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机交互论文2018

发布时间:2023-12-12 13:05

人机交互论文2018

关键词: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三个名词:“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这三个名词是否是同一个意思呢,如果不是,他们的异同点又是什么呢。本文尝试从历史沿革,现有状况,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对这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分析。

交互设计起源于网站设计和图形设计,但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现在的交互设计师远非仅仅负责文字和图片,而是负责创建在屏幕上的所有元素,所有用户可能会触摸,点按或者输入的东西:简而言之,产品体验中的所有交互。

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the "interaction",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相关的界面。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doll)”,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即交互设计。

1959年美国学者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 JCR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界面学发展史的里程碑。

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著,对最新的人机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接口)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

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被广泛认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所提出和推广。身为电气工程师和认知科学家的Don

Norman加盟苹果公司之后,帮助这家传奇企业对他们以人为核心的产品线进行研究和设计。而他的职位则被命名为“用户体验架构师”(User Experience Architect),这也是首个用户体验职位。

由上述资料不难看出:交互设计这个名词起源于计算机领域,软件专家在进行设计时发现人和计算机的交互产生许多问题,于是交互设计这一名词应运而生。人机交互则是由人机工程学发展而来,是以人与机器的关系为切入点开始进行研究的。和交互设计与人机交互这两个名词不同,用户体验是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基础提出的,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对人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这里,首先整理出权威的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的定义。

交互设计:英文叫做Interaction Design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 ,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愉悦、符合自己的逻辑、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产品。

交互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让用户能简单使用。任何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人和机器的交互来完成的。因此,人的因素应作为设计的核心被体现出来[1]。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简写HCI):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对话语言,以一定的交互方式,为完成确定任务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有很多著名公司和学术机构正在研究人机交互。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人们很少注意计算机的易用性。现在,很多计算机用户抱怨计算机制造商在如何使其产品“用户友好”这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2]。

用户体验:英文叫做User Experience,缩写为UE, 或者UX。

它是指用户访问一个网站或者使用一个产品时的全部体验。他们的印象和感觉,是否成功,是否享受,是否还想再来/使用。他们能够忍受的问题,疑惑和BUG的程度[3]。

由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三者的定义可以得出:在现阶段,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人机交互都有研究人和外界环境关系的含义。但相对而言,交互设计研究的是人和产品互动的机制。人机交互研究的是人和计算机的对话过程。用户体验研究的是研究用户访问产品时的体验。从研究对象广度上说: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交互设计。这三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得出分析图如下:

由图2.2可知,从2011年到2018年九月,在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三个词中,媒体报道最多的词汇是用户体验,其次为人机交互,最后为交互设计。作为一个互联网名词,用户体验传播最广,人们对于它也更为了解。而人机交互和交互设计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专业名词,还尚不为人们所熟知。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名词,这里结合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要结合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就要看,三个词汇中哪个词与人工智能的相关度最高,当用户搜索“人工智能”的同时搜索“用户体验”,就说明“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存在相关性。在这里收集了用户搜索“人工智能”和“交互设计”;搜索“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搜索“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的数据,用以研究人工智能和这三者的相关性。

由图3.1可知,人工智能与交互设计的相关性最强(用户搜索人工智能的同时搜索交互设计的数量最多),其次为用户体验,最后为人机交互。

下边从时间维度分析人工智能与三个词汇的相关性变化

由图3.2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当人工智能搜索量增加时,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的搜索量也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与用户体验,人机交互,交互设计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其中,人工智能与交互设计的相关性最强。

参考文献:

[1] 王月丰. 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中反馈机制的研究[D]. 江南大学, 2012.

[2] 邓滔. 基于隐喻认知的互联网产品反馈机制设计研究[D]. 湖南大学, 2016.

[3] 高路. 基于网络界面符号体系的用户隐喻认知机理探索[D]. 南京理工大学, 2009.

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

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人机交互

论文摘要: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是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工业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一般含义出发,探究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应用,着重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人机交互,并对其做出了展望。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电子学、机械学、色彩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及伦理学等。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究竟什么是工业设计,一直众说纷纭。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给出的定义认为: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因此,设计是科技人性化创新的核心因素,也是文化与经济交流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业设计的任务是对结构、组织、功能、表达和经济关系的发现和评估,主要表现在:
(1)增强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
(2)赋予人类社会整体、个人、集体以利益与自由;
(3)决定用户、生产者和市场领导者;
(4)不论世界如何全球化,支援文化多样化;
(5)赋予产品、服务、系统与其特性在形式(符号的、语义学)的表达上与内涵的协调(审美的、美学)保持一致。
近五十年工业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进入企业,改变着企业传统的产品研发过程。
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理论的创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软硬件的不断更新和现代工业的迫切需要,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工业设计,也成为一种必然。工业迅猛发展,市场日新月异,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为了获得竞争的胜利,企业就需要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获得更好的市场资料,传统的产品研发手段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借助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的技术则可以更加容易满足这种需求。
CAID,即是计算机及其系统集成相关高新科技,辅助产品(工程)或服务工业设计的现代设计技术,它的技术原理是将设计人员的最佳特性、创造性思维、经验知识、综合判断与决策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与计算机的强大记忆、信息检索能力、海量信息高速精确计算与处理能力、易修改设计、虚拟真实显示、艺术渲染、一定的人工智能、工作状态稳定且不会疲劳等特性相结合,从而提高设计速度和效率,大大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二、CAID的应用
CAID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数字化平台实现的,借助CAID,企业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同时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CAID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融合在一起,科学的发明融入了艺术的思维,可使产品外观和操作更加人性化;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思维中,可以确保对产品的形态美及功能美的探求有科学的依据。
1、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
计算机辅助形态设计就是借助计算机软硬件,通过形态变化、分割与比例等方法按照形式美法则对产品的造型进行探究,以获得功能布局合理、操作人性化的技术美。在这个阶段,设计师会经常对产品的形态进行探索,以获得良好的产品形态,这必然要求设计师经常对已有的产品形态进行修改。CAID的参数化功能,便于反复修改尺寸、线型等;具有较强的曲面造型功能;能够快速地实现基于草图的三维建模。
2、计算机辅助色彩设计
色彩对于产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同人群及地域对色彩的理解不一样,因此,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使用特定的色彩,同时,特定形态的产品,也需要特定的色彩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产品的特性。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相关软件一般都有强大的色彩编辑器,及色彩拾取功能,这可以让设计师方便地选取色彩,进而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更加便于对色彩的修改。此外,软件的色彩数据库能不时更新,保证了设计的时代性、时尚性。
3、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
人机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合适尺度关系、操作方式,及使用时的生理反应与心理感受。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人-机-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创造出一个最合理的“人-机-环境”系统。
人机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及用户的安全,好的人机设计将有利于产品性能的最佳发挥,提高生产效率,反之,将威胁用户的身体健康,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降低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人机环境的综合性能。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以CAD为代表的三维数字化产品设计技术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而出现了“数字化人机工程”概念,即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软件系统进行人机设计与评价。如运动型人体模型,它可以用来模拟人体的运动特性,在影视、工程设计、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机工程领域主要用于对姿态与动作的分析。
4、计算机辅助设计评价
借助CAID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以判断各个方案的价值,确定其优劣,以便筛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评价工具的出现,使得设计评价方法和原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利用计算机对产品进行艺术美学的评价和分析,这是CIAD进行评价的一个突出案例。“计算机艺术美评价系统实质上也是个智能专家系统,在系统知识库中集中了客观上对某种产品是否美的评价概念,也集中了专家级的艺术美学思想及认识,它在系统推理中确定了评价艺术美的准则,然后进行人机对话对产品的艺术美做出专家级的评价”(汪海波《浅析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载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人机交互
信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已从以“技术为核心”变为以“信息为核心”,这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设计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即如何将信息正确、及时地传递给用户。这就要求用户和产品实现无障碍交流,因此才有互动模式的CAID实现。目前,在CAID技术领域,人机交互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人机界面设计和虚拟仿真设计等方面。
1、人机界面设计
计算机系统中的人机界面也称为用户界面,它介于用户和计算机之间,是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载体,是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综合操作环境。人机界面中设计师的作用就是处理人与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的关系,而硬件界面与软件界面之间的关系则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目前,人机界面主要研究领域是人机界面模型设计、虚拟界面设计、多感官界面设计和多用户界面设计等。
2、虚拟仿真技术
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对人机关系进行有效的设计、验证和评估等工作。当前,“虚拟仿真技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触觉反馈、压力反馈等基础技术以及人机交互的模拟、人机虚拟环境的构建等方面”(罗海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综述》,载于《甘肃科技》2003年第7期)。它是一种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试听等主观行为的人机界面技术。目前,已有很多设备可以用来虚拟仿真设计,如三位空间交互球、力反馈器、数据手套、头盔显示器等。虚拟仿真技术在国内目前主要用于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运用还不多。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虚拟仿真技术必然是工业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借助它可以实现设计过程中任一环节的考察与操作,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真实、有效地实现和修改设计方案,减少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实现与设计团队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进而提高产品研发的速度,快速及时地抓住市场机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结 语
借助CAID可以有效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但是,目前CAID技术还不够成熟,急需进一步研究。从工业设计本身而言,随着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人机交互模式的CAID就将成为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加人性、快捷、真实的人机交互方式将会是CAID中人机交互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2、 刘和山、赵英新、黄克正、张明《浅谈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载于《山东内燃机》1999年第3期
3、 杨海成、陆长德、余隋庆《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汪海波《浅析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载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 周苏、左伍衡、王文、徐新爱《人机界面设计》,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罗海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综述》,载于《甘肃科技》2003年第7期

查阅更多相关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毕业致谢信范文 、 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范文 、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走红,他的论文有什么特点?

这份论文的内容无疑是极具专业性的,但真正让走红的却是它的致谢部分。让网友感动的是作者虽身处极度贫困却从未放弃求学之心,一路坚持并取得博士文凭,最终改变命运。

作者黄国平在论文的致谢部分介绍了自己艰难的求学之路。他出生在四川一个非常贫困的山村,由于受不了穷,12岁时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同样是因为穷,他的父亲在他很小时便在外务工。即便是他生了大病也只是匆匆赶回来,将勉强够治病的钱放下就返回工地。生活的重担压在他和父亲两人的肩上,高中之前黄国平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抓黄鳝、出租水牛和养小猪崽,在勤奋学习的同时他还要为自己的学费“动脑筋”。

即便如此,他辛辛苦苦为自己筹措的学费还被父亲偷卖,买了酒和肉。就算这样他也没有怨恨父亲,因为现在他只能和父亲、奶奶相依为命。在他17岁那一年,黄国平遇到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他的父亲和奶奶离世,从此世间就只有他一人孤独作伴。还好黄国平的伯父将他接到家中照顾,从高三暑假开始,黄国平便利用电脑编程挣生活费。在求学过程中艰难万分的他,要遭受老师频频催学费的尴尬,还要面临和同学明显不对等的生活水平带来的“异样”。即便这样困难,他依然在求学。

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客服,人前的尊严无比脆弱。黄国平没有放弃,他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一直没有消失。现在的黄国平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已经成功从小山村走了出来。希望这篇论文的致谢能让更多的学生实现精神升华,能够树立学习的信念。

你真的明白人机交互与智能吗? | 清华AI Time

姓名:韩宜真

学号:

【嵌牛导读】未来的人机交互将是多模式状态,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

【嵌牛鼻子】智能人机交互 人工智能

【嵌牛提问】当人和机器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人机交互的边界在哪里?未来人机交互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嵌牛正文】在2013年的电影《她》中,男主结束了恋爱长跑之后,爱上了一个电脑操作的系统女声,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不仅有着略带沙哑的迷人嗓音,并且幽默风趣。

就这样,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发展出一段“畸形”的恋情。

虽然电影是虚构的,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模式不会仅仅停留在操作方便等基础方面,对于更好地识别用户表达意图与情感等方面,都将取得重大突破。

问题来了,当人和机器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人机交互的边界在哪里?未来人机交互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在AI Time第七期的辩论中,清华大学的史元春、中科院软件所的田丰、中科院计算所的陈益强、小小牛科技创意公司的CEO曹翔就一起论道了人机交互与智能的相关问题。

1945年,在电子计算机尚未“出世”时,范内瓦·布什就发表了题为“As We May Think”的文章,形象描述了未来个人电脑——一种被称为MEMEX的机器,阐释了直接交互、超链接、网络存储等概念。

1960年,约瑟夫·利克莱德提出“人机共生”的思想,并在布什的领导下通过美国国家科技计划大力支持了人机共生理念下的图形与可视化、虚拟对象操控、互联网络等研究项目,在他的主导下,个人电脑、互联网络的标志性关键技术在六七十年代逐次诞生了。

约瑟夫·立克立德领导的交互式计算不但研发了分式操作系统,而且直接引导了图形技术。

在范内瓦·布什、约瑟夫·利克莱德等先驱的推动下,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共同参与下,计算机从没有用户界面,到有了图形用户界面,开创了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络等惠及整个社会的新产业。

现在手机无需利用鼠标,可以利用新的传感技术,包括AI技术,这些都在使得人们能够更多地感受周围世界,这也是人机交互的一部分。

未来,在新的传感和多媒体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机器将可以通过感知和数据处理技术来理解我们,来理解周围的环境,实现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交互。

曹翔介绍道,他现在的工作可以说是“现实版神笔马良”,用一张普通的纸和一个普通的画笔作画之后,用手机采集,瞬间就能转化生成三维动画。通过技术把创作的门坎降低,让普通人能够表达自己的创意是研究的初衷。

到目前为止还是普适计算的时代,未来人机交互会是多模态的,可以用键盘、语音,也可以用手势、表情、唇动等。他首先介绍了基于多通道或多模态感知理论的手语识别,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姿势语言太多太泛,没有清晰的目标边界,其二是因为希望技术能服务于残障人士的日常交流。

第二个工作也和多模态相关,人机交互的终极目标是希望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一样。目前通过多模态,包括知识性感知,让机器获知人目前的状态,继而再进行下一步行为。未来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境况进行推断,然后进行交互。

陈益强也认为,未来的人机交互模式会是多模态的。围绕“多模态”设想,他提到了目前工作。一个是基于多通道或多模态感知理论的手语识别,将面部识别、手势动作识别和手语识别相融合,用以提高手语识别精度。二是通过多模态手段,使机器人获知人类当前状态。

田丰主要关注面向教育和医疗的人机交互的研究,他分享了再输入技术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于输入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精确性,希望用智能化的方法进行改善和帮助。

运动目标的选择是人机交互里非常重要的任务,玩游戏的时候就知道,相对静止来说运动目标的选中更难,怎样来提高选中的效率,同时去理解用户选择目标的能力。他们首先做了大量的用户研究,产生了针对不同速度和尺寸的物体在运动过程的落点分布,建立出模型,计算出用户选中物体的概率。这个模型不仅可以分析正常人,对帕金森病人等也可以用做辅助诊断。

值得一提的是,田丰带领团队研发的笔式电子教学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与协和医院共同取得了国家卫健委颁发的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30最佳案例的荣誉。

史元春介绍道,在使用手机软键盘时,26个字母挤在狭窄的输入界面里,再配上胖乎乎的手指,点错的经历太多了。这是触屏这种自然交互界面上典型的难题:胖手指难题。

基于研究工作,他们提出了基于贝叶斯推理的自然用户意图理解框架,建模用户行为特征,在模糊的输入信号上推测用户的真实意图。你点的不准没关系,算法可以猜得准。利用这项技术,史元春团队已经研究实现了手机、平板、头盔、电视等一系列接口上的输入法,输入准确度大幅度提高,且几乎不需要视觉瞄准,进而还能支持盲人用户准确实现软键盘输入。

未来的接口也会延伸感知人的操控行为,史教授正在研制的手机前置摄像头上就能:“感知到人手在界面上的变化后,我们就能以此做出新的‘输入法’。”

比如手握手机的任意边框或位置,就可以输入信息、访问界面,甚至和桌子的交互,也能变成对手机的操作。”

针对交互界面的构建是否存在计算模型的问题,田丰指出,传统上存在计算模型,而针对自然人交互,现在还没有相应的理论计算模型,但是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史元春教授同意以上观点,并指出定量评估的方法虽有,但很不充分。不过借助相应的传感技术,定量评估的原理和技术都在不断拓展,这从红外反射监测血流、血压参数、情绪变化等一系列应用上就可以看出。

以后的计算终端是多种多样的,适配的场景和任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完全统一的大而全的模型非常难以建立,但是在特定任务上,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一定是有计算模型的,研究者们都应该去努力探索。

此外,定量评估的方法理论上是存在的,但现在很难说是好方法,因为界面在扩展,相应的实现技术、原理和评价技术也都在做扩展和变化。

曹翔也指出,因为人机交互的任务多样,很难去界定效率,更多是用主观感受衡量。从大方向上讲,一定是需要定量数据的,人工智能需要数据,而人机交互离不开人工智能。

针对建模的机制和限制,曹翔指出,具有明确任务的工作建模相对容易,因为目标很清晰,但是体验性的、娱乐性的、沟通性的工作比较难用计算的方式建模,因为其中夹杂着大量非简单人机交互的内容,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

用大数据的方式对情绪的预测更有效果,本身人类对情绪化的东西也没有细分到小单元。反过来说,大数据分析或人工智能分析,能在没有用明确的细分模型的情况下做出预测,恰恰能解决非标准性任务。但如果是利用大数据解决问题,建立的可能是一个通用的模型,涉及到个人也会一些差别。

陈益强认为,人机交互要做得好,就一定要做到个性化,也就一定会用到智能方法。从交互来说,最初键盘是确定性交互,鼠标是属于感知层次。往智能上走,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这部分在感知以外加入了知识性学习。到第三部分,即情感智能,在执行前还需要加上知识,或者说认知。这也与人脑的三个部分,即中枢神经、小脑和大脑相对应。

智能和人机交互一样,也是按人也分层次,人机交互我们从传统到智能也分层次,可以把它理解为消除不确定性。越往上走,不确定性越大,尤其对意图理解,但是我们怎么去消除它,是人机交互上应用的一个探讨。

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都有“人”这个字,对于二者的关系,史元春首先指出,这是中文说法,英文没有这样的词,但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是很早很明确地谈到人机关系。

史元春教授认为,人机交互应该让机器更好的适应人,适应人的本性,适应人的操控能力、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从“人” 的研究内容上来说,人机交互与人工智能有差异,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机共生”。

目前看,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多的体现在人的识别、语言的表达等数据密集型任务上的处理方法,人机交互的研究更偏重于对人的主动交互行为和感知能力的建模、传感和建立适应的接口技术,人机关系必定向着共生的方向发展,这些研究内容和方法会相互影响和适应,交叠的研究内容会越来越多。

“做人工智能最后要接触人机交互,做人机交互最后也要接触人工智能。”

田丰提到中国科学上有一篇观点性的论文,他指出,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趋势会从交替沉浮走向协同共进。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里一个核心研究点是人机协同,人机协同也是人机交互未来的方向。从人工智能角度讲,自动驾驶等也讲人机协同,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曹翔指出,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的研究价值观、出发点会略有不同。人工智能根本上讲,终极目标是让机器能做所有人能做的事情,人机交互则是指人和机器的合作,两者不矛盾,但是要看情境。

针对人机交互研究对AI的贡献,他指出,首先必须承认AI对人机交互研究的贡献。从大趋势上讲,机器学习中大量的人工标注数据就是人机交互的过程。进一步讲,AI的一个挑战在于可解释AI,最终担心的是可不可被信任,解释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放心地使用。

某种意义上讲也许解决AI可信任的问题,在于创造一种方式,让人和AI的系统在一个互动过程中慢慢通过衡量判断,可能这个恰恰是人机交互帮助解决所谓AI可解释问题的方法。

对于智能人机交互的畅想,史元春指出,未来计算机的形态会变化,甚至可能不存在了,但计算机技术会持续为我们服务,成为人机共生的一部分,交互接口、交互任务会有很大的变化,但会更自然,更智能。

她把智能人机交互集中分为三类,一是手势,然后是语音,还有可穿戴设备,包括手环、头盔。在这三类上看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但都还没有成为主流,也就是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语音交互,不光是识别率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同时语音表达的带宽和表达的数据类型还不完整,和空间有关的数据效率低、没有精度。此外,还有打扰、隐私等,都有很大的限定条件,穿戴更是这样。

陈益强举例穿戴设备可以附着于衣服和鞋子,人机交互最终将实现人机共生。并且,在材料、技术的进步下,能够完全理解人类自然行为的意图,甚至帮助解决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等。

曹翔根据自己目前的研究内容,指出,要通过技术把每个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创造力在未来会成为生存和工作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在输出上或许能获得更多体验,比如把挖掘出更多感官体验,不只是视觉和听觉领域,甚至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这是十分有趣的。

田丰称,他对于如何通过人机交互的研究推动产业发展更为关心,相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与协和医院进行了深入合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动作进行解读,提供量化的辅助诊断。

针对人机交互人才的培养,史元春指出,工业界是有需求的,但是学术界还很迷茫。有博士生毕业后在工业界无法找到与专业十分匹配的职位,由于工业界的进步会促使学术界对人才培养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

史元春教授提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发现交互难题,并且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曹翔指出,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员等对口培养的专业,不难找工作;难找工作的是把人机交互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去学习的学生,因为现有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业体系,并不太适合跨学科的人才,但创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

关于机器人的科技技术基础论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机器人的性能不断地完善,因此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排险、农业、救援、海洋开发等方面。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机器人的科技论文,供大家参考!

  机器人的科技论文篇一:《浅谈智能移动机器人》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机器人性能不断地完善,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广泛应用于军事、排险、农业、救援、海洋开发等。介绍了常见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系统组成及其相关的一些技术,提出一种能够应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越障机构,并简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在对智能机器人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向。

  关键词:智能移动机器人 越障 避障 伸展收缩

  1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开辟了智能生产自动化的新时代。在工业机器人问世50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已被人们看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产工具。由于传感器、控制、驱动及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开辟了机器人应用的新领域。智能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基本系统组成及其相关技术

  由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在危险与恶劣环境以及民用等各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世界各国非常关注它的发展。其共同的五大系统组成要素为:(1)机械机构单元是智能移动机器人的骨架,机器人所有的模块都依靠其支撑,机械机构单元的结构,性能,强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机器人的稳定性。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型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智能机器人产品的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机械机构的各项工艺性及尺寸设计都向着更加合理高效,更加轻便美观,更加环保节能,更加安全可靠等方向发展。(2)动力与驱动单元为智能移动机器人提供动力来源。(3)环境感知单元相当于智能移动机器人的五官,机器人通过感知单元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识别及各种参数的收集,然后通过转换成控制模块可以识别的光电信号,输入到控制单元进行数据处理。(4)执行机构单元为智能移动机器人执行部分,能根据控制中心的命令执行命令,完成任务。不同的机器人有着不同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的设计影响着对要执行动作的效率,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5)信息处理与控制单元作为整个机械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如人的大脑一样,调控着整个系统,一切的活动都由它指挥。将来自传感器部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汇总,存储,对所有信息分析,规划决策,输出命令。使机器人有目的的运行。

  智能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机电系统。它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移动技术,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机器发展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3 一种越障机器人

  我们设计的移动机器人(图1)有很好的机动性能,前导轮、前轮和后轮可以实现独立升降运动。前导轮(如图1)由通过曲柄圆盘的转动角度控制摇杆的摆动角度,带动相关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从而实现前导向轮的伸展和收缩实现攀越。机器人两侧的侧边驱动机构为平面连杆-滑块越障机构,前后轮(如图1)分别通过导杆在槽中的移动,带动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实现前后轮的伸展和收缩,实现越障功能。本机器人通过尺寸的设计可以实现较大的越障高度,通过合理的控制轮摆动的角度还能实现多种类型障碍物的攀越。

  4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概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的功能不断完善,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不仅在工业、农业、医疗、服务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排险、海洋开发和宇宙探测领域等有害与危险场合(如辐射、灾区、有毒等)得到很好的应用。

  4.1 陆地智能移动机器人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美为了完成对宇宙空间的占领,完成月球探测计划,各自研制开发并应用了移动机器人,通过移动机器人实现对外星土壤的样本采集和土壤分析等各种任务。陆地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帮助人类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陆地移动机器人也广泛应用于军事,可以完成排除爆炸物,扫雷,侦查,清除障碍物等等,近年来智能移动机器人也开始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4.2 水下智能移动机器人

  近年来,人们对资源的渴求加大,开始对原子能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加之水下环境十分复杂(能见度差,定位困难,流体变化等),水下智能移动机器人在海底资源探测上的优势使之受到关注。近年德国基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新型深水机器人“ROV Kiel 6000”,这架深水机器人能够下探到6000米深的海底,寻找神秘的深水生物和“白色黄金”可燃冰。

  4.3 仿生智能移动机器人

  近年来,全球许多机器人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关注仿生学与机构的研究工作.在某些情况下仿生机器人尤其独特优势,例如,蛇形机器人重心低,能够模仿蛇的动作,穿梭在能够穿梭在受灾现场和其他复杂的地形中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除此之外还有仿生宠物狗、仿生鱼、仿生昆虫等。

  5 智能移动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影响移动机器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导航与定位技术,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技术,多机器人协调与控制技术等因而移动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高智能情感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人类智能的情感移动机器人是移动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的移动机器人只能说是具有部分的智能,人们渴望能够出现安全可靠的能够沟通交流的高智能的机器人。虽然现在要实现高智能情感机器人还非常的困难,但是终有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它将成为现实。

  (2)高适应性多功能化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人类服务的,自然界中还有好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们开拓,各种危险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人类无法涉足,因此人们也迫切希望有能够代替人类的机器人出现,高适应性多功能化的机器人也必将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之一。

  (3)通用服务型的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也是应该越来越容易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服务。例如在家庭中,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做各种家务,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4)特种智能移动机器人。根据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的目的,设计各种各样特种智能移动机器人是未来发展方向,如纳米机器人,宇宙探索机器人,深海探索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等。

  6 结束语

  总之,智能移动机器人涉及到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移动技术,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多学科技术。未来智能移动机器人走向生活,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是其趋势。尽管智能移动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着,但是实现高适应性,智能化,情感化,多功能化的移动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谢进,万朝燕,杜立杰.机械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10.

  [2] 陈国华.机械机构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徐国保,尹怡欣,周美娟.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展望[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

  [4] 肖世德,唐猛,孟祥印,等.机电一体化系统监测与控制[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机器人的科技论文篇二:《浅谈机器人设计 方法 》
  摘要:机器人是人类完成智能化中非常重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世界有了一定的发展,甚至很多国家机器人已经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而机器人的设计方法无疑是很多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机器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关键词机器人;设计;方法

  1.前言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工具的进步才能带动人类的文明,如今设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在发展,机器人就是人类在发展智能化过程洪重要的产物,因此机器人常用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师们必备的工具。

  2.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工业现场所涉及到的重体力劳动量不断提升。当中部分劳动任务的实现单单依靠人力是很难实现的。而为了良好的完成工业现场的相关生产作业任务。就需要通过对机器人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来实现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由5个模块组成:控制模块、循迹模块、避障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电源模块。

  (1)控制系统模块。ATmega128为基于AVR RISC结构的8位低功耗CMOS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具有多路PWM输出,可将测速、避障等电路产生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给驱动放大电路,从而控制电机转速,此方式产生的PWM信号比用定时器中断产生的PWM信号实时性更好,而且不会占用系统的定时器资源。

  (2)循迹模块。循迹是指小车在比赛场地上循白色引导线线行走,循迹模块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循迹模块采用灰度传感器,发射管为普通LED灯,接收管为光敏三极管3DU33。工作原理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LED发射光反射不同的亮度,光敏三极管3DU33接收这些不同亮度的光线,就会呈现不同的电压Vx。Vx输入到比较器LM339的同相端,并与电位器设定的电压V0相比较,当Vx>V0时,比较器输出高电平,当Vx循迹机器人前后两端均是由7个灰度传感器组成的循迹模块。其中,中间三个灰度传感器起巡线的作用,两端的灰度传感器起探测弯道作用,剩下两个灰度传感器交替进行巡线和探测弯道。实验证明,这样的灰度传感器的布置图,机器人循迹的效果好,且“性价比”非常高。

  (3)避障模块。避障模块主要使用的是红外发射接收传感器,当红外感应避障模块靠近物体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当没有感应到物体时,输出高电平信号。将该信号线接入到单片机的控制端口,控制程序就能起到探测障碍物的作用,当在机器人行进的路径上就可以发现有障碍物并及时避开绕行。

  (4)驱动模块。循迹避障机器人要求行走灵活、反应快速,因此要求驱动电机具有“转速快、制动及时”等特点。我们设计制作的循迹避障机器人采用中鸣公司的JMP-BE-3508I驱动板模块,其输入电压为11V到24V,最大输出电流为20A,满足快速前进、制动、转弯的要求。并且电机速度达到500rpm,堵转力矩为,具有很强的刹车功能。利用单片机的四路PWM输出信号,分别控制四个轮子的转速。并采用“四轮驱动”、“差速转弯”的方式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与转弯。

  (5)电源模块。循迹机器人的电源模块主要实现以下三大功能:①稳定输出5V工作电压。故我们设计制作的电源模块以7805芯片为核心,把输入电压截止到5V。②提供足够的电流。7805芯片最大输出电流为1.5A,而循迹机器人需要较大电流,所以我们使用了两片7805芯片分别对控制系统和外部设备进行供电。③滤波。在7805芯片的输入、输出端分别并联104贴片电容和10μF的电解电容,过滤高频、低频信号。

  3.软硬件模块开发流程和界面程序

  (1)图像处理模块:照相机实时捕捉图像,处理转化后和初始图像进行处理比较,找出图像中差异的位置通过TCP传输。

  (2)TCP通信模块:视觉系统通过以太网连接贝加莱控制器,控制器可以作客户机或服务器实时传输数据,:定义结构体用于视觉系统传输位姿给机器人和机器人实时反馈位姿和信号状态数据给视觉系统。

  (3)位置转换模块:把视觉系统的位姿转换为机器人的位姿传输给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运行。

  (4)轨迹规划模块:进行运动轨迹规划和速度规划,根据机器人当前的位置和目标位置,选择最优的运动轨迹(直线、圆弧、不规则曲线等运动轨迹),然后对轨迹、速度进行插补,插补值调用机器人运动学算法计算轨迹的可靠性,再把实时插补的位置、速度传送给运动控制模块。

  (5)运动控制模块:根据实时插补的值结合加速度、加加速度等控制参数给驱动器。

  (6)伺服模块:根据控制器所发送数据,结合各伺服控制参数,驱动电机以最快响应和速度运行到各个位置。

  4.机器人精度标定和视觉软件处理

  4.1精度标定

  精度的标定包括机器人精度标定 和机器人相对于视觉照相机位置标定 。机器人运动前,需要用激光跟踪仪标定准确各轴杆长、零点、减速比、耦合比等机械参数,给运动学、控制器系统,机器人才能按理论轨迹运行准确。行到指定点。 通过三点法、六点法标定机器人相对于视觉照相机的X、Y、Z方向距离给位置转化模块,确定机器人坐标系相对于照相机坐标系的转化关系。

  4.2视觉处理软件

  包括固定视觉系统标定模块和移动视觉系统标定模块 。视觉系统安装在固定位置相当于给机器人建立照相机一个用户坐标系,此模块用于运算机器人和固定视觉系统之间位姿转换关系。视觉系统安装在机器人末端法兰位姿相当于给机器人建立照相机一个工具坐标系,随着机器人运动而实时改变位置,此模块用于运算机器人和动态视觉系统之间位姿转换关系。 实时处理传输机器人、视觉系统和以太网的运行通信状态以及出错状态处理。

  4.3人机界面设计及实现

  当机器人出现故障,不能自动移动位置时,比如碰到硬件限位或出现碰撞现象时,此时可以进入手动页面,选择机器人操作,移动机器人到指定位置。对于新建码垛工艺线,需要配置系统参数、位置信息、以及产品参数,等必要的信息。码垛数据编辑与创建的功能,产品覆盖了袋子、箱子,以及可变数量抓取的功能。可以添加产品数量,改变产品方向,单步数量修改,产品位置移动以及旋转等设置。本页面中,示例生成了每层五包的袋装产品,编号从1到5,可以通过调整编号的顺序,达到改变产品的实际码垛顺序。

  5.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机器人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设计的用途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采用上述的思维方法进行解决,随着机器智能化的推广,无疑机器人的设计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海平,陈彦. Wincc在打包机人机界面中的设计与应用[J].HMI与工业软件,2012(3):70-72.

  [2]朱华栋,孔亚广.嵌入式人机界面的设计[J].中国水运,2008(11):125-126.

  [3]金长新,李伟.基于Windows CE的车载电脑系统人机界面的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5(21):132-134.
  机器人的科技论文篇三:《浅谈igm焊接机器人的故障处理》
  [摘 要]机器人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理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本文通过介绍igm焊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机器人的常见故障现象,对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维修方法。

  [关键词]igm焊接机器人 工作原理 故障处理

  0 前言

  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理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这门新型技术的介入,对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证焊接机器人的可靠性、稳定性,发挥机器人的最大优势,针对机器人的故障维修及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就尤显重要。

  1 igm焊接机器人组成及工作原理

  1.1 igm焊接机器人的组成

  igm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包括切割与喷涂)的工业机器人,它加工精细、动作灵巧、焊接精度高、焊缝成形好。在机械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igm焊接机器人工作原理

  igm焊接机器人内部轴控制原理:通过数字伺服板DSE-IBS处理当前位置的校准、位置驱动、速度驱动等信息,处理后的信息送馈到伺服驱动器,由伺服驱动器内部的脉宽调制器调制,然后放大输出推动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运动的同时,编码器同步运行,并把采集的位置角度信息反馈给RDW控制板,通过RDW板的增量计算、数据整定后的位置信息回馈给DSE-IBS板,做下一个周期的计算处理,此过程反复进行从而实现了实时位置的更迭过程。

  2 igm焊接机器人故障诊断及分析

  2.1 焊接机器人故障类型

  焊接机器人故障类型可分为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由机器软件造成的故障,如系统停机 死机 的现象;由机器硬件造成的故障,如驱动单元、电气元件各模块的故障。就故障现象可分为人为故障和自然故障、突发故障三大类。对于维修来说,自然故障和突发故障的排除就显得困难,因为这种维修不仅仅针对故障单元本身,还要对系统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周密分析,对故障诊断进行优化和改进,避免排除过的故障重复出现,使系统进一步稳定可靠。

  2.2 igm焊接机器人常见故障处理

  2.2.1 机器人开机后示教器无报警信息,但机械手无法正常引弧。首先检查系统是否送丝送气,发现送丝系统无法手动送丝,保护气瓶有压力,但是焊枪喷嘴处无保护气。再检查机械手焊接电缆、引弧板及送丝板,都没有发现故障。这说明机械手的功能是正常的,可能是焊接回路不通畅。可以通过测量焊接回路阻抗来判断焊接回路是否正常。

  回路阻抗的测试步骤:

  i把连接工件的地线接好,保证地线夹与工件接触部分干净良好;

  ii接通机器人电柜电源,将福尼斯焊机电源开关拨至“I”位置;

  iii在焊机二级菜单内选择“r”功能。

  iv取下焊枪喷嘴,拧上导电嘴,将导电嘴贴紧工件表面。需要注意的是,测量过程中要确保导电嘴与工件接触处的洁净。测量进行时,送丝机和冷却系统不启动;

  v轻按焊枪开关或点动送丝键。焊接回路阻抗值测算完成。测量过程中,右显示屏显示“run”;

  vi焊接回路测算结束后显示屏显示测量值。测得的焊接回路阻抗是18 Ω(正常值以<20Ω为佳),说明焊接机器人的焊接回路的通畅的。再断电、通电调试,焊接机器人能正常引弧,应该是回路测试过程中通过连接接地夹、拆卸喷嘴、导电嘴等将回路未正常接触处接通了。

  2.2.2 igm机器人在焊接过程中,引弧困难、焊接电流极不稳定,且经常断弧,反复出现“Arc fault”电弧故障。

  i检查接地电缆,测量回路电阻值为9.7Ω,正常

  值以<20Ω为佳。

  ii检查焊丝直径(Ф1.2)与送丝轮的公称直径相匹配。

  iii焊丝材料(G2Si)与焊接方式及焊接母材相匹配。

  iv后观察焊枪喷嘴处,存在大量粉尘的切粉,手动送出的焊丝不光滑平整,有小量弯曲及伤丝情况,说明送丝不畅。

  v对送丝阻力进行检测。将送丝锁紧杆、压紧杆打开,手盘焊丝盘将焊丝收回,发现阻力很大。多为送丝软管堵塞或软管与机械手夹角过大造成。

  vi检查送丝轮磨损情况,V型送丝槽不易过深过宽,以正好放置一根Ф1.2规格的焊丝为佳,间隙过大,将影响送丝的稳定性,焊接电流的稳定性。拆下送丝轮,发现送丝轮磨损严重,圆度误差较大,送丝槽过深。送丝机构一旦出现失控,就会高速送丝,焊接电源得不到正常的信号反馈(送丝速度的反馈采用光电测速),不能提供稳定的电流、电压,造成不能正常焊接。更换送丝轮、送丝软管,并进行压力调整,故障解除,焊接正常。

  2.2.3 igm机器人回零参数自动丢失。igm机器人在下一次开机时,回零参数自动丢失,重新校零、输入参数,保存参数反复丢失。检查示教电缆、接口、程序、轴卡、RDW板指示灯全部正常,检查后备电池(缓冲电瓶,用于关机或意外掉电情况下,为系统提供短时间供电,进行信息的存储)测量电压值,一个为8.9V,一个为12 V,总电压为21 V,正常值为24V,更换一组电池后一切正常,再未出现数据丢失现象。

  2.3 突发故障的分析及处理

  该故障无可预见性,事发突然。实际工作中出现最多。多为受环境影响的系统故障,如焊接机器人控制部分电路板故障、稳压 电源故障 、通讯故障等,反映在机器人在工作时突然报警且无法消除报警。重新启动又恢复正常,但不久又出现报警,这类故障造成整个系统不稳定。

  为了进一步判断驱动器的好坏,缩小故障范围,

  对编码器进行检查,RCI系列的机器人各轴所使用的编码器是绝对编码器,它是一种电磁部件,可以传递旋转角度的信息,由两个固定绕组(sin绕组和cos绕组)及一个参考绕组组成,原理基本上同旋转变压器相似。将X12插头拔下,分别测量11-12、13-5、14-4端子阻值,结果没有一项有阻值,说明编码器出现异常。

  找到12轴伺服电机,检查发现编码器插头锁紧并帽已退出,插头连接松动。将插头重新安插,锁紧到位,再次测量11-12端子阻值为94Ω,13-5端子阻值为65Ω,14-4端子阻值为65Ω,9-10端子阻值为600Ω,说明各绕组正常。上电后,驱动可正常打开,故障解除。

  3 结束语

  维修工作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一个反复过程,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才会使维修人员更加深入,更加准确的判断处理各种故障。工作中维修人员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观察,不可盲目更改焊接机器人设定、跳线等状态,要养成做工作记录的好习惯,归纳 总结 各类故障现象以及处理过程,积累故障诊断和维修方面的 经验 ,以提高维修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光平.《焊接机器人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 重庆: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2] 中国焊接协会成套设备与专业机具分会. 《焊接机器人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李德民.《焊接机器人的故障维修》. 长春:长客股份制造中心,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科技论文的范文

2. 关于计算机的科技论文3000字

3. 数学科技论文800字

4. 自动化科技论文题目与范文

上一篇:发表论文的格式模板范文

下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