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生活杂志创始人

发布时间:2023-12-08 23:50

生活杂志创始人

米拉拉,《文艺生活周刊》创始人、总编兼人力资源总监。管理学出身,八年知名大型跨国企业高管经验;具备突出的领导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对文化艺术市场具高度热情和极强的敏感度。现负责《文周》内容总编及北京氧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袁野,《文艺生活周刊》创始人、美术总监,负责《文艺生活周刊》品牌形象塑造、设计、网站建设等工作。资深广告创意人,媒体、广告、文化、图书等行业十余年专业创意策划与设计经验、五年高级管理经验。曾负责运营管理中型连锁书店、文化公司等。原文化电子商务网站斑马森林创始人、总经理。

亨利·卢斯:中产阶级的精神食粮,时代周刊创立者

以前在课本上说,商品经济的后面是知识经济。至于知识经济是什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时下中国有一个姓罗的胖子,号称以死磕自个的态度帮大家读书。他开创的一年一度的演说年会,变成了人们跨年的一种新形式。

在他的带动下,很多的知识达人纷纷在他搭建的知识分享平台上开设了账户,他来搭台,大咖唱戏,唱的不是戏,传播的是知识。知识变现的时代到来。

事实上,罗胖办的罗辑思维,受到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此人对罗辑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逻辑思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越上台阶,有了流量,开始疯狂的想变现,卖月饼、卖大米、买黄酒。。。。一副作死的样子,方向迷失。

一天,罗胖接待来访的田溯宁(新网通的创始人),田溯宁向罗胖推荐了亨利卢斯的《出版人》,说将近一百年前,他和你做的一样的事情,服务新兴的中产阶级。

罗胖从此脑洞大开,要像亨利卢斯一样,做新兴中产接待的中产阶级的知识服务商,中产阶级一想到读书就想到罗胖。

亨利·卢斯1898年出生在山东登州,原名亨利·鲁滨逊·鲁斯,其父亨利·温斯特·卢斯是一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亨利鲁斯从小在山东烟台读书。

他的父亲亨利·温斯特·卢斯(中文名字路思义)分别于1916年参与创办了齐鲁大学,于1922年和司徒雷登一起创办了燕京大学,并要求学校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的中国建筑风格要保持和谐一致。他们深谙中国文化,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也许是在他创办的时代周刊里,为何有那么多的中国面孔登上封面。

而在1912年,14岁的卢斯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读书。

这段难忘的青葱岁月,改变了卢斯的一生的认知,因此也结下了中国情缘。

1920年,22岁的他从耶鲁大学毕业,此时他也是骷髅会的成员(骷髅会是美国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每年吸收15名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入会,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国总统以及多位联邦大法官和大学校长。它只是名字神秘,其实和其他精英社团别无二致)。如今中国也有类似的社团比如马云的江南会、柳传志的泰山会等等。

加入这个社团,影响了亨利·卢斯的一生。在这个社团里,他了解美国精英的想法,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毕业后就迷失在美国也不例外。年轻的卢斯,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想着“要赚很多钱,多到没意义”,但他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并没有清晰的规划。

他先去了国际联合收割机公司,但被拒绝,然后去了《芝加哥每日新闻》,不久便因经济衰退,报社裁人,怏怏离职。后来谋到在巴尔的摩《新闻报》担任记者的差事。只是不久久辞职了。

毕业的第三年,他和和校友布里顿·哈登,两个没有报业经验也没有钱的耶鲁才俊,聚到一起,开始暗中策划创办自己的报纸,办一份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时代》新闻周刊。

他们既瞧不起普利策旗下的报纸,也瞧不起美联社那种严肃报纸,因为前者太低级,后者太沉闷。

最最重要的是他摒弃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低级趣味、色情文章、沉闷古板,针对的读者群就是美国的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物质相对充裕,他们对知识有更高的需求。

时代周刊开创了周刊概念媒体形式的先河,这种新形式的杂志,因内容的丰富性、和及时的新闻性受到大众的好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站在中立的立场,更理性,更客观,深的中产阶级的喜欢,周刊的内容渐渐成为美国上流社会的话题。时代周刊的写作风格与活泼的版面使得《时代》成为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随后,他还相继创办了好几家杂志,这就是后来的FORTUNE(《财富》1930年)、LIFE(《生活》1936年)、SPORTS(《体育》1954 年)等,而《生活》杂志是当时第一份着重新闻和图片报道的杂志。(其实,会发现中国的《三联生活周刊》对《生活》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

他也因此被称为“时代之父”。丘吉尔说,鲁斯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七个人之一。由于卢斯首先提出“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因此,20世纪50年代也被称为“卢斯的十年”。“卢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

1932年,34岁的亨利卢斯买下《建筑论坛》,组成了美国最大的出版托拉斯企业——时代出版公司。卢斯任公司各期刊总编辑。60年代,公司出版范围扩大到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并在几十个国家开设子公司。

他善于辞令,喜好评论政治,其出版物的社论常反映其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反共立场,对共和党和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有重要影响,是美国出版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个大人物。小主意、小观点、小人物,他一概不放在眼里。他曾大力支持蒋介石,这也是为何时代周刊的封面蒋介石有三次之多。

他曾经劝说艾森豪威尔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当选后,喜好权力的他拒绝了艾森豪威尔出任大使的邀请,原因是他想在艾氏的政府中担任国务卿。

在意识形态上,他不能容忍共产主义,认为与他的哲学和信仰冲突。他甚至在苏联和美国结盟时,就准备为东西方冷战的到来做了大量媒体舆论上的准备。

他少年得志,很年轻就成为富豪,他认为那些在华尔街趾高气扬的商人们既没有什么教养,也谈不上什么社会良知。

他有很强的癖好,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本身就是传教士。他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一直在和自己死磕,把自己的意志投入更广阔的领域,努力工作和做出个人牺牲。

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儿子,他从不参加诸如网球、高尔夫球之类的活动,虽然富比王侯,他也不寻欢作乐,骄奢淫逸,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从不注重衣着,只要能够过得去就可以,至于体面是另外一种选择,只是这种选择不属于他。他吃食物也仅仅是为了补充能量,如此而已。

1967年2月28日, 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曾经美国人创造了巨大精神食粮,改变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卢斯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去世。他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赠于了亨利·卢斯基金会。

作为一个人的时代落幕,只是他创办的时代依旧昂扬,直到变成永恒。

革命生活刊物的创办人是谁?

赵世炎。

1924年7月,应李大钊要求,赵世炎回国工作,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执委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各省的斗争。

1925年10月,在内蒙古地区农工兵大同盟代表大会上,赵世炎当选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书记,为了推动蒙古地区的革命工作和培养蒙古族干部,他和李大钊、邓中夏等经常到蒙藏学校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方党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创办《政治生活》等革命刊物,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革命舆论宣传和组织群众。在“五卅”运动中,他与李大钊一起成功领导北方反帝反军阀的斗争,逐渐成为工人运动的领袖。

生平介绍:

赵世炎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6月,他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代理书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以大无畏的革命气魄,继续坚持领导革命斗争。7月2日,因叛徒出卖,赵世炎不幸被捕。他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以“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的豪情面对死亡。7月19日,赵世炎英勇就义于上海枫林桥畔。

为更好地宣传烈士事迹,弘扬烈士精神,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在龙潭希望小学和酉阳一中都设立了赵世炎班。赵世炎班的学生每月都会定期到纪念馆开展志愿者活动,宣讲烈士精神。

在这个纸媒被唱衰的年代,他一个人做着一本杂志

三年前的那个初夏,可末先生辞了工作。这次辞职跟过去不一样,他没有去找新东家,甚至打算干一件注定不挣钱的事。

这件事在他心里酝酿了很多年,一直不敢贸然行动。

就在那一年,微信公众号站上风口,无数资本入场厮杀,一个个大号傲然挺立在众人的视野里,告诉所有人,碎片阅读的时代来了,纸媒垂垂老矣。

但也是在同一年,可末先生偏偏辞了职, 下定决心要做一本纸质的独立杂志。

名字就叫做《够用就好》。

在厦门这座小岛上,做独立杂志的人很少,能坚持到现在而又有些名气的,除了《盐巴》,几乎就只有《够用就好》。

从决心做这件事情到定下这个名字,并没有想象中的花时间。好像这就是可末先生想了很久、却没找到机会表达的观点。

曾经,身为设计师的他喜欢买书、买衣服,甚至会将一些旧物捡回家里当摆设,把房间填得满满当当。

但很快他发现,买的书不少,却总有几本根本来不及读;买的衣服很多,却总有几件被堆在衣柜的角落。

“生活一开始其实很简单,只是后来我们把它过得很复杂,有时候是因为我们太贪心,不停地去给原本舒适的家添置各种不常用的物品,让自己变得混乱。”

物质的过满,有时源于内心的虚荣。

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开始追寻一种“够用就好”的生活状态,也试图将它传达给更多人。

《城市画报》的主编黎文在《独立杂志的十个忠告》中说,“你的工作团队理想配制是5个人。一个主编、一个编辑、一个美术设计、一个发行、一个广告营销。”

事实上一本杂志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细致,但在此之前,可末先生完全是个杂志出版方面的门外汉。

他曾以为一本杂志耗时三四个月已经是极限,可等到自己真正动手时,才发现有时竟要花上半年时间,才能磨出一本自己满意的成品。

可即使如此, 他依然始终坚持一个人做杂志。

他既是《够用就好》的主编,也是记者,同时还是摄影师、设计师、发行人员……从word文档里的一行行文字,到一本可以拿在手里的纸质杂志,他一个人包揽了全部工作。

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考虑找个团队?

可末先生却笑道,为了不用跟人“吵架”。

大概是害怕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别人不合,与其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磨合,不如一个人静静地做,或许会慢一些,却能让这本独立杂志更纯粹一些。

何为“独立杂志”,至今依然没有标准定义,但有一点几乎是每个独立杂志人的共识—— 独立杂志,应该传达一种理念或是态度。

可末先生觉得,做杂志其实就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他通过《够用就好》,传递着自己所认定的简单生活方式。

为此,他会在深夜里一个人敲打键盘,也会无数次将排好的版面推翻重来,甚至是待在印刷厂里,听着嘈杂的机器声,等一本本杂志印刷完成。

但这并不妨碍他坚持一个人做这件事。

其实这个过程,早就不只是为了表达观点,更是为了去追求理想生活。

以独立杂志为名, 他常常去采访那些和自己拥有相同观点、热爱生活的人,并与他们促膝长谈。

有一次他去采访独立民谣音乐人乔小刀,这个刚过而立之年、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流浪汉,如今却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诗人、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

一个人究竟要如何热爱生命,才能将它过得如此丰盛?

抱着这个疑问,可末先生在朋友引荐下,好不容易联系上了乔小刀,有时候对方工作忙,他又不好意思打扰,只能等对方稍有空闲的时间,就见缝插肩跟他聊天。

最后他花了半个月,才终于完成这次采访。

三年来,可末先生只做了五期《够用就好》。

在电商的冲击下,现在不见得是纸质媒体最好的时代。但可末先生还算幸运,在电商巨浪拍打下,依然能维持《够用就好》的正常运营。

即使如此,他也基本上是把每一期杂志的营收,用于下一期杂志的印刷上。

可他做这件事,几乎是不计成本 ,不仅选用昂贵的进口纸印刷,甚至每一期除了杂志本体之外,还会附赠一本名为《改变生活的15个基本》的别册。

这本小巧的别册里也没什么图片, 翻开每一页都能读到他关于生活的一段感悟。字里行间,他用简而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说到底,每一页纸摩挲在指尖的触感、每一期杂志所承载的重量,对他而言无可替代。

其实除了做杂志,可末先生还会唱民谣、当过电台主播。可电台开了又关,民谣唱了又停,偏偏只有做杂志这件事,他坚持了整整三年。

《够用就好》 ,一本独立杂志,一种生活态度,为使我们活得更像自己,秉着够用就好的心态去对待人和物品之间那微妙的关系,推崇国内外一些独立创作人和热爱生活的人,传递一种简单而精致的生活方式。

可末先生 | 《够用就好》独立杂志创始人 、生活践行者 、Amo Radio电台主播、民谣歌唱者、独立设计师

《够用就好》独立杂志订阅地址 :

上一篇:教育与科研期刊

下一篇:《花溪》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