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
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后记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过一个“利”字;人,说到底,其实都是唯利是图。
你可以接受毫不相干的人成为世界首富,拥有巨额财富,却不能容忍你的邻居过得比你好,这是人性,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恶”。
最近北大博士的一篇论文后记在网上爆火,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也许人们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人穷志坚的勇气,也许是有人在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人情的薄凉与现实。
我看到的就是后者,一个赤裸裸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真实的世界。
当你贫穷时,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把你踩在脚下;当你富有时,任何一个人都想要和你拉近关系。
黄渤曾经在接受专访时就提到过类似的观点,在黄渤还没有成名前,参演了一个小配角,副导演过来就会“教训”你几句。
然而现在成名了,你会发现自己身边全是好人,“黄老师,你辛苦了”“黄老师,你累不累啊”“黄老师,你休息一下吧”等等。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当主持人问黄渤,是不是现在这种生活会更有利于他进行创作。
黄渤回答说,其实不是的,因为自己并不是离真正的生活更近了,而是更远了,我们感受不到人性真正的样子了,因为大家脸上永远都挂着笑容。
人性就是如此,当你有了名望,你接触到的永远都是洋溢着笑容的脸,当你失了名气,任何人都会想要过来踩你一脚,来彰显自己的地位。
人性的黑暗,根本不是我们可以揣测的。
肖清和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中提到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他小时候,那时候家里很穷,连他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一位邻家妇女因为琐事和他的母亲起了争执,结果这位邻家妇女就把掏粪的粪勺盖在了肖清和的头上。
这在农村就是一种恶毒的诅咒,是很犯忌讳的,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因为家里太穷,这种事最后也只能作罢。
第二件事是在他考上北大之后,他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也是他们小山村第一个走进世界名校的大学生。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那些村民们见风使舵,开始和肖清和一家走动,甚至送礼,还请他去自己家里吃饭,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在别人家吃过一顿饭。
这两件事虽然很小,但是却让肖清和看到了最真实的人性,也坚定了他要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人生大道的决心。
当我们苦于自己的人生受到排挤,冷眼和嘲讽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其实就是改变。
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也唯有武装自己,才能够真正的保护他人。
生活有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我们处在什么样的阶层,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人性。
有时候,人性虽然薄凉,但好在人心还是热的。
在肖清和的这篇后记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的人物,比如一直默默照顾他的大叔,帮助他的导师孙尚扬教授,以及改嫁之后依然努力促成他学业的母亲。
当然在肖清和漫长的求学道路上,还有很多很多人的支持,给他偷偷塞钱的化学老师,常常资助他的新校长,以及上了大学之后无偿资助他的同乡。
在这二十多年的求学之路上,肖清和看清了人情,也更收获了温暖与感动,我想这篇论文后记之所以比论文更具影响力,关键就在于它的朴实与真情流露。
有人说: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人性虽恶,但人性亦有善。
以前听父母讲起村子附近的一些新鲜事:
在隔壁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听说赚了不少钱,那一年一家四口回到老家,既想见见亲人,又想显摆一下身份。
只是没想到,刚回到家的第二天晚上,夫妻俩连带着十岁的孩子就被人给害了,家里一片狼藉,带回来的值钱的东西被洗劫一空,一家四口,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活了下来。
后来听说,凶手其实就是同村的一个光棍,因为早些年有些过节,再加上这一家三口回家炫耀,就让他心里起了邪念。
后来婴儿被亲叔叔收养,但毕竟不是亲生,从小就吃百家饭长大,但是孩子很争气,直到前几年高考,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才渐渐又被人提起。
人性的恶,让人想起来,心里就恨得牙痒痒;
人性的善,让人想起来,就觉得心里暖洋洋;
很多时候,陌生人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是感动,是不图回报的付出。
或许这真是对亲情的一种讽刺,那些平时看起来熟悉的人,当你落魄亦或者当你发达时,其实又有几个是真心对你的呢。
相反,那些陌生人反而不会关心你是谁,他们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尽管大家互不相识,但是这份在意却是真实的。
昨天在河南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女子因为家里的事情心情极度低落,在公交车到达终点站时,她依然独自坐在座位上。
车长马娟看到后主动上前询问情况,该女子泣不成声,诉说着自己心里的委屈。
马娟安慰她说:我们都是成年人,有些事我们必须面对,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的。
也许是马娟的劝说起到了作用,也许是这名女子感受到了马娟的关心与在意,她缓解了情绪,说到:我可以抱抱你吗?
随后马娟就给该女子一个拥抱,轻轻地拍着她以示安慰。
这样的一幕被记录下来,让人倍感温暖。
这世界总是会有那么多的人在默默守护着我们,虽然彼此不相识,甚至以后也不会再见面,但遇到困难时的出手相助,却让人倍感温暖。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没有人说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管我们的人生如何度过,我们都必然要接受人生的阴暗与阳光。
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走下去。
《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文章中究竟有哪些感人之处?
近期,《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在网络上火了,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的历程。 这篇文章中究竟有许多感人之处:
1、被肖清和博士母亲深深爱子之前及远见卓识所感动。
他的母亲从始至终坚持让他读书,尽管家徒四壁,甚至不惜改嫁,可以说母亲付出了毕生心血。文章最让感动的是母亲的这句话: 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这一句话看哭了不少网友。 不由的让读者想到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每个人都感同身受,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
2、被肖清和博士的坚毅精神所感动。
“寒门贵子”贵在坚信知识的力量。肖清和 身处困顿之境,仍然保持坚毅的决心去求学实属不易。他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家庭环境贫困、父母变故很大。他一路走来,饱受冷眼,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依然不放弃、不抛弃。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用前半生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改变了自己后代的身份,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后半场。肖清和的经历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之下,始终要坚信知识的力量,读书仍然是一条最公平、最直接、最低成本的人生进阶之路。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无论学业还是生活,苦并不可怕,可怕是没有信心,没有毅力。相信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费力拼搏,赢得更美好的明天。
读《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有感
这是北大博士后肖清和的论文后记,非常赞同他的话,文科研究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作为文科生,我还清楚的记得读红楼梦和百年孤独时候的局促不安。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初中,并不能理解文中错杂的人物关系,只是单纯的沉浸在那些诗歌里。因为黛玉葬花吟而悲伤,也因为宝黛和好而欣喜。至于后边的四十回,根本没有想过不是曹雪琴写的,感觉是天衣无缝的。后来读了高中,又读红楼梦,完全痴迷于人物关系,那时候拿出一张大白纸,把出现的人名全都写上,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谁是谁的丫鬟,谁是谁的姘头,看着千疮百孔,涂涂改改的纸,忍不住再写一遍。这样才算把人搞清楚。第三次读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名跳出来,和他有关系的人就都带出来啦!读到大学,在图书馆接触到脂砚斋评红楼梦,才从新审视红楼梦里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又开始对应着找书中的暗示伏笔,妄图推断出命运走向。就这样猜着猜着,才发现宝玉怎么可能去考取功名呢,那么自由浪漫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去同流合污,还有凤姐,能量巨大的一个人怎么能将自己女儿的命运交到一个村妇手中呢?带着这样的怀疑又去读红楼梦。终于是明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是不用人懂,不需要懂,也不需要认同的一腔孤勇。相比只是想说出来吧!有没有人欣赏,如何欣赏,就都不是我的事了。读到这一次,之后的十余年里就再也没有碰过红楼梦啦!怕读不懂,更怕读懂,也庆幸红楼梦未完。
再一次这样抽筋拔骨的读书是读百年孤独,七代人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我是沉浸在现实里,忘了书是魔幻的现实。也是一样的去对照,去摸索,寻找里边的逻辑。最后把自己弄的精疲力尽。一本百年孤独读完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打不起精神,支棱不起来,太累了,太难了,没有办法在一棵树上安放我的情绪。
读书尚且如此,要做文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如此吧!文科研究不像工科,一是一二是二,即便错了,也还是排除法。文科不同,千人千面,不要试图去阐述,去说服,就放在哪,懂的人自然懂。板凳座了十年冷,恐怕还要一直冷下去,而这冷板凳早就点燃了心里的火,使得三冬暖,心不寒。
上一篇:毕业论文后记100字
下一篇:政治论文3000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