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政策议论文_减负政策议论文高中
减负政策议论文
一、成立学校减负督导小组
为使减负工作得到真正实施,切实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均衡学习发展的培养为目标,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特别成立了学校减负督导小组。
减负督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王锁庚牵头,由学校教导处、各教研组以及一线教师队伍中的骨干构成。
在减负工作中,减负督导小组积极向广大教师和家长进行减负宣传,组织大家学习减负资料,提供减负工作的研讨,协调减负中出现的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冲突,对落实减负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许多教师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个实践问题,不是理论问题。主要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针对着一种看法,学校减负督导小组组织了广大教师进行讨论,使广大教师明确--这个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负担过重已经造成了哪些危害?怎样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减轻了负担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均属于认识问题,都涉及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坚决贯彻,就必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学校还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上级文件及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教师自觉从三个方面"负重",努力使学生"减负"。
一是思想上"负重",即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己任,以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学习生活为目的,使学生体味到成长中的快乐,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扩大视野,看到纷繁美丽的大千世界,使学习融入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并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在业务上"负重",一丝不苟,更新观念,解放思想。通过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和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以高效、创新的劳动切实为学生松绑,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是否应该减负的议论文
在考场上,我看到了一幅这样漫画。
上面画了一个小男孩,带着眼镜,再灯光下学习。我想也大概到了晚上十点多了吧,他还没睡。他手中的铅笔和眼镜组成了“100”,说明了他渴望考到好的成绩。他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他想“减负”。
减负?这不就是令学校的老师、家长头痛的问题吗?这不就是教育家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吗?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有的父母亲布置的家庭作业多得像座小山。有的孩子被逼着做家庭作业做到了11点多,还没睡,第二天上课又没精神。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减负,不让他做家庭作业,分明就是把他们的孩子往后“拉”。其实,那些家长完全想错了。如果孩子做家庭作业做到11点多,第二天上课就没精神,那么,他那天所上的课还不是一样没听到。这样,还不是弄巧成拙吗?还有些家长认为,星期六、星期天是孩子们的“充电器”。一到星期六天,就把孩子拼命往里边塞。把孩子两天的课程安排得的满满的。让孩子根本就没一点喘气的机会。怪不得,一些孩子总是渴望有个星期八,好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课程。
其实,那些家长并没有错。只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太急罢了。如果他们认为减负是对的,那么,有一天,“考考考,老师们的法宝;分分分,学生们的命根”这句顺口溜就成了个回忆。家长们放手吧,让孩子们“展翅飞翔”吧。让他们自己尝一尝跌倒的时候。人只要有两只脚,他就会有跌倒的时候。放手吧,爸爸妈妈!
教育减负政策的利与弊
前几年教育部推行了教育减负政策,当时社会上争议非常大,我们普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某人要搞阶层固化,让穷人家的孩子放学之后到出玩耍,富人家的孩子可以花高价请私人教师,这样就可以在学习成绩上远远的拉开穷人家的孩子,从而在大学教育上实现某种程度的固化。
这样想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而且在中国也确实出现了富裕家庭比贫困家庭有更大的机会被名校录取的现象,前几年还有一篇比较火的帖子就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大体内容就是一个做了15年的中学老师经过观察发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中考结束后,学校5个排名前列的孩子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位老师由此得出结论直言不讳地说,“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这个结论当时刺痛了很多人的心,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按照这种说法,中国名校的大部分录取名额已经被富毫家庭提前预定了,这时候教育部还火上浇油,搞出一个教育减负政策,难道教育部已经被富豪们控制了,变成了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答案当然是:不是。像天朝这种组织结构,对商人干政是严防死守,教育部怎么可能会被富毫控制,变成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教育部这样做当然有自己充足的理由。
那教育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部的作用,明白这个机构到底是干嘛的。
教育部的作用是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再具体点就是教育部是负责教育公平的,减负的作用也是为了教育公平,在国家的宏观层面,无论什么资源都是有限的,例如财力,军力,教育资源也是这样,教育的顶层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培养各行业的顶级精英,另一个是培养合格的劳动工作者,第一个培养各行业的顶层精英,这个培养非常困难,也没有什么太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都是培养足够多的人,然后这群人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小部分的精英。另一个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这个是可以大量培养的 ,一般接受过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些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而我们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明显偏难,举个例子,例如你去做一个小商贩,只需要小学数学就足够了,我们目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却把你培养到了微积分水平,这个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你学的这些东西,你自己可能并不感兴趣,而且生活中也用不到(假设)。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阶层更加固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而且地域面积也很大,有很多人并没有出生在教育资源充足的北上广,大多数人都是出生在农村或者小县城,小时候孩子都比较贪玩,大部分农村的家长也因为自身的原因,对教育并没有那么重视,而且小地方教育资源也确实不如大城市,如果我们国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把课程难度提到很高,城市的一般家庭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加强孩子们的学习,而农村因为经济问题,教育环境问题大部分人并不会给孩子报辅导班,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试卷出各种难题,农村的孩子会远远不如城市家庭的孩子,导致能考上高中的农村孩子寥寥无几,这将堵塞农村孩子的上升之路。这就是国家减负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减小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难度,降低区分度,给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条上升之路。
高中阶段,孩子的心智一般都比较稳定成熟了,这时候再加大教育难度,选拔出社会上真正有天赋的孩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中产家庭还会有一些优势,例如给孩子报辅导班或者请私人家教之类的,但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学来弥补差距,在孩子心智成熟之后一较高下总比在孩子还处于懵懂期一棍子打死要强得多。
既然减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遭到了如此多的反对呢?抵制教育减负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蠢,一种是坏,前一种人人云亦云,看到别人抵制,我也要去抵制,这种人占绝大多数,另一种人明明知道教育减负的目的,却仍旧要煽动情绪,号召别人抵制教育减负政策,这种人很坏,他们内心深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要教育增负,然后自己凭借着自己的优势资源,达到在教育上阶层固化的目的。
虽然道理如此简单,但仍旧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那些中产们,早年他们通过教育实现了阶层上的跨越,如今还想要通过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再上一层,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们已经达到了中产阶层。往上走的通道已经非常窄了,从中产阶级到资产阶级能够跨越的人比例估计在千分之一,如此狭小的上升通道绝对不是仅仅通过教育就能实现的,这还涉及到了历史发展大势和运气等等非常玄学类的问题。退一步讲,中产阶层的孩子或者说985大学毕业的父母们,你们的孩子真的有这个天赋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再上985吗?今天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几乎不可能,聪明这个玩意现在也没有找到规律,这东西不像是遗传得来的,更像是随机出现的,985的父母生出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再说一下有钱人这个问题,有钱人在社会上属于极少数,说实话教育减负政策对他们的影响几乎等于零,他们本身有太多的资源,想让孩子上学可以请私人家教,顶级老师,在经济上对他们而言毫无负担,即使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天赋,它们的阶层依旧很难滑落,因为他们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只要自己不主动作死,他们可以长时间保持自身的阶层。
那中产阶级的难题怎么解决呢?To be honest,这个问题无解,在全世界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中产阶级大部分认为自己是普通人,然而国家认为你不是普通人,相反国家认为你们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国家层面是不可能帮助你们跨越阶层成为大富豪的,就算想帮也帮不了,国家目前只关心那些月入不到一千的真普通人。
因此中产们首先应该摆正心态,明确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的定位,大概把自己想象成家庭里的中年人,孩子老人都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只能悲催的靠自己。还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你的孩子一出生可能就决定了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各方面都没有出彩的地方,和普通孩子一样喜欢吃喝玩乐,对学习,高科技神马的并不感兴趣。
而且你要明白什么一代更比一代强,教育改变命运都是对社会最底层而言的,对你们而言根本不成立,如果真希望自己的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生几个孩子,投资一个孩子的成功率确实超级低,多生几个找到那个相对出色的重点培养,或许能够实现传说中的阶级跨越,如果生的几个孩子都是那种普通人,没有那种出色的,那就认命吧,毕竟普通人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
如何正确看待减负?
“两会谈谈减负”·代表委员观点
无论是“三点半现象”“减负”还是素质教育,放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大的政策背景下来看,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存在很多误解。我们不应带着误解看“减负”。
面对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减负”存在的误解,应该明确,“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不等于不要考试。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里本来就包含课外教育,我们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是针对统一上课时间而言,并不是说在上课时间之外就必须离校,这不是学校制度设计的初衷。现在有种观点,一提及“三点半现象”就感觉是公办教育在“后退”,实际上我国的公办教育不仅在课后教育不能后退,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也必须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办好公办教育,必须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的。
同理,对于“减负”的其他形式的质疑也源自于这些方面的误解。事实上,“减负”的政策实施了很多年,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的难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于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研究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理科教材后得出的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也呈上升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于2010年与2015年进行的两次全国大范围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从6.7小时增加到8.1小时,中学生的平均在校时间从7.7小时增加到11小时。
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加强对公共教育政策的解读,目前我们对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依据的解读、对全社会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做得还很不够。因此,要向社会公众讲清楚,“减负”的出发点在哪里,“减负”都要做哪些工作。“减负”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讲规律。
“调结构”,就是“减负”要做好加减法。具体而言,就是要适当减少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德育美育体育学习的时间;适当减少书本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教育的时间;适当减少单纯知识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时间,等等。
“转方式”,就是适当减少教师不适应学生学情导致的学习负担,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更多的在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等等。
“提质量”,就是要减少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负担,增加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重个性”,就是要减少学生同质化的学习负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别化的教育;要适当减少统一的强制性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讲科学”,就是中小学教育要尊重规律,依靠科学。以考试评价为例,日常考试的功能不是要给学生排名排队,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再如,晚上孩子们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搞得第二天上午听课精力很差,学习效率很低,这样的加班加点不但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恶性循环,是得不偿失的。
从社会角度谈谈减负的看法
日前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学校应坚决执行为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规定,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减负是全社会的问题,应多方联动解决。 报道称,未来应深入实施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改革,对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和内容加大研究整合力度,减少课程内容,降低课程基准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另外,要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课后作业量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西藏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边疆地区中小学与内地学校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教学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不断提升,也出现了把考试和成绩看得过重的现象。她建议,多开设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教育减负可以早日落实到实处!
如何看待双减政策?减负对孩子有哪些利弊?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我是非常赞同双减政策,因为现在的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如果不给孩子减负的话对他们的身心则是一种伤害。不过减负政策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减轻学生背负的压力,保护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让过重的压力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弊端的一面:有些孩子可能会在多出来的休息时间里沉迷游戏,从而不重视学习,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但是在我看来弊端的一面是有办法解决的,只要家长在平时生活当中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孩子在上学的过程当中,还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比较好,因为有些孩子的抗压能力并不强,过重的压力并不会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而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绊脚石,所以减负政策总归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弊端的一面,家长想要正确引导的话,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把孩子的成绩大过于一切,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并且重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次在孩子休息的时候,除了让他们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作业之外,不要再给孩子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了,让他们适当的放松一下比一直在学习好得多,因为学习也是一件非常费体力的事情,其实非常消耗精力,如果学生在放假阶段还是得不到休息的话,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正常学习,也就是影响到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家长们要清楚一点,劳逸结合是学习要比意志学习有效率的多,很多学霸的学习方式都是劳逸结合式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拿出最佳状态面对学习,上课的时候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没有充足休息的时间,上课的时候脑子也是浑浑噩噩的,很难反应过来老师所讲的知识,所以双减政策是利大于弊。
减负增效的背景和意义
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当前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这种新的要求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
“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进行及时辅导。教师要严格筛选作业,以年级中等学生为标准,布置适量作业。
强化政策导向,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少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减负问题也如此。政府要从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加强对教育及相关问题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
在教育机制、课程设置、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社会用人机制等方面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营造有利于减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从而真正解放学生,使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证。
干部以增效减负为主题的议论文范文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上一篇:感动的论文致谢_论文致谢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