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总编辑
常州日报总编辑
王慧敏,男,汉族, 1966年12月出生于甘肃,河南洛阳人,1988年参加工作,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史学、法学双学士、文学硕士、法学博士,高级记者。1988- 江苏省常州日报社工商部工作;(1991-1994 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 人民日报社经济部工作;1997- 受报社派遣赴河南省虞城县挂职扶贫,任副县长。1998- 被人民日报社破格评为主任编辑;1999- 任人民日报社经济部农村组副组长;2000-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主编;2002- 任人民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副站长;(2003年考入兰州大学在职攻读法学博士学位)2007- 任人民日报社驻新疆记者站站长;2009- 任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十七大党代表。王慧敏是目前人民日报社及全国新闻界农村报道方面影响较大的记者。1999年开始,在人民日报开设个人专栏“下乡手记”,系人民日报社第一个开设个人专栏的记者。也是人民网上第一个设置个人专页的记者。 工作之余,他还创作了一批文学和学术著作,有长篇小说《各奔前程》,中短篇小说集《没有尾巴的故事》,影视评论集《屏前杂咀》,新闻论著《传播与耗散》,史学论著《雍正自白》等。
有哪些优秀的新闻作者
北京市
叶用才 北京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编辑
马国颖(女)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要闻部副科长
邵延枫 北京青年报社文化版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报社摄影部记者
王 栋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秀英(女) 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张虹红(女) 今晚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宁 河北日报社新闻出版中心编委
赵晓蔚(女)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评论部首席主持
乔喜瑞 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报社工会权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晋 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尹长虹 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
孙海军 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全记录》栏目制片人
内蒙古自治区
张泊寒 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张 萍(女)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副主任
宋国英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图(蒙古族) 锡林郭勒日报社主编
辽宁省
张小龙 辽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关 金(满族)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
王 瑄 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主任
赵振江 大连晚报社采编中心编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
赵宝玲(女,满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王艳春 长春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 荣(朝鲜族) 延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黑龙江省
王敏学 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
任季玮(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编辑
何 璇(女) 黑龙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助理
左晓东 哈尔滨广播电视局交通广播频率总监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简光洲 东方早报社中国新闻部首席记者
任 荃(女) 文汇报社科技部首席记者
王 勇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采访一部记者
江苏省
汪晓霞(女) 新华日报社城市生活部记者
王卫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事业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钱江晚报社社委会委员、总编辑
陈立波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总监
陈庆港 杭州日报社专刊中心首席摄影记者
田 勇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安徽省
陆列嘉 安徽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李揽月(女,回族)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纪 斌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蚌埠记者站站长
钱文武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制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报社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科长
杨国昕 泉州晚报社社长
陈育进 闽北日报社总编辑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报社经济部新闻总监
龙和南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总编辑
温艳霞(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台长助理、总监
曾 佳(女)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山东省
陈中华 大众日报社特派记者组记者
初化臣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辛 梅(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高文举 聊城日报社总编辑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报社政文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卢慎勇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副主任
高安宁 安阳日报社副主任
刘 红(女)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中央新闻单位
龚永泉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
官建文 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副主任
贾立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汪大昭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记者
钟 嘉(女)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编辑
吴 兢(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杨 涌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陈 雁(女)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清样室副主任
王 丽(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孙承斌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
陈万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海军支社社长
李 岳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采编室主任
顾钱江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罗骁兵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军报社互联网络宣传部网络部主任
谭道博 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编辑
付小悦(女)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叶 辉 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
张玉玲(女) 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站长
陈建辉(女) 经济日报社政科文新闻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武 力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常务副主任
钟华林(土家族)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
王 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德庆白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记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主任
罗 京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毛财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节目部制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
张泉灵(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记者、主持人
李武军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部记者
王茫茫(女)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记者
庄元元(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江爱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际报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土耳其语广播部主任
苑听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俄语广播部副主任
张雯雯(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亚中心副主任
黄向阳 中国日报社发稿部副主任
邢志刚 中国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百家 中国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编
陈 磊(女) 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孙明河 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
杨祝夫 工人日报社编委、中工网常务副总编辑
刘文宁(女) 工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女)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曹 竞(女) 中国青年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记者
韩晓红(女) 中国妇女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周 铮(女) 农民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华 农民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张金茹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要闻部编委、部主任
史文杰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部主任
邓新建 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
张大强 法制日报社编委
李德华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
秦 朗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政工处记者
侯保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编辑
陈建平 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处长
李通斌(苗族)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姜书范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
吴峥岚(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编
赵屾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总编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国建设报社住房编辑部主任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社江西记者站副站长
李 仑 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张民生 边防警察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陈金国 中国石油报社经济部主任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
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冈记者站站长
梁 延(女)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主任
喻 敏 武汉晚报社扶助行动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荆州电视台台长
湖南省
文热心 湖南日报社编辑部编委
朱皓峰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节目中心主任
张冬萍(女) 潇湘晨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财经记者
廖 岚(女) 岳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广东省
郎国华 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郜国欣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报社珠海记者站站长
陈 洁(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执行监制
海南省
谭丽琳(女,回族)海南日报社政文部首席记者
赵宇瑛(女)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报社经济部记者
华 斌 琼海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周仕兴 广西日报社科教部记者
江柳明(女)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生活广播心子工作室制片人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报道科科长
王 庆 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重庆市
曾晓云 重庆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常务副主任
穆黎一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采编部记者
邵 华(女)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采访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庆晚报社记者
四川省
青兴海 华西都市报社地方新闻部记者
雷小雪(女)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主播
范潇涵(女) 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总制片人
李 涛 绵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贵州省
孙雁鹰(女) 贵州都市报社总编辑
魏和平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安顺记者站站长
孙凤岐 贵阳日报社社长
王先宁 黔南电视台台长
云南省
陈敏锐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网络中心副总监
牛 燕(女)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主任
孔维华 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戴振华 春城晚报社州市新闻中心西双版纳记者站站长
西藏自治区
索 朗(藏族) 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编译
边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刘 斌 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陕西省
李佑民 陕西日报社农业新闻部记者
刘晓兵(女)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总监
邱 陆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任
胡国庆 华商报社新闻摄影部首席记者
陈若星(女) 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
甘肃省
蹇勇德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丽(女)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副主任
刘永兰(女)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周尚业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韩国宁 青海日报社出版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张 玲(女,藏族)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邢玉春 西宁晚报社政文部摄影记者
施建华(女) 黄南州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 鹏(女) 宁夏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
胡 毅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心译(女,满族)银川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买买提·艾力 新疆日报社维文编报部编译
(维吾尔族)
阿米娜·热合曼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哈编部副主任
(女,哈萨克族)
杜宗阳 新疆经济报社第一编辑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阎旭光 喀什日报社总编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吴国平 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蒋 革 准噶尔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曾 治 兵团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张新春的简介
江苏启东人。05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新闻与高级文秘)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同时担任团委《大学城》、院报《科文之光》、纯文学刊物《黑眼睛》、院通讯中心负责人;毕业前先后在《启东日报》、《南通日报》、《常州日报》实习。05年7月加入炼珍堂(LGT)担任文史资料研究员,随台湾学者赵开灏先生参与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于苏州开展食文化的讲座。一年内先后参与了25史人名、生物医学、汉英字典、中华成语大词典、异体字字典、中国皇帝传等多个项目的资料研究分析、整理、编辑的工作。后升至索引组负责编写 “食索引”。06年6月加入创业团队,创立职达求职旅社连锁,现担任网站运营总监、《大学生周刊》主编,负责网站运营管理、市场策划、报刊出版、媒体公关等工作。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著名人物
校长唐文治,太仓人,著名教育家,跟版里某著名人士算是老乡挖。17岁中进士,曾任上海交大校长,无锡三中校长,理学不如马一浮,朴学不如章太炎,其主要贡献在教育。钱基博,字子泉,别号潜庐,无锡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初二日生,与弟基厚孪生。曾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不过对唐文评价不高。儿子钱钟书,著名学者。侄子钱钟韩曾任东南大学校长。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太炎初到无锡国专讲学,对校训“作新民”三字大肆讥讽。鲍鼎(1898-1973)镇江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兼擅诗文书法。1941年,鲍鼎任大夏大学兼无锡国专教员。主要著作有《张夕庵先生年谱》、《目录学小史》、《金文略例》、《<铁云藏龟>释文》、《<铁云藏龟之余>释文》。吕思勉(1884—1957年)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历史学家,教育家。历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代表作《中国通史》上、下册,《世界通史》一、二、三册。胡曲园(1905-1993)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奠基人。1937年胡曲园赴上海,先后担任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法商学院、上海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教授。郭绍虞(1893-1984)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甚丰。为建立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做出了贡献。周予同(1898—1981)复旦大学教授。1959年起,他恢复了经学史的系统研究,开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课程“中国经学史”。六十年代初,他和汤志钧合撰了七篇论文,推动了全国学术界重视经学史的研究。陈衍(1856~1937)中国近代诗人。陈衍是晚清宋诗派的重要诗论家,陈衍是同光体诗人、儒学家、经学家、史学家,也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领袖,著有《石遗室丛书》、《石遗室诗话》、《石遗室论文》、《史汉文学研究法》等。又选有《近代诗钞》24册。陈柱,字柱尊,广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国学家。他1912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堂(即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是唐文治的得意门生,稍后肄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1929年任交大预科国文教员,1930~1939年担任交大国文系主任、教授,为南社社员,曾任无锡国学专门学院教授,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等职。陈柱以诗词擅长,,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国内颇具影响。西安交大校歌歌词据说来源于其手笔。朱东润(1896 一1988)泰兴人,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早年留学英国,归国后曾任教于武汉大学、中央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52年调复旦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直至去世。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永嘉县城区(今属鹿城区)人。著名词学家,被誉为“一代词宗”。先后任瓯海公学、温州中学和宁波、严州中学教师,之江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太炎文学院和浙江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饶宗颐,字选堂,潮州人,擅史学地理宾),主要成就在甲骨文,敦煌学,楚辞。在人文科学方面,有“北钱南饶”之说(“北钱”,指钱钟书,主要成就中西方比较文学)。在甲骨文方面,饶宗颐被称之为第五堂(甲骨四堂主: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冯其庸, 无锡人,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人大教授,著名红学家,著有《论庚辰本》《春草集》《曹雪芹家事新考》(PS:新红学由胡适开创,周汝昌对新红学贡献最大)。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江苏常熟虞山镇人。苏州大学教授,新中国第一批博导。钱伟长,在国专待了一年,后插班至县立初中。18岁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成“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曾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范敬宜,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现任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唐兰(1901~1979)嘉兴人,历史学家,中国古文字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3年,主要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天垠阁甲骨文存》、《中国文字学》等。王蘧常(1900-1989)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曾任无锡国专老师,教务长,出版有《礼绝大义》、《王蘧常章草艺术》、《秦史》等。吴其昌(1904-1944)嘉兴人,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多跟梁启超联系在一起。吴其昌亦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多情诗人徐志摩之从表弟,其弟吴世昌是著名红学家。吴其昌与王蘧常、唐兰合称“国专三杰”。陈中凡(1888-1982),原名陈钟凡,字觉元,号玄。中国古典文学家。历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等职。1927年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史。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著名文史大家,复旦大学教授。他的名字多跟陈寅恪联系在一起,是他整理了陈寅恪文集。王绍曾(1910-2007)字介人,号介盦,又号霞客乡亲。1927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国学大师唐文治、钱基博两先生,研治中国古典文献学。我国著名古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
曾纪鑫的人物介绍
曾纪鑫: 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历史学家,编剧。(1963-)湖北公安县人,当过农民、教师、干部,后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即从事专业创作。曾任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编剧,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入厦门市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公安三袁研究院顾问。现已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若干,出版个人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作品被一百多种报刊、选集选载、连载,数百家媒体评论、介绍,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公安——黄石生命的流向……公安。黄石。武汉。厦门。曾纪鑫用40年光阴,走过四座城市(县),完成了人生四次飞跃。45岁的曾纪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背后,源于他对故乡那段“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泞道路的苦涩记忆——从家门口到集镇郑公渡,有一段约十里长的土路,一旦遇雨,就得打赤脚,或是穿着深筒雨靴艰难前行。这条土路,也是他以故乡为原点,通向外面广阔世界的必经之路。曾纪鑫的老家位于湘鄂交界处一个名叫胡家坪的偏僻而闭塞的村庄(合村并组后更名为新港村),这里民风纯朴,荆楚文化浓郁。他念书早,小学跳了一级,1977年,14岁的他高中毕业回村务农。艰辛劳作之余,他没有放弃读书。千百年来的民风乡俗让他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文化人。一年后,他当上民办教师。18岁那年,曾纪鑫考上公安县师范学校,从此离开了故乡。师范毕业后,曾纪鑫并未止步,而是更加痴迷于书的世界。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梦。1988年,他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攻读本科。他发奋写作,在大学期间,结出了文学上第一枚果实——诗集《生命流向荒野》。这本书虽小,但在曾纪鑫眼里很大,它浸淫着他人生之初的光荣与梦想。因不俗的创作成绩与实力,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曾纪鑫成为黄石市文化系统的一名专业创作员。黄石——武汉没有终点的涅……执著,勤奋,是曾纪鑫的文学创作留给黄石文友们的一致印象。冶钢作家邓正清是黄石较早接触曾纪鑫的人,他介绍,曾纪鑫刚到黄石市文化系统上班,住在原工人电影院后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前面是闹哄哄的录像放映厅,后面是一条下水道。室内阴暗潮湿,即使大白天,也有硕大的老鼠从下水道跑出,窜进屋后走廊“大摇大摆”地“散步”,干扰他的生活与创作。曾纪鑫忍无可忍,不得不花上一些时间与老鼠“周旋”。这段有趣的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老鼠漫话》(《长江日报》以《人鼠之战》为名连载,后被网络广为转载)。只因心中有梦,再苦再难的日子,他也过得从容不迫,有滋有味。一个初冬的清晨,邓正清来到这间冷飕飕的平房,看到曾纪鑫一脸疲惫地坐在书桌前。冷不冷?邓正清关心地问。一点也不冷,曾纪鑫答道。满腔的创作激情,让他忘了身居陋室的寒冷与孤独。老邓不知道,曾纪鑫蜷着身子,呵着手,写了一个通宵。散乱的稿纸堆在一旁,厚厚的一大沓。曾纪鑫养成了晚上写作的习惯,一拿起笔便到深夜一两点,熬通宵也是家常便饭。熟悉他的文友都知道,上午他睡觉不去打扰,有事下午去找。创作离不开火热的生活。通过邓正清的关系,1991年,曾纪鑫来到大冶钢厂轧钢分厂体验生活。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与轧钢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看钢花飞溅如流星赶月,听机器轰鸣如雷声隆隆。深切的感悟,使他的笔触越来越深沉,作品越写越厚实。199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曾纪鑫,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世纪末的诱惑》(更名后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经常熬夜,他显得十分瘦弱,可他每天精神饱满,经常像个侠客,游走在黄石街头,捕捉创作灵感,更多的时候,是逛书店或书摊。一次,他与邓正清逛到马家嘴一书店,翻着翻着,他一拍大腿,高兴得叫了起来: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老邓歪头一看,是本破旧的清末海军资料。这是一本什么好书?老邓深感疑惑,可曾纪鑫却如获至宝。那些年,他几乎逛遍了黄石大大小小的书店,每次回宿舍,总是拎着一个塑料袋,袋里放着几本书。他从小就购书成癖,在黄石工作时,他通过朋友的关系搭乘一艘开往上海的货船,将20多麻袋的书从公安县运到黄石。在黄石、武汉学习工作的15年间,更是大量购书,以致后来举家搬迁厦门,不得不租用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专门运书。到厦门后,搬家公司的工人前来搬运时,不由得感叹道:给人搬了一辈子家,包括那些大学教授,还从没搬过这么多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纪鑫的创作领域越来越宽,小说、诗歌、歌词、戏剧、报告文学等均有建树。那些年黄石市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许多原创节目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因此荣获黄石市市政府颁发的“黄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因工作需要,曾纪鑫创作了不少舞台剧本,如大型话剧《永远的船》《吕不韦》《土地无边》《挡不住的诱惑》《青铜九鼎》,大型戏曲《萧何落难》等近十部,它们大都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土地无边》在《新剧本》杂志发表后,收入中央戏剧学院编的《剧本选》,作为大学戏剧专业的参考剧目;《新剧本》杂志制作网站,全国共有30位剧作家入选“剧作家精品库”,曾纪鑫便位列其中;他出版的文化论著《没有终点的涅 ·中国戏剧发展与反思》,成为戏剧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书被大量引用。正如《没有终点的涅 》书名所言,曾纪鑫供职于黄石文化系统的7年间,如一只涅 的凤凰,等待重生。武汉——厦门拨动历史的转盘……1997年,曾纪鑫从黄石市调到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任专业作家、编剧,踏上了人生重要的创作征程。虽在武汉工作,但家在黄石,因不需要坐班,曾纪鑫大多时间仍呆在黄石写作。读万卷书的同时,他没有闭门写作,而是走出书斋开始行万里路。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行走湖北,他捧出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此书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同一书系,是一部描写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力作,至今仍是一个标高,尚没有一部新的描写湖北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2004年,《千秋家国梦》被列入“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再版,该文库被誉为中国散文史上突破性的“鸿篇巨制”,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怀、大手笔等特点。这本书标志着曾纪鑫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随后,一部部浸润着荆楚风韵的厚重之作频频问世,如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等。特别是《楚庄纪事》,以一个古老的名叫楚庄的农村为舞台,以赵、钱两个家族的生活轨迹和历史恩怨的起始与终结为主线,在上下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真实地描绘了荆楚地区的沉重历史、复杂现实、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这两部以荆楚大地为背景的小说曾入选建国以来唯一遴选长篇作品的专业期刊《长篇小说选刊》。2001年,他推出了文化历史散文《拨动历史的转盘》,中央电视台原“读书时间”栏目、《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评论介绍,《杂文选刊》以“著名作家畅销随笔散文”名义作为2004年全年推荐邮售书籍,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繁体字版。最让曾纪鑫铭记和感动的,是一位位陌生读者对他的信任与重托,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创作上更加精益求益。2000年11月的一天上午,曾纪鑫收到一封印刷品邮件。拆开一看,竟是他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原来是江苏常州市一位名叫汪一芳的读者寄来的,内附一封信,信中写道:“近日,我有幸拜读了您的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那真是一本适宜于雨天细细品味的著作。沏一杯淡茶,坐于窗前,书卷在手,常有豁然开朗的好心情。读书余暇,注视着窗外的雨帘,思绪在您营建的大历史时空隧道内任意飞翔,这种感觉太好了!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动念托付鸿雁,奉上尊著,恭请题词……”读者的真诚与期待深深地打动了曾纪鑫,他马上在书的扉页签名题词,挂号寄出。年底,曾纪鑫收到汪一芳寄来的贺年片,并希望读到他的新作。《拨动历史的转盘》出版后,曾纪鑫主动给汪一芳寄赠了一本。不久,便收到回信,对方在肯定之余,对相关问题也提出了商榷,并附有一份错别字校勘表。那些错字别字,有的是校对问题,还有几处则是曾纪鑫与出版社编辑都没有留意到的。于是,曾纪鑫以汪一芳提供的校勘表为“蓝本”,并根据其他读者的来信及指正,认真地弄了一张该书的校勘表,再版时予以订正。像汪一芳这样许许多多的热心读者,给曾纪鑫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永不消逝的激情与活力。他时刻不敢放松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除文化散文外,还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作品,不同的体裁拥有的读者群及读者层次有所不同,于是,曾纪鑫常惴惴不安,担心部分读者的“偏食”导致对其作品的“非议”与“非难”。调到厦门后,曾纪鑫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打来的电话,问他出版了哪些作品,他要一一购买。虽然担心读者“偏食”,也只得一一相告,因热切地期待着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与反馈,曾纪鑫问清了这位忠实读者的单位与姓名,他是湖北某县政协主席章先友先生。在梳理剔抉历史的同时,曾纪鑫也拨动了自己的历史转盘。2003年,他作为重点人才被引进到厦门市工作,举家定居在风景秀丽、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特区厦门。厦门——全国永远的驿站……行走在八闽大地,沐浴着近海文化,曾纪鑫的足迹使滞重的历史河流越来越鲜活欢畅起来。2006年,他捧出入闽后的第一部作品——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这也是第一部描写福建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一问世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8月2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厦门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暨曾纪鑫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台湾、澳门及福建本地的30多位文艺界领导、作家、专家、学者等参与研讨,不拘一格的精彩发言和碰撞交融的思想观点,使得这个作品研讨会成为厦门文艺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盛会。与会者达成共识:《永远的驿站》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开放的人文胸怀,纵横捭阖的艺术技巧,流畅激情的艺术语言,以及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独特视角,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具有开创意义的同时,可以预见,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福建地域文化的创作与研究,使福建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文化、风俗与民情为海内外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站在特区前沿,回想走过的四座城市(县),曾纪鑫感觉都是自己创作的驿站,他永远欣赏并实践的是“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期间,他有多次从政的机会,都一一婉拒了。做一个普通的市民,但是,又尽其所能地超越琐碎,超越平庸,时时关注社会与人生、历史与未来,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加以提炼,融于笔端,形成文字,变成作品——这,便是曾纪鑫理想的人生状态。行走、体验、思索,读书、写书,已成为他独特的生存、生活方式。入闽后的曾纪鑫,文化散文创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打通了文学、历史与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与通道,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近年来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收获”。2006年,曾纪鑫描述、反思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散文《历史的刀锋》出版,著名作家、学者胡平先生评价道:“该书融历史的厚重、文学的灵动、哲学的睿智于一体,是中国文坛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纵横捭阖的大气之作。”曾纪鑫在长期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大变局》。他先授权在《百家讲坛》杂志独家部分连载,多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后选定当下势头正旺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该书刚一出版,即好评如潮,100多家媒体评论介绍,很快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共10本),并被韩国一家版权贸易公司看中,将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演说泰斗”的李燕杰对《历史的刀锋》与《千古大变局》也推崇有加,他致函曾纪鑫道:“我有幸在北京联合书城买到您两本大作:《历史的刀锋》和《千古大变局》,拜读之后受益颇多。这是两本诗与史相结合的智慧精品,应向全国青年人推介,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我虽然年近八旬,仍能从书中感受到这两本书如两座高峰比肩相接,高耸入云,有大智大美。” 曾纪鑫以长篇小说冲锋,以戏剧立身,以文化散文扬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界名声日隆,令人期待。
上一篇:期刊黑名单公示
下一篇:对于论文的评价