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旅行杂志民国

发布时间:2023-12-06 17:31

旅行杂志民国

据《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人们推测“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运土填潭,建三塔以镇之。”唐季僧行云,运土填潭.建塔三座以“镇潭中白龙”。三塔面河背城,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塔实起航标作用。每逢农历三月十六日,有踏白船等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元朝吴镇《嘉禾八景图》,有《酒泉子》八首,其中《龙潭暮云》注云:“在县西通越门外,三塔寺前有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岁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明末项圣谟画过一幅《三塔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书目出版社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图目》收录这幅画,没注明三塔,只写《项圣谟山水》。嘉兴博物馆中,藏有清道光十四年翁小海所画《三塔图》。清秦敏树画的《南湖八景》之《茶禅夕照》,是三塔之景。民国十五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三塔作为大运河的唯一代表刊出,已经是照片了,三座塔的塔刹都在,与照片的年代相仿佛。民国十七年《旅行杂志》(秋季号)的封面是嘉兴三塔。民国十九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风俗大系》,三塔被用作书的封面,亦被作为大运河的代表刊出。我没见过这幅照片,作者沈嘉蔚见过,曾写进他的文章《忆三塔》。

民国文艺女青年游终南山,留下了千古奇文

1947年3月(农历2月),文物学家何正璜女士与几位朋友游览终南山。这是她第一次去终南山,山中的风景、人物都令她印象深刻。

返回西安城中之后,何正璜女士写下了《终南山寻梦》一文。

青年时代的何正璜

这篇文章,将山中的所见所闻细细道来,虽然用的是现代散文体,然而行文流畅,深得中国古典文字之精妙。在所见到的终南山游记中,这一篇可能是最值得一读再读的文章。

原文发表在《旅行杂志》1948年第3期。

终南山寻梦

一、终南在望

终南山作我窗前的远屏,已有五年之久,在这五年中,朝朝暮暮,它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成为我寄寓生活的密友。

终南烟雨 1933年

阴晴雨雪,终南山以各种美妙的光与色来眩耀我们,有时"山峦为晴云所洗,娟然如拭";有时横云半绕,山裙若截;有时浓妆素裹,如矫然悬空之白龙;而这一切皆为我所喜爱。不任在春朝初起,梳洗未罢;不任在秋夜酒醒,沐月小立;我都是要挪出一点时间,推开南窗向它做一个相当长久的"凝眸"。

何正璜、王子云伉俪

今年春半,云(王子云)提议利用春假,作终南之游,我为了不愿使神交已久的友人变成了平凡的熟人,很想反对,但是终于被两位"秦人"所坚约,只得答允。

农历已是二月,杏花具已开过,但深山中恐不能以长安为例,在今天虽可薄着春装,可是在行箧中,却带上了寒衣。

吉普车是借来的,乘坐四人,恰到好处,十二时出发,出西安南门,径向南行,至驰过兴教寺后,方为未经之路,路直陟而上,不一刻翠华山峰已渐渐在望了。

终南山下 1936年

翠华乃终南一峰名,以秀拔见胜,为长安郊外有名风景地区,附近尚有一天池寺,亦游屐尚惠之处,因其较近,明日拟往一游。

二、白发红颜游终南

车抵太乙宫口,时方三时余,宫现驻有军队,向其负责人交涉许可,乃搬入休息。

太乙宫道院风格犹存,不过添了许多标语,房间很小,但颇新洁,并有纱窗地板,在这儿总算难得。

这里本来是荒僻的山口,古栈道子午口的出口所在(作者在此处有误,出入口应秦楚古道出口),又为南郊公共 汽车 的终点,所以有了小小的市面,不过可以充饥的东西,也只有大饼和粗面而已。

夏老(同行秦人之一)有一友人,住近村中,他特往访,以该地为去天池寺必经之道,指以方向,约明晨大家集于该地同行,我们则宿太乙宫中。

翌晨早起,街中尚无人迹,想买盆水洗脸,敲了几家门才买到,洗面后再出来,又催一小店拉风箱煮了几个鸡蛋作早点,又带上几块硬厚的大饼,就此上道。

终南山 1937年

过一块地园,一条乱石堆积的干河,一些水沟,才到夏老昨日所指的柏树林里。地名沙场林,全村隐在柏林深处,住屋皆为石窟,幽蘧隐僻,有如仙境,找到夏老,正在窟外麦坪上吸旱烟,介绍其友人焦某,乃一白须老人,但亦兴致不浅,戴笠扶杖,加入我们的队伍,雷君乃哼出两句打油诗:"白雪红杏成奇观,白发红颜游终南",大家都忍不住笑了。

即由那石窟后壁上山,山路尚平,山腰层层。尽为麦地,平绿可爱。渐行路反渐阔,夏老告以明时秦藩王信佛颇笃,特修一条大道,由西安东关直达天池寺,俗称御道。

我们乃是走在御道故中,渐行渐高,回首望神禾原,历历在目,路旁颇多半没地中的石佛,亦间有唐时作品,但因剧烈而长久的风日剥蚀,已将回返成原来的石质了,山中万峰争立,山泉细流,一二只苍鹰在空谷中盘旋上下,颇得静趣。

三、天池寺

山路于绝处陡然上转,抬头一望,一塔高耸,从之庙宇也一一出现,天池寺到了。

夏、焦二老入内交涉茶水,我们则在外面高原上小坐休息。

风微微拂来,带来一阵阵春的气息。天空蓝得透明,塔在庙前,形颇秀丽,更可远远望见南五台拱立于塔后,景色幽蒨动人,尤其是几株半开的桃花,和一群绕塔环飞的野鸽,令人沉醉于一种恬静的美感中。

何正璜女士在天池寺留影,1947年

僧人招待我们入内,殷勤招待清查和干果,这寺规模很大,断础废炉,堆于各处,可以想见当年香火之盛,但是现在是非常荒凉了,除了所谓庙会的特别热闹外,似乎平时游人并不多,寺中细竹颇盛,纤秀翠绿,为全寺最有生气的点缀,我们分别在各处作画,四境悄然。

在寺中午餐,尚称素洁,饭后择一小径下山,绕至一废塔下,此塔为一般人所不喜,因塔身已颓落,尤其是下面一层,已崩离残碎,乱砖已堆了一地,上重下轻,倾倒在即,但其格式构造,在其未朽的结构中,却说明了它确是唐物,比寺前原上的塔,要早六七百年。

作画数幅,日已西斜,以山路崎岖,不敢久留,觅路返回太乙宫,时已暮色苍茫。

四、直上青云

十一晨,卷起行李,辞太乙宫负责人,直上翠华山,山上全为前游范围,所以路修得十分宽好,沿途山泉淙淙,绿荫层层,景色殊佳,一路所遇,非士兵即樵夫,这种深山雅趣,只有这两种人有福领略享受,路边山崖上,括藤剥苔,写了许多标语。

因属军事区,不能拍照与作画,行至岗位处询问,知上去尚有十里,且无宿处,不觉扫兴,并恐今夜赶不到一休息地点,遂决定返回,转向南五台的路上。

终南山瀑布 1935年

纯粹是樵夫所走的路,便没有那样宽而且平了。全是曲折的小径,不过也有溪泉和小水鸟,点缀着枯寂,本来已有些疲倦了,幸而有夏老的好兴致,沿途高唱着秦中的土曲,惹得大家常常发笑,调剂了困乏。

走了两个钟头,尽了曲折狭窄的上坡阶石,好像是永远无尽的直上青云的漫漫长梯,起先是走得出汗,以后愈上愈高,气候忽然变冷,反到要披上大衣了。

一直走到黄昏,方才抵达一条高耸的山脊上,举目四顾,真是豁然开朗,群山莽莽,于晚霞中,披光沐焕,起伏不断的绵布在我们足底,如大海的狂涛,怒奔直放,气势的苍雄伟大,令人噤吓。

我患贫血,更不敢向下多看,并且时已不早,还有四里的上坡,需要我们在十分的疲乏中还得尽最后的努力,不得已继续向上登进。白雪时见尚留山沟中,气候是更寒冷了。但山景极佳,随处皆成图画,我们一方面是留恋这绝伟绝静的山色,一方面也真是累到举步维艰了,到最后一段路,简直是每走三步,即歇息一下。

曲折复曲折,行行复行行,直到日余残晖,人疲已极的时候,方才抵达一峡谷上,暮色隐约,山色尽变深沉,正惶惑间,忽然听见足下有轻轻的晚钟及木鱼声,不觉低首寻声下望,忽见一金碧辉煌的大庙宇,半露在谷下,香烟袅袅,烛影漾漾,大家不禁欢呼起来,雷君先跳了下去,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大茅蓬"终于到达了。

五、大茅蓬

沿石阶走下崖谷,夏老也踉跄随来,大家进入寺内,有僧人招呼,我们疲劳已极,得此洁净小室休息,清茗在手,不觉释倦,僧人为备晚餐,燃烛叙话。窗外万山皆瞑,松涛如吼,山居之趣味,实在令我今生难忘。

终南山之松林 1906年

所谓大茅蓬,乃僧人静修之所,原早在唐时,有僧人结茅庐于此深谷中,以后香火日盛,扩充成大规模;今殿宇颇新,专门招待朝南五台的香客,客舍相当洁好,虽在深山,肴食可立办,现在外表虽已灰瓦粉壁,画梁漆柱,而仍保持衣钵,沿用大茅蓬旧名,坐息不久,夏老已躺在土炕上,鼾声大作。我们也即执烛入另一小客舍就寝。

南五台大台之顶 1936年

次晨起身稍迟,因为昨天实在太倦了。而夏雷二君则已登大台上去看日出,所谓大台,一名岱顶,即南五台之最高峰,离大茅蓬仅半里,洗面后,他们已经回来,谓今日适逢微阴,日出时颇有遗憾,我们则因早餐在即,拟用过早点再上去。先在寺外崖边小立闲眺,见云浪如海,遍绕群壑,各高峰浮出云面,如无数小岛,稍近处隐约可起松枝横露,远处则迷漫一片,不可晰视。

终南山之云 民国

一僧人于此时,递过来一本观世音菩萨灵感篇来给我们,并翻开第一段,即为南五台伏龙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僧人更将书上所载的什么栓龙石,伏龙坪等所在,指点得活神活现,本来我们是不信这一套的,但因今是站在终南山的极峰上,背景是云海,钟声和古庙,听听这些故事,到也很觉得调和,于是也像真有其事的姑妄听之。

六、大台云雾

南五台之大台 1934年(林散之绘)

早餐后,即携杖登大台,一路积雪初溶,湿泞难行,约半里多,即登达绝顶,此为五峰最高之处,其清凉,其文殊,其灵隐,皆在眼底,而早晨所见的诸峰,更尽在足下。

云犹冉冉出岫而升,使大千世界,尽蒙于浓纱之后,竚立台顶崖边,对月前无声无色,绝高绝境之景况,默然不复能有所言语,不料万里终南,今日竟是我们这些俗人深深的领略到色相皆空的意境。

终南山南五台之舍身台 1935年

云雾愈来愈浓,咫尺间不可分辨,方才看见的如小岛在大海中罗列的远峰,此时亦并皆不见,而白云扑面,柔湿掠人,且逐渐加浓,摄影绘画,势均不能,颇为之踌躇。

南五台上观云雾,2018年 (蒲阳梓良摄)

其实,今天最忠实的画稿和照片,应均为一张净白的纸,因为眼前所有,除茫茫无涯的纯白天地外,别无一丝一毫的形与色可入画面与镜头,但这张名画只能自己永镌在心底,而不能展示于人,没有人肯相信这张白纸正就是终南山顶这一刹那间的佳作。旣然绘画摄影都不可能,返寺内闲居未免寂寞,乃相约下山,改日再来,因即返回大茅蓬,收拾行装,辞别僧人,连袂登程,由另一路下山。

不料行未数十步,云即化成细雨,纷纷而降,我们起先以为在高山因气候寒冷成雨,在山下或仍为云,仍前行,而雨反渐密,山径渐滑,乱叶皆湿,铺山径上颇为难走,且众人皆无遮雨之物,只好任其淋漓,一刻雨声更响,空谷全是雨声。

"空谷灵雨"的境界,一向神往,今日无意中得遇,衷心至乐。但裘衣尽濡,鞋袜透湿,雨水随髪入颈,狼狈之状与落汤鸡相似,又见夏老秃头受雨,光亮异常,更令人为之啼笑皆非。

七、得此佳遇

好容易在路旁寻到一个小庵,看门上写着"紫竹林"三字,喜出望外,雷君上阶叩门,但久叩无应,夏老猛力一推,原来门未上闩,因皆入内,冒雨穿竹径,求一避雨处,半晌出一盲尼,答以庵内向不留客,而在下坡数武处,有一三圣宫,专门接待游山过往客人。

我们因急谢出,再冒雨下坡,转一谷中,果见有一寺观,前往叩门,出来一个道士,虽不仙风道骨,却允许我们借宿,时雨声更急,万壑昏黑,我们对此道士,简直像是遇见了救星,高兴得难以形容。

入三圣宫内,竟是明窗净几,纤尘不染,我们自惭形容,拖泥带水的不好进入客室,先在外廊下坐下,一定心神,等候小道士升火烧水,大家轮流换洗泥履濡袜,夏老并换了一双道靴,陆续进入客房。

终南山之苍松古刹 1936年

客房精小玲珑,布置雅洁,桌上有朴素的果盒,瓶中有盛开的杏花,壁上有奇异体的对联,我们各各(各个)坐下,大窗细帘,热茶干果,从大雨中淋来,不意得此佳遇,殊为可喜。

窗外景色,瞬息万变,有如幻境,此时清茗在手,雨声满耳,云与雷君各展纸作画一幅。

道士为备晚餐,酱菜数碟,软面一碗锅,迎窗食来,颇觉甘旨,饭后听夏老讲终南山的神迹,长安旧话,传奇俚谈皆有,大家的笑声与窗外山雨相应和,备觉热闹,入夜剪烛各自安眠,昨日僧舍,今夕道院,自己不觉失笑。

终南山之峭壁、群松 1936年

一夜雨声不断,早起见近山如洗,色彩鲜浓,山下河流田舍,亦渐隐约可见,不过远山仍在白茫茫中,少刻雨竟渐化作雪,纷飞满山,天气亦渐寒冷,我们面面相觑,好不着急。但游终南遇雪,未尝不是他日回忆中的一段佳话。

终南山之古寺 1934年 (林散之绘)

可是我们不得不被留下了,雪片大而密,不一会各山皆白,从一片莹白中,又可分出远远的河道,灰色的崖谷,新绿的田野和松树,一级级的山路,以及偶然可以望见一角的望寺,景色是相当美好的,大家于欣赏之余又作画多幅。

下午画倦了,道士拿出一副象棋,雪犹未止,大家下棋消遣,道士又搬出道德经阴符经来,我们翻了几页,终以凡胎俗骨,不能参悟大道大化,只好搁下,这道士即无厌客之容,又从不絮絮扰人,一直是若旣若离恰到好处的招待我们,使我一向对道士不满的成见,为之一改。

八、探路下山

又是一天,清晨起来,开窗一望,雪深尺许,但天蓝如蔚,已是大晴,大家决定重卷行装,探路下山,临行对此雅洁的道院及亲切的道人,都不觉有依依之感,道人送出山门,并分赠各人终南笻杖一支,以便拔雪。

雪深没胫,实不易走,大家都变成了探险队员,尤其是愈到山下,气候愈暖,雪也正在溶化,泞滑之至。

再向下,雪迹渐稀,太阳更大放光热,将我们由踏雪变成水湿的鞋袜又渐渐晒干了。

终南山之下 1914年3月8日

及抵山麓,简直是大好阳春,与我们一行人的形容,大不调和,我们自己也好像不相信会在刚才还在劲风厚雪中过来的,仰望终南峻峰,只见一片嵯峨嶙峋,大茅蓬、三清宫早已封锁在白云深处,若不是手中清楚的拿着一根笻杖,真会以为是做了一个雅致的梦。

本文由"终南山故事"独家整理发布

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旅行社

本文摘自:《档案春秋》2009年第8期 作者:童然星

旅游,在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回顾20世纪初,中国还没有近代化的旅游概念,也不具备新式旅游的条件。在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立世界第一家旅行社之后近80年的1923年8月1日,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旅行部(后改称为中国旅行社)终于宣告成立。创办人是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他创办的上海银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

从上海银行旅行部到中国旅行社

清末民初,我国旅游业为少数洋商所垄断,在上海登陆的有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和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但他们服务的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白领华人。陈光甫留美多年,又酷爱旅游,他之所以决心创办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据原上海银行天津分行经理资耀华(解放后曾任上海银行总经理)口述:“上海银行办的中国旅行社是我国第一家。陈光甫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动机,开始时还不是作为一种业务,而是对抗洋人,为国争气。旧中国旅行社都是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洋商所办,中国人要出国,办理旅游手续都要经过他们之手。洋商不仅收费高昂,而且态度傲慢无礼,根本看不起中国人。陈光甫时常出国,时常受气。有一次洋商办事的人傲慢无礼,使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同对方争执了几句,对方冷笑着说:‘你不满意,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呢?’对陈光甫非常蔑视。陈一怒之下,决心创办中国旅行社。”除了爱国和争回祖国的权利外,陈光甫还认为,为了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也必须建立健全为旅客服务的机构,这是他要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又一动因。

1923年4月,由陈光甫任总经理的上海银行正式呈文北洋政府交通部,提请代售火车票,办理旅行业务。当时交通部正召开全国铁路联运会议,该案一经交议,立即遭到身居要职的铁路洋员反对。表面理由是英、日、美、法等国在华均有旅行机构,绝无再设的必要,实际上是担心会削减外国在华旅行机构的既得利益。幸好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路政司司长刘景山及各路华员皆竭力支持,所以经激烈辩论后终获通过。是年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是中国旅游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因为按国际惯例,商业性旅行社的产生是一个国家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旅行部成立一个月后,即在杭州设立分部,以后陆续扩大规模,5年间,共设立分部11处。1927年,经上海银行董事会开会研究,决定投资5万元(后增资至50万元),旅行部自立门户,6月1日,正式改名“中国旅行社”,并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经该部核准,于1928年1月拿到了第一号旅行业执照。

“顾客至上,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

早在创办上海银行时,陈光甫就提出了行训:“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中国旅行社继承了这一口号,以“顾客至上,服务社会”为宗旨,确立了“发扬国光,服务旅行,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的二十四字方针,开始了旅行社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旅行社的业务比较简单,以客运为主,先是代售国内火车及轮船票,复与美、日铁路公司及美、法、英、日等轮船公司洽妥,代售国外铁路、轮船公司客票,待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后,再代售飞机票。第一任经理朱成章为累积经验,曾多次身穿招待员制服上车站迎送旅客或亲自驾车为旅客购票,提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

中国旅行社在设立之初是亏本的,以后也长期不能盈利,因此上海银行内部不少人反对这项生意,但陈光甫始终坚持办理。他曾对大家说:“天地间万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数量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好耶?”陈光甫同时认为,经过积累经验,改进经营管理,增加服务项目,这种“有形的亏损”,也是可以转变为“有形的盈余”的。陈光甫终以“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服务态度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好评,旅行社也在与洋商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扭亏为盈。1936年即盈利60万元。这正如金融史专家、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先生所说的:陈光甫最终创造成功奇迹的最重要一条,就是他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理念。

中国旅行社业务大发展

中国旅行社业务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1931年至1937年,陆续增设的分社和办事处达45所,其拓展有一特点,即与国内新开辟的交通线相同步。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既设立旅行社游览团体,又直接投资开发景点;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组织旅行游览是中国旅行社的主要业务,社内专设游览部,每年春季与铁路局协商特开游杭专列,并适时组织海宁观潮、惠山游湖、超山探梅、富江揽胜及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其中行程较长的如1933年招待爪哇华侨实业考察团游京沪,1937年组织的赣、闽、湘、桂、粤五省旅行团,都深得社会人士的欢迎。1935年8月起,中国旅行社还主办了一种旨在营造集体旅游氛围、领略祖国名胜风光的经常性旅游团体——“中旅社旅游团”,凡参加者可以得到各种优惠,并在总社辟有专室供团员聚会、消闲、联络感情,到1937年春,团员人数已从初创时的150人增加到900人。这种团体对稳定和发展客源,增强旅游部门的凝聚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29年杭州举行首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中国旅行社从香港、南京、天津等地组织团体赴杭参观,在会议期间提供旅舍、租汽车、代雇向导等,还特别编辑《西子湖》一书散发和在通往博览会的沿途竖立指路牌,为外来者提供游览指南,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此后如1933年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大会,i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都能看到中旅社的身影。甚至1932年因日本侵略东三省而由“国联”(即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派来的“李顿调查团”(因团长英国人李顿爵士而得名,由英、美、法、德、意等5国代表组成,于当时赴中国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也由中国旅行社这一民间企业负责接待和办理一应事宜,可见其声誉之隆。

1926年暮春,中旅社首次办理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从1933年起,每年组织中国伊斯兰教信徒赴麦加朝圣团;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社办理。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社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他们在我国共消费了20余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中旅社代办出国手续,深得出国留学生的欢迎。因为从介绍欧美著名大学的章程起,到登记名单、办理留学证书、出国护照、入境证、订舱位、代换外币,直至对方国家派员到码头迎候,再送上火车去应考、留学的学校,这一切都由中国旅行社一手操办。至于中旅社发行的中外旅行支票,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方便,还为上海银行多了一笔活期存款,这在解放前的金融史上也是值得一书的。

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

中国旅行社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到的宣传教育方法。陈光甫曾对旅行社人员说:“吾人有必须注意者,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旅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庶几无负创业初衷。”他要求对顾客要笑脸相迎,衣着整齐,手面清洁。对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一名旅游业的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学历仅作参考,但对导游则要求基本上是大学文科毕业生,上岗后先经培训,还择才送英美深造,并经常请外国专家来进行授课。

人们一接触到中国旅行社,处处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工作人员一律穿着标志性制服,到车船码头的接待人员还头戴专门制服帽,帽上的“旅”字标识熠熠生辉,五角星红光闪烁,引人注目。工作人员的服务极为周到,不以貌取人。为广泛宣传旅行对社会人生的意义,中国旅行社于1927年创刊《旅行杂志》,为中国第一本旅行类杂志,初为季刊,后改为月刊,由名家执笔,特约撰稿,内容丰富,每期印有数十幅精美照片,公开发行,并分送中外交通机构及其高级职员,以求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旅行社的印象。

为加强对国外宣传,1931年中国旅行社通过在美国西雅图所设的通讯社,向美国各界发出招待游华专售邀请信5000封,信笺都经过熏香,富丽精美,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宣传。1933年又聘美籍记者斯诺撰写中国风景名胜的英文小册五种,分寄外洋各机关、各轮船公司、各铁路及航空公司。当时许多名人致函中旅,啧啧称道。陈光甫认为:“为社会便利计,又为本行之宣传计,此种宣传力甚大,人人知有中国旅行社,即知有上海银行。”不愧是一位精明的金融企业家。

陈光甫首创中国旅行社,以服务社会为理念,悉心经营,开拓发展,使之成为民国史上第一家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并跻身于世界级旅行社之列。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正规的旅行社,中旅社自1923年成立直至1953年宣告结束,以其30多年的不凡旅程,为后人留下了服务社会的宝贵理念和丰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与仿效。

兰州游记作为一个山水之城,在民国有着多大的魅力?

民国时期有不少有识之士西行游历,除了西安,兰州也是大家很想去了解的一个重要城市。

今天的主人翁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言情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极为畅销,据说稿费有十万大洋。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恨水。

张学良想请他到东北高就,他遭到婉言拒绝;有名的日寇头子土肥原贤二也是他的忠实粉丝,求他签名,他将其巧妙戏弄。

张恨水(1895——1967)

1934年,张恨水来到大西北,一路上感受颇多,他将沿途的名胜古迹通过文字记录了下来。

原载于《旅行杂志》1935年第9卷第7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作家笔下的兰州。

西 游 小 记张恨水兰州东郊

我们由西安向兰州去,因为阻雨和刘总工程视察工程的原故,共走了九整日,听说快到兰州,精神就为之一爽。离甘草店约三十里,到猪嘴子,经过三角城一带,公路平整,村落相望,小河一道,清水滚滚冲动那磨房外的水车,很有点江南意思。

再行十里,到马家寺河。河面很宽,乱石嵯峨,流着一线清水。两岸人家,用白杨树作篱笆,大青石堆墙,也是行一千多里路所不曾见的风景。

兰州地图,民国

过河五里,是阎王沟,又叫仰望沟。土山中裂开一条小缝,仅仅让车子过去。以前这里很出强盗。现在西兰公路改了由山顶上走。两道山峰,中间隔着一个深谷,是用一道长梁渡了过去。长梁下面,有太极图式的流水暗沟,在里面点灯走,由沟南门进去,北门出来,在暗洞里走二三百步,出来却是原处,工程很巧妙。

这是华洋义赈会介绍下来的瑞典工程司监造的。但刘如松总工程司说,这是外国工程司错用了义赈会的政策。义赈会只在赈济,不怕多花工资。经委会曾是实事求的,何必如此浪费,(估计要工资两三万元)其实公路不走山头,一样可以过去的。

兰州机场,1930年代

阎王沟再西行十里,是东岗坡,远远已可看到兰州城外的皋兰山了。再行二三里,抵兰州飞机场。这里机场寛大,周围有三里之遥。机场北面,是兰州大营,营门筑着城堡,气象森严。由这里到兰州东门,约十里,公路平坦,车走如飞,看到北平式的四叠城门箭楼,人是神气飞扬了。

兰州城,1936年

兰州的街市

兰州虽是边省的省治,可是指古时而言。现在我们把中华全国地图打开来一看,在正中的地方,书一个十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十字中心点附近,发现兰州这个地名。所以到兰州来,名义上是繁华边界,实际上是到了中国的中央。

这里在西方人看来,也是西北的上海,西向新疆、青海,以及西藏北部,都由这里,运了货物去。北向宁夏、蒙古,也有买卖,所以在商业上,兰州是很有地位的。

我们走了一千多里干燥无味的旱道,所经过的,便是平凉那种大地方,也只是一条直街,所以我们理想中的兰州,也很荒凉。

及至汽车进了东关以后,便觉是差强人意了。兰州和西北各城一样,在城墙之外,另有一道关,东关、南关,都是很大的城圈,只有北门,出门便是黄河,才没有关。由东门到省政府衙前,是个干字形的街道,宽的所在,也有两丈多,窄的所在,却仅仅通过一辆汽车。

店铺完全旧式,柜台多半像南方的当铺,一字栏门。所有货物,都是陈列在一种多格子的高大木架上。所谓窗饰,自然是谈不到。便是货物的样式,也很少能表现出来。这理由很简单,因为玻璃这种东西,很不容易搬到兰州去。这里的玻璃价钱,更是昂贵,大概一尺见方的,这里就得卖上一块钱了。

因之兰州城里的建筑,就绝少这样东西,商家用那最古的法子,把货物放在架格子里而外,有那一定要陈列出来的,不是挂在屋檐下,便是挂在墙上,以便主顾采用。

房屋也十有八九是老式的,低低的屋檐,向街心里伸出,在屋檐下横列着各种招牌。我所看到的略带新式的房屋,只是新开的几家旅馆而已。西北是大陆气候,雨水很少,因之兰州城里的街道,也都是土质,不过灰土还不像西安那样厉害,并且这里利用省政府里的磨电机,全城都有电灯,这却是胜于西安一筹的了。

中山市场,原来是城里有名的庄严寺,在省府东大街,在西北军手里,改了这个名称。现在除了寺里正殿而外,一律都改作了商场,商场的内容,也是仿照北平各种市场布置的,只是浮摊多,店铺少。若以贩卖的东西而论,大概日用百货,总算都有,而妇女们所需要的,尤其全备。所以兰州城里的摩登妇女,中山市场,是必须要到的。

这个边城,墨守古风,并无男女公共场合,也绝少男女同行的这件事。只有中山市场里,男女都去,也偶然可以看到男女同行,有人说,这同行的男女,也十有八九是东方来的,本处人,依然男女不同行。这真是讲求复古的先生们,心焉向往的了。

说到庄严寺本身,却很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正殿楼上,两壁都是唐人的壁画。画里的佛像,完全是印度作风。因为这楼上终年闭着门窗,里面很少透进太阳光去,所以还保留着原来的颜色。据本地人说,在某一个时期里,这壁画,大有全部毁灭之虞,所幸本地几个聪明人,把泥浆木板,将壁画给藏埋起来了,这才得免于难。

除了壁画之外,有人说,这庙里还有一种转轮佛灯,在另外一个幽僻的殿里。那转灯像一个木塔,下半部在地窖里,上半部直通殿顶,若有人碰通了机关,灯自会转动。这个东西,我亲眼没见,不敢认为完全实在。因为我游过了庄严寺,朋友才告诉我的。再要去看,还得找官厅人相陪,只好罢休。不然,庙里和尚,他不公开的。

大佛寺的三绝

谈到了庄严禅寺,就该说到宏恩寺了。这寺,俗称大佛寺,因为庙里有大佛像的缘故。现在兰州官厅,利用了这个地方,改为民众图书馆。地址在省政府西大街,并不偏僻。

关于图书馆的陈设,无须介绍,这里单说大佛寺有名的三绝。是哪三绝呢?便是书绝、画绝、塑绝。

第一,书绝。这里有颜真卿的字,褚遂良的字。

第二,画绝。第一殿里,有明朝的壁画,完全不缺。殿后壁,有吴道子亲笔画的观音大士像。像高约七八尺,完全工笔。别的不用说,只是观音身上披的纱,隐隐约约,露出里面的衣服来,那便是绝技。只是年代太久了,颜色不十分清楚,许多人对这壁画,想拍几张照片,都宣告失败,不久有个白人,他表示用一种化学品喷在壁上能用纸将画拓下来。但是兰州官厅,怕腐蚀了原画,没有答应。

第三是塑绝。我前文说过了,北方古庙的塑像,能保持着原来状态的很多,大佛寺的壁佛,都保存下了,寺里的旧时塑像,自然是也不至于毁坏。据我的观摩,要算后殿东配殿的几尊佛像,最是神气活现。正殿三尊大佛,虽塑工也还不错,比起配殿的,就相差得很远。这些塑像,有人说是唐塑,也有人说是元塑,这却没法儿考据,不过不是清代的产物,那是可以断言的。

黄河铁桥

“千古黄河一道桥”。在以前津浦、平汉两条铁路没有筑成以前,由青海到山东海口,黄河就只有兰州城门外一道浮桥,所以有了这七个字的老语。

兰州浮桥,民国

桥在北门城外,出城就可以看见。不过原来是浮桥,现在是铁桥了。浮桥的构造,和南方的浮桥也不相同,乃是把木料漂在水里,用一种甘西特产的千金草,搓成绳子,将木料缚住,然后在上面铺着板子。桥面很宽很宽,为的是好在上面通过骡马大车。但是有一层麻烦,这桥要每年架搭一次,因为到了冬季,黄河结冰,这桥不收起,冻在冰里,就要损坏的。

兰州铁桥,民国

到了光绪末年,甘肃某巡抚,作一劳永逸之计,花了五十万两银子(运费在外),请德国人建筑了这座铁桥。桥长约有二百多步,宽一丈四五尺,和铁路上的铁桥,大致相同,不过这在桥面上,铺着一层厚的木板,笨重的骡车马车,滚着桥板咯咯作响,由架空的桥梁下,一重重地钻了过去,又是新的,又是旧的,倒也别有风趣。

白塔寺,民国

河的北岸是白塔山,山上有几处庙宇,参差着山的各层。那上面并没有草木,淡黄色的土被强烈的太阳光照着,只觉银光射目,显然不是中原景象。

桥的上下游,都有很大的水车,直列着圆形的轮子,让黄河的水去推动。黄河的水,流着总是很急的,在桥上经过的人,可以听到那水流在桥梁上冲刷着,哗啦作响。还有那牛皮筏子,不用东西撑动,在水面上顺流而下,去得很快。这一些,在黄河桥上看到的,是东南人最会感到兴趣的。

我们到了兰州的时候,城里头的八字新式旅馆,都宣告客满,因之靠了本省朱主席在西安给予的介绍信,得蒙省府里人招待,住在省政府花园里。

甘肃省政府,1930年代

甘肃省府,本是明朝的肃王府,地方很大。当左宗棠做陕甘总督的时候,又把这里修理了一番,所以这个花园里,不但是亭台池榭,点缀得很好,而且里面的树木,都很有年月,又高又大。

园子里的亭榭,共有十几处,第一有名的是望河楼,在花园后壁城墙上,在楼上开窗向北看,黄河滚滚,就在脚下。楼外有幢石碑,上面略有红晕,传说明肃王遭匪乱,在府里殉忠,王妃就碰死在这碑上。

第二是船厅上,在假山,是当年左宗棠办公的地方,现在省政府宴客,都在这里。第三是肃王墓。那次匪乱,肃王全家失踪,本没有尸身,葬在这里,后人因为纪念他一家忠烈,就在这里做了一个假坟,坟外还有一座两层高的塔亭。这个地方,在全国里也是精华的一部,高大的槐树,伸入了半空,假山上配了那曲折的台阶,又加上嵯峨的怪石,有一条水沟,在山下草地里流着,淙淙作响,很有些画意。第四是碑洞,一个方形画舫式的石门,走进了四方的地窖里去,四周的墙上,都嵌着石碑,上面刻的字,乃是当日肃王写的诗句,在他生前,大概就勒上石碑了。

此外,还有荷花池子,和几处平台。池子里的水,有几条曲沟,终日里的是流着水。这水不是泉水,也不是引来的明沟,却是用抽水机在黄河里抽上来的黄河水,所以是用之不竭的。

这里虽是省政府的花园,但省府因兰州城里,只有这地方是风景区,于是在每个星期日,将省府西边的侧门打开,放人民自由进去参观。只是不像他处的公园,里面没有什么酒店茶社,休息的地方,也唯其如此,这里面是比较的可以保持清洁。

五泉山

五泉山就是皋兰山,兰州的县治叫皋兰县,就是由这山上取下来的名字。山在兰州南关外,约五里路,山势是很挺拔的,虽然山上还缺少着石头,然而满山满谷都盖有草木,在远远的望去,一片青葱的颜色,在西北这地方,有这样的青山可看,那是很可以让人满意的了。

车马大路,直通到山脚,迎面一座木牌坊,上写着乐到名山四个大字。在这山上,共有六七处楼州阁,都是随了山的势子,层层建筑上去。所有的房子,也十之八九是新式的建筑。

据传说,在前清时候,山上不过是两处寺观。前二三十年,兰州有个姓吴的,觉得这地方很可以布置一番,因是沿了峰峦高低,配上了房屋和原有武侯殿,千佛阁,左公祠,嘛呢寺,几处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又顺着小谷,栽了树木,到了现在,就成了风景区了。

树木以山谷里的小蓬莱为最多,拦着两边的髙地,跨谷为桥,桥上建亭。绿荫深深的,前不见去路,是最可留恋的一个所在。所以茶社也以这里为多。

五泉山建筑,民国

此外五道泉水也高低分别着在各地建了亭子遮掩,但是这几年来,已有两道塞,五泉山实际上是三泉山了。山上的正面一处房屋,是三台阁向北筑有石栏,居高临下,黄河兰城,都一一可以指点出来。

兰州的形势

兰州在汉朝的时候,已经归入了中华版图的了。霍去病在这里屯兵,防备匈奴。由汉以来,直到左宗棠手里,这里始终是脱不了军事关系,依着形势看,这地方是十分重要的。

城北是黄河,河北是白塔山,山迤逦向东去,掩过了兰州城十几里之外。城西南是皋兰山,居高临下,对敌人由黄河北岸来,是看得很清楚的。至于兰州附近,恰又是个平原,正好屯上几十万人马。现在东门外那两山之间的一片平原,依然是驻军之所,过了这里,又有阎王沟之险。来游历兰州的人,对于这一点,是应该明了的,能明了这一点,然后就可以知道兰州之所以重要了。

几项交通事件

到兰州来的人,有一件事情,是深深的会留下印象的,便是交通事件。这里的交通,可以分水陆空三种。

水中所用的,只有牛皮筏子。这东西,说起来是很有趣,用的时候,放到黄河里,载了人同货走,一直可以到绥远的包头去。不用的时候,人就把这东西抗在背上,带了顺便的走。

它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牛皮筏子,以为把牛皮蒙在木架子上,作一个小船形。它是把牛身上的皮,外去毛,里去肉,除头尾而外,整个留住,用线缝着,用膏涂抹着,不透一丝缝,然后向里面灌气,整个牛皮腔子,吹成了个白而光滑的大泡泡。泡泡之大,大于书棹。这样的大泡泡,多则几十个,少则六个,将它用根子编夹起来,就成了牛皮筏。

牛皮筏子过黄河,民国

放在水里,自然飘浮起来。在牛皮上蒙着板子,可以坐人,也可以载货。筏上虽然也有短的篙桨,但是黄河水急,不能由下而上,也不能断流横过,只有一个笨法,将筏子顺了水流着走。

若是打算渡河,只有慢慢的斜了过去。筏子由上而下,达到了目的地,它的主人,拖上岸去,将皮囊里的气放了去。牛皮卷在一处,由陆路将大车拖了回来。若是短程,连气也不放,就抗了现成的皮筏子走。

兰州城里,每日都可以看到撑牛皮筏的人,背上驼着一大排牛皮大泡泡招摇过市,乍见之下,东方人士,是不能不笑起来的。

至于陆路交通呢,那就很多种,远程有骆驼,驴,马,骡车,大车,汽车。及短程有轿车,人力车,骆驼和驴,外方人不大用为代步。由此向西,骑马走长途的很多,老弱的就坐骡车。

兰州街道骑马的人,民国

汽车由西安到这里,可以再向西到青海。但是那是旧大路,并非新修筑的公路,赴起汽车,是相当的危险。由兰州到新疆迪化,汽车只通一半,到肃州为止,肃州以西,对要骑马。兰州到宁夏,是骑骆驼。(水行,可以坐牛皮筏子)轿车和骡车,本来是一种东西,但是久住在北方的人,就知道这里面,略微有些分别。

骡车是普通人乘坐的,自用或营业的都有,它的车篷子,是圆背,很像南方的小船篷。轿车,大概都是自用的,车身很精致,车篷就完全是半载轿子。这种车,比骡车更要来得笨拙,走起来踉踉跄跄,不宜于走长途。兰州城里,这样的轿车,为数就不多,在这里坐轿车,也就等于在上海坐汽车了。

此外人力车,全城也只有一二百辆,在省政府门西边,终日是整排的停着。因为兰州城既不大,西北人刻苦耐劳惯了,根本就不需要坐车,到那里去也是步行。此外人力车价,也相当的昂贵,只要坐上车去,就是一毛钱。一毛钱在兰州是不像一毛钱在北平上海的,所以这里的人力车夫,只有在冠盖往来的省政府前等候买卖了。

航空方面,由东来的飞机,毎星期只有一次,逢星斯三飞到,星期四飞回西安。可是平常的人,却没有那种能力,可以乘坐。因为由西安到兰州,票价是二百元呢。

但是对于来往信札上,却増加不少便利。平常由西安寄一封信到兰州,至少是十二天,若遇到天气不好,陆路上邮车不通,就要走到一个月的。当我西游的时候,向西走的邮件,汽车只送到平凉,平凉以西,乃是大车运送,其缓可知,自从每星期有了发航空信一次的机会,这就痛快多了。

上一篇:地质普通期刊

下一篇:省级期刊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