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论文摘要怎么写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文摘要怎么写
<辛酸的浪漫,无法企及的永恒——试论盖茨比的悲剧性>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现代成长悲剧,描述了一个满怀憧憬的现代青年如何跨越到没有奇迹的成人世界的成长失败;同时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悲剧:浪漫的想象既不能创造真实,也无法代替价值,一切浪漫最终都将归于失败,富于想象的心灵也归于尘土,永远沉寂。文章通过对盖茨比的浪漫梦想和对现实的回避的分析揭示了其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浪漫;永恒;盖茨比;悲剧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内容简介
故事借尼克的回忆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以下称盖)一生追求梦想的经历。穷小子盖爱上了富家女黛西(黛),但黛嫁给了一个名叫汤姆的富翁。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并认定是金钱夺走了黛的爱情,决心赢回所爱。富有之后的盖在黛府邸对面建了一幢大厦,每个周末都在自己的豪宅里举办舞会,彻夜笙歌,挥金如土,对黛发出了无声的召唤。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黛并企图与之再续前缘。紧接着黛在一次车祸中把汤姆的情妇茉特尔撞死,竟伙同汤姆将此嫁祸于盖,直接导致了盖的死亡。
二、辛酸的浪漫 畅通论文
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有人说黛是盖美国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她是他梦想的全部。为了积累财富,他放弃了少时的信念,甚至不择手段;有了钱以后他惊人地奢华糜费。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单纯的目的——赢回黛。所以,盖所追求的只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梦。他努力地坚持自己理想和真爱,他漠然地注视着舞会上的乌合之众,彻夜遥望着照亮其梦想的希望之灯,痛苦地、不可救药地爱着黛,尽管她拜金、浅薄、自私。自始至终他都在竭力编织着爱情美梦,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黛轻而易举地玩弄了他,嫁祸与他,撕扯着他的梦,撕碎了他的身心,而他到死都还沉浸在自己一厢情愿的的浪漫里。
盖茨比情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对黛的爱,盖的爱是真实的,当他试图依靠高超的想象达到真与美的完美结合时,新的现实无情地将其挫败了。有人把菲茨杰拉德称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战士”,那么他笔下的盖无疑便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了。他守护着那朵月光下开放的的虚幻之花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种浪漫最终枯萎凋零于理想的废墟,耐人寻味的是其中无尽的辛酸。
三、无法企及的永恒
他把自己的爱情视为最高的价值,这就是他的永恒,同时也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对他来说,时间已经不再是标志和衡量现实和梦想的的标准。深受浪漫主义影响的菲茨杰拉德让盖茨比成了一个“出身于他自己的柏拉图式观念”的浪漫主义者。在盖眼里,时间只有一种样式,那就是永恒。对盖来说,他和黛的爱好像永远没有改变过,他忘记了区分过去、现在、未来,在他那里,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于是,他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他一直在朝着接近黛的目标努力,他一步一步地做着,积累金钱、修建豪宅、举行宴会,他知道他和黛已经有5年没见面了,但5年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将过去与现在分开的漫长的时间界限。当然,他始终沉醉在那样的眩晕状态之中,沉醉于与黛的爱情中,所以当尼克清醒地向他质疑道,
“你不能重温旧梦的。 ”
“不能重温旧梦?” 他大不以为然地喊道,“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
他发狂地东张西望,仿佛他的旧梦就隐藏在这里,他的房子的阴影里,几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的。
“旧梦”对尼克来说就是往事,是一个人经历过的过去,除了心里的回忆,它已经和现在无关。但盖并不这样看,“旧梦”只不过是不得不借用的一个词汇,它代表不了过去,它就是现在,和现在丝丝入扣,声息相通。盖专注于每一个现在,他当然在意识里无数遍重温过他与黛在一起的时光,但对他来而言,那不是感伤的回忆,而是他的现在,和他的现在在一起供他行动的心理动力。
盖执着于一个永远不变的目标,他超越了人为的时间界限。但是这种时间上的“非分割性”、“非断裂性”只存在于他自己。在黛那儿,过去就是过去,现在就是现在,将来就是将来。在这样的现实铺垫下,盖时间的超越就成了一个人的事,然而,爱情的梦想是需要两个人来完成的。如果盖要实现“重温旧梦”的爱情理想,他需要黛和他一起分享这没有时间界限的小快乐。可是黛像她所属的那个阶层所有的人一样最缺乏的就是现在和行动,他们生活在怠惰的回忆和期待中。他们对现在最无能为力,他们即使身在现在,都已经处于过去与未来之中了。因为从本质上讲,他们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在。盖最擅长的就是把握现在,他要用现在来抓住过去,或者说他试图通过不对时间进行划分而抹去其间的5年。现在就意味着全心全意地沉醉在实践中,沉醉在每一个虚晃一招之中。与盖竭力超越相反,黛永远选择逃避。在等待盖的焦躁中,她躲进了汤姆给予的稳定而麻木的婚姻生活中;在芝加哥引起麻烦后,他们迁徙到纽约,他们不断的迁徙正是他们不断要的躲避的一个外在表现,这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不仁,“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
盖与黛5年后的第一次相聚就
点明了他们之间的时间差异,预示了小说的一种悲剧结局。盖带黛参观他的房子,同时叫克利普斯普林格(寄居盖茨比家的一个食客)为他们弹奏钢琴,其歌词是这样的:
“每天早上,
每天晚上,
玩得欢畅……
在这同时,
在这期间……”
“在这同时,在这期间”点明了全书的时间主题,即,小说有两个时间维度:“在这同时”,“在这期间”。一个是进行时,一个则标明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两个时间维度相碰撞时,“时间的空洞”就显现出来,可以把这个“空洞”视为盖在执着实践中匆匆溜过的5年时光。盖倾近于“在这同时”,希望能在这样的进行状态中将时间的界限抹去:可在黛那里,她更倾近于“在这期间”,在这期间发生的事已经不可更改,这个过去不在进行之中,它已经凝固,是一种近似于物的存在。这个夏天盖带给了黛一种令人昏眩的力量,使黛仿佛觉得她的感情是一直和盖在一起的,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在她和盖分手的5年里,盖不过是一个故人的名字而已,所以在汤姆的逼问下,黛崩溃了。她发现,尽管她和汤姆的婚姻充满种种失望,但她曾爱过汤姆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畅通论文
“啊,你要求的太过分了!”她对盖喊道,“我现在爱你难道这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我没法挽回。”她无可奈何地抽抽噎噎哭了起来,“我一度爱过他……但是我也爱过你。”
盖想要回到绝对的过去,这个过去于他仅是一个5年的真空,5年的美梦。尽管他在这5年中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大富翁,但他心灵的追求、他人生的意义却仍和5年前的岁月紧密相连,其间没有断裂。然而,黛在这5年里,却爱过了别人,结过了婚,养育了孩子,她的生活和5年前完全断裂。这5年来盖在做梦,但黛却身处现实。盖想要证明他和黛一直在相爱,黛却说,不,5年前我爱着你,这5年我爱着别人,现在我又开始爱你。“一直”被分割了。对盖而言,这是残酷的分割、滑稽的嘲讽,因为他的情感丧失了对象。他5年的精心努力,他5年艰苦卓越的浪漫爱情完全是自作多情,他的言谈、他的举止、他的一切都失去了根基。他彻底失败了。
四、结语
盖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所有的浪漫不过增添了悲剧的辛酸:盖和黛见面前的坐卧不安是悲声的序幕;见面后被黛迷得六神无主透射出爱的悲凉——她的不解,她的嗓音里金钱的响声分明是悲剧的预言;财富和身份被质疑时的窘迫是迷失自我的悲哀;彻夜守侯心上人却不知自己正要成为她的牺牲品——一厢情愿的心,无怨无悔的爱,总是透射出被践踏的悲哀和辛酸。
时间本应该带来意义,但在盖那里,它因染上永恒的浓重色彩,成为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由于缺少真实经验的支持,结果显得空洞。5年的分离,至少标明5年经验的缺乏。如果盖要让他的爱依然如旧,他惟一能做的便是固执地信奉永恒,视爱情为追求中的不变目标,而不是相爱双方的真实要求。这样,盖的爱就不是生命之中的合理爱情,他对爱的追求也不具有传统的爱恋欲求。对他说来,爱情是他的整个灵魂,他无限地醉心于这一灵魂。尽管普遍意义上的永恒己经丧失,但盖仍然可以为他自己找到一种。盖的永恒爱情揭示了一种现代性的狂醉:一个人义无返顾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即使这种生活缺乏实际内容,没有任何人的支持,他也该永远追求下去。这就是盖选择的永恒样式,也正是他悲剧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Fitzgerald,F. Scott. The Great Gatsb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作者简介】赵金凤(1974-),女(满族),辽宁抚顺人,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想写了关于不起的盖茨比的毕业论文,但还没定题目,希望有懂得人给定个题目,最好可以有提纲,谢谢了!
【摘要】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86-1940)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爵士乐时代重要的代表人物。兼为爵士乐时代的局内人和局外人,菲茨杰拉德尽情享受了这一时代的物质财富、放荡生活和各色诱惑,同时又洞察到这个社会的腐朽本质,冷眼旁观其同时代人的生活。《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英语名著之一,但是它起初并不引人注目。出版初期的销售量和报刊评论都不是很理想。直到三十年代,尤其是菲茨杰拉德死后,其销售量才开始稳步上升。如今,它每年的销售量都有近百万册,同时也激发了大量的关于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理论研究和讨论,甚至连续有三个不同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出现。说到这部小说的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来自菲茨杰拉德超群的小说描写技艺使然,而另一些评论家则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其长久不衰的魅力。本论文试图从一个更新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文化研究角度——新历史主义角度来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美国文学著作。本论文写作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在引言部分,论文简要介绍了作家菲茨杰拉德和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基本状况。在第一章至第三章的论文主体部分,论文按照“理论-文本分析”的结构,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根据新历史主义的两大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了详细的解读。第一章首先简述了新历史主义这一理论框架及其背景,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做理论准备。本章还就这一理论的发展背景,以及新旧历史主义中“历史”的不同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章最后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主要代表:一位是该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史蒂芬·格林布拉特,另一位是提出新历史主义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路易丝·阿德安·蒙特罗斯。第二章在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理论概念引导下,探索这部小说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并阐释了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新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本记录了历史,并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但是由于每个历史记录者兴趣、意识形态和认知力不同,文学文本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主观性。本章写作选取了其中两件历史事件,并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这背后的意义:一是富勒-麦吉案件,它揭露了神秘财富的来源,并牵扯出了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庞大腐败网络;二是菲茨杰拉德与金妮维亚之见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以追求金钱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而导致的悲剧结局的。论文第三章从文本的历史性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的外部因素,以及它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文本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性格、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同时文本也有塑造历史的力量。论文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经历了迅速的变化,菲茨杰拉德的特殊家庭背景也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受到了艾略特、斯宾格勒等作家的影响。这些特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所体现,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部伟大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整体回顾了这篇论文,并重点介绍了论文的现实意义和写作价值。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文学研究和批评不仅会受到文本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到文学研究评论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新历史主义鼓励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持续性文学研究。当今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与爵士乐时代十分相似。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新历史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历史与文本关系的视角。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旨在以作品主人翁错误的人生追求导致的人生悲剧的教训警示世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新历史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 爵士乐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文献综述
1.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二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杰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这篇小说从内容来说不过讲述了一个“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故事,但是它给读者造成的感染力决不止爱情的失落。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距离感”,那就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海市蜃楼,美国梦仅仅是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本文依据文体学的有关理论,从小说的语言特征出发,试图发掘《了不起的盖茨比》怎样达到这种优美而悲伤的文体效果。 2.功能语言学在小说中的应用 利奇(Leech, Geoffrey)和肖特(Short, Michael)在他们的著作《小说的文体》(Style in Fiction, 1981:174)中根据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从三方面对小说文体进行分析:描写角度(point of view),叙述顺序(fictional sequencing)和描写焦点(descriptive focus)。这三方面分别与韩礼德所提出的语言的三个“元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概念功能相对应。 描写角度是指一篇文学作品中叙述者对叙述事件的态度或意见。作者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也可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入手,或者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作者创造了一个名叫尼克·卡罗威(Nick Carraway)的人物,把他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他又参与和目睹了故事的发生、过程和结束。这一双重的描写角度拉大了读者与盖茨比这个故事的距离,无形中给整篇小说造成了一种深沉幽怨的氛围。以下两段分别取自不同的描写角度: (1) When I came back from the East last autumn I felt that I wanted the world to be in uniform and at a sort of moral attention forever; I wanted no more riotous excursions with privileged glimpses into the human heart. Only Gatsby, the man who gives his name to this book, was exempt from my reaction—Gatsby, who represented every thing for which I have an unaffected scorn. If personality is an unbroken series of successful gestures, then there was something gorgeous about him, some heightened sensitivity to the promises of life, as if he were related to one of those intricate machines that register earthquakes ten thousand miles away. … ( P2-3, The Great Gatsby,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 (2) I decided to call to him. Miss Baker had mentioned him at dinner and that would do for an introduction. But I didn’t call to him, for he gave a sudden intimation that he was content to be alone—he stretched out his arms toward the dark water in a curious way, and, far as I was from him, I could have sworn he was trembling. …( P34, 同上)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10篇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将他视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无外乎如此。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后感 作文 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学上怀有“美国梦”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菲茨杰拉德认为他自己与众不一样,与他的父母也不一样,甚至不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儿子,他拥有来自于柏拉图式的自我观念。
在这篇 文章 中,主人公即盖茨比就是一种自认为与众不一样的人,他同样拥有柏拉图式的感情观。他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认为自己应为上帝的事业效劳,他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显然他把自己想象成为基督一样的人物。十七岁的他决定改名,由原来的詹姆斯·盖茨改为杰伊·盖茨比,据说杰伊·盖茨比是英语Jesus,God`sboy发音的变体。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他改名那一刻起,他开始追求所谓的美和善,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杯具。他把黛西·布坎南视为他追求的那种美的化身。当他见到她时,他知道她已经把他的理想与他的生命气息结合在一齐了。他知道他的心要与上帝的心一样,务必专一,绝不可驰心旁骛。当他第一次亲吻她时,“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盖茨比的梦想变得有血有肉。他企求与黛西联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主角。她但是是一个一项了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绝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自己的梦想去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盖茨比自己当然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想法太过虚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一样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并竭尽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没有赢得它,最后,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的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盖茨比的失败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个“美国梦”已过时了,他所处的年代梦想成真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
我自己为盖茨比感到惋惜,他如此专一,但最终被自己喜爱的女子所害。当然他有些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他能够把感情看得很美,而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感情和利益联系起来。但是他确实被自己的理想所误导,他没有看清时刻与场合,他不该在心仪人已婚后还对过去完美回忆恋恋不舍。而黛西这个人太爱慕虚荣,太过于贪心。从某种程度上讲,盖茨比最终的下场跟她有很大的关联。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二
以前很少读外国小说,或许是因为篇幅太长,情节发展又很慢。但有一本书让我打破了对外国着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给我的已超越它的结构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致的思考,思考着人世的虚浮和人性的伪善与本真会有怎么样的碰撞,为什么会有这种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就是在 故事 背后揭示美与丑,黑与白的同时,让读者挖掘什么是人性的光点。
这部小说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将他视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无外乎如此。
小说的主人公是盖茨比,作者通过盖茨比的邻居尼克的视角演绎他的经历与最后的沉沦。盖茨比在很久之前爱上自己的远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会上他与黛西重逢,此时的他已家财万贯,从前因为穷酸而未与黛西在一起的伤疤终于愈合,他们又一次坠入爱河。然而此时的黛西已结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扰下,两人的关系再次僵局。盖茨比一直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他对黛西的爱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头。
盖茨比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人们对他的思考从未停止。作者笔下的盖茨比是个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继承万贯家产,游历四方,甚至还有人说他曾杀过人,但他见到黛西的时候也会紧张得像个孩子,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在别人热闹的时候,他总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观,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嚣之上。为什么这样的人最终却被人遗忘?只能说人在社会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会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或许作者生活的就是这么一个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时代,用老舍的话就是“不给好人留出路”。盖茨比是可悲的,他将爱献给了一个拜金,被时代腐化的女人,他并没有发现有时爱恨离愁并没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人无情的背离。
纵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写的,但我相信他并没有抹去光明。盖茨比虽然悲剧,但他的纯真与热情一如往日,在我们这个时代正需要这种正能量,或许这部小说折射现实的背后渴望人们像在仲夏夜看细水长流那样的朴实,若人世皆为此人,相信黑暗永远不会降临。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三
盛夏八月,闲来无事,不如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最近在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霸权建立破晓时分的故事。那是百余年前的北美大陆,经济发展的火车疾驶向前;机器的摩擦轰鸣,却也过多地掩饰了一时的人心。这本书,便是那段历史点滴的印记。
究其然是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也许并不重要。酒天花地的派对,奢靡豪华的住处,五彩绚丽的衣衫,只是为了他心中挚爱的黛茜。回想初见之时,年轻美丽,一段草样的年华;荏苒而逝,奈何命运弄人,心中的挚爱已然他人的红颜知己。爱得愈深,伤得愈切;不干现实,沉浸于夙愿的美好,却模糊了前行的视野。无力的枪声,所有的梦想与美好,不堪一击地破灭,散于风中,了无踪迹。
盖茨比,他了不起,因为他因时度势的魄力,更因为他追寻美好的情愫。他没有做错什么,却也只得这人去楼空。一个梦想,如何极尽,唾手可得,却也如何之远,难以达到。在人人追求物质的时代,真实的情感那般一触即溃。浮华众生,沾染了铜臭气味,失却了是一颗至真纯净的内心。不留一片净土,那个时代,注定要湮没无畏的追梦者。
文中最后一句写道:“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后推,直至回到往昔的那段岁月。”
心中不禁一搐。习惯了争权夺势,习惯了勾心斗角,人们,究竟幸福吗?浮躁的世界,寸步难行的时代,掩饰了流俗,口口声声追忆似水般的年华。这,难道就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吗?
“日复一日,兴奋之情被渐渐吞噬。”现实,抹杀了太多如真似幻的意象。那些似空中楼阁一般的美好,与空洞的人群已然渐行渐远。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
盖茨比的选择是前者。纵然现实残酷,命运无常,他的形象依然伟大;单纯的难以阻挡的爱,左右了他的是是非非,也使之以一种壮美的势态划过一个过往时代的苍穹。悄然而逝,少有人注视其光芒。穿越了百年,正是这缕光,给那个昏暗的时代留下了一个值得留忆的故事。
即使逆水行舟,在现实的洪流中,依然印记一个追梦无悔的背影。那个值得悲悯的时代,这些动人的文字,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四
今晚读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到结尾处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是什么给了我触动?我想,是盖茨比的梦,以及这个梦想幻灭后现实的凄凉、人心的冷漠。盖茨比生前种.种繁华与他死后的惨淡景况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他生前举办的那些数不清的盛大宴会、那些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热闹喧嚣,是多么讽刺的一幕幕幻相,即使在他举办那些舞会时,那些参会的、免费地享受了他的慷慨款待的人,对他也多是持有种.种不良的揣测,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朋友、真正对他感恩的人,除了文中的“我”勉强称得上之外,竟再无其他,包括那些无数次享受他盛宴款待的人们(在这所有人中,只有一个参加了他的葬礼);他真心深爱的、为之守望了多年的女子,最后却间接地成了终结他生命的罪魁祸首,在他离世之后,她销声匿迹,甚至冷血地连他的葬礼也没参加,而就在那之前,她还声称自己“爱他”。这些生前生后的情景,因其强烈的对比,更增添了盖茨比悲剧的性质。初初看来,盖茨比的人生结局,真的是充满了无尽的悲哀与伤感!而他生前的种.种,都是虚假的幻相。
但是,在这些内容后面,还有另外一层东西,更深层的东西,让我忍不住去思索,去细细感悟。我想,盖茨比故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上所写出来的那一些,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举办过无数的宴会、守候过一份深深的感情,那么,盖茨比的故事和精神就不足以使我为之感伤。潜藏在作者叙述里的,有盖茨比追寻梦想、坚持梦想的执著,作者在文中有几次隐晦地表达过,盖茨比就像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幻梦中的人,他对自己的形象和人生的描画、对梦中情人的勾勒,都是自己的意念的产物。他在不断的按照自己创造的形象、规划的远景去夯实自己的生活基础,从赤贫奋斗到了巨富;他将美好的形象赋予自己初恋的情人,为她苦苦守候经年;他赤诚而充满活力,慷慨大方而不计回报,他的身上,集中了很多人类的美好品质,在现实中他也获得了经济方面巨大成功、甚至一度再次得到了心上人的爱,虽然这爱的品质因其人而不高,最终还造成了他的悲剧。掩卷良久,我真诚地希望盖茨比能永远生活在他的幻梦里,继续去规划和描摹他的人生、守望他的真爱,永远不要在现实无情地鞭笞下醒来。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作者给盖茨比安排那样突然的一个结局,也许是出于一种仁慈,这样对于盖茨比来说,就无需去面对梦醒之后的心碎与创痛,盖茨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
作为一个看到了盖茨比故事的人,我不禁扪心自问,面对盖茨比悲哀的结局、人生真相的最终上演,知道了生存过程中的种.种幻相,如果把我换作盖茨比,我还会过他那样的一生吗?我会像他那样去追求去奋斗去付出去守候吗?思来想去,答案是肯定的。人生的结局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往往也是难以预料与把握的。我们能做的,唯有把握自己,把握过程,像盖茨比那样,去梦想自己的梦想,去坚持自己的坚持,即使难免一死,即使死的悲凉,却也不失悲壮。就像文章的标题那样,是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五
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源于菲茨杰拉德的笔下,盖茨比与黛西的 爱情故事 ,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都有菲茨杰拉德的影子。
它再现了爵士时代的浮华与空虚:贫与富,占有与背叛,爱情没有呼吸的空间,私欲膨胀到无以复加。而盖茨比,不过是中国的阿q,已成为一个符号,植根在美国人心中,他就是美国梦碎的最佳证明。
被成就的与被毁灭的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金钱越积越多,大楼越盖越高,派对越开越大,道德越来越败坏。
那时,人人都有一个美国梦。什么是美国梦?罗斯福在192019年的演讲《共和国的公民》中说,所有来到这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相信不管自己出身如何贫寒卑贱,只要凭借自己的勤劳奋斗和不懈追求,总有一天我们总会得到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一切:财富,地位,尊重,爱情。就像初来纽约,充满希望的尼克。美国梦的真谛是付出总会有回报。
可是身在其中,却发现有时候圆梦要扭曲灵魂,甚至即使付出还是得不到。就像盖茨比经常站在自家码头上,伸出手去,想要抓住对岸黛西家私人码头的绿光。忽远忽近,闪烁不定的绿光,他曾经离它很近,却从未抓住过。绿光只是码头的一盏信号灯,却象征一切美好。
自诩为上帝之子的盖茨比,坚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他想要触及的绿光,则是生命中所有与美好相关的想象凝结成的最具体的象征。盖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他是真正以梦为马,披荆斩棘前行的人,他真的了不起。
虚弱的美国梦
在一座海滨豪宅里,住着一位超级富翁。每天,这里歌舞升平,蒂凡尼的珠宝,华丽的水晶灯,大得无比的花园……而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吸引心爱女孩黛西的注意。五年前,黛西以为盖茨比牺牲在战场上,而嫁给了旧贵族汤姆。五年后,黛西终于在表哥尼克的帮助下和盖茨比重逢。在两人重逢以前,盖茨比虽然做足准备,却难掩紧张,就像一个期待爱情又害怕等待的大男孩。他带着黛西参观他的豪宅,当他把衣橱里的衣服一件件的扔向黛西,享受黛西的尖叫时,盖茨比不知哪来的自信,相信自己能把幻境变成现实,相信黛西会离开汤姆,与自己一起生活。
可是,命运弄人,黛西和汤姆摊牌后情绪不稳,撞死了汤姆的情妇,也就是威尔逊的老婆,汤姆赶到时将凶手嫁祸给盖茨比。而盖茨比却被蒙在鼓里,一直担心黛西的安危,等着她的电话。最后,电话与威尔逊的枪声一起响起,讽刺的是,那并不是黛西打来的。
黛西为了物质身份地位,最终放弃了爱情,成为盖茨比梦想拼图上永远缺失的一块。要拥有爱情,就必须先拥抱金钱,这就是盖茨比的美国梦,荒诞真实又脆弱不堪,一旦被抽离其中一样,另外一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资格。
浮华时代的旁观者
尼克 爱好 写作,却做了证券所的工作人员,也有自己的美国梦,即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纽约过上好日子。为了离梦想更近一些,他在富人区租了一所房子,恰好在盖茨比的隔壁。他一直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因为盖茨比是他的梦魇。一个努力追梦但却不太地道的人颠覆了他的价值观。当盖茨比一次次与他交心,毫无保留地坦诚自己的身世,向他表达对黛西的爱时,他开始钦佩盖茨比,无论如何,他爬上了上流社会,并让那些名流们对他顶礼膜拜。更可贵的是盖茨比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爱情。可是当盖茨比被枪杀,无人送葬时,尼克才醒悟过来:所谓的美国梦的实现,努力之余必须学会冷血,世故,且要笃行之。而这些,他一样也学不会,于是他离开了“无比厌恶”的纽约,再也没回去过。
也许美国梦就像菲茨杰拉德的墓志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作文六
盖茨比与黛茜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盖茨比热恋的姑娘当作青春、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当作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美国梦”的手段。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可惜,他错了。他看错了黛茜这个粗俗浅薄的女人。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被黛茜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盖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欢歌笑舞的“爵士时代”的写照。作者为小说设计了一个“双重主人公”尼克·卡罗威。他的重要性在许多方面不亚于主人公盖茨比。他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他与矛盾着的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盖茨比的邻居和朋友,又是黛茜的表哥、汤姆的同学,还热恋着黛茜的好友乔丹。他充当了盖茨比和黛茜分别5年后重新见面的牵线人又成为盖茨比重温旧梦的批评者和他惨遭杀害的同情者。
他虽然跻身于长岛豪华的住宅区,但他既不是汤姆所代表的“荒原时代”的精神世界的公民,也不是盖茨比所代表的盲目崇拜黛茜的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的同路人。他代表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他对于盖茨比追求失去的幸福的梦幻有许多中肯的批评,对于讲究外表而内心卑俗的汤姆和黛茜则进行了公正的鞭挞。盖茨比死后,昔日的宾客一个也不露面,黛茜则陪丈夫远远离去,尼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虚伪和无情,使读者对于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必然破灭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仿佛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尼克的亲身见闻,不加虚饰,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尼克和盖茨比两人从陌生到认识,感情上既有距离,又有融和,富有多种层次的结合和区别,写得脉络清晰,恰到好处。这种把不同的观点巧妙地统一在一部小说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和严密的结构,正是作者独特的艺术成就。
作者在叙述中还运用了许多丰富生动的比喻,使人物的感情起伏和场景的变换增添了抒情的色彩。精采的比喻常常被用来渲染梦幻的气氛,表达精神的空虚。如尼克初次到汤姆家,看到黛茜和她女友贝克坐在沙发上“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上空的大气球”,后来才“慢慢地降落地面”。盖茨比在家里第一次与黛茜重逢时伸手去抓她的手,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他的梦幻。“不断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这些梦幻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深刻的比喻把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描绘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小说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与环境的冷酷。比如:西卵码头尽头有一盏绿灯,盖茨比常常在晚上孤独地望着它,伸开双手想去拥抱它——那青春和爱情的象征,仿佛是黛茜的化身。小说末了,尼克又想起了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实际上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梦想已经远远逝去了。又如书中六次出现的“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这片阴沉沉的灰堆”。它象征不幸和灾难。在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这双眼睛好像复活了,它仿佛看着盖茨比去跟汤姆摊牌,又预见到威尔逊要去杀死盖茨比。浑身铜臭的黛茜爱穿白色的上衣和裙子,宛如纯洁可爱的天使,其实她的灵魂污点斑斑。这象征纯洁的白色像一面洁白的镜子,把她的灵魂深处暴露无余。
盖茨比重温旧梦的幻想一去不复返了。作者用五光十色的音符谱出了一曲凄怅的悲歌,给人留下无限的思索。
盖茨比的死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他莫名其妙开始的神话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结束,他的父亲来到他的别墅后惊呀不已,强烈的自豪感已经掩埋了他的悲伤。就这样,盖茨比的葬礼在他父亲赞叹声里开始,亦在这种赞叹声里结束。
菲茨杰拉德的想象到了故事的结尾似乎枯竭了,或许他是想彻底讽刺富人阶层的胆小与懦弱,在盖茨比的葬礼结束后,无论是关于尼克与乔丹恋情的最终交待,或者是尼克与汤姆重逢后关于盖茨比死因的推断得到证实,都显得多余而又生硬,并且切断了读者刚刚展开的联想。尼克的独白是无力的,他想起盖茨比戏剧性的一生,想起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想起那些可悲的争论和逐渐远去的城市灯光,他的内心一片孤寂。
上一篇:写毕业论文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模板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