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回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便于重复等优点。但是,精度相对较低,影响因素多,只能反映表面质量、不适用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检测,主要适用于新建结构和混凝土龄期小于1000d的普通混凝土。回弹法检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已经成为了混凝土工程现场原位检测中的最方便、最有效的检测方式,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质量控制、质量监督以及质量检测过程中进行应用,这样,对提高我国工程质量的无损检测水平、确保工程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是我国工程建筑材料中运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之一。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在土木工程混凝土检测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混凝土检测用的最多的检测方法就是回弹法质量检测,这种方法是无损检测推动混凝土强度的基础。混凝土质量十分关键,回弹法是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一种有效快速的方法,回弹法在土木工程的混凝土的质量检测中应用相当广泛,本文主要探讨回弹法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
一、回弹法检测原理
混凝土结构的回弹法检测,就是利用弹簧作为驱动力,在利用传力杆弹击向混凝土结构的表面,然后对重锤反弹后距离进行测定,然后把回弹值作为和结构强度比较相关的一些指标,最终对混凝土结构强度的检测方法进行确定。同时,在制作标准养护的试件或相同条件的试件中,和已成型构件在材料用量、配合比、水灰比等各个方面有很大差距的时候,也能够利用回弹法进行无损检测,进而确定混凝土的结构强度。想要把回弹法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一定要确定标准的养护试件,或者在相同的条件下,试件制作不规范与试件数量不充足等情况下才能够使用。回弹法有很多的优势,例如方便操作、设备简单、测试时间短以及成本低廉等,为混凝土的检测工作节约了成本,同时能够及时对结构混凝土质量进行控制,不仅能够提升混凝土的质量,同时还会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减少工程施工的成本的同时促进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如图1所示。
图1回弹法检测原理示意图
二、混凝土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混凝土材料品质检测的问题
(1)掺合料的种类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目前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掺合料大多数是粉煤灰,进而对水泥的使用量进行减少,但是,也使得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所下降。如果粉煤灰添加的比例较高,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作业会使粉煤灰向上进行运动,混凝土表面密实度下降,最终结果导致碳化速度大幅提高。
(2)水泥的品质与添加的比例对检测结果会有影响。在混凝土施工中,使水泥的性能、品质是影响回弹法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一项重要因素。由于水泥的品质不同,拌和生产混凝土的渗透性能和水化产品中,在碳化速度的方面,碱化的含量作用也不相同。在混凝土中,水泥的添加比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总之,水泥用量大、密实度大以及强度高的混凝土碳化速度也相对较慢。
2.高强度混凝土回弹值偏低问题
高强混凝土以其孔隙率低、密度大、抗变形能力强、抗压强度高的优越性,在大跨度桥梁结构、高层建筑结构以及某些特种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高强度的混凝土是指抗压的强度超过60MPa的混凝土。但是,其回弹值也通常存在偏低的现象,对高强度的混凝土与一些强度在C40以及以上的普通混凝土回弹检测时发现。这类的混凝土通常掺加了引气型的粉煤灰以及外加剂等矿物质的掺合料,更能够改善其和易性,方便施工,因此骨料的用量少,并且其水胶比小,而且水泥浆料比较多,导致混凝土回弹的检测中,时常的出现回弹值偏低的情况,是因为混凝土的强度机理以及表面的硬度机理的有所不同。选择高强度的混凝土测强曲线对其进行判断,高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使用回弹法进行检测的时候,要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3.原材料质量的问题
用于普通混凝土的六大水泥品种及矿渣水泥,对混凝土回弹检测无明显影响;卵石和碎石的回弹测强关系基本吻合,5-40mm粒径的石子对回弹法测强基本无影响,如果石子的粒径超过60mm,就必须制定专用的测强曲线;高效减水剂以及泵送剂等用于商品混凝土,主要是指泵送混凝土的外加剂等有一定的影响,应该对其进行修正,详见规程中对于混凝土修正;当砂子在品种以及筛分符合JGJ52-2006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对于回弹法测强并没有明显的影响;非引气型的外加剂对与回弹法的测强没有一定的影响,引气型的外加剂对回弹法的测强有一定的影响,能够建立专用的测强曲线。
4.碳化影响的问题
在对已粉刷过的混凝土构件进行回弹法测试时,需要首先将粉刷层清除干净。因为粉刷层具有一定的碱性,会使在进行碳化深度测试时的检测孔内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影响碳化深度测试结果。测得的碳化深度越深,导致强度换算值就越低,进而导致检测结果中受碳化影响的程度变大。值得注意实际工作中,混凝土掺脱模剂,粉刷层将直接影响碳化深度的测定。
三、回弹法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
1.回弹值修正
在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中,对于回弹法的应用主要是使用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来断定测区混凝土强度值,可是推定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直接使得检查结果和构件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误差。如果回弹仪遇到非水平方向的状况时,为减少检测的差错,需求依照非水平状况检查时的回弹值来修改完成的误差,并且利用修改后的回弹值来对不一样的浇筑面构件回弹值进行指正。在对回弹值进行修正的时候,要明确两者的顺序,最大程度减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表1所示。
2.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研究成果
从理论来讲,在混凝土质量的指标体系中,规范试件的抗压强度是最为基础的要素,但是,在检验过程中,试件的制作条件不相同,养护的环境也不一样,混凝土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使试验结构难以全部展现出原位混凝土质量存在的问题。通常来讲,混凝土中规范试件的抗压实验对结构混凝土来讲,相当一种直接的测评过程,由此来讲,使其可信度处在较低的水平中。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运用一种不损坏实验目标功能的检测办法,能够直接去进行检测,因此,就呈现了混凝土强度的无损检测。
3.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测定
在混凝土中,用工具凿成15mm的缺口,然后把缺口处理干净,用浓度是1%-2%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缺口边际处,紧接着用直尺测出混凝土表面上并无变色的深度,把结果的准确到0.5mm之后取平均值。在测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时,要选择不小于0.03的测区数,在对不变色深度进行测量的时候,用垂直的间隔,直尺笔直放置测得的成果,并不是凿出的孔洞中所出现的并没有垂直的间隔。
碳化使混凝土的外表硬度加强,回弹值增大,但是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并不大,然后对混凝土强度和回弹值的相关联系进行影响。不一样的碳化深度对其影响不一样。对与不一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同一碳化深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区别。因而即便是同一期间浇筑的混凝土,因为各单元之间及单元内各测区之间的碳化深度值不一样,经核算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值也有较显着的区别,这也是致使核算值表现单元强度不均匀性的一项原因。
4.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
混凝土外加剂,是指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掺入的用以按照需求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的物质产品。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外加剂的掺入量不得大于水泥重量的5%。外加剂的选用、添加方法及适应性会极大地影响混凝土的发展,因此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从混凝土外加剂本身功用而言,应对不一样工程的建造需求,应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往后,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首先是不断战胜本身缺点,应对现有外加剂缺乏的一项措施是开展复合型外加剂,一方面是不一样品种的外加剂的复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复合运用;此外,还要进一步的研讨各种外加剂的效果,逐渐的清除的不利的因素,最终还要在运用的环节不断探索、积累经历,使外加剂能最大极限地发挥出效果。可以说,混凝土外加剂是一项理论和事件相互作用的技能,外加剂的理论研讨知道实际运用过程,而外加剂的详细使用又能进一步开展理论的研究。
5.把握好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构成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原材料的品质优劣直接对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首要要把原材料的质量关,水泥的强度与体积的安定性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以及水泥的强度,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胀大性的裂缝。
砂比较关键的技术指标就是细度模数以及含泥量,砂子偏细或者含泥比较多,就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此外,砂子中的含泥量比较高,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还会对抗冻性、抗渗性以及耐久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含泥量以及有机质的含量,并且满足规范的要求。主要的要控制好其颗粒级配、针片状的含量以及压碎的指标。
现在,许多厂家的石子级配都不是特别好,因而,怎样保证石子级配的连续性,还要进一步的讨论、研讨。依据工程的需求仔细的研讨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通常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三个基本参数就是水灰比、单位用水量以及砂率,它们和混凝土各项功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三个基本参数进行确定的基本准则是: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和易性的基础上,依据粗骨料的规则对混凝土单位用水量进行判定,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空地后略有富余的准则来断定。
6.必须严格按照回弹法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
包括正确选取构件,尤其是在按批量检测时,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的抽检数量随机抽取构件,构件要有代表性,均匀布置测区,必要的时候对构件表面进行清理以磨去浮浆等影响回弹检测的面层;在回弹检测的过程中,测点在测区中也要均匀布置,垂直于构件表面弹击,每个测区读取16个回弹值。
四、结束语
应用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操作简单实用。但其受到其他因素和设备的影响,对于测试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所以,相关检测人员有必要了解回弹法的相关注意事项、影响因素、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检测容易出现偏差的地方,积极的采取措施防范,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作者:霍宏伟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 2016年15期
上一篇:建筑工程深基坑土钉墙施工工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