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学报怎么样
宇航学报怎么样
核心期刊,中国宇航学会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国内统一刊号:11-2053/V,国际标准刊号:1000-1328
上海宇航学会是核心期刊么?
截至2020年10月,是属于EI收录的,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Scopus数据库 它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任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教授。 EI检索就是工程索...2020-10-16 回答者: tangxiaoxiaomi 1个回答中国宇航学会的介绍答:中国宇航学会1979年10月成立于北京,是中国宇航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以“为中国航天事业服务,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航天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宗旨,以“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国际一流科技社团”为发展目标,在改革与发展中开拓进娶勇于探...2016-05-30 回答者: ☆异鸣★7630 1个回答任章的介绍答:任章,男,1957年9月生于河南濮阳。著名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精确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飞行器...2016-06-03 回答者: 石榴妹pqRE0宇航学报怎么样?答:核心期刊,中国宇航学会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国内统一刊号:11-2053/V,国际标准刊号:1000-13282021-01-06 回答者: zyzg0607 2个回答 1国内哪本物理刊物比较好?问:RT,主要为理论物理方面,我高一答: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 主编:孙再龙 主任:赵雪艳 地址:天津市225信箱32分箱 邮政编码:300192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irla@vip...2009-10-13 回答者: qongqi 4个回答 19航天二院203所是国企吗答:是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即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创建于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五日。航天203是以计量测试技术为总体,以溯源性研究为主线,以发展计量校准技术、频率控制技术、自动测试技术、综合保障技术为支柱的国防技术基础研究所...2021-11-04 回答者: jnwdcm454 1个回答航天一院15所是做什么的?问:效益如何?纪律很严吧?全称是什么?答:航天一院第十五研究所是从事发射技术研究和特种发射平台研发的工程技术研究所,是中国宇航学会发射工程及地面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发射技术及地、舰面设备专业组组长单位 为国家武器、运载型号研制了一系列高质量、高...2019-08-09 回答者: Smile灬微光丶 4个回答 28束锋的学术论文答:中国科学,系统工程与电子(英文),电子学报,高技术通讯,宇航学报, 通信学报以及电子信息学报等发表论文60余篇 。 现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兵工学会会员。IEEE Trans on Wireless ...2016-06-04 回答者: 子乔70OY47 1个回答中国航天包含哪些单位?问:主要在东北3省,最好说全了 ,越详细越好。谢谢答:(一)总部机构 办公厅、规划计划部、财务金融部、人力资源部、研究发展部、质量技术部、武装部、宇航部、经营投资部、航天技术应用部、国际合作部、行政保卫部、企业文化部、监察与法律部、审计部、离退休干部工作部。 [编辑本段](二)大型科...2015-06-05 回答者: 知道网友 3个回答 8据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主编周武介绍,随...问:据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主编周武介绍,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答:A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步伐加快,太空旅游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体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故A项不合题意,可以入选;对于世界富翁而言,太空旅游并非属于超前消费,故B项不能入选;本题材料并未体现消费对生产...
星际旅行不是梦:科学家正计划将地球生命发射到星际空间
不再停留在科幻小说,星际旅行的可能性就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尽管我们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虚构的曲速超速、超速驾驶、空间折叠之类的真实版本—— 但我们正在考虑使用触手可及的技术,使生命超越太阳系的束缚 。
对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教授 Philip Lubin 和 Joel Rothman 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他们出生于太空 探索 取得惊人的时代,带着早期太空时代肆无忌惮的乐观和创造性的火花,使人类第一次发现,原来人类可以离开地球。 Rothman说:“阿波罗登月航行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直到现在仍然让我大吃一惊,”
自那以来仅仅过去了 50 年,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和 探索 太空的技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足以让Rothman与实验宇宙学家Lubin一起考虑如何让生命踏上穿越太空的旅程。他们的合作成果发表在 Acta Astronautica ( 宇航学报 ) 杂志上。
“我认为继续 探索 是我们的宿命,”Rothman说,“看看人类的 历史 ,我们在越来越小的层次上 探索 到亚原子水平,我们也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进行 探索 。这种不断 探索 的动力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核心。”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人类星际旅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地球与最近的恒星之间的巨大距离。旅行者号的任务已经证明,我们可以将物体送出 120 亿英里的距离,才能离开太阳系周围的日光层。但是这些 汽车 大小的探测器以每小时超过 35,000 英里的速度,花了 40 年才到达那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只是到下一颗恒星的一小部分。如果他们前往最近的恒星,他们将需要 80,000 多年才能到达它。
这一挑战是 Lubin 工作的主要焦点。传统的机载化学推进器(又名火箭燃料)已过时;它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来使飞行器足够快地移动,而且它的重量和推进它所需的当前系统对于飞行器需要达到的相对论速度来说是不可行的,我们需要新的推进技术——这就是 UCSB 使用光作为“推进剂”的定向能源研究计划。
Lubin说:“这是以前从未做过的,以接近光的速度推动宏观物体”。事实上,质量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可预见的未来,它排除了任何人类任务。
结果,他的团队转向了机器人和光子学。带有可感知、收集数据并将数据传回地球的小型探测器,将使用位于地球或月球上的激光阵列,以光速的 20% 至 30% 的速度推进。正如Lubin解释的那样,“我们不会带着它离开家”,这意味着主推进系统保持“在家”,而航天器以相对论速度“射出”。主推进激光器开启一小段时间,然后准备发射下一个探测器。
以这些相对论的速度——大约每小时 1 亿英里——大约 需要20 年内到达下一个太阳系 Proxima Centauri。达到这一技术水平将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空间晶片以及光子学。制定定向能量推进器实现相对论飞行的项目得到了美国宇航局和私人基金会(如星光计划)的支持。
“当我了解到这些飞行器的质量可以达到克级或更大时,很明显它们可以容纳活的动物,”Rothman说,他意识到他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生物,称为秀丽隐杆线虫,可以成为第一个在星际之间旅行的地球生命。Rothman说,这些经过深入研究的蛔虫可能很小,也很普通,但它们是经过实验完成的生物。
他说:“迄今为止,对这种小动物的研究已经为六名研究人员带来了诺贝尔奖”。
秀丽隐杆线虫已经是太空旅行的老手,作为在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进行的实验的对象,甚至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悲惨的解体中幸存下来。它们与Rothman研究的其他潜在星际旅行者共享特殊能力,可以被置于假死状态,其中几乎所有的新陈代谢功能都被抑制。数以千计的这些微小生物可以被放置在晶片上,进入假死状态,然后在这种状态下飞行,直到到达目的地。然后,他们可以在他们的微型芯片被唤醒,并精确监测星际旅行对其生物学的影响,通过光子通信将观察结果转发到地球。
行星保护和地外传播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必将与我们的太阳系息息相关;离开我们的家园星球,人类是脆弱的。但这并没有阻止 Lubin、Rothman、他们的研究团队以及他们的合作者,其中包括一位辐射专家和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神学家,他们计划将生命送入太空——甚至可能是在外星系传播生命。
Lubin解释说,他们认真考虑了污染的可能性,无论是从我们的星球到其他星球,反之亦然。
作者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前瞻性污染的风险,因为靠近任何其他行星的探测器都会在它们的大气层中燃烧或在与地表的碰撞中消失。因为晶圆飞船是单程旅行,所以没有任何外星微生物返回地球的风险。
太空 探索 界目前正在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将人类或地球生命送往火星或其他遥远的地方,知道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家,这有什么道德规范?发送小微生物或人类 DNA 怎么样?这些存在的问题与第一次人类迁徙和航海航行一样古老,当我们准备好进行这些旅程时,答案可能就会出现。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也不会压制我们本性所固有的 探索 性渴望,”Rothman说。
文献:
Stephen Lantin, Sophie Mendell, Ghassan Akkad, Alexander N. Cohen, Xander Apicella, Emma McCoy, Eliana Beltran-Pardo, Michael Waltemathe, Prasanna Srinivasan, Pradeep M. Joshi, Joel H. Rothman, Philip Lubin. Interstellar space biology via Project Starlight . Acta Astronautica , 2022; 190: 261
如何为航天发射选个“良辰吉日”?
4月20日19时41分,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细心的小伙伴掐指一算发现,“实践13号”卫星是在4月12日19时04分发射的,而“胖五”是在去年11月3日20时40分发射的……难道航天器都是夜猫子,偏爱在晚上发射?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先来看两张统计表。
2013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统计(来源:航空航天港)
2015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统计(来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官网)
不难看出,尽管航天器中不乏夜猫子,但白天发射的也不少,看起来似乎并没有规律性。那么,航天发射的良辰吉日究竟是怎么确定的呢?
什么是航天发射的“良辰吉日”?
关于航天发射时间,专业又形象的说法叫“发射窗口”,它是指允许航天器发射的一个时间集合,而非一个确定的时间点。
发射窗口,顾名思义,我们知道窗户有宽有窄,同样的,发射时间的范围也有大有小。发射窗口通常可分为3种:一种是日计窗口,就是说发射日期已经确定,但具体时刻待定;一种是月计窗口,即发射月份确定,哪一天发射仍未知;还有一种是年计窗口,它只指定了发射年份和可能发射的月份。
航天发射是个高难度技术活,有人曾形容其是“刀尖上的舞蹈”,不过,除非遭遇恶劣天气,一般而言火箭自身是能够全天候发射的。可是一旦火箭前面多了“运载”二字,就重担在肩身不由己了,运载火箭就像一位司机,车何时开、如何开、往哪开,主要由航天器这位乘客说了算。受载荷类型、目标任务、气象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航天器,运载火箭对发射时间的选择是不同的。
发射台上的“联盟号”火箭(来源:欧空局官网)
一般来说,航天器飞得越远,发射窗口就越宽。譬如,在发射近地轨道的卫星、飞船和空间站时,发射时机几乎每天都有,因而选择日计窗口;发射行星和月球探测器时,每个月中只有几天满足最佳发射条件,所以选择月计窗口;而发射行星际探测器时则需要年计窗口,这是由于对于大范围飞行的探测器,其有利的探测位置往往几年甚至几十上百年才能遇到一次。
不管航天器最初选择何种发射窗口,一旦确定发射,最终都要回归到日计窗口上来,那具体应该在什么时刻发射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发射时间的限制条件繁多,包括光照条件、姿态控制、回收时间、交会对接等等。科学家们通过建立每个限制条件和发射时间之间的计算公式,分别算出相应的发射窗口,然后取其共同部分便是航天器最终的发射时间。
欧空局于2003年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其发射窗口每26个月才出现一次(来源:欧空局官网)
任务约束最关键
航天器能否准确入轨并顺利执行预定任务是衡量发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决定发射时间最关键的因素便是航天器的任务约束。
蝌蚪的小伙伴在看新闻时一定注意到了“天舟一号”的发射窗口是比较奇葩的“零窗口”,这是个什么鬼呢?所谓零窗口是指发射窗口非常窄,发射时间的调整余地很小,该技术的操作和流程颇为复杂。之所以会选择零窗口,是由于“天舟一号”需要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的任务,只有当“天舟一号”的发射点包含在“天宫二号”的轨道面内的时段内才可发射,这样才能保证两个航天器共面,顺利完成“送快递”的使命。科研人员在考虑共面等因素后,经过精心计算将发射时间确定为4月20日19时41分28秒,发射时不允许有一秒的偏差。
“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组合体在轨补加推进剂试验动画演示(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
除了交会对接的飞船,对于执行特定任务的卫星,其发射时间也需要根据任务类型来反推。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遥感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地监测,当它们对目标区域进行观测时,需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然而,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和火箭发射角度的影响,火箭在发射后,其飞行轨迹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这就导致卫星入轨位置与发射场的位置存在偏差,发射的时候是白天,但入轨的位置却可能在地球的阴影区中。因此,为了保证入轨位置和时间满足观测需求,很多卫星只好在晚上发射。
气象光照要考虑
航天器对恶劣天气十分厌恶,他们最喜欢在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8米/秒、发射前后场区附近无雷电活动的气象条件下上天。
我国的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场在选址时便充分考虑了当地干燥少雨的特点,之所以要避开降雨而尽量选择晴朗的天气,一方面是由于雨滴在撞向高速飞行的火箭时会摧毁其外壳隔热瓦,另一方面是由于雨水会削弱无线电波,不利于航天器的遥控监测。然而,“天舟一号”飞船既要实现零窗口发射,却又偏偏选择了多雨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怎么办呢?为此,科研人员特地给“长征七号”增加了防雨防水的新技能,让它成为了我国第一款防水火箭,这样即使天气状况不佳,也能实现零窗口发射。
“长征七号”发射瞬间(来源:CCTV军事)
除了降雨,大气层内外的其他气象条件也对航天发射有很大影响。比如,在大气层内,雷击和乌云很可能导致火箭和航天器上的电子设备损毁;而在大气层外,太阳黑子活动、电磁暴等空间天气环境也可能使发射任务失败。
这其中对发射影响最严重的便是海拔8至15千米的高空风,如果风速很大或上下层的风速和风向不同,会大大影响火箭的飞行姿态和结构,因此便要求航天器在发射时其所经过的空域最大风速不能超过70米/秒。正是在考虑了以上诸多气象条件后,我国的载人飞船大多都选在了秋冬二季进行发射。
前面提到过对某些执行特殊任务的卫星,光照是确定发射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对于其他一些航天器,也需要考虑光照条件。我国的“神州一号”是在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发射的,虽然发射时天还没亮,但飞船入轨后却正好处于光照区,如此一来,太阳电池翼就能产生足够的电能,让飞船上的仪器可以正常工作。
“神州一号”飞船(来源:)
当然,对于神州系列返回式飞船及其他返回式卫星而言,仅仅保证发射入轨时的光照条件是不够的。为了使它们在返回地面后易于寻找,应当让它们在白天返回,而为了让降落伞能顺利打开,还要避开大风等恶劣天气。因此,在选择发射时间时就要充分考虑返回时的气象和光照条件。
运载能力有要求
自人类发明现代飞行器以来,一直都在飞行器的重量上锱铢必较。据报道,尽管“天舟一号”的外部壁板仅为3毫米左右,但科研人员还是充分发挥了“夺泥燕口,削铁针头”的“抠门儿”精神,通过控制加工温度及切削速度等参数,愣是让“天舟一号”成功瘦身30千克。同样,为了能多装货物和节约燃料,人们在发射时间的选择上也是绞尽脑汁。
由于天体存在自转和公转,若想让卫星精确抵达预定位置,就要完成入轨、变轨等多个环节,为了节省珍贵的燃料,从发射起的每个环节都要在时间把握上十分精准,这样可供发射的窗口便会很窄甚至是零窗口。这里不妨以我国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为例。实际上,“天舟一号”采用的零窗口发射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10年前就出现在了国人的视野中。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零窗口发射航天器。由于采用零窗口发射,“嫦娥一号”得以沿着捷径到达目的地,从而节约了近120千克燃料(燃料总共仅1200千克)。后来的“嫦娥二号”、“神州八号”、“神舟九号”等等也都是零窗口发射,航天器的运载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轨道示意图(来源:新华社)
观测设备需兼顾
这儿所说的观测设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地面对火箭和航天器的跟踪观测设备,其二是航天器携带的姿态测量设备。
当航天器和天空之间的亮度差异较大时,地面的测控设备很容易捕捉到航天器的行踪,早期的卫星多选择晚上或黎明前发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按照NASA的规定,日落15分钟后的发射即是夜间发射,选择这一时段发射是因为此时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当火箭飞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形成强烈的反光,而此时发射场和火箭行经区域天色较暗,和火箭形成很大反差。典型案例有我国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虽然发射时伸手不见五指,但入轨后的卫星却由于受到阳光照射,使人们在地面上用肉眼就能看到。
当航天器入轨后,为了便于调节姿态以达到稳定飞行,需要采用自身携带的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等多种姿态测量设备进行飞行姿态监测。然而,姿态测量设备却极易受到光照的干扰而发生故障,这就要求航天器、地球与太阳必须处于较好的相对位置,以使姿态测量设备避开阳光辐射。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该卫星由于遭遇强烈的太阳活动,姿态失控,仅工作了39天(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
以上所说的是选择发射窗口时需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另外还需考虑温度、防撞等因素,这些因素经常相互矛盾,科研人员会将由各个条件计算得到的发射窗口进行优劣排序,综合平衡安全性和经济性后,选择最适宜的发射时间。总之,航天器的发射时间可谓千差万别,究竟何时发射,要根据航天器的任务、天体运行规律、气象光照等条件具体分析。
----------------------------------
参考文献:
[1] GB/T 29078-2012 航天器发射窗口设计指南[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2.
[2] 黄文德,郗晓宁,王威. 从近地轨道入轨的载人登月发射窗口分析与设计[J]. 天文学进展, 2010,28(3):310-319.
[3] 李海阳,彭祺擘,周英,等. 航天器交会对接发射窗口分析[J]. 宇航学报,2009,30(5):1861- 1865.
[4] .
[5] .
[6] questions/13086.
[7] .
[8] .
上一篇:期刊杂志哪里买
下一篇:动物相关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