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理论文1000字
山东地理论文1000字
我的家乡——山东
山东简称“鲁”或“齐鲁”。东临海洋,西靠大陆。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主峰在千米以上的泰、鲁、沂、蒙诸山构成全区的脊背。鲁东丘陵区位于沭河、潍河谷地以东,三面环海。除海拔700米以上的崂山、昆嵛山、艾山等少数山峰耸立在丘陵地之上。
山东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山东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龙山陶书”,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拥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这里还是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
山东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风光秀丽,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境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点约493处,古建筑、古遗址1.3万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9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山东旅游独特的风格。
山东旅游把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基本形成了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风光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自然风貌为主体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以梁山、阳古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
初中关于济南泉水的地理1000字论文
济南以泉水众多著称于世,素有“泉城”的美誉。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描写。泉水与济南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它在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抚育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诸多文化名人。泉水是济南的灵魂。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水时涌时停,断流周期缩短且断流持续时间逐渐增长,最长断流时间多达926天。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各方面专家献计献策,采取以行政命令方式为主的应急措施�回灌补源、关闭市区内的自备水井、加大黄河水引用量等,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济南泉水的长年喷涌,还必须对保泉工作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下面用经济学方法对保泉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和安排。
一、济南泉水成因和断流原因分析
1.济南泉水成因
济南的泉水是由济南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的。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泉水来源于南部山区。南部的泰山山脉北麓,向北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南北高差达500多m,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降雨渗入地下后,顺岩层方向北流,至城区受火成岩侵入岩体阻挡,地下水大量汇聚,水体承压上升,承压水出露地表,在岩溶断裂处涌出地面形成泉水。所以说,泉水的喷涌必须以一定的地下水位为条件,也就是必须在泉域范围内有足够的水资源量来维持一定的地下水位。据测试,趵突泉泉水喷涌的地下水位临界值是26.98m,只有当地下水位达到此水平时,趵突泉才会喷涌。
2.造成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
一是上游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济南市南部山区泉域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补给区面积近200平方公里。泉水的补给量受大气降水、下垫面土壤层有效拦蓄、渗透能力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济南南部泉域补给范围内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泉域补给区拦蓄大气降水、涵养水源能力明显衰减;区域内各种开发建设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地面硬化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使雨水的下渗能力降低,雨水形成大量地表径流而流失,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
二是下游地下水超采。随着济南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济南市的需水量大大增加。对于这一问题,一些供水部门和用水部门不太愿用地表水和黄河客水,而更愿意用加大采用泉域地下水的方法来解决。原因有二:一是济南地下水水质优良、处理成本低,作为单个企业来说有经济效益。二是受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治水思路的影响,认为只要能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能力,能满足经济社会近期发展就是政绩。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济南用水过程中,水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浪费和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并存,节约用水仍具有巨大的潜力。
“上流失、下超采”使济南群泉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恢复济南南部泉水补给区的涵养水源能力。二是对泉域地下水的开采要有计划地控制,水资源使用要提高效率。因此,必须安排有效率的制度来保证这两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保护泉水的制度分析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符合规律性的制度安排使人与人之间杂乱无章的关系变得有序。好的制度会带来高的效率。
对某一种物品进行制度安排可从该物品的属性分析入手。每种物品的属性不同,不同属性的物品的有效供给都会受到人的理性和自利性的影响。物品属性理论认为,排他性和竞争性是对物品进行分类的两个判断尺度。排他性,是指物品的消费是排他的,即能以较低的成本使他人排除对该物品的使用;竞争性,就是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会影响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质量。根据判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四组分类的结果:纯粹的私人物品(排他、竞争)、俱乐部物品(排他、非竞争)、公共池塘资源(非排他、竞争)和纯粹的公共物品(非排他、非竞争)。
纯粹的私人物品,如冰箱、彩电,根据科斯定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具有非竞争性而能够以低成本排除他人使用的物品,如自来水管道、燃气管道等则具有自然垄断的地位,容易造成由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公共草场资源,由于其在被消费时不能排除他人的使用,即产权无法明确,对这样的物品,理性自利的个人便都不会愿意提供,人人都有搭便车的倾向。也就是说,除了纯粹的私人物品以外,其他几种物品的有效供给都需要更为复杂的制度安排。
根据物品属性的两个判断尺度考虑�泉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泉水这种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只要泉水存在,济南人人都可享用泉水的社会、生态效益,同时,泉水的许多生态和社会效益也会自动“外溢”给社会,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正效应。而对泉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会破坏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外部负效应,从根本上说,环境的破坏也使得济南的每个居民收益受损。外部正效应的存在,意味着提供保护泉水的这项服务的生产者的边际效益小于社会边际效益,导致生产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去进行这种活动,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考虑,作为独立的投资者,因为受益小或无收益,没有私人投资者愿意投资保护泉水这项活动。泉水外部性的存在,则使泉水的使用者�泉水采水户 无需支付必要的代价就可获得较大的利益。由于采用地下泉水资源不必支付高代价,济南泉域内的公共供水企业和采用地下泉水的企事业单位,受经济收益的影响,人人都趋向于多采用地下泉水资源,而不愿使用高成本的地表水和黄河客水,从而导致地下泉水资源被过度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济南泉水的保护仅靠某一个时期采取的紧急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是不能持久解决问题的,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提供完全足量的资金进行连续的投入,而必须对泉水保护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济南泉水》地理论文(1000字左右)
济南是山东省会城市,城市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此外,济南素有“泉城”美誉,拥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同时,全市还遍布着700多处天然泉涌,构成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独特泉水景观。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 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上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8年6月,市园林局、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查出城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成因: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人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上一篇:英语论文中的引用格式
下一篇:浅析国际会计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