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职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方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10 09:12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观念并加以实现,笔者以为正当其时。从课程改革之初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的背景之下,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角度入手,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条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通道。笔者结合该主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的过程及结果有了一些直观的把握。
  一、重梳职教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
  从课题研究开始到不断深入,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也日益深刻。显然,综合性学习不能简单理解为“综合性”的“学习”,更不能认为只要综合一下,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其实是与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具有同样地位的学习方式,其既涉及到语文之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其又是以语文作为底色的。
  具体到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今天的职业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除了其发挥基本的工具性作用之外,还需要其发挥综合性、培养性、实践性的功能。也就是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及实践的能力。显然,结合这一需要,只有综合性学习能够较好地、直接地发挥这一作用。
  研究表明,职业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是一种“活”的学习过程,活就活在语文与其它知识的灵活对接;应当是一种“智”的过程,智就智在语文与活动互动中的智慧运用;应当是一种“放”的过程,放就体现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对于活动方向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及活动结果的评估,都尽量合理地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还应当是是一种“合”的过程,其体现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
  二、职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分析及其思考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职业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且每种方式都有其适切的地方,自然也有其适用范围。思考不同的方式,可以纹理出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规律,从而让综合性学习行走得更远。
  其一,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语文与专业的结合还只能体现在其工具性特点上,笔者选择了学生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说明文、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与该专业相关的产品或操作说明书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其二,语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职业学校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语文因素,是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如语文课程本身就有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块,结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引导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一些要素。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生成的素养集中体现出来,且这种集中体现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不同因素的巧妙组合。
  其三,语文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决定职业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除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对于学生在专业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作用,应当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积极作用,而综合性学习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正如培根所说“写作使人精确”,就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言,将实训实习后的写作当成综合学习一个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对具体实习过程的反思达到一个更为精确的高度。
  在三种综合学习的方式中,前两者往往是一种基础性的综合学习,而第三种方式并没有为太多的人发现与运用。仅就笔者的尝试与研究而言,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好的语文综合学习方式,其过程体现了语文的特征,而目标指向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写实并认真总结反思,就能在写的过程中理清专业成长的脉络。
  三、综合性学习呼唤语文与职业的双重意义
  职业高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普通中学不同,其应当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底蕴;二是职业指向。缺少了语文底蕴,那活动就不成其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缺少了职业指向,综合性学习又只能在基础性的范围内打转。且笔者的研究表明,兼顾了语文与职业双重意义的综合性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这与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相关的。他们一般对纯粹的语文知识积累不感兴趣,而在专业学习中又常常体会不到语文的直接作用,而借助于语文与职业双重指向的综合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深层次兴趣,且能切实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双重指向的综合性学习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同一专业但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选择什么方式的综合性学习,具体又以什么内容为核心,需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来进行。离开了学生,综合性学习往往少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保安.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 蒋栋梁. 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
  [3] 靳彤. 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8.10.

上一篇:“社会性住院”现象及其干预路径的文献综述分

下一篇:货币化子女赡养责任,以制度推动居家养老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