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硅酸盐学报周期

发布时间:2023-12-09 14:32

硅酸盐学报周期

传统的耐火材料投Ei,中文的一般都不太爱要,我自己的经历,现在期刊都想要功能陶瓷之类的材料。但是国内最好的Ei耐火材料是《硅酸盐学报》,审稿较为严格,周期接收差不多3-4个月,挺长的,还有就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没投过,听说还可以。建议你还是投国外的SCI更好中点,而且只要符合要求一般不会据稿,最好的是美陶和欧陶,英文差点的可以选择国际陶瓷和日本陶瓷,都挺不错的,还不行的话还有俄罗斯的工业耐火材料与陶瓷,影响因子很低,但也是SCI,国内的Ei太坑了,不建议投,如果是自己学校的就另当别论了,望采纳!

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

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扩展资料

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

1992年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 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 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

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报

【求助】高分子材料方面的期刊有哪些啊?

吉大的 高等学校学报 化学所的 高分子学报 哦,中文的呀。 吉大的 高等学校学报 化学所的 高分子学报 化工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农业工程学报木言木语(站内联系TA)个人觉得投中文的还不如投英文的,中文的发表周期都比较长,而且收版面费!像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这些影响因子低一点的都没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中文的就这两个好点,还是发外文吧,外文的影响因子会高些chenqiao6390(站内联系TA)高分子学报 建议发国外的datian(站内联系TA)可以发到还是较多 中国稀土学报 属于化工的有:催化学报分析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硅酸盐学报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通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煤炭转化膜科学与技术农药燃料化学学报石油化工塑料工业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化工橡胶工业应用化学中国塑料中国医药工业杂志l88b0121(站内联系TA)好多的。高分子学报。。。橡胶工业。。轮胎工业。。。弹性体。。。

李克非的学术成果

研究概况 [1] 大气与冻融环境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对策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6.1-2009.12[2] 水泥基材料开裂界面流体传输与物质交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1-2009.12[3]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指标体系、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的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2006.12-2010.9[4] 混凝土桥梁合理耐用结构构造的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2006.12-2010.9[5] 港珠澳大桥工程耐久性设计与评估,横向课题,2009.1-10[6] 港口工程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方法研究,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2008.6-2010.6[7] 水泥基材料孔隙结构与传输机制,973课题专题,2009.1-2013.12[8] 核素在非饱和工程屏障材料中传输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2012.12[9] 跨海集群工程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十一五”支撑项目,2010.7-2015.6论文, F.J., Coussy, O., Li, K.F., Larive, C. (2000). Thermo-chemo-Mechanics of ASR-expansion in concrete structures, J. Engrg. Mech., , K.F., Coussy, O. (2002). Concrete ASR degradation: from material modeling to structure assessment, Concrete Science and , K.F., Coussy, O. (2002). Evaluation structurelle des ouvrages atteints par l'acali-réaction, Revue Fran?aise de Génie Civil (French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4. Li, K.F., Capra, B. (2003). Contribution of the modelling to the appraisal of infrastructures affected by alkali silice reaction, Revue de Mécanique et Industrie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Industry)。5. Li, K.F., Coussy, O. (2004). Numerical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method for the chemico-mechanical deterioration of ASR-affected structures,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6. 陈肇元,廉惠珍,李克非,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2005年修订版,2005,北京7.许超,李克非,(2006) 水泥基材料裂缝对钢筋锈蚀过程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36卷,增刊II,135-1388.李克非,陈肇元,(200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钢筋保护层的规定与建议,东南大学学报,36卷,增刊II,23-269.国家标准GB/T 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主要编写人,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Li, C.Q., Li, K.F., Chen, Z.Y. (2008) Numerical Analysis of Moisture Influential Depth of Concrete under Drying-Wetting Cycles,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5)(2008)。11. Li,K.F., Chen, Z.Y. and Lian, H.Z. (2008).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of durability desig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An extensive review of CCES01,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41(4)(2008)。12.曾强,李克非,(2008) 冻融情况下降温速率对水泥基材料变形和损伤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卷9期。13.李春秋,李克非,陈肇元 (2008) 混凝土中水分传输的边界条件研究,工程力学,26(8)(2009)。 C.Q., Li K.F., Chen Z.Y. (2008) Numerical Analysis of Moisture Influential Depth in Concre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urability Desig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3(s1)(2008)。15.巨玉文,李克非,韩建国 (2008) 混凝土早龄拉伸徐变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工程力学。 K.F., Ju Y.W., Han J.G., Zhou C.S. (2009) Early-age stress analysis of a concrete diaphragm wall through tensile creep model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K.F., Zeng Q. (2009) Influence of freezing rate on cryo-damage of cementitious materi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18. Li K.F., Li C.Q., Chen Z.Y. (2009) Influential depth of moisture transport in concrete subject to drying-wetting cycles,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19. Zeng Q., Li K.F., Fen-chong T., Dangla P.(2010), Surface fractal analysis of pore structure of high-volume fly-ash cement past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 Zhou C.S., Li, K.F.(2010), Nume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ermeability of concrete as a random heterogeneous composites, Computers and Concrete。21. 李克非,马明军,王晓梅(2010),水泥基材料裂隙水流动规律的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2.李春秋,李克非(2010),干湿交替下表层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原理、试验和模拟,硅酸盐学报。23.李春秋,李克非,(2010),干湿交替下表层混凝土中水分传输:理论、试验和模拟,硅酸盐学报。24 王晓梅,李克非 (2011), 水泥基材料裂隙表面离子吸附过程,硅酸盐学报。25 王晓梅,李克非 (2011), 水泥基材料裂隙表面溶蚀过程,硅酸盐学报。26 Zhou C.S, Li K.F., Pang X.Y. (2011), Effect of crack density and connectivity on the permeability of microcracked solids, Mechanics of Materials。27 Li K.F., Ma M.J., Wang X.M. (2011), Experimental study of water flow behaviour in narrow fractures of cementitious materials,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28 Zeng, Q.; Fen-Chong T., Dangla P., Li, K.F.(2011), A study of freezing behavior of cementitious materials by poromechanic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那些名人学土木工程?

  刘克,湖南攸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政治部、总政治部干事,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治处副主任,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工程部部长、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司令员、铁道兵团技术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孙伟(女)(1935.11.16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TheNewDevelopmentinConcreteScienceandTechnology》一部,主要参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专著一部。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36人。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1950年出生于台北,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并兼任建筑事业体总工程师和工程师和研发长。自1995年从日本、芬兰引进预制技术到台湾建筑业,长期从事预制建筑结构工法技术研发和改进,以工业化、机械化方式,陆续开发各项自动化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各式预制混凝土构件。近年来,发展快速厂房建造技术,通过预制建筑工法提升高科技厂房建造效率,最快可于100天内完工,大幅提升建筑施工水准,以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周期循环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于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发表论文12篇,专著3部,并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地专利68项。2004年荣获中国台湾地区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会土”荣誉,润泰建筑企业承包项目获得台湾工程界“金质奖”最高荣誉。
  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业学校毕业,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于1993年辞职。后任润泰集团总裁,并任润泰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润泰建设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营造公司常务监事。是台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润泰工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主要事业为润泰集团,1995年财富净值分别是175亿新台币,在台湾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合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

  郑国忠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阳县成田镇上盐汀村一个农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郑国忠教授从教40多年来,为土木、水利、环境、建筑等系学生及进修班学员讲授《测量学》、《GPS卫星测量》、《电磁波测距仪》、《误差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在古建筑中应用》、《遥感技术与城乡规划》、《地籍测量》、《测量仪器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导线测量》等课程。在教学的同时,郑国忠教授曾结合科研工作需要进修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上世纪50年代他研制成功的环路和节点平差电学仪器由我国代表团携带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展览。60年代,他作为光速测距仪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测距仪,通过部级鉴定并上报国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测距仪移交工厂生产,前后共生产数十台投入作业,成为我国首批生产的光速测距仪,对当时此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分别有:率先将蒙特卡洛法在测绘上的应用介绍进我国,并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上的介绍、分析和归纳,以及有关问题的总结;对我国北京电子对撞机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提供咨询和建议,由此为基础在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研究生培养上增设《精密工程测量》方向。80年代在卫星大地测量方面的工作获得进展,在人员少、无设备、缺少经费条件下他积极开拓新路,通过办培训班、承接或参加GPS工程、技术咨询、硬软件应用与开发等等途径开展工作;倡议的“’92中国GPS会战”获得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实测成功,建立了我国民用的GPS骨干控制网。
  郑国忠教授曾先后主持和领导测量队实施了10多个测量工程项目,其中包括GPS测量工程,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道路、输电线、水源、渠道测量等等。
  在著述方面,郑国忠教授也颇有成就。他亲自参加六个版次的《测量学》(该书曾获校性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及四本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他还先后在《清华大学学报》、《工程建设》、《测绘通报》、《自然杂志》、《建筑史论文集》、《测绘科技通讯》等15种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著(译)作100篇(册),约120万字。另外,他还初、复审教材三部,约170万字。目前,他兼任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顾问,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为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审查委员会主任等。

  丁大钧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是纽约科学院会员。现仍担任美高层建筑与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第26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兼职于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1993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体试验及10批共连续23年长期荷载试验,时间最长6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提出的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被1974年国家设计规范(TJ10-74)采纳;合作研究用钢筋砼井管代替铸铁井管,打井深度达830m,建厂生产几遍全国,节约特多;改进砌体局部受压围箍理论,提出与扩散相结合理论,批判国外横配筋砌体三向受压理论,创横筋拉结为竖向裂缝分开的小砖柱免过早失稳而提高强度新理论并提出新盘旋钢筋,节约钢材一半以上;研究结构机理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计算板壳等结构;提出多种简化计算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考虑压拉和预应力影响受剪新计算;1967年和1983年在国际上分别首次提出偏心受压构件侧移连续公式和沿保护层裂缝宽度计算;指导研究生完成高层建筑抗震自控体系和其它减震研究,3项经限实用;主持4次国际会议,访问26国和2个地区,被邀担任10余国国际会议顾问和学委会委员30次以上;在国外31所大学、4所国家研究院等讲课40次,国内30多所大学及多个学会和设计院讲课,共计100次近2000小时。出版教材、参考书和专著38本,及一本诗集。在40多种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280多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英文论文总报告和邀请报告60篇,发表10语种外文论文94篇刊在20国36种国际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种国际权威刊物上。

  木工程工学博士-冯 鹏 分类:冯姓名人2007.5.17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评论:0 | 阅读:750
  讲师,土木工程工学博士
  出生地:陕西省耀县
  地 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00084
  Email: or

  主要经历
  1983.9-1993.1 陕西省耀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
  1993.1-1995.7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1995.9-2000.7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51班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0.7-2005.1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结构研究所 土木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5.2-2005.8 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复合材料实验室 博士后
  2005.3-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 讲师

上一篇:好奇号二手杂志

下一篇:德育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