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文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焦点。光是今年,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假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就被再次曝光。而最近,地沟油产业链又一次引起关注。
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对低价食品的需求
从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销路谈起
食用油和酱油都是生活必需品。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造假都令人发指,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相似性。
地沟油在20多年前是被用来喂猪的“泔水”(也叫“潲水”,指的是剩饭剩菜和水的混合物),而现在,这些“泔水”经过一番加工、提炼之后重新返回了餐桌。此外,广义上,被反复使用的油、劣质猪肉提炼的油等劣质油也算是地沟油。
价格:据记者调查,地沟油返回农贸市场销售时,价格只是普通食用油的一半。
销路: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详细]
头发酱油是用毛发等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配制的酱油。
价格:据记者调查,河北发出的酱油,50斤才12元左右,价位要比正规酱油低上5-6元。
销路:这些酱油一般在农村或城市的批发市场销售,进不了大型超市。不过有的头发酱油很“厉害”,能够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还是品牌。…[详细]
地沟油和头发酱油当然都对人体有害,据新闻报道,它们的产量还都挺大。而根据售价和销路,它们一般都以低价出售,很有市场。有时候低收入人群直接用它们做饭,有时候它们流入了小饭馆、工地等地,再被民众消费。
很大一部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买得起这类“地沟油”食物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心里都很清楚,路边摊、小饭馆里的食物很多都不太卫生,使用的食物原料也可能不太好,但是很多人依然选择在这些地方就餐。许多劣质食品在农村的销路也都非常好。这是因为人们只买得起这样价格的食物。举例说明:
1.对于农民工来说:有媒体做过一个《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收支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按2009年1-6月的食品支出额2714元来计算,农民工平均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十来元。即使把工厂提供伙食的因素考虑进去,农民工的基本饮食还是很差,这与许多调查员看到的现场情况也是一致的。…[详细]另有北方记者也做过农民工的食堂情况调查,结果发现,爱吃大米的南方农民工算计着两碗米饭要4元,而5个馒头才1.5元,所以宁肯吃馒头。“食堂”里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详细]
2.对于工资很一般的普通职员来说:很多人,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人的收入并不高,甚至还会选择路边摊。诚如一位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年轻人所说:“其实都知道便宜盒饭的油不太好,菜的质量也一般,但没办法,中午吃饭的时间有限,来不及回去做饭。”…[详细]
另外,还有海南的记者做过调查,路边摊成了许多没钱的中学生午餐的首选。…[详细]
所以,对于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来说,可能仅仅能够负担得起5元左右一餐,并且,忙碌的工作下,他们也无法用这5块钱来买原材料自己做饭,他们需要又便宜又便利的食物,这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合格的食品原材料价格飞涨,很多黑心商户就牺牲了质量
团餐指的是专门以工厂、学校、公司为单位,集体提供的餐饮服务。据业内人士称,目前珠三角工厂的团餐消费标准可以低至3-5元/餐,中小学生午餐价也长期停留在5-6元水平。在刚进入团餐行业的时候,许多人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现在,团餐定价没怎么涨,原材料价格却高涨。业内人士说,“目前价格形势下,行内人士心知肚明三四元怎么可能做出两荤一素?使用‘地沟油’成为行业潜规则!”
团餐的例子正好从食品供应者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地沟油这样的劣质食品这么“有市场”。一方面,低收入人群只能支付得起很低的食品价格;另一方面,许多合格的食品原材料价格在飞涨(参见:《菜价上涨何必讳言通货膨胀》),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劣质食品自然满天飞。…[详细]
当然,如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造假路径,一旦有了规模造假就会“普及”开来,比如少量地沟油“伪装”的高档油在大超市登堂入室,头发酱油也有获得质量体系认证的。问题会越来越普遍。
普通民众对低价“高品质食物”的需求
从被掺假的“江苏大米”说起
一袋爬满米虫、发黄且发霉的大米,加工后抹掉霉层,表面即显光滑白净,一般人根本鉴别不出好坏,然后掺入好米,换上热销品牌,重新封包出厂。这就是在珠三角流通的劣质大米。这些大米一般都号称产自“江苏”。
据米商说,“江苏大米”在当地人心目中是高品质的象征——觉得比别的地方的大米都好吃。所以很多商家直接把别的地方产的大米掺在江苏大米里卖,更有甚者,掺的就是上文说的劣质大米。米商说,打工仔或者一些普通人都买这种大米,而本地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买那些知名品牌的大米。…[详细]
随着经济发展,普通民众越来越希望吃到“高品质食物”
上文所提的掺假“江苏大米”的流通,和毒奶粉、假红酒等食物其实一起说明了另外一个现象,管理学人刘远举对此有精辟的解释,他把这归结为“拖拽效应”——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受他们常在电影中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在广告中听到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在中国指的是所谓“中产阶级”,不是顶级富豪)。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提高了,希望吃到更好的东西,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家庭的婴儿大都吃母乳,等再长大一些就吃米汤等食物。可是现在,奶粉成为了主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所以,人们对更高品质食物的追求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购买力又有限,掺假的“高品质食物”就成了选择。
罪魁祸首之一:低收入
只要出得起价,市场本身有淘汰与净化功能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产奶粉一度滞销。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介绍,2008年三聚氰胺发生前,国产奶粉市占率达60%,但此后洋奶粉已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有可能正式超过国产奶粉。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进一步透露,2009年大包粉的进口量为24.5万吨,2010年就达41.5万吨,估计今年的量可能在50万吨。另外,有传言称,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奶粉已经占领了8成市场。而在一线城市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洋奶粉早就是主流。…[详细]
在被称为一夜倒退25年的“乳业新国标”曝光后,洋牛奶(液体奶)又发威了,销量激增了三成。同时,洋奶粉还纷纷涨价,仍然供不应求。…[详细]
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人群不会在乎奶粉钱,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也不太在乎奶粉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端奶粉和婴幼儿奶粉市场就把大家认为品质上没有保证的奶粉给淘汰了。
问题在于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低,大部分时候真的出不起价
我国普通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二是政府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已超过20%。在GDP这个“大蛋糕”确定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政府拿走得太多,势必意味着劳动者所能拿到、分享的将更少、更微薄。普通劳动者参与分配的地位正在日趋边缘化,变得愈来愈无足轻重、不值钱。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人均差距20多倍,少数金融国企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详细]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收入的增长是跟不上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的。比如前不久就曾经有不少白领在记账,公布自己家的“恩格尔系数”,结果发现自家竟然是贫困家庭。再比如,许多人都表示“无公害绿色蔬菜”价格太高,无力购买。
而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但低价格、低成本最终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消费者却无法识别。
有的时候是生产厂家自己在造假,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厂家拼命地向基层生产者压缩收购价。另外,在老百姓购买食物付出的钱中,多数被流程中各个利益方通过物流费、高速公路费、油价及超市地租获取,真正到达生产者手上的寥寥无几。基层生产者在强势的行政、垄断要素和下游产业链面前,几乎没有什么议价能力。结果就是,这些基层生产者主动造假。这在“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中国的农业非常分散,要全面地监管住基层生产者很困难。…[详细]
罪魁祸首之二:高通胀
通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推手,又被后者给掩饰住了
中国目前CPI权重中,食品占比在31.79%左右(这还是下调后的结果)。食品占比最高,变动一小点的影响就很大。而CPI又被普遍看作衡量通货膨胀的标志。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当要调控物价、控制通胀时,首先就是要控制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不必要和不正确的干预,扭曲了各生产要素的报酬,通货膨胀的“成本”最终却强制性加在了食品行业上。另外,通胀也让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成本都有所上涨,在人们收入有限,无力负担高价的情况下,生产者就从降低质量,甚至造假来营利。
另一方面,食品的低价格也在某种程度上掩饰住了通货膨胀,毕竟这是人们感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物价要素。所以可以用这样的两个公式来表达食品安全困境:
1.高通胀+低收入+对高品质食物的渴望→低价的劣质食品(其中,高品质食物指的仅仅是奶粉、红酒这样的食物,而非鱼子酱等奢侈食物;对于真正的低收入人群而言,“对高品质的渴望”应去掉。)
2.低价的劣质食品→(掩盖)→高通胀…[详细]
生产者都是逐利的,要求他们仰望星空,培养道德血液来自律无疑天方夜谭,政府的监管亦不是万能灵药。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人民收入,抑制物价上涨,让不安全食品失去市场“需求”。
数学与食品专业的论文?
1、协同第三只手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探究--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
2、保定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3、消费者食品安全安心度指数的编制
4、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5、物联网融合环境食品安全云平台用户模型
6、论警察权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7、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现状及建议
9、食品安全犯罪新特征的中观分析
10、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对策
1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分析
12、浅析食品安全监管
1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4、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探讨
15、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16、论中国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之保健品的监督与管理
17、动物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18、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9、论《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适用
20、海外代购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问题探讨
21、试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22、依法治国背景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与思考
23、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食品加工中的污染及其安全检验研究
25、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26、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构建
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放心的蔬菜,不断满足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有机蔬菜生产技术
摘 要:该文阐述了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生产基地要求、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内容,为生产优质有机蔬菜产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蔬菜 品种选择 生产基地要求 肥料管理 病虫草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5-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将超过440万户,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而这些家庭对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品种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健康的大敌。有机蔬菜化学残留很少,品质与口感都很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该文结合有机生产标准,针对有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
1 有机蔬菜专用品种的选择
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应当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及市场需要;其次,由于有机蔬菜栽培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除草剂等,最好选择一些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类及品种,再次,应选择获得认证的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种子。最后,在蔬菜品种的设置方面,要尽量多的收集好品种,避免单一品种给生产与销售带来弊端。
2 有机蔬菜地块选择与整地
2.1 地块选择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要求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地块完整,其间不得混合常规蔬菜生产的地块,有机和常规地块分开超过10 m,并安排乡村道路,农田林网或物理障碍物作为缓冲区间,以确保有机地块免受污染,一般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通常需经过2年的转换时间。生产基地要求具有丰富且优质的灌溉水资源;同时交通方便,便于销售;面积适中,能够进行作物轮作生产。
2.2 换茬
前茬蔬菜腾茬后, 为给后茬作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要求彻底打扫田块,将植株残体全部收集并运出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就近投入沼气池。
2.3 整地
基地一般在换茬后整地,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结构和表面状态,有利于蓄水保墒,协调水、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3 肥料的管理
3.1 肥料的种类
有机蔬菜生产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和肥料使用,要求比常规蔬菜生产的要高很多。生产允许的肥料主要包括:腐熟的动物粪便与残体,绿肥、沤肥、沼泥,腐熟的饼肥,草木灰等;磷矿粉、钾矿粉和氯化钙等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矿物质;另外还有国家认证的一些肥料厂生产的有机肥料和部分微生物肥。
3.2 肥料的无害化处理
在使用自己沤制或堆制的有机肥料时, 必须在施用前60 d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一是将肥料用水拌湿、翻匀、堆积,用塑料膜密封覆盖,使其充分腐熟;二是发挥沼气池作用,将有机肥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液或沼渣是很好有机肥料。
3.3 施肥方法
土地在使用肥料时,要做到种菜与培肥同步进行,植物肥与动物肥要保持数量以1∶1为宜,一般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 60000 kg,追施有机专用肥15000 kg。为防止有机蔬菜因出现缺肥缺素而影响产量,有机肥料的用量要充足。并且可以利用根瘤菌等土壤有益微生物来加速养分释放和养分积累,促进有机蔬菜对养分的有效利用。
在对需要追肥的有机蔬菜施肥时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施足基肥,将施肥总量80%用作底肥或基肥均匀施入耕作层内,结合基地情况,在播种或移栽前,先开沟,将肥料置入后进行填土;二是要巧施追肥,一般蔬菜开花期肥力需求较大,此时应进行追肥。施用量为总肥量的20%。
追肥既可以结合浇水、培土等方法进行土壤追肥,又可以进行叶面追肥,在生长期根据植物长势需要,选取生物有机叶面肥,每隔7~10 d喷洒一次,连喷2~3次。
4 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是整个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即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干预,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物质,如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所以说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将是一大技术难题。在生产中,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四种方法来达到病虫草害防治的目的。
4.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在农事活动中,一方面,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害虫捕食和防治,例如捕食螨、瓢虫、小黑隐翅甲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另外,可以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菌;最后,可以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4.2 化学防治
在有机蔬菜生产的特殊时期可以协调利用化学防治。首先,可以使用石灰水、石硫合剂、波尔多液防治病害;其次可以少量施用铜制剂、植物提取剂、醋等来防治真菌性病害。再次,可以采用生物制剂肥病害。
4.3 物理防治
有机蔬菜栽培中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如捕食螨、瓢虫和赤眼蜂等) 来防治虫害。可利用一些昆虫固有的趋光、趋味性和感应颜色刺激的性质进行大量的集中诱杀或驱避,达到杀灭害虫、保护有益昆虫的作用。
4.4 农业防治
在有机蔬菜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一般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业防治如能同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伟勇,刘建平,李展彬.有机蔬菜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8).
[2] 徐创吉,马玺,王桂珍,等.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7-29,48.
[3] 张德纯,刘中笑,靳松.关于有机蔬菜认证和质量管理的思考[J].中国蔬菜,2007(6):4-6.
[4] 邹辉,刘麦丰,曹庆,等.浅谈有机蔬菜生产技术[J].中国蔬菜,2002(5):56-57.
有机蔬菜栽培技术
[摘 要]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展有机蔬菜生产,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放心的蔬菜,不断满足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对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进行了集中的论述和探讨,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有机蔬菜种植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有机蔬菜 栽培技术 种植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83-01
现代农业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物质财富和文明,但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给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行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采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有机蔬菜便诞生了。在这里有机蔬菜主要说的是,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同时也不会使用转基因生物和产物作为有机蔬菜种植的主要方式,而是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各项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并经过专业评定机构认证之后,向其颁发有机蔬菜证书的一种种植方式。
一、品种的选择
有机蔬菜种植的开始阶段,可以选择未经过禁用物质处理中常规方法来进行种植。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要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选择适合的地块和合适气候环境进行种植,并且应该保证种植的蔬菜对虫害有一定抵抗性。
二、制定有机蔬菜轮作计划
轮作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计划的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和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的一种复种形式。在进行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轮作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全面而有效的解决这项问题,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分依赖农业化学品,所以轮作是有机栽培蔬菜栽培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
不管是土壤的培肥还是病虫害防治首要是实行作物轮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把农业用地和养地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中生物的多样性,使土地肥力和土壤环境逐渐改善;其次,进行轮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减少作物连坐所带来的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再次,合理的进行轮作就会使食物条件恶化和寄主减少,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最后,在种植过程中合理的轮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的有抵抗作用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抑制病原菌的滋生和发展。
三、清洁地块
这里所说的清洁主要是对土地环境进行全面的清理和彻底的翻耕,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应该及时的拔除田间的杂草、摘除病叶和病果。在作物收获之后,彻底的对病虫进行打扫清理,将田间腐烂的枝叶运出田间,进行集中销毁或者深埋处理,以保持田间的卫生。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对减少有害生物的生存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配套栽培技术
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通过培育壮苗、起高畦栽培、秸秆覆盖、肥料调控以及合理的修剪等技术,保证植物能够充分的利用阳光和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五、肥料的使用
在使用肥料之前,应该对土壤的肥力进行全面的测定,因地制宜的使用肥料。在有机蔬菜施肥过程中提倡使用有机肥,强调不使用任何的化学肥料。在生产过程中,示范田内均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可以使用少量的矿物质肥料。例如:硫酸钾、钙镁磷肥、氯化钙等。在选择使用有机肥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过认证合格的、发酵充分的、可以降解的腐熟质有机肥。在施肥过程中,要采用堆肥的施肥方式,消除和降解堆肥中可能存在的化学农药、化学药品以及虫卵等物质,堆肥的时间一般维持在3个月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有效的发酵,从而保证肥料满足蔬菜种植的要求。肥料在使用过程中,主要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施肥量的控制,有机肥在施肥过程中应该保证用量充足,一般情况下,每亩施加有机肥45~60吨左右即可;其次,施足底肥,将施肥总量的80%左右用作基肥,结合对土地的深耕处理,将肥料均匀的混合在土壤内部,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最后,合理的进行追肥,在蔬菜生长到3~4片叶子之后,可以开沟或者开穴进行施肥,并及时的进行浇水处理。
六、病虫害防治
首先,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选择石灰石、硫磺、波尔多液、醋和高锰酸钾等物品对有机蔬菜在种植过程进行病害的防治。同时在防治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小苏打加植物油的混合液对白粉病进行防治,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再次,虫害的防治。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在杀虫过程中使用植物性的杀虫剂来进行消杀处理,同时也可以使用诱导剂和设备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重点防治。
结语
发展有机蔬菜生产,能够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安全、营养的蔬菜产品,是一项惠民工程,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广泛的推广价值和极具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焦彦生,郭世荣. 有机蔬菜生产中的病虫草害防治策略[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4)
[2]卢立红,王玲,张慧,胡涛. “放心蔬菜”认养园的建设与经营[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04)
[3]余常水,令狐昌英,田浩,周安韦,李静,李大鹏. 遵义县永乐有机红辣椒种植技术[J]. 耕作与栽培. 2013(01)
[4]王丽琴,苏自珍,李永惠. 巍山县蔬菜生产发展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5]梁磊,何勇,朱祝军. 叶菜类观赏蔬菜在庭院种植中的运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02)
[6]王卫平,朱凤香,陈晓,洪春来,吴传珍,薛智勇. 有机蔬菜栽培土壤的培肥技术与废弃物处置[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03)
生态环境怎么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
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4.9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66%和13.14%。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制定专项环境管制措施以实现一些具体的环境管理目标,而较少地关注如何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以全面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政策重污染破坏的事后治理、末端治理,缺乏从全过程上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控制的制度措施;规制性政策多,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不够,政策间缺乏协调。
2.配套措施不全,实际操作性不强。环境政策是组织环境管理活动,指导社会环境行为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政策创新,制定了一些环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 保险 与绿色信贷政策等。为了照顾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适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少环境政策,国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将执行时的具体要求留待实践后再行详细制定,致使许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公众参与面小,政策的社会基础薄弱。环境管理牵涉面广,工作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中国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公众参与面较小。政府一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通过将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化,行政强制化,并过分地依靠行政处罚来保障管理绩效,对个人及企业参与协助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2]。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度、效果等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1.发挥市场作用,实行综合治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政策的新特点。广泛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环境管理绩效好的国家的共同点。在环境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允许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等。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有激励作用,可以较好地鼓励公众协助、参与环境管理。以美国为例,在经过农业大开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后,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恢复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污染权交易制度。由国家或地区对污染总量实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后将污染排放额度分解交易给企业。企业有权对获得的污染排放额度进行交易。这样,政府控制总量,企业如果新成立、扩产等,需要增加排污的,必须到具有排污额度的企业购买。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使美国空气污染物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已在水污染物等方面推广。
2.创新环境政策,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面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环境管理改革却远远滞后,管理绩效低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仍在继续,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正在引导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还刚开始,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借鉴美国成功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水权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交易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 [3]。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对所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环境容量,以排污量来体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符合市场交易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权益确定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其次,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合理确定供应总量的限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交易品种的基准价格。最后,通过市场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环境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内化为环境资源的交易价格,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改革环境 财税 政策,确保环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需求多,社会效益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于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态环境投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地方环境投入十分有限。由于资金预算安排的确定性不强,资金 渠道 与管理使用分离,导致资金投入方向混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为了保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持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环境财税政策。一是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并将环境税收定为地方税种,保证地方环境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的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保证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的法定性,保证资金落实并且不受干预和影响。
3.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监测,统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由于废物排放和自然资源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量进行核算;并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环保而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及利于环保的设施支出等,也进行核算;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进行区别统计。根据这些核算和统计数据,计算出社会发展的环保支出,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实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促进地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4.建立绿色经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办法,将产品使用过期后的环保处理费用纳入到产品定价之中,杜绝发生类似于廉价白色泡沫塑料泛滥而处理成本实际很高的现象。建立起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制度,促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减污增效、政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充分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5.促进环境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公众是环境质量的最终感受者,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环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各项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环境中介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环境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拓宽环境中介组织在生态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渠道,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发达国家就经常用“公众评估”的办法来核算绿色GDP,也就是由相关的专业部门和较独立的咨询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调查公众对生态影响的评估,然后 总结 公众的评估意见,并作为绿色GDP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环境中介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邹静昭.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如何?[N].中国环境报,2010-01-26(5).
[2]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J].学习论坛,2007,(4):40-43.
[3]李雄华.试论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J].生态经济.2009,(9):40-43.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原始的耕种方式渐渐地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药种类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而且药量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如何的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污染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农业环境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为了满足我们对事物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生产量,化肥、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这些东西过量或者不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土壤被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了农产品,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污染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尤其是对蔬菜、水果的污染比较大,许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引起食用者身体不适,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几年,我国因为农药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惨重。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药污染超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相当的严重。
二、农药污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0多年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大量的使用农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也不了解农药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物比较多。比如:六六六的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我国农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据调查了解到,这种农药的残留期高达三十年以上。
2、农药使用不恰当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达到杀虫、杀菌、杀草的目的,他们大量的使用农药,有的还使用高浓度的农药,有的不按照严格的安全隔离使用,还有的在采收前还在使用农药,这样以来,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相当的多,从而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3、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农药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个别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严重超标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三、农药污染带来的影响
农药已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农药通过喷洒、蒸发等方式进入到大气、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杀虫、杀菌、杀草的过程中,过分的铲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农药的残留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污染空气
人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通过扩散、蒸发等方式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药通过蒸发,飘散在大气中,造成污染范围扩大。此外,在生产农药时,工厂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样对大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2、污染水体
在使用农药时,农药的残留物会依附在土壤里,部分会通过蒸发混合在大气中,遇到雨天,这些残留物就会混合在 雨水 中,导致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被喷洒在土壤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会被混合在大气中,部分会落在水里,这样以来,通过对农田进行浇灌,农药的残留物又被浇灌在土壤里,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
4、对农作物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农户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害虫、杂草对农产品的破坏,就大量的使用农药,甚至使用超标的农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量过大,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此外,在使用农药时,对一些水生生物、飞禽、动物、植物的生命带来危害,减少它们的种类。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自身的优点,比如: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选择性强等。它是一种细菌农药,比起化学农药是比较好的治虫药物,虽然它难以在短时间里大面积普及应用,但是相对于化学药剂是一个好的选择。
2、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和谐氛围。
3、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农药的使用技术,让他们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把污染降到最低,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
4、禁止农药包随意丢弃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对使用过的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恰当,很多人在用完后就随意的丢弃,而这些包装袋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农药的残留物,这样以来,通过扩散就会对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牲畜的生命带来危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进行教育,禁止他们随意丢弃。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收的方法,减少农药包的随意丢弃。
结束语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农药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严厉监管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同时农户在农药的使用中要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农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要规范。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么农药污染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1(6).
[2] 蒲慧晓,农药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2(8).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2. 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 环境保护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6. 2016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论文
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产品源头污染主要包括受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
的投入品或添加剂等影响。就农产品安全质量受农
业生态环境污染影响而言,主要是指水、土、气等环
境的污染;而不合理或非法使用投入品给农产品安
全质量带来的危害,其严重性易于理解,如高残留高
毒农药、兽药的使用、瘦肉精等激素的使用,等等。
为了使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更全
面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预防与控制食品污
染,着重对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而引起
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供读者
参考。
狭义的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水、土、气、光、热
等自然因素,而在这些自然因素中,通过食物链对食
品产生污染的主要是水、土和气,而光与热污染主要
是对人类本身产生直接的危害。在水、土、气环境中
存在的污染物质很多,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
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如病源生物、基因等)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
污染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藻毒素等。这四类物
质,可能存在于水体中,也可能存在于土壤与大气
中,虽然它们在不同环境要素中存在的含量、形态以
及危害程度不同,但它们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
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为表述方便,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食品污染物质
类型分别讨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食品质量的
关系。
1 重金属
在美国提出的优先污染物中,所列出的重金属
为砷、铬、汞、镉、铅、镍、锌、硒、铜等,其中砷与硒为
类金属。在重金属中,除砷、汞和硒的有机化合物容
易挥发外,它们和有机物不同,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
解,相反还可能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强的金属
有机化合物。因此,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便原地长
期存在,对人类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重金属中毒
可使人体的肝、脾受损,影响钙质吸收、骨变形,骨折
疼痛,影响人的生殖能力,致癌等危害。水、土中重
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背景值与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魏复盛等[ 1 ]比较了中、日、英三国常见12种微量元
素(As、Cd、Co、Cr、Cu、Hg、Mn、Ni、Pb、Se、V、Zn)的
平均值后,认为中国土壤各主要元素环境背景值与
日本、英国土壤的含量大体相当。江苏省科协主持
的“江苏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实施”课题组,
于2003年,按农业部《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
范》(NY/T395 - 2000)对全省4个县(市)进行了调
查分析[ 2 ] , 表明苏南某市菜地受污染较为严重,
51. 7%的菜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主要污染因子是镉、汞和DDT,相比之下,稻田污染
程度较轻;苏中海安、高邮两县(市)耕地总体质量
较好, 95%以上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
求,其中海安县为96. 6% ,高邮市为95. 2% ,少部分
地区受DDT、Cr及Cd轻污染;苏北洪泽县耕地土壤
总体质量良好, 99. 1%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
地环境要求,少数地区铬、汞、铜含量偏高。
分析造成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
自工业或城市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与干湿沉降
以及农业自身的投入品,如农药与肥料。据报道,全
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约占污灌面积的45% ,其中
比较严重的是汞与镉。张永春等[ 3 ]分别调查了宁
连公路淮安段两个断面,结果发现沿公路两侧0~
150 m范围内土壤中铅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 0~50
m范围内累积较为明显;断面1各样点土壤铅含量
平均为18. 60 mg/kg,断面2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
为16. 83 mg/kg;断面1距路基5 m、25 m、50 m、75
m、100 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 m处的背景值相
比,增加了53. 3% ~74. 8%;断面2距路基5 m、25
m、50 m、75 m、100 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 m处
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46. 4% ~65. 3%。虽然土壤
铅含量均未超标,但仍有3个样品的稻米铅的含量
超出了相关的无公害稻米重金属限量标准( ≤0. 4
mg/kg) 。石元值等[ 4 ]研究了汽车尾气对茶叶中重
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尾气对茶叶新梢、
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影响较大,公路边的茶叶新梢
中铅元素含量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茶叶新梢高
39. 2%~129. 6% ,而公路边的茶园老叶中的铅元素
含量要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老叶高39. 5% ~
159. 1%。
长期施用微量元素高含量的粪便,将导致土壤
中微量元素蓄积污染。张子仪[ 5 ]预测, 1万头猪场
按美国F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算,若连续使用含
砷的添加剂饲料, 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
排放近1 t砷, 16 年后土壤中的砷即可增加1 倍。
Betey等(1972)和Feenstra等(1993)报道用高铜添
加剂饲喂动物,生产的粪便作牧草肥料,该草制成干
草时,可使绵羊发生中毒(粪中铜的浓度为700 ~
3 000 mg/kg,干草中为42 mg/kg) 。
土壤或水体重金属均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
而影响食品安全。郑宗林等[ 6 ]综述报道了水生生
物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富集试验结果,鱼类可蓄积比
周围水体环境高1 000 倍的汞; 当水中汞含量达
0. 001~0. 01 mg/L时,通过小环境藻—水蚤—金鱼
的转移浓缩, 35 d后鱼体中的汞含量可为水的800
倍;一般鱼类含砷1. 1 mg/kg,砷浓度较高的养殖区
的贝类含砷量高达100 mg/kg;大海虾含砷可达174
mg/kg,小海虾含砷15~40 mg/kg。海水生物对铬
有富集作用,其浓缩系数为:海藻60~1 200、无脊椎
动物2~9 000、鱼类2 000。通过富集和食物链的作
用,动物食品中的含铬量比植物食品高,如鱼、猪肉、
蛋为0. 1~0. 5 mg/kg,蔬菜和水果均在0. 1 mg/kg
以下。
土壤、水体等环境中重金属也可以通过作物富
集,从而造成食品污染。廖自基[ 7 ]报道生长在冶炼
厂附近的植物中, 花椰菜叶片含砷量仅为5. 5mg/kg,与土壤本底值基本相同;而草本植物叶片含
砷量竟高达396 mg/kg,是本底值含量的70多倍。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
称POP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将它们
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
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
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有机化学污染物质。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
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Ps,即艾氏
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
毒杀酚、七氯、PCB s、PCDDs和PCDFs,前9 种是农
药, PCB s是工业化学品, PCDDs和PCDFs是化学产
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2001年,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文书政
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禁用12种有机
污染物的公约,完成了最后文本的谈判,至今已有
150多个国家成为公约签约成员。中国是签约国之
一,也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职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干扰人类及野生动物内
分泌系统的作用,亦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
质或环境雌激素。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已知和
可疑致癌物,如多环芳烃和PCDFs等。也有大量证
据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降低人与动物的免疫功
能,并影响动物的行为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征: ( 1)难以降
解,具有长期残留性,长期停留在环境中。(2) POPs
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在水和土
壤系统中, 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
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
到人类的健康。( 3) POPs具有半挥发性和长距离
迁移性。在环境温度下, POPs蒸发进入大气,并随
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界面交换,长距离迁移后而沉
积。例如,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产生的POPs的蒸
汽压高;低温的极地等高纬度地区, POPs的蒸汽压
低,从蒸汽中分离而沉积到极地等地球表面,导致全
球范围的污染传播,表现出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
和“冷浓缩现象”。(4)具有高毒性,包括致癌性、生
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严重危害生
物体。
当前,在世界绝大多数的江湖水体中都不同程
度地受到POPs的污染。在威尼斯湖表面沉积物
中,二嗯唤和呋喃的浓度分别处在16 ~ 13 642
ng/kg和49~12 561 ng/kg,对环境造成了威胁。
我国东海岸三个出海口的沉积物中也存在
POPs,在闽江、九龙江和珠江的出海口沉积物中,
PCB s和DDT的总浓度都较高,其中DDT的浓度可
能已影响到深海生物。闽江口河口水质PCBs超过
USEPA的标准,部分沉积物超过参考评价标准[ 8 ] 。
赵其国等[ 9 ]调查了太湖水中有机污染物现状。
调查结果, 太湖水中检出有机污染物273 种, 比
1985年(73种)增加了200种,其中优先控制污染
物6类43种,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6类24种;沉积
物中检出有机污染物188种,与1985年相比, 2000
年如苯并噻唑浓度提高近100倍,来源于工业生产
的苯二甲酸酯类浓度增加2. 1 ~49. 6 倍。陈满荣
等[ 10 ]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多
氯联苯( PCBs)总量,结果为10. 7~28. 6 μg/kg, 11
个样品检出率100% ,新生沙岛九段沙潮滩沉积物
同样检出PCB s。
另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董元华[ 11 ]对
太湖鼋头渚夜鹭所产卵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残
留物状况的研究,来自有机氯及多氯联苯等农药残
留的同系物均能检测到,且随着夜鹭年龄增长,残留
量亦提高。
周启星[ 12 ]研究了酚在水、土壤、植物和动物间
的转移与富集,当水体中酚浓度为0. 39 mg/kg、污
水中为2. 98 mg/kg 时, 灌溉的土壤中为2. 99
mg/kg,土壤中生长的蚕豆含量为4. 93 mg/kg,用蚕
豆喂对虾,结果对虾中含量达到7. 8 mg/kg。可见
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进而影响食
品安全。
3 污染生物
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
毒等。有关转基因作物基因漂移,可能引发基因污
染的问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众所周知,因食物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会引起肠
道、呼吸道等疾病,影响人体健康。近年,随着有机
食品发展,增加了有机肥的施用,如果使用未经处理
的粪便,对蔬菜、水果等食物将构成新的威胁。
Balasubramanian[ 13 ]对粪便养鱼方式中,鱼受粪
便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鱼的肠道内
病原菌数量多于皮肤与肌肉,吃食性鱼多于过滤食
性鱼。而国内对粪便养鱼模式大力提倡,鱼的生长
上一篇:税收优惠政策论文模板
下一篇:2022年中美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