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机械技术问题实践改革应用研究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43

 

 第1篇:信息技术在机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高职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因而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机械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性、综合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有效推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机械教学还存在诸多弊端,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其中,推进高职机械教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教学手段已经在诸多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认可,将其应用到机械教学中作为辅助手段不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抽象知识,加深理解记忆。下面便从六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机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的机械教学中大部分是由教师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等进行讲述,空乏无味的扁平化教学,不但无法令学生很好的理解抽象知识内容,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通过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则不同,可以通过多感官刺激,培养学生对于机械学习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模拟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给予的。利用这些优势,信息化的教学的方式,图文并茂,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直觀理解知识内容,继而被教学内容深深的吸引,从而激发出想要学习和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教室中感受到现场操作,这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帮助很大。学生理解了知识点的内容才能进一步体会机械的魅力,才能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机械零件的装配课程中,受到条件限制,很多零件的装配方法无法在课堂上予以展示,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模拟机械零件装配过程,结合讲解与演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而机械教学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理解了这一个知识点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下一个知识点,从而逐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机械专业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强,但内容繁杂,存在诸多重难点,并且很多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这就极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知识点中涉及的很多设备零件以及模型受到条件限制比较缺少,而传统教学中,这些知识点只能依靠模型才能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若没有模型和实物,单凭教师的口述无法透彻讲述,学生也很难理解。即便教师使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零件、设备,其直观性和实践性也相对较差,使得知识理念显得乏味、无趣,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机械教学中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原本抽象的知识可以得到直观性体现。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展现,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将重难点展现给学生。例如机械设备的静态、动态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声音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表现出来,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直观记忆以及理解。


  从另一方面将,直观和形象的展现教学重难点是信息技术区别于传统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很多专业语言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机械教学中,切割体视图剖后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单凭口述很难讲解清楚。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以视觉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清楚地演示物体的分割、移除。而学生通过大屏幕中的动画演示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知识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这种理解记忆的方式更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知识体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对于任何专业的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因此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也是机械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总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引导和教授的作用,在机械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但仅凭教师并不能真正学好机械知识,最主要的是依靠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领悟。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由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授,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新时代的教学模式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兴趣发展方向,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热情,引导其自主地去探索、思考、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主动的预习、思考,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便会更加顺利,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还能够将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添机械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机械知识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在高职机械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时,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传统机械教学模式对高职机械的教学有着很大的限制性,而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能够打破这种限制,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能够为机械教学提供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并开拓教学的新景象。在机械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借助高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例如,在进行《机械制图》的教学时,教学可以借助Mastercam或UG等软件的三维建模功能进行三视图的讲解,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不同方位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根据不同方位展现的图形进行多角度的观摩、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信息技术对学生机械知识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就需要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高职机械的教学。


  五、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


  在高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丰富的机械知识是学生学好机械专业的前提保障,但是机械专业知识比较抽象,并且难以理解,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机械知识。因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传统的机械教学方法比较的单调,对学生的思维发散有着严重的制约。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借助多媒体功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例如,在进行《机械基础》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Solidworks软件将液压传动中开关各类液压阀的动作生动形象的展現出来,并且将液体流动的过程与阀芯的运动通过课件清晰的表现出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机械的知识,并且加深学生对机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高职机械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直观的将机械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增添知识的趣味性,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信息技术使得机械知识变得生动兴趣,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机械专业技能。


  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机械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并且对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也意义重大,但其应用必须科学合理,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高职机械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高技术人才,注重的是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而教学则是为了传授机械知识内容。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确定信息技术应用在哪些机械知识的讲解中效果更好,哪些知识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而不能单纯的依赖信息技术。机械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其抽象性内容较多,且实用技术性强,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度,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机械教学,而不应当让其喧宾夺主,否则不但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还会影响机械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将信息技术作一种为教学工具和新型手段,用来加深同学生的互动,并将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惑综合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料,方便学生课上、课后反复学习,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七、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想要与时俱进,高职机械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高职机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推进机械教学技术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有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机械教学,同时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的理解记忆,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另外,新颖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因此信息技术的引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在机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会成为新时代机械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者:卢达

  第2篇: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改革和探索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强,在本科独立学院确立的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中,注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机械设计作为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中,起到了承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在培养优秀机械设计人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针对机械设计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尤为必要。文章从理论教学和创新设计实践的角度,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必要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以其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工程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一、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重点讨论通用零件的有关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技术资料的应用等[1]。我院机械设计理论课时为42个,讲述内容包括总论、联接、传动以及轴系四大部分,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明显矛盾。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教师全力讲授完所有内容需近40个学时。再加上课程总复习,基本上填满了总课时。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难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工程案例,也难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且课堂案例更新不及时,未融入较新的创新思维意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引导及训练都会产生削弱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式,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课、问答、课堂练习等一些传统的单一模式来进行,未融入较新的教学模式和创新思维意识,存在学生学习被动、靠机械重复来掌握知识的问题。課堂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探究问题及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践环节薄弱,仅有6学时基础实验和2.5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开设的基础实验为“螺栓强度实验”“轴系搭建实验”和“减速器拆装实验”,属于验证性和认知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且因实验设备数量受限,一般3~4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导致个别学生实际动手较少,敷衍了事,达不到实验的目的。而课程设计依然是齿轮减速器的设计,题目类型过于单一,缺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培养,并且装配图和零件图依然停留在采用图板、图纸等进行手工绘制阶段,与实际工程设计人员已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图的现状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绘图与辅助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在总论部分,降低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计算难度,要求学生主要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稳定循环应力下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有关强度校核计算公式,要求学生能够直接对公式进行应用而不再强求记忆公式,避免学生在刚进入本课程学习时产生畏惧复杂计算问题的心理,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在联接部分,包括螺纹联接,键、花键及无键连接,销连接,铆接,胶接与过盈连接等,重点让学生掌握螺栓联接的类型和应用、受力分析、强度校核和设计计算等内容,而其他连接则安排学生课外自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带和链传动,重点学习普通V带传动的内容,而链传动则简述其运动特性,有关滚子链传动的计算要求学生自学。对于齿轮传动,重点讲述渐开线圆柱齿轮,并省略有关公式的理论推导,让学生掌握公式中参数的含义及其对齿轮传动的影响,掌握齿轮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而锥齿轮和蜗杆传动,重点掌握其传动特点及受力分析方法,而强度计算等要求学生自学。轴系部分,重点讲述轴和滚动轴承的内容,而滑动轴承作为自学部分,联轴器、离合器放在轴系结构搭建的实验中结合实物来观察和学习,以产生深刻的认识。


  经过以上内容的优化,在理论课时中可节省5~6个课时,从而可增加工程实践案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扩其知识信息量,并将创新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案例的分析中。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创新的意识。


  (二)丰富教学模式,强化工程意识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局限,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2]。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情况下,教师要考虑实际教学条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打破现有的以教师传授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基础知识讲授之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要学习几类不同的通用零件,容易让学生产生内容繁杂、思路凌乱的感觉。为此,在整个课程的讲授中,始终贯穿“零件使用案例-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结构设计”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建立一条清晰的学习思路主线。


  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将课程内容讲述详尽,并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学用结合,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重视系统性的学习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讲述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时,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形象的观察带和带轮间运动速度的差异。通过逐渐增大载荷观察弹性滑动区域的变化及向打滑的转变,加深学生对带传动运动特性的认识。针对各类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由于其受力种类、方向判断等都不尽相同,一直是学生易混淆出错的地方。为了系统化地让学生掌握本部分内容,教师要设计教与学互动环节。如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每一类齿轮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每种力在各类齿轮上的作用特点,找出各类齿轮受力的异同。这种做法精简了内容,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该互动方法,作业中的错误大大减少了。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建立了机械设计模型室。要充分利用模型室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将部分基本教学内容转移到模型室进行教学,适当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对模型室陈列的零部件、减速器等模型产生直观认知,弥补其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并将其置身于实际模型之中学习,不仅可以降低课程的抽象性和难度,丰富的实物模型还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如滚动轴承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各类轴承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分析其受载情况等,教师再进一步结合实物讲述总结,以加深对轴承的理解,则看似繁多零乱的内容却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产生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教师在教室的全力讲解。对于课程的自学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适当开放模型室,让学生在模型室内自学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存在疑问较多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中再给予解答和概述。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兼顾了课程的完整性。


  以探究式教学模式[3]增加工程案例的分析。教师根据学习进度,针对零件的实际工程应用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课外求解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再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对他们的疑问进行点拨和启发,并对那些具有突破的学生给予鼓励,提高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如完成减速器拆装实验后,让学生以风力发电增速齿轮箱为研究对象,完成对该增速齿轮箱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等的分析,并对传动方案进行再设计或改造。通过类似问题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将创新设计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拓展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识。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到图书馆查阅设计手册、数据库文献资料等。因此,还提高了他们查阅技术资料和检索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为建设开放式学习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在课程改革中尝试了微课[4],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机械设计的新成果、新产品录制微课,便于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课外回顾课堂内容,使学生不受地域的影响、自主加强学习。


  (三)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创新设计


  一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加强其创新意识、动手实践等方面入手。开展创新设计的训练和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和实践性,在已开设的6学时基本实验中,为保证实验效果,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完成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预习,以改善实验效果,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走马观花式实验,并对每个学生定量分配实验任务。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实验中教师要介绍相关的工程背景,典型工程应用实例等,以增加工程实践的内容。对于2.5周的课程设计环节,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来完成。不仅可以提高作图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理解设计的内容,提高设计的质量。同时,鼓励大家开拓新的题目,而不再局限于二级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增设了32学时的机械设计综合实验,进行机械创新传动方案的搭建和计算机辅助建模分析。在已有的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动手实践。并注重开展应用型、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型等实验项目[5],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在实验开设期间,开放实验室以增加学生的课外学时。本综合实验中,学生设计出了连杆式机械手、打包机等优秀的传动装置。


  此外,为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购置了车床、铣床、钻床及数控雕刻机等加工设备,并配有教师指导机床的操作,为动手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身特长的平台。近年来,借助省级及院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开展了爬壁机器人、自动化立体停车库、走迷宫机器人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顺利完成了实体模型的设计制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实验室走出的一些毕业生还成功实现了创业,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学生在实验室学习期间,还参加了各类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竞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在第14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赛中,首次参赛,即在华东赛区赛中取得亚军、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近几年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多次取得冠军、亚军、季军等成绩。实验室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平时对创新能力培养和重视的积累,也有力地证明了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通过该创新實验室,也将机械设计的课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后续培养,延续到创新作品设计平台上,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满足了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文章在分析机械设计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机械设计课程改革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的学习特点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者:张月芹

  第3篇: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机械设备的运用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已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仅对机械制造行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解决了机械设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困扰已久的问题,有效促进了我国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


  一、当前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研制和逐渐应用,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的带动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和运用范围,不断的对机械设备的仪器控制、设备自动化的管理和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与此同时,由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就是通过各种自动检测技术和对机械设备的相关功能进行控制这么一个装置,有效解决了在机械生产制造过程中电力系统不稳定问题和通过实行自动化操作,减少制造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改善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效了推动了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


  二、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信息流中的应用


  在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计算机系统作为信息制作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嫁接了CAM技术和CAD技术在机械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具有应用。与此同时,将CAPP技术运用于机械生产制造过程中,不仅可以对生从的工业进行全面的优化,还能够促进编程效率的提高,使得在生产制造中的成品工艺更加标准[1]。而从生产产品的数据和管理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数据管理,能够更加便捷的为机械设计制作和生产过程各项产品的跟踪需要提供相应的数据和信息,并结合数据和信息能够有效的发现整个生产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能够及时的结合数据和信息对生产系统进行优化。并且,通过PDM技术,能够有效的将相关信息与产品联系起来,为生产产品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煤矿产业中的应用


  在煤矿产业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还有效改善了地下煤矿开采的通风问题和排水问题,为煤矿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首先在煤矿产业通风系统中,由于煤矿地下开采环境十分恶劣,存在着许多对人们身体有害的物质,如粉尘、煤烟、有毒气体等。通过在煤矿通风系统中运用机械设备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煤矿通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根据地下煤矿的空气质量优劣以决定煤矿通风系统是否运行,减少因地下煤矿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侵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能够及时有效的对通风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反馈,一旦出现系统故障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给予修复,确保地下煤矿作业的安全。而另一方面,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也能够对煤矿地下排水系统实行智能化管理,不仅能够确保煤矿地下排水和补水的稳定性,还能够建设因为排水系统故障而造成安全事故,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2]。


  3.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刀具加工产业中的应用


  对于我们日常所见的或者所使用的刀具用品,其制作过程也是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工序,如材料的选择、刀的煅练和刀的打磨等,都需要各个步骤的紧密联系和制作,才能够生产出一把好的刀具。而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刀具制作系统进行精密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刀具产品的精密程度,确保刀具的质量。与此同时,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高刀具的生产效率,减少刀具生产过程中的劣质刀具,并确保刀具的生产安全,为刀具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在各个领域综合性的考虑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具体应用,并不断的加强机械設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祝潼等

  第4篇:浅析机械维修常见的技术问题


  现阶段,大型工程施工建设当中,机械设备的应用较为广泛。机械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故障问题,为保障工程施工建设能够不间断进行,就需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机械维修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建设时,管理人员并没有重视起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使得机械设备维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成为了机械维修中常见的技术问题,不利于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鉴于此,本文对“浅析机械维修常见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机械维修常见的技术问题


  在工程施工建设当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机械维修是重要的一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机械维修中存在较多的常见技术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不能有效判断分析故障原因


  在目前的机械设备维修中,经常性出现维修人员在没有明确故障原因以及故障位置时,就随意拆卸机械,同时由于维修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限制,导致机械设备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倒是添加了新的问题。此外,大部分的机械维修人员习惯于零件更换实验排除机械故障,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将一个个能够拆卸的零件全部更换,结果导致不该换的零件全部换了,极易出现新的机械问题,同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1]。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械维修人员自身的维修技能不能熟练,对机械结构的零件分布以及结构并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下,便开始了盲目的拆卸以及组装,极易导致机械零件的损坏,极易由于自身的操作不当导致维修人员自身受伤。


  3.汽缸间隙测量有误


  维修人员在测量汽缸间隙时,需要保证在垂直方向,测量从活塞裙部到活塞销孔之间的长度。但是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维修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完全是随意方向、位置测量。由于铝合金活塞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并且其裙部断面为椭圆形,从而导致不同方向测量,其测量数据并不一致,因此,维修人员随意方向的测量,就会导致汽缸间隙测量有误。


  4.维修时不注意检测零部件配合间隙


  在给类机械机型中对零部件配合间隙具有明确的规定,(柴油机活塞与缸套配合间隙、活塞环三隙、活塞顶隙、气门间隙等)机械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对间隙进行测量,对不符合间隙要求的零部件需要及时调整或者更换[2]。但是在具体的机械维修中,经常性出现不测量就直接组装零部件,还存在少部分的维修人员直接凭借自身的维修经验进行零部件的组装,直接导致机械启动困难、活塞环折断等故障,严重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更为严重的机械事故的发生。


  5.缸套和活塞新品不经选配即安装


  机械气缸套与活塞的尺寸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误差范围。一旦最大尺寸的汽缸套配上最小尺寸的活塞,将会出现间隙增大,从而直接造成压缩无力,如此一来,机械启动将会十分困难。为此,维修人员需要在换装时,重视缸套以及活塞进行编号,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保障编号一致,才能有效保障间隙符合标准。


  二、机械维修以及保养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促进了机械维修技术的进步发展,目前在所有的工程施工建设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为使得机械能够在工程建設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必要重视机械的维修以及保养。对于机械维修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机械的维修需要符合使用要求,并且需要保障机械的可靠性、耐用性等一系列标准;其二是机修维修必要快速完成,从而有效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使用[3]。简单点讲就需要要在保障经济性的基础上,完成机械维修目标,能够使得机械正常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机械维修时,需要把握一些维修要点,其主要包括编制有效的维修计划,确定合理的维修组织形式以及采取高效的维修方法。对于高效的维修方法的采用,目前一般采取有单机修理法以及互换修理法,不过两种修理方法侧重点不一样,单机修理法只是适用于故障问题少、机械结构简单。互换修理法一般运用于现场修理,并且是最为广泛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机械维修设计因素较多,并且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导致机械维修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机械维修存在着较多的常见技术问题,有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促进机械维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马野

  第5篇: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增高,传统的控制技术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汽车控制行业,将会大大增加汽车控制的安全性,改变了传统的机械控制模式,使汽车控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机械自动化技术


  1.1当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由于我国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面时间较短,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不算很完善,但是近年来,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正在一步步与发达国家拉近距离。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已经很高。我国的技术大多数取自国外,因此与我国的发展的切合度还不算太高,我们应该要去发展适合我国发展情况的自动化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我国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时间还很短,因此这方面的高端人才还是很缺乏。机械自动化技术由于需要较为高端的专业水平,因此,在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高端发展中,还要注意到对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更加完善。


  1.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前景展望


  现阶段,我国在机械自动化领域发展势头很好,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符合当今市场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要有着多方面的推动因素,要在原先已经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蔓延。对于机械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向着智能化、向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未来需求的加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自动化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更新,我国在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未来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机械自动化技术若是想真正的发挥最大的效率,就必须要发展技术,在汽车控制领域,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保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进行汽车控制系统的不断改进,加强汽车的安全性能。在未来,机械自动化技术和汽车控制系统之间会有更大的发展。


  2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中的应用


  2.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当在,我国已经成功的将智能感应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自动化中,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主要应用在感应、传感、信息采集和处理等方面,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传感功能和中央调控功能。这两者在汽车控制方面的有着很大的应用。在汽车制造和控制中,传感功能主要是对汽车行进中的状态进行时时刻刻的监控,保证行车的安全。对于在行车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其能够自动进行处理,将可能出现危险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中央调控功能最大的作用是能够第一时间对行驶过程中的环境和各種不安全的隐患进行报告和处理。在情况较为危急时,中央调控系统还能及时对情况进行处理,能够进行包括报警、刹车、逼停等行为,能够将对驾驶员的伤害降到最低。


  2.2监测和反馈行驶数据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调控能够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监测和反馈,其进行这项功能的主要方式如下:首先,通过计算机中的技术来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测量装置进行检验,并且会对装置的参数进行更新和进行标准化的从新配置,并且读对运行过程中汽车的整体检查状况的数据进行上报和呈递。然后,自动化汽车控制系统会对呈递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与正常状态下汽车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汽车当时的状况是否良好的结论。当汽车状况没有保持良好状态时,自动化汽车控制系统就会对驾驶员发出警告,并且会自动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进行自我修复,或者给驾驶员分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此来保证行车的安全。


  2.3故障的处理


  在当今,自动化技术已经与计算机技术分离不开,两者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将会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更好的融合,会不断进步。现代的自动化技术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已经改善了很多。在原有的传统的汽车控制系统上,应用计算机技术从而使其变得智能化,实现了智能化的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主要是指对汽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对汽车的行驶过程进行控制,它能够对驾驶员发出的错误指令进行处理,避免危险的发生。另外,智能化汽车控制系统还能对已经发生的危险进行及时恰当的处理,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


  2.4安全机制设置系统的应用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而发生一些危险,因此,保证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可以对行驶过程中的汽车进行有力的保障,保证车辆的安全。在汽车中,必须要安装一些保护安全的装置,在当下,保障装置应用最多的在汽车的控制系统中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危险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在对信息进行检查时,一定要对信息的等级进行严格的处理,要根据专业的知识,专业的安检态度来进行对待,保证信息的严谨性,这样能够很大的改善汽车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3结语


  本文针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中的应用进行叙述,主要说出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机械自动化技术;第二,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中的应用。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中主要提出当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前景展望两方面内容。在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控制中的应用中提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监测和反馈行驶数据、故障的处理、安全机制设置系统的应用四方面内容。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作者:王清亮

  第6篇: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中英国际学校与中德学院先后建立,双方派遣大量的学生进行交换学习和交流,其目的是能够联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在专业技术领域上造诣更深,推动科学进步,走在学科的最前沿。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是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创新意识。采用双语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是一种革新的理念,意义非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能在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


  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将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及实验操作融合起来,采用新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课上的教学与实践环节,需要实验老师运用精确的专业词汇来描述实验原理和步骤,其中的讨论环节,更需要教师运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课后实验报告撰写,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专业技术掌握的程度,也是提升学生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3点:首先,由于该门课程不仅是在机械学院开展,还会对中英国际学院、中德学院及国外的交换生开设,学生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大不相同,接受课程内容的能力也有差异,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和专业素质,能够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其次,由于实验方法和原理专业性强,且实验教学中使用的软件和设备仪器大都是国外进口的,其说明书均为英文版本,专业性强,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高,否则如果理解程度不够,就无法正确操作仪器设备,无法完成实验课程,达不到授课效果。最后,英文版教材稀缺。目前,实验内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是面向全国大学生而编撰,为统一规范的中文书籍,有必要制作专业的英文教育课件,引导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2课程国内外现状分析及实施价值


  国内外很多高校对不同课程的实验双语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许晓岗等[1]人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交流方式、词汇、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学生、教师和教学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实验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及判断实验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凌翠翠等[2]人探讨了中国高校开展实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实验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材欠缺及学生英语基础差等,同时对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措施。李媛媛等[3]人就当前留学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教材、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改革措施,为提高留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宋璐等[4]人为了促进电工电子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及推进双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分析了电工电子实验课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开展双语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迟玉伦等[5]人对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实践教学效果。根据上述各学者对双语实验教学的研究,有必要开展机械学科专业性比较强的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双语教学。


  由于当前实验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还相对欠缺,开展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双语实验教学,希望采用实验双语教学能逐步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而实验双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对于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寻找恰当的双语切入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针对国内学生和国外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双语教学改进和完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成果。可以预见,高效实用且适应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必将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国际化的开放型专业人才。


  3课程实施目标及方法


  3.1课程实施目标


  对机械学科专业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探索,提升教师在双语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机械学科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进行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


  3.2课程实施方法


  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和特点,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因材施教。机械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的专业性强,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语言能力参差不齐。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强于听说能力,且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差异,而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生僻的专业词汇,实验原理纷繁复杂,难度特别大,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无法专心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必须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因材施教。


  (2)提高实验教师授课的能力。推广双语教学,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派老师到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去学习和交流,拓宽视野,提升教师的英语水平及授课能力。一方面,在双语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请教外籍教师或是现场模拟指导,或是邀请其亲临参与课堂授课。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方便双语教师进行再教育、进修和出国访问交流,不断提升其英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授课方式方法。另一面,可以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言明奖惩条例,针对年终工作量及业绩等考核时,适当地给予政策倾斜,吸引更优秀的教师的加入双语教学,竞争上岗,提高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实验课程内容不多,更多地关注点在动手操作上,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应增强口语能力,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3)实验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为辅的原则,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测试和实验过程,启发思维,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后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参与双语课程学习的基础,应该从上大学开始就侧重英语的学习。除了英语听、写能力的培养,还应大力提倡并举办各种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演讲赛、英语课堂演习、英语角等,构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英语学习高潮,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和听力水平[2]。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立交流平台。实验课件可以运用动画、幻灯片、录像等直观有效的表达方式,增强真实感和渲染力度,学生能够迅速从画面中获取知识。建立实验英语课程学习网站或公共邮箱,设立各种专区,例如国外大学的实验专区、学生讨论专区、教师反馈专区等,时时进行更新和补充,以弥补自编教程的不足,拓宽视野,与时俱进,达到与当前教育网同步,师生不断进行交流和学习。


  (5)建立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考核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学生只能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目的。若不进行考核就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既能培养兴趣爱好,又能在学习回顾的过程中,建立专业英语词汇表,同时将英语、专业知识、实验现象联系起来,更深入地探寻和研究。教师的讲义需简单易懂且无语法错误,内容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降低学习的难度。此外,还可以在课外安排专门时间进行答疑活动,师生畅所欲言,面对面地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和探讨,挖掘实验的深层含义,令双方印象深刻,又可以引发新思路,进行创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会产生惊人的教学效果。


  4課程总结和打算


  自开设该实验课程以来,学生反响强烈,纷纷表示参加此次实验课程后,强化了所学理论知识。为使该实验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学生在实验双语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笔者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制作一套英文版教学课件PPT,实现双语实验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机械测试与控制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际化和时代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实验双语课程的开设是对培养优秀工科人才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迟玉伦等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下一篇:矿山机械安全问题改进措施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