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杂志社
上海采风杂志社
文=独居江南
一夜之间,80后就过气了。
现在大家更热衷于谈论佛系的90后,月入10万的00后。80后们都神隐了,仔细想想,第一批80后们都快要奔四了,人至中年重担压身,也就无意于在网上出风头。
大家似乎都已经淡忘了,当年由《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曾经一度把80后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一年是1998年,也是很多故事的开始。
《还珠格格》在那一年首播,收视高达65%,赵薇林心如苏有朋等人因此爆红,小燕子瞪着滴溜溜的大眼睛被印在了各种杂志、海报、贴纸、文具盒甚至洗脸盆上。
《相约九八》在那一年的春晚上首唱,之后王菲在内地的知名度爆涨,并和好姐妹那英一起开启了天后之路。
《泰坦尼克号》也在那一年上映,引发的观影狂潮甚至袭卷了酒保所在的县城。
新浪、搜狐、网易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大家都笨拙地点着鼠标,开始学着申请电子邮箱。
那一年,80后最大的18岁,最小的9岁,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努力做一个好学生,一直重复着“长大要为四化作贡献”的语境。
然而横空出世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打破了这一切。提倡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的新概念选出的作品让很多人惊呼,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写。
青春期压抑的自我一旦被激活,所释放的能量无法想象。很多自我意识觉醒的80后们,纷纷跑去报刊亭买下一本《萌芽》,然后小心翼翼地剪下报名表连同自己的作品一起寄去上海巨鹿路。
与此同时,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韩寒退学”、“一篇作文上大学”等新闻,一时之间,80后为整个社会所瞩目,赞美者有之,抨击者更有之。
现在,距离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过去20年了,除了韩寒和郭敬明为大家所熟知之外,其他获奖的作者们已经散落在天涯,有的依然坚持写作,有的已经不再提笔。酒保尝试着在网络上搜寻他们的踪迹,然后写下来,告诉你,他们现在在哪里,在做些什么?
张悦然
曾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当年张悦然给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黑猫不睡》。她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这些年她一直坚持写作,陆续出版了《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多部作品。并和周嘉宁一起制作了《鲤》书系主题书。2017年,她的长篇小说《茧》和短篇小说集《我循着火光而来》相继问世。
除了写作之外,她从2012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并于2013年9月开设“短篇小说鉴赏”全校选修课。很多人奇怪她为什么能去大学教书,其实她已经拿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博士学位。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去大学教书也许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
颜歌
曾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在即将前往诺里奇攻读创意写作课程
首先要恭喜颜歌,因为她即将就读的写作课程是英国最顶尖的。石黑一雄就毕业自这个课程。她是第一个非英语母语的作家因其在英语写作上的巨大潜力而被录取的,而她的英语短篇小说已经两度被《Irish Times》刊发了。
颜歌说不想去做一些损耗自己的事情来为生活买单,所以这些年一直在读书和写作。读书读到了博士,写作也一直拿奖。2013年的长篇小说《我们家》的英文版最近在英国出版了。除此之外,她也曾在美国的杜克大学做了二年的访问学者。
她结婚之后随夫定居都柏林,丈夫姓高。“他是男版的我,我是女版的他”,颜歌如此评价他。
尹珊珊
曾获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中央戏剧学院讲师、电影评论脱口秀主持人
和张悦然一样,尹珊珊在中戏博士毕业后也当了老师。前些年,她一直在给各大杂志写专栏,其中最受追捧的是《女友》的缭乱美人。
不过她的读者更喜欢看她的博客《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她当年真是灵气逼人,随便写一些生活中的小事都很好看。博客时代,网络舆论环境比现在好多了,没这么多喷子。她什么都敢写,读书、电影、吐槽、自己的男朋友和女朋友、劲爆的明星八卦??现在想想,她的博客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中文博客。她现在在两个公众号上发文,时尚类的发在《换个意见》,影评和书评发在《奇爱博士讲电影》。
这几年尹珊珊有两件事曾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件是和木子美(不加V)撕X,另一件是在电影评论节目《奇爱博士讲电影》里批评了《战狼2》。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这些年,她没怎么写小说,很喜欢她以前写的保尔酒店系列,用木子美的话来讲就是很别致。
尹珊珊和颜歌一直有联系,她去都柏林旅行时,还和颜歌一起吃了饭。对了,尹珊珊结婚了,丈夫是协和医院的医生。
周嘉宁
曾获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翻译、《鲤》书系文字总监
周嘉宁从复旦毕业后,除了写书以及和张悦然一起制作《鲤》书系之外,还在从事翻译的工作。她的最新译作是艾丽丝门罗的《我年轻时的朋友》。这些年她自己的作品里,2015年出版的《密林中》对她来讲很重要。
刘嘉俊
曾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起点中文网白金作者
当年刘嘉俊的那篇《物理班》可是很多人的心头好。这些年,他做过《萌芽》的编辑、《上海一周》的记者等工作。并一直在起点中文网写连载,用的名字是“格子里的夜晚”。
他在2015年时做过一个写作实验室。征集了一些想学写作的朋友,然后在视频里给大家上课。每堂课都有主题,课后还有作业,下次上课时,他还会针对作业进行讲评。当时酒保也有参加,不过没有坚持下来,现在他的那些视频还静静地躺在电脑里。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完全可以做成一个知识付费的项目,不过当时他是不收钱的。
杨哲
曾获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编剧
杨哲当年和韩寒齐名,人称“南韩北杨”。不过后来韩寒名气更胜从前,但杨哲却淡出了大众视野。杨哲在中戏时跟尹珊珊同班,毕业后出了一本小说《埋》。他现在是编剧,代表作是《法医秦明》、《十宗罪》。不过他做编剧是曲线救国,最终目的是当导演。
刘莉娜
曾获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上海采风》杂志编辑
很多女生应该都还记得刘莉娜的那篇《风里密码》吧。她毕业后一直在当编辑,结婚很早,儿子已经十岁了。
宋静茹
曾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作家,旅居美国
这次上网查资料,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一直对宋静茹的《孩子》念念不忘。网上搜不到她的近况,只知道去了美国,她之前有一个博客叫《澄江静如练》,现在也打不开了。不过她倒是出过好几本书,喜欢她的可以去搜搜看。
甘世佳
曾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作词人、编剧
甘世佳写过专栏,做过编剧,现在主要是写歌词,代表作是薛之谦的《丑八怪》《爱的那么深》、《钗头凤》等等。
郝景芳
曾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
因《北京折叠》而名声大噪的郝景芳也拿过新概念的一等奖。不过她当年放弃文科加分而进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除了《北京折叠》之外,她还出了好几本书,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子。
梅思繁
曾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作家、翻译
梅思繁从上戏毕业之后去法国求学,一路读到了博士。之后她又重新开始写作了。《洋葱汤里的流水岁月——14个味觉故事》是她重回创作之路的第一本书。
许思窈
曾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现为纪录片导演
许思窈和尹珊珊是校友。中戏毕业后,赴香港中文大学进修,现在是一名纪录片导演。
其实还有很多作者的文章当年都曾陪伴过我们的青春,比如徐人杰、杨倩、陈佳勇、徐敏霞、丁妍、孙佳妮、祁又一、蔺瑶、蒋峰、张怡微??实在太多了,不能一一记述还请大家原谅。
这次去了解作者们的近况,我发现,她们并没有因为年少成名而迷失自己。张悦然尹珊珊颜歌郝景芳梅思繁等女作者都一路读到了博士。某种程度上,新概念改变了她们的人生,但如果没有新概念,她们现在在各自的领域肯定也会非常优秀。
新概念大赛前几届的参赛者大多是85前,他们中的有些人现在已经为人父母。欣喜的是,大多数人都在从事和文字有关的工作,但也有一些完全不写了。但没关系,已故的新概念之父赵长天曾说过,“毕竟,文学是一条寂寞漫长的道路,文学跟人有关,未必跟职业有关。我在意的是,文学能否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希望‘新概念’还能有下一个十年。”
新概念还有没有下一个十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文学会一直激荡我们的心灵,直到永远。
摆渡人豆瓣评分竟只有3.9 摆渡人为什么被疯狂吐槽
《摆渡人》上映之前,不少小伙伴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毕竟是王家卫监制的影片,还有梁朝伟和金城武两位重量级男神加盟。然而近期看到的电影反馈,几乎都是一边倒的差评,豆瓣的评分也仅有3.9。甚至有网友调侃道,骂了烂片一整年,没想到年底还能杀出一匹黑马。很多没看过的网友一定很想知道,《摆渡人》为什么被骂得得这么惨?这电影真的这么难看吗?接下来,小编就来揭秘《摆渡人》被吐槽的三大原因。
爱情故事拼盘“摆渡”故事难立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摆渡人》是多个撕心裂肺爱情故事的大拼盘,时尚而又豪奢。以夸张、搞笑的漫画手法描摹调侃当代都市人爱而不得的伤心和痛楚,多线交织的叙事结构,意趣盎然的对白独白,以小景别和浓艳色调为主的华美镜语,每一帧都殚精竭虑地把王家卫、周星驰、王晶、徐克放在一起或烩或炖。因多味多意挑战惯性观影期待,必然有人泪奔有人捧腹,有人狂爱有人震怒,有人称快有人愕然。
吕晓明(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摆渡人》并不十分糟糕,如果不是有王家卫、梁朝伟这些名字,观众对它的要求会低一些,批评的调门也不会那么高。
片中三对男女的情事,其实也传达了一些可以肯定的价值观。对它的不满意,多是在艺术呈现上。一是所谓“摆渡人”到底是干什么的。“顾客”找男主角梁先生和金先生还须预约,他们除了对贾玲的失恋用过“饥饿疗法”,看不出“摆渡”过什么人,倒是一直在“摆渡”自己。当年王朔作品改编电影《顽主》里有家三T公司,那是正儿八经帮人解困;“摆渡人”做的,当是解人的“心忧”,但影片对此漫不经心,没有讲好“摆渡”故事。其二是风格前后不一。前半部梁先生、金先生对爱慕者的追求夸张之极,无论场面、镜头、段落,都让观者看到了超乎现实的风格,但到了杨颖飙酒这一段,虽然情节仍是假的,镜头语言、人物对话却变得丝丝入扣、入情入理起来,煽情意图也很明显。窃以为,这倒透露出作者并非全片胡闹,仍有“说教”之意。其实,如果影片继续前半部的嬉闹风格,在闹的背后让观众有所领悟即可,而不必跳脱原有风格,造成前后部分的割裂感。
此片的缺陷并不在作者的价值观,倒是在对电影的内容和形式、立意和体现如何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王氏”风格变味“慢火细炖”不够
黄望莉(上海电影学院制作部主任):冯小刚可以拍《甲方乙方》等系列电影,王家卫也可以拍《重庆森林》系列电影,他们一个谈的是社会焦虑,一个谈的是情感焦虑。电影《摆渡人》是一部为当下90后青年拍的新版《东邪西毒》,其主题意旨很明确,电影语言的华丽程度也足够,还放了很多喜剧的梗,穿插在剧情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既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主要观影趣味,也是一部“三观”较正的影片。
看了电影之后,终于明白,小说《摆渡人》这个题材被王家卫看中,拍成了电影,是借“摆渡人”再次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以往的王家卫系列电影,多是对自身情感的宣泄和影像表达。此次,似乎有心“渡人”、“渡己”了。为了吸引当下的主流电影观众群,王家卫在这部影片中所大量呈现的迷离的上海都市空间景观、夸张的表演,继续沿用了他对香港空间的电影呈现特点,只是少了原来那种慢火细炖的精致味道。酒吧高尔夫桥段也是他以往“那一坛醉生梦死的酒”的变体。总之,王家卫还是那个王家卫,所差的就是导演的“署名”了。可惜的是,原本可以再出现一部精致的王家卫式“作者”电影,结果他为了“渡”张嘉佳,也搭上了自己的口碑和品牌。
希望王家卫尊重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少一些商业上的炒作,让观众能够多看到精致的、精确地表达自己电影观的作品。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初看《摆渡人》,我们很容易烦躁不安。因为影片的场景过于奢靡、喧嚣,内景和夜景可能占了全片90%的篇幅,让人莫名地感到压抑和躁动。影片的色彩过于浓烈饱和,尤其那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酒吧里,每天上演的似乎是末世狂欢。同时,影片大多是小景别的镜头,构图少有规则对称的时候,还常常处于晃动和跳跃中,观众缺少一个能够安静平和地凝视的“安全距离”。再加上大多数人物近乎癫狂的说话方式和动作幅度,影片的节奏和氛围几乎时刻处于动荡之中,没有“小清新”的明媚与宁静,没有大远景中的从容与悠远。
与这些形式上的狂放形成对比的,是梁朝伟饰演的陈末那略带沧桑忧郁、却又显得深情而睿智的旁白。这些文艺腔十足的旁白,语调克制,情感却不乏隽永的地方,许多语句也散发着繁华看尽之后的透彻与洒脱。正是在这喧嚣的形式与克制的旁白之间,我明白了影片的用心和意义:现代都市人其实并非他们看上去的那样空虚而麻木,他们不过是用酒精来掩饰内心深处的伤痛与残缺而已。这也是王家卫许多电影里重复的主题,即现代人的孤独。这份孤独来自于个体和这个世界的貌合神离,同时也来自于个体穷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早已失落的东西。《摆渡人》的形式比王家卫以往的所有电影都要更癫狂,但骨子里的那份孤独却依然如故。而且,《摆渡人》比王家卫大多数电影都更为温和乐观,它没有让人物与“美好”、“回忆”永远失之交臂,而是让人物找到了现实中的情感寄托或者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成长。这已经很不“王家卫”了,所以它终究不是王家卫的电影。整体而言,《摆渡人》并不像网上所说那么不堪。影片也许有浮夸的地方,一些笑点也比较生硬,但我们不能否认影片在刻画现代人生活状态和情感焦虑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影片在纷扰鼎沸的环境里寻求内心静观的突破性尝试。
迷信明星魅力 烹煮乏味“鸡汤”
刘巽达(《上海采风》杂志主编):我承认,我戴了两副眼镜同时看《摆渡人》。
一副眼镜说,贱贱的喜感逗笑了我好多次,也算没白看,尤其是擅装深沉的梁朝伟改变戏路有惊喜。即使有点浪费大才,但还是给影片加分。
另一副眼镜说,既然集合了梁朝伟、金城武、王家卫等精英影人,却烹煮出一锅营养贫乏的鸡汤,殊为可惜。全片人物众多,塑造得像模像样的却没几个。
近期热映的几部片子已经呈现中国电影的共同软肋:或者迷信资金,或者迷信明星,但讲不好故事,找不好内核,塑不好形象,唯靠摄影、音乐、特效撑持。歧途漫漫,不知何时反省、返路。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这是一部典型的无厘头影片。一群角色,不见人物。像这样的“脑残粉”题材,写写网络小说也就罢了,拍成电影就多少有些奢侈了。我知道,这样的电影是拍给“主流”观众看的,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能够看完就需要毅力。我还是以为,一部电影,动辄投入数千万元,总要承担一些社会和艺术功能,或让人开怀大笑,或叫人浮想联翩,或使人悲愤填膺,哪怕只是认识一些“人”,了解一些生活形态也是好的。什么都没有,只有喧嚣和聒噪,就难以让人消受了。
程波(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完全没有人的情感,还要治愈心灵。完全不懂文学,还要拽文鸡汤。完全没有电影感,拍个广告就算了,还上院线忽悠观众。
和《东成西就》之类看似恶俗但能让人真捧腹的作品完全不在一个水准之上,甚至比《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差出好多。郑重建议,还没有看过的朋友不要怀着看烂片新标准的猎奇扭曲心理走进电影院了。我这么一个对中国当代电影怀着乐观态度的人看后都觉得特别悲观。这样的作品的存在大大拉低了本就不太高的中国当代电影的平均水准。
上一篇:论文分点的格式
下一篇:美术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