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论文1500字英文
中美关系论文1500字英文
写作思路:首先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做简要的描述和预测,然后就中美关系的走向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近代外交始于西方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之际,而奉行“民族国家至上”原则的外交则始于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黎塞留对近代外交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拿破仑滑铁卢之役战败到维也纳会议,梅特涅时代的外交奉行“欧洲协调原则”即是欧洲的保守势力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对革命势力的遏制而团结在一起。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打破了均势外交,奉行“现实政治原则”即以国家实力及利益来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国家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在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后,实际上已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是列强角逐鱼肉的对象。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中国在新中国建立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外交。在此要讨论的是中国在1949年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中国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是与苏联结盟来对抗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1960年因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既反美帝又反苏修,事实证明这种纯粹以意识形态外主,牺牲国家利益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从1960—1971年中国实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中美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以遏止苏联的扩张。这个历史性的外交转变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而改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石。因为对美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也促进了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使中国逐渐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当今的中国外交政策即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霸,俄罗斯虽已雄风不在,但对世界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离国家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暂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欧盟一直希望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自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后一直在追求恢复正常国家的地位,以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
而印度随着经济的崛起也想追求大国的地位,称霸南亚。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点。而对美关系则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
用英文写一篇中美关系120字,求解
希望能帮到你。
急求:以“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看中美关系新变化'为题的论文,1500字左右,谢谢......
总结美国总统奥巴马刚结束的四天中国国事访问,一项最醒目的成果应该是中美战略互信被进一步强调与提高。这反映在本次访问的总体气氛,在双方领导人所表述的语言,更凸显于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美联合声明》文件中。长达6500字的联合声明,以文件的形式宣示了这两个现在与未来的超级大国选择以合作代替消极对抗的相互承诺。文件将中美双边关系定位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反之,在具体协议方面,奥巴马此行没有给外界带来太多惊喜。尤其在西方舆论界最为关注的几大议题: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双方应对气候变化与减低碳排放的具体承诺、中国改善人权状况等,两国领导人的发言与联合声明里不是重申原有的承诺,就是略去不提。
在很大的程度上,互信是建立在双方关系对等,以及同意搁置分歧的基础上。相对于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前任,奥巴马访华全程也展示柔软身段与前任所没有的低调姿态。
对奥巴马访华 ,中国媒体都正面评价
对于这样的访问结果,中西方媒体的报道与评论,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肯定与失望的区分,刚好对应在中西方舆论的分界上。
在中国,不论是官方媒体、市场化媒体或者门户网站,舆论界普遍对于奥巴马的访问给予正面评价。连有“民族主义大本营”之称的《环球时报》,昨天也一改对美日等大国的质疑立场,以少见的积极笔调,肯定中美对“合作”的关注替代了此前的对两国一些具体分歧的议论。《环球时报》在其封面文章中这样写道:“随便翻翻近代史,就知道中美这样的大国合作对世界和平与繁荣意味着什么。”
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腾讯网,17日围绕奥巴马的上海演讲制作了“今日话题”,其中几个标题这么写到:“对话,奥巴马比前任更温和”、“没有克林顿的火药味”、“也没有布什的一味传教”。至于奥巴马在演讲中对普世价值的宣言与对中国网络管制的批评,则被形容为对中国“温柔的鞭策”、“恳切的希望”。
西方舆论五味杂陈
与此同时,摊开昨天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英国《金融时报》,风景截然不同。仅有互信承诺而没能产生实质协议作为成果的访问被批评为“两手空空”、“无功而返”、“过度忍让”等。
美国舆论纷纷指出,奥巴马是第一个需要面对“会说不的中国”的美国总统。中国所持有的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让中美之间的实力天枰产生方向性的逆转,而在军事领域以及地区政治格局里,中国的影响力也稳步增强。过去那种中国政府在美国总统到访前夕释放异见人士,调整汇率或经济规则以为双边会谈创造良好气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西方舆论认为,奥巴马的谦卑换来的只是中国的僵硬态度与沉默,中国让步的很少,以赢家之姿胜出。
西方媒体的五味杂陈,说明了国际格局的变化需要时间适应。另一方面,中西方都可以用更长远的视角与眼光,去发现中美关系变化与美国温和态度的意义。
中国近年出现民族主义抬头的趋势,这其实源自于中国社会在自身崛起过程中一种对于外界的不信任与恐慌。在国家受辱历史教育中成长的民众对西方的“围堵”仍高度敏感,所谓“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观念仍根植于一部分人的潜意识中。西方大国做出的“合作”与“不遏制”战略保证,有助于缓解中国社会的潜在恐慌,扭转民族主义激化的趋势,这是奥巴马谦卑访华行的另一种成果。它对于引导中国崛起道路的价值,可能不亚于两国领导人在会谈中所达成的协议。
如今,这个受到高度评价的战略互信,是否能转换成双方具体合作方案与配合,是有待观察的要点。所谓“共赢”,不应该是一方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地要求另一方服从;当然也不是一方温和委婉,另一方岿然不动。必须指出的是,在相对实力上美国依然处于优势,而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奥巴马面对的民意压力也在增大。
《金融时报》认为,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判断奥巴马与中国开展友好战略接触的政策能否奏效:即中国在帮助美国对付美方官员所称的“全球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核武扩散、经济失衡)上,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中美互动未来的走势,将让外界看到双方对于“共赢”理解与诚意。例如说,美国持续禁止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或者中国继续维持与自身经济基本面不相符的低汇率政策,显然都不是寻求共赢的表现。
今后,美国对华政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其目的一方面是利用中国帮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防止中国跟其他潜在的“老二”结成战略同盟,同时防止那些潜在的“老二”过早地挑战老大的地位。第二,在军事上全面加大交往的力度和深度,尤其是高层往来,其目的是要准确地把握中国战略的发展动向。第三,在经济上深化合作,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合作。谋取更大的利益的同时,也希望通过金融和第三产业的合作来延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和强度。第四,全方位地加强对中国社会和基层的渗透,主要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非军事手段,目的是全方位地把握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方向。
基于这些新的判断,美国对华战略会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其一,美国将会从对中国能力的评估,转向对中国影响力的评估上。下一步更关注中国愿不愿意发挥自身影响力、怎么发挥影响力,对美国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其二,意识形态之争,更多地表现在发展模式的较量上。发展模式的较量比意识形态的斗争显得和风细雨,但是会更加的深刻和全面。其三,对中国地缘的关注逐渐地由过去全力集中在中国的东南部,开始转向全方位,尤其是加强对中国西部和西南部的关注。其四,对中国的外交手段,可能由官方转向官民并举,越来越多地以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利益集团,甚至国内的代理人这种形式,在全面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地弱化和改造你。也就是说,今后美国对中国可能不是阴谋,更多的是一种“阳谋”,不是军事手段,更多的是非军事手段,在跟你进行深度战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地消蚀你的意志,弱化你的能力,最终将你的崛起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始终与美国保持一个所谓的安全距离,你虽然是老二,但是跟我还有相当差距。
上一篇:小学教育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