工商管理部门等执法部门的重要任务。可见,在我国还是在采用大量的强制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秩序出现的混乱问题。当然,强制手段的使用可以在处理问题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除了运用法律等强制手段外,我们不能忽视道德、伦理、风俗在规范人们行为,塑造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大多认为,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是政府的事情,而很少谈到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还需要市场经济的其他参与主体——个人、企业的道德自律。没有道德、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的参与,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然需要政府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增加其日常开支,耗费社会更多人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研究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剖析其运行机理,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论文研究意义
由于新制度经济学自身理论的困境,我们经济学者借用经济学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与之相反的是,其他学科的学者,特别是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学者,对非正式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价值的成果。
而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式制度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轨等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很多学者便指出制约中国家族企业的关键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信任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低信任度文化,因而产生不了像英美日等国那样大规模的现代企业组织,进一步解释,对经济的健康至关重要、攸关其信任高低的社会资本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 当我国处于经济改革的初始阶段,许多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发生、随之得到认可并最终大规模扩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许多经济领域的规则都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创新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且,由于在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中,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模式、路径选择都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中国改革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在改革方式、方法选择中,要特别注重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掌握非正式制度的运行规律和发挥作用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弄清非正式制度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有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其作用机制和制约因素,从而更好的发展经济,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本文的主题是探讨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
绍非正式制度的地位现状,其对经济发展的理论存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介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介绍正式制度概述以及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梳理。第四部分描述的是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详细解读,这是本论文的核心所在。然后罗列成三方面阐述:积极作用、制约方面以及成因解读。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来论证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合理性。
第六部分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要求,非正式制度的对策分析。
第二章 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论阐述.
在制度经济学研究中,人们对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对经济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影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明确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深入理解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关键。
第一节 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时期,诸如自爱、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宽容、良心已从理想的天国被召唤到了现实的人家,已经被视作市场经济秩序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基础。正如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讲过:最商业化的社会,也是最讲道德的社会。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东西方诸大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则突出的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宗教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立性与自发性,因此理性精神与物质质料都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质料和精神都已实现时,才能求得发展。这一基本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代表作中。他在深刻揭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文化要素上做出了贡献。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仍然极富现实意义。
诺思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中研究非正式制度最多的学者,另外,对此领域作出贡献的学者还包括舒尔茨、威廉姆斯、拉坦等。
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将非正式制度成为“非正式约束”并单列一章专门讨论。他认为,非正式制约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从最原始的社会到现代最发达的社会中,它都存在且发挥作用。同时,他也承认非正式制度是难以精确描述和研究的。在新制度经济学家那里,非正式制度被看成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利益集团共享的公共物品或人力资源,它的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和交易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因为前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特点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约束条件就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功能在于通过它本身特有的“遗传”机制去影响和形成这些约束条件。倘若没有非正式约束的作用,人们之间的分工交易将变的不可能。而诺思让新制度经济学直面现实“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诺思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中把俄罗斯和东欧的改革过程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非正式约束变迁理论”联系在一起,将东欧和俄罗斯制度变迁的低效率归因于非正式约束的作用。
布坎南指出:“文化进化已经形成或产生了非本能行为的抽象规则,我们一直依靠这些抽象规则生活,但并不理解这引起规则。”文化进化形成的规则是指我们不能理解和不能呢刚(在结构上)明确加以构造的、始终作为对我们的行为能力的约束条件的各种规则。”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按照约束条件的要求行动,在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所形成的框架下追求经济生活的最大利益,从而有效地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成本。
弗兰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中也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它会直接影响甚至觉得经济效率。其影响机制在于信任直接影响了一个经济实体的规模、组织形式、交易范围和交易形式,以及社会中非直接生产性寻利活动的规模和程度。
第二节 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
在社会学界中,李培林提出了“社会潜网”的概念,以及“社会结构及其转型”是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用来解释非正式制度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其社会结构基础。
而经济学界中,很多的学者都对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在讨论诱致性制度变迁时,指出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
孔径源关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的安排,相对广泛地阐述了它在历史上和当代的重要影响,对它和正式制度安排的关系作了一般性的讨论。而且他也指出,制度变迁总是在原有制度结构薄弱指出发轫,正式规则在非正式制度约束的边际上开始演变。
张继焦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存在于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探讨了它是如何在转型期完成对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从注意到乡村以及正式制度薄弱而非正式制度起着辅助作用的现状,他发现非正式制度约束对资源配置也起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张维迎则认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或者信任。如果信誉水平较低,则必定会对社会造成损害,致使社会交易成本增加,社会分工受阻,最后影响经济发展。
袁庆明:为什么非正式制度能够不断出现和持续存在呢?一个普通的和相对简单的解释是,这类制度形式是用传统来解决协作问题,这些规则尽管从来没有被设计过,但保留它对每个人有利。一般来说,非正式制度包括对正式制度的扩展、细化和限制,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出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不仅可以蕴含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对于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或国家来说,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原则。非正式制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习惯,习惯与习俗是不同的。所谓习惯,可以定义为所有在正式规则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 。
王文贵:在人类行为的约束
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
与作用,在正式制度形成和得以实施之前,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依赖于非正式制度来维持和约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即便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非正式制度也约束着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而正式制度只决定着行为选择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因此,研究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剖析其运行机理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甚大。西方经济学家由于环境和对象的限制,对这些问题研究相对较少。致使大多还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例如亚当.斯密觉得非正式制度是伦理道德基础;诺思确定了其存在的普遍性,认为其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弗兰西斯.福山提出信任是非正式制度影响的结果。而在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十分突出,所以在中国,非正式制度则更具有现实迫切性,那么诸多的学者也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将视觉直接切入微观层面:他们很多都联系在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转型和变迁等。尤其是中国的农村,非正式制度较为薄弱,则更加注重非正式的作用,掌握非正式制度运行的规律和发挥作用的特点。
也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它与正式制度的关系,从而把握作用,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方案和政策,让非正式制度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节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梳理.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制度。市场制度、产权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制度之所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因为制度确立了人们行为选择的规则,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这种激励结构有助于激励人们的创造性生产行为,并且有助于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不仅激励人们对经济活动投入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具体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收益,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正式制度只有在社会认可, 即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 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早在1993年,诺斯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发表演讲时指出, 离开了非正式制度, 即使将成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规则搬到第三世界国家, 就不一定是取得良好的经济实绩的充分条件。因此, 再好的正式规则, 若远远偏离了土生土长的非正式规则, 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
制度包括制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体系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因此,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正式制度的执行同时必须是以非正式制度的遵守为前提, 任何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正式制度的强制性来治理, 如同法律不能离开道德一样。另外,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相互适应和谐统一的。也就是说, 只有当一定的正式制度和相应的非正式制度在一起,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能简单地说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哪个更加有效, 制度的有效与否只能放到具体的制度结构中去谈论。二者只有共同发生作用, 才能有效, 仅仅依靠任何一种约束都是无效的。因此, 在影响发展的制度体系中,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共同起作用的。然而,与正式制度相比, 非正式制度具有广泛性:从历史上可以看出, 在正式规则设立之前, 人占整个约束很少的一部分, 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诺斯认为,“在现代西方世界, 日常生活和经济运作是按正规法和产权来安排的。然而, 即便是在最发达的经济中, 正规规则也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 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日常在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时, 无论是在家庭, 在外部社会关系中, 还是在商业活动中, 控制结构差不多主要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习俗来确定的。
第四节 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比下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治理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如形成的自发性、长期性和持续性;实施的非强制性;存在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作用的非外显性等等。所谓自发性,是指非正式制度安排主要是由文化遗传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并非理性设计,人们遵循某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是处于习惯而非理性的计算。广泛性是指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节人们行为的大部分空间,其作用范围远远超过非正式制度安排。持续性是指一种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延续,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在变迁中先前非正式制度的许多因素经常会在新规则中“遗传”下来。非强制性是指它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必须遵守,并有一套强制性的实施机制,而主要是靠主题的内在的自觉或良心来维持的。就表现形式而言,非正式制度规则是无形的,它一般没有正式地形诸文字,制成条文,也不需正式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它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以舆论、口谕的方式相互传递,世代传承。正是这种无形的表现方式,使非正式制度可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发挥作用。况且一种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将会长期存在,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对人的影响也是长期持续性的,并且影响的范围也很广,它主要靠行为主体内在的自觉、自我约束,是一种自我实施机制。
第三章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解读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发展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一,凝聚社会力量,提供激励机制。非正式制度是由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长期交往形成的,这些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形成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强化了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起到了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非正式制度中包含了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评价的准则,它不仅对人们的何种选择有着激励作用,也给予人们选择的行
为以巨大的精神动力。这样促进企业员工的和谐关系。当然,非正式制度与我们的信仰有关。不同的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便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企业里上百上千名员工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总会有利益上的矛盾与摩擦。追溯到根源即非正式制度的因素。它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选择。那么,企业领导者以情以理打动员工以达到协调企业内部矛盾的目的。这样才将员工的心聚在一起,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二,减少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那么非正式制度影响成本的方式又如何呢?首先从制度起源来看,先有习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式法律规章等各种社会制度。尽管非正式制度不具有国家强制性,不能像正式制度那样对社会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但是,由于非正式制度作为社会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成员的规范作用,常常是以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间接的作用。诺思早就指出:“一个社会的健全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黏合剂” 。非正式制度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同样影响着社会经济制度,影响着制度绩效和制度成本。
其中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正式制度的影响。在任何社会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者都是不可分割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的正式制度通常是依据一定非正式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建立起来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式制度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各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而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也依赖于正式制度的支撑。正式制度的形成、执行、监督、变迁等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实际生活,必然要受到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各种非正式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制度的形成成本、执行成本、监督成本、变迁成本等方面。例如,在正式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要以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作为依据,而且还要考虑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二)是对制度实施机制的影响。制度成本的高低无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制度实施机制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假如制度实施机制不够健全,那么即便具有完善的制度,也可能导致产生各种违反制度的行为,从而使制度失去应有的绩效。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制度执行者作为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同样具有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在与制度制定者、承受者的博弈中,会通过各种方法谋取自身或是本部门的利益,为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社会制度发挥效用的重要前提。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式制度显然对制度实施机制产生着影响,例如,良好的道德操守不仅有助于防止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而且可以使制度执行者的执行权力受到相应的道德约束,减少其攫制度外收益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度成本。(三)制度实施机制还会受到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在实施制度的过程中,如果不顾及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则容易导致制度的执行不力,甚至增加额外的制度执行成本。三是通过对人的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制度成本。在社会制度从形成到终结的制度周期中,人无论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承受者,对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结构和功能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制度成本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倘若一个社会中正式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实施机制不够完善,那么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这种规范作用尽管是非强制的,但依靠内在的自觉自省和外部的舆论褒奖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相比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规范约束作用具有非外显性的特征,但其作用的发挥却十分稳定持久。由此可见,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常常以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当这种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一致时,非正式制度在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上能使行为主体接受这种约束,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
非正式制度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人们所共同认可和拥有的一些认识。如果人人都遵守它, 就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一个社会中如果大家都遵守诚信原则, 那么合同的执行, 交易的往来就会变得很容易。否则, 人们就会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来确保对方的可信, 监督契约的执行, 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就是、加强诚信教育,减轻社会负担。诚信不仅是品行、道义、声誉、更是责任、准则、资源。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曾经举国震惊的三鹿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黑心棉”等等,就是企业诚信问题的写照。法律是严明的,但是在法律之外靠的却是我们的良知。没有生产厂家良心和道德的自律,社会对其的监督成本提高了,质量监管部门也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成本几乎是任何组织难以承担的。除此之外,减少成本还表现在环保等社会意识的增强,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由于利益的驱使,人们过度的开采、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从自然界攫取资源,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大大增强,致使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大量灭绝、淡水资源急剧消耗。重视非正式制度可以尽力消除科技、法律与人性关怀之间的断裂,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方面
当然,在非正式制度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之外,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即其消极方面表现在:一、传统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给企业改革增添阻力。传统的经济制度,因传统姓“社”姓“资”、公有私有观念的束缚,使改革不能突破旧的框框,正式制度不能在效益最大化原则下有所创新。这是大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走出困境的原因,一些企业甚至已在破产倒闭的边缘。二、传统观念更新缓慢使已创新了的正式制度在实行中被扭曲,大大削弱了正式制度的功能,降低经济绩效。由于非正式制度是在时代中逐渐形成的,其变迁必定是缓慢的。当正式制度发生改变后,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习俗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延续并制约着创
新了的正式制度功能的发挥。三、败坏的道德风气,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破坏了经济的协调发展,降低了社会经济的绩效。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大量损失,同时抑制了人们对正常经济投入的积极性,破坏了经济发展的条件,阻碍了经济绩效的创收。
总的来说,就是非正规制度软化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对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为非正规制度的变化牵涉到社会成员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它不会因为社会正规制度的变化而立即改变。它的变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能逐步、缓慢地进行变革。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虽然引进、移植、借鉴和 自行设计了许多正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的社会组织和运行机制,但是人们的深层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仍带有原有体制下的特点,而且,传统文化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再一方面,中西文化融合需要一个过程,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不是由外界灌输的,而是人们在认识实践中不断反复、认证、修正形成的。
第三节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成因解读
非正式制度为什么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又为什么会有这种制约隐含其中呢?原因何在?实践中,我国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以及政府职能等制度安排的效率仍然较低,特别是一些良好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 ,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正式制度的有效实施,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约束的补充和扩展。其目的在于,探索我国企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约束,研究非正式制度安排在制度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演化机制,并回答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型构。
具体的原因探究如下:一、道德缺失使企业的交易费用随之增加:众所周知,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来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越高,其作用的范围和领域越大,就越能降低法律等正式规则的实施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 ;相反,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越低,其作用的范围和领域越小,则会增加法律等正式规则的实施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由于法律等正式规则不可能调节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也不可能约束人们的所有行为,因此,社会企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道德秩序的补充。即使是有正式规则可以作用的领域,良好的道德秩序亦能够强化正式规则的执行,从而降低正式规则的实施成本。但是,一个人们相互不信任或相互欺诈的社会,必然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于界定和实施契约。因此,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以信用为宗旨的道德秩序,包括道德秩序在内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和以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制度安排,构成完整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然而,事与愿违,社会存在的现状让人失望,在Heritage Foundation和 Wall Street Journal联合发表的42oo2年经济 自由指数》指出:中国经济中存在着“中等”到“大量”的仿冒商品和盗版知识产权。据统计,2001年,全国共查处私营企业违法违章行为 13.19万户次,罚款5.02万户次,罚款金额 1.34亿元,没收非法所得2927户次,没收非法所得金额 1584万元,停业整顿2083户,吊销营业执照 72790户。由此可见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之时,道德缺失的严重程度,已经成为了阻挠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而市场主体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削弱了道德在经济中的作用,甚至还修改了人们的道德标准。目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不确定程度的提高,机会主义和“败德行为”的潜在收益随之增大,人们的道德自律性便会降低,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功能也会弱化。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道德秩序的建立存在着“时滞”。因为,新道德秩序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灌输和强制性的供给,而是依赖于市场主体之间的重复博弈,依赖于市场主体根据社会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得失估价,从而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秩序。当道德秩序普遍缺失时,市场主体为追求 自身利益便会产生损害别人的动机,形成所谓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然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缺乏道德秩序必然会影响市场交易,产权的保护费用也会增加,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市场经济中追求私利的“经济人”仅靠自利动机并不能保证效率,同时还需要道德秩序的配合。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有利于合约的签订和履行,有利于减少搭便车行为,内化外部效应。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标准要求“经济人”不仅要利己,同时还要利人。“损人利己”是对道德准则的破坏,它不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私营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再看看传统文化与企业的发展 :(一)、家文化、家族制度与企业的发展。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基本相同,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流动,并且遵循共同的正式规则,但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其发展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由此,即使我国企业的基础制度是有效的,如果文化传统这一制度环境不能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制度效率最终也会丧失。家族治理与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企业制度的选择也会存在很大差异。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于中国“深入骨髓”的家文化观念,他们的家文化观念则显得非常淡薄,即使企业的股权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主仍会理性地权衡成本与收益,只要外来人才的引入能够降低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企业主就会倾向于把管理权交给外来经理人员,甚至可以毫不留情地将家族成员清除出企业领导层。而与之截然相反的中国则是一个家文化概念非常浓厚的国家,家族不仅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的核心,甚至也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在传统家文化影响下,特别是在法治和社会信誉作为一种资源仍比较稀缺情况下,企业也就更注重血缘、亲属等初级伦理规范在企业中的作用,他们不愿放弃所有权,更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员进入
企业的管理层。毫无疑问,在一定条件下,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信任作为一种资源,能够节约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便于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家族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特定制度环境和企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理性选择的结果,特别是在企业创立初期、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社会信誉度仍比较低的情况下,家族式治理甚至可能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替代。据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50.5%的已婚企业主的配偶以及20.3%的企业主的成年子女在本企业担任管理工作;在所有管理人员中,投资者占26.7%,企业主亲属占16.8%,企业主同乡占5.O%。但是,当家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其内部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较高的内部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应审时度势,摈弃或淡化任人唯亲的家族制度,逐步建立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家族内部的博弈往往是无限重复的,合作与忍让就是最优的选择。另外,由于社会信任的缺失,企业主总是倾向于信赖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对职业经理人则心存疑虑。在他们看来,如果所选择的经理人不可信,那么其经营管理能力越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害也越大。正如美国学者福山所说,世界范围内的华人企业管理家族化的根源,就在于华人文化中缺少社会信任(福山,1998)。张维迎也认为,职业化管理队伍形成的关键是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张维迎,2003)。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主不愿放弃所有权和控制权,企业不能及时地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因固守家族管理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这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二)、“官本位”与我国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固有的官本位崇拜不利于企业的资本积累。在官本位制下,一些企业主的经营目的多是“商而优则仕”企业主将资金投资于仕途.而不是用来资本积累,扩大企业规模,由此,影响以财富积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孕育。另一方面,官本位最终导致政企不分,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不仅如此,这些“企业家官员”也会利用管制和许可证,也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权力干预经济和不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章 案例分析: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与作用
第一节 案例阐述以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经济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扮演着引人瞩目的特殊角色,有关温州模式的话题多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温州地处浙南,历史上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当缓慢,也没有政策扶持(从建国到1981
年,中央政府对温州的总投资只有6.55亿元。),却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3.22亿元迅速增长到2000年的82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6%,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地区之一,而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国人称之为“温州模式”,与“珠江模式”、“苏南模式”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代表。在温州经济的奇迹中,传统重商主义文化和海洋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环境、激励和正式制度的缺乏,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影响。
一、温州地区非正式制度产生的条件
历史上的温州是一个交通闭塞、耕地稀缺、经济发展相当缓慢的落后地区,农耕文化无法在温州创造出“天府之国”的局面,从而激发人们为了获得更大收益而进行创新和变革,重商主义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早在南宋时期,以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就提出了“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致使当时温州的商业蓬勃发展,仅永嘉县的商业税就达2 500多贯,相当于当时全国各县平均商业税的7倍。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哲学观的历史积淀对温州人的商品经济意识的崛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永嘉学派”的重商主义在温州一直备受推崇。到了近代,永嘉学派的事功文化与西方的商品经济意识之间的融合,更加提升了温州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改革后,在没有国家投资条件下,依靠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的转移,在制鞋、制衣、打火机、低压电器等领 域发展出了许多“制造中心”,形成了产业聚集,成就了“浙商”经济。
而温州地区另一重要非正式制度是其浓厚的海洋文化,其重要特征就是勇于拼搏、不辞辛劳,为了个人利益的满足敢于冒生命的危险,这也是温州人普遍存在的特质。由于温州地区的滨海地理环境和耕地稀缺的资源结构,经济活动向海洋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他们在长期与大海的频繁斗争中逐渐养成了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个性和向外用力的思维定势。
二、改革开放前后温州地区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分析
在计划经济时期,温州人的商品经济意识并没有被计划经济淹没。相反,传统的重商主义却在计划经济发展的间隙里形成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挂户经营,也就是“各种不具备独立生产经营地位的家庭或个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合体,将其生产经营活动挂靠在具有法人资格的公有制企业(或政府)名下以便开展其业务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模式在当时的温州非常普遍,它既适应了温州重商主义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迎合了当时社会对“一大二公”的偏好。这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吻合模式虽然对私有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扭曲,但是却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创新,而当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后,这种被压抑了的私有制经济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温州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温州的传统文化对地下钱庄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旧时的温州普遍流行“呈会”的习俗——人们为了某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资金筹集方式。这种民间借贷的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为地下钱庄,也被称为非正规金融部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的温州个私经济,一直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而银行贷款既困难又缓慢。因此,民间借贷增多,地下钱庄得到迅猛发展,曾一度占据了金融贷款的大半江山。人民银行温州苍南县支行统计的一组数据表明:苍南县下属的乡镇金融机构贷款不到资金市场总量的1/3。其中,炎亭镇贷款余额为300万元,而市场需要1亿余元,这些空缺都是由地下钱庄提
供的。据估计温州的民间金融涉及金额大约在3000~3500亿元之间。其实,温州地下钱庄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现行金融制度的否定,但又无法改变的一个制度创新。这样被束缚的生产力在温州地区才得以迅速的解放。
第二节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以及结论
经过以上三点分析,综合非正式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发现非正式制度要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当外部条件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导致非正式制度发展的加速或者减速。
一、一项非正式制度的产生,必须具备有效的利益激励。(一)利益激励是非正式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利益激励就没有行动。利益激励是激发人类行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基本动力,缺乏有效的激励,人就缺乏工作的激情,工作效率明显低于有激励的状态。(二)所进行的利益激励必须是有效的,即预期效益大于当前效益,这时人们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发明创造一项新的非正式制度。当温州人发现从商品交换中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从土地耕作上的所得时就产生了重商主义文化。
二、一项非正式制度要充分发挥效应,必须得到正式制度的支持。非正式制度是软性约束,并没有正式制度具有的强制性,不可能快速地被所有的人接受。因此,使一项非正式制度尽可能地被普遍接受,使其积极效应得到尽可能大范围的发挥,往往需要强制性的正式制度做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的“合伙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温州地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为了推广这些成功的非正式制度,采取法律的形式强制性的在全国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一项非正式制度要要迅速发挥效应,必须与正式制度相吻合。人们对非正式制度的接纳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接受的过程,而正式制度是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的,这个过程是快速的。因此非正式制度效应的发挥也是循序渐进地,要想提高这个速度就必须借助强制性的正式制度。
总而言之,对于非正式制度,为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我们要发挥其作用,减少其制约,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变革和发展非正式制度,与此同时,注意企业发展的大环境-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确立必须考虑本国和本名族非正式制度的基本特征,并有助于非正式制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有效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的顺利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年.
[3]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4]罗昌翰,非正式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M].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7年.
[5]吴俊芳, 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 3月.
[6]安小雷,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报 2007年.
[7]何军东,非正式制度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J]. 商业时代,2009年.
[8]陈丰,论非正式制度对制度成本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
[9]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 [M].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10]弗兰西斯.福山,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 .海南出版社, 2001.
[11]李培林, 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 [M].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12] 王正军, 东西部地区企业成长差异的非正式制 ——对温州与临夏的比较分析 [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3] 孔径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及影响[J]. 经济研究 1992(2)
[14]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7).
[15]樊会文.特区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
[16]中国经济特区与沿海技术开发区年鉴.(1980~1989)[Z].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5.
[17]赵 燕,试论经济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非制度约束作用 [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8年第 4期
[18]吴俊芳 ,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 3月 第 2卷 第 3期
[19] Turin,Journal of Market & Morality [J].2,no.2(Fall 1999),164-181 copyright 1999 center For Economic Personalism
[20]James on,-Anarchy and Autarky:Endogenous Predation as a Barrier to Trade[J] .Boston College; revision of NBER,Working Paper No. 6223 (1997).
下一篇:我国纺织品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