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角色体验培训模式探讨
班主任每天要面对众多的人和事,经常纠结在班主任这一角色的思维定势的困扰中,雾里看花,不能自拔,时间长了,感到班主任越来越难当,领导不理解,家长难对付,学生不好教。其实,跳出班主任这个角色,回归生活中的角色,带来的思考和体验可以使班主任全方位、多视角直指问题的本质,把事情看得更加真切,把心态调整得更加平和,能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角色体验培训模式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班主任就某一教育事件体验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交换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教育策略的培训模式。下面以一次班主任角色体验培训为例,诠释角色体验培训模式的各个环节。
第一环节:
心理不设防,认识角色
培训前事先设定案例中涉及的各种角色,制作代表不同角色的标志物。让大家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代表的角色,尽力避免产生思维定势和各种表达的顾忌。
主持人:刚才各位老师和专家、校领导都领到了一个角色的标签,现在请大家把这枚标签贴在身上,标签所代表的六个角色分别是孩子、家长、老师、管理者、专家(分为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优秀班主任等固定角色)、旁观者。请大家调整心态,进入自己的角色。
第二环节:
提出规则,进入角色
若要真正进入角色,就要摒弃“我”的立场,完全进入角色的立场。角色标志已经将群体进行了划分,为了听到更真实的声音,全方位、多视角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使人与角色相重合,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
主持人:规则很简单,第一个叫实话实说,第二个叫忠于立场。你选择了哪个角色,就要站在这个角色的立场上说话。最终得到的是每种角色所代表的观点的充分表达,相互之间坦诚的沟通。沟通时我们将围绕着下面案例,但不局限于这个案例来进行。
第三环节:
呈现案例,直指问题
主持人陈述案例,直指问题“我该怎么办”,参与者进入各自角色,只思考,不提问,不发言。
主持人:小明是个让班主任头疼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也不好。进入五年级了,新接班的王老师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知难而上,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了解,王老师发现小明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孩子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两位老人心疼孩子,总是抱怨学校的要求太严了,说:“一个小孩用得着写那么多作业吗?一天坐着也不活动,好不容易放学了,先出去玩会儿吧。”慢慢地,小明开始漠视老师的要求。看到与爷爷奶奶的沟通没有什么效果,王老师约请了小明的妈妈。小明的妈妈是个心理学博士,王老师觉得妈妈一定会理解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肯定能抽时间配合。谁料见面后妈妈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身体是基础,快乐是前提,成绩不重要。至此,王老师决定不再依靠外援,自力更生。她每天把小明留下来,看着他写完作业再回家。刚开始确实有效果,可没过多长时间,爷爷奶奶就找到了学校,向王老师抗议“耽误孩子正点吃饭,对身体不好”,并且当着王老师的面把孩子领走了。第二天收作业的时候,小明支支吾吾,一会儿说写完了,一会儿说忘带了。王老师很生气,对小明说再找找,小明又不肯。王老师急了,一把夺过小明的书包“哗啦”一倒,作业本掉出来了,确实没写。第二天家长来了,找校长投诉王老师,说她侮辱了小明的自尊,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并且要求老师赔礼道歉。学校领导找王老师谈话,了解事情的经过,提醒王老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王老师万分委屈:认真负责还有错了,早知如此还不如不管呢,现在可好,学校不理解,家长不满意,孩子不合作,到底该怎么办呢?
以上是今天给出的情境,大家先进入情境体验一下自己的角色。一是站在每个角色的位置上想一想:“我现在就是小明”“我现在就是家长”……二是对自己说:“我现在已经是小明了。”“已经是小明的班主任了。”“我怎么想的?”“我要说什么?”慢慢地用心体会和感受一下,真正地进入到角色中间,一会儿问大家一些问题。(播放轻音乐)
案例来自于班主任的工作实践,集中了班主任在工作中面对的各种人,同时延长了时间背景,有师生过去的教育经历;放大了空间背景,不仅限于校内学生与老师发生的事,还有学生所在的家庭背景和事件。真实的事件、集中的矛盾、复杂的角色、多样的立场,将参与者定格到这一教育情景中去,让他们在自己所代表的角色中,溯源——看清问题的成因,寻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
导入角色,引起争论
在这一环节中,主持人的任务是适时地请不同角色发言,抓住问题分歧,充分引导不同角色深入阐述自己的体验和观点,从而引发全体参与者对问题核心的探讨,对不同视角观点的反思,对自身角色观点的自省。
“孩子”的角色观点摘录:
●我特委屈,刚想写作业,爷爷奶奶又让我玩,没管住自己就玩了,上学又挨老师批评。
●我就是喜欢玩儿,这是小孩的天性,哪个小孩不喜欢?
●有好多名人也没上过几年学呢!
“老师”的角色观点摘录:
●玩也要玩出名堂,也要有知识基础,上学就得遵守学校的规定。
●只知道玩,以后拿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老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你的作业,让你逐步适应。
●我们现在所学的是最基本的知识,是为你以后发展打基础。
“家长”的角色观点摘录:
●如果身体不好,学习又有什么意义?
●你们学校天天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写作业吗?没事儿,咱们在这儿学不好,到国外学去,反正家里有的是钱。
●老师的责任就是把你教育好。
“专家”的角色观点摘录:
●任何一个人都会在集体里生活,如果在这个集体中没有一点儿成就感的话,实际上孩子的内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管理者”的角色观点摘录:
●学生之间肯定有差异,家长也是有差异的,尽管有的时候这个差异很大,但互相尊重是对话的前提。
●家校教育不统一,会给孩子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再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也得为孩子今后考虑。
●进入学校,起码得有最底线的共识,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定,完成适量的作业。尊重小明的差异,可以少写作业,但是每天必须写。
“旁观者”的角色观点摘录:
●从根本上看,这是
一个观念的问题,大家的观念要达成一些共识,教育才有效果。
●作为老师也好,管理者也好,要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真诚地去爱孩子,爱是最根本的前提。
●这个老师让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比如天天完成同样的作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孩子自己来说,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就可以了,也是比较好实现的。
不同的角色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表面上看使矛盾更加激化,实际上是各种角色在自我位置上的充分宣泄,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倾听中回味、吸纳观点。因此,主持人要适时引导大家平和情绪,回归思考。
上一篇:颅脑CT病变自动分类的研究全文
下一篇: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的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