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关注,交互式电子白板业已走入众多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软硬件的支持下,比传统多媒体设备功能性和灵活性更强,使教学更智能化、灵活化、人性化。在历史课堂上合理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更使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
一、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激发历史教师教学积极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历史课堂,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无形中给历史教学注入动力。电子白板的网络化使教学资源变得更自由和丰富,不仅学生受益于其中,而且为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带来惊喜和挑战。教师通过不断学习,选择、比较、反思、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应用水平和业务能力。
一位历史教师为了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并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整整熬了两个通宵,这在以前从没有过,当看到在他的精心设计下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时,他很激动,教学信心大增。我校历史教师自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以来,积极进行电子白板教学研讨,寻找最佳教学途径,并且卓有成效。这样看来,合理有效地运用电子白板教学,历史教师的能量将得到更广阔的发散空间。
二、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发挥历史教师教学创造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承载量大、内涵丰富的学科,以它为载体,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历史教师要将现有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加工后的教学方案。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电子白板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思考,吸收、消化传授的知识。
如学习《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时,结合教学设计,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现成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趣,如播放异域风情的视频,创建大葱、大蒜、胡萝卜等食物动画,自然导入新课:这些熟悉的东西都与一位历史人物——张骞有关,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本课“丝绸之路”一目,同样可以设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动画地图,配置沿途的地理环境声像介绍或动画图片等,让学生在白板上板演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在感叹“丝绸之路”带给我们骄傲的同时,体会当时行进在这两条商路上人们的艰辛,从而受教其中。而历史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在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得到发挥,创造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调动历史教师整合资源的主动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方便师生在学习中对资源的调整、修改、增添、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鲜活新生的教育资源。关注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即时表现,寻找教学成长点。为此历史教师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就得精心钻研教材,潜心挖掘资源,在发现、搜索、开发、利用过程中,实现知识重组、资源整合、理想教学的目标。
如开展“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活动课时,可借助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整合优化历朝历代对这些地方管辖的史实、图片影像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形象、直观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明白:这些地方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们要坚决抵制分裂祖国的言行,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日本“二战”后从战争重创中迅速崛起的内容时,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整合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等知识,在对比中学生理解日本崛起的原因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在合理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中,为达到理想效果,学生积极性被激发,教师得到鼓舞和认可,整合资源的主动性继而得以调动。而且教师的教学显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透过多种资源实现知识、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是最高境界的历史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四、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促使历史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合作互动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资源包,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极大方便。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同学”或“共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动态生成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资源,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互动和教学质量。
如学习“新中国的新外交”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把“新中国的新外交”从新中国成立初整理到今天今时,制作线索清晰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劳动成果。教师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下来师生相辅相成、合作愉快,博得了满堂彩。
课堂教学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这是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的重要原则。促使历史教师重新认识师生间的合作,创建和谐历史课堂。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使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师生间的有效合作互动,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历史教师要开阔视野,强化多媒体历史教学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更深层次挖掘交互电子白板的功能和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运用方法,不仅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用技术,更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为目标引领课堂。
作者:何艳(平罗县第四中学,宁夏平罗 7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