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学原理论文题目参考

发布时间:2023-12-08 03:20

美学原理论文题目参考

高校美学原理是师范生对审美理论认知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美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学原理论文范文: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美学原理论文如下:

论文标题: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 :景观 视觉 美学评价

一、 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 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2004-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 2004.3:18-20.

[3]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1 :14-17.

关于美学的论文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用美学原理分析一个动画片 大家帮忙啊

忍者战士飞影》是一部于1985年10月开始放映的机器人动画片,一共43话,于1986年7月放映结束。总监督是案纳正美,角色设定为加藤茂和平野俊弘,机械设定是大家并不是很熟悉的森木靖泰与大畑晃一,作画监督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吸血姬美夕》的作者垣野内成美。由于并不能算是很老的动画,所以片中无论人物还是机体都还是比较符合近代机器人的审美观点的,片中三部机体与飞影的变形与合体,在当时的机器人动画中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了,而飞影作为一部无人驾驶的机器人,经常在片中神秘地出现来帮助主角,这一设定在日本的机器人动画中也是比较少见的。
参与此作的声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井上和彦、菊池正美、岛本须美、堀内贤雄、日高法子。其中岛本须美曾演绎过动画《相聚一刻》中的女主角音无响子,是当时的王牌女声优,日高法子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乱马》中的天道茜^^。崛内贤雄也是经常出现在机战中的声优,出演过机战F与ALPHA中的主角伊鲁姆。

故事介绍
西历2200年,由于气候的恶劣和人口的暴涨,造成了食物短缺和犯罪率的急剧增长,人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而转向在月球和火星开发新天地以求生存。
真野锭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男孩,他从小便和父亲一起从地球来到火星生活。在锭即将迎来他的16岁生日的前一天,他和他的朋友们目击了一场从未见过的外星人之间的战斗,一边是从Rudorio星球逃出来的罗米娜公主和她乘坐的飞船艾尔夏克,一边是来自Zaboom星球、一直在追击罗米娜公主的皇帝阿列克斯与司令官古拉萨(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恐龙特急克塞号》.....^^)。
在混乱中,锭从被炸开的缺口进入了飞船艾尔夏克,在飞船里他发现了黑狮子、凤雷鹰、爆龙三部机器人。锭乘上了黑狮子,由于操作不熟而与Zaboom星的部队陷入了苦战。就在危急时刻,一部神秘的忍者形机器人飞影突然出现,并与黑狮子合体成可变形为狮子型的“兽魔”,以强大的力量击退了Zaboom星球的追击部队。
因为语言不通而不能与罗米娜公主的队伍进行交流的锭等人,向公主那一边打着手势,表示了对她们立场的理解。之后锭以去地球为条件与罗米娜公主一行一起行动。
火星开拓长官哈扎德.帕夏,性格阴险残忍,为了达成他支配地球的野心,妄想借助Rudorio星球的高科技与锭等人的力量,并将之占为已有。锭看穿了哈扎德的阴谋,拒绝将黑狮子等机体交给他。恼羞成怒的哈扎德,竟然与Rudorio星球的侵略军古拉萨一伙联合,向锭等人发动了攻击,并将罗米娜公主捉住。
通过翻译机与公主一行人进行交流的锭,判断出公主是一个善良的人,决定将公主从哈扎德手中救出来。但是锭的父亲却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最终锭排除了一切阻力,驾驶黑狮子展开营救行动,在陷入苦战之时,谜之战士飞影再次出现,锭凭借飞影的力量救助成功,但还是不能完全驾御飞影的强大力量。
原本是飞船艾尔夏克司令的伊尔伯拉,却因为失去了公主的信任而愤然出走,到后来竟投靠了古拉萨一伙成为了罗米娜公主的敌人。局势对锭等人越来越不利。已经不能回到居住区的锭与罗米娜公主一行一起逃往火星极冠,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以前曾被地球的入植一号组织驱逐而在极冠居住的火星人。火星人认为锭等人要入侵他们的领地,双方发生了冲突。此时Zaboom星球的追击队出现,与火星人展开战斗。锭等人驾驶黑狮子等帮助火星人赶走了追击队。至此火星人终于明白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并帮助锭修理好了被破坏的飞船艾尔夏克。而罗米娜公主也终于向锭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她们是为了寻找可以驾驶黑狮子等三个机器人的忍者而来到太阳系的,可是罗米娜公主却被告知在地球上忍者也只是个传说,而且艾尔夏克上也没有了足够返回的燃料。
完成了艾尔夏克的修理工作的锭等人,向火星的一号卫星福博斯进发,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古拉萨与哈扎德联合军的猛烈攻击。锭和蕾妮为了将现状通知给地球而驾驶小型飞船离开,在途中他们收到了发自艾尔夏克的求救信号,可是一心想返回地球的真野锭,竟想就此逃脱......
为什么?为什么那个谜一样的机器人飞影还没有出现......

人物介绍
ジョウ.マヤ(真野锭)
声:井上和彦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出生在地球,在六岁那年随着父亲真野玛奥一起来到火星生活。锭性格直爽,典型的热血汉,属于那种不加考虑就开始行动的类型。虽然比较鲁莽,其实是位内心相当温柔的人,一直向往着回到地球。在他即将过16岁生日的那一天,一部名为黑狮子的机器人改变了他的人生......
ロミナ.ラドリオ(罗米娜.拉德里奥)
声:岛本须美
Rudorio星球的公主,父亲是拉德里奥七世,母亲是弗朗索瓦王妃。容貌秀丽,性格文静,当真野锭初见她时,便为她的美貌所倾倒(蕾妮怒火中......)。罗米娜公主一直抱着“一定要尽快找到忍者,新手拯救Rudorio星球”的坚强信念而展开行动,当锭他们陷入困境时,她尽全力来帮助;当士兵们丧失斗志时,自己亲自驾驶战斗机出击。从这些事件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相当好心的人。爱上了锭,在41话中因为锭而从心底哭泣的场面令人感动。
マイク.コイル(麦克.科尔)
声:菊池正美
一个运气非常差的家伙,是真野锭的朋友,把锭当作哥哥般仰慕。性格软弱,却很喜欢说脏话,这也经常让锭在蕾妮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动画第六话时开始乘坐机器人“爆龙”,在战斗中慢慢开始成长,思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26话时喜欢上了罗米娜的侍女夏芙,却又说出“要她开口对我说她喜欢我吧!”的话来,典型的口是心非的家伙。
レニー.アイ(蕾妮.阿伊)
声:日高法子
比锭小一岁,一个爱哭鬼,也是锭的恋人。称呼自己时喜欢用“あたし”,有点撒娇的语气。特点是非常容易吃醋^^,非常容易嫉妒^^,在动画中有很多她嫉妒罗米娜公主的事情。与锭想去地球的想法相对的是,她却一直想要返回火星。在动画第四话的最后乘坐上了机器人“凤雷鹰”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战力。
イルボラ.サロ(伊尔伯拉.萨罗)
声:堀内贤雄
一头红发,性格急躁,因为自己实力强而经常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最初是飞船艾尔夏克的司令官,后来由于常常失态而失去了罗米娜公主的信赖,并且陷入了古拉萨与哈扎德的阴谋中而离开了艾尔夏克。在古拉萨死后被Zaboom星球的皇帝阿列克斯任命为新的指挥官。因为罗米娜公主对锭情有独钟,自己也因此失去公主的信任,至此对真野锭始终存有一种反常的报复心。由于他强烈的战士自尊心使得他能堂堂正正地与锭来一决胜负。而且他在投敌之后,还是一直想挽救Rudorio星球、救出弗朗索瓦王妃、保护罗米娜公主,总之,他的真实想法永远是个谜。

Robot
机战中的主角当然是机体了。《忍者战士飞影》中的机体在机战IMPACT中登场的主要是黑狮子、爆龙、凤雷鹰以及那个神秘的无人驾驶忍者形机器人飞影了。这四部机体无论高度还是重量都达到了机战中的最低点,比之前的圣战士系机体更加的小巧,其中飞影仅高3.6米,重量更是只有500公斤,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飞影的运动性可能会创下机战机体的最高数值。除此之外,飞影还可以与黑狮子、爆龙、凤雷鹰中的任一部合体,变形成“兽魔”(“海魔”或“空魔”),都是具有强大物理攻击武器的兽形机器人。
忍者系机体的武器主要以格斗型的物理攻击(体当?)为主,除此之外每一部机体也都装有几种远程攻击的武器(考虑到培养机师能力方面的因素,这些射击武器可能大多都是鸡肋)。从原作中看,似乎忍者系机体都没有威力惊人的强力武器,但是每种武器所需的气力值可能都不是很高。
飞影:
全长仅3.6米,重量500公斤,机战史上最小的机体非它莫属了,但它可能也是机战史上运动性最高的我方机体。作为忍者型机器人,“分身”的特殊能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使得它能够回避开绝大部分攻击。武器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忍刀、长剑、手里剑爆弹,凡是忍者有的武器它都有,除此之外,腰部还装有三门发射速度惊人的星形光线机关炮,从公开的IMPACT战斗画面来看,飞影的战斗动画绝对是属于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类型。
比较特殊的是,飞影是一部无人驾驶的机器人,这在日本动画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从TV版第26话开始,真野锭开始搭乘飞影(一说是与飞影“融合”?),这一情节也铁定会在机战IMPACT上再现。
黑狮子:
全长6.5米,重10吨。武器有右手的四门guntoring gun,腹部的光线炮,手里剑爆弹和光剑。可以与飞影合体成兽魔。
凤雷鹰:
全长7.2米,重9.6吨。武器主要是装备在双脚上的双枪,可以折叠组合成大轮剑,作为回旋镖使用。远攻主要靠肩部的光线炮,不过只能使用一次(什么玩意儿?)。凤雷可以与飞影合体成空战能力极强的空魔。
爆龙:
全长8.3米,重12吨。武器主要是装备在腰间的长枪。爆龙的远攻能力在忍者系机体中算是较强的,肩部装备的大型加农炮是其它忍者系机体所没有的,另外爆龙肩部锁骨部分也可以打开,里面内藏有横2门、纵3门的飞弹发射器。爆龙可以与飞影合体成海战为主的海魔。
飞影简介
飞影与黑狮子、爆龙、凤雷王3部机械是玛德利奥星为传说中的战士“忍者”专门设计的。操控方面采用了根据驾驶仓内搭乘者的动作做出相反应的德哈克系统。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忍者动作迅速,反应灵敏的优势。
兽魔:
飞影与黑狮子合体而成的兽形机器人,武器主要以近身格斗型为主,包括体当、炎之体当等。远程武器有应用不多的光线炮以及前足根部的两发飞弹。
空魔:
飞影与凤雷鹰合体而成的鹰形机器人。空魔的攻击主要以炎的突击为主。另外也有口部的两门光线炮与肩部的光线炮作远程攻击。
海魔:
飞影与爆龙合体而成的龙形机器人。与兽魔与空魔不同的是,海魔装备有较多的远程武器,如继承了爆龙的肩部大型加农炮、肩部飞弹等,除此之外海魔还可以从口中喷出火炎与雷电攻击。海魔的最强攻击是先放出龙卷风困住敌人,然后前冲进行近距离的格斗攻击。
累死我了草 分

文学审美论文

文学审美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鉴赏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审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网络文学的审美趋势

摘 要:网络文学近年来影响越来越大,它以网络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呈现出自己独有的审美趋势。它的这种审美趋势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的主体间性,审美态度的目的化,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关键词:网络文学;主体间性;审美态度;审美趣味

网络文学作为文坛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从十多年前的无人问津,到现今占据文学的主流市场,即便是传统文学的销售也要冠以“著名网络小说家”、“最新畅销网络小说”等字样借以吸引读者。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媒介的不同,传统文学使用的纸张等传统的媒介,网络文学的传播媒介则是网络。网络的兴起与广泛的运用,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网络文学的发展受到 网络技术 的发展和运用的重大影响,因此,网络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趋势。

一、审美创造的主体间性

对网络文学发展最敏锐的莫过于它的审美接受者,即在线读者。在线读者不同于传统的读者,他们对文学的关注依赖于网络。在线读者所阅读的作品是作家在网络上写作发布于网络的,他们所阅读的作品是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文学这个环境下所创作的。在线读者所感知的文学活动中的世界,是网络所建构的一种“拟态环境”,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世界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受到这种“拟态环境”的影响。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指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展示的环境。这也就是说,在线读者在网络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也不是现实世界在作家头脑所显现的主观世界,而是一种拟态的非现实的世界。

主体性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它肯定了人的价值。传统的文学创作是一种主体性的创作,作者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主体性拉开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甚至把主客对立起来。在传统文学中,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非共时性沟通,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写作而固定下来的意义与通过读者进行理解的意义之间存在着距离导致了这种对立。现代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的活动,而不是片面的主体性的活动。网络文学的发展实现了这种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审美创造模式是作家创 作文 本,读者接受解读文本,而网络文学则改变了这种单项的模式,作家创作文本,读者接受解读并且参与文本的再创作,甚至原本的作家也会变成审美接受者。

王晓东在《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将主体间性的思想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学、认识论和本体论。

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的问题,但是仅仅限于社会关系、伦理原则的范围,没有进入哲学的本体论的层面。而且社会学的主体间性是不充分的,在现实领域不可能真正解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认识论的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关涉到知识的客观普遍性问题。审美创作中作家与文本则是这样一种认识论范围的主体间性。作家创作文本,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想象以文字为载体形成文本,看似作家是绝对的主体。事实上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当你塑造了某个人物,建构了某个叙事的线索之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开始不受作家的控制,它们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当作品一旦完成之后,作品则成为了自行运作的主体而不受创作主体所控制。作家与作品不再是一种谁创造了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生存论主体上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的存在,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根据在于生存本身,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的参与创作是它独特的创作样式,互为主体的双方是双方能动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主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主体之间的交流首先是一种共同参与,一种主体的分有、共享或一种共同创造。

在审美创造中,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真正的主体间的关系,人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变成了我与另外一个自我的关系,我把作品与读者当做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主体,我与之交往、对话、和谐相处,三方都获得了升华。

二、审美态度的目的化

人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个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朱光潜强调,有审美态度才能看到美。网络文学的审美态度是一种目的化的审美态度,以自身为目的追求生活娱乐般的非现实的愉悦。

传统的美学家他们都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实践的、理智的、道德的态度的审美态度。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认为审美态度就是一种从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和观察事物的普通方式迥然有别的审美观照方式;或者说就像布洛所说的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或者正如康德所说,这种审美是无关利害的。一句话,这种审美就是要超越现实、超越实体,超越个人的欲望及实用的目的,超越抽象的概念思维,超越道德上的需求,而使审美主体专注于事物的形式和外表以取得一种审美观照的愉快。网络文学环境中的审美主体完全从个人的喜好出发,选择自己的审美观照的方式。也不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相反,正是因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相近,使得审美主体更愿意去关注它。传统的审美方式所要求的距离,很容易造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隔膜。现今,网络文学目的化的审美态度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审美对象,这种兴趣首先得建立在与审美对象能够很好的契合与共鸣。这种审美距离的拉近使得这种契合和共鸣能更好的实现。最后,无论网络文学这样的作品所带来的快感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都给审美主体以审美的愉悦。

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对象。也就是说,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能不能为审美主体发现和欣赏,这要看审美主体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以什么精神状态去注意和观看它。如果主体以一种实用的或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审美对象,那他便不可以将注意力投注到对对象的审美观照之中,当然不能发现和欣赏到美。这些都说明了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网络文学中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对象那样晦涩难懂,而是根据读者的喜好来创造审美的对象。比如网络文学的受众多为青少年,则网络文学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围绕亲少年所喜爱的奇幻、爱情、青春等。再不如当下流行的穿越题材也是由于审美主体的大量关注所导致这类型的作品的大量产生。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中读者的审美态度比传统文学更打程度的决定着审美对象。   对于审美态度的总体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超越性”。审美态度所要超越的是日常生活的实利意识以达到一种暂时的超脱,简言之,就是对实用功利的超越。这种超越还包括对人的情感等官能快适的超越,对道德的超越。审美超越的最后一层含义是,是对审美快乐自身的不断超越,体现为审美快乐的不断超越提升,最后走向极致。网络文学带有某种致幻的力量,无论从文学创作者所依赖的世界还是他所创造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都存在者很大的差距,网络文学的读者流连于这种“拟态”的世界,过分的追求对个人欲望的满足,对个人情感的宣泄。这样的审美态度并不具备超越性,反而沉溺于非现实的世界无法自拔,甚至放任自己在自我的世界中掩耳盗铃般的活着。一方面网络文学的作家也安逸于这种环境,另一方网络文学的读者把这样的世界误认为是真实的世界。

三、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审美趣味就是一个人审美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文学影响下的审美趣味是一种大众的审美趣味。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尼黙,指出大众具有规模大、分散、匿名和无限性的特点,既不同于有一定组织性的社会群体,也不同于松散的易冲动的群集,更不同于有政治自觉意识的公众。大众没有任何组织性,没有稳定的结构、规范和领导者,缺乏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行动的意愿和手段,但是对那学超出其直接 经验 范围或直接控制之外的事物感兴趣,并对之关注有加。正因如此,网络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从众性和盲目性。

第一,从众性。审美趣味的从众性是指,在网络文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知道怎样的作品是好的,而是看大家在看什么就看什么。例如,在广大读者群中有一群小资派的读者,他们看安妮宝贝,把安妮宝贝的作品看作是文学小资标志。这种从众性表明,大部分的读者追逐的是文学所指向符号而不是文学本身。在消费社会里,艺术具有了某种可消费的性质。读者对作品的消费已经不再想原来那样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在追求一种欲望的满足。审美需要是一种对作品本身的需要,而欲望满足却只求从作品那里获得一种象征符号,这就造成了以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趣味。对象征符号的需求不要求作品能给人带来某种愉悦,它只是作为一种空洞的能治而漂浮于作品之上。作为消费的符号,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其所指。

第二,盲目性。审美趣味的盲目性是指,网络文学的受众盲目跟从大众潮流的喜好选择审美对象。网络文学中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是一种虚假的趣味,它并非来自于生命内在的冲动,而是迫于外力的驱使而表现出来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则具有盲目性,总是随着“潮流”而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消费时代逻辑就是人们不再是理性地扪心自问“我”需要什么,而是盲目地跟着传媒制造出来的欲望走。在布迪厄看来,趣味是某一阶级成员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自己阶级归属的认同,它对分配的控制是通过消费进行的,不同的趣味就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不同的消费观又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阶级归属。网络文学的读者盲目的与网络中相应的阶层保持趋同,借以显示自己紧跟时代潮流并带有某种炫耀性。这种盲从性,使得读者一直追逐这代表“潮流”趋势的审美趣味,他们认为只有追赶上了领跑者,自己的审美趣味才会是合法的和有意义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追逐者跑得越快,他们离自己真实的趣味就越远,越难以表达自己真正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网络文学以文学为依托,是生长在文学土壤下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它与传统文学虽然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同之处,存在着如此多的独特之处,但是它还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仍然要肩负着传统文学索要肩负的使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切东西都被拿来消费,我们甚至开始消费我们的文学。如若一切都是可消费的短暂的,那么总要有东西来展现它永恒的魅力,它就是文学。文学之所以长久被人喜爱在于它所具有的超越性,网络文学也该以此为使命,追求不朽与超越。(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89.

[2]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贤根.互文性:在艺术、美学与哲学之间[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下页带来更多的文学审美论文

美容与化妆的论文并附上参考文献 3000字左右

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探析
摘要]目的:广泛取其精华,不断完善美容医学专业的教学及临床应用,从而提高美容医师的审美情趣。方法:总结各学派的审
美标准,整理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探析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结果:取化妆造型之长,补美容医学之短,使人类更贴
近于自然美,从而引领唯美新时尚。结论: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内呼外应之美,是最时尚的求美指南。我们提倡求美者走“健
美-化妆-整形”这条求美之路,来寻求属于自己的个性美。
[关键词]呼应之美;本质特征
“呼应”一个熟悉而又经久不衰的字眼,她是文学鉴赏中最
常用的一项指标。由前文埋下的伏笔,到后文的悬念被诠释就
是其中的一种手法,她不断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美容、军事、医
药学、工程学、IT、艺术等)。如化妆艺术中常用呼应的造型手
法-T.P.O原则;美术中也运用明暗关系、色彩的晕染、渲染来
体现人物、环境与角色的呼应。虽然各行业中的呼应是大同小
异,但是又各具特色。总之,他们的目的都是“烘云托月,表现主
题”。那么,究竟整形泰斗与化妆大师之间,是怎样有机结合、内
外呼应地将人的健与美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呢?这有待于我们去
探究,为了使该专业能与国际接轨,满足众多新世纪求美者的
需要,我们从多方面作出了探索与研究。众所周知,医学美容是
着眼于人体的骨骼结构、肌肉走势、皮纹的走向,来通过医学手
段和美学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手段来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是一种
“内呼”效应;而化妆美容则是立足于外部五官的长势通过素描
学中的明暗关系、色彩的层次晕染、服饰的装扮来产生视错觉
(幻觉)的典雅、时尚、唯美的真实美感,是一种“外应”的结果。她
们两者的内呼外应、相得欲彰的联系,将是我们美容医学界探
索、研究及应用的新课题。
1相互呼应
1.1殊途同归:医学美学与化妆美学,一源于整形外科,一源于美
术艺术,两者逐渐向医学美容领域渗透,最终独立,共同以人体
美为研究对象,殊途而同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必然
有美化自身、改变容颜的要求。在社会交际中,容貌美者容易赢
得更多的信赖和倾慕,给人以愉快的视觉形象,从而有利于人
际间进一步交谈和情感领域的开拓。中央电视台主任化妆师徐
晶曾说“:化妆……,能够拂拭掉心灵的尘埃,能够唤起女性心
理和生理上的潜在活力,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去”。甚至有人说“:容貌也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正是这种现
实社会的需要,人们利用医学手段,来重塑容颜,美化人体;利
用美术及艺术的色彩与线条,高光与阴影,造成视错觉,来美化
容颜,修饰人体美,二者共同达到藏缺扬优的目的。整形外科学
这样一门以诊治畸形为目的的学科,逐渐向美容领域渗透,最
终独立出一门学科-美容外科学;美术艺术也逐渐向美容领域
渗透,独立为一门学科-化妆造型学。
1.2各有所长:化妆美学是一门实用美学,通过丰富的化妆材料、
运用基本底、高光、阴影(暗影)的明暗关系来修饰不理想的容
貌,使之接近“三停(庭)五眼”的标准,是在人的客观条件基础上的美化,再润上色彩衬托,起到藏缺扬优的视幻觉美,以此来充
分展示自己长处的魅力美学[1];而医学美学是一门以医学原理和
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手段
来研究、维护、修复和重塑人的健与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
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美学学科[2]。两定义告诉我们:
由于美容手段不同,各具优势,其美容效果也各有所长。通常将
人体美分为生命活力美和人体形式美,对人体形式美的张扬是
化妆美容的长处;对人生命活力美的流露是医学美容的优势。
人们已公认的容貌美标准为:端正的五官,形态正常的眉、眼、
鼻、唇、颏;轮廓清晰,富有立体感的面型;健康红润的颜面皮肤;
自然闭合的双唇,微笑不露牙龈,侧貌鼻、唇、颏突度适宜;面部
双侧对称,颧颊及腮腺咬肌区无异常肥大或凹陷;牙列整齐,牙
齿洁白,咬合关系正常等。标准中包含了形式美和生命活力美
两方面。要改变容貌的形态、轮廓,使之符合美学要求,非医学美
容莫属。虽然化妆美容也有类似的效果,但只是色彩、阴影产生
的视错觉,这错觉与要建立在一定的形态结构之上,且尚需一定
的距离,不可能将鞍鼻妆饰成高鼻梁。但对皮肤色泽、弹性、湿润
及容貌动势这些都能表现人的生命活力因素进行张扬或夸张,
非化妆美容莫属。医学美容是重塑人体美,化妆美容产生的是
修饰人体美。例如单睑,给人的印象是眼小、疲惫、迟钝、臃肿的
感觉。美容医师根据受术者的要求、脸形、性格、职业设计出各种
重睑:较宽的重睑、适中的重睑、较窄的重睑、广尾型重睑、平行
型重睑、新月型重睑,并施行重睑成形术以改变上睑的形态,从
而增进人的容貌美,并维持较长时间,这是化妆美容无法做到
的。但化妆美容也有其优势,一是可重复性,二是对人的生命活
力美的张扬。在中国化妆美容界,公认且富盛名的“化妆造型三
剑客”-毛戈平、吉米、李东田,他们的妆型和妆色都各具风格,
也称为中国三大派别。唯美、典雅、经典而贴近生活的美女是毛
戈平大师的化妆风格;时尚、惊艳、五彩斑斓、魅力四射的女人味
是吉米大师的指南;前卫、时尚、狂野、诱人的妆型是李东田大师
的路线。这些唯美、典雅、时尚、狂野、惊艳……的字眼,都是大师
们对人体形式美各方面进行张扬和引领。
1.3相互呼应:呼应,在词海中的解释是:一呼一应,前呼后应,声
气相通,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前后照应。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
呼应美主要表现在美容手段与美容效果上的互补和目的的一
致性。如鼻梁低者,先行隆鼻术,使鼻梁加高到合适的高度。一般
手术切口采用:前鼻孔侧切口,鼻小柱基底部切口,蝶形切口,剥
离鼻背到鼻根部,将雕塑好的L形假体放在鼻背筋膜与鼻骨骨
膜之间,术中还须对假体进行适当修整,直到满意为止,最后缝
合切口。术后无需特殊固定,1~2个月恢复正常,在2个月内应
避免戴眼镜、日光曝晒及暴力冲击。隆鼻术一般选在身体发育
定型后进行,男性在17~25岁,女性在15~22岁。隆起的鼻梁
如果再配以化妆与之呼应,将会锦上添花。即在清洁皮肤、修眉
后,打底以遮盖瑕疵,然后用高光膏,涂在鼻根至鼻尖,反复提
亮,以达到理想的鼻型和鼻根高度。一个完美无缺,符合美学规
定的鼻子就诞生了。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交相呼应,魅力无穷。
所以,时下,笔者建议全球爱美者选用健美-化妆-整形的程序
去探寻适合自已个性美的方案,这必将成为一种理性化的求美
时尚,随着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的出炉,整形美容再次热
遍大江南北。
2呼应之美
2.1呼应美感:审美是人的独特的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
客体的互动、交错、影响,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活动[3]。审美愉悦
就是美感,他是审美活动与其它意识活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
四大美女,传说她们美丽无比,分别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
美称,即是美感,是古人对她们进行审美产生的美感。审美意识
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
等[4],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解、联想,而以联想尤为重要。医学美
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能引发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如果将美容领
域看成为一个王国,站在美容学的高度对美容王国进行审视,笔
者认为,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就像一座金壁辉煌的宫
殿,医学美容好似宫殿的结构、框架、造形,化妆美容好似宫殿的
装饰、色彩、气势,两者相互呼应,给人以金壁辉煌之美感。如果
将美容领域比作一个美丽的花园,在我看来,医学美容与化妆美
容犹如花与叶,花因叶绿而五彩缤纷,叶绿因花艳而生机盎然,
置身其中,宛若仙境,心旷神怡。对于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
应之美,也许有人会想起美丽的苹果,颜色红艳,外形完美,肉质
可口,内呼外应,惬意与食欲油然而生。近期,一股较强的“韩流”
在国内登陆,国人无不因韩国影星的美艳而惊羡,由艳羡而仿
效,准确地说,“韩星之美”应属于医学美容与化妆美容的呼应美
的表现。
2.2本质特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
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众所周知,医
学美容是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方式相结合的实施手段来达到
和谐统一的重塑美,是一种“内呼”效应;而化妆美容则是通过素
描学的属性来产生视错觉(幻觉)的修饰美感,是一种“外应”的
结果。探析呼应美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该事物的本质,就
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
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
性的正确反映;寻求美的本质,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
本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诚然,医学美容和化妆美容的呼应美与美学是一种子属关系,也
是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譬如现在盛行的“唯美、净化心灵,美化
他人、美是自然的人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比”等观点,事
实上,都是审美主体对人体美独有的规定性反映。换言之,也就
是人类在驾驭美容学中的特有反映。医学美容是以治疗手段为
目的,而化妆美容则是以修饰方法为目的,自然也就存在本质上
的自身属性。
呼应美,也是一种可以找到固定层面的一种事物的属性,
她具有自身稳定的独特的规定性,其本质最终是能被人类揭示
的。所以,呼应美探析的成果将会给美容领域/产业注入新的生
命活力,点燃全球最亮的一次美容火花。
[参考文献]
[1]毛戈平.毛戈平化妆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0-150.
[2]郑振禄,何伦.医学美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7:210-225.1]护肤纠错,留住美丽容颜[J]. 八小时以外, 2007, (07) .
[2] 黄立娃,高媛,陈敏. 美容化妆学实验教学初探[J]. 长春医学, 2006, (02) .
[3] 黄毅,彭力,王昌辉. 美容中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J]. 长春医学, 2008, (02) .
[4] 秀芬. 家制美容猪蹄肴[J].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7, (05) .
[5] 张平,刘宁,曹刘静,李黠,陈翩. 盛唐时期的美容理念及美容方法初探[J]. 甘肃中医, 2007, (05) .
[6] 毛忠南,李占虎,贾建兵. 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120例[J]. 甘肃中医, 2009, (03) .
[7] 魏华,黄倩. 简谈中药美容[J]. 海峡药学, 2008, (04) .
[8] 刘吉凤. 《美容中医学·绪论》的教学体会[J]. 中医药导报, 2009, (01) .
[9] 张小龙. 中医药中的美容[J]. 环球中医药, 2008, (02) .
[10] 沈志荣. 珍珠粉美容6问[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08, (04) .

上一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零篇

下一篇:美学原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