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皖西日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10 22:03

皖西日报总编辑

1979.09-1983.07 ,皖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83.07-1988.03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农技站技干、副站长、站长;1988.03-1991.03 ,安徽省霍山县库区办秘书、股长、农工商公司经理;1991.03-1992.02 ,安徽省霍山县但家庙乡党委书记;1992.02-1992.10 ,安徽省霍山县但家庙乡政府筹备组第一副组长;1992.10-1995.12 ,中共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党委书记;1995.12-1997.11 ,中共安徽省霍山县诸佛庵镇党委书记;1997.11-2002.05 ,中共安徽省霍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05-2003.06 ,中共安徽省六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2003.06-2008.05 ,中共安徽省六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皖西日报总编辑、党组书记;2008.05-2008.07 ,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县政府党组书记;2008.07-2009.12 ,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党组书记;2009.12-2010.01 ,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候选人、县政府县长、党组书记;2010.01-2013.02 ,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3.02-2014.05 ,中共安徽省寿县县委书记。

刘晓武的学术背景

2000年6月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攻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2008年12月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会员,安徽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2006年聘为《创新作文高中版》特约编辑,2009年2月被聘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教学技能考核专家。多次参与六安市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命题、审稿。2008年11月当选为六安市裕安区中学语文研究理事会会长。2008年12月在六安市裕安区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教学示范课《醉花阴》。2009年10月,在六安市裕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给全区中学语文教师作继续教育辅导。2009年11月应霍邱县中学语文研究会邀请,教学示范课课《诗经 氓》,并做报告《一个年轻语文教师的追求与成长》。个人事迹曾被六安电视台、《皖西日报》、《皖西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张恨水故居在我眼里是一部书

张恨水故居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余井镇黄岭村;G105线原岭头乡西北方向分支公路直达故居、长春湖。

张恨水故居背依秀美的长春湖绿毯似的大坝,巨大的展示牌立在停车坪旁。一弯明塘后面的步道旁立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恨水故居。”铭碑。

拾阶而上,大理石铺成宽阔的广场。故居石头墙脚,墙壁青砖白泥勾缝,屋面黛色小瓦如一页页展开叠摊的书页。

大门右侧是用河卵石砌成的一米高的围坝,坝院一株百年以上的古桂高过屋脊,尤其显眼,两边数株梅花相伴。皖西南特色条石门框及石礅。

当我走进张恨水故居,漫步其间,欣赏墙上陈旧斑驳的字画;看着上个世纪祖辈们生产生活器俱;抚摸着大文豪张恨水曾伏案的桌椅;看着“张家大才子”曾拔亮过的竹制灯盏支架和挂笔架,107年以前的发奋少年,夏夜为避蚊虫叮咬,一双脚浸在水桶里的形象晃动在我眼前。

家传“百忍堂”“和平养无限天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故事,昭示出故居丰厚的文化遗存。先生的故居地处黄土岭,先生以及后人多称故居为老屋或更为文雅的名号:“黄土书屋”。

在我看来,先生故居“黄土书屋”就是一部书,并且是一部生了根而移不走的书。

张恨水(1895—1967),谱名芳松 、原名心远,现代著名报人、作家。从事新闻工作30年,爱国爱民、追求进步,从事文学创作50年。创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巴山夜雨》等中长篇小说120余部和大量散文、诗词、言论,计3千余万字。

张恨水坚守民族文化本位,融汇古今,吸纳中西,作品新旧交融,雅俗共赏。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但在故乡,“黄土书屋”的苦读为他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这样的苦读时光主要分为两个时段。

其一,为1905年秋,祖母去世张恨水随父回潜,直到1907年初,因其父调江西新淦任职,张恨水离潜随往。

其二,为1912年秋,张恨水父亲急病在南昌去世后,张恨水全家迁回潜山,直到1918年春到芜湖任《皖江日报》总编辑。

其间,除外出游历而外,均在“黄土书屋”苦读,并开始尝试写作。

先生从“黄土书屋”出发,辗转大半个中国。先生于1937年、1945年、1955年3次再回故乡。

1967年恨水先生在北京因脑溢血病逝。先生的骨灰于45年后的2012年,迁葬于具有1700余年历史的“太平塔”旁的皖光苑,这里有先生全身雕塑以及《张恨水陈列馆》。

走进先生故居堂屋,一副中堂字画上方悬有“百忍堂”金字匾额。“百忍堂”与张氏家族以及张恨水本人都颇有历史关联。

所谓百忍乃张公艺书写的百余忍字,文曰: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为之感动,赐书“百忍义门”。

又,元末,张恨水祖先由江西迁居潜山,便将堂屋自号为“百忍堂“,家训中亦有“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小忿而结大仇”之言。张恨水祖先因拾到安庆一下乡收帐先生的马裢包(钱袷子)原封不动予以奉还而闻名乡里。

为表达对家族传统美德的尊崇,张恨水曾以“百忍”“百忍后人”为笔名,他在小品文《忍也忍也》中提及:“昔吾族公艺,书百忍于其家,千古美之。”这篇文章写于1940年前后,当时,张恨水漂零重庆,文中说:“老母将七旬矣,每接家书,辄言其多病,别两大儿时,均在幼稚嬉跳中,今亦各入中学矣,而来书亦苦思其父,将归呼?携在川眷同行,将数万金,不归呼?此间殊不见乐趣,故每得家书,且勿开封,先暗自呼忍也忍也”。家国情怀,流于笔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真是“忍”也“忍”不了啊。

展开《张氏宗谱》每页顶格皆标“百忍堂”,张氏宗祠亦有鎏金大字“百忍堂”。百忍成就了张氏,百忍成就恨水先生,以致于有人直呼他为:百忍先生。

先生故居大门楹联: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请看先生破“天机”:

“朋友告诉我,他由学校毕业,离家走入社会的时候,父老们对他未来临别赠言,说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凡在社会上做事,只要这样就够了。本来这是旧年人家贴的春联,朋友的父老,特别提出来,也许是在社会上吃力不讨好的太多了的缘故。

“这就引起我儿时的回忆来。我的老家,祖传三代的老屋,有三幅门联,也是永远保留下来的,保留下来的缘故,是说我大伯祖父字写得好,子孙不忍把来损害了,其实,联句本身也有关系。其一是:‘有恒产需有恒心,无旷民斯无旷政。’其二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其三是:‘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且看花。’我半夜醒来,常是把这三幅对联,想上一想,觉得其中颇有至理。

“第二联,‘和平养无限天机’这句话,在今日看来,有点费解,人家也容易认为涉于迷信。其实中国的理学派,把天常当大自然解为天机,就是天然的性灵,也可以说是良能。《庄子.大宗师篇》说:‘其噌欲深者天机浅。’也可作国家政治解。《三国志.孙权传》:‘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无论作哪一项看法,和平总是有益于身心人我的一种道德。”

先生以上的教益,极具地方传统文化特点。反映先人改造自然的同时更敬重自然,这是皖西南“古皖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她产生有土壤,传承有渊源。

按恨水先生文学创作时间算,16岁的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始创作,1912年少年恨水丧父,1913年18岁的他已写完《旧新娘》《梅花劫》《青衫泪》等中长篇小说。

所以,黄土书屋与先生的感情是一生牵挂。外人称他为文豪,家乡人称他为“张家大才子”或直接称“大才子”,也许“大才子”更为亲切,也许喊“大才子”的人也感到自豪。

1918年,恨水先生从黄土书屋出发,到芜湖、北京、上海、南京、重庆,自此他的作品仿佛也跟着他一路走来,构筑了一座“文学和文化的金字塔”。

先生身在异乡,心系故乡。这一点也可从等身著作发表时使用的笔名,来发现这一论证的正确。诸如:潜山人、我亦潜山人、一世不发达的潜山人、天柱山樵、天柱、天柱山人、天柱山旧客、天柱峰旧客、梅城笑翁、百忍、百忍后人、大老板同乡(大老板:“京剧鼻祖”程长庚)这些笔各无不寄托了天涯游子沉郁的赤子深情。

先生不但笔名寄怀,还有许多作品取材于潜山本土,吸纳深厚的古皖文化,并借先生之手发扬光大。如:《孔雀东南飞》。

先生写潜山的文字还有诗词《潜山春节(十首)》《悼亡吟(二十六首)》。散文《潜山人说潜山》《潜山人出头了》《故乡的年》《桂窗之忆》《潜岳引见录》。小说《冲锋》《潜山血》《秘密谷》等作品。

以上是故乡在先生心中的投影。

故乡黄岭也因先生黄土书屋而扬名。为纪念先生,与故居只有200米距离的长春湖(长春水库),湖中鸳鸯岛上古色古香六角亭名为“心远亭”,这也足见故乡人怀念先生的一片真情。

游人到了故居附近,很远就看到坝院那一株有年头的桂花树。

这是一株金桂。栽植在当年黄土老屋的窗前,先生少时在桂花树下发奋读书,先生嗅着香飘十里的花香,在室内案头挑灯写作,在这里不仅写出了《旧新娘》《梅花劫》《青衫泪》等作品,而且在树影窗下构思《未婚妻》《紫玉成烟》《未婚夫》《真假宝玉》等早期作品。

先生在桂窗屋内,遵从戴母之命,与源潭徐家高楼徐文淑完婚。先生后来写的《桂窗零草》文稿已遗失,在《桂窗之忆》里再次畅叙那梦牵魂绕的岁月。

先生于1949年在《写作生涯回忆》里讲:“我为什么形容这个黄土屋子如此详细呢?这在我家庭是有点教育性的。直到现在,我的子侄们,对于这书房还有点圣地的感想。提起老书房,他们就不好意思不念书,也就由于我在这里自修自写,奠定了我毕生的职业。”

先生毕生的职业就是著书立说,8年雾都立历史潮流之说,烽火800万字鼓舞了人心,坚强了人们的斗志。

8年的两头是又一次从书屋桂窗出发,历尽难辛又重回书屋桂窗,先生桂窗恋由此可见一斑。由此,我也得四句怀念:

桂影窗前长,

夜里入梦乡;

岭上生零草,①

书屋溢墨香。

张恨水故居呈长方形四合院,进大门前排左一为接待室,沿右边走廊是先生书屋桂窗写作间,有方桌、大太师椅、书柜。

右侧靠边是厨房,青砖搭砌的锅台,灶庙②放有当地烧制的放锅铲竹筷双口插筒(土名筷子箩),锅盖上一把铜质水瓢,一张吃饭方桌四条长板凳,灶门靠墙壁处,有一摞捆扎的柴禾,3只木制水桶,西边墙角一副雕花洗脸木架,架上一只铜质脸盆。

前排连接后排天井横头,最能引人注意的是一架有年头木制水车,水车下面木桩上挂有斗笠,棕制簑衣(披背、围腰),一双纯糯米稻草打制的草鞋,一副磨粉石磨。

后排自左边起,依次是百忍堂堂屋,戴母卧室,啸天卧室,恨水卧室。三间卧室三副镂花彩漆苏州床,床上挂的是夏布蚊帐,铜质镂花帐钩挽着帐门,帐门角处坠有铜钱,床上铺的被面为青花寿字图案的土老布缝制,室内有衣柜,有微型梳妆台,有枣木杏木雕有花卉人物故事的围椅。

这完全是上世纪较为富裕人家所备有的,我的记忆里1975年以前见识过,想不到,在这老屋里再次相逢。

有人会问:一代文豪,著作等身,老屋就没有先生的著作?我可告诉朋友们:这里是先生生活起居之地,反映恨水先生更多生平事迹,光辉旅程及图书,均在离故居20公里的市内《张恨水陈列馆》③。

观看先生故居的游人,百分之百的还会上长春湖大坝去观光。

上得大坝,坝下良田千顷,沟渠路面纵横,先生故居近在咫尺。

往里看:湖面波光映照青山白云,鱼游在白云,船行于山巅。

环湖公路旁桂子飘香,茶树绿到山坡,柑橘挂满枝头,溪长水清谷幽。

沿曲径回廊人工桥,可上湖心小岛,坐在岛顶“心远亭”石凳休息,环顾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身在图画中,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先生故居与长春湖风光相辅相成。已经形成为旅游观光、民间文化保护创新基地。

当我立于“心远亭”下,大脑里再过一遍恨水先生故居印象,我初步认识是:它是老屋,是黄土书屋,留有桂窗树影;它是民俗文化、是古皖文化、是历史文化展览馆;它是一部厚重的书,是一部移不动的书。

注释:

①零草:源自张恨水写于1912年《桂窗零草》书稿名。

②灶庙:砖砌两口锅台锅台,锅之间安装有瓦制或生铁井罐,供烧热水使用。烟囱牌坊在两锅之间位置留有上下两层空格,称为灶庙,可供腊月请灶神。灶庙上方可挂竹制灯盏架,空格上层可放置厨余小件,如鸡胗皮等,下层可放置油罐盐罐等。

③《张恨水陈列馆》:位于梅城彰法山皖光苑内,苑内有晋咸和间(326一334年)始建的太平塔,有《潜山市历史博物馆》《程长庚陈列馆》等4A旅游景观。

上一篇:社会学评论杂志

下一篇:杂志社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