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03:09

中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各大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未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探索》

摘要: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关系极为重大。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建设和谐中国、和谐社会的今天,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看到了教育工作新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而最重要的手段是从中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抓起。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我们的少年从小就具备小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强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思想德育教育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根据这一时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则能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品德。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

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生惹是非。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屈服强暴,变节弃义,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并对人民有益。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德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束缚精神,而是解放精神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放在各项素质的第一位,是灵魂。让道德实践者在道德行为之后倍感满足,身心愉悦,是德育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学德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择其乐于接受,勤于实践的道德理念而授之导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从根本上讲,德育实践更重于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并努力使中学德育工作形成"说起都知道,行动更重要,检查看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能估计过高,也不能贬低自己,过高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过低会丧失信心,通过正确估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参考文献

李永胜《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赵修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0余万人,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超过2 0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这2 000多万名大学生不仅是近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所以,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应该是全体师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应该是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应该是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进而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的全面、协调和充分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但归根结底,和谐校园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关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鲜明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综上所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不懈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教育、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校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旗帜的和谐校园,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政治方向上起到保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根本性问题,消除消极思想的影响,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最终为实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服务。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

2.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并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校园必然要求学生爱国爱校,要求培养学生“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情感,形成校园主人翁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大学生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奋发学习,努力探索,保持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的思想和不懈的动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

3.道德规范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行为保证。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是指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共同的道德规范。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突出地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规范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将和谐校园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动机和意识,并外化为行为,使大学生成为符合和谐校园要求的分子。所以,道德规范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保证。

4.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和谐校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要求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在校园里,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重要的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引导,不仅促使大学生实现各方面素质交融进步,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校期间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变化,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2] 。本文认为,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新动向以及在新环境下表现出的新问题,应从党建主导入手,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方针;从文化感召入手,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途径;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以加强道德教育为载体;从学生身心和谐入手,以加强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从党建主导入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是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公民道德观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是有知行脱节的现象;积极进取精神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加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得到释疑解惑,以上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理想信念的模糊和弱化。所以,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精髓。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回答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党建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追求,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成才追求,做到政治理论教育与成才理想教育并重;注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特别要重视意志、气质、能力等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做到政治品格塑造与完整人格塑造并重;注重敬业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成就事业追求等先进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做到政治素质的养成与人品的养成并重。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制作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从文化感召入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感情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存在着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等问题。“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肤浅性和波动性,使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偏见。

鉴于以上情况,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有意识地教育大学生深层次地把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厚淀的民族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精神上找到归宿,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将学习祖国灿烂文明和爱国主义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比、亲身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区别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要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整体性,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内化,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要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情感外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即努力学习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行动。

(三)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影响着人才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中国某些原有的社会体制、文化心理、道德规范被抛弃,而新的规范尚未确立。社会生活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这给大学生带来竞争、自立等积极意识的同时,也使“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消极意识有所滋生,一些大学生人格扭曲、道德水平滑坡甚至沦丧的事件不断向社会敲响警钟,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面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从解决大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入手,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德育方法,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要开辟新领域,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将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与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实践整合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要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实现德育过程和效果的优化。

(四)从身心和谐入手,加强素质教育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归宿。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弱化问题、不文明离校问题等,凸显出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紧迫性。

1.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思想问题的背后是心理问题,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面对面”等形式的谈心活动,做好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不断提高大学心理调节能力。

2.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 000万,学生高达36.7% [3]。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和网络文明建设活动,重视网络法治宣传和教育;要提供交流,呵护学生心灵;尤其要重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3.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 [4],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知,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要引导大学生从职业、行业、企业三个维度认识职业环境;要引导学生克服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完美主义等职业决策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多管齐下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要对一些重要的、学生容易忽略的就业政策进行宣讲,并对学生及时进行提示。

4.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大学生文明离校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因而,应改变以往突击式的狭隘教育方式,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系统地、不间断地、较长时期地教育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思想修养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业务技能上,锻炼较强的能力素质;在择业技能上,培养宏观的决策能力。具体方法上,要结合形势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人才需求的走向;要结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立足专业、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典型教育,树立立足现实、艰苦创业的意识。最终使和谐校园的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3(1).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7.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4]CNNIC发布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2007-07-1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七年级政治论文

七年级的政治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初中政治教学问题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然而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存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观念陈旧”等问题。

关键词:问题;主体性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教改实践和新的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困惑、迷惘常常阻挠教改的深入。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无疑将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当今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必须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我们很多老师的政治课教学是教师在台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听。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政治课教师很少使用,而是将“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发挥到极致,“题海战术”被我们的老师应用的炉火纯青,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落后

政治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政性强,但作为政治教材,不要说一出版,就是在刚刚酝酿要形成文字时就已经滞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教材的变化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从而形成理论和实际脱节。教材的滞后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观念陈旧

很多老师只注意到新教材的难度较过去降低了,而没注意到知识的整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在政治课堂上,对于教材中的“探究题”、“议一议”等教学内容,只是一带而过,让学生简单的看看图片或者漫无目的让学生进行随意的讨论讨论,便转入“知识导航”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的灌输,随后便是进行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练习。未能按照课程编写的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究题”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道德冲突现象,从而领悟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

二、政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七年级政治论文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 渠道 ,对于学生对政治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蒙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八年级 下册政治论文 范文 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篇1
传统美德在初中思想政治 教育 中的重要性

摘 要: 现如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结合中国 传统 文化 内容,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教材的形式对我国当代中学生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下一代国民在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性影响的同时能够具有抵抗性,能够使民族信心得到增强,并且能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能够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中国化。本文主要从传统美德的教育工作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传统美德在初中的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 传统美德; 思想教育; 初中教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在德育教学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很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有诸多的不足存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还没有完全引入思想政治课堂。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会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 心得体会 ,进一步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将传统关德的基本准则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

( 一) 热爱祖国,服务大众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主要能够体现出人民对祖国寄托着深深的感情,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更能够促使我国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使人民的尊严感和荣誉感能够得到完美的统一。爱国主义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1]。在我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都在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在奋斗着,彰显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精神。现如今,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重中之重,由于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军人。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针对我国当代初中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然我国下一代的国民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并且教育我国当代初中生要以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 二) 廉洁奉公,不询私情

初中生作为我国下一代国民的继承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必须具有廉洁奉公、不询私情的传统关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历史上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吏,历来受到人民的敬仰与称颂,传为千古佳话。在我们共产党人之中,廉洁奉公,不图名利的人则是千千万万,数不胜数。众所周知的__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经手过数百万的金钱,但为革命筹集的金钱一点一滴都全部用之于革命事业了. 他自己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当他被捕的时候,敌兵满以为可以在他身上发个洋财,可是从他身上搜来搜去,除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什么东西也没得到。而他的家产呢? 却仅只几套旧衣服和两双破袜子,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但这种廉洁奉公、不图名利的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当代初中生必备的美德[2]。

( 三) 能够顾全大局

就是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办事情,都要顾全大局,进行全面性的 总结 规划,而不能从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出发来谋划。如果某些工作或建议在局部看来可行性比较大,但是通过全局对比则没有可行性,因此要服从大局的意见。相反也是一样的,某件事情在局部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但是从大局上面来看是可行的,那么就要服从大局,这就是顾大局的精神体现。顾全大局是我国革命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人发展比不可少的思维源泉,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都离不开顾全大局的原则。

三、在教学中用传统关德引导学生加强内在修养

( 一) 树理想,知荣辱

在我国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且加大对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使我国当代中学生都能够正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的根植于我国优良传统中,对于坚定我们的信念、鼓舞我们的斗一志、振奋全民族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中的实施,可以为我国当代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其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并且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3]。

( 二) 言必行,行必果

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曾说过: “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要教育人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言行合一,不说空话、大话。只要答应的事就要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说出来,不要轻易的向别人许诺,只有自己正在能够办到的时候,才能够向他人许诺,要做到言而有信,办事要脚踏实地,有始有终。只有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才能够使别人相信他,并干成一番事业。

四、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我国下一代的国民意识增强,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伟. 创新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J]. 剑南文学 ( 经典教苑) ,2012,08: 346.

[2] 傅卫利.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育选择──关于新版初中 《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思考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 77 -79.

[3] 李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 湘潮 ( 下半月) ( 理论) ,2009,02: 80 -81.
八年级下册政治论文范文参考篇2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不断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 言行举止 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 教学 方法 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 相学 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相互统一。

三、切实开展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她根植于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中,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自我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企盼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既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不压制,不讽刺,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改变其错误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

上一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比较文学主题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