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震编辑部
山西地震编辑部
党组书记、局长 赵新平党组成员副局长 樊琦党组成员、副局长、纪检组长郭跃宏党组成员、副局长 郭君杰
山西运城地震地震知识大全
03月12日11时14分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北纬35.00度,东经110.90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山西运城地震之地震 知识大全 ,欢迎阅读。
山西地震带况:山西断陷带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东有太行山屹立,西、南有黄河逶迤东流,中间大同、忻定、灵丘、太原、临汾、运城等一系列断陷盆地呈雁列形分置南北;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流贯其间。这里自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国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的山西断陷带,也是强烈地震活动的区域。
山西地震带况:断陷带走向
山西境内的断陷带总体呈北北东走向的S形,属鄂尔多斯断块东缘与南缘断裂带,夹峙于鄂尔多斯断块东部吕梁山隆起与太行山断块隆起之间,面积约35522平方公里。断陷带由两部分组成:山西断陷带南起侯马、北到河北怀来一带,有怀来、蔚县、大同、灵丘、忻定、太原、临汾等断陷盆地,绝大部分在山西境内;运城盆地,平陆、芮城所在的灵宝盆地,是渭河断陷带的东北部和东部。
据统计,近4000年中山西省内120余次大于或等于4.7级的地震中,约66%发生在断陷带;占全省面积77.23的隆起区仅发生中级地震40余次。
中新网4月4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4日17时42分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闻喜县交界地区(北纬35.3度,东经111.7度)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地震知识大全: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 。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地震发生后, 山西省地震局迅速启动应急元实施V级应急响应。
地震知识大全:地震预防应急
设防环节
(1)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制定区划图、开展地震小区划、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2)抗震设计: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3)抗震施工: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简单地说,就是在工程建设时设立防御地震灾害的 措施 ,涉及到工程的规划选址、工程设计与施工,一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抗震场地
地震知识大全:学校人员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学校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间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可让学生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应当按学校准备的疏散路线,在老师的指挥下,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如果是在操场或室外,则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车间工人避震
1、震时若在车间门口,应迅速逃到室外空旷地带避震。
2、在车间离门较远的地方,应迅速躲在墙角下、机器架下或躲在中间支撑柱下,同时应关闭机床的电源、水龙头、电焊枪等。一般厂房车间跨度较大,在震时易于塌落,但房架大多数为框架结构,塌落时多为整体下落。所以,躲在墙角、立柱、机器架下还是比较安全的。车间内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
3、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数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行驶车辆中的人避震
驾驶员应立即减速,逐步刹闸,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坐席等,以免摔倒或碰伤;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把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避震
地震避难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卫生间去暂避一时。因为卫生间结构力强,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厨房也属承重墙多,开间小的房间,但因电、气密布,地震时极易因管道破坏而导致天然气泄漏,躲入其中发生中毒、火灾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不宜进入。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在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迅速把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地震知识大全: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地震知识大全: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手提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 广告 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地震知识大全:户外避震
首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造成多人死伤。因而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处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地震知识大全:野外避震
地处野外者要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滑坡,要横着与滚石前进方向跑,逃离滚石流;也可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震。
山西发生过几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是怎么回事呢?
从现有记录来看,山西历史上发生过3次大地震,分别是1303年发生在山西洪洞的8.0级地震,1683发生在山西原平的七级地震,以及1695年发生在山西临汾的八级地震。毋庸置疑,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省的确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境内还有桑干河等其他河流经过。
但与此同时,山西省境内也分布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它们构成了特殊的地理特征:容易发生地震活动的断陷带,并在分布趋势上呈现出北东走向的S形。从具体的分布位置来看,山西境内的断陷带,应当属于鄂尔多斯断块东缘与南缘断裂带,总面积的平方公里数大约在35522左右。
而从结构组成来说,山西地震带则主要是由大同盆地、太原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忻定盆地等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事实上,我国境内的地震带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和台湾省。这数十条地震带仅仅是在20世纪之后,便已经发生过800次左右的6级以上地震,而山西所在的华北地震区从现有数据来看,其地震带的频度和强度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地震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从与我们普通大众生活的环境来说,它并不是只在我国境内的某个地区频繁发生,整个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500万次以上大小不等、震中不同的地震。从宇宙中的所有星球来说,人类五十多年前就已经登陆6次的月球,也存在月壳释放能量引起震动的现象,而且同样也发生的比较频繁。
众所周知,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地震的位置便主要是发生在地壳(厚度35公里左右)和软流层。虽然可能造成地震的原因比较多,比如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但就地震的破坏力和主要原因来说,还是集中在板块活动上,那些位于地震带上的地区,只要出现板块之间挤压碰撞、或板块自身与内部错动,便会从地壳之下快速释放出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而科学家们评估地震的等级,便是通过该过程中形成的地震波实现。
山西地震带的活跃性,同时还需要结合华北地震带的特点,在已经过去的六百多年时间里,华北地区曾经历了两次比较活跃的地震时期,分别是持续了250年的1481年到1730年,以及持续了27年的1668年到1695年。山西的确在华北地区地震活跃的第一个时期出现了较大的地震,但在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都不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虽然山西地震带可能处于第二个地震活跃期的后期,但从大背景来看,山西并不大可能在近几年发生大地震,征地处于地震活跃程度的低谷水平。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了一年四季,而地球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和公转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导致星球内部的物质发生分异,于是才呈现出了自身特有的地壳构造运动。其实,地震的发生对于处于地震带上的地区来说是不可能避免的,只不过大多数地震的破坏力都不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而且,目前也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够实现将地震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得知,之所以部分地区能够在感受到震感之前收到地震信息,那是因为距离你较远的位置已经发生地震,正是地震波的到达让仪器知道了已经发生地震。
从现状来看,由于地震本身的发生频率较高,而地震的强度又无法预判,所以大家了解一些地震时的自救方式很重要。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位于地震带或处于地震带附近的区域而言,尤其需要提升房屋的建筑质量,只要我们的栖身之所经得起地震的考验,一般也就不会造成太大的生命危险。地震的确有可能造成灾难,但大家也不需要在有震感的时候就异常恐慌,毕竟相对来说还是小概率事件,而且,我们可以从房屋质量这个根本上降低风险。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发生2.7级地震,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北京时间2021年2月16日12时22分13秒,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北纬39.93度,东经113.84度)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二、地震的一般位置: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平均半径大概为6370公里,地壳厚度大概为35公里,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三、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2、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四、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是一种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地震地质的孕育与诞生
1.地震地质的孕育
从地质力学发展的近90年的历史进程中,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对地球海水进退规程中,把现代海平面变化就与地震预报联系在一起,在地质力学早期研究阶段中,从构造形象的力学分析时,已经开始探讨地应力场的雏形,已经为地震地质开拓了道路。在构造体系研究阶段中,建立构造体系基本概念时,已经划分出相对活动的构造带,与夹持在其中相对较稳定的地块,大体区分了地震的活动范围与大震的孕育的地带、地区、地段和地点,已经为地震地质研究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依此,刘国昌、谷德振已经开始进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1954年在《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中,充分论述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为地震地质的孕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1962年对新丰江水库提出地震地质的研究,已经是该分支学科正在孕育诞生之际[1-36]。
2.地震地质的诞生
1965年12月李四光发表的《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论文(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1),已经明确了该分支学科的目标任务(地震预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研究思路核心以及前进的方向等,并提出了“安全岛”的概念,标志着地震地质的正式诞生。随后李四光安排陈庆宣带领专业队伍在西南“三线建设”地区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寻找“安全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7]1。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震检验了“安全岛”理论的实用价值。
图2-6 李四光关于《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一书的手稿提纲
图2-7A 邢台地震区地表裂隙综合分析图[6]
图2-7B 邢台地震区地面破坏程度图[6]
3.地震预报实践与初步小结
除了关心全国的地震预测以外,李四光在1966年邢台地震他亲临现场,进行邢台-唐山地震系列活动幕的预测预报实践,结合保卫京津唐地区的地震安全预防研究工作,已经超前开展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实测研究工作,并已经通过断层位移测量初步获得了新华夏系现今断层位移场的证据和唐滦大震严重危险性的活动证据,同时在唐滦地区部署了地应力监测台网,为准确预报地震创造了基本条件[1-3]。
1970年6月,李四光在《地震战线》第7期发表的《地震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论文(全文见本书第一章附录2),对地震预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对具体工作方法步骤、研究内容思路以及仪器监测部署都作了具体安排,包括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也都作了说明。在他临终前10个月发表该论文具有系统指导性意义,当然也使他对攻克地震预报难关,充满了信心与希望[2-3]。可惜当时在“文革”中,真正能比较全面了解和体会其意图者甚少,为之继续努力者更少。随着1976年唐山大震之后,中国东部地震进入平静期,地应力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削弱,全国110个地应力监测台站也大都停测,原来的分析研究人员也纷纷退休,随着进入了停滞的地震地质研究状态!
地震地质和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热地质、海洋地质等分支地质学科一样,都是以地质学作为基础,对地质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分支学科,它们都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因此离开地质研究地震是地质工作者不愿意接受的。
地震地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①构造体系研究阶段;②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研究阶段。李四光教授强调从构造体系研究入手,着重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地震活动规律研究,把重点放在与地应力场关系方面的研究等;进而把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作为预测预报地震的指导思想,是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重要武器;工作部署中的“三步走”则应该是他腹稿的重要内容,只是当时我们认识不到,“文革”中他也无法一一交代,临终遗言仅仅说出了再有半年时间可以见到结果[1-3,4-24]。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3]李四光.地震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4]《地震问答》编写组.地震问答(增订本).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5]国家地震局(马杏垣)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6]《地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地球科学大辞典.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李四光.区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8]李四光.旋扭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9]李四光.地质力学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0]J. S. Lee. Geology of China. Thomas Murby and Co, London, 1939.
[11]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摘).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2]李四光.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中国地质,1965,第12期.
[13]原著李四光,《中国地质学》扩编委员会编著.中国地质学(扩编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14]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15]刘光勋.地震地质工作的缘起与回顾.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6,第112期.
[16]刘迅.邢台地震地表变形现象初步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81,第1集.
[17]河北省地震局.1966年邢台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18]孙叶.对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些设想.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合大队集刊,1982,第3号.
[19]孙叶等.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0]孙叶.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划分与减灾对策的战略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1,第4期.
[21]马宗晋等.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22]朱凤鸣等.1975年海城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23]武烈等.山西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24]王治顺等.构造体系各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5]陈庆宣,王维襄,孙叶等.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6]高庆华等.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7]马宗晋,杜品仁.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8]刘迅等.地质力学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9]邵云惠等.地质力学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0]黄庆华.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
[31]王维襄,韩玉英.一类入字型断裂构造力学的研究.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上一篇:中国鱼文化论文
下一篇:出版社编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