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杂志广告
新青年杂志广告
话说广州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孙中山就频繁向出席大会的各省、市代表提出:他们返回后千万要为黄埔军校宣传,并尽一切努力多推荐一些优秀青年参加军校招生考试。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4月7日刊登《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内容如下:
本会奉帅令组织执行章程规定之职权,所有考试及审查方法,要以公正无私、细密严谨之要旨行之,以期选拔人才,无负重托。而连日以来本会各职员接获各方同志友好推荐要录之函件甚多,稍有徇私,不特无以示大众,亦违本会组织之本旨,与五权宪法中考试权独立之精神相抵牾,贻弊滋多,尚祈信仰主义,各守规律之各同志友好深予体谅,不甚厚幸,特白。
1924年春,我国处在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下,曹锟用贿选手段刚当上了总统。北洋军阀政府内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3月29日,北京各校学生及民众团体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北京军阀政府无条件承认苏联。当列宁逝世的噩耗传来,广州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追悼大会。全国正值青年对联俄联共政策热烈拥护。他们视广州为国民革命策源地,是黑暗统治下的中国放射出的一线希望之光。广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纷纷南下,以参加黄埔军校考试为荣,立志报国。
在赵恒惕的反动统治下,湖南以联省自治为旗号,实际上是依附于北洋军阀统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都不能公开,自然黄埔军校的招生工作也就秘密进行了。毛泽东和何叔衡出席广州国民党"一大"会议以后,就返回这里的中共湘区委员会。他们积极向各基层党组织提出要求,抓紧时间推荐优秀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三湘子弟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即黄埔三杰),石门进步青年王尔琢、郑洞国;桃源的刘戡、刘铭等大批热血健儿都纷纷报名。当时应试的作文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数理化没有考。考后,何叔衡按照黄埔军校的规定录取了15名,另外又备取3名,并吩咐他们秘密分散搭火车抵汉口,再乘轮船赴上海去见毛泽东委员,然后参加上海的复试。
巴山蜀水、赣江南北、三晋大地、齐鲁故乡、荆州东西、陕北高原、黄河两岸、长江首尾、浙闽两广的文才俊秀纷纷南下广州,"到黄埔去!"一时成为革命青年最向往的口号。贺衷寒由湖北省党部农工厅厅长董必武介绍直接找廖仲恺入的校。陈赓等20多名考生,坐着太古公司的一艘又脏又乱的渡船刚上广州码头,就兴冲冲地打听黄埔军校招生地址,结果竟考错了学校。徐象谦(徐向前)1924年1月就告别了父母,冒着严寒,邀了白龙亭几位五台同学赴上海报考。徐向前在广州参加复试后,政治、作文考得不错;数学因无基础,几乎交了白卷。有几位同乡因考试成绩太差,心也凉了。大家每天只好蹲在小旅馆里,一边等消息,一边谈论怎么办的问题。有人说考不上就"卖猪仔",去国外做苦力,或者是半工半读。当时他们想去的地方是俄国和法国。没有等多久,忽然来了通知,他们山西来的几个同乡全部被招生委员会录取了。当时北方报考的青年人不多,为了照顾西北偏远考生,孙中山特别关照北方的青年入学。在这种情况下,22岁的徐向前有机会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的学生。
湖南湘乡青年陈赓、宋希濂、李默庵从长沙育才中学初试录取后结伴而行,来到广州。陈明仁、左权、萧赞育、蔡升熙、刘咏尧、李仁干、苏文钦等乘船抵达广州,萧赞育诗兴大作,在船上赠给苏文钦七绝一首:"妙龄壮志慕终军,跋涉湖山万里云。莽莽神州方丧乱,好凭巨臂扫烟尘。"诗中的英雄气概,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壮志。他们投入了大元帅府办的军政部讲武学校。该校由程潜主办,后来并入黄埔军校,同学们编入第一期第六队。陈明仁密赴黄埔向蒋介石反映情况,后因事为程潜得知,他下令集合全校师生,将陈明仁罚打手掌三百,由少将校监督周贯虹亲自执行,打得陈明仁直在地上打滚。后来陈明仁打趣地说:"进了黄埔军校,挨三百棍也值。"
浙江孝丰考生胡宗南因个子矮,差点被黄埔招生委员会拒之门外,幸而廖仲恺相中了他,放宽录取,侥幸成了黄埔第一期学生。湖南石门的郑洞国赶到广州时,由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报名日期已截止,同乡贺声洋唉声叹气地说:"只好留在广州等待第二期招生。"郑洞国也一筹莫展,深悔当初未能早动身几日。正难过之间,同乡湖南临澧人黄鳌说:"我有个办法,不知能否一试?"郑洞国喜出望外地忙问:"什么办法?"黄鳌为他道出了事中的真相。原来他初到广州时,怕一次考不取,先后两次报名,谁想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却还空着一个名额,建议郑洞国顶着黄鳌的名字去考试。郑洞国想了想,觉得别无他计,就决定大胆冒名一试。结果郑洞国不费力就考取了。同时录取的还有王尔琢、贺声洋。事有凑巧,郑洞国与黄鳌同编在第二队,区队长点名时,出现了两个黄鳌,引得同学大笑不止。假黄鳌郑洞国再也隐瞒不住,只好向中队长吐露了真情,并请求重新单独进行入学考试。但校方表示谅解,恢复了郑洞国的真名,从此郑了却了一桩心事。同在第二队的黄维、俞济时、李延年、桂永清、周士第、酆悌、李之龙等,后来都成了国共两党赫赫有名的战将。
陕西米脂杜聿明刚完婚正度蜜月,忽然在进步刊物《新青年》杂志上看到广州黄埔军校的招生广告,他顾不得新婚燕尔的柔情,毅然邀集陕西籍同乡关麟征、张耀明等11人踏上了南下的行程。他们下榻陕西会馆。一见考生逾千,杜聿明生怕落榜,联名给国民党元老、原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致函,请求为之疏通。半个月后,才接到于右任的回信,约杜等在饭店见面。于见家乡青年不远万里投笔从戎,语多勉励,表示愿意鼎力推荐。4月28日发榜,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马励武、董钊、马师恭、杜聿昌等11人榜上有名,这当然与于右任的保荐不无关系。于右任爱才若渴,临别时还送杜聿明亲笔抒怀的条幅:"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陕西鄠县(今户县)的关麟征原名关志道,因家境变故,中途辍学,正愁前途无望。忽然他听一位朋友说:"孙中山在广州闹革命,开办一所军官学校。于右任在上海秘密招生,弄了两张报名卡,写了两个名字,除我以外,还有一个吴麟征,但吴嫌远不想去,你如想去,把吴改成关就行了。"关麟征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带上他父亲为他筹措的25块银圆,与朋友从西安启程赴上海,转道到广州,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15年后,关麟征的名字,响彻了抗日战场,成为著名的"关铁拳"。
1924年春,在上海环龙路1号,毛泽东负责接待各地前来报考黄埔军校的学生的复试工作。上海地区包括湖南,他对湖南老乡没有照顾。郭一予撰写的《关于黄埔军校的片断回忆》介绍:"来上海复试的18名湖南考生,只取了8名。毛泽东的国文基础十分扎实,因此,经他眼里筛选过的文章十分出色。""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1921年10月与毛泽东在衡阳结识,并由毛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蒋刚满19岁,领导了衡阳的"五四"运动,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蒋先云身材魁梧,才华出众。南下广州前,长沙、衡阳等地贴满水口山矿警军营部的通缉令:"通缉水口山矿聚众闹事者蒋先云,凡拿获解部者,赏洋一千元;来部引导,因而拿获者,赏洋五百元。"蒋先云由党组织安排,他告别正在热恋中的堂妹,来到广州报考了黄埔军校。3月29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人头攒动,1200余名报考者在这里进行总复试。先考国文,一道作文题曰《论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道》。蒋先云乃才子,又是共产党员,对这道作文题,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就写出了一篇妙文华章,而且是第一个交卷。蒋先云是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优等生,早在上国民小学时,作文就超群出众。一次,老师让用"月"字造句联对,蒋先云造的是:"残月西斜,凄洒人间;日出东升,大地红遍。"老师当即批道:"表于景,寓理于景,含义深厚,超脱异常。"蒋先云曾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长,从事工人运动时他就练出一副好口才,写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因此,蒋先云入学考试名列第一名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谓之金榜题名,头名状元矣!
成为国民党复兴社台柱的贺衷寒,湖南岳阳人,21岁被武汉学生会推选为代表赴苏俄考察,回国后在武昌一中教书,曾一度加入了恽代英开办的共存社,因意见不合而退出,后来到长沙创办平民通讯社,批评时政,提倡民主,主张革命。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青团员之一。毛泽东的战友黄爱、庞人铨领导长沙工人斗争被湖南督军赵恒惕捕杀后,贺衷寒冒着生命危险,以极大的义愤撰写了《黄庞案之真相》,对赵大加抨击。赵恼羞成怒,把贺衷寒逮捕,关了3个多月。在狱中贺受尽折磨,几乎丧命。后经人保释出狱返回岳阳老家。其父劝他安心在家教书,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贺衷寒哪里听得进去,还是跑到武汉找董必武介绍去了上海,投考黄埔军校。当他到达上海轮船码头时,不料满载乘客的轮船刚离岸开往江中,直奔广州。贺衷寒立即雇了小舢板紧追该轮,幸被当时投考黄埔军校之一的船客伸手援助,他才得以攀登上船。贺向援助他的船客询问姓名,才知是胡宗南。后来在黄埔军校他俩情同手足,私交甚深。贺衷寒因胡宗南的一臂之力,没有误了考期,也称他机遇匪浅。后来贺虽飞黄腾达,但因得不到校长的信任,终究仕途暗淡;而矮个子胡宗南以浙江同乡的优势,后来成为举足轻重的"西北王"。安徽六安人许继慎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曾任省学联常委兼联络部长,因积极参加与领导了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贿选,及驱逐皖系省长李兆珍等一系列学生运动,1923年秋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逃亡上海。1924年春,他又毅然南下广州投考了黄埔军校,后来成为红1军军长。他是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
如果说,黄埔军校仅仅招收知识青年,那就错了。为了革命,当时许多身为要职的军官,也想投考黄埔军校。如著名的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比起蒋先云、贺衷寒等人,才学与胆识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15岁就考入了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的青年,19岁又进了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军事。1921年他在上海结识了陈独秀,同年8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李之龙任中共汉口地委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后,奉命调到广州担任苏联顾问团团长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兼秘书。当时他年过27岁,比起宋希濂、胡宗南,可称得上是老大哥了。李之龙强烈要求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党组织安排他一边当学生,一边仍兼任鲍罗廷授课时的翻译。他是黄埔一期学生中年龄偏大的一位。不过,在履历表上,他填的是25岁,实际上李之龙生于1897年12月。1928年2月8日,驻广州国民党海军第4舰队司令陈策以"策动海军叛乱"罪名,将李之龙判处死刑,鲜血洒在广州黄花岗,时年31岁。李之龙死于非命,惜之深矣!
在黄埔考生中,以范汉杰的资历最深。1924年投考黄埔军校前,曾任江平舰舰长,桂军刘震寰的中校参谋,作战课长,第6路军司令。他宁肯丢掉司令这顶乌纱帽,甘入黄埔当学生。毕业后,再从少尉排长干起,实乃黄埔学生中绝无仅有之人物!1947年范汉杰官至国民党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虽兵败被俘,一生中传奇经历也颇耐人寻味,暂且不表,留到以后再述。
当然,黄埔学生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的大学生,如侯镜如入黄埔前,曾就读于河南大学理科;宣侠父受党的指派入黄埔军校前,已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水产专业;孙元良是由李大钊遴选到广州考入黄埔,入黄埔前在北京国立法政大学修政治专业;周逸群是黄埔二期毕业,进黄埔前,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政治经济系,入黄埔时,写下诗句:"废书学剑走羊城,只为黎元苦匪兵。斩伐相争廿四史,岂无白刃可忘秦?";伍中豪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可见当时"要革命的到黄埔去!"的口号是多么深入人心!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成为热血爱国青年志士的一种追求与理想。当然也有"走后门"入学的。俞济时18岁时在奉化城里一家米店当学徒,后经族叔俞飞鹏介绍,考入黄埔一期,族叔就是黄埔军校军需处处长,又是蒋介石的同乡。俞济时以后飞黄腾达,逾格提携,官至国民党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蒋介石的侍卫长,赴台后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主任,权倾一时。
广州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各地热血青年争相南下,报考黄埔军校,一时成为 时尚 。中共中央为了支持办好黄埔军校,分别于1925年11月1日发出第60号通告,1926年10月又发出第22号通告。通告要求:各地党团组织选送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左派青年投考黄埔军校,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李大钊还亲自推荐李运昌(四期)、周仲英(六期)投考黄埔军校。毛泽东在上海闸北香山路三曾里中共中央机关内亲自主持考生的复试工作。湖南省的何叔衡、陕西的于右任为选拔优秀青年入黄埔军校,不遗余力。从1924年春至1926年底,邓文仪、黄维、李仙洲、周士第、廖运泽、彭干臣、王叔铭、阎揆要、袁仲贤、张镇、曾扩情、左权、邱清泉、廖昂、卢德铭、覃异之、余洒度、郑介民、周逸群、常乾坤、戴安澜、方先觉、康泽、毛人凤、王耀武、曹广化、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吴起舞、李运昌、林伟俦、李天柱、刘志丹、倪志亮、唐生明、唐天际、文强、伍中豪、肖芳、谢晋元、严明、张灵甫、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莫文骅、邱行湘、宋时轮、陶铸、许光达、张平化、郑庭笈、赵一曼、陈伯钧、程子华、戴笠、廖耀湘、罗瑞卿、宋绮云、王诤等人,陆续进入黄埔军校学习。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的湖南长沙籍黄埔五期炮科毕业生许光达(即许德华),1921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受党的推荐,考入黄埔军校。临行前,他写下抒发豪情壮志,气吞山河的《无题》诗:"誓要去,上刀山。浩气壮,可入鬼门关。男儿气短,豪情无限。地狱也独来独往还。"他将报考黄埔军校当做人生追求真理的起点,即使上刀山,入火海也在所不辞,义无反顾!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就这样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1924年3月27日,由广州广东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分别主持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招生考试工作,各地推荐来的1200多名考生参加,考试安排3天,科目有作文、数理化等。这次考务工作因考生成绩较好,酌情放宽了录取名额的限制,未出现埋没人才的憾事,4月28日那天发榜,正取学生350名,备取学生120名。共产党员蒋先云以优异成绩名列第一,真是一石惊天,引人注目。
强调“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是谁
是陈独秀。
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意思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陈独秀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中央总书记(中共四大、中共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扩展资料
陈独秀以光明正大和清正廉洁在社会上赢得了尊重和声望。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
他由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转而接受托洛茨基主义,后来虽然脱离托派,但最终没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这是他的人生悲剧。陈独秀的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杜聿明事迹简介
个人简介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汉族,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杜聿明是黄埔系骨干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是他的女婿。
[编辑本段]青年时期
杜聿明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杜家湾。祖辈是当地封建地主。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曾数度回米脂,鼓动县里的民团赶走了清政府官吏,并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生母叫高兰庭,出身贫寒家庭。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杜聿德。
杜聿明从小就喜爱玩弄枪支,常偷偷到野外去打野鸡,并偶有猎获。十二岁时,在李鼎铭(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过)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李是杜的表哥。杜在学习上得到了这位严师的指点。
不久,祖父母相继去世,当家的伯父杜良辅也病故了。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素来不问家务,杜聿明只好承担管家的重担了。杜虽是少年当家,由于聪颖过人,居然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
杜十六岁时,他的父亲由榆林返家,见其因操家务,学业基本荒废,大为失望,决定将家务交侄儿杜聿成管理,杜便随父到榆林中学继续读书。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是杜聿明的堂哥。杜在读书期间,爱好体育,并且很快学会了步枪射击瞄准要领。他立下这样的志向:要么学好英语,能够出洋去看一看世界强国,学一学他们富国强兵的方法;要么投笔从戎,自己能够训练出一支保家卫国的精兵。毕业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佳,遂决心做一个爱国军人。
1923年,杜聿明在榆林中学毕业。同年8月,与比他大两岁的曹秀清结了婚。曹也是米脂县人,父亲是该县工商界的头面人物。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读书,曾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来“清党”被清了出来。
正当杜聿明从榆林中学毕业后急于寻求出路的时候,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与此同时,他也在报刊上看到了吴佩孚办洛阳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由于革命思潮的影响和杜斌丞的熏陶,经过慎重考虑,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
[编辑本段]黄埔军校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陕籍青年阎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取道天津,搭乘英轮南下广州。因为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向蒋介石的推荐,杜等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于右任赠给他一幅对联:安危天下重,博大圣人心。杜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杜聿明受训六个月后,被分配到何应钦第一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他精心安排士兵每月六元的伙食费,带着炊事兵上街买菜,然后又跟着下厨房做饭,全连伙食办得很好,深受连长和士兵的称赞,不久擢升为第二排副排长。他当副排长后,却对士兵要求苛刻,以致不得人心,处境困难。
1925年春,杜聿明随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时任该团宣传队长的陈赓,见杜在连里呆不下去,便把他调到宣传队当队员,担任检查部队军容风纪的任务。他发现任何一个官长或士兵,只要打破老百姓的一只碗或损坏一棵庄稼,都要有关人员照价赔偿,不稍假借,有时自己掏钱赔偿。攻淡水城时,蒋介石挑选敢死队员,作为爬城先锋,他自告奋勇报了名,但未被入选。
东征军攻克淡水后,杜聿明长了一身疥疮,请假回广州医治。疥疮治愈后,杜与其他三人回黄埔军校谒见党代表廖仲恺,廖不禁大喜,说:“你们来得正好,胡景翼(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要办军官学校,连连打电报请广州派人协助,现在派你们到河南去,帮助胡筹备建校。”临行前,廖将一封信交给杜,要杜经过北京时,将信面呈孙中山先生。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待。他们见到了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孙中山。杜聿明将廖仲恺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先生的副官马湘,后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接着,他们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仅一个月之久,胡因病去世,新任军长岳维峻(原第二师师长)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都不相容,杜等在河南没有容身之地,被迫返回陕北。
不久,国民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营长、大地主吴宝山为扩大日已的势力,用重金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未几,补充营在榆次被晋军缴械解散,杜被押至太原监狱卜太原警备司令孪生达是老同盟会员,对黄埔学生抱有好感,将杜释放,还摆一桌酒饯行。之后,杜郑重地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即回信指示:希望杜聿明仍留北方,争取机会和马湘联系,参加在北京碧云寺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编辑本段]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获悉这一消息,决心南下归队。他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京,不幸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关进老虎桥监狱。一天深夜,他约同牢囚犯数人,越狱逃出,乘船到达武汉。
杜聿明逃到武汉,就去见邓演达(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邓向他了解北方一些情况后,问:“你现在准备到那里去?”他说:“我准备到南昌找校长。”邓只叫他到武昌南湖学兵团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
当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张治中会见杜聿明时,问杜对此事件有何看法。他说:“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此中定有人捣鬼。不过我们国民党的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种小事不必弄成惨案,搞得舆论哗然,不利于革命。”张连连点头赞许,并提醒他,现在外面思想情况很复杂,一定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张还劝他,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介石,可以留武汉工作。因此,杜聿明打消了去南昌的念头,在张治中学生兵团任第一营第三连中校连长。
宁汉彻底分裂后,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的程度。有一天,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昌阅马场召开大会,将枪决洪君器。洪是张治中的内弟,在学生兵团任职。洪的传令兵告密说:“张治中、洪君器等企图将学生兵团带到南京。”于是,武汉当局逮捕了洪。会上,当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时,杜既不举手,也不呼喊。当天晚上,三连召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大会,对杜聿明提出质问,杜始终不回答一句话。最后,全连以党员大会的名义,决定将杜先行禁闭,待请上级彻底查办。有一天,他听到正在闲谈的一个守卫说:“这些都是反动分子,很快就要枪毙掉。”当晚,杜冒死逃了出来,扮成商人模样,乘船前往南京。
杜聿明到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此时张任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又带杜去见蒋介石。蒋很高兴,给了杜一些钱,并叫他到总司令部黄埔同学会登记处登记。张遂委任杜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同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张治中出国考察,杜聿明跟着也失了业。他只好靠南京黄埔同学会每月十二元津贴维持生活。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令杜为该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次年初,杜回南京军校任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又任新编第一师第二旅参谋主任。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二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该师第二旅第五团一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六团上校团长。
1930年冬,教导第二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四师,杜为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他认为团长这个职务很关键,搞得好就能爬上去,搞不好就会一蹶不振,因此格外奋发努力。师长徐庭瑶要求邯属甚为严格,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松松垮垮的样子,唯独杜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大加赞赏。
1932年初,徐庭瑶的第四师奉命开皖北参加大别山“围剿”红军,在霍丘被红军邝继勋部击败。在关键时刻,徐令第二十四团全力反攻,杜聿明率部穿插,突入霍丘,使红军损失重大。徐庭瑶为他记首功,并上报晋升杜为少将团长。这年冬,徐升任第十七军军长,杜被委为该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旅旅长,不久升为该师副师长(师长关麟征)。
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兵三路进攻热河,第二十五师奉命从徐州、蚌埠一带开往通县集结,阻击敌人。3月9日,第二十五师到达石匣镇后,杜聿明和关麟征驱车往古北口,与东北军军长王以哲联系。王要第二十五师接替第一一二师的长城阵地,在第一线担任防守,关不同意接防长城阵地,坚持在古北口南城占领第二线阵地。双方相持不下。杜乃向关建议说,从地形上看,长城比古北口地势高,高屋建瓴,得之则占先制之利,可以瞰制来犯之敌,可是关不同意。结果,第二十五师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形成第二道防线。而第一一二师主力却撤守古北口以西高地,仅留一个团守备长城第一线。
第二天,日军西义第一军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迅速突破左翼第一一二师阵地,进占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第二十五师阵地发起攻击。关鳞征指挥所部张耀明第七十五旅反攻,在争夺高地时负伤。这时,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指挥该师官兵,继续同日寇浴血奋战。3月12日,杜奉命将阵地交与第二师,率部撤至密云整补。
这年秋,杜聿明进入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学习期间,经同乡、黄埔一期同时毕业的马志超介绍,参加了复兴社。
1936年春,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杜本应返第二十五师供职,但由于和师长关麟征相处不甚和谐,不太愿回去。徐庭瑶即向蒋介石保荐他到新成立的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1937年,交辎学校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委为第一任团长。“八·一三”淞沪抗日时,杜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的二、四两连,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
1938年,装甲兵团撤至湖南湘潭整训,不久该团扩编为第二百师,以杜聿明为师长。200师后来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主力师。杜认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拥有优良装备只是条件之一,最重要的还须有能够使用这些装备的官兵,否则,优良的装备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集中全副精力大举练兵,决心在短期内将第二百师练成一支能够驰骋疆场与日军打硬仗的劲旅。
杜聿明主张练兵首先练官,练官首先练自己。他自从任装甲兵团团长开始,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当师长后,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为了掌握技术。他穿上工作服,刻苦学习驾驶和修理,常常钻到车底下修底盘;他还把新发现的问题,随时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如:战车和步乒联合战斗如何协同;单车与群车之间的配合;战车射击和伪装;战车与炮兵协同等问题。杜善于学习,做到不耻下问,深入探索,终于由外行变成内行,逐渐系统地掌握了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指挥要领。在他的带领下,全师官兵钻研技术蔚然成风,形成了练兵高潮。当时,国民党随军记者评论说:“他虽非机械专科出身而钻研机械知识,极有心得。治军之暇,仍手不释卷,将来学问之造诣,兴事之成功,无可限量矣。”
杜聿明说:“我们不但要加强作战指挥和战斗训练,还必须注意到加强精神训练,丰富官兵文娱生活。”他特委了一批政治干部,经常向官兵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要求连队成立小型俱乐部,创办黑板报,教唱军歌,经常组织球类、田径比赛。这些措施,深受官兵的欢迎。
1938年12月,第二百师扩编成新编第十一军,从湖南湘潭移驻广西全州,杜聿明委为副军长(军长徐庭瑶)。不久,番号又改为第五军,杜升任军长。该军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唯——的机械化新军。杜提出:“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新军具有“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的朝气。
这时,杜聿明把练兵的重点转移到步兵师的训练上来。杜认为,战场上决战的胜负,阵地攻防的得失,完全依靠步兵来完成,机械特种兵,只在火力协同,用火力的优势来压倒敌人,要达到攻必克,守必固,全部歼灭敌人于战场上,是要由步兵师来完成的:所以,他非常重视士兵体格,并注重射击、刺杀、投弹、夜战、近战等训练。他每到各团、营、连看士兵训练时,都一一做示范,同士兵用步枪、轻机枪射击比赛,提出谁打得满分,当场发奖金;发现教育上有发明创造的,当场讲评表扬,并传令各师派军官来观摩。后来重庆军事委员会派员来校阅,第五军的军事训练列为全国第一。此时,杜聿明年仅三十四岁。
上一篇:科技发展议论文
下一篇:男人装杂志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