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期刊
青年学者期刊
元培少年学者科研项目很好。
由北大、哈佛等多所
世界名校学者联合评审的
青年学者学术研究期刊(YSA)第三期
(2022年春季册)出炉
其中收录了来自
全国7所中学的14位优秀学子在
“元培少年学者项目”中
撰写的英文论文
来自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原南外国王)的
高一学生
张钰儿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无锡唯一入选的“少年学者”
她带来了怎样的学术研究呢?
少年应知天地阔
个人背景
张钰儿初二时获得第五届TOC中国冠军赛·原创演讲全国冠军,赛季总积分江苏前三
录取哥伦比亚大学夏校
创办学校第一个心理学社团
参加TEDx Talk独立演讲,官方收录并发布在YouTube上
湖南凤凰黄沙坪文化支教三年(担任初创成员和组长)
AMC10 Top20% 初三获得美国数学竞赛全球前20%
滑铁卢数学竞赛全球Top25%
完成爱丁堡公爵奖铜奖
张钰儿说,一开始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元培少年学者项目”,没想到自己真的能入围。她的研究课题是《自我肯定干预对青少年友谊亲密度的作用》,该课题研究、探讨了在青少年中,自我肯定是否能有效地修复冲突后的友谊亲密关系。
通过研究她发现,原谅、同情和爱等积极的自我干预,会对自尊心比较低的孩子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答辩中,张钰儿沉着冷静,高质量地完成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最终,论文以A的好成绩通过答辩。
少年当有凌云志
张钰儿说,“学术科研”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只要你有未解之谜,想要获得答案,你就可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科研”的难度不仅在“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更需要数据和理论俩支撑研究。
别看张钰儿在答辩中自信满满、毫不怯场,从开始准备论文到完成答辩的这三个月里,她常常半夜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论文相关的各种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论文,她阅读了上百篇英文原版的心理学论著,在小组课程中与哈佛心理学“大咖”学习大学预科水平的课程……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完美主义”的张钰儿还是努力地想做好课题。压力之下,她也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的调节方法——运动放松。
从别人出题自己解答,到自己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并去研究他是目前高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研究中提升学生观察世界、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的能力,也恰恰是一些国外顶尖大学的招生官把普通优秀学生和真正杰出的“思想者”区分开的核心品质。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张钰儿”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为国家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学校介绍
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原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是经无锡市委、市政府引进,由狄邦教育集团融合南京外国语学校和英国国王学院学校的教育理念创办的一所以能力为导向、着眼未来的创新型学校。
学校秉承南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汲取国王学院学校“全人教育”的精萃和近200年成功办学经验,通过卓越的学术保障体系、丰富的课程活动体系、完善的学生关顾体系,为3-18岁学生构建一个融贯中西教育、关注个体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具有民族根基、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青年领袖。
创校虽然只有短短4年,狄邦文理两届毕业生交出的“成绩单”却格外亮眼: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早稻田大学等多所世界顶尖学府都向学校的毕业生伸出了“橄榄枝”。
70%的毕业生被世界TOP30的名校录取,并累计获得280多万的奖学金。
· 融合教育的理念分享 ·
沈茂德
中方校长
扎根中国教育一线40余年,有态度的教育追梦人。25年校长生涯,倾心教育事业,潜心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将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宽泛能力,又通晓中华文化、熟悉中国国情的精英学生。
Peter J. Derby-Crook MBE
教育总监
在狄邦文理,我们相信富有变革性的世界一流教育,其根基是注重学生参与度和对学生充分赋权的课程,进而培养孩子们的智慧、并助力校园社区内每个人的蓬勃发展。生活中的一切都与学习紧密相关,校园生活应该是对孩子们的生活、个人成长以及步入青少年时期的补足。我们致力于帮助学生们以一种完全现代的、恰当的全球视角来深度理解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未来的承诺,进而对这一经验进行巩固。无论在体育运动、戏剧表演、音乐演奏、户外活动,还是在跨校交流和社区服务等领域我校均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来帮助学生们实践这些丰富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我们学生的快乐与幸福、他们所展示出的自信、他们强烈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充分准备将永远是狄邦文理始终致力的首要目标。期待和欢迎您和您的家人加入我们!
· 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 ·
在狄邦文理,教育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我们坚持以“把课程种在校园里”的理念,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匠心”,在材质、工艺、品质层面层层把关,为学生提供无可替代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 多元融合的丰富课堂 ·
狄邦文理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充分引入、借鉴、吸收英国精英名校的精髓,并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变革与创新。
· 专业精湛的优质师资 ·
目前,狄邦文理学校拥有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教职员工近400人,师生比例为1:6。其中,教师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达50%以上,欧美籍教师比例达60%以上。
· 含金量满满的竞赛荣誉 ·
狄邦文理学校近年来在全球各大学术赛事上屡创佳绩,在数学、物理、化学、商科等竞赛中均表现不俗:收获英国物理挑战赛金奖、美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物、英国生物奥赛金奖,连续两年获得美国少年化学家挑战赛全国前三名,HOSA全美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赛……
赵小琪的作品发表简介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2010.3(cssci期刊)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2010.5(cssci期刊)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26岁陈杲任归国加盟中科大,他在青年学者里面属于什么水平?
一、攻克世界性难题:
陈杲攻克的可以说是复微分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陈杲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陈杲的这项论文的成果是在负微分的范围内,这个领域包含两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两个和物理学有关的方程。一个是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的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另一个是和相对论紧密相关的凯勒-爱因斯坦方程。如何在稳定的前提下求解这两个方程,一直以来都是微分几何界的核心任务。
陈杲发表论文的期刊《数学新进展》是国际数学界最权威的四大期刊之一,它同《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年刊》、《数学学报》一起并称为世界最权威的四大顶尖数学期刊。他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
二、陈杲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在微信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公众号上曾多次发表过陈杲的成长故事。2020年6月的时候,他给母校写信时曾说:”回顾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除了勤奋和机遇之外,和我远大的志向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有关。“
三、陈杲攻克世界难题的意义:
陈杲在稳定的前提下解出了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邱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这在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和凯勒-爱因斯坦方程之间架起了桥梁。
看到陈杲的成就,我想会使每一个中国人羡慕和自豪,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梁启超先生在100多年前写的《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在我们国家,年轻的科学家正成为各个学科的中坚力量,在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
四、陈杲在青年学者里面的水平:
陈杲作为青年学者早已声名远播。
2008年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就读。
2012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并与其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
2017年博士毕业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博士后。
2019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已在世界级平台已公开9篇学术论文,主攻目标为1954年卡拉比教授提出的几何界核心问题之一常数量曲率凯勒度量问题。
2021年陈杲在此研究中心做特任教授(特任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薪酬则按教授水平发放 ),年仅26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新型教学与科研机构,旨在创建一个适合于几何学与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我个人认为陈杲在青年学者中已经属于出类拔萃的了。
【研经品典征文】青年学者如何研读经典文献和澄清思想认识
近日看到《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2期张连起老师撰写的《品鉴经典:以思想为媒》一文,深有感触。张老师批评 “学术圈互为读者”和“思想苍白”的问题值得深思。当然,在我看来,“学术圈互为读者”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实务界对于规范性学术研究的不甚了解。学术界有潜心于思的人,他们每天伏案工作的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沉浸于殷厚翔实的研读,专注于严谨规范的写作,思想与灵动的闪现如同广垠夜空里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远或近的星辰,华表在不经意的瞬间。
品读经典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必修课,也是终生课程,对于学术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术界应该对这个问题做出最先的思考和更多的畅想。时常有在校博士生互相谈起他们对于研读文献,尤其是外文经典文献的烦恼。我也曾经并且还在经历这样的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办法取得突破。以下就青年学者如何研读经典文献谈几点看法,也一并讨论几个关于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希望接受批评和斧正。
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需要读多少经典文献
对于博士生来说,独立完成一篇高质量和有真实价值的学术论文,似乎可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做比喻。因为他们既要阅读大量经典文献,还要学习研究方法和其他基础课程,很多学生又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会计实践的体验和认识只是停留在课堂和书本里。万事开头难,但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勤奋是基础,没有勤奋一切都是妄谈。
我认为,如果想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于这个领域的国外经典文献至少读20篇以上,其中有10篇左右需要重复研读和做比较分析,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的文献最好悉数翻阅(一般也在20篇左右),阅读时间不超过1个月,最好能逐步压缩到15天、10天、7天之内一口气读完所有中外文文献,在此期间还需要做分类整理,写出详细的阅读笔记,并独立书写文献述评。这初看上去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国外文献一般都在25页以上,20篇至少是500页的阅读量,何况还要做出阅读笔记和评论。但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即便是英文水平一般,通过努力也仍然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为什么说可以达到呢?这就好比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只会发“mama”的音,在大人的不断鼓励和语言刺激下,一般一年以后就能适应语言环境并流利沟通。作为初学者,第一篇外文文献的阅读时间通常是一个星期,而且还难以总结西方作者反反复复的理论分析,难以看懂陌生的研究方法。但在读完第一个10篇之后,速度提升通常能接近一倍;越往后阅读的速度会越快。大量、反复、不间断的阅读积累,犹如小孩子学说话那样,“功到自然成”,“铁棒磨成针”。
当读过几个相邻领域的经典文献,再写过两到三篇高质量的文章之后,对国外经典文献的阅读总量就能够达到或超过百篇,这个时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就大幅跃升了,这就已经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对经典文献的大量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可见,对于学术的追求需要体力和毅力的支撑,学术研究对思想、方法、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从事规范严谨的学术研究是一项相当复杂和困难的智力工作。实务界也应看到规范性学术研究与学术漫谈的区别,规范性学术研究是严谨的思维逻辑以及大量失败尝试后的蜗牛式的循序渐进,对于理性的经济人来说,并非人人都愿意承受这样的工作压力和范式思维,学术界的“思想苍白”也恰恰说明了有价值的规范性学术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挑战高度。
反向思维和辩证思维是研读经典的一个重要能力。写得完美的文献就必然好吗?存在问题的文献就一定不好吗?这未必。做文献研究,对存在问题的文章更需要发现其价值,对写得完美的文献更需要找寻其缺陷—研读经典文献的一个基本目标就在于发现文献中的问题和价值,以找寻新的研究机会。
一方面,如果存在缺陷的文章也能发表在Top Journal(顶级刊物),这就足以表明文献的价值。文献之中没有很好解决的内容也可能正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突破的方向,所以需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和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找到新的研究机会和未来空间。另一方面,写得完美的文章也必然有其照料不到的方面,只是需要更多一些耐性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已。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世界只有断臂维纳斯之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断臂”就是对完美的最好诠释。
譬如,在资产减值领域,Wilson(1996)批评Francis et al. (1996), Elliott et al.(1996)
, Rees et al.
(1996)等文章用高级管理层的变更去解释经理人的报告动机存在着严重缺陷,质疑他们在得出管理层盈余操纵结论时并没有真正排除资产价值毁损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那么,是不是Francis等人的文章就缺少价值了呢?首先,Wilson(1996)的质疑值得重视但并非可以轻易解决的。其次, Wilson(1996)没有重点评论以及Francis 等人的研究结论也没有报告的内容,才是资产减值领域未来最值得研究的内容。可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后续研究,极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美国人的思想突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美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继承,这不同于欧洲的学术风格。其次,对于写作者来说,由于这些内容很重要所以耗费了不少笔墨,但由于没有理想的结果所以很难写进研究结论;而对于评论者来说,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没写进研究结论所以也就不是评论的重点,专家的评论往往是针对于研究结论的。因此,这就给后来者留下了研究机会,恰恰是那些写作者花了很多精力和笔墨而又难以写进研究结论的东西蕴含了潜在的价值。研读经典文献应该立足于本项目的研究需要,立足于今天的研究问题,而不是立足于原来的研究者或原来的评论人的思想和视角。
再如,Riedl(2004)对长期资产减值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研究设计比较精致,又是手工收集的资料,对后来的研究有一定影响,在国内的引用率也比较高,几乎没有人质疑Riedl(2004)的研究贡献。那么Riedl(2004)就没有“断臂”了吗?Riedl(2004)的断臂在于他只是研究了美国SFSA121#对于“洗大澡”现象(Big-Bath,一次亏足)的影响,这是一个相当窄小的研究问题,不足以带动和承载一个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所以对Riedl(2004)在资产减值领域的研究贡献和引领作用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也是我们最近正在做的一个研究项目。因此,对“断臂”的分析有利于发现经典文献的不足和确立新的研究问题,对“好”文献的研读尤其需要找寻“断臂”。
当然,也不要刻意制造“断臂”和混淆视听,更不要看过几篇文献有了一点想法就随意挥洒、任自延伸,切忌在还没有确切的理论根据和逻辑分析之前妄自求新求奇,或者简简单单就把两个学科体系的内容加以拼接然后贴上新分析视角的标签,那样就背离了规范性学术研究的原则,会产生较大危害,既导致学术的虚假繁荣也误人子弟。但凡有所创新的研究都更需要谨慎求证,需要特别注意与现有理论体系的衔接和承起关系,需要着重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解释,需要展开充分的文献、理论、逻辑分析以及数理推导。因此,研读经典文献的过程、做学术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想创新的过程。
思想重要还是理论重要
在我的理解,理论是经过验证的思想或者经过推理的假设,这是理论的正面涵义。那么,根据矛盾论,凡事必有其反向的一面。理论的负面涵义就是对自由思想的束缚。大家已经看到了,在对研究范式的追求征途中,好像没有经过数学逻辑推理和大样本检验的假设就很值得怀疑,于是,学术界也就渐渐习惯了已有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模型,而忘却了对于自由思想的发现和澄清。现在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在西方理论的框架下找寻各种能够加以验证的数据、模型和解释,确实是逐渐远离了对问题本质的思考,这也就是思想正在走向贫乏的原因。
关于理论,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代理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也正在四散漫溢着“盈余管理”和“报告动机”的论文。我们似乎从来都不思考还有共生理论、利他原则、自组织原理等其他伟大的理论发现,也不去思考我们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是否严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开始依恋于代理变量和实证模型,不大思考这些研究结论是否存在实践意义。有时候,又似乎把会计学这样的应用经济学科看得高深莫测,殊不知威廉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思想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通用公司等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总结。所幸,现在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学术研究也正在趋近于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中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问题,相信这一转变过程也是可以被看到和被感知的。
中国现代会计学界原本不乏思想,30年以前就有会计学管理论与信息论的南北之争,那即是我国现代会计学思想史上的耀眼光芒,但是最近这些年确实走偏了一些。西方研究看重理论,中国现在也很看重理论,似乎没有西方理论的引用就没有学术的味就不像学术的样。殊不知,西方世界最为推崇的不是国人对于西方理论的追随和应用,而是古代与近代中国的思想。《易经》能为黑格尔等哲学泰斗所赞誉、海外“毛泽东热”能超越意识形态并持续升温、孔子学院能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这都是中国思想的魅力。
所以,切莫盲目效仿西方学术理论而忘却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思想和理论都很重要,思想是中国学者的相对优势,但最好能转换为理论,就好似陈焕章著《孔门理财学》那样,能使国学精粹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样才能引领中国学术对于世界的贡献。
当下青年学者的精英层对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文章似乎十分推崇,而对于在会计类理论期刊发文章好像是感觉没有走出会计人的影响圈子,对面向实务的会计类期刊更是少有顾及。这就必然在理吗?其实未必。一类学术期刊只有侧重点和定位的不同,切莫轻易打上好与次的标签。
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把会计学研究做一个三分类。第一类是对会计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分析面比较宽广,研究的问题贴近于本领域的核心、要害和本质,对本领域的未来发展也会有一个更加深远的影响,讨论的问题会涉及到经济影响但可能只是在一个比较宏观的层面。应该说,凡是涉及到会计学最新、最热、最难、最经典、最专业、最重要的文章,以及对某一细分领域的开创性文章、总结性文章、质疑性文章和其他有真知灼见的论文都更应该发表在会计类理论期刊。
第二类是会计问题对于金融学、经济学以及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影响,自然是希望发表在《经济研究》这样影响面更宽、关注度更高的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仅仅从单纯的会计视角来看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因素和经济问题,可能只是找到了一个热点问题的细小视角而已,未必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样文章的贡献其实不如第一类。但是,如果能对某一个热点问题、疑难问题、重要问题的澄清或者解决方案提供参考,这就具有了坚实的贡献,能真正体现会计研究对于金融学、经济学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价值。
第三类是对会计理论的运用总结和应用推广,学术精英需要看到会计研究本身就是一项面向实务和来自于实务的社会科学,对实务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学术问题和理论研究的发现和提炼,也有利于发展更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况且这也是学术界的一项社会责任。
什么样的文章发在什么样的期刊,是与研究问题有关,而非与研究质量有关。如果青年会计学者都不热爱本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运用总结、都不力推本领域专业期刊的重要性、不着力于维护专业期刊的质量,那也是一种妄自菲薄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如果精英层都不屑于做基础理论研究,不屑于为会计理论的运用做些事情,谁来担当未来中国会计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呢?
最后,研读文献、历练思想,同为青年学者的两项基本素养,切不可偏颇。然后,加上坚实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是为学术研究的三个基础。当然,更高的要求还来自于对实践的观察和亲历。希望青年学者,尤其是在校博士生,至少能在研究的早期,滤尽现实与浮华,勤与朝夕,将心灵遁入宁静与高远,做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上一篇:今日理财杂志
下一篇:环境监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