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7 20:53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论文3000字



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自丰岛海战至占领田庄台,仅八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和中国辽东、山东两半岛,全歼北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至台南失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数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日本的侵华活动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1900年,日军充当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力军;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又重新占领了辽东半岛;1914年日军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27年和1928年,日军又两次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阻挠中国北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变本加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先后进攻上海市、热河省、长城沿线和冀东地区以及察哈尔和绥远两省。中国步步败退国无宁日。卢沟桥事变又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这决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一贯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甲午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知,日本的资本主义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甲午战争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从此,日本侵略中国,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格局,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一直没有改变。中日甲午战争暴露了日本的无信和野蛮,残忍和凶暴,贪婪和兽性。因此,要完整认识中日关系史,就应该寻根溯源,从甲午战争入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破坏,对中国历史命运产生的严重影响,其后果决不可低估,切不可因为岁月的流失而谈忘了这悲惨的过去。

然而,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仍供奉着在甲午战争中的“光荣战死者”13619名,以及侵台作战阵亡者1130名,合计14749名。他们中包括入侵东北战死的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入侵威海战死的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入侵辽宁战死的“总督府”参谋长福原丰功少将和入侵台湾死去的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等侵略头子。他们和日本在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一样,长期受到日本国民的参拜,6次受到日本首相小泉的参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军国主义阴魂在日本始终不散。

靖国神社不灭,军国主义不亡。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名叫易俊的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从战争本身角度看,日本的成功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谍报工作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回顾以上百多年前的往事,不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了必要的警惕。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除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外,中国还要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限7年内分8次还清。如能在三年内还清,利息可豁免,威海卫也可收回。清政府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9000万两,依靠自身的财力,绝不可能在3年内赔偿全部偿款。为此,只有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

第一次应交赔款5000万两,连同3000万两的赎辽费,应在1895年9月以前还清,清政府只得开始活动第一次大借款。列强借款既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俄国为首组织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取得了优先权,但它自己因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投资巨大而显得财力不足,便从俄法同盟的关系考虑,联络六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贷款4亿法郎。年息4厘,折扣率为九四零八分之一,即借款1元实付0.94125元,除利息外再进行一次盘剥。以中国的关税作抵押,36年还清。除此第一次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曾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各借款100万英镑。

1896年3月前,第二次五千万两赔款也将到期。为安抚对第一次借款不满的英国和德国,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折扣率九四,也以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

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全部赔款的最后限期,清政府又要借款还债。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公使轮番到总理衙门你争我夺吵个不休,借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提出了获取修筑铁路权的要求,而且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恫吓等各种手段。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而日本立即复照加以拒绝。清政府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再行第三次大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终于争到了贷款权,续借1600万英镑。利息4厘5,折扣率竞高达八十三。以关税收入作担保,如有不足,则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的货厘,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五百万作抵押,限期四十五年还清。

以上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本息合计不少于7亿两白银。这是因为借款还要加收0.25%的手续费。还债的方式是在上海交付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比价随行情波动,中国大量以银换金,必然引起金镑涨价,由此带来的亏损难以计算。

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约2000多万两,使中国丧失了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挣扎了三四十年,年年岁岁被高利贷吸干了血汗。民穷财尽,丧失了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使当时的中国社会长期陷于贫穷和落后。

从战争结束的1896年至1898年这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6890万日元。在这三年中,日本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23150万两,折合成日元共计36488万元,超过日本三年财政总收入36%。赔款的分配使用情况是:首先拔给皇室经费2000万日元。补充战费7895万日元,各种军事费用3379万日元。用作扩充陆海军的军费最多,高达19605万日元。剩余的3600多万日元;用作教育经费和灾害救济金。

依靠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在战后的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由2844家,猛增至8895家。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用赔款建成了著名的“八蟠制铁所”,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铣铁产量占53%,钢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日本利用赔款作资本,实行了金本位制。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和获取外汇,从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和各国争夺一席之地,成为当时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



说李鸿章“预言”似乎有点牵强,但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的谈判过程中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议和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奉天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领土给日本;以白银三万万两交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并限定“在三四日内”作出“肯定的答复”。

4月5日,鉴于清廷的训示迟迟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鸿章先行拟定并交给日方一份《说帖》,对日方的要求逐项予以答复论驳。其中,在谈到割让土地时,李鸿章首先指出缔约本为杜绝争端,如果勒令中国割地,“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进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于“为训练水陆各军驻足之地,随时可以直捣京师”,“是欲为我永远之仇敌也”。《说帖》的结尾,李鸿章写了对伊藤博文(日方谈判全权大臣)的忠告之言:“两国民生后来数世之造化命运,皆在两国全权大臣掌握之中”,“中日两国官民日后或永远和好,或永为仇敌,则有关于日本之国计民生者甚大,不可不深思而熟虑之也。”李鸿章反复强调约章要有利于“永固邦交”,有利于两国人民之“利益福泽”,而不要“遭后人之唾骂”(请注意,李鸿章在《说帖》中3次提到“仇敌”问题)。

《说帖》长达数千言,委婉驳斥日方条款,尽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认:“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主张:“与其在空洞的道理上和他们喋喋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并于4月6日,送出复照,对中方的论驳一笔带过,不作争辩,以战胜者的姿态要求对日方的条款“或全案、或按条,可否之处,请即明复。”4月17日,中日双方全权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停战议和的《马关条约》。条约仅将赔偿军费三万万两改为二万万两,其它均按日方原要求基本未动。李鸿章的“预言”终于言中。

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成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使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的远东宪兵和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暨第二次中日战争以日本战败宣告结束。现在,日本右翼猖獗,首相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李鸿章所说的“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至今听来,仍不无道理。

谁有关于甲午海战的论文啊要3000字的,

甲午战争

——
日本

百年国运

之豪赌

G1001
张诗锦

甲午战争,一个中国人人皆知的名词。
1894
年爆发,伴之以令国人不堪回首的耻辱,再
一次用鲜血染红了中国近代史。
泱泱大国的中国惨败于东方小邦日本,
腐朽的清政府在又一
次重击下摇摇欲坠,
而日本则在战争赔款下青云直上,
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完全摆脱了半殖
民地的地位。
中国朝贡体系被打破,
日强中弱改变了千年以来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平衡局
面。日本赌赢了,它改变了东亚的面貌,甚至世界的面貌,直至当代„„


.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日本人不仅想称霸世界,而且还制定了一整套战略方针。这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

公元
1865
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推翻了幕府统治,
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经
济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
资源短缺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日本需要扩展自
己的发展空间。中国当时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分散。面对西方国家的
侵犯只有招架之力。
面对日本步步紧逼,
清政府并没有认真备战,
把大量资源用于兴建颐和
园和操办慈喜的生日庆典,
其实中日两国关系在此之前就已经极度恶化,
1874
年日本侵犯台
湾,
1890-1899
年间强占了大清的附属国——琉球王国。对中国来讲,朝鲜是中国的战略屏
障,
中国绝对不愿意看到在朝鲜出现一个敌对势力。
而对日本来讲,
朝鲜就像一把匕首插向
它的腹部。
因此朝鲜一有风吹草动,
中日两国全都紧张起来。
而在
1894
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
起义,这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列强的态度:
面对中日战争,
西方国家肯定不会漠不关心,
俄罗斯本来把东北和朝鲜看
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不会允许日本插足这一地区事务,
但是由于欧洲的形势更为严重,
俄罗
斯的战略重心在巴尔干半岛,它无暇东顾。对日本的行动只能睁一眼,
闭只眼。英国面对俄
罗斯的战略压力只能寻求日本的帮助来平衡俄罗斯。对日本的行动表示支持。美国、德国、
法国都有某种投机心理,希望在中日战争中有所收获,因此也支持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
中日甲午
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
31%

1887
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
挤出
30
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
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
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
势必对全
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
100
多万元。这不
仅增加了军费,
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日本一面扩军,
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
朝活动,
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
每一条道
路的详图。
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
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与之相比,
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
对遭受侵略
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
如两江总督沈葆祯,
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
,但朝廷
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
“蕞儿肖邦”
的阶段,
“不以倭人为意”
。在日本倾全国
之力扩充军备,
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
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
以财政紧张为
由,削减军费预算,从
1888
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1891
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
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日本国内迅速弥漫起一种自大而又鄙视中国的风气。
当时日本的各大报刊纷纷主张
通过这次战争进一步征服中国
,
由天皇来统治中国。
《时事新报》
刊登社论说
“日本开战是为
了文明开化的进步”
,
内村鉴三甚至以英语发表论文说“中国是进步的大敌”
,
这样一来
,

日本的一般国民中就产生了
“战争有理
,
蔑视中国”
的心理
,
为日本全面侵略打下了民意基础。
就连日本小孩都唱起
“支那佬
,
拖辫子
,
打败仗
,
逃跑了
,
躲进山里不敢出来”
这样轻侮清朝人
的歌谣。另据记载
,
当时许多日本人甚至公然以“豕尾奴”之类的字眼直接辱骂首批清朝留
学生
,
使后者因无法忍受此种侮辱而愤然归国。

还应指出,
以上数目尚未将日本通过此次战争从清朝掠夺的财物计算在内。
据统计,

本通过甲午战争所得的赔款及财物,
总计约合库平银
3.6
亿两,
折合日币
5.1
亿元。
这是一笔
巨大的财富,
其数目是日本实际军费支出的
3.4
倍,
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总收入的
6.4
倍。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
7
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日本外相陆奥宗光
高兴地说:
“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本国全部收入只有
8
千万日元,一想
到现在会有
5
亿
1
千万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日本国民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甲午战争后,日
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
为其在上世纪
30
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当时日
本共有工业资本
7000
万元,银行资本
9000
万元,年进口额
1.7
亿元,年出口额
9000
万元,年
财政收入
8000
万元,
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清朝相当外,
其它都低于中国,
说明当时日本的
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赔款中
80%
投入了工业建设和购置军备,特别是重工业,三
菱集团等均曾受益,
日俄战争时日本的战列舰全是在甲午战争后进的货。
其他的即全都应用
在扩军侵华的准备上;
一方面从娃娃抓起,
培养了三十年后全面侵略中国的后备军;
另一方
面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物质基础,使得日本彻底走上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之路。


.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
了《日中媾和条约》通称《马关条约》
,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
首先在领土方面,
日本割占了中国台湾,

继沙俄之后在中国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
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
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
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在赔款方面,巨额的赔款接近于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
3
倍,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
承受能力,
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主权作抵押大借外债,
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
命脉。
再次在设厂方面,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满足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前列
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
,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
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
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在开放口岸方面,
《马
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
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总之,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
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
大加深了。但同时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
中日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启示

很多人认为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但是,科技实力不济同样不可忽视。
联系当前中国的许多先进设备仍然需要进口,
我们应当引起相应的重视。
中国现在已经成了
“世界工厂”,
“但真正有多少东西的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的?”中国国内对科学技术的作
用也有一定的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早已令人耳熟能详。但是,更多的是喊口号,
热血沸腾,
而日本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
GDP

3
%,中国尚且不到
1
%。除此以外,在
投入程度并不充足,
科技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
中国科学界的道德建设同样令人担忧。
中国
科学院近日完成名为
《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
的咨询报告,
抨击中国科
学界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盗名欺世”“屈从权力”“学术霸道”“权学交
易”“心态浮躁”“科研欺诈”等八宗罪,直指中国科学界“道德沦丧”。

中国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开始全面化,
刚开始是经济,
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
步开始,而其中加入
WTO
,参与到整个世界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另一位专家也对本报
记者指出,
中国应该从
1894
年被日本击败的现实中吸取教训,
身为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北
洋舰队全军覆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
而目前官员中存在的一些腐败问题也应该引
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政治体制上如何更好地使国家得到发展,
无论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必须
不断探讨的命题。
他认为“当时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些原因近年来甚至也有一些苗头,
当然程
度上没有那么严重”。尽管今非昔比,但是以史为鉴能够让中国发展得更好。众所周知,修
建颐和园的款项很多都是从北洋海军的军费中挪用的。
据统计,
这些钱足够再组建
10
个北洋
海军。
一个突出的事例是,
撞沉“致远舰”的日舰“吉野号”原来就是中国在诺丁汉船厂定
购的,
但是由于缺乏经费,才被日本所购买。
联系到前段事件的审计风暴,
大量的款项被各
级政府机关挪用或者截留。当时,北洋海军陷入浴血奋战之际,南洋海军却在一旁看热闹。
“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宏观调控不力,
地方割据,
各自为战。
而中国今年以来在经济过
热上的调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中间也出现了像铁本事件这样的不和谐音符,
其他
诸如三农问题,
拆迁问题仍有不少得不到解决,
这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仍然存在。
这些
其实都是我们要从甲午战争中吸取的教训。”

虽然甲午战争中我们惨败于日本,
但日本为准备这场战争而付出的一切也让我们清醒地
认识到,
战争的成败并非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它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时刻警惕以及一只
常备不懈的军队。
国家的强大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它来源于国家长期的战略筹划和全国若
干代人的辛勤努力。

甲午战争小论文120字

战争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发展资本主义,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7 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9月,主要战役: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1894.10~1895.4,主要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 1895.4 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
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单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求“铭记历史-甲午中日战争”的话题作文

我又重新审看我们多难的历史,我想,如果历史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会不会必输给日本?
  当我仔仔细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时,我不禁十分惊讶:原来当时我们的国力 不逊于日本,我们的军力不逊于日本。

  在甲午战争前我们也有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000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三千多工人,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 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开来。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军事上呢?“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决定 “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了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二千吨级巡洋舰五艘,加上其它大小军舰,共二十多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四支舰队共计大小舰船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但这仍远远没有实现李鸿章等人的理想,据他们设想,海军主力舰要有二十四艘,而当时仅有七艘。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还以巨资修筑了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以及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旅大、威海、大沽等基地的营建,使中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仅在旅顺一地,就装备了数百门德国克虏伯大炮,成为世界著名军港之一。洋务运动期间,陆军也开始过渡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的国防军,这是具有近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命令淮军向洋兵学习西洋枪炮和阵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6,000多人的淮军扩充到五、六万人,洋枪三、四万支,炮兵六、七个营。淮军从1871年开始改装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后膛钢炮,到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左宗棠所部湘军从1863年开始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军西北后,洋枪比例增加到六成。八十年代以后,全部用西洋枪炮武装起来的湘、淮等近代化军队已经遍布东南、西北和南洋、北洋数剩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等重大胜利,都是与清军的新式装备分不开的。中法战争中,出关作战的滇军主要装备是毛瑟枪,另外还配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克虏伯钢炮等。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清朝政府能在甲午战争初期,迅速调集二万多军队开赴朝鲜和鸭绿江边,说明军队的机动性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既使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强于日本,也决不能说清朝的军力弱于日本。如果我们想想今天的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想想日本的八八舰队,金刚级战舰,宙斯盾系统,更不用提空军的剧大差别。如果说我们2000年能达到小康,我问一句:我们何时才能达到象甲午战争时那样的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呢?
  近来一些文章,把一堆经济数据堆起来,而且堆的很高兴,就等着去东京大屠杀了。且不说日本也会发展,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可能维持那么高的增长率。我只是想问我们以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输的吗?如果我们对未来踌躇满志的话,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前在经济,军事实力都不亚于日本时输给了它,而且输的那么惨。  

  甲午战争不同于鸦片战争,不是大刀长矛对抗坚船利炮的战争。我又一次打开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查看。是的,我们不输在经济实力,不输在军事装备,更不输在爱国热情。清朝的普通士兵是很英勇爱国的。中日初次交锋,日舰截住运兵船高升号,船上的清兵宁死不当俘虏,用步枪还击日军,最后被击沉,绝大多数士兵遇难。在随后的平壤等战役中清兵也拼死一战,日军往往要集中炮火和成倍的优势兵力,才能攻克一个阵地。根据日军的《清日战争实记》记载:“大小炮弹连发如雨,炮声隆隆震天撼地,硝烟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击下,原以为敌兵会立即溃散。然而,我军前进一步,敌军亦前进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时,除使炮击更加猛烈外,亦别无他顾。战争愈来愈激烈,乾坤似将为之崩裂。……”日军损失惨重,中日的伤亡人数对比是基本相当的。
  
  在海军上我们也并不输于武器装备与爱国精神。有关中日黄海海战的参战实力对比大部份人都看过,具体说来基本是双方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中国军舰共14艘,其中4艘因太小没有投入战斗,参战军舰10艘共31000吨。日本海军实际参战12艘军舰共38000吨。中方胜在巨舰大炮, 装甲厚;“定远”、“镇远”都是远东数一数二的铁甲战列舰。日方强在速射炮多,火力猛。中方各舰管带不少是由中国留学生担任的,熟悉船舶。北洋海军水兵也很勇敢,富于爱国热情,士气很高,并不亚于日本海军。大家都知道致远号在管带邓世昌的带领下,弹尽舰伤之时勇撞“吉野”,不幸为鱼雷所中,全舰官兵共 252名壮烈战死。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场海战中“经远”号负伤后,管带林永升(他是一个留学生)临危不惧,操轮撞击日舰。不幸,也中鱼雷沉没,全舰 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牺牲。
  
  清廷还是“威严”的。叶志超,方伯谦之流全被斩首,就连没劝叶志超的将领也被诛杀。然而他们造成的损失却再也补不会来了。问题是在这种制度下,再强调爱国,还是会有叶这样的人官路亨通,还是有个谁也管不到的老佛爷,把一人,一家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纵观甲午战史,叶,方这样的人还不算太多,北洋舰队的官员们还没“都烂掉”。我不知要是大多数官员都开始发霉,发烂又会怎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之所以能爬上具有决定性的清军朝鲜统帅的位置是因为他谎报牙山胜利。这种“大胆”作风让我吃惊:难道就不怕被揭穿吗?我不明白我们这个民族哪里出了问题,直到近百年之后还有人敢慌报各种信息,甚至亩产万斤。
  面对历史我默然无声。从小时候老师就教我: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我没认真想过这句话,直到今天我重温历史。

  我在想,如果我们已知历史,如果时间再重给我们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们还是不是必负于日本?
  既使重来一次,我们还是必输!我在内心痛苦地承认。任何一个史学家都知道:甲午的命运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两种不同的变革兴起时就已种下。既使我们能侥幸获得一二次的战术胜利,也难逃最终的战略失败。
  
 

上一篇:大学生军事理论1000字论文

下一篇: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