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杂志李安
看电影杂志李安
篇一:李安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李安:两度高考落榜 不敢反抗不愿顺从
执导《色,戒》的著名华人导演李安大器晚成的一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励志故事。台湾《天下》杂志刊文称,在李安三十六岁事业起飞之前,人生有两个严重低潮期。
其中一个低潮期是,李安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毕业后,窝居在家六年没有电影可导;另一个就是台南一中毕业,却连两届大学联考(相当于高考(Q吧))落榜。 不如意的中学岁月
李安的中学时期有多么苍白失意,从犹如他前半生自传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可略窥一二。整本书厚达近五百页,但谈到自己的中学岁月,李安只用了短短五页篇幅,里面甚至还有一页半,是他的好友回忆两人的年少情谊。 在典型的“外时家庭中长大,李安从小跟着妈妈看电影,小学三年级时就自编自导话剧找同学一起表演,还会反串女生,但这些天赋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显得不值一提。
李安身为台南一中校长李升的大儿子,书读不好,就是自尊上最大的挫折,“青春期我在行为上倒没什么叛逆,就是喜欢胡思乱想,读书不专心,”彼时驼背又害羞的李安,对高中的印象,除了上课,就是补习。帮他补习的老师,全是台湾中南部名师,但成绩不见起色,倒是高一时李安就勇敢对父亲说了自己的志向,“其它科目都不喜欢,我想当导演。”
大人们对此不以为意,当然也无法帮助李安在联考的困境中杀出重围。第一年考大学,李安以六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数学甚至考了零点六七分,再度以一分之差落榜。“二度落榜在我们家有如世界末日,我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李安当时最大的情绪发泄,不过是把桌上的台灯、书本一把扫到地上,然后跑出家门透透气。
李安当年的毕业照。含蓄隐忍的李安年轻时也曾这么搞怪。
灵魂第一次获解放
李安后来考上艺专影剧科,据他形容,是“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那时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读书与升学。他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甚至是画素描,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渐放光芒。
不过,李安虽然在艺专如鱼得水,但父亲的期待也一直悬在年轻的心上。他回忆在专二升专三的暑期环岛巡回公演,因为累成黑瘦模样而被老爸训了一句“什么鬼样子”。他愤而走回房间把房门锁上,“这是我第一次胆敢有此犯上举动,已经是很革命了1即使后来父亲答应李安去国外念电影,初衷也是希望他拿个博士成为学者。 二十三岁前,李安在台湾度过,青春时期在学业上的不顺遂、无法满足父亲的期望,让李安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毫无保留地拼命去尽最大努力,不断地给自己压力,仿佛一直想要证明什么。即使后来拍了《卧虎藏龙》,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加持,李安还是会说,“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面对现实人生,我经常束手无策,只有用梦境去解脱我的挫败感。”
反倒是当年对这个长子有着传统士大夫期望的李爸爸,曾写卡片劝解儿子,“用力不要太深,着色不要太重。”
从青涩紧张到大气从容,全世界的影评人总是想要为李安的成功找理由。但找到最后,那个镜头可能就是落在一个瘦小的十六岁台湾男孩,对着自己不敢反抗但又不愿顺从的父亲说,“我想当导演”。
被李安点赞,让冯小刚一辈子有失败阴影的导演原来是他。
篇二:李安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华人导演凭什么只有李安拿过奥斯卡
2001年《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一举拿下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一时华语电影风光无限.
那一晚,马友友拉大提琴,李纹明星盛装上台唱歌,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也出席颁奖,华语电影在世界舞台从未如此光彩。
虽然李安凭借此片此前已经拿下一系列具有奥斯卡风向标的各种电影竞赛影展的最佳导演奖项,但最终还是最佳导演失之交臂,不过后来凭借《断背山》《少年Pi》,李安还是获得了两次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李安后来讲道,“比起最佳外语片,在他眼里,三个技术奖和十项提名来得更重要也更有意义,那个面子比较大,是对影片整体制作的肯定。
这些年来,华语电影没什么主流的电影,不是靠艺术片就是武打片,和西方比,主流电影更是缺乏,要赶上似乎是遥不可及,这次总算整了一口气。”
在艺术成就上,《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的电影展电影竞赛里获得的奖项数目之多,分量之重,就单在奥斯卡上取得的成就,就足以令华语电影难以望其项背;
在商业成就上,该片当年全球票房2.13亿美元,光北美就1.28亿美元。
或许现在看来,一部华语片,全球票房2亿美元已不算什么,光中国本土市场就已经具有产生2亿美元票房的能力,但是作为一部华语片,作为一部改变美国人观影习惯,让美国人在电影院看中文字幕的华语片,在美国市场获得超1亿美元票房的成绩,恐怕即便再过五十年也很难有人再打破这一记录了。
2003年,趁着华语武侠片的热潮未退,《英雄》在北美上映拿下首周票房冠军,最终获利6000万美元,翌年,《十面埋伏》却只能拿到1000万美元票房,华语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表现越来越不如意,再难看到《卧虎藏龙》的表现。
在影响方面,在《卧虎藏龙》的刺激之下,《英雄》开启了国产大片之路,一时《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竞相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卧虎藏龙》仍旧是这十余年里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电影。
所以说,《卧虎藏龙》是最好的华语电影,就中国电影的发展意义而言,这是一部分量十足的电影。
可是无论中国电影业内,还是民间都缺乏对这部影片的高度重视,豆瓣评分只有7.4,而这部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片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IMDB为华语电影占据一席之位。由此可见,中国国内观众的观影鉴赏能力以及业内的电影制作认知水平还是和世界主流电影存在很大差距。
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你认为最好的华语电影是什么?”,一般而言,答案都在《活着》《鬼子来了》《霸王别姬》三部影片里面选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择一下,但是从目前中国电影发展现状来看,十部《活着》《鬼子来了》《霸王别姬》都不能带领中国电影进行跨越式发展,虽然浓厚的艺术气质,却和主流电影相去甚远。 反观之,如果华语电影能出现十部《卧虎藏龙》这样的制作,那或许,依托目前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不可预知的发展前景,好莱坞不再是梦想。很有希望成为第二部《卧虎藏龙》的《英雄》却因为剧情上面的短板以及导演执导能力的不足,虽然商业成就以及影响,均与《卧虎藏龙》不相上下,但在艺术成就上,还是与前者存在一定差距的。
卧虎藏龙的好,首先,它有许多技术,而这样的技术是那样的动人,那样的新颖,那样的美不胜收。比如俯拍的飞檐走壁,比如竹林中的对峙,比如天井中的`刀劈剑,这麼多年过去了,那些画面依然在我脑海历历在目。在2月8号即将上映的《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中更有卧1中的杨紫琼倾力加盟,是否能够超越第一部的辉煌,就看春节档期的变现了,期待中。
篇三:李安的励志故事 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祖籍江西德安,编剧、导演。
生活中很多人因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而苦恼,因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郁郁寡欢,我为你搜集的关于导演李安的励志故事或许能帮助到你:
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当年,李安失业在家,负责带孩子做饭等家务,家庭开支靠妻子的微薄收入。李安一度想要放弃电影委曲求全改学计算机。而李安的妻子察觉到他的消沉;隔天妻子上班前留一句话给李安:「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爱一个人是爱他的独特及理想。
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偌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列了一个数据: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两百个角色,但却有五万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父亲和我的关系从此恶化,近二十年间和我说的话不超过一百句!
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从1983年起,我经过了六年多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
那时候,我已经将近三十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而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法自立,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就此放弃心中的电影梦?幸好,我的妻子给了我及时的鼓励。
妻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但她是学生物学的,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药物研究员,薪水少得可怜。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大儿子李涵,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剧本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记得那时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饭后,我就和儿子坐在门口,一边讲故事给他听,一边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生活费)回家”。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伤自尊心的。有段时间,岳父母让妻子给我一笔钱,让我拿去开个中餐馆,也好养家糊口,但好强的妻子拒绝了,把钱还给了老人家。我知道了这件事后,辗转反侧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下定了决心:也许这辈子电影梦都离我太远了,还是面对现实吧。
后来,我去了社区大学,看了半天,最后心酸地报了一门电脑课。在那个生活压倒一切的年代里,似乎只有电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我有一技之长了。那几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反常,细心的她发现了我包里的课程表。那晚,她一宿没和我说话。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那一刻,我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湮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射进心底。妻子上车走了,我拿出包里的课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丢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后来,我的剧本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我开始自己拿起了摄像机,再到后来,一些电影开始在国际上获奖。这个时候,妻子从提旧事,她才告诉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如今,我终于拿到了小金人。我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李安是著名导演,获得过很多国际奖项,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
李安导演主要作品有《好莱坞华人》《为人民服务》 《喜宴》 《推手》 《与魔鬼共骑》 《断背山》 《绿巨人浩克》 《卧虎藏龙》。
《推手》的剧本,获中国台湾优秀剧作奖,获得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机会 ,凭借英文电影《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凭借《断背山》获得第78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同年,获评《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一百人”。
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获得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被授予“大不列颠奖”杰出导演奖。2017年,李安出任下届金马奖主席。
名列2018华鼎奖全球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指数第11位;同年10月18日,李安获得2018年美国导演工会(DGA)终身成就奖。2021年4月11日,获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终身成就奖。
李安拍摄了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伦理、武侠、喜剧甚至科幻,他都能从容驾驭,独特的经历让他在东西方文化里游刃有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
而且他的电影往往成为交流成分的文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性困境都作出诠释和表达,在技术、美学和商业上都实现了突破和突围。
李安是一位将东西方文化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以此赢得东西方观众普遍认同的华人导演,他的导演艺术既有儒家文化的内涵又有好莱坞剧情片的通俗情节剧特征,他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中体现出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熟谙,对“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传统的坚守,以及在文化多元、认同分歧的现实中努力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出路的创新精神。
他不但深谙电影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之道,用隐喻的手法讲述了纷呈多变的创作主题,而且他的隐喻往往又具有含混性的特点,这使其电影大大扩展了阐释空间,丰富了表达意义并增强了艺术审美效果。
如何评价李安电影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著小说是通过一个19岁男孩的眼睛看周遭的世界,描写他的想法和感受。在导演的120帧4K 3D的镜头里,感同身受得到了最大化地体现。导演用了不少人物的主观视角,在电影里两个大场面,球赛中场表演和伊拉克战场上,这种用120帧4K 3D拍成的主观镜头一下子让观众成为了比利·林恩。甚至有的观众认为诟病120帧因为过于清晰,呈现在大银幕上反而会造成不真实感。但事实,无论是锣鼓喧天的球赛中场还是枪林弹雨的伊拉克战场,虽然都是真实发生的现实,却又超出了日常生活景象,用来呈现比利·林恩的视角,简直是锦上添花。
作为观者,120帧3D再清晰,也不是虚拟现实技术,它并没有颠覆人们的观影习惯,导演仍然要靠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讲故事,用技术添彩,而不是通过这种技术强迫观众靠近人物,理解人物。在观影过程中,完全没有强迫被带入故事的感觉,看着看着,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戴着眼镜,看的是3D电影,完全被故事吸引,体会着比利·林恩的困惑、挣扎和他压抑的情感。倒是电影结束后,片中好几个场景会始终盘踞脑海,久久不能忘。也许,120帧带来的,是过目不忘的体验。[11] (1905网评)
影片的技术革新影响的不仅仅是画面,导演显然认为在新的技术表现力下演员的表演方式也需要突破性的革命。最明显的演员经常直视摄影机表演,这在传统的电影理论中是一种突破第四面墙的大胆做法,使用的时候应该慎之又慎。有节制的使用,可以理解为镜头代表的是角色的第一视角,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但电影毕竟不是VR不是第一人称设计游戏,观众还是更习惯于躲在第四面墙之后的安全感,更何况影片的主视点还不是仅仅锁定在主角一人身上,各种路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机的第一人称视点,视角各种转换反而让人很不习惯。
当然,李安的拥趸还是以文艺青年电影迷为主,观众也不会要求他的电影有爆米花影片的视觉轰炸频率。但在故事上,该片确实太缺乏惊喜,试图用不断的闪回来讲述一个原本平庸缺乏亮点的故事。而且连李安导演最擅长的人物刻画这次也掉了链子,大部分台词呆板浅薄,尽管各位新老戏骨,也没有办法挽救平淡的影片内核。[12] (搜狐娱乐评)
影片的大部分镜头里都有一名角色站在画面的前景位置,背景模糊不清,位于前景的角色却异常清晰,看起来就像是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高清照片一样。影片里运用的超清3D技术却让这部影片看起来很诡异,就像是上世纪80年代用录影带摄像机拍的电影一样。
在叙事层面上,李安的这部作品就像它的片名一样笨拙、缺乏热情,李安一点都不理解这些战士之间的情感联系,影片中的对白想要变得风趣,最终却很脱线。影片中比利追求啦啦队长费森的那一幕尤其糟糕,他们两人僵硬地好像是一对尝试交流的外星人。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次令人厌烦的观影经历,不仅因为影片在情感层面上的缺失,更因为影片缺乏凝聚力,最终只剩下没来由的多愁善感。超级清晰的主角和无比模糊的配角、背景,这部影片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并不真实,更像是近视的感觉。(《The Wrap》评)
影片在剧情上颇有可取之处,但运用在影片上的技术却并不成功。这部影片展现出他对于镜头语言新可能性持之以恒的探索和追求,和《断背山》一样,这部影片是对于那些被疏远的美国人一次朴素的描述。不过《比利-林恩》和李安以往的作品一样缺乏靠谱的剧本,有着很好的主题,但却配上粗俗陈腐的对白和虚假的南方口音。
影片在高帧率上的尝试更多是满足了技术上的好奇心,而不能说是一次成熟的创新。最后的那场战争戏里,比利回忆起他与敌人交火的细节,以近乎纪录片的风格捕捉了这场战斗里每一个血淋淋的细节。中场表演那场戏则可以拍成一部独立的短片,这场戏在天命真女装腔作势的表演和比利的局促不安之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13] (《IndieWire》评)
上一篇:中科院期刊分区
下一篇:学术月刊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