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设计实践改革创新模式特色分析论文(共6篇)
第1篇:对会展设计中美学意义的探讨
设计是个具有抽象性的现代概念,设计活动也被称为艺术创作活动。从表面上看,设计师的活动和艺术家的活动很相似,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在设计活动和艺术作品中表达着思想和情感,甚至在专业基础训练上,设计师和艺术家也都有着相同的经历。但是设计美是一种功能美,一种实用美,设计美是功能与美的结合。设计美扭转了自康德以来的艺术活动方式,重新诠释了艺术和生活的相互关系,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和艺术观看形式,使艺术活动更具有多样性。
会展设计作为一门综合了功能、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会展活动的设计是通过视觉传播,将要传达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让参观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单单是大脑对信息的录入,更有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会展活动的美学意义。从会展设计的角度而言,一个完整的会展活动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和色彩控制、多媒体技术以及各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策划,提高观众对展品的兴趣,使之增强记忆,更好地达到教学或者推广等目的。
会展活动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任务就是提高信息传输和接收的速率,使要传达的信息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并使信息的传达过程更加顺畅。在现代技术多元化的今天,会展设计的信息传达又有了新的形式和方法,使会展活动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更具有美学享受。
一、视觉色彩在展示设计中的美学意義
色彩令这个世界变得缤纷,它能改变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某事某物的看法,理想的色彩和谐就是选择正确的方法来显示其最强的效果,会展设计形式中有效的色彩运用一定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各种色彩的组合产生独特的色调,从而确定会展设计的主色调,色调自带的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色彩同观念、情绪和想象联系起来在客观上是对参观者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除平面色彩外,灯光色彩的运用在会展活动中使展示空间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它能营造出更为丰富的视觉和空间效果,根据色彩强弱节奏,形成既统一有富有变化的效果,构成一个和谐美丽的展示空间,增强了形式意味的传达,对人的情感产生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
二、空间设计对展示活动的美学意义
空间展示设计是在特定的场域环境中进行的思维艺术活动。关于场域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所阐述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与空间,而是指有内涵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在一个特定空间中去思考问题,更不会去索取信息,创意的存在不仅是空间展示设计存在的基础,更是展示设计传达信息的载体。
会展的空间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处于重要地位与作用,展示活动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这个大媒介展现在公众面前,正确有效地处理好空间关系是使观众获得心理美感的重要形态,这是展示设计的核心。会展活动中,观众们的运动特点是“流动—停留—流动”这样动静结合的方式来观赏展品或展项并接受信息。在这样的行进过程中,观众的视线如果能在整个展示空间中全方位地、并且身临其境地观看,那么将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对象。会展设计就像一场有阴谋的策划,策划了这场信息无障碍输入的视觉盛宴,抓住观众的眼球,使观众能长时间停留在展区观赏,寻求其中的趣味点,深入理解其内涵,从而达到传递产品信息的目的。
三、现代科技在展示设计中的美学意义
现代科技手法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最先的手工设计制作到电脑设计,直至今日科技的支持更是让展会中增添了不少吸睛元素,让展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前几年世博会中出现过的“雾幕”成像、幻影成像、全息投影,还是当今流行的IMAX技术,甚至有些会展活动是以影像为核心进行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让展示活动增加了绚烂的一笔,给观众视觉上、听觉上乃至心理上有不一样的触动和体验。展示设计除了是对资讯材料的收集加工,通过展示活动这个媒介传达给受众群体外,电子技术的介入,多媒体的应用使人们能全方位地了解并达到快速、高质传递信息。
四、展示设计与各类艺术形态的融合
展示设计是各类艺术形式的展示和表现的主要媒介,是各类艺术被社会广泛认知的主要方法,无论古典的、文艺复兴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当代的或者是脱离了架上绘画形式的观念艺术、大地艺术乃至行为艺术,等等,它们的作品大多依靠展示的手段与参观者交流并产生共鸣,使之在思想和境界上得到传播。其中更有与展示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比如装置艺术与展览本身就有互相可替换性,其本意就是为了展示而安装和布置的;新媒体艺术以其特有的声、光、色、像的组合达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使涵括了丰富的信息量的作品能连续的、虚拟的来传达;另外,行为艺术则用叙述艺术活动的方式来展示完整的作品。不同的艺术形态都有特定的展示方式,如果运用不当将会使某些艺术作品的表达产生质疑或者失去意义。如此看来,好的会展设计能将艺术家的思想和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其审美形式也更为丰富多彩,反之则不被世人理解而达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因此,艺术作品展示中的策划与设计是各界艺术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五、展示内容的体验与互动
展示设计的情景设定是通过会展主题内容所构造出来的环境,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进入和参与到主题内容中去。这个环境可以是直观存在的,也可以是用影像及数码多媒体技术合成制作的虚拟地场景通过某些极具代表性的图形、符号、声音甚至是气味来引发观众的联想,使相应的场景通过互动联想展现在观众的脑海中。如当今VR技术正风靡全球,虚拟视觉的体验让人们真正做到身临其境的进入设计者预先创造好的环境中与传播者想让观众感受到的、学习到的东西去互动、去游戏,以达到更完美、更经济、更广泛地观众参与和信息输出。多媒体互动设计在展示活动中的运用不但能满足观众参与和交流的愿望,使信息传达不再局限于乏味的教学模式,更是以游戏或者娱乐的方式将有用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认知。展示设计中更多注重的是展示活动中的互动性与双向性,作为当代展示设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它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对其发展前景有必然要求和对展示设计的形式以及创造审美产生的直接影响。
六、结语
会展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艺术,在空间构成上有着鲜明的序列性和系列性。从展示设计的审美角度而言,创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平面布局、空间规划、灯光色彩配置、现代技术、交流互动等设计手法,组织策划后将展示内容展现给观众。展示设计的审美创造实质上作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媒介,搭建起彼此交往的空间结构,塑造出一个展示活动的生动艺术形象,深入展品叙事的角色来进行艺术欣赏的境界。因此,会展设计是具有经济实用性和艺术审美性的双重属性的。
作者:许晓蔚
第2篇:会展设计项目化分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及研究
会展设计是我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展示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的、系统的理论实践性课程,该课程以会展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使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流程,掌握展示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方案提案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培养学生的展示设计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以及实习、工作等奠定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数量的增加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整体素质差异性不断大,而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给会展设计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此,在会展专业的会展设计教学中,要正视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因素,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同时会展专业的会展设计课程,实施项目化分层教学模式的难度较高,操作技术性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会展设计课程项目化分层教学必要性
会展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学生为主,学生被动。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往往是以单一的理论知识点和陈旧的设计理念进行“一刀切”式教学,这往往会使得学生觉得与生产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与现在的发展趋势相背离,并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这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抑制了学生的主观个性,导致学生抵触等负面情绪产生,并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会展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就业中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其中主要表现在在我国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的创新能力和技能表现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近年来专业技能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非常难求。目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教学,仍处于重理论轻实践、基础课程多,专业实践课程少悬殊比重的现象;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师资能力参差不齐;会展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普遍缺乏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系列问题。
加速推行项目化分层教学,实现产学研互动教学模式。会展设计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课程,它需要与市场和行业紧密联系。根据教育部对会展人才培养的大纲要求及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会展设计课程中,专业课程指导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和完成项目的机会。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通过与业界的沟通与合作,将教学过程在实践项目中实施,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项目的设计,企业同时可以再整合学生的创意及方案开展项目实施。通过项目化分层会展设计课程的改革,促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扩大会展专业的社会辐射力,从而促进带动会展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会展设计课程项目化分层教学组织构建
(一)项目化课程单元分解
以“2016中国好猫步第四季绍兴赛区总决赛”展示设计项目为例。该项目可以分解为项目市场调研、制定会展设计方案、完成展台布置、展览服务、项目评估等五个部分。
项目市场调研——功能布局规划:了解企业简介、项目概况;调查企业和产品,与客户沟通,收集设计信息。
制定会展设计方案——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三维效果创意、设计方案;画好布局节点施工图,进行项目报价,确认材料开始制作,设计师监督设计实施、提供设计变更服务。
完成展台布置——现场搭建:展示安装工程、展示道具、家具定制;灯光调试、音响调试、设备线路调试;所有项目微调;做清洁卫生。
展览服务——进行维修:在展览开始后进入维修期,现场安排工作人员服务:安全、清洁,疏导观众,维持秩序。
项目评估——项目评估回访:统计访客数量,确定有效客户;评估整个展会情况,提供行业资讯。
(二)根据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对学生分层
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内的学生中,学生的基础成绩、专业能力以及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转化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知识結构、创造能力、自身智能等将他们分为A、B、C三个层次。
以会展策划与管理201511班(39人)为例。会展设计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3D)》《构成》《设计绘画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AI)》《计算机辅助设计(PS)》的相关知识,根据这五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对全班学生分层。
A层,各科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该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扎实,对专业学习有浓厚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较强,反应敏锐,接受能力也较强,大部分可以自学达标,较难部分需要教师帮助达标。
B层,各科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上,该层次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兴趣,学习成绩一般或不太稳定,有的比较聪明但不够努力,有的认真刻苦,但学习方法不正确,部分学生可以自学达标,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帮助达标。
C层,各科平均成绩在75以下,该层次的学生专业学习成绩落后,基础知识差,专业设计表达能力不太强,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掌握知识的速度慢,智力活动消极,不善于思考。
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穿插分组,3至4人为一组,以组的形式推进项目进程。
(三)项目阶段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项目化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2016中国好猫步第四季绍兴赛区总决赛”会展设计的项目任务分解如下。
市场调研:收集项目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制定会展设计方案:确定目标市场、展览规模、展品、观众数量和规模,展示展览面积和展览预算。
完成展台布置任务:进行前期的展会宣传,扩大展会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吸引更多的客户。
会展服务:根据具体情况参与现场调度。
项目评估:做好后续的回访等工作。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层,分为一般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每组达到提高目标后,可以完成下一个项目任务。
(四)教学辅导及评价分层
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完成项目制作:每组B、C层学生完成项目的基础性目标,如遇到问题,可以向组内(外)A层学生求助。这样就充分发挥A层学生对B层、C层学生指导作用,当教师不在时为教师补位,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在评价方面,打破传统的纸笔测试或上机操作模式,树立能力本位理念,立足职业岗位的教学评价系统,学校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学生都参与评价,侧重于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做到项目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统一,实现项目和学生职业的协调发展。
三、会展设计项目化分层教学分析
会展设计课程项目化分层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层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分层”,在教师适当的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改进。特别是对不同背景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在项目进行的各阶段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岗位与角色位置,更大限度的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这样能很好地组织与控制项目教学进程,依据学生对项目任务完成的动态,从而提高项目开发与运作的能力,有效的实现项目各阶段,多点协作应用,同时管理。
会展设计项目化分层教学是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具体运用,是贯彻从实际出发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仅承认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上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强有力地支持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探索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项目化的会展设计分层教学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作者:唐银等
第3篇:会展设计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分析
会展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会展不仅体现着专业性设计思维,更立足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功能性的结合可以使会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与特色化特征。会展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使人们消化观念发生转变,更能透过会展设计展现出地域文化魅力,推动该地区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下面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与客观事物不同的是用真理与道德指导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选择与判断,促使社会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更作为一种符合在政治、经济中发挥着联动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高自由。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存在联系,与地域也存在互动,地域间差异造就了不同文化差异,多民族与多时代文化发展出多元文化,任何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均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定文化精神与内涵。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精神从而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文化。中国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形成的,在不同时期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形成多元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国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无形精神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各种思想与观念,是现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劳动、生产中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既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又能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兼容并蓄。通过文化传承与积累,按照地域划分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西域文化等,体现着中国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2]。
二、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会展设计原理
(一)会展设计的创意思维
首先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会展创意要符合大众需求就要建立在展品相关资讯的了解与获取程度上,将其作为传播依据,更是诉求与资讯间媒介。然后,将会展参观对象定位准确。明确选择什么样的群体宣传,确定会展活动的诉求对象,比如,车展诉求在于娱乐与品牌号召力,房展在于获得房产资讯。最后,将会展主题确立,在了解了设计对象与诉求对象后需要制定会展主题。会展展品的推广包括产期战略与反馈两方面,将此作为出发点,将会展展品与结构、表现技巧、媒介的选择等内容确定下来。
(二)会展设计的构成
会展设计分为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两种,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但形式却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均能够对展示的主题进行陈述与展现。会展内容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历史背景与事件,需依据主题选择代表性的、典型的展品,会展内容与形式共同形成了会展主体。
三、会展设计中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方法
(一)会展展示场馆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体现
会展展示场馆是会展活动开展的基础与条件。现代化会展活动场馆的选择考虑到很多内容,场馆需要具备建筑形态,比如,世博会作为世界建筑博览会,集中体现出了人类文明展现的文化形态,通过建筑传达出来。我国有56个名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与地域特色千差万别,且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迥异,比如,黄土高原居住窑洞,蒙古地区草原上有蒙古包,闽南的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角楼等,这些建筑形态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展出,体现着不同地域文化特色[3-4]。
会展活动中,建筑场馆不仅有着提供空间场所的作用,对展会来说更是一件巨大的展品,这一展品集中体现着此次活动主题与内涵,起着地标的作用,对传达展示活动相关信心有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且具有包容性,为宗教发展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各种宗教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以颐和园为例,整个园区中各个宫殿式的建筑林立,组合排列,体现着儒家学说与封建秩序,尤其是昆明湖中三座仙岛的设置,体现了道家长生不老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万寿山顶的宗教建筑寓意着佛祖保佑[5-6]。中国建筑朝着开放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不断向其他民族与国家学习,影响着中国文化,更影响到周边的朝鲜、蒙古、越南等东亚国家,形成了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文化。
(二)会展展览空间的文化与地域特色
在会展设计中,展览空间的各个组成均体现着文化与地域特色,会展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空间大小、形态被周围事物的功能所影响,在“无形”空间中体现着“有形”,在没有空间感的情况下,围合物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会展展位由展品内容与展示道具组成,下面对展示道具与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的过程进行介绍。
1.会展展示道具设计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营造。展示道具是会展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包括照片摆放道具、照明道具、空间构成道具等,在会展设计中,道具包括展台、展柜与展板、地台等部分。大部分展示道具作为承载展品的器具,对展品进行保护与承托,更可以用来烘托气氛。运用展示道具营造并渲染地域特色,可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器具直接展示在展会中,作为一种简单的装饰手段。比如,唐三彩、景泰蓝等工艺品展示道具,可以将其放置在花台、长案、条几或者博古架上,使用落地式花罩或者传统文化特色的屏风进行空间分割,可以营造出一种古朴、沉稳的、自然的气氛,将唐三彩与景泰蓝工艺品的内在、外在特质完美的展现出来,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从而体现出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在对会展展示道具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色彩与造型设计,从而将渲染与烘托气氛增强,更好的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比如,在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展业博览会上,形象墙以泰山的形式呈现,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展示空间,同时在其中加入了民间皮影元素,使整个空间具有文化气息。在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中,四川省展位中将竹子作为展示道具,搭建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空间,门楼、展台均使用竹子搭建,体现着浓郁的地域特色[7-8]。
2.会展展示场景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营造。会展场景由展品与展示道具构成,场景是空间的客观存在,会展虽然是物质形态的,但依然富有情感与内涵,体现着文化精神与审美情趣。会展设计的艺术性也是通过空间、展品与时间传达,共同营造一种传播信息的环境,可以烘托会展信息,还能对展品信息进行提炼。比如,安徽省博物馆陈列文房四宝,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设计者使用明代的家具作为道具,对展示场景高度还原,还在其中搭配了对联与古代字画,营造出一种古代文化墨客书房的场景,分割空间使用到了木质屏风,空间使用棋盘、古琴装点,以很好的烘托气氛。
此外复式展示场景也能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使用空间对空间气氛渲染、烘托时可以应用古代陶器烧制坊的复原方法,在一个特定场景中,复原式场景展示更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再使用道具复原场景,可以更好的塑造出一种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与背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展现文化与地域特色,还能更好的进行信息传播。比如,上海标准性建筑物——东方明珠,该塔底层为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管,展管由展具、模型、沙盘、物态展品复原后构成,还原了老上海的生活面貌,集中展现了上海发展历程。
(三)会展空间装饰设计对文化与地域特色营造
会展活动会依据主题与活动需要对各个空间进行重点的艺术装点,这些空间在应用装饰手法改造后,不仅可以契合主题与展示内容,更能够刺激观众感官,产生视觉冲击,增强参与兴趣。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展区在建筑造型上很难集中展现出民族精神历史等文化特质,设计师采用大型长城喷画与特色场景、纹样装饰结合集中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地域特色,然后采用透视法使平面更加立体,使整个空间具有恢弘大气之感,增强了人们攀登长城领略北国风光,体会中国文化的欲望。而在侧面则是京剧脸谱,通过浓重的色彩与线条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摆放各种青铜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些均作为重点装饰手法出现在展会中,弥补了建筑文化特性的不足。
色彩也是会展设计中空间装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色彩表象进行提炼与加工不仅与会展主题贴合,还能与会展空间主色调呼应,充分利用色彩装饰来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地域特色。比如,黑龙江省展区将“雪”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在主色调上以白色为主,会展空间与展示道具均与这一主色调呼应,以雪花造型对空间进行装点,使产品得到更全面的烘托,体现着北国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气氛,更加惹人遐想,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自由洒脱之感。2006年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以蓝色作为此次战略的主色,因为蓝色代表着临沂的蓝色经济与沂水文化,而黄色造型则代表着蒙山文化,两种颜色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临沂文化与地域特色。在运用色彩进行渲染与烘托气氛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展台造型与恰当的光线,各种要素之间相互映衬、协调,才能将空间气氛感增强,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文化与地域特色内涵介绍了会展设计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方法,可见,会展展示场馆、展览空间、空间装饰设计均是营造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键要素,均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当代会展活动表现文化地域性特色还需要加强展示方式与技巧的运用,为各种文化与氛围的营造创造良好条件,更好的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作者:拉毛卓玛
第4篇:会展设计中符号学理念的研究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Pierce)提出的,是20世纪初的一项显著成就,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关于符号理论学,皮尔士提出了符号可以代表或者表示其他事物,它可以被理解或解释成对某人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理解把符号学解释成了一个系统,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共同作用构成的,并提出任何符号都是由这三者形成的三位一体互相作用的关系。依此关系,符号按层次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及象征符号。三种不同类型符号逐次深化为三个层次并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从图像符号到指示符号再到象征符号,层层递进,程度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扩大,信息含量也更加广泛。符号的这种内涵层次的多义性会引起人们“联想”,让人们能从更多的角度出发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信息。由此,我们便可借用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的划分方式,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交叉表现于会展设计的空间、形式及其组织的层面上释放其丰富的背景涵义,如果在材料、色彩、结构、灯光等方面都采用这些方法将孕育出无数的意义。
一、会展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分类及运用
造型设计符号、引导型设计符号、象征隐喻型设计符号,我们将这三类与设计师最亲密最广泛使用的方式,划分艺术符号赋予会展设计形式意义的方法。这些方式都体现在会展设计的空间、组织和形式的层面上,甚至在材料、道具、声光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一)造型设计符号。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壁画、花纹、雕塑等具有意义的具象事物,都属于造型符号,这些符号都是设计师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复制,或者对模拟事物造型的塑造而构成的符号,可以形象鲜明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造型设计符号是具象事物,一定是通过它的存在表达其意义,不是臆想的。这也是艺术符号最古老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造型设计符号包括写实和抽象化这两种类型,而其手法则可分为表现性手法、类比性手法和几何性手法三种。会展设计所要表达的意念或是目的手法,是和造型设计符号的表达手法基本吻合的。这不仅体现了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一种传承,而且也体现了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地位,并且为其提供了理论和行动的依据。
(二)引导型设计符号。这一类的设计符号指示对象具有内在的空间联系,进行直观地指引提示,使人们更加通俗易懂。比如把入口的代言词作成普通门的造型,表示联系出口和入口空间意义;又或者把上下空间的指示牌作成楼梯的形象,这些都具有引导型设计符号的性质。现代大多数建筑和会展空间中,多使用引导型设计符号装饰空间形象。
由于人们的认知构成的引导作用,引导型符号利用符号形态与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因果关系,形象得让人们读懂其意义。
(三)象征隐喻型设计符号。这类设计符号是指赋予指示物特定的象征含义,使之成为相沿成习的象征符号,被人们使用。比如紫禁城中红墙黄瓦的建筑群象征着美满,吉祥和富贵,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型设计符号。近年来,不仅象征型设计符号广泛而普遍地运用,连隐喻型设计符号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中,瑞士馆的会展空间运用了大量木材作为展览,因为瑞士木材产量十分丰富,其植被覆盖面积占国土的30%,拥有大片森林。瑞士设计师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运用有效地运用本国木材,把砍伐完的木材运送到现场,进行统一地加工、切割,最终完成了场馆的建设,如图1与图2所示,这也体现了瑞士在会展设计领域中的优越性。漫步在馆中,不仅能欣赏到世界建筑的精妙绝伦,也能闻到木材的芬芳清香,在视觉和嗅觉上得到愉悦。在汉诺威世博会展览的几个月期间,刚好是木材的干燥期,展览结束后可以直接使用,这也是瑞士馆的亮点之一,又体现了绿色设计的意义。
具体到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清晰地明白各符号的长处,深刻理解符号学的内涵,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并使之结合。我们应当善于发现各类符号的特点,灵活运用,再结合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会展设计中。这样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想必效果会更好。
二、符号学与展示设计
生物的形成过程,是符号在造物过程中的推演。人的认知过程,也是世界符号化的进程,思维的过程就是安排符号、集成、转换、演绎的再生过程。换言之,人的思维和符号是分不开的,符号是思维过程的中心。设计符号学的内容包括一些系统的思考,是许多设计语言概念汇总的观念。合理运用符合学理念,能更加开阔我们在设计领域的眼界,同时创造性的思维将帮助我们向不同的领域迈进。
若是从符号学的角度理解,设计又可以看作是一种解释性活动。设计符号学在设计实践中的有效作用,必须由形状、颜色等方式解释。简单地说,设计师就是一个诠释者。
会展设计,是一种多元化的多功能的综合型设计,旨在和人类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以及沟通,它表现在展览以下的功能,例如展示环境、空间、照明、会展道具以及陈列产品等一系列元素。其次,展示设计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赋予了它进一步的传递传承,在如今的会展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媒介,更加与时俱进,使得会展设计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一门科学,单单只有产品和环境的设计。会展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亲身感受设计的人激发大脑内的灵感或者激发人类的思考,而不只是单单一个光秃秃的作品呈现在眼前,还要能够促进社会的交流发展,从而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会展设计所能展现出来的信息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丰富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给了大众彼此交流、探讨、研究、宣传、教育的场所,这些都通过示范、展出、陈列等一系列形式表现。
会展设计,本质是通过构建必然的符号文本来呈现其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之中,向社会大众传递着物化的信息。会展设计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同样也是信息的分享共享,它可以通过形态、颜色、空间和层次等媒介,达到传播的目的。将人类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下所感受到的点、线、面、体、光、色的形式改变,加以融合运用,形成综合体,在视觉中继续转换重生的思维过往,这是在符号学当中的会展设计的概念。
三、展示艺术设计符号运用的发展现状研究
尽管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带动了会展设计的进步。然而,因为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会展设计受到了纯造型艺术思维的禁锢,传统的手工思维的影响,以及技术工程人员的冷漠,导致了目前会展设计这一领域一成不变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之中,设计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这并不是说设计师想做什么作品都可以,这取决于作品的意义,作品在于传达一种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概念,这个作品能真正为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而不是纯粹地以设计师的意志为转移,天马行空地创作会展设计。但是往往很多人都认为设计师的创作可以取代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内容,这是有所偏差的。
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将传统的纯造型艺术和会展设计的概念混为一谈,这是传统的思维模式造成的。会展设计和纯造型艺术的概念大相径庭。前者更偏向于一种综合性的感知,从视觉、触觉、信息等一系列媒介来感受会展设计所带来的震撼,从而引发思考和探索。而前者仅仅是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是单一的,与会展设计相比,偏向于感性,是不全面的。以上的差异是造成会展设计和纯造型艺术的分水岭。因此,在评价两者带来的感受方面,会展设计则克服了纯造型艺术在感官上片面性,它以不同的符号特征和符号寓意所驱动的感官来评价文化价值,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但是相比而言其所实施的成本和精力会更大。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媒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信息传递变得越发困难。而符号承载的设计师的理念和设计内容,如何才能快递有效地传递到大众生活之中?符号作为最重要的桥梁,沟通着设计师和普通大众,假如说没有符号这个媒介,信息是很难越过艰难险阻最终传到彼岸的。可想而知,符号仍然是关键的因素。
四、结语
会展设计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在设计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我们发现。图形符号作为一种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象征,在设计行业各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把符号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合理运用它的特点,体现在实际的会展设计项目中。相信随着设计符号学的成熟与革新,不久的将来也会为会展设计领域增添一份色彩。
作者:汪清等
第5篇:构建高职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会展,作为近些年被大力培养和扶持的绿色朝阳产业而被重视。会展行业范畴和技能定义近些年来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改写。秉承从事会展设计一线教育近十年的经验与思考发现,会展本身的专业交叉性与行业包容性决定其强大的专业涵盖与外扩气质(图)。也基于此会展作为第三产业服务类专业的技能核心则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因此,我院会展专业自2007年于专业教育核心技能中引入会展设计技能,得到行业市场及企业的欢迎与好评。
鉴于会展行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形势,会展专业的教育创新定位于外扩与内精,理论基础的外扩充容与核心技能的内精提炼。会展专业核心技能中被定位外扩并需求旺盛的会展设计技能显得愈发重要,主要设计课程教育范畴为:《展示空间设计》《展示道具陈列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版式设计》等会展类设计核心课程。
而基于行动领域下的设计技能项目教育也随之被提上日程。会展设计课程下的技能培养需要项目教育开展与实施作为支撑,之所以采用“教育”一词而非“教学”实则因为教育乃是多元化的思路、手段和方法之统称。倘若仅仅称之为教学,那么涵义和内在则会被局限若干,无法拓展。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推导正是基于课程项目教育践行下的研究总结而得。
高职会展设计课程的项目教育平台与资源选择,也必须“门当户对”。课程项目教育平台的真实性与对称性选择尤为关键,这关系到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接受力和理解度的优劣。如何选择平台资源成为首要任务,围绕“会展展览”技能核心,进行不断比对挑选。
国际上,美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以下简称美术馆公教)发展则可以称为楷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拥有实力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一支庞大的义工志愿者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览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阐释作品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美术馆等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而早在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foraNewCentury)》便论述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换句话说,若学校教育是“正式课程”,那美术馆教育可以与之相对成为“非正式课程”,也可成为“正式课程的有益补充”,因为美术馆教育的范围与意义比学校教育来的更为广泛且更具弹性,他们面对的公众和对象更为多元和全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展览案例资源和教育实战经验。
源于此的不断尝试与思考,专业自建立会展设计核心课程以来,基于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立足于上海地区的教育资源外扩和应用,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以下简称喜玛美术馆)建立了近十年的馆校合作关系,并立足于喜玛美术馆,扩展教育平台资源,建立“美术馆公共教育朋友圈“概念,与上海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中华艺术宫、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界民生美术馆、震旦博物馆等美术馆博物馆建立一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把学生课下“零散的、凌乱的自我学习场所”,教师“未加以重视的学习平台”有机系统的与会展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结合起来。
不仅仅是因为美术馆拥有众多具有一定水准的展览实战经验,更是因为其兼具“公共教育平台”“公益化传播”的重要职能,此平台职能能够较好的与高职会展设计课程无缝对接,一定程度上摒弃课程项目教育与一般公司合作时的时间紧张、项目零散等水土不服问题,能够按照设计课程的时间安排和项目进度灵活的进行技能操作与职业素养培养,兼顾大部分课程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下的会展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的践行由此拉开,并形成良性循环、有一定借鉴和领先力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课程基于美术馆公教平台下项目教育案例与教学模式分析
美术馆除去具有展览、收藏、传播等功能外,基于真实展览所涉猎的公共教育平台推出一系列项目面向公众,也积极对接高校等学校平台,例如:讲座、论坛、学校巡讲、展览导览等形式的有益资源都深深吸引着受众群,其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真实的展览项目都可以作为会展设计类课程的项目教育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资源使用,也可以基于美术馆公教平台的连接与美术馆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合作可能,在此教育思维的指导之下,根据合作课程所开展的一系列真实项目,例如基于2014约翰-摩尔绘画奖(中国)展览项目开展的课程视觉版式设计项目、基于美术馆舞蹈教室外墙面视觉设计项目、基于真实项目2015英国艺术家克雷格-马丁(中国)展览项目开展的整体展览策划与展厅展示方案设计、基于2015年上海六馆(美术馆)联合的活动征集“在美术馆做我的活动”公众征集活动下的展厅空间与道具设计、展览广告视觉推广设计等,在这些有效的项目合作下,渐渐摸索出一定的思路规律:
①美术馆真实展览项目一般具有提前规划的工作流程严谨的特征,在一定提前时间内可以通过沟通得知即将开始的若干展览计划。经过与美术馆公教平台沟通,可以适配高校会展专业课程的项目教育使用,达到有的放失,而非商业项目合作时的统筹无规律及时间凌乱。
②美术馆公教平台教师众多,均具有与公众教育经验,也具有真实展览实操经验。对于课程项目教育开展模块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接,均可以成为良好的课程合作导师。在课程的有效主控思路下,不同身份教师参与丰富课堂,并拒绝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让有规划的教学模块导入会展类设计课程,根据检验,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课程项目教育对接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的形式与方法
会展设计类课程的开展,其设计的内核决定“头脑风暴”和“创意创新”的特质,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教育活动也是历年来会展设计类课程的重心之一。经过若干年的教育摸索,总结出“走出去”“请进来”的一推一请形式——到美术馆去,请美术馆来。
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在会展设计课程中项目实施开展的了解度和紧密度,在不拘泥于校园课堂内部学习形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基于课程引导的美术馆专题讲座、参与美术馆“大师工作室”对话和论坛、参与相关真实展览的策划、设计及现场服务,经过一系列流程的学习,和美术馆公教平台产生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与此同时,采用一系列项目合作开展会展设计类课程的项目教育:
①美术公教平台教师进入设计课程进行相关的知识模块教授,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真实性项目开展同时,更大范畴的增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②高校课程教师参与美术馆相关公众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教育平台中增强教育能力,并转化为有益于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整合能力。
三、有效筛选课程教育合作项目,达到双方教育资源对接共赢
会展设计类课程基于美术馆公教平台下项目教育案例的择选,不能一蹴而就,需慎重为之。因美术馆开办的展览项目不同于一般展览、会议所实施的商业性项目,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公益性、精神传播性、艺术独特性。其对设计视觉和人性化设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运作项目的开放性程度上较一般商业设计公司更加公开透明,也更为适合作为课程进行课程项目合作实施。
基于在不影响美术馆展览项目开展的信息隐秘性和资源独家性的基础之上,一般在会展设计类课程项目教育实施开始之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签订课程保密协议,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把真实展览项目及理念导入课堂,让学生产生“公司团队”运作的情景模拟,运用此类教学手法,筛选与学生年龄阶段相贴近,较为受学生接受的文化艺术展览项目来进行课程设计实操,一方面通过此种形式产生与甲方(即美术馆公教平台方)的互动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极大增进学生对此类文化艺术展览的了解与兴趣,在学习课程同时,学生也了解美术馆的展览运作、设计、运营等多项工作角色,对真实的展览有了自我理解,无形中也对展览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在课堂之外(业余时间)与美术馆产生更进一步的接触互动,整合统筹达到高职会展设计课程的教育目地、美术馆公教平台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双赢。
四、合理设计课程项目中师生交往系统与课程反馈模式
对于会展设计类课堂的教育开展,不能是简单的“你讲我听”形式,而更应该是“团队项目”“公司模拟”“甲方乙方”“合作伙伴”等角色深入扮演,其形式多样,不论是通过讨论、讲座、提报、游戏等任何一种方式,其核心本质均为“平等教育”:即为师生自由、平等的项目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可讨论、可学习、可借鉴、可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往往能够激发会展设计类学生最大的灵感和创意。
在教师团们的指导下,学生可深入一线美术馆场地扮演不同职业角色开展项目。学生可选择美术馆工作角色进行课程学习,成为志愿者、实习生、导览员、设计师、活动布展员、媒体推广员等角色来进行课程实施,并在逐级深入过程中完成课程项目教育目标与技能掌握。课程任课教师与美术馆公教平台教师的合作,形成了“甲方团”“导师团”概念,整合设计教育资源,形成多维度的项目教育平台融合,在不断的沟通与互动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课程项目成果展示、课程现场提报、甲方客观评价、真实展览项目招投标、展览设计搭建等一系列的项目产生较好的项目反馈与总结。
与此同时,基于本专业“课证赛”融通的特色发展思路,多维课程反馈模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馆一线实践的方式。通过任课教师评价、美术馆公教平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国内外大赛参与评价基础上的四维多方评价形成良好的课程客观、公平的反馈评价机制。本专业会展设计类课程成果通过美术馆方总监级别的反馈、国内外大赛获奖成果的反馈、学生课后反馈及教师自身感悟来看,创新型会展设计类课程教育模式探索正以良性循环的模式构建深入,值得期待。
而早在2002年,台湾地区博物馆学者刘婉珍女士便提出:“美术馆教育应从小做起,美术馆和学校是最佳的教育伙伴,并建议许多美术馆和学校的具体合作模式。”那么,具体的合作模式在国内大陆地区则刚刚起步不久,缺乏许多可借鉴参考的案例,唯有自身不断探索,方可始得初心,好在行动起来,就不算太晚......
作者:王宇婧
第6篇:会展设计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分析
一、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简单介绍
在现代化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会生活现象,其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代替真理和道德引导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某个领域做出选择和判断,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载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使中国更具涵养和韵味,将其与现代化代表物质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既能彰显现代化的特色,还能传承中国文化。然而,文化也是有一定特点的,比如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其更多地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人文和生活希望等。地域之间的差异,造就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文化,这使得不同的文化更具特色。可以说,地域性特色将中国文化细化,促使文化具有不同的民俗特点和地域特点,而中国文化又笼统地概括了所有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色。
二、具有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会展设计的基本原理
所谓会展设计是指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利用空间环境,采用建造、工程、视觉传达等手段,借助展具、设施和高科技产品,将所要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通过会展设计能够使会展活动呈现出不同的造型,或前卫的、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或具有时代感的、或具有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等。具有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会展在设计时需要非常慎重,需要按照其基本原理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更好地彰显文化与地域性特色。
(一)会展设计的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是会展设计中必不可少一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为设计新颖的、独特的、美观的会展创造条件。作为会展设计的第一步,在确定会展的创意思维时需要明确设计对象、参观对象、会展主题,以此来清晰会展设计主线,为构建具有使用价值的会展设计方案创造条件。
1、设计对象
简单来说,设计对象就是展示在会展活动中的作品。为了营造主题性的会展活动,将出现在会展活动中的作品作为设计对象,了解和掌握设计对象的相关资料,为进行具体的会展设计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2、参观对象
参观对象即为可能对会展活动中作品有兴趣的群体。分析和考虑这部分群体的特点和性格,将其作为会展设计的依据,以此来迎合参观对象的欣赏水平。
3、会展主题
这是会展设计的创造思维所考虑的重点,结合设计对象和参观对象的相关资料,提出新颖的、独特的会展主题,使其不仅能够突显会展作品,还能够吸引参观者。
(二)会展设计的基本要素
在进行具有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会展设计时,明确其基本要素对于文化的体现是非常有帮助的。会展设计的基本要素就相当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构成,其能为突出整个会展活动的主题做出贡献。会展设计的直接因素为展示物品、展示场地、会展经费,间接因素是人、时间、价值、市场。在规划和确定会展基本要素时一定要慎重进行,以此来保证整个会展活动能够有序地、有计划地进行。
(三)会展设计的构成
会展设计的构成主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
会展设计的内容是以某一主题或目的为主而展开的具体的工作,如所要展示的作品、会展的布置、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如何体现等。会展设计的内容确定时一定要注重其完整性,避免遗漏某个因素。只有从会展设计主题或目的出发,将与之相关的每个方面全部概括于会展设计内容中,并对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够设计出完成的会展设计方案,为构建一个新颖的、独特的会展创造条件。
会展设计的形式是在一定的会展展示空间环境中,将所要展示的内容直观地、形象地展示出来的一种实际存在方式。会展设计形式的确定需要结合会展设计的内容,充分了解整个会展主题或目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和考虑会展的形式,做到突出主题、新颖、独特、吸引观赏者。
三、会展设计中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方法
(一)会展展示馆体现文化与地域性特色
会展展示馆是整个会展活动的中心,在对会展展示馆进行设计时注重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体现,这样能够彰显城市特点、城市文化,这不仅能够宣传和展示作品,还能使更多的人对会展所在的城市有所了解。在会展展示馆中体现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可以将会展展示馆构建成具有文化特点的造型,可以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物来点缀展馆。
(二)会展展览空间中的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因素
会展设计主要就是对会展环境和展览摊位的设计,可以在会展展览空间设计时加入文化元素和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元素,使观赏者在会展内就能够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气息。如何在会展展览空间中加入文化元素?从会展主题出发,利用与之相关的文化来构建文化与地域性特色风格的会展展示空间,借助道具来还原文化;布置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场景;展示摊位的形状、装饰设计都要体现出文化特点,与整个场景相呼应。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会展展览空间设计是将文化元素或地域性特色元素融入到整个展览空间中,促使观馆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三)会展空间的色彩基调设计对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营造
在会展设计时,利用色彩基调来营造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也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地利用色彩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效应、色彩的心理感受来设计会展空间,能够使整个会展空间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更加浓重。由于色彩美是人类视觉印象中的第一感觉,在进行会展空间设计时以会展主题为中心,围绕主题合理地搭配各种色彩,将文化与地域性特色凸现出来,加重会展空间的文化气息。在运用色彩进行会展空间设计时,一定注意色彩的运用要能够突出展品的特点,尽量与展品相协调,展品摊位色彩的调整不能够太过刺眼、太过凌乱,避免影响观赏者的心情。
结语
在现代化化的今天,会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展示并推广产品的形式。比如,汽车会展展示各种新型汽车,促使新型汽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熟知;农博会展示各种新型农业品种,可以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婚博会展示各种结婚用品等。各种会展的构成需要注重会展设计环节,其是突出会展主体、会展作品的关键。在会展设计中融入文化与地域性特色是当下会展设计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将文化与地域性特色体现在会展空间中,与所展示的作品相呼应,不仅能够突出作品的特色,还能够宣传文化。本文就会展设计中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体现进行详细地分析,希望能够为创建出具有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的会展有所帮助。
作者:托娅等
热门论文
- 会展设计实践改革创新模式特色分析论文(共6篇)
- 计划生育改革管理实践思考创新分析论文(共6篇)
- 会展设计改革现状分析发展研究论文(共6篇)
- 茶学特色建设与改革创新论文(共2篇)
- 大学数学教学应用改革创新实践论文(共6篇)
- 新闻发展模式变革策略分析研究论文(共6篇)
- 旅游网站发展现状交易模式改革分析论文(共6篇)
- 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分析本科论文(共6篇)
- 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分析毕业论文(共4篇)
- 责任会计实践创新应用思考研究论文(共6篇)
- 审计学教学改革创新建设思考研究论文(共6篇)
- 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践分析
- 商业摄影教学改革发展实践作用论文(共6篇)
- 工程力学教学实践创新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6篇)
- 社会实践教育途径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