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章分析
读者文章分析
《读者》是文道近两年来发表在香港媒体的部分专栏文章的合集,虽然书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是我曾读过的,但因在这个集子里,有了类别和前后文章的参照,再加上整本书平和踏实的调子,有些竟也读出些不同。
“我们很容易就会感到罗志华的死其实是一个象征;象征我们的过去;如果不幸的话,甚至象征我们的未来。一个结业书店的老板,后来已经走到了连流动电话费都付不起的地步,大年二十八独自在拥挤狭小的货仓清理藏货,被意外坠下的书籍层层叠叠地压住,死去。几天之后,开始有臭味传出,但左右邻户尚不能确定它的来源。再过十天,气味渐浓,才有人破门而入,发现他的遗体埋在书堆之下。
朋友立刻想起了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我们都很喜欢的一本小说。主角是个处理废纸的工人,三十五年来每天要压毁无数书籍文献,外表肮脏的他竟然在这三十五年里饱览群书,遍读遭到极权政府禁制的经典,成了一个学问极大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是走进压纸机里,抱着心爱的诺瓦利斯,让机器里的沉重书籍渐渐压向自己的肋骨……”
——《喧嚣城市里的孤独》
初读这段文字时,看到的除了悲哀就是绝望了。然在《读者》中重读如上却发现感受居然有些不同。因了这书的宁静,作为读者的我,心态也就安静平和了。于是发现无论是罗志华还是赫拉巴尔笔下的汉嘉,他们的离去都不再只是一幕悲剧,毕竟是和自己的挚爱一起,更何况或许他们真的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认识了最后的真理(引自《过于喧嚣的孤独》)”呢。
这篇《喧嚣城市里的孤独》收录在“不正常读者”之下。除了被跌落的书压死的书店老板罗志华,还有“在文学研究全是理论天下的今天。。。。。。当其他行家在努力读懂吓人的术语的时候”,“泡在图书馆里泡旧报纸”的陈子善;“不看面子不讲关系”,拒绝“保赚不陪的全国畅销书”的万圣老板刘苏里;“致力研究香港新诗的历史,考掘失落的片段,搜寻绝版的书籍刊物”的“无名诗人”陈智德,这些“不正常读者”虽偶尔让人觉得有些小小的悲情,但那任性的骄傲却明亮而温暖。
关于《读者》,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在聒噪的今天作为媒体人能安静踏实已实属不易,于是原本只是做到一个正常媒体人该做的梁文道俨然成了文化明星,被套上各种光环。尽管媒体一向的嗜血成性导致媒体人的浮躁已是必然,但生性乐观的我还是期待媒体人,至少部分媒体人能如《读者》中的梁文道般认真踏实,先做读者再做作者,先阅读思考再分析评论。若真如此,媒体大概才不会只是宣传和赚钱的工具,也才能真正承担起所谓的社会责任吧。愿以此与同行共勉。
《读者》栏目分析怎么写的
1、首先编写读者栏目分析需要您对每期读者杂志和内容进行深度的阅读和理解。2、其次充分的阅读理解每期读者的杂志内容才能写得出合理且合格的读者栏目分析。3、最后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分析即可。
如何赏析文章
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文章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③评价要有理有据;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语文------怎么分析文章?
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加以区别,一种是课文(课本上的文章),另一种是课外的文章,可能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也可能是试卷中的阅读文章。这两种情况在方法技巧上是有区别的。
对于课本上的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和方法可以采用:
1、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教材编者的整体编写思路与体例,教材的编写和一般著作的编撰是相同的,都要围绕一种基本思路与构架,每一部分之间会有一种内在联系,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来整体把握某一部分(比如单元、文章类型等)的一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课文的体裁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概(类型上的)。比如记叙文,其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重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意义等,比如议论文,其内容主要是论证某种观点看法,表明某种态度倾向,比如散文,其内容主要是描绘山河美景,或表现人物情绪情感与精神思想,或深入剖析社会现象、百态人生,表现深刻的思想与认识等,比如说明文,其内容主要是说明(介绍)事物的特征,比如文言文也可根据其大体类别依此类推。
3、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社会思想、生命体验,甚至还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历程等,来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是时代的大背景,社会背景。)
4、了解、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涉及作者的人生遭际与思想特点、创作意图等。(这是小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
5、结合作者的创作风格与主体思想倾向。这一条对那些问题特征特别明显的作家尤其适用,比如像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鲁迅的小说、杂文等。
以下就是具体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了,对课本上的文章当然同样适用,我在下面来说。
对于课外的文章,包括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试卷中的阅读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和方法可以采用:
1、文章题目。
尤其是试卷中的阅读文章,特别是高考题中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是精心选择精心设计的,包括文章题目,都是非常规范与标准的,这类文章的题目就一定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提示文章体裁,提示文章内容范围,提示问题,甚至直接揭示文章主题。
我这里所说的文章,也包括(古代)诗歌。像今年山东卷高考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选取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寄远》,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版本,还有一个版本是《南陵道中》,查阅相关诗集选本与类籍,我们可以发现《南陵道中》这个版本是更为流通的,出题人却偏偏题作《寄远》,我感觉就有提示的用意(作用),如果考生能够注意到题目的作用,就可以降低审题和把握诗歌内容的难度,然后再联系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这首诗大部分考生小学就能够背诵的,就可以明确这里的“远”都是指远在故乡的亲人。这样就很容易地把握准了诗歌的主题,分析理解判断写作手法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偏差了。
当然,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或者是一般模拟试题上的阅读文章,题目的设计可能就粗疏一些,这种办法不一定白分百奏效。
2、作者。
作者的情形又分几种情况,一种是知名作家,大家都很熟悉,你也熟悉;一种是一般作者,不熟悉;第三种,是知名作家,可能有很多人熟悉,但是你不熟悉;第四种,不是知名作家,可能很少有人熟悉,但是你熟悉。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比较熟悉的作家,就有可能有一定的提示或暗示作用,或者文章内容与主题会隐含在作者的某些背景情况之中。如果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的储备,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与此结合起来,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的作家,可能就较少提示或暗示作用(尤其是在试题中),但是文章作者与文章主题之间一定有联系,所以,如果你自己熟悉的,还是可以联系作者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
3、文章体裁。
对考试题中的文章来说,主要是科技类、社科类文章(以说明介绍情况为主,主要采用说明或者说明色彩很浓的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以议论性散文为主的文学类作品,以新闻特写、新闻综述、人物访谈、人物评传类文章为主的实用类文章。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的把握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可以利用。
比如议论性散文,或者抒情性散文,就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包括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科技类、社科类文章,就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以及前后观点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联系)。
4、文章思路与结构。
文章的思路揭示作者思想的发展过程与结果(即情感或观点),结构就是思路的外部形式,这对把握文章主题至关重要。凡是文章思路不清楚者,表明文章作者的感情不冷静不深刻,思想不成熟,观点不明确,这是一条文章写作的死律。而高明的作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好的文章思路都非常清楚明确;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试题中的尤其是高考试题中的文章都应该具备此项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需要与文章体裁结合使用。不同体裁的文章,其行文思路的特点不同,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比如议论性散文,其行文思路一般是遵循“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基本模式,所以一旦确定了文章的基本体裁,就可以特别注意文章开头一段和文章最后一段。一般说来,这应该基本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基本主题了。而且,高明的作家,不只是整篇文章都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就是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段,都是如此,所以每一部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把握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把握。
比如今年山东卷高考试题心中的第一篇大阅读文章,选取了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这篇文章就非常典型。文章第一段就点明了主旨:“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且第一段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叙述自己每到一个陌生城市总喜欢随便走走的习惯,然后顺势一转,“我想,人生也是如此”,接着就摆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人应该努力创业做事,但是不能忽略内心世界的保养与追求。这样就不难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了。
(而且,这篇文章符合高手文章的条件,所以“文章题目”也可以考虑。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家”,“家”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象征,作者在第一段就对其象征意义作了非常明确的解释:“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回”就是回归。“记住”就是不要忘记,就是不能忽略,就是要好好把持,保护。)
5、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词句。
对于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其实,无论是何种体裁的文章,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词句的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标志。对于作者来说,这是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方法。另外,充满感情色彩或有明显感情倾向的词句也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标准,比如在记叙性的、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文章里,表示色彩的词语往往有特别的韵味。
6、使用了修辞格的文句。
记叙性的、抒情性的文章里,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文句往往都包含很深的意蕴,需要深入揣摩,也一定会对把握文章内容与主题起到很重要的帮助作用。而且,就试题的考查方式来看,很多试题就直接结合文章中的修词句来设题,尤其是比喻。在议论性的文章里,比喻虽然不被称作修辞格,但是也时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也经常被作为考查点来设题,其实也可以放在这一类情况里来掌握。
7、类似的词语或文句。
尤其是一些抒情性的或议论性的词句,因为它们往往具有暗示或者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所以与这些词语或句子相近似的词句,也就同样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们可能是为了具体解释,也可能是为了强调突出。
联系试题中的题目设计来看,大阅读试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具体到试题设计,一般是直接让考生分析两三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既然命题人将这个句子拿来设题,那这个句子一定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这就需要首先对这几个句子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揭示句子、文段或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然后再将这个句子还原到原文当中去,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思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其准确含意(既然是关键词,文章一般就很可能会反复出现,或者反复出现与此“关键词”相近的词语)。据我的经验,这种办法基本上是屡试不爽。
当然,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的角度与方法肯定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提炼、积累起来的一些粗浅的方法,希望与各位同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本人原创)
上一篇:落实双减论文
下一篇:高三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