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实践与认识论文结合实际

发布时间:2023-12-08 12:22

实践与认识论文结合实际

学生时代早已悄悄离我们而去,而仿佛只有这样一句话,已成为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古文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然而这么多年来,我却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其中涵义,曾经得到的解释为“学习过后时常再把功课温习一遍,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读完之后,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把温习功课当作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啊?我不想在煎熬中那样一遍又一遍的枯燥地复习功课,也从来就没有从中体会到任何快乐……
  长大了,工作了,思想也渐渐变得成熟了。每当工作很辛苦,思想很疲惫的时候,总是在想用一种精神的力量来为生活寻找一份寄托,这种力量来自对生活的理解、对工作感悟、对追求快乐心情的一种向往。也许,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困惑;工作中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我们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脱。生活每天都有不同,工作每天都在改变,把所有的希望与追求都寄予每一天的改变与进步当中;把所有的困惑与疲惫当作我们追求快乐的开始,那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坦然面对生活工作中太多坎坷与不愉快呢?
  时间是变化的考量;勤勉是价值的财富。再多的困惑与疲惫都是经不起时间的争辩,勇于付出行动的改变才是人生价值中最具财富的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总是让很多在青春年少时立下的誓言终将化为泡影,而被粉碎在现实社会的残酷竞争中。为什么我们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去奋斗?却总是被世俗坎坷所牵绊而中途退出?因为我们缺乏了一种内心淡然而恒定的力量,因为对成功的急切渴求而淡漠了对生命创造快乐的真诚。
  与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们怀着满腔热情,共同走进了鑫山。一个公司外在的辉煌并不是吸引人才最具价值的导向,而有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才是凝聚人才的真正法宝。鑫山公司经过十二年的发展,与凤凰城携手走到今天,正是得益于和公司一起成长的所有员工的心血和努力。公司需要发展,是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公司正在发展,而在发展中也难免存在不完善。公司领导也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完善”的经营管理方针,使凤凰城在逐步建设中不断得以完善。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展,公司以往的管理模式也逐渐不适应公司当前发展的速度。也正是缘于公司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为改变目前公司管理上的存在诸多问题,并下大决心由公司外聘企业管理高级咨询团,联合成立公司咨询项目组。经过近半年的企业调查、资源整合,以及报告分析,在与鑫山所有员工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终于将咨询成果开始落地实施。出了成果,而仅仅是在纸上,由纸上到墙上、由墙上再到地上、而最终落位的应该是我们的心上。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当中,使我们工作起来忙而不乱,稳中有序。所以,学习如何贯彻咨询成果的实施,也必当成为我们今后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学习不是表面上的敷衍,而是我们用心接受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学的是一个形式,是为了工作流程上的应付,那么你也不会有理由能够感受工作时的快乐,甚至会很痛苦;如果你学的是一种认真,是为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么你虽然很辛苦,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用心做到,过程也是风景。
  我们不要把理想只停留在遥不可及的天上,而是要紧紧把握在自己的手心上。童年的梦很美好,而只能作为甜蜜的记忆给予我们美化现实的精神力量。成年后的责任很重大,却能在担起责任的同时,为创造我们心灵的愉悦而快乐工作着……
  不要为了工作而单纯的去工作,把工作当作我们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摆脱的压力,而因为工作中的艰辛与疲惫继续放任我们的不快乐?不要为了学习而单纯的去学习,把学习当作我们创造快乐的一个方式,让学习成为我们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的原动力,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逃脱的痛苦,而因为心灵上的不宁静,来改变我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低沉态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当我在工作经历中不断寻找学习的欲望,而再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才豁然开朗,把学习的心得用在当下,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认同,岂不是一件令人很快乐的事吗?虽然离淡泊心智、宁静而致远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但至少可以永无止境的向那个美好境界而不断努力。付出不要苛求结果,追求的过程才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心灵美丽。
  不管别人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但是,如果我能从这句话中得到了我想要的快乐,实现了我曾经向往的美好,我的理解就已经足够了。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由以下几点组成: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于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而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生活中各项理论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具体实践的检验,而实践过程的发展更是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一方面,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进化活动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需求而出现并提出的。同时,人作为世界的主宰者,对于社会的认识和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需求和适应性也在随着生存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外部世界有认识和改变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这种需求就变成了人类进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就如人类认识世界的行动,最开始,人类认为地球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月亮都在围绕着地球运动。之后,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看法也在不断的改变。人造卫星的应用让我们了解到宇宙的具体情况,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更是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整个宇宙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从而也有效的指导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活动。另一方面,实践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本身就对人类的认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类需要在新的内容的支撑下开启新的探索行动,即实践活动。而多种多样的探索活动,经过人脑的整理和总结,最终形成了客观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源头也正是实践。
不过,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也不能单纯的认为有了实践就一定会有认识。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只有通过对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具体的理论。而且,人类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认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认为客观理论的形成只需要人类的思维能力发挥作用,社会活动才是形成理论的真正主导因素。人类所形成的理论要想符合实际,需要结合前人成就,并对当前的社会主流形势做一定的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具体的实践操作。
二.实践为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持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的研究理论的提出都是在前人对于社会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需要得到突破,也就是指的实践的内容催促着新的认识不断的形成和改变。在古代中国,一直认为“天圆地方”的理论才是正统,而经过具体的航海试验,人类发现,绕着地球转一个大圈,最终还能回到原地,因此,地不在是方形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球状体。另外,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代表着人类活动的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而在实践活动的长期作用下,人类的整体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些都为认识的创新提供了支持。
三.实践对于认识的正误具有指导作用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形成新的理论,而新的理论最终也会作用于实践,给实践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根基。所以,实践才是人类认识形成的不竭动力,对于人类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良好的检验和纠正作用。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最开始人们认为应该全盘的按照理想化的社会主义的方式建设国家,人民一块工作生产,国家统一分配物资和生活用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化,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认识水平不够,在社会中存在诸多的弊端。之后的共产主义领导人,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通过参考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良好设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我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出路,接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更是给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些都证明实践作为认识的指导标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认识的最终目的归于实践
人类认识形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作用于整个实践过程,也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新的认识形成新的实践的循环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认识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这一过程也正是认识发挥作用的过程。人类对于社会的各种猜想和探索都是通过不断的社会活动而得出的,就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来说,最开始大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类似于古代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大家心往一块走,劲往一处使,所有的物资平均分配,整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但是最终发现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并不能适应所有人的需求,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我国结合自身的实际,开辟了一条新型的建设道路,并且这条道路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正是由于不断的社会实践,才构成了今天的发展状况。
五.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指的是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不能单纯的认为实践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主体,所有的认识内容只用实践的指导就可以,两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因果。实践需要认识作为其理论指导,认识虽然需要依靠实践这一基础,但是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定的方式和特点。这一内容可以通过一些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出来。比如一些交流沟通的软件是为了适应人们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这是认识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发商就人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软件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这是实践对于认识的指导作用。所以,从具体的生活实例我们也可以发现,认识和时间都不能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

认识和实践800字作文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我们手中都有一把名叫实践的武器,他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但是这把武器在许多人手中变成了无用武之地。许多家长把孩子视为珍宝。

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里怕摔着,更不愿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怕发生危险,只愿意以课本为砖,堆砌成一个圈,把孩子圈养起来,这样导致了学生只知道课本中的知识,却不知道生活中的道理。

真是,“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出万年松。”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乐于助人的心,才能在生活中倍受人们的喜爱。在生活中我们明白少一友,不如多一友。有时候,你的举手之劳帮了别人大忙,也使自己高兴,更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明白善恶是非,懂得遵纪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一个公民的必备,要懂得违法的事不能做。

不仅在课堂上学会法律知识,更要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缺少社会经验而知法犯法的未成年人为数不少。他们有的进了少教所,有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自己的前途。所以在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由以下几点组成: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于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而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生活中各项理论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具体实践的检验,而实践过程的发展更是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一方面,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进化活动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需求而出现并提出的。同时,人作为世界的主宰者,对于社会的认识和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变,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需求和适应性也在随着生存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外部世界有认识和改变的需求。从这一层面而言,这种需求就变成了人类进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就如人类认识世界的行动,最开始,人类认为地球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月亮都在围绕着地球运动。之后,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看法也在不断的改变。人造卫星的应用让我们了解到宇宙的具体情况,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更是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整个宇宙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从而也有效的指导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活动。另一方面,实践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本身就对人类的认识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类需要在新的内容的支撑下开启新的探索行动,即实践活动。而多种多样的探索活动,经过人脑的整理和总结,最终形成了客观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源头也正是实践。
不过,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也不能单纯的认为有了实践就一定会有认识。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只有通过对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具体的理论。而且,人类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认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认为客观理论的形成只需要人类的思维能力发挥作用,社会活动才是形成理论的真正主导因素。人类所形成的理论要想符合实际,需要结合前人成就,并对当前的社会主流形势做一定的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具体的实践操作。
二.实践为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提供支持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新的研究理论的提出都是在前人对于社会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需要得到突破,也就是指的实践的内容催促着新的认识不断的形成和改变。在古代中国,一直认为“天圆地方”的理论才是正统,而经过具体的航海试验,人类发现,绕着地球转一个大圈,最终还能回到原地,因此,地不在是方形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球状体。另外,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代表着人类活动的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而在实践活动的长期作用下,人类的整体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些都为认识的创新提供了支持。
三.实践对于认识的正误具有指导作用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形成新的理论,而新的理论最终也会作用于实践,给实践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根基。所以,实践才是人类认识形成的不竭动力,对于人类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良好的检验和纠正作用。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最开始人们认为应该全盘的按照理想化的社会主义的方式建设国家,人民一块工作生产,国家统一分配物资和生活用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化,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认识水平不够,在社会中存在诸多的弊端。之后的共产主义领导人,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通过参考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良好设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我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出路,接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更是给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些都证明实践作为认识的指导标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认识的最终目的归于实践
人类认识形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作用于整个实践过程,也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新的认识形成新的实践的循环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认识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这一过程也正是认识发挥作用的过程。人类对于社会的各种猜想和探索都是通过不断的社会活动而得出的,就拿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来说,最开始大家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类似于古代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大家心往一块走,劲往一处使,所有的物资平均分配,整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但是最终发现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并不能适应所有人的需求,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我国结合自身的实际,开辟了一条新型的建设道路,并且这条道路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正是由于不断的社会实践,才构成了今天的发展状况。
五.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指的是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不能单纯的认为实践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主体,所有的认识内容只用实践的指导就可以,两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因果。实践需要认识作为其理论指导,认识虽然需要依靠实践这一基础,但是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定的方式和特点。这一内容可以通过一些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出来。比如一些交流沟通的软件是为了适应人们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这是认识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发商就人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软件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这是实践对于认识的指导作用。所以,从具体的生活实例我们也可以发现,认识和时间都不能脱离彼此而单独存在。

如何全面看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论文

英盛观察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见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其一, 积极投身于实践, 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 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 要采用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概括、 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 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方面, 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 理性认识的作用, 轻视感性经验, 一切从本本出发, 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 轻视科学理论, 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 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 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因为:其一,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其二, 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 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在第二次飞跃中, 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 得到修正、 补充和发展。

(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其一, 必须从实际出发, 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 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 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 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使实践获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包括理性直观、 理性思维等, 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 意志, 包括欲望、 动机、 信仰、 习惯、 本能等, 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 如幻想、 想像、 直觉、 灵感等。在认识过程中,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 相互补充的, 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 发挥其积极作用, 抑制其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1 )认识的全过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 2 )认识的不断反复

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 是因为:其一,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所有这些, 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其二,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其三,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 知识水平、 认识能力、 实践能力、 立场、 观点、 方法以及生理素质。所有这些, 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 3 )认识的无限发展

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 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但是, 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 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 4 )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原理,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实践是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则主张相信群众。因此, 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 “从群众中来”, 实际上就是把群众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成理性认识(表现为领导者的智慧), 这其实就是第一次飞跃;“到群众中去”, 实际上就是让理性认识被群众所掌握, 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这其实就是第二次飞跃。

再次,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①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是不断分离又不断重合的过程, 而每一次循环, 都使认识上升到高一级的层次。由于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认识经常与实践发生矛盾, 这就要求认识与实践必须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所谓具体的统一, 是指认识、 理论要同一定时期、 地点、 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 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 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 是指认识、 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 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不能落后于实践。

③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会导致“左”的或右的错误。

④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 实践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践要不断地创新, 理论也要不断地创新。

09-10-22 | 添加评论 | 打赏

0

64kk
辩证法三大规律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

┌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比量变质变规律深入一层,相对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上一篇:外国小说推荐适合写论文

下一篇:关于教育学方面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