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马哲论文大学生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3-12-07 07:06

马哲论文大学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在大学里,我们的一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重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了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而努力。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的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伦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为什么价值观对大学生而言很重要

价值观是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取向的反映,是人们用以衡量事物价值和评判事物好坏并决定对其态度的内心标尺。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石,而且是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就的支撑。所以,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并且,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成为了社会的热点。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表现与特点
在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都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为:

(1)价值取向、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

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不同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它反映价值活动的动机。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崇尚公开竞争,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多元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以及社会导向,他们在价值取向和理想信仰上不再是从单一维度而是从多个角度考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这是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一个新特点。

(2)价值选择趋于个体化,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

大学生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和正当个人利益成为他们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中,个人与社会已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们既不想追求大公无私,也不愿滑向利己主义,不愿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但又注重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意味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增强和谋求个人利益程度的增加,而同时也是一种较强的个体化倾向,由于部分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因而这又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也是一种较强的个体化倾向,由于过于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因而这又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投入存在较严重差异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虽然趋向务实化、理性化,但在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二是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但在实际行为上却表现为知行不一。这种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成效。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异化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异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通过查阅资料,可能的原因为:

(1)社会转型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来的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失,产生了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再加上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使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开始更多地注重物质享受和关注自己的得失。总之,社会的转型必定会带来阵痛,而这种阵痛必然会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此时便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加以悉心引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世界各民族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也在很多领域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自此西方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复杂的思潮和信息影响下,很多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迷失了自我,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3)互联网络的两面性。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的时代,媒介的平民化陡增了社会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各种正面与负面的信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经历尚浅的大学生们无法适从。也就是说,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也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网络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和难控制性等特征。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特点。
五、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对策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而且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思想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时期,也是思想素质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应该全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 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与动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各个层面采取措施,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尽量锁定在积极的轨道上。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1)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并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方面的教育;对社会适应能力、受挫折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公民权益等的教育;公民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特色;学校还应该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增强适应性,培育自信心,充分鼓励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在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情感作用的发挥,尽量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以坦诚的态度、和蔼的语气、微笑的面容对待每一个同学,缩短心理距离,使学生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使学生由对教师感情上的接近转化为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接纳,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吸收和内化。
(3)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价值观的基础。大学生只有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正确了解国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要经常、不间断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走入社会,去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使其亲身感受到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促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特别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实效性、针对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真正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大学生的成长是直接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成败的大事。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马克思主义又能影响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所以说,大学生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时刻不忘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人民服务

求一篇2500字左右的马哲论文 最好是自写的 不要网上乱粘的 高分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必要性与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认识 实践

作为大学生,要做的除了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说白了,就是要知道怎么做人。然而“人”活一生,说简单了,也就是一认识一实践。
大学的生活如果在实践方面不能创造很好的条件,可在认识上绝对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就在于告之我们怎么认识自身。这就牵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不缺乏一些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就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人类在大千世界中一经产生,认识活动也便随之开始。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这个古老的传说,与古希腊神庙中“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凸现出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就要去认识,然后去解决困惑寻求真理。和人生一样,人生的一切都是认识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问题,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人生得以精彩,得意饱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再看: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个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如果用达尔文的理论,这世界上是强者的天下,那便只有强弱关系,只有生存关系。这也是达尔文没认识清楚人的关系。以动物的社会关系定哲学历年是不准确的,从而因为有些人崇尚达尔文理念则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是不认识清楚,所以不能处理完善。这就是一个认识的重要性。认识的主体是可以个体主体,也可以是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分析一下二站,先是希特勒这个个体主体认识了达尔文,然后鼓吹,蔓延到军队这个集团主体,然后蔓延成世界大战,社会主题也就认识到了。因为认识错误的客体后,去实践,于是犯了错。如果当初达尔文没用那理论的话,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认识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认识到社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自己的一生。当然在认识这当前还会认识到许许多多的客体。而大学生就是来为这个做好准备的。以此,足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与必要性。
那么,如何来学习马哲,如何来最好的认识呢?也就是学习马哲的方法论是什么呢?那就牵涉到了“实践”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中一个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比方说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前人认识而时间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去实践,如何发展呢?所以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然,认识到了就去运用,运用就是一种时间。没有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又有了直接经验,那就是能力,就是素质了。不去实践,认识得再彻底,最多是学校的高才生,社会的低能儿罢了。当然,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人生就需要马克思哲学原理才能看清一切。同样是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就是没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来谈认识,尚未认识到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存在物,不懂得客观事物只有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然后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人的反映对象和认识对象。
咱们再来看达尔文。达尔文是个科学家。进化论是他研究并实践总结而成的。他在实验室中研究了成千上万种生物,最后得出强者生存。强者中再选择强者,从而才能得到进化。从这个观点上看,基本上没错。好象和马克思主义里提到“认识的发展”差不多是一个道理。但是却不是完全一样。因为达尔文在实验室中忘记了研究人。人类社会并不是动物社会那样弱肉强食,人类社会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才能进化。为什么达尔文错了呢?其实当初的达尔文处在旧唯物主义时期,不能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而把人当成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是把人当成了动物,用动物的共性来解释人是不能准确的,但因为当时哲学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于是,有人盲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战争家都称自己的民族是最好的民族,消灭了劣等民族就能使人类进化,这都是认识不清楚造成的。如果现在还听到有人说:“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或者是:“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那只说明其认识程度还在几十年前,只能说明这人没进化。
达尔文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强者生存的道理。但是没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人。于是留下了漏洞。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所形成的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没有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大。
牛顿被苹果杂到头,这一个无意间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引力的存在。然后再反复研究,这也是他回到实践中去。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这才是完整的认识。
人生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学习马克思哲学理论后,也应该去实践一下。让自己的认识完整。如果不去实践,等于没学习马克思哲学。
人生说短暂,但也很漫长。大可慢慢认识,慢慢实践。别忘了马克思主义里还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让人的认识程度发展进化就是在实践中轮回。好好认识,才能把握好人生。
大学生就应好好学习马哲,好好认识与实践,以来把握人生

马哲论文:题目:我的马哲观--学习马哲对我们有何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此我仅以自己所学和所知的知识来论述老师给的题目。

一、对教科书的批判性思考

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就我而言,小的时候一直对教科书很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肯定会认为是老师很差劲,是老师讲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上大学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对书上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对其作出一些判断和评价。在接受马哲课本中一些诸如唯物论,辨证法的观点时,我觉得也应该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哲呢?俗语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思想指南,实践也证明它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其次,时代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后,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学者们编写的,毕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此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去发现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细节部分,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多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从而达到在批判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二、对批判性思考的批判性思考

如今,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我想老师出的关于批判性的题目也是想要我们静下心来,对课本以及身边的一些事进行辨证而又理性的思考吧!

首先来看看“批判”在哲学家眼中的发展变化吧。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

其次是我对“批判”的一些观点。对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人持肯定意见也有的持否定意见呢?另外,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为什么呢?这即是哲学上的辨证思想了。辩证法这个概念已经蕴含着否定的含义,即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我们对周边发生的事情或者现象能提出自己批判性见解那代表着我们还在理性的思考,即使这种批判带着个人主义色彩,毕竟那也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想法,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就在于人能理性的思考。同时我觉得辩证思考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是关于社会和自然的对抗的普遍解释原则。当然,作为普遍解释原则的辩证法决不停留在对表层的解释上,而是要求对现实的内在联系作以批判性反思。

拿身边的例子来说吧,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的反日情绪及抵制日货的行为,部分自视理智的人便站出来指手画脚了,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应该感情用事,要拿出我们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来对待这件事情。后者可谓是对前者行为的批判性思考了。然而,在想想呢,既然我们是热血澎湃的知识青年,日本以前对我们的侵略和迫害姑且不说,但是他在今天还不能就历史问题有个清醒而明确的表态,还不能反省他所犯下的历史罪行,同时还一再篡改日本历史教科书。请问这样的行为我们能容忍吗?此外,日本还不遵循国际法上的有关规定,对权属我国的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霸占。再问这样的耻辱我们能一再的忍气吞声吗?最近,日本在不承认历史问题的前提下还要吼着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我想任何一个有点理性的中国人都不会同意的!由此可见,上述事实是对后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了。

总的说来,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用辨证方法去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即用怀疑的眼光)去看问题,对事情的一个侧面进行质疑,从而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个侧面,这样就可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的看待事情。

三、对自我独立性的现状和成长过程的批判性思考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我觉得人之所以成为人那是因为人能劳动,能理性的思考问题,这即为人的本质所在。

人是社会存在物,我想这是任何有点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然而老师给的题目是叫我们对自己的独立性成长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此我就觉得疑惑了,作为社会存在物之一,我从小就生活在家人与朋友的大环境中,即使成长也不是独立的过程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成长的过程的确是独立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这即为事物的矛盾性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第一层含义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第二层含义是说每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另外,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件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同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从嗷嗷待抚的婴儿到成熟理智的大学生,这一成长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悲伤。可以说对小学一年级之前的事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了,本文中我将从我的小学生涯开始来阐述一些重要事情对我成长历程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一)小学——学会诚实

小学的六年的生活算是比较漫长的了,过得也没有什么起伏,应该称之为平淡吧。也许那时还小,也不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只知道每天上学放学两点一线的生活。记忆较深刻的事情也比较少了。其中有件事情还记忆犹新,那就是在小学3年级时的发生的事了。一直以来我的成绩就没有下过班上前十名,然而,3年级下期的期末考试考到11名去了,拿到通知书那一刻,涌入我脑中的第一想法就是“糟了,回肯定挨骂”。当然那时还小就想不到令父母失望之类比较高级点的想法了。之外我又想到周围亲戚们也肯定要看我成绩单,以前都是几名,现在跑到11名去了,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真的是所谓的“狗急跳墙”吧,在浅浅的想了下后果之后,我便狠下心来作出一个决定,那就是用自己的笔把11改成了4,大家可以想象下我是怎么改的。我当时根本来不及细看改的成果如何,也来不及去在细想了,于是便拿着那成绩单跟着小伙伴一起回去了。爸爸问我考了多少名,我说第4呢,爸爸还满高兴的还叫妈妈做好吃的给我犒劳下。当然我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之后就和小伙伴一起去玩了。可是,到晚上的时候我就被叫回屋子里了,看见爸爸妈妈还有叔叔几个人拿着我的成绩单在“研究”,当时心里一沉,觉得大事不妙了。下一秒爸爸就问话了,问我这成绩单是不是自己改过,我当然就硬着头皮不承认了,当时心里琢磨承认了后果肯定很严重,于是就一直抵赖。那时殊不知大人们是很精明的,对小孩子这点小把戏根本就一眼看得穿的,也许当时那改法也很幼稚吧。总的说来,后果果然很严重,被爸爸妈妈教育了一整晚上,当然也不是因为我考了11名,而是因为我的不诚实。现在想起来被批评的那场景就觉得很糗,很难堪,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件事我一直记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着,时常拿它来当作警示,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管做错什么事,后果有多严重,告诉别人实情是最重要的,。诚实是一种美德,不管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其他人,我都选择诚实待人,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身边的朋友很多,也许部分应是人格魅力的功劳吧。有的事情之所以记得深刻是因为它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过我们启示,让我们学会怎样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做人,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二)初中——学会做人

初中的我可谓是被荣誉包裹着长大的。初一第一学期我就从班里同学中脱颖而出,引起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关注,渐渐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也许你要说作为一个有理智人是不应该活在人家的赞扬声中的,也不应该以别人的肯定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但是我要说的是,当时我的心智并不成熟,可能是虚荣心在作怪吧,听着人家的表扬心里就甜滋滋的,那时完全听不得批评的话语。正因为我的锋芒太露,引起了部分同学的反感,特别是寝室的室友,他们在寝室里开始集体排斥我,不愿意和我说话。更让矛盾激化的是同样犯错误时,由于我的成绩好,老师便不批评我却惩罚了他们,一时间我在寝室就更难有立足之地了,推门便见一群人围在一起议论纷纷,看见我进去就鸦雀无声各自散开。那种处境是谁也不想遇见的,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便好好反思了下自己,努力改善和寝室人的关系,(比如水果多和寝室人交流,带动和帮助大家一起前进,在老师面前不耍特权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终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人际关系有大大的改善。从这件事我学会了怎么做人,怎样谦虚的做人;学会了与人相处,怎样去融入一个集体。雷锋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对这句话我粉肠欣赏也非常赞同。在初二、初三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与班里同学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人际关系的融洽让我犹如顺水行舟,学习上生活中都过得非常快乐和充实。初中开始我就一直提醒自己,做人要谦逊,时时要做到处优不骄,这对我高中及大学当班干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很好的铺垫的。感谢挫折,让我成长!

(三)高中——学会学习

正是因为初中的学习太轻松太容易,让我一进高中就没有引起对学习的足够重视,心里一直认为学习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我想学绝对能学好。也正是一直有着这种想法,我在学习上开始并没有花时间也没有认真去学过,认为自己的基础好只要我稍微学下,赶上去是绝对没问题的。最过分的是,和好朋友们换着花样去玩,上自习就一起聊天,上课就老走神。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根本没有花心思在学习上,可能与青春年少的叛逆思想有关,老师越强调高中学习对以后人生的影响越大,心里就越有股抵触的情绪。觉得老师完全是危言耸听,根本不用听他的话。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三,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为高考备战,挑灯苦读的时候,我心里开始有点着急,着急之际就是茫然了,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人家问我要报考哪里的学校时我根本不知道,高三就在茫然、彷徨、和焦急中度过,当然,想下就知道高考的结果是什么,分数只上了一个普通大学的调档线。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说是在意料之中是因为我清楚自己这三年没有学到真本领;说是在意料之外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有很好的底子,从小就养尊处优惯了,在掌声中长大的人怎么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呢?扪心自问,我觉得我是优秀的,我接受不了失败。看着身边的同学都拿着录取通知书去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失败,,在那一刻听见了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在那一刻读懂了父母眼中淡淡的失望,也就在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碎了,在流血,一滴一滴地坠落在地上,心好痛……痛定思痛,我决定复读一年,用自己的汗水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辉煌。事实也证明我做到了,最后一年我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用心去学,用脑去记,终于我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可以说复读这一年对我现在的影响很大,我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事得认真,得用心,知道了没有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以后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懂得了自己得对自己负责任,对家人负责任;知道了成功要靠汗水去获取,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最重要的是有了一颗能承受挫折的坚强的心!

(四)大学——学会思考

进入大学,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我也觉得自己是可以独立的时候了,以后再无父母的管教和老师的束缚了。然而通过一学期马哲的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有很多,也可以说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我都需要无止境的学习,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关心和老师的指导。自认为有能力自主的我还不能完全理智的判断事物的多面性,我的知识,我的阅历,我的品行都还没达到我所想象的高度,我会不断学习,思想的脚步会伴随着我成长,成长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会仔细剖析它,在错误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人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事,在成长过程中有烦恼也有快乐,关键是在哪个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事自己要清楚,不能超越也不能倒退,不然那便是错误。就比如说在中学是学习阶段我就不能去恋爱,同样在大学的现在我也不会去做改成绩单那种幼稚的事情。不管怎样,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应该在幼稚中成长,在挫折中成熟,在反省中自律。慢慢完善和改进自己,扬长避短,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擦亮人生底色的2000字论文?

当代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首先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且由后时代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发展、创新的观点和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很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
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而言,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生根发芽了。然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开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艰苦时期经过无数的努力创立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这种艰苦奋斗的品格无论何时都应该弘扬。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是来学校享受的,虽然我们没必要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但我们永远要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大学期间,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有观察世界、社会的能力,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大学期间对这种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它对人的信念,信仰,价值观念,历史观的建立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至诞生以来就指引了各国无产阶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样能过指引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增强辨别和抵抗各种诱惑、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刻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并且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多变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理想;能够抵抗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诱惑。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运用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盲目的接受一切课本知识,要有鉴别真伪的能力,要能够理解书本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不因为地位、出身等等因素而影响真理。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封建主义。在树立目标或理想时,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能够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能力,客观分析现实条件,合理的规划未来,合理的制定前进路线。
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自己的信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人类最理想的共产主义的学说,在其本身上就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这点毋庸置疑。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关于世界、关于人类的现实与未来的一般学说,既是一种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也是一种科学信仰,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指导,强调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把握。在此,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理论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探讨跟研究,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与大学生的特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如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的一个重要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要反对可能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蚀大学生思想。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感,从而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说明,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知识化、课程化、学科化等全新的内涵和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信仰,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来引导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和任务。
大学生在生活中,同样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错误的思想,大学生抵抗这些有害思想健康的思想理论,就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一条健康的道路。
身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当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更要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因此,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积极入党的大学生,更要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涵,要能够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已经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提高解决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原哲学小论文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根据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摒弃了资本主义道路,毅然选择了沿着社会主义脚步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拥有现今的世界地位,华夏儿女可以自豪地说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可以骄傲于我们的肤色,我们所选择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起着决定性作用。当然,革命先辈们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我们国家能够如此迅速稳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有更为深刻,更加有效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它是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并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说:“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在阶级社会中推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即质变。最后,推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毛泽东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例如黄巢起义中,起义军受到民众的支持与鼓舞无以言表,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老百姓欢欣鼓舞,官僚、地主垂头丧气,或被迫减租减息,或望风而逃。中国国内现在没有阶级斗争吗?任何一个肯面对事实的社会学家都不能予以否认。阶级斗争在现在并不表现为打打杀杀的形式,为了使中国落后的生产力适应相应的生产关系,中国必须忍受相当长时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使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新的生产力时,再行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形式。社会革命就其根源来讲,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只能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是迎接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必然选择。 社会改革是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活动。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邓小平同志曾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其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对古今中外的发展作用重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时代。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众多高科技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因此有了巨大的改变。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拓宽眼界,避免急功近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思想觉悟。

詹姆士:“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哲学立场跟他的心理气质不可分。”对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我所涉猎的所能理解的不过是沧海一黍。但作为一个当代的需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哲学研究必不可少。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原哲学小论文

上一篇:医学论文可行性分析模板

下一篇:管理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