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境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3-12-09 19:42

环境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室内设计外文参考文献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杨淘,王曌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学习空间室内设计[J].设计,2018(01):132-133.

[2]邱海东,符红柳.格式塔意向下的设计创意--以室内设计思维与装饰材料运用为例[J].设计,2018(01):139-141.

[3]黄晟.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室内设计的课堂创新与教学反思[J].江西建材,2018(03):208+211.

[4]王葵.室内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思维创新[J].江西建材,2018(03):229+233.

[5]赵倩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改革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2):92-96.

[6]梁童,赵培,胡凯,尤明曦.室内覆盖网络智能设计审核平台研发与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8(01):14-19.

[7]陈媛媛.论现代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漆艺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8(01):213-214.

[8]高翌崴.对新中式的研究与新中式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01):96-97.

[9]王佩.浅析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01):113.

[10]刘青蓝.试论建筑室内设计中灯光与色彩的搭配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8(01):115.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分析了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从室内环境的功能、空间、色彩、装饰风格等探讨了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
系,指出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与环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
文前言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
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
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
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
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
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
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1.1 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
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
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
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
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
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
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1.2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
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
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
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
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
1.3 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
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
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
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
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1.4 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
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
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
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
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
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向较明
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1.5 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
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
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
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尖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
变化的心理感受。
2 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关系
2.1 室内功能与人的心理
在室内设计中,室内功能居主导地位,室内环境首先要满足
功能的需要。既要满足物质功能的需要,又要满足精神功能的需
要,以调节人类情感,以及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
的最佳环境。人类对物质功能的需要包括对实用空间最基本的
要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人对功能的要求不仅是人的物
理和生理要求,还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心理要求,即精神功能的需
要,这种需要要求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2 室内空间与人的心理
从室内空间造型上考虑,室内空间形象则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和一定的几何构成原则。“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多喜欢有规
律、有秩序的几何形体。同时曲线形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他能
使人们心胸舒畅,超脱呆板的环境;而折线则给人以紧张、突兀、
忐忑不安之感。所以在室内设计中不能过分夸张不规则空间形
态,否则会使人产生不安和易于疲劳的效果。
另外,室内空间形态的不同对人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各异。不
论是个体空间的形态还是群体空间的形态,比如棱柱式空间形
式,由于它的平面方向感很强,因此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向外扩散的
感觉。又如序列空间的形式是将群体由低潮到高潮进行线性序列
处理、造成空间的层次感,它给人们以庄严肃穆、隆重的感觉。
2.3 室内色彩与人的心理
室内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使人在心理上达到快感、均衡,
在视觉上产生美感,并且具有稳定性。不论空间大小,颜色可以
创造及改变格调。设计师要利用色彩的良性规律创造室内环境,
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产生积极的感受效果。在这一方面,巴黎四
季商业中心的色彩运用是相当成功的,设计师利用与四季有关的
各种色调变化,如外墙采用绿色幕墙,内部各层次色彩有明显变
化,使人感受到四季的风景变化;“拱廊大街”处理极具东方特点
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圆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成虹
的七色光谱,在顶光照射下,出现人造彩虹的效果。从中可以看
出,室内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对
人的感知和行为方式来实现的,是符合知觉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
观点的。
2.4 室内装饰风格与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室内的装饰风格。年轻人喜欢明快、
现代感强的装饰风格;而中老年人则偏爱传统的或有大自然意蕴
的设计风格。其影响因素是:年轻人思维敏捷,富于开拓精神,容
易接受新事物,而中年人因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更善于了
解事物的内涵,以及有不同程度的回归心理。这是年龄性格上的
心理差异决定了欣赏品味的不同,人格心理学将其解释为“反应
环境”。
室内风格有不同地域性,有其社会性的一面。由于各地区有
不同的民族传统心态和民俗人文,形成了各自的民族风格。中国
室内传统风格是中国传统礼教心理的反映,从梁柱结构到图腾纹
样所表现的风格均为一种端庄的气度和风华的文才,富有一种含
蓄、清雅的意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修养的集中体现,而欧
洲人则有他的传统心理,他们思想不受约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
室内设计流派:现实派、立体派、结构派、简洁派等等,这是欧洲人
各种心态的体现。
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不同变化,影响
到室内设计风格的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科学的进步,
室内设计风格则要不断与之相适应。
2.5 室内声、光、热与人的心理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室内人工环境的控制已成为现实,
室内设备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并通
过这些感觉影响人的心理行为。如商店声响的控制直接关系到
工作人员和顾客的情绪和心理,商店内的脚步声、嘈杂声、包装声
等噪声,都会使人反感不愿留步。但如果降低噪声,并经常播放
一些轻音乐和有关产品的广告,则能使人心情愉快,提高营业员
的工作效率,促进顾客的购买欲望。
室内的光环境设计也要符合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特点和
心理要求。如咖啡厅,光线要暗些、柔和些,避免炫光的存在,以
满足人谈心和休息的心理需求。舞厅则要求有多变的灯光,以满
足人们跳舞的气氛。
空调系统的诞生和革新保证了室内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弥补
了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程度的不足,使人们感到非常温馨、
非常惬意,使用者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声、光、热的控制对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就越来越大,人类行为方式也进
行了革命。
3 结语
室内设计与人的心理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是
具有反馈作用的,是人与环境的交流与沟通,“人依靠自己的行为
接近环境,并通过对环境的觉察,从环境中得到有关行为意义的
信息,进而运用这一信息来决定行为方式。人们通过行为的实施
确定与环境的理想关系,或去适应环境”[2]。所以,人与环境是具
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 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1996.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0.
[3] 陈 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
(5):82-83.
[4] 刘学华.当代环境与心理行为[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如何建设一流班组论文

下一篇:如何做好班组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