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地质学论文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12-11 13:05

地质学论文存在的问题

有关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存在问题的探讨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由此可见,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环境问题;勘测问题 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 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 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1]
1.2 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2]
1.3 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 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 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 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2 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4]
2.2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3 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妙月.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性危险评价问题[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99-100.
[2]王连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15.
[3]董凡卿,文秘杂烩网. 2007,36(11):43-44.
[4]黄小军.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问题探析[J].人民长江,2008,36(3):54-55.

急求一篇关于旅游地质学的论文,要介绍地质问题,譬如形成原因,地质面貌等,最好是关于山西的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严格说来应属地质科学范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旅游地质学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如具有地区性、区域性和国际性地质对比意义的地层剖面及重要而珍贵的化石产地,即那些在区域性地质对比上具有摸式、标准或典型意义的地质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齐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层分带,以及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剖面、重要的化石产地、古人类化石与古人类居住遗址等。   (2)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岩石、地质构造及矿物、矿产等产出地段,具体来说,即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岩石产地、有历史性经济价值的矿物矿产地以及具地区性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点。   (3)可观察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区以及有地质意义的著名风景地貌区,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遗迹、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峡谷、岸湾、峰峦、黄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还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观地貌。   (4)具有特殊的经济、医疗、科普和教育阶值的地质现象,如矿泉、温泉和黄金、宝石、建筑石料等矿产地,以及古代的采矿与冶炼遗址等。   (5)其他地质自然历史遗迹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景观,包括由于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山岳、江河、湖泊、海滨、岛屿、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筑和历史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如古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学艺术制品与建筑、古书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画、运河、桥梁、渠堰、大坝、水库及一些纪念性建筑或遗址。
旅游地质资源: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旅游资源可分为:典型地质构造形迹(如台湾东海岸清水大断崖)典型标准地层剖面(如天津蓟县中古元古界地层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矿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点(如山东临朐山旺中新统化石点)、火山遗迹(如云南腾冲火山)、地震遗迹(如唐山地震遗迹)、古人类文化地质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景观,如古冰川遗迹、古河流遗迹、古湖泊遗迹、古海蚀崖与古海积沙堤等遗迹称外力旅游旅游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地质资源的科学和使用价值,毫无疑问是可以肯定的。但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价值来判断时,它的自然景色则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从旅游消费心态来看时,一般的旅游者,对产品价值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无法说明单纯的科学和使用价值就有绝对的魅力,所以,如何体现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中的价值,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价值判断有着极大的难度,原因在评价者间各有着不同的身分,他们有可能是科学家,地质学家,或是单纯的旅游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自然不同,这个结果很可能造成地质资源的价值无法在旅游产品中体现,而形成了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考虑它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时的一个难题所在。
因此,假设旅游产品在开发与设计时,过于强调其科学性和使用的价值性时,很可能只能满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场,如此必然成为旅游产品的致命伤。毕竟在旅游者中科学家或地质学家所占的比率较低,过分强调科学价值,自然不符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性和现实性。
那么如何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凸现地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地质资源的价值很容易的被凸现出来,但同时也可能因某个因素的存在而制约了它,使它在旅游产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难被显现出来。因此,一个以地质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当它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时,首先解决“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处理好地质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上的困境和所处的地位问题,使它能够真正的丰富旅游产品的实质内容,增强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
如果说旅游资源在旅游产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话,那么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资源,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自然有利。
3.1∶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立场来看,一个成功的景点景区很难单靠开发一个资源就能达到经济效果,原因在于目前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产品的多样性自然成为开发的基本原则了。
以三清山为例,作为一个景点景区,不但具备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又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旅游资源既丰富又具科学价值与市场的价值,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三清山花岗岩资源也可能存在“价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处理,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高点。
我们假设目前三清山的资源,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的情况下,直接将现有的资源转换产品的话,也很有可能造成因产品缺乏多样性而失去市场的问题。因此依然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点景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工作。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整个三清山大环境的旅游资源,而非仅围绕着花岗岩资源而论资源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与花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地质,河川,水资源,空气,气象气候,宗教文化等等资源,来展开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在以上的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后,必然能创造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如此将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在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后,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场,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更大宽广的道路。
3.2∶扩大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游的开发在条件与技术上,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是必要的,而资源的挖掘更是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产品过于单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资源之外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然为了弥补资源“价值的不确定性”的缺点,减轻在开发时因其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采取扩大资源的利用,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因此,这也是采取这个手段时所考虑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与开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符合旅游的发展,更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借此机会更好的保护好整体环境,对整体环境在形成产品时得到较好的协调,对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选择性。但更为明确的结论,是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市场机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扩大了市场的规模,为旅游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在旅游发展上的必要性。

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方克定先生在2004年第一届中国探矿者年会上说,矿产勘查费用经过14年持续下降后略见好转,接近20亿元(2002),远远不够。十几年来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大幅度下降,勘查规模缩小,新增矿产地数量减少,矿产资源可供性下降。这个严峻形势必将成为包括能源在内的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推动力。总起来看,当前的矿产勘查规模和找矿成果未见明显起色,仍是制约我国矿业发展的“瓶颈”。非油气矿产勘查业—采矿业—原材料加工业前轻后重的局面仍很明显。实际上,近20年来我国地质勘查经费和工作量投入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地质勘查工作与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目前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1949年以后的30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地质勘探发现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实现了地质工作超前一到两个五年计划的先行性目标,中国的矿产资源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增长,矿产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一方面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正在高强度地开采;另一方面新的矿产资源储量由于地质勘探投入不足,探明储量增长缓慢,已经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局面。统计显示,全国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1989年为633.7万m,到2001年下降到281.1万m;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1992年为20.57亿元,2001年下降为12.3亿元。目前矿产资源的开采实际上是在消耗20年前大量地质勘探投入积累的勘查成果。

从河北省矿产资源统计年报来看,近年来矿产资源储量总体呈现负增长。1986年以来,全省累计消耗地质储量约77亿t,同期新探明地质储量只有41.3亿t,总储量净减35.7亿t,消耗量为增加量的1.9倍。35种主要矿产目前已有25种出现短缺和不足,按现在的资源量,到2010年不能保证经济建设需要的矿产将达到30种。而河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拉动,矿业及其相关产业对河北省经济的支撑度达40%,矿业利税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额的50.2%。每万元产值耗矿量高达6.64 t,初步统计,全省99%的一次能源,87%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矿产资源,表明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较高。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扭转矿产资源储量负增长的不利局面,是实现全省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地质勘查业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地勘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中国地质勘查业走向春天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我们不妨略加分析一下近年来中国地质勘查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首先,近20 年来,矿产资源后备勘查基地严重不足,勘查风险不断加大,找矿前期工作亟待加强。目前中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屡屡出现急功近利现象,人心浮躁,人们急于近期见到找矿效果,工作量安排上多为泛泛的地质理论研究和地质问题探讨,找矿前期区域性矿产调查、区域物化探和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得不到重视,从而造成矿产勘查工作无法按照“带中选区,区中求点,先地表,后地下”的程序进行科学部署,这一方面造成一些成矿带上先期安排的项目结束后,后续勘查选区接替不上,特别是有突破前景的重点成矿区带“等米下锅”的现象尤为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基础性矿产调查停滞,形成新增矿点和矿化点数量减少,即使有勘查资金也难以部署地质勘查工作量,形成欲速则不达的被动局面。其次,技术装备落后,勘查方法缺乏针对性。开展有色金属勘查没有物探设备,或物探设备陈旧,缺乏熟悉物探方法的专业技术人员。物化探方法有效性试验做得不够,使方法技术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勘查过程中,针对具体矿种、不同矿床类型、特殊景观条件,在勘查手段、技术方法、勘查程序的选择上均缺乏针对性或不规范(王瑞江,2004)。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地质勘查人才严重缺乏。目前中国地质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到地质队工作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一方面地质工作长期生活在野外一线,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另一方面地质队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又十分窘迫,因此,已经严重挫伤了为地质事业奋斗了几代地质人的积极性,现在地质勘查业人才断层与“十年浩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地质找矿的主体队伍———地质队正在逐渐削弱。改变人才现状,唯有从源头做起,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教育和产业政策倾斜上吸引人才,加大投入。否则,20 年来由于不重视地质勘查,其负效应才刚刚开始,所形成的矿产资源危机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像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没有大量的地质人员长期深入野外一线去工作,将对国家的矿产资源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不难设想,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全部沦为“打工仔”,10年后谁来找矿?第四,野外勘查、矿区勘探与当前许多理论前沿产生脱节,理论没有有效地实现指导找矿,科研人员热衷于理论探讨和发表论文,大量的地质专著多数与找矿没有直接关系;而野外施工往往出现随意性,严重影响了地质找矿效果。目前我国地质界形成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中心的地科院(包括水勘院、全国环境总站、航遥中心等)及其八大区所的所谓“地质野战军”,这是一支学历层次比较高的技术队伍,是当前中国地质科学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研究唯一可以与科研院校共同主宰中国地质科学前缘的主导力量,对于中国地质科学在世界地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这支队伍为地质科学做出的成绩是不容怀疑的。然而,我们所有的地质人都很清楚,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极强的科学,特别是野外实践是任何书本、理论和室内均不可替代的。一名出色的地质工作者,必定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长期不懈的野外工作实践练就一身认识岩石、地层、矿物的基本功,同时又是分析构造现象,建立矿床模型的高手,需要一生的理论更新和长期的野外观察,一句话,地质科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科学之一。从地质学的特点出发,大量的地质工作应该主要集中在野外实践,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却永远也难以代替实践。对于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野外一线去,才能真正解决找矿实践问题,也才能解决国家矿产资源危机问题。对于大量的野外地质工作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野外观察实践的基本功更重要,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是从野外现场取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根基。实践意义显得比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解决中国地质工作者理论与实践如何更好的结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阻碍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和矿产资源停滞不前局面的主要是体制问题,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问题。加强地质工作,解决矿产资源问题国务院正在着手制定新的产业政策,相信中国地质工作的春天不久就会到来。中国的矿产资源(矿产地)为什么一直没有增长势头,除了近十几年地质勘查实际投入不足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地质勘探经费投入的大部分没有在地质勘探实物工作量中,换句话,近年来地勘费增长主要使用在研究专题和地质大调查的预查工作中,对于普查工作基本处于投入最少(因风险较大),而商业性地质工作按照市场趋向利益最大化的法则,其主要投入必然在地质工作相对风险较小的详查和勘探阶段,因此,出现普查阶段缺位,长期积累下来,造成矿产地越来越少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地质勘查加大有效投入,国家产业政策有力支持,在矿产资源日趋紧张的中东部地区,进一步找矿的难度加大,矿产勘查成本不断提高,地质勘查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河北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还能不能保持矿产资源大省地位,寻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进一步争取向矿产资源强省的目标迈进?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地勘单位的改革紧紧围绕着解决国家矿产资源危机问题展开,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均围绕着解决国家矿产资源危机问题,相信用3到5年时间,在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野外一线地质工作者脚踏实地的努力下,就一定会不断缓解矿产资源紧张的局面。河北省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只要政策措施有利,按照温家宝总理所指示的,解决危机矿山资源问题,“要充分发挥现有地质队伍的作用”。我们相信,长期有着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地质队员们,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找矿,科学部署,潜心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兴尊重野外实践经验的务实精神,全面开展新一轮的地质找矿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论文题目怎么写到下一行

下一篇:大专园艺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